1

追記歷史來回答下這個奇葩的問題吧!歷史上太上皇和皇上同朝執(zhí)政的很少,現(xiàn)在我就你提出的問題,簡單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比如說時間近點的乾隆吧!乾隆當時“高風亮節(jié)”美其名曰不能超過他爺爺康熙在位的時間,就提前退位為太上皇。但他這種退位讓賢并沒有把手中的權力交出去,而是繼續(xù)在幕后指點江山,以至于當時他的兒子嘉慶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沒有一點兒話語權。如果嘉慶皇帝死在乾隆這個太上皇前面的話,我想乾隆還是不會復出的,畢竟乾隆年紀也大了,與其再出來瞎折騰一番,倒不如把皇位再指給自己的兒子或?qū)O子,自己繼續(xù)悠閑的在背后主持全面工作。



再說一個劉邦吧!劉邦奪得天下之后順利建國成帝,但劉邦的父親卻是一介草民,自己的兒子成為了皇帝,按當時的禮數(shù)上來說,劉邦父親這個架子不好拿。∷詣罹妥贩庾约旱母赣H為太上皇,這也是咱們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這樣的歷史背景,劉邦的父親更是不會復出。

最后說一下李世民,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逼他的父親李淵下臺的,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后也就不再觸及朝政上的事。雖然歷史上對李淵的重視程度不高,但是唐朝畢竟是他一手開創(chuàng)的,要說一點基礎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按你提的這個問題,如果李世民兵變成功早期駕崩的話,李淵是不是復出還真說不好。

這類歷史設想的問題真的不好作答,因為它的隨意性真的太大了。個人的一點看法,說的不好還請包涵!更多精彩歷史就點擊關注吧!

最佳貢獻者
2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皇上去世之后是太上皇復位還是太子繼位。

早在秦王贏政自封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以表示他對死去的先王的尊崇。這是太上皇稱呼的最早應用。


劉邦打下天下后,他的父親還活著。劉邦已經(jīng)是皇帝了,劉邦他爹該叫什么呢?經(jīng)過討論,決定把劉邦他爹叫太上皇,意思就是位居皇帝之上。

所以在中國古代皇帝退位之后,就被稱為太上皇。

我們都能想到,中國的皇帝一般都是終身制,不是任期制。原因很簡單,皇帝的位置那么好,誰坐上了還想下來?(雖然實際上并不是像看起來那么好。)對于大多數(shù)皇帝來說,誰要我的位置我就要誰的頭。


這就導致了,中國的太上皇真是鳳毛麟角。他們又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因事被逼退位和主動退位兩種。

被逼退了太上皇占大多數(shù)。在中國古代的杰出代表有唐高祖李淵和唐玄宗李隆基。

唐高祖李淵有個好兒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過于迫切的想得到皇帝之位,就在玄武門干掉了自己的兄弟,并且逼宮自己的老爹李淵。李淵無可奈何,為了保全性命,只好把天下送給了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老來越來越喜歡玩樂,不理朝政,寵信佞臣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其實當時不管朝廷還是天下,都處在一種岌岌可危的狀態(tài)。

此時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安史大軍在短短的時間內(nèi)就攻下洛陽,打下潼關,兵鋒直指長安。

唐玄宗一看打不過怎么辦?逃唄!他就急急忙忙的收拾行李,帶著寵臣和家眷們像四川逃去。可是他的太子李亨覺得這么跑到四川去也沒啥用,還不如找個地方收拾收拾,準備抵抗叛軍呢。于是他輾轉(zhuǎn)之后到了靈武(今寧夏),組織軍隊反擊,并繼位做皇帝,是為唐肅宗。繼而追封他老爹為太上皇。唐玄宗看木已成舟,也無法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只好當起了太上皇了。



以上兩個皇帝,都是被迫退位,所以他們的待遇不怎么好,甚至還有些慘。

主動退位的皇帝比較著名的就是乾隆。乾隆活了89歲,當了61年皇帝,本來是能當64年的。但是乾隆覺得他在位時間不應該比他的祖父康熙時間長,于是就把位置傳給了太子,是為嘉慶。

但是乾隆還牢牢把握著大權,他害怕交出權力之后,自己的下場會很凄慘。所以乾隆雖然名義上成了太上皇,但還是實際上的皇帝,所以最后幾年他活得比較舒服。

看完了幾位比較著名的太上皇和他們的下場,我們來討論一下,皇上去世后是太上皇復位還是太子繼位呢?

