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平天國的王壓根就數(shù)不過來,初步統(tǒng)計就有2700多個,我替你數(shù)了你也會看花眼的。在蘇錫常一帶,走到哪兒都能看到一兩座太平天國昔日的王府。

不過太平天國剛創(chuàng)業(yè)那會兒只有五個王。

分別是天王洪秀全,這是他們的老大。東王楊秀清,這是他們戰(zhàn)術(shù)指揮上的老大。西王蕭朝貴,憑借天兄下凡,成為跟東王分庭抗禮的重量級人物。此外還有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這五個人是太平天國創(chuàng)業(yè)時期的核心力量,從始至終伴隨著太平天國的大起大落。只有這五個王的時候,太平天國的日子是比較好過的,畢竟掌權(quán)的人少,即使有紛爭,也是這五個人內(nèi)部可以解決的。

后期太平天國完全變了樣子,封王就跟吃飯一樣,是每天必須要做的工作。

股東當(dāng)中,位居這五位王之下的,還有天官丞相秦日綱,春官丞相胡以晃。這兩個人在起義軍打下永安城后,封為燕王和豫王。這樣一共就有七個王了,除了洪秀全和蕭朝貴,大家本來都是歸楊秀清管理。可是正是這樣的安排,將楊秀清推入了深淵。

楊秀清的權(quán)力實在是太大了,而且他太聰明,能力又強,這引起了其他幾個王,尤其是洪秀全的猜忌。楊秀清甚至以天父下凡的荒謬行為,對太平天國實行操控。那老大洪秀全肯定不答應(yīng)啊,他利用韋昌輝對楊秀清的不滿,從而策動韋昌輝殺光了楊秀清全家和部下,發(fā)起了震動天下的天京事變。不幸的是無辜的翼王石達開,他全家也未能幸免于難。翼王石達開一怒之下帶著十萬大軍離開了天京,這對太平天國的影響實在是太深厚了。

為了加強自己控制太平天國的能力,洪秀全開始啟用家里人封王主政。

他冊封自己的哥哥洪仁發(fā)、洪仁達封為為安、福王,取代了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隨后感覺這倆哥哥好像不太有能力,便找來了自己同族的兄弟洪仁賞,总理全部朝政?/strong>洪仁僑ハ愀堊暗娜,稌烑冯A時局饕迥且惶琢說梅淺I,所诣劑俗約旱母母镎擼上輝趺純繼教旃拖錄芰恕?br/>

老一輩的太平天國將領(lǐng)們都故去了,下一代人掌權(quán)以后,這封王的事情就開始井噴式地爆發(fā)了。

陳玉成和李秀成,這兩個小伙子都是后起之秀,在太平軍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洪秀全也比較重用他們?墒撬麄儾粩啾Ee自己的手下?lián)胃吖伲@讓洪秀全有些擔(dān)心。索性就給他們重視的幾個手下都封了王。陳玉成這邊有五個人被封王:陳得才是扶王,藍(lán)成春是祜王,賴文光是遵王,陳仕榮是導(dǎo)王,梁成富是啟王。李秀成這邊也有兩人被封為王:李世賢是侍王、陳坤書是護王。

這都是稍微有點名氣的王,后來陳玉成打了敗仗被抓了,李秀成這邊一家獨大了。洪秀全又犯起了嘀咕,索性就開始亂封王了。一口氣封了李秀成手下十多個人為王,大家都是王,誰能管理誰呢?李秀成這邊的實力確實被削弱了,但是太平軍的秩序也就混亂了。

總結(jié):后來王爵已經(jīng)成了買賣的商品,只要誰交出一定的銀兩,洪秀全就會封他為王。這么一來太平天國一下子出現(xiàn)了2700多個王。大家互相不服氣,各自撈好處,造成了內(nèi)部管理上的混亂,最終太平天國的軍隊是從內(nèi)部自己把自己給打垮的。

