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以字面意思來說屬于是皇帝父親,是退居二線的老皇帝;但往往也是皇帝最大的競爭對手,因為參考歷史,太上皇的故事往往不是那么美好。
要么是唐高祖李淵那種被迫成為太上皇,被兒子唐太宗李世民架空的一點實權都沒有,九年以后便是郁郁而終。
要么是乾隆帝與嘉慶帝那般,看似嘉慶帝這個實習皇帝老老實實的,但成為沒有實權的皇帝,其郁悶可想而知,不是四年以后乾隆帝死去,恐怕嘉慶帝會郁悶的精神不正常。
所以說皇帝和太上皇,看上去關系親密,但那句話怎么說來著,叫“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最高權力,親情都算不得什么,更何況太上皇和皇帝這種敏感的關系,所以看似親密,實則矛盾多多。
如果皇帝突然死去,是太上皇復出,還是太子繼位呢,這個話題很不錯,今天宋安之來說說自己的個人見解。
歷史上并沒有出現(xiàn)過皇帝突然死去,朝廷陷入到底選擇太上皇還是太子的尷尬局面。
最接近的一個歷史事件,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弟弟明代宗朱祁鈺。
當年明英宗年少輕狂,聽了太監(jiān)王振的鬼話以后御駕親征,結(jié)果一敗涂地,釀成土木堡之變,自己被瓦剌俘。
這時候英宗兒子朱見深還年幼,弟弟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先是監(jiān)國再成為皇帝,在于謙支持下,打退了瓦剌進攻。
一年之后,“北狩”的英宗被放回,代宗朱祁鈺這個代理皇帝不愿意還位就將英宗這個太上皇軟禁起來,期間代宗廢去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朱見濟沒有那個皇帝命,不久便早夭死去。
景泰八年,代宗去世,按照正常程序,代宗死后,大臣們就應該糾結(jié)是由英宗復位還是由前太子朱見深繼位。
但政治投機者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并沒有錯過這個機會,而是趁著代宗病重,馬上迎立太上皇英宗復辟,不久病重的代宗順理成章的死去。
以這個例子來說,屬于是太上皇復出。
但參考歷史上的太上皇例子來說,一般應該是太子繼位,畢竟明英宗那種復雜情況,上下五千年就那么一次了。
首先我們看看太子是什么呢?
是國之儲君!是順理成章的下一任皇帝。
而太上皇分明就是已經(jīng)退位的老皇帝,如果太上皇再復出,肯定名不正言不順。
而且我們看看歷史上兩種太上皇,要么是有實權和沒實權的。
像沒實權中的太上皇李淵,他沒有實權,說明李世民已經(jīng)慢慢將忠于他的勢力清理掉了,大家都忠心于李世民了。
如果李世民突然駕崩,那么忠于李世民的大臣,肯定傾向于立李世民所立下的太子,而不是被人冷落已久的太上皇。
畢竟政治投資,肯定要投年輕的太子,太子年輕可以在位很長時間,自己有擁立之功,那么以后很長時間之內(nèi)都是高枕無憂。
支持太上皇復出的話,萬一年老的太上皇在位不了多長時間就死去了呢,到時候選擇新皇帝,又需要重新站隊,站好了沒事,站錯了輕則罷官重則身死族滅,風險無疑又多了一次。
再說說有實權的太上皇。
以乾隆帝為例子,他禪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老了,一個是因為敬仰自己的皇爺爺康熙帝,所以在位時間不超過皇爺爺康熙帝,以示尊重。
以乾隆這個例子來說,有實權的太上皇,往往是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所以要退居二線遙控指揮。
如果嘉慶帝突然死去,那么乾隆帝一把年紀了,肯定不會復出,而是再選擇一位聽話的皇帝就好了,自己掌握大權就好了,何必再出去拋頭露面,還落得一個為老不尊的名聲,壓根不劃算。
所以以這些大歷史來參考的話,如果皇帝突然駕崩,肯定是太子繼位,而不是太上皇復出了,因為這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諸如明英宗的故事,也不排除出現(xiàn)諸如太子年幼,其他大臣為了政治投機,選擇支持太上皇復出等情況的。
以上就是宋安之對于這個話題的個人分析,還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哈。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