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于秦始皇的輝煌工程,我們知道長城,但還有一項與比肩的,就是秦直道,現(xiàn)代人稱“秦高速公路”。秦直道是贏政統(tǒng)一全國后修建的一條軍事運輸線,不僅是重要的國防工程,也是內地與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重要紐帶。秦直道,南從云陽林光宮,北到九原郡,長約800多公里,公元前212年,大將蒙恬率軍30萬興建的,而參與的民工百姓無據(jù)可查,在當時經(jīng)濟困難、生產(chǎn)力低下的情況下,僅2年時間就完成,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圖為秦直道戰(zhàn)略示意圖。

秦直道修成后,不僅作為抵御北方匈奴,進行輸兵、運糧的補給線,各地官府往來、書信公文都極大改善,秦始皇5次巡視天下,有2次走的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宮,遺體也是走直道運回來的。秦滅亡后,直道依然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漢唐時期依然作為抵御匈奴的運輸線,宋朝時與金夏的戰(zhàn)爭也有發(fā)生在秦直道,到了明朝末年總兵曹文詔與農(nóng)民軍李自成大戰(zhàn),也爆發(fā)在秦直道。

圖為陜北富縣的秦直道遺跡。

司馬遷在《史記》大概記載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多年來,經(jīng)這文史終于考查出秦直道的基本走向,從今天陜西淳化縣的秦林光宮遺址起,經(jīng)子午嶺主脈北行,到定邊縣,轉向東北前行,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東勝市,在昭君墳過黃河,到達包頭市麻池鎮(zhèn),總長850公里,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

圖為陜西旬邑縣的秦直道,改成了跑馬場。

這條路因為大體是直南直北的方向,所以稱為”直道“,路面平均寬度達50米,夯土是經(jīng)過翻炒的熟土,一層又一層夯實成的路基厚達50厘米,異常結實,像鐵板一塊。傳言秦直道寸草不生那是瞎說,都過去2000多年了,石頭縫里都能長出草來,其實現(xiàn)在的秦直道遺址都長草,還有路面至今正被使用當然長不出草,沒被使用的秦直道都是荊棘叢生,荒草遍地,但是很少長樹木,大根系依然無法扎深,可見2000年前古人的工程質量。

最佳貢獻者
2

題主說的是秦直道,被現(xiàn)代人稱為“秦之高速公路”。秦直道至今已經(jīng)2000多年了,當初修建是出于軍事物流方面的考慮,完全屬于秦帝國的重要軍事工程,后來功能超出了國防范疇,一度成為內地與邊疆經(jīng)濟、文化的橋梁!

秦直道修成后,在北御匈奴時功不可磨,是便捷的軍事后勤補給線,始皇帝登基后5次巡視天下,就有2次走的是秦直道;前210年“沙丘政變”后,李斯、趙高、二世經(jīng)由此道運回了始皇帝的遺體。

太史公在《史記》中有記載: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千百年來,經(jīng)文史考證終于弄清了秦直道的形狀,秦直道起點在今天陜西淳化縣的秦林光宮遺址,并非絕對筆直的大道,略為蜿蜒向北,翻山越嶺過黃河,終點在包頭市的麻池鎮(zhèn),全長800多公里。

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雪雨風霜,秦直道依然為人們所認知,是何原因呢?據(jù)說:筑路用的黃土都經(jīng)過了人為加工,粒粒黃土加熱炒熟后才能鋪夯路基,使得每一層都結實異常,層層加固,終于修成了中華第一條高速公路。

至于說寸草不生,顯然夸張了,秦直道有部分路面至今仍為人類服務,還經(jīng)常被使用,寸草不生就好理解了;沒被使用的早已芳草萋萋,面目全非了!