最佳貢獻者
2

太平天國的天王就一個,就是洪秀全。 要說起他們的“王”,說出來嚇?biāo)滥,?700個以上,具體數(shù)字現(xiàn)在都考證不出來。

前期還比較靠譜,只封了六個王,分別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九千歲、西王蕭朝貴八千歲、南王馮云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六千歲、翼王石達開五千歲。



另外封秦日綱為天官丞相,胡以晃為春官丞相。后來這二位也分別被封為燕王和豫王,位在石達開之下。

這幾個王都是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廣西永安后,建立各項制度。確定官制時分封的。其中楊秀清和蕭朝貴為一等王,馮云山和韋昌輝是二等王,石達開是三等王。 除了西王蕭朝貴,其他的王都受東王楊秀清節(jié)制。



后期的王就越封越多,名稱也越來越搞笑。后期王中,有能力的幾個著名王爺是干王洪仁、英王陈玉硞恽忠王李袘C傘?/p>

其中洪仁芾砟謖、李二王统帅噎h(huán)健?由于太平天國的王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列舉,只能搞錄部分:



請王林鳳祥、求王李開芳、輔王楊輔清、贊王蒙得恩、章王林紹璋、侍王李世賢、勤王林啟榮、順王李春發(fā)、補王莫仕睽、戴王黃呈忠、首王范汝增、正王徐廣琛、佐王朱一波、慕王譚紹光、遵王賴文光、勇王羅大綱、納王郜云官、諸王黃文金、烈王方成宗、寧王張學(xué)明、隨王楊柳谷、聽王陳炳文、莊王吉志元、翰王項大英、獎王陶金曾、以王陳金剛、顧王吳汝孝、松王陳得風(fēng)、慰王朱兆英、扶王陳得才、康王汪海洋、寧王周文康、對王洪春元、襄王劉官芳、奉王谷隆賢、來王陸順德、護王陳坤書、啟王粱成富、導(dǎo)王陳仕榮、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財、相王陳潘武、古王藍(lán)成春、比王錢桂仁、從王陳得德、康王汪安鈞、保王康容海、歸王鄧光明、會王蔡元隆、諧王譚體元、淮王邱遠(yuǎn)才等等。



這些王中,除了少數(shù)如林鳳祥、李開芳、李世賢、賴文光等有一定的戰(zhàn)斗力和功績外,其他大多數(shù)都默默無聞,有些甚至手下部隊不過千人。

3

太平天國最初起兵,永安建制時只有六王,即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以及翼王石達開。這幾人中,洪秀全是精神領(lǐng)袖,馮云山管教務(wù),其余人負(fù)責(zé)軍事,楊秀清權(quán)力最大。

后來馮云山、蕭朝貴戰(zhàn)死,占領(lǐng)南京后,又封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也是負(fù)責(zé)打仗的。天津事變后,封洪仁賞酰掠癯晌⑼,李袘C晌彝酢U廡┦僑嗣潛冉鮮煜さ姆饌酢?/p>

此外還封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都是掌握重權(quán)的封王。到了太平天國后期,更是大肆封王,據(jù)說有二千多個封王,還將捻軍首領(lǐng)封王,不可枚舉。

4

太平天國就一個天王。至于王,倒有不少。

在永安立國之初,便封了五個王。東王楊秀清,南王馮云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 ,還有個翼王石達開。這五王,其余四王皆受東王楊秀清節(jié)制。

后來攻下南京建都后,又封了燕王秦日綱和豫王胡以晃。其他還有幾個王比如北伐軍林鳳祥求王,李開芳靖王,吉文元祝王,林啟榮勤王。這些都是死后追封的。

這些王里楊秀清能力最強,對太平天國事業(yè)發(fā)展起作用最大。馮云山管傳教,思想傳播,對拜上帝會的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蕭朝貴勇猛善戰(zhàn),沖鋒第一。韋昌輝亦能打仗,起事前最富,資產(chǎn)全部獻給了太平天國事業(yè)。石達開富有謀略,能征慣戰(zhàn)。