正常來說,都是太子繼位,因為皇上去世的時候太上皇早死了。本身太上皇退位的時候就垂老矣矣,沒有幾年的活頭了,怎么能跟他兒子比壽數(shù)呢?當皇帝死的時候,自然只能是太子繼位了。



當然我們還得談一談老壽星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活了78歲,可以說是高壽了。他差點活過了他兒子,注意是差點,事實上,在他死后很短的時間內(nèi),當時的皇上肅宗就因病去世了。但是因為太上皇去世在先,皇上去世在后,雖然喪禮是比較麻煩,但是這不影響皇位的繼承啊,太子即位就完事了。

凡事皆有特例。皇上死后,太上皇復位的事情也有發(fā)生。比如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朱祁鎮(zhèn)寵信太監(jiān)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發(fā)生土木堡之變,朱祁鎮(zhèn)被瓦剌俘虜。國不可一日無主,其弟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于南宮。景泰八年,石亨等人發(fā)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這時朱祁鈺已經(jīng)病重,很快就去世了。朱祁鎮(zhèn)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真是奇人一枚啊!

所以皇帝不好當,太上皇更不好當,且當且珍惜啊!

3

歷史上,皇上與太子的關系、太上皇與皇帝的關系,名為父子,實為政敵,經(jīng)常處于博弈之中。這層窗戶紙,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在以孝治天下的時代,為了維護父子關系表面上的和諧,大家不會輕易捅破。

如果皇帝突然駕崩,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存在,理論上應該由太子繼位,主要原因:

第一,太子就是國之儲君,繼位的合法性最強。

在古代,中原農(nóng)耕文明中,繼承制度一般是父死子繼。什么叫太子?就是天子指定的繼位人;实墼谖粫r立太子,就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后由太子順利延續(xù)。這套制度,既是禮法也是慣例。

太上皇一般處于退休狀態(tài),更多的是一種身份上的尊榮,缺少復位的法理依據(jù)。

第二,人心向背。

中國古代輿論由儒家知識分子掌握,這個群體是傳統(tǒng)禮法的堅定維護者與吹鼓手。在他們看來,周禮中早有規(guī)定,父死子繼,太子上位是理所當然的事,誰要是逆天而行,誰就是千古罪人。

尤其在清朝以前,中國許多儒家知識分子有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情懷,看到太上皇搶太子的皇位,會有部分人站出來,即使舍生取義,也會據(jù)理力爭,捍衛(wèi)禮法。

不過到了實際的操作層面,不管是太上皇還是太子,誰的野心大、實力強、拳頭硬,誰才能如愿以償。

歷史已經(jīng)證明,皇位并不是穩(wěn)定的。這種不穩(wěn)定性,在皇帝去世出現(xiàn)權力真空時會達到高峰,此時的皇權爭奪戰(zhàn),所有的感情、仁義都是浮云,實力才是王道。

如果太子是軟柿子,太上皇實力強還想當皇帝,那大概率會復位。比如乾隆,嘉慶登基后要是先行一步,只怕老爺子會因群臣擁戴,“被迫”付出。

歷史上,當太上皇的人原本就沒幾個,除了乾隆,其余人下場往往比較悲涼。比如李淵、李隆基,當太上皇后就成了沒有牙的老虎,精神上與囚犯無異,沒有任何復位的實力。

唯一一次不是太上皇的“太上皇”復位,還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朱祁鎮(zhèn)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俘虜;实郾蛔サ讲菰写蟪季图绷,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以于謙為首的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

朱祁鈺當皇帝后,遙尊被俘的哥哥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同時,大力抗擊蒙古,并拒絕蒙古以朱祁鎮(zhèn)為籌碼開出的條件。蒙古打不過明朝,無奈之下退回草原。

后來,蒙古人有談和的誠意,發(fā)現(xiàn)朱祁鎮(zhèn)又不能成為有價值的籌碼,每天還要白養(yǎng)著,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將其放回大明。

