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秦始皇的輝煌工程,我們知道長城,但還有一項與比肩的,就是秦直道,現(xiàn)代人稱“秦高速公路”。秦直道是贏政統(tǒng)一全國后修建的一條軍事運輸線,不僅是重要的國防工程,也是內地與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重要紐帶。秦直道,南從云陽林光宮,北到九原郡,長約800多公里,公元前212年,大將蒙恬率軍30萬興建的,而參與的民工百姓無據(jù)可查,在當時經(jīng)濟困難、生產(chǎn)力低下的情況下,僅2年時間就完成,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圖為秦直道戰(zhàn)略示意圖。
秦直道修成后,不僅作為抵御北方匈奴,進行輸兵、運糧的補給線,各地官府往來、書信公文都極大改善,秦始皇5次巡視天下,有2次走的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宮,遺體也是走直道運回來的。秦滅亡后,直道依然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漢唐時期依然作為抵御匈奴的運輸線,宋朝時與金夏的戰(zhàn)爭也有發(fā)生在秦直道,到了明朝末年總兵曹文詔與農(nóng)民軍李自成大戰(zhàn),也爆發(fā)在秦直道。
圖為陜北富縣的秦直道遺跡。
司馬遷在《史記》大概記載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多年來,經(jīng)這文史終于考查出秦直道的基本走向,從今天陜西淳化縣的秦林光宮遺址起,經(jīng)子午嶺主脈北行,到定邊縣,轉向東北前行,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東勝市,在昭君墳過黃河,到達包頭市麻池鎮(zhèn),總長850公里,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
圖為陜西旬邑縣的秦直道,改成了跑馬場。
這條路因為大體是直南直北的方向,所以稱為”直道“,路面平均寬度達50米,夯土是經(jīng)過翻炒的熟土,一層又一層夯實成的路基厚達50厘米,異常結實,像鐵板一塊。傳言秦直道寸草不生那是瞎說,都過去2000多年了,石頭縫里都能長出草來,其實現(xiàn)在的秦直道遺址都長草,還有路面至今正被使用當然長不出草,沒被使用的秦直道都是荊棘叢生,荒草遍地,但是很少長樹木,大根系依然無法扎深,可見2000年前古人的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