3

歡迎您打開歷史寶藏。


題上所言的這一條2000年不長草的道路,就是傳說的中的秦直道。

這條道路確實是秦始皇時候修建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

這是一條從大秦國都咸陽直達黃河北邊長城附近九原郡(包頭)的超長交通干線,全長可達800余公里,其路面寬度基本在20米左右。最寬的地方甚至達到了60米。

現(xiàn)在的雙向四車道干線,連上中間的隔離帶和旁邊的路肩,基本上就是25米左右,要知道,這可是一級公路的標準了,而兩千年前秦始皇修建的這條秦直道,竟然達到了20米寬的高標準。

這條道路從咸陽直通到草原地帶,是一條戰(zhàn)略意義很明顯的道路,可謂是秦始皇“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過秦論》)這一防御匈奴的重要組成部分。

并且備受人關注的是,這條道路兩千余年還是能找到其遺跡,說“寸草不生”有點夸張,但是也并非虛妄。

難道是秦始皇時候的修路技術先進?還是大秦施工隊有什么除草秘方?

有言這條道路修筑過程中,用了夯土的技術,把生土砸成了熟土,所以草木無法生存。還有言這條道路的用土,都被用鐵鍋炒過了,所以沒有草籽,就能長時間寸草不生了。還有說這條道路被撒了生石灰,用石灰的腐蝕性,讓草木無法生存。

這些技術,在短距離或者局部地方,肯定是有使用的,但是要知道,八百公里的道路,又這么寬,需要多少石灰,又需要多少鐵鍋炒熟土壤呢?

其實最有效的除草手段,就是車輪和鞋底,經(jīng)常有人走的道路,必然會不長草木,相反,如果久無人過,只要不是石板路和現(xiàn)在的混凝土,都會長草的,兩千多年的時間呢。

所以說秦始皇的這個直道工程,打通了一條關中盆地到河套地區(qū)的“高速公路”,并且歷代被重視和使用,不斷維護,才有了現(xiàn)在“寸草不生”的結果。

秦始皇時候的工程質量和技術確實是這條道路質量的保證,但是后世的使用和維護,也很重要。


更多歷史類原創(chuàng)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4

說起秦直道,讓很多人都感慨不已,因為距今已經(jīng)2200多年了,秦直道上寸草未生,在當時落后的生產(chǎn)力下,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派蒙恬帶著30萬工人前去修建,全長736公里、寬50米左右的車馬大道,僅僅兩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選線、改線、施工、建筑驛站、郵亭等任務,其速度之快,工程之艱巨,在中國乃至世界筑路史上可謂奇跡!

至于為什么不長草,因為這條道經(jīng)過了嚴格的工程加工,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第一點:鋪路的土都經(jīng)過水分蒸發(fā)

在建設這條路的時候,需要使用的所有土,必須要先進行水分的蒸發(fā),從而使得土壤中的含水量降到最低,再也不適合植被的生長。

第二點:在土料中加入鹽,然后燒熟

在現(xiàn)今的專家們經(jīng)過研究,修建這條路時,當時人們把所需要的土料中加入了鹽巴,然后將土炒熟,這樣不僅可以讓鹽巴把土壤里面的水分徹底吸收、殺死微生物,還可以在燒熟過程中徹底將土料的有機物、無機物等等全部破壞。

這樣的加工之后,這些土壤再也不適合植被生長。

以上兩種方法是制作工藝,除了制作工藝外,還有鋪路技術在里面,當時在鋪路的時候,會把土塊進行多層夯土結構,一層一層的將土壓下去,這樣子減少了土壤之間縫隙。

再加上當時使用的土壤是黃土高原的黃土,這種土壤水分流失很快,草本身就難以在上面生存,加上這樣的制作工藝,更使得草難以生根發(fā)芽了。

除了以上幾點原因,我認為還有兩個個小小的原因,也影響著它不長草。

第一個就是秦直道主要出在黃土高原地區(qū),本身這里降雨就稀少,植被稀疏。

第二個就是秦直道通行之后,經(jīng)常被使用,它在各個朝代都是受到重用的,最典型的就是漢朝出擊匈奴,就是走的這條道。

總之,這種種原因相結合,也成就了這條秦直道。雖然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秦直道發(fā)生長草現(xiàn)象,但那也是因為在秦直道上方,也應被一層薄土而這些草是長在薄土之中,根本就沒有扎根到秦直道上面去。