此五王在天國排名為,楊秀清九千歲,蕭朝貴八千歲,馮云山七千歲,韋昌輝六千歲,石達開五千歲。

后經(jīng)過天京事變,以上諸王死的死,走的走。洪秀全又提拔了一批新將領(lǐng)。封李秀成為忠王,陳玉成為英王。他們是太平天國后期的棟梁。

但到了后期,太平天國各方面開始混亂。洪秀全大封親屬為王,還買賣爵位。最后封的王多達兩千多個。這些王在王印上加一個小字,稱作小王。

太平天國前期,東王權(quán)力太大,造成了天京事變。后期濫封王,造成政局混亂,成為太平天國失敗的一個原因。

太平天國軍制對太平軍組織管理很嚴(yán),上下分明,指揮靈活。各王都有自己王府,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能夠管理各自的事物。其中以東王府最大,達到上萬人。



5

太平天國自“永安建制”封王到最后天京覆滅,共封了2700多名王爵,這些王都是有等級的,不同的等級做不同的事情,低等級的王受制于高等級的王。

太平天國的封王制度其實是一種政治管理制度,特別是在定都天京之前,王爵分封制度很好的凝聚了太平天國的戰(zhàn)斗力,為定都天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封王制度古來有之,但真正能夠把封王制度發(fā)揮到極致的其實是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打下永安后,進行了權(quán)力重組,由于太平天國是以宗教信仰為核心進行階層統(tǒng)治,就不適用于世俗官銜來進行組織建設(shè)。

洪秀全創(chuàng)新性的使用了“封王”制度,王爵的使用不但加強了太平天國領(lǐng)導(dǎo)層的凝聚力,更是對底層信眾進行了一次權(quán)力蛋糕的“期權(quán)分配”。

永安建制,太平天國只封了五個王,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南王馮云山、西王蕭朝貴、翼王石達開。這五大王名義上受制于天王洪秀全的,但是這五大王又有另外一個身份:左輔正軍師東王(楊秀清)、右弼又正軍師西王(蕭朝貴)、前導(dǎo)副軍師南王(馮云山)、后護又副軍師北王(韋昌輝)、左軍主將翼王石達開。

楊秀清和蕭朝貴都是“正軍師王”,其他三人都是“副軍師王”。副軍師王受制于正軍事王,此時王爵的地位等級就出現(xiàn)了。楊秀清和蕭朝貴屬于正軍師王,節(jié)制諸王,是一等王,其他的副軍事王為二等王。

前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基本就這幾個王把持局面,東征西討,而后的比如李開芳、胡一晃、秦日綱等王都是屬于二等王,都是受制于兩位正軍師王楊秀清和蕭朝貴,很有意思的是,這兩人都有宗教身份,楊秀清可以“天父下凡”,蕭朝貴可以“天兄附體”,他們兩人隨時可以通過“跳大神”的手段來影響、左右洪秀全。

那么太平天國的組織管理用什么來實現(xiàn)呢,就是通過“王”來管理,洪秀全是宗教領(lǐng)袖,不參與具體世俗管理事務(wù),世俗權(quán)力都交給了兩位正軍師王楊秀清和蕭朝貴。永安建制沒多久,蕭朝貴戰(zhàn)死了,于是太平天國的所有世俗權(quán)力就落到了楊秀清手中。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此時的太平天國的王爵還不算太多,都是些軍中悍將,全憑軍功取得,比如后來的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等,他們在對抗清廷圍剿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所有的權(quán)力依然在東王楊秀清手中掌握著。

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發(fā)生了巨變。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的轉(zhuǎn)折點,楊秀清被洪秀全殺了,整個太平天國在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上失去了平衡,節(jié)制諸王的正軍師王沒有了,至于天王洪秀全,他已經(jīng)退居幕后十幾年,完全掌控不了局面。為了凝聚人心,控制局勢,大肆封王。

太平天國后期的王那是滿天飛,別說有軍功,只要有關(guān)系,就能混個王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然,這類王都算為“列王”,有名無實,就算有點權(quán),無非是軍中帶了一彪人馬基本就是王了。