回到大明后的朱祁鎮(zhèn),立刻被軟禁,但朝廷還是有一幫支持他的力量。被軟禁七年之后,朱祁鎮(zhèn)的“鐵桿”趁朱祁鈺病重期間,發(fā)動“奪門之變”,趕緊擁戴“太上皇”朱祁鎮(zhèn)復位。

皇權的交接問題,從秦始皇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歷朝歷代的帝王。這既是皇帝的家事,也關乎王朝的根本,解決好了可以降低交接成本,解決不好就會地動山搖,甚至給后世留下無窮隱患。

4

在有太子的情況下,皇帝突然駕崩,太子繼位是最合乎法理的,太子本就是未來的儲君,因此基本不會出現(xiàn)其他的情況,即便會有特殊情況發(fā)生,也基本是太子和皇子之間的爭奪戰(zhàn),至于說到太上皇,實際上是沒有什么好考慮的。

要知道,一個皇帝一旦成為太上皇,是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實際上已經(jīng)被阻隔在皇權之外,當然,這并不是說太上皇沒有權力干涉朝政了,而是說已經(jīng)與皇位無緣。

太上皇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就是主動讓位型和被動退位型,被動退位的基本就不用考慮了,一般是被自己的兒子逼著退了位,余生就是在軟禁中度過,別說是干涉朝政了,就是正常的親情也不可能擁有了。而主動退位的則大多還在政治舞臺上發(fā)揮余熱,不管他們是出于什么目的離開了皇帝這個寶座,但是基本都沒有離開權力中心,這一種類型可以稱之為太上皇帝,是比皇帝更權威的存在,在太上皇帝存在的時候,皇帝實際上不能算是親政,和太子監(jiān)國差不多,手中的權力很小。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一般都會等著太上皇帝去世后才會真正掌權,或者太上皇帝主動把全部權力交出來,但也存在另一種情況,即皇帝奪權,比如唐睿宗和唐玄宗。唐睿宗最初迫于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奪權的壓力主動將皇位交了出來,成為太上皇帝,仍舊大權在握。李隆基并不愿意做一個什么都決定不了的皇帝,很快就將太平公主除掉,然后唐睿宗將手中的權力都交了出來,李隆基開始親政。

盡管唐睿宗一直是主動在讓位,但實際上也是被兒子李隆基所逼迫,當初唐睿宗的皇位原本就是李隆基奪來的,然后將唐睿宗扶上了皇位,唐睿宗本身在后期的權力斗爭中是輸給了李隆基的,所以唐睿宗被逼著一步步離開了權力中心。 歷史上真正舒舒服服做太上皇帝的大約只有乾隆皇帝了。

那么太上皇帝能不能在皇帝突然駕崩之后重新坐上皇帝之位呢?基本不可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齡問題,太上皇帝基本都是皇帝的父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情況基本不存在,即便存在,太上皇帝也不是皇位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太子才是。我們就拿乾隆皇帝來說,如果乾隆活的夠久,嘉慶死在了前面,嘉慶在有生之年都沒有真正親政,但即便這樣,嘉慶死后,乾隆也不可能重新復出做皇帝。

畢竟他已經(jīng)將皇位讓出來了,按照正常的順序來說,皇位是向下傳遞的,不可能倒回來向上傳遞。所以,嘉慶死后,太子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就算是沒有太子,也輪不到乾隆,只可能是嘉慶別的兒子或者乾隆別的兒子。乾隆即便是想當這個皇帝,也不太可能和自己的兒子、孫子來爭奪皇位,這是不合禮儀的,即便朝中都是他的心腹,估計也不會支持乾隆重新稱帝,況且乾隆要真想再做皇帝,完全可以在嘉慶活著的時候復位,而不是選擇嘉慶死了和自己的子孫爭位。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一般情況下,歷史上也確實有成功復位的太上皇,最著名的莫過于明英宗朱祁鎮(zhèn)。但是這個例子實際上特殊的地方很多,首先朱祁鎮(zhèn)的皇位是在特殊情況下丟失的,然后他的弟弟朱祁鈺成了皇帝,而他成了太上皇,原本朱祁鈺就是想著歸還皇位的,只是權力在手中的時間一長,就不舍得丟掉了,這才囚禁了朱祁鎮(zhèn)。