這條宏偉的工程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5

導語:說起秦始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長城,但是在長城的光輝下,還有一項在但是非常重要的軍事工程,也就是秦直道?赡芎芏嗳硕疾恢,秦直道在當時是相當重要的國防工程,也是當時維系秦國內部和邊疆的重要物品。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與江山,他對內進行“大刀闊斧”徹頭徹尾地改革,比如統(tǒng)一度量衡、文字等,對外他修建長城抵御匈奴,與長城的配套“設施”就是“馳道”,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


這條800里的公路是什么路?


秦始皇在稱帝后的第二年,下令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

前212年,始皇帝派蒙恬負責開通直道,修筑由咸陽經(jīng)過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挖掘大山,填塞峽谷,長達一千八百里,幾年沒有完工。這個工程不要說是在2200年前,放到現(xiàn)在也算得上是極其浩大的。



其中著名的就有九條,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一條就是“秦直道”,這條道直通西北的“九原郡”,無論從經(jīng)濟上,還是軍事上,“秦直道”所發(fā)揮的作用均不可小覷。


秦直道遺址南起陜西淳化縣,途經(jīng)陜西、甘肅、內蒙古,穿越15個縣,北達九原(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西郊),全長700多公里,與長城相毗鄰。因此,很多人推測,秦直道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抵御匈奴時,能夠快速出兵到達。

為何兩千多年前,秦始皇修建的800多公里的公路,為何現(xiàn)在寸草不生?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古代人做事的認真了。



其一:公路處于降水量稀少、蒸發(fā)量大屬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


首先是這條路跨越了如今的陜西省、甘肅省、內蒙古省的部分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降水量稀少、蒸發(fā)量大屬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這個區(qū)域的氣候條件不利于植被生長,在修建的過程中也要對土料進行夯實,進一步的減少了土壤內部的含水量并且表面的含水量也會被蒸發(fā),因此這部分土已經(jīng)不適合植被的生長了。


其二:建造公路當時的工藝技術


這條路經(jīng)過專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修建這條路時當時的人們把修路用的土料加鹽炒然后再燒熟的,鹽把土里的水分吸收了并且分解了土里的營養(yǎng)物質,殺死了微生物質,再用上燒熟這一道工序,土料基本沒有任何的有機物、無機物、微生物等來提供植被生長所需環(huán)境要求。

除此之外,在修建的時候會把土塊進行多層夯土結構,一層一層的將土壓下去,這樣子減少了土壤之間縫隙,因陜西和甘肅又是多黃沙地區(qū),所以在修路的時候也會用上黃沙,黃沙的水分流失得很快,因此草在這樣的土壤上是非常難以生根發(fā)芽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秦直道才會經(jīng)歷千年依舊寸草不生。

其三:嚴格監(jiān)工


秦直道的“監(jiān)工”是由秦朝著名的大將軍蒙恬擔任,秦朝不但國法嚴謹,軍隊也是同樣的紀律嚴明,三十萬的秦國軍隊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更何況一條“國道”了。所以秦直道的工程質量必然是嚴格把工,絕對不會存在“豆腐渣”工程。



有了以上三點的基本保障,秦直道的工程施工嚴謹、質量超高,寸草不生完全是正,F(xiàn)象,這也是 “國道”被使用了一千多年的主要原因?梢哉f秦直道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不世之作。

總結: 公元222年前,秦始皇以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建馳道,馳道也就相當于現(xiàn)如今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是最為著名的馳道之一,全長七百三十六公里,在經(jīng)歷了千年的時光飛逝,秦直道竟然還如同一直在使用一般,古代人的智慧與建造工藝實在令人佩服不已。