大肆封王的結(jié)果就是諸王不受節(jié)制,逐漸形成了地方割據(jù)形式,連當(dāng)時太平天國的頂梁柱英王陳玉成和忠王李秀成都成了地方軍閥,連洪秀全都要出面好言好語哄著。

從太平天國自爆發(fā)到滅亡,封王制度一直貫穿始終,前期的慎封少封,有助于團隊領(lǐng)導(dǎo),有助于軍事指揮;而后期的大肆封王就是徹底的破罐破摔,大家過過當(dāng)王的癮,盡力的把大家都綁在那架即將顛覆的戰(zhàn)車上。

6

太平天國的王倒是很多,但是敢稱天王的只有洪秀全一個!

太平天國的王一開始只有六個

1851年初,洪秀全在貴田縣金平村宣布起義,太平建號天國,在轉(zhuǎn)戰(zhàn)中,洪秀全在武宣東鄉(xiāng)稱天王。接著,太平軍北上,同年秋占領(lǐng)永安,太平軍在永安整頓建制,分封王爵,開始創(chuàng)建了政權(quán)。以下是永安封王表:東王(楊秀清)、 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永安所封其他四王皆遵從東王。

至于后來嘛,那就不好說了

因為太平天國后期,天王洪秀全腐化墮落天國朝政日非,特別是“天京事變”后眾將領(lǐng)之間離心離德,洪秀全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為了自己的位子穩(wěn)固,開始大肆的封王拜爵,據(jù)史料記載,天國后期封王居然達兩千七百多人,這時候的王已經(jīng)嚴(yán)重的編制,還不如以前的小官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7

太平天國的王很多,到了天京淪陷時,太平天國的王已經(jīng)到了2700多個,可以說太平天國的王是“最不值錢”的王,不過話說回來,他們的天王自始至終只有一個。

太平天國的王含金量最高的那會兒還是在永安封王時,當(dāng)時加上天王總共六王,那時的王才是真正的王,到了太平天國后期,封王就變得很隨便,感覺有個人只要稍微有點兒戰(zhàn)功或者和其他王有點兒血緣關(guān)系就能封王。

當(dāng)然了,雖然太平天國的王有點兒泛濫,但依然還是有個三六九等的。

太平天國的王大致可分為六等,毋庸置疑天王是最高級別的,其次便是一等王,這一般是指永安封王那會兒封得幾個王,另外還加上干王,這一等王主要職責(zé)是執(zhí)掌朝綱。

有一等王自然就有二等王,其主要職責(zé)是執(zhí)掌兵權(quán),代表人物有英王、忠王等,而善戰(zhàn)的康王等是三等王,恤王等為四等王,其余都是列王。這便是太平天國諸王的等級劃分。

至于是如何指揮戰(zhàn)斗的,當(dāng)然是領(lǐng)兵在外的諸王指揮戰(zhàn)斗,比如翼王石達開、英王李秀成等。

8

太平天國一個建立在清朝時期的王朝,雖然只有十四年的短暫時間,但是他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抹之不去的影響。

1850年,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組成的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在廣西金田村暴發(fā),很快這支農(nóng)民起義軍便攻下了江寧,也就是現(xiàn)在的江蘇省會南京,并在此定都,建立太平天國!

封王之路

有了自己的國都,接下來起義軍們要做的事就是封王了,首先起義軍的首領(lǐng)洪秀全自封為“天王”,接下來就是封“開國”的骨干成員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在封王之路上,起初有大功勞的人才會封王,但到了后來封王就跟過家家一樣,由廣西出來跟著一起起義的都封了王,親戚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以至于到了后來小小的太平天國竟然封了二千七百多個王。

令人可發(fā)一笑的是,太平天國封王像過家家,他的一些規(guī)定也讓人無語,這些王爺們制定出了《欽定避諱字樣》規(guī)定,這些王爺們不能姓王,于是姓王的王爺只好改姓汪或黃。后來在太平天國里甚至發(fā)展到見王就改,例如周朝的“周文王”被他們改成“周文狂”,像這種改寫在當(dāng)時比比皆是。

就這樣,一個“鬧著玩”似的王朝,在這些整天“鬧著玩”的王爺掌控下,苦苦支撐了十四年,最后由于內(nèi)部矛盾的激化和大清的圍剿下一個短暫的王朝土崩瓦解!