但朱祁鈺的身體卻不怎么好,在30歲的時候突然得了重病,這才給了朱祁鎮(zhèn)可乘之機,朝中有人將朱祁鎮(zhèn)放了出來,成功復位,而朱祁鎮(zhèn)之所以復位成功有一個很關鍵的點,即朱祁鈺沒有兒子,確切的說他的兒子已經(jīng)死了,皇位本身就沒有繼承人,在這個時候,朝中自然會有人選擇提前放出朱祁鎮(zhèn),因為這樣會有立功表現(xiàn),畢竟朱祁鈺一旦去世,本身皇位就會是朱祁鎮(zhèn)的。

所以這個例子實際上沒有代表性,而且朱祁鎮(zhèn)只是朱祁鈺的哥哥,而絕大多數(shù)的太上皇都是皇帝的父親。

當然也有身為父親的太上皇復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皇位被奪去的時間很短,新皇帝甚至還沒有得到承認,因此太上皇復位比較順利,比如唐昭宗,唐昭宗在被節(jié)度使囚禁三年后回到了長安,但為宦官所不喜,因此900年的十一月,宦官們將唐昭宗囚禁在少陽宮,而扶立太子李裕登基,不過901年的正月,朱溫就命人處死了干政的宦官,而讓唐昭宗成功復位。

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少的,都是太上皇從皇帝手中奪回皇位,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戰(zhàn)亂時代,倘若在和平年代,太上皇基本沒有機會復位,一旦成為太上皇,就不可能再做皇帝,皇帝倘若突然駕崩,太子就會按照規(guī)制登基。

5

  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并不怎么多,而且大都不是自己主動退位讓賢的。對于這個問題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一次那就是明朝的奪門之變。

  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朝臣擁立明代宗朱祁鈺為皇帝維護了國家的安危,之后明英宗放回來之后被尊為太上皇。到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明英宗發(fā)動奪門之變復辟當上了皇帝。在這件事中太上皇復出是發(fā)生在明代宗沒有兒子,明英宗發(fā)動政變才成功復出的。如果有兒子的情況下我想明英宗不太可能復出的。

  在歷史上被迫當臺上皇的居多,如果皇上突然駕崩了我想也會由太子去繼位。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死前沒有立下遺囑,那些大臣也會擁戴太子,如果太上皇復出他們能不能繼續(xù)當官都是問題。如果有遺囑我想皇帝也會傳位給太子,畢竟被迫當上太上皇的難免不會記恨與他。如果成功復出不認他這個皇帝都是有可能的。

  第二種就是主動退位的比如向宋高宗和乾隆,這兩位比較特殊雖然退位了但是權利還是在自己的手中。即使皇帝突然駕崩要在選個皇帝我想他們也不太會重新復出直接讓太子即位就可以了。畢竟皇位對于他們來說只是象征,真正有用的是手中的權利。

  不管是哪種我想都會是太子繼位,而奪門之變只能算是比較特殊的情況了。

6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皇帝突然駕崩,太上皇和太子誰繼位?

我國歷史上“復出”的太上皇一共有四位,分別是晉惠帝、唐昭宗、宋高宗和明英宗,但這四位“復出”的環(huán)境都很特殊。

晉惠帝是在“八王之亂”中被叔祖司馬倫搶了皇位,竟被尊為太上皇,后來又被反對司馬倫的齊王司馬冏等人操盤下復位。唐昭宗是被宦官劉季述等人政變囚禁,宦官們假傳昭宗之命自稱太上皇,令皇太子登基,后來宰相尋求軍閥朱溫的援助,才幫唐昭宗復位。宋高宗是在苗劉兵變被迫下臺,但很快又在呂頤浩、張浚和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人的“勤王”下“復辟”。明英宗則是在弟弟明代宗重病之際發(fā)動政變復位。

這四位沒一個是在皇帝突然駕崩的情況下復位的,最接近的是明英宗,因為明代宗當時病重,很快就去世了,而明代宗無子,他一死,繼承皇位的要么是明英宗這個太上皇,要么是廢太子,也就是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的(即后來的明憲宗)總之還是會回到明英宗這一系。

歷史上并沒有發(fā)生過皇帝突然駕崩太上皇復出的事,那我們假如一下,某位皇帝突然駕崩,是太子繼位還是太上皇復出?