其實說到這里就不得不夸一夸古代人做事的認真了。







秦直道的作用相信從秦始皇到一些領兵作戰(zhàn)的高層將領和官員,應該都知道其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對其質量的要求肯定不會有半點的松懈。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更能反映出當時造秦直道時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也更能反映老祖宗的智慧。

6

站在科學的角度,二十一世紀現(xiàn)代人的智慧的確比古人高深一些,現(xiàn)代人用科學先進的科技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但古人在創(chuàng)造“奇跡”這一方面也好并不落后,單說長城這一項浩大的工程,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嘆他們的智慧與毅力。

另外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chuà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隋唐大運河,還有都江堰、敦煌莫高窟、河北趙州橋,故宮等,這些不僅是中國的奇跡,還是世界的奇跡。

“中華祖龍”秦始皇不僅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本人還下令修建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工程,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死后還為歷史留下了秦始皇陵,其中還有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這些都是大家較為熟知的。

其實秦始皇還留下了可以與萬里長城比肩的一項輝煌工程——秦直道,現(xiàn)代人稱“秦高速公路”,現(xiàn)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qū),后人還為其拍了一部人文紀錄片《秦直道》。

秦直道又名直道,秦馳道之一,為秦朝修建的軍事交通工程,從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修筑,歷時兩年半,從咸陽(起點為現(xiàn)咸陽淳化縣)到九原郡(現(xiàn)包頭附近),南北長達七百多公里,秦直道是由咸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接近的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

這條直道是秦始皇為阻止和防范北國匈奴貴族的侵擾,下令讓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去修筑的,以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估計,可想而知這項工程需要舉全國之力才能完成。

秦直道和萬里長城雖都是軍事工程,但其作用完全不同,長城作為國家的屏障,而秦直道則作為國家的交通線,可以運輸軍隊和軍用物資、軍士們所需的生活用品等。

既然是交通線路,那就不止是能在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作用,尋常時期便可以為百姓提供便利,各地官府往來、書信公文都極大改善,秦始皇5次巡視天下,有2次走的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宮,遺體也是走直道運回來的。

根據(jù)《史記》記載:秦直道的三個特征是:“鏨山堙谷,直道之”,乾隆《正寧縣志》:“此路一往康莊,修整之則可通車轍”,由此可見“直道”的名稱由來,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直道幾乎未變模樣,路面平均寬度達50米,全部用黃土夯實,夯土是經(jīng)過翻炒的熟土,一層又一層夯實成的路基厚達50厘米,異常結實,像鐵板一塊。

正是因為古人的匠心精神,這條直道寸草不生,生土都經(jīng)過鐵鍋炒過,然后再鋪上道路,植物自然在熟土上無法生長。據(jù)說這條道路上還被撒了生石灰,有了石灰的腐蝕性,草木更加無法生存。但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滄海桑田,以大自然的力量真的無法讓道路恢復原來的模樣嗎?

因為這條直道在秦朝滅亡以后,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后世各個王朝都對秦直道的軍事作用寄予厚望,歷代斷斷續(xù)續(xù)地加以開發(fā)利用,以直道為中心道路,向四周發(fā)散,行程全國性的交通網(wǎng)絡,在古代的軍事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還有無數(shù)的百姓和車馬在秦直道上走過,一條經(jīng)常被使用的道路,即便是土路,也很難長出草木。雖然有后天因素影響,但不可否認秦直道本身的質量極高,這就是古人的“匠心精神”了。

7

前212年,始皇帝派蒙恬負責開通直道,修筑由咸陽經(jīng)過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挖掘大山,填塞峽谷,長達一千八百里,幾年沒有完工。這個工程不要說是在2200年前,放到現(xiàn)在也算得上是極其浩大的。

(秦直道,航空距離700公里)