喜歡請關(guān)注評論,共同探討

9

太平天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quán),其主要存在時間為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被攻破。其中天王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洪秀全,但是后期王真的很多,至少兩千多個,以致其并不是非常大的疆域內(nèi),王爺如過江之鯽,王府鱗次櫛比。







剛開始的時候還較為正常,總共也只有六個王。

第一個王自然是洪秀全自己,初稱太平王,后改為了天王,洪秀全是登基成王,所以稱萬歲。太平軍攻陷永安后進行封王建制,再度封了五個王。楊秀清被封為總軍師、東王九千歲。蕭朝貴為西王,又正軍師,稱八千歲。馮云山被封為南王,主管教務(wù),稱七千歲,韋昌輝為北王,稱六千歲。石達開為翼王。金田起義后,太平軍遭到清軍重兵圍剿,北進突圍中,南王馮云山和西王蕭朝貴雙雙陣亡。由于太平天國實行是軍師負(fù)責(zé)制,主管軍權(quán)。所以在蕭朝貴和馮云山雙雙陣亡之后,楊秀清實際上集齊了太平天國軍權(quán)政權(quán)和教權(quán),引起了洪秀全極為的忌憚。再加上楊秀清動不動就以天父下凡,讓洪秀全下跪接天父圣旨,以達到排除異己之目的,這讓洪秀全非常的不滿。
定都南京后加封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楊秀清狂妄自大,連天王都這么折騰,更別提其他人。他的狂妄引起了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和燕王秦日綱極大不滿。1856年,楊秀清將西征大軍主力調(diào)回攻破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又再度以天父下凡的名義要求洪秀全對他進行加封。洪秀全下旨讓翼王石達開,北王韋昌輝和秦日綱回援,制造了天京事變。但是秦日綱和北王韋昌輝大肆屠殺,致使眾多無辜死亡,包括翼王石達開全家老小。石達開出逃舉兵討逆,致使秦日綱和韋昌輝亦被殺。


天京事變后洪秀全原本打算大權(quán)獨攬,但是眾人推舉翼王石達開主政,眾命難違,洪秀全被迫同意



為了牽制石達開,洪秀全封自己的哥哥,洪仁發(fā)洪仁達為安王福王,弟弟洪仁軒為軍師、干王,最終石達開負(fù)氣出走。為了穩(wěn)定政權(quán),洪秀全大肆分封諸王,陳玉成跟李秀成分別被封為英王和忠王,蒙德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 太平天國運動越到后期,洪秀全封的王就越多,在太平天國滅亡前相加已達2700個王,以至于很多統(tǒng)兵大將雖然是王,但其屬下也有很多王,大家都是王,誰又比誰高貴。諸王各自擁兵自重,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先,最終導(dǎo)致太平天國的衰敗,于1864年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10

(讀者諸君如有興趣,請關(guān)注下我,以五千年國史為鑒,以三十載經(jīng)驗為鑒,應(yīng)對您有所啟迪,可讓君少走彎路,同時可交流寫作。謝謝。

太平天國最初除了天王洪秀全外,只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等五王,在后期竟封了兩千七百多個王,號稱“列王之太平天國”。

進入南京后,又封了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但這兩人不久就被革爵。天京事變后,五王只剩下一王也是翼王石達開(西王、南王在廣西湖南戰(zhàn)場戰(zhàn)死,東王、北王在天京事變中被殺),為制衡并防止石達開“一王獨大”,洪秀全又封本家親信洪仁發(fā)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予以牽制。最終導(dǎo)致害怕被迫害的石達開不得不率部出走。

