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雍正乾隆時期是我國古代瓷器發(fā)展的巔峰時期。而父子倆在瓷器上的審美差異,卻大相徑庭,一眼就能辯出。父親雍正走的是淡雅雋永風,而兒子乾隆則是繁縟堆砌之父。父親留白,兒子填空。此外,在器型上也有很大差異。
如果按照當下流行的極簡主義審美來評判的話,父親雍正的審美要甩兒子乾隆幾條街了。雍正皇帝個人的品味在清朝歷代帝王中算是最佳,沒有之一。雍正是個勤政簡樸的工作狂,他中意的器型都穩(wěn)重肅穆,尺寸保守。他外表嚴肅,內心卻滿滿的清新細膩。無論斗彩、粉彩、青花、單色釉……都被拾掇得玲瓏雅致,賞心悅目,秒殺各種日系美學。
而順水順舟當上太子,又在20多歲順利繼位的乾隆就大不一樣了。父親為他奠定了盛世的地基、國富民安,也成就了他出手大方,性格張揚的特點。這點也可以從很多流傳至今、價值連城的名畫中看到,他看過的很多字畫都被他蓋了一個大大的戳,甚至是批注。和當今一樣,“貴為盛世富二代”。乾隆大帝被黑化了一個暴發(fā)戶。
有一種恨不得把所有值錢的、繁縟的寶貝都亮出來的既視感。不止花哨,還要大!皩徝馈彪m然挺私人的,但作為當朝皇帝,其個人審美對所處時代瓷器是巨大的。
此外,從技術上,乾隆朝肯定完爆他爹那一朝,光就洋彩這一項就集中國千年瓷器工藝和引進西方琺瑯釉彩之大成,技術上當之無愧世界第一。
此外,乾隆身處一個與西方聯(lián)系更加密切,來往更加頻繁的時期,很多西式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可能是雍正不曾接觸過的,這些外來元素也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到乾隆時期的瓷器。兩位皇帝所處歷史背景有差異,雍正時期對西方文化的接受總體來說比較低,這可能和早年傳教士參與到康熙傳位過程,導致雍正對傳教士和西方的天然敵意有關。與之相比,乾隆處于一個和西方接觸最密切的時期。除去耶穌會派遣的官方傳教士外,乾隆甚至專門傳召粵海關留意有手藝的西洋人士并引薦進宮中供職。在一大批西方傳教士的影響下,乾隆一朝宮中西洋器物遠超康熙、雍正。這些宮中供職的傳教士或多或少都參與到了清宮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之中,洛可可的風格對當時清代宮廷從建筑到器物上的影響隨處可見,因此諸多有意或無意間吸收了西方宮廷流行文化的事情發(fā)生在乾隆時期。
其實雍正時期也有很多器物按現(xiàn)在的眼光看也不屬于“淡雅雋永”,只不過這些風格在隨后才逐漸體現(xiàn)在了瓷器上而已?偟膩碚f清世宗雍正處于一個承前啟后時期。在琺瑯釉料煉制的技術瓶頸下,雍正苦苦追求技術突破,以證大清帝國“遠勝西洋”這一延續(xù)自康熙時期的理念。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登基道路頗為坎坷的皇帝,他急需要表現(xiàn)出自己皇位的正統(tǒng)性,因此大量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情趣的詩畫風格被引入瓷器生產(chǎn)。與之相比,乾隆的皇位可謂平穩(wěn)得多,而瓷器技術在這一時期也完成了積累,達到一個頂峰。因此對他來說,求變成為這一時期很多御窯產(chǎn)品的主要需求,在表現(xiàn)手法比前人多得多的情況下,如何跳出原先的壁壘,成為他對瓷器產(chǎn)品的要求。因此,在乾隆時期的瓷器上,除了有與前人水準一致的精品瓷器外,還有西洋風格、洋彩和仿生瓷。最終,兩位皇帝在技術和追求的差異下,指揮幾乎同一批工匠創(chuàng)造出了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