我國歷史上的太上皇大概有三種類型,一類是自己主動退位的,一類是被逼退位的或者被退位的,還有一類是沒當過皇帝的。

先看第一類,我們以唐睿宗和乾隆皇帝為例。

唐睿宗雖然主動退位,卻是在兒子李隆基勢力強大的情況下,如果李隆基突然駕崩,唐睿宗未嘗沒有復位的想法,而他能否成功就是個未知數(shù)了。

至于乾隆皇帝,他是不想當皇帝主動退位的,但卻仍然大權在握,新皇帝嘉慶帝只是擺設。如果嘉慶帝突然駕崩,全看乾隆帝想不想復位,不想就推別人,想就自己坐了,反正權力還在他手里。

再看第二類,我們以晉惠帝和明英宗為例。

這一類太上皇在皇帝面前基本都是沒有權力的,要想復位,只能依靠外部勢力,如晉惠帝是全然被動的,復位后也是傀儡,明英宗倒是有主動性,復位后也執(zhí)掌政權。

最后第三類,這一類的人數(shù)不多,只有秦莊襄王和劉太公,這兩人一個是第一個太上皇,一個是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如果秦始皇突然駕崩,秦莊襄王不可能詐尸,而如果劉邦突然駕崩,劉太公也不可能當皇帝。

所以究竟是太上皇復位還是太子登基,全看哪一方獲得的支持更多。

7

首先,這情況在我國歷史上是不存在,因為歷史上因皇帝駕崩而復出的太上皇,就只有一個,他就是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所俘,還被瓦拉大軍押送著,一直殺抵北京城下。幸好于謙臨危不亂,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然后組織軍民奮起抵抗,才最終取得北京城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并成功把明英宗贖回。

此后,明英宗便以太上皇之身份被景泰帝軟禁于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在景泰帝病危之際,石亨與徐有貞等發(fā)動奪門之變,再度擁立明英宗,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宮復辟。

但由于景泰帝的太子朱見濟早在景泰三年就已夭折,此后景泰帝再無子嗣。因此,不存在太上皇與太子同事并存的情況。也正因為這樣,學界對于發(fā)動南宮復辟的必要性,一直都是存在質(zhì)疑的。要知道,景泰帝當時已無子嗣,太上皇明英宗復位置基本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很可能就是石亨與徐有貞等人為了建立擁立之功,故意發(fā)動的一次多此一舉的宮廷政變罷了。

回歸正題,那么假如當朝皇帝突然駕崩,而太上皇和太子又同時并存時,那究竟是讓太子繼位,還是太上皇復辟呢?我想基本上只能由太子繼位!

第一,太子繼位,是名正言順的!以明英宗做例子,如果朱見濟沒夭折,估計明英宗在景泰帝病重時,就會被除掉了,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復辟。太子作為國之儲君,在皇位繼承上是名正言順的,具有難以撼動的地位。因此,別說是早已淡出朝局的太上皇,就是擁兵自重皇子,要想在改朝換代之際除掉太子,那也是很困難的。

即便是太上皇與太子同時存在,肯定還是太子繼位幾率最大。這可不是勢力問題,而是法理問題。

第二,太上皇除了個別因為政變,而被迫當上“太上皇”的之外,其他都太上皇,都是因為年老而厭倦朝政的老皇帝,比如宋高宗、宋孝宗、乾隆等。因此,即便他們在世期間接班人駕崩了,他們也不會,更不可能繼位。別說有太子,即便沒有太子,太上皇也會主持大局,在皇族宗親中,挑選合適的后代繼承。

第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王朝帝位都是自上往下傳的!父終子繼,兄終弟及,這是中華歷代之傳統(tǒng)。太上皇是太子的長輩,皇位豈能由下往上傳的呢?