工程的浩大程度,可以與今天做一個對比。北京的八達嶺高速,南起北京市海淀區(qū)北三環(huán)馬甸橋,北至延慶縣八達嶺長城,全長69.98公里,于1996年開工,2001年全線通車,為雙向四-六車道。兩者具有可比性,因為這段公路也是開山填谷居多,花了五年時間,平均按5個車道算,70公里長度。

(現(xiàn)代的八達嶺高速)

我按簡單數(shù)學方式推算,假如按一車道算,八達嶺高速應該一年就可完工。這還是在現(xiàn)代機械的幫助下完成的。以此推算,假如在秦始皇時代,人力充沛,同時人的效率很高(等于現(xiàn)在的效率),那秦直道這個工程也起碼需要十年!而秦直道的寬度在5米-60米之間不等,工程量比現(xiàn)在的一車道要大上很多。

據(jù)現(xiàn)代考古的考證,秦直道全程是貫通的。史書記載,前210年秦始皇崩于沙丘(邢臺附近),李斯趙高載著他的尸體到達九原,然后順直道返回咸陽。滿打滿算才3年時間,這條路竟然就貫通了!向偉大的中華先人致敬!

回到問題本身:為什么秦直道2000多年來不長草?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然原因,一個是人文原因。

首先是自然原因導致秦直道難以長草。

我們來看看秦直道所處的地形地勢。如下圖:

(秦直道所處地形)

秦直道主要處在黃土高原地區(qū),這里本身就降雨稀少,植被稀疏。下面這張圖地球視圖更能說明問題。


第二是人文原因導致秦直道難以長草。

首先是秦時施工的要求極高,夯土工作做得太扎實,以至于無法長草。

我去嘉峪關外的戈壁中見過秦長處遺跡,全是夯土,2000多年依然在矗立。

(秦長城遺跡)

秦人對工作的高要求是有數(shù)據(jù)支持的。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箭頭,其頭部是三棱形的,三個面和三個棱被加工成拋物線,基本相等。對箭鏃的三個面放大20倍,發(fā)現(xiàn)同一個鏃的三個面誤差小于0.15毫米,不同鏃的誤差,總體小于0.2毫米,這樣的精度標準是很高的。同時,每件兵器上都刻上制作年代、機構、督造者以及具體制作者的名字。在這么高的要求和嚴格的管理制度下,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秦人對工程質量的要求也是極高的。因此,夯土建成的秦直道,其工程質量當然是超一流的。

其次,秦直道的夯土都是經(jīng)過燒制的“熟土。考古學界的研究結果證明,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全部經(jīng)過燒制,即俗稱的“炒熟”或者碾碎后用火燒焦,在夯制路面時配合一定的水分,制成的路面將寸草不生;與今天的混凝土相似。

第三,這條直道在后世一直被使用,當然也就長不出草。

魯迅的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一塊地方老有人踩,那它當然就成了路、也就無法長草。

秦直道的開通,后來的各個朝代都在使用這條道路。漢武帝北擊匈奴、唐征突厥等,都利用秦直道作為通路。直道清朝,因為大清橫跨中原、草原、高原、西域,秦直道完全成了帝國內部道路,失去了戰(zhàn)略重要性,國防不再使用它。但民間還一直在用。

(秦直道今景)

總之,自然與人文原因的結合,讓秦直道2000多年不長草。前210年,秦始皇崩于沙丘,被趙高李斯載著尸身從井陘抵達九原,然后順直道回到咸陽,始皇帝也算是巡視了他自己規(guī)劃的宏偉直道工程。

(完)

8

謝謝邀請!