第四,正常情況下,朝中文武都不會選擇支持太上皇,而不支持太子。還是以明英宗做例子,假如景泰帝死了,太子朱見濟和明英宗同時存在。那么滿朝文武都不會鋌而走險的跑去擁立明英宗,肯定都會選擇擁立太子。

畢竟太子不僅名正言順,而且年輕的君王總比經(jīng)驗豐富老成的太上皇要更容易把控。因此,在公在私,都會擁立太子!

8


太上皇以字面意思來說屬于是皇帝父親,是退居二線的老皇帝;但往往也是皇帝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參考歷史,太上皇的故事往往不是那么美好。

要么是唐高祖李淵那種被迫成為太上皇,被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架空的一點實權都沒有,九年以后便是郁郁而終。

要么是乾隆帝與嘉慶帝那般,看似嘉慶帝這個實習皇帝老老實實的,但成為沒有實權的皇帝,其郁悶可想而知,不是四年以后乾隆帝死去,恐怕嘉慶帝會郁悶的精神不正常。

所以說皇帝和太上皇,看上去關系親密,但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叫“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最高權力,親情都算不得什么,更何況太上皇和皇帝這種敏感的關系,所以看似親密,實則矛盾多多。

如果皇帝突然死去,是太上皇復出,還是太子繼位呢,這個話題很不錯,今天宋安之來說說自己的個人見解。

歷史上并沒有出現(xiàn)過皇帝突然死去,朝廷陷入到底選擇太上皇還是太子的尷尬局面。


最接近的一個歷史事件,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弟弟明代宗朱祁鈺。

當年明英宗年少輕狂,聽了太監(jiān)王振的鬼話以后御駕親征,結(jié)果一敗涂地,釀成土木堡之變,自己被瓦剌俘。

這時候英宗兒子朱見深還年幼,弟弟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先是監(jiān)國再成為皇帝,在于謙支持下,打退了瓦剌進攻。

一年之后,“北狩”的英宗被放回,代宗朱祁鈺這個代理皇帝不愿意還位就將英宗這個太上皇軟禁起來,期間代宗廢去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朱見濟沒有那個皇帝命,不久便早夭死去。

景泰八年,代宗去世,按照正常程序,代宗死后,大臣們就應該糾結(jié)是由英宗復位還是由前太子朱見深繼位。

但政治投機者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并沒有錯過這個機會,而是趁著代宗病重,馬上迎立太上皇英宗復辟,不久病重的代宗順理成章的死去。

以這個例子來說,屬于是太上皇復出。


但參考歷史上的太上皇例子來說,一般應該是太子繼位,畢竟明英宗那種復雜情況,上下五千年就那么一次了。

首先我們看看太子是什么呢?

是國之儲君!是順理成章的下一任皇帝。

而太上皇分明就是已經(jīng)退位的老皇帝,如果太上皇再復出,肯定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我們看看歷史上兩種太上皇,要么是有實權和沒實權的。

像沒實權中的太上皇李淵,他沒有實權,說明李世民已經(jīng)慢慢將忠于他的勢力清理掉了,大家都忠心于李世民了。

如果李世民突然駕崩,那么忠于李世民的大臣,肯定傾向于立李世民所立下的太子,而不是被人冷落已久的太上皇。

畢竟政治投資,肯定要投年輕的太子,太子年輕可以在位很長時間,自己有擁立之功,那么以后很長時間之內(nèi)都是高枕無憂。

支持太上皇復出的話,萬一年老的太上皇在位不了多長時間就死去了呢,到時候選擇新皇帝,又需要重新站隊,站好了沒事,站錯了輕則罷官重則身死族滅,風險無疑又多了一次。


再說說有實權的太上皇。

以乾隆帝為例子,他禪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老了,一個是因為敬仰自己的皇爺爺康熙帝,所以在位時間不超過皇爺爺康熙帝,以示尊重。

以乾隆這個例子來說,有實權的太上皇,往往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所以要退居二線遙控指揮。

如果嘉慶帝突然死去,那么乾隆帝一把年紀了,肯定不會復出,而是再選擇一位聽話的皇帝就好了,自己掌握大權就好了,何必再出去拋頭露面,還落得一個為老不尊的名聲,壓根不劃算。

所以以這些大歷史來參考的話,如果皇帝突然駕崩,肯定是太子繼位,而不是太上皇復出了,因為這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諸如明英宗的故事,也不排除出現(xiàn)諸如太子年幼,其他大臣為了政治投機,選擇支持太上皇復出等情況的。

以上就是宋安之對于這個話題的個人分析,還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哈。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9

這個問題很是新穎!