首先,要更正一下,秦直道2000年來并非寸草不生,只是雜草稀少,不長樹木。

什么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下令蒙恬修筑的一條軍事要道。南起咸陽,北到九原,全長約800公里,歷經(jīng)3年(公元前212-公元前210年)才修建完成。

秦直道是一條軍事高速公路,從秦帝國首都直達常年與匈奴作戰(zhàn)的一線地帶。它穿越了渭河平原、黃土高原、河套平原、越過黃河,跨越了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

秦直道是如何修筑的



在平原地帶修建馳道,主要是把黃土炒熟,并加入大量的鹽堿修筑路基,用力夯實。

在需要穿越山地的地區(qū),則是挖開山體,開辟一條道路。

為什么秦直道上雜草稀少,不長樹木



看圖片就知道秦直道確實是雜草稀少,樹木不生。那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得說到秦直道的修建方法和它所經(jīng)過的氣候帶。

第一,平原地區(qū)主要是用炒熟的黃土加大量的鹽堿修筑的路基和路面。這種堿性土質本來就不適合草木生長,更何況道路被夯實過,土質致密,草木難以扎根。

其次,山區(qū)主要是開辟山體擴充路面,就是把陡峭的山坡挖開,平整成一條道路,這里主要是巖層,土壤稀少,更不適合草木生長。

第三,秦直道南北長度約800公里,穿越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秦直道北部的大部分路段所處的地區(qū)年降雨量稀少,不足以支撐大型樹木的生長。

第四,由于人類活動的增加,農(nóng)業(yè)開墾的加劇,樹木砍伐的不加節(jié)制,黃土高原一帶的自然地表植被被破壞的很嚴重,土地荒漠化、沙化形勢加劇,氣候越來越惡劣。而地表植被的恢復速度又極其緩慢,這更加影響了秦直道穿過地區(qū)的植被生長。

小結

雖然秦直道是我國古人留下的偉大成就,是先民智慧的凝結,是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軍事工程,其修建技術極其高超,但是,秦直道在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之后,也并不是寸草不生,只是雜草稀少,不生樹木。

9

這條公路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后被人稱為“秦直道”。

太史公在《史記》中有記載: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阻止和防范北方匈奴貴族的侵擾,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修筑了南起陜西林光宮,它是由咸陽到九原郡,也就是現(xiàn)在的內蒙古自治區(qū),陜西省和甘肅省的境內,西安至包頭的一條公路,全長800多公里,路寬最窄也有20米寬,最寬有60米。

秦直道修成后,始皇帝5次巡視天下,就有2次走的是這條秦直道;前210年“沙丘政變”后,李斯、趙高、二世也是經(jīng)由此道運回了始始皇的遺體。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當初在規(guī)劃這條線路的時候,必經(jīng)之地需要兩種土質,一種是沙漠,而另外一種就是黃土。要知道沙漠地區(qū)本來水分就比較少,因此一般不會有植物長出。

而黃土區(qū)域則比較麻煩一些,因為這里的氣候環(huán)境,十分適合植物的生長,所以在這里修建道路的時候,只能想其他的辦法。據(jù)現(xiàn)在的地質專家勘測,發(fā)現(xiàn)這條路所用的土都是熟土,熟土,顧名思義,就是經(jīng)過碾碎后炒熟,或者是用火燒焦。當時古人是在道路兩旁架起大鍋,將黃土挖出來之后,在大鍋之中進行炒熟,再加入一些鹽堿,然而再將這些黃土重新埋于地下。如此一來,等于是斷絕了野草的生長條件,其他很多植物想在這樣的土質中生長,幾乎是不可能的。

10

古代對待各項工程的要求都非常高的,尤其是在明君的手下。秦直道怎么檢測其質量的暫時不知,但相信有一個都知道,那就是檢驗城墻的堅固性。

修好城墻之后,會派一個力士去砸城墻,是這么規(guī)定的:砸壞了,砍了監(jiān)工的腦袋,砸不壞,砍了力士的腦袋。雖然這個不做實啊,但是也反映了對一些大的,皇上上心的工程,其質量必須要保證。

秦直道的作用相信從秦始皇到一些領兵作戰(zhàn)的高層將領和官員,應該都知道其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對其質量的要求肯定不會有半點的松懈。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更能反映出當時造秦直道時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也更能反映老祖宗的智慧。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