問題中描述的這種情況,歷史上只發(fā)生過一例(稍有不同),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從皇帝到太上皇再當皇帝的情況。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是大明的第六、第八任皇帝,“堡之土木變”后被俘,其弟朱祁鈺即位(明代宗),尊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當了七年太上皇的朱祁鎮(zhèn)通過“奪門之變”重新復位。

(明英宗朱祁鎮(zhèn))

接下來我們就針對問題中的這種假設情況,分析一下有幾種可能:

第一種情況:按照歷史上儲君即位慣例,如果皇帝駕崩,此前已立太子且已成年,按程序太子繼承皇位;

第二種情況:如果皇帝駕崩,此前已立太子且年小,那么太子即位,太上皇可能垂簾聽政;

第三種情況:如果皇帝駕崩,無太子,太上皇可能即位或者從宗親中選一位新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

太上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尊號。自秦始皇追尊其父為太上皇起,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xiàn)過二十幾位太上皇。因國事艱難,主動去當太上皇北齊武成帝高湛、北齊后主高緯、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夏神宗李遵頊;以俘虜身份被尊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因脅迫下不得不做太上皇的晉惠帝司馬衷、唐高祖李淵、唐昭宗李曄、西遼帝耶律直魯古;因身體健康原因當太上皇的后涼太祖呂光、唐順宗李誦、宋光宗趙惇;為求清閑而當太上皇的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宋高宗趙構、宋孝宗趙眘;最后就是為兌現(xiàn)承諾而當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弘歷。

(乾隆皇帝弘歷)

10

這得看具體情況,宗室繼位禮法在權力面前,只能乖乖低頭,誰掌握了權力,誰就能坐上龍椅,當然,還得看有沒有太上皇。

畢竟幾千年的歷史中,皇帝數(shù)百,太上皇就那么幾位。

假如太上皇與太子俱在,而皇帝駕崩,繼位的抉擇分四種可能。

其一,太上皇如乾隆。我們知道,乾隆成為太上皇,那是囿于自己在位六十年讓位的誓言,他名義上是在位六十年,實際執(zhí)掌權力六十三年。

如果嘉慶在乾隆之前駕崩,那不用說,絕對是乾隆復出,畢竟諾言乾隆已經(jīng)履行了,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

就算乾隆老邁,嘉慶的皇子健壯,這也改變不了事實,朝中的大臣們,都是乾隆心腹。乾隆自己也是熱衷權力,他能在傳位時拿走玉璽,就可以讓皇孫登不了基。

他的歸位,沒有絲毫阻礙。

其二,就是太上皇握權,但是不想再爭奪了,這種情況下,太子登基則是毫無疑問的。

比如宋高宗趙構,他做了幾十年皇帝,天天提心吊膽,害怕國家被滅、自己被抓,他還得上表稱臣,接受羞辱。

他做皇帝是真做煩了,所以讓位給了宋孝宗。宋高宗做了幾十年太上皇,八十多歲才死。毫無疑問,如果宋孝宗死了,宋高宗絕對不會復位,他已經(jīng)不想再做皇帝了。

其三,太上皇沒有做過皇帝。確實,沒有做過皇帝的人,也是可以成為太上皇,這種多見于開國之君的父親,如劉邦的老爹劉太公。

劉邦如果死在劉太公前面,劉太公是絕對不可能上位的,他沒有在打天下時出過力,沒有什么人會依附于他麾下,相比之下,太子就合理合法多了。

這種情況下,是太子繼位。

其四,太上皇做過皇帝,但已成為擺設。這種情況,一般是太上皇已經(jīng)被軟禁了,比如宋徽宗、明英宗。

既然太上皇被軟禁,皇上駕崩前是掌握力量的,朝中自然多是皇帝心腹之臣,皇帝一死,太子即位理所當然。

我們知道明英宗復辟,但這個情況,很大成分是因為明代宗的兒子死了,如果他的兒子還在,明英宗估計是無法復辟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