為了安撫軍心,洪秀全免去本家親信王爵,宣稱永不封王,但隨后為了提升自己親信地位和籠絡(luò)有戰(zhàn)功的將領(lǐng),又食言恢復(fù)了安王、福王爵位,加封本家親信、較為才華的洪仁賞酰椅斯睦窒氯寺裊,凤啍\⑼醭掠癯傘⒅彝躚钚慍傘⒃尥趺傻枚鰲⑹掏趵釷老、辅蛙]罡ㄇ濉⒄巒趿稚荑暗攘。通过译E賢醯木粑幻疲涂芍榔涫蕩喲聳逼穡教旃涂汲醪匠魷忠恍├姆饌蹺壞墓窒,睙峋U竺嬡醯拿剖歉萜湫彰械囊桓鱟終乙桓鐾糇只蚋紗嗤址獾,睙峥r掏趵釷老偷摹笆饋庇搿笆獺保巒趿稚荑暗摹罷隆庇搿拌啊,辅蛙]罡ㄇ宓摹案ā庇搿案ā蓖耆幀?/p>

到了太平天國晚期,洪秀全更是不斷封王,在最后三年內(nèi)竟先后亂封了兩千多個,使太平天國前后總計達到兩千七百多個王,使天京城內(nèi)出現(xiàn)“列王遍地有”的亂象,最終在較有威信的英王陳玉成被俘就義后,忠王楊秀成一力難支,且輔王楊輔清等人與之爭權(quán),最后竟導(dǎo)致各王各有自己的統(tǒng)轄兵力和勢力范圍,造成政令不通,戰(zhàn)斗時大家都想各自保全實力,最終造成太平天國的失敗。

太平天國的王雖然多,但也是有地位和名分限制的。比如前期五王中,因為天王是萬歲,排名第一的東王便是九千歲,西王是八千歲,是一等;南王是七千歲,北王是六千歲,是二等;翼王是五千歲,是三等。后來加封的燕王、豫王更是排名在翼王之下,是四等。后期初封的異姓六王中,英王、忠王排位一等,分別負(fù)責(zé)西部的江西安徽及東部的浙江江蘇戰(zhàn)場,是西部東部戰(zhàn)場的太平天國統(tǒng)帥。

在最后濫封的許多個王(多稱為千歲)中,除了按照各王的實際所任軍中或政務(wù)職務(wù)大小排序外(如軍中的中軍主將、中軍副將、前軍主將、前軍副將等順序依次排位),洪秀全還分封了列王以及一些小王(即在“王”字頭頂再加“三點”,讀音仍是王,只是寫法不同),其中列王位于一般王之后,小王(即“王”字上有“三點”)則排位最后。不過,即使洪秀全這么給各王排位排序,但由于一等王太多,起碼也在十人以上,而二等王及列王、小王所屬等級范圍內(nèi)的王更不少,即使有軍令確定某王為主帥,但也最終導(dǎo)致同一等級內(nèi)的各王互相忌妒、爭權(quán)、保全實力,導(dǎo)致大家各不相屬,兵力分散,加上太平天國后期所招之兵皆為富裕之地江浙一帶的新兵,貪圖安逸、貪生怕死,遠(yuǎn)遠(yuǎn)不及廣西老兵的吃苦耐勞、不怕犧牲,所以導(dǎo)致太平天國最終失敗。

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天京失守后,太平天國余部總兵力仍在百萬人(含部分家眷,因太平天國此時已是軍士與家人一起逃難,其中有戰(zhàn)斗力的軍士應(yīng)至少仍有三四十萬人)左右,但為什么一直沒能組織起對清軍的有效抵抗呢?其原因和南明時期非常相似,就是大家都忙著爭權(quán)與保存實力(南明是隆武、永歷等幾個“皇帝”都稱為正統(tǒng),宣布別人是叛軍,和曹操手下謀士郭嘉分析的袁紹死去后幾個兒子的心態(tài)非常相似,只要沒有外敵來攻,他們就會互相爭位內(nèi)斗,只是南明幾個皇帝在外敵來攻時,仍不能以“唇亡齒寒”為殷鑒,多數(shù)都是作壁上觀,甚至如臺灣鄭氏政權(quán)之流,還派兵進攻福建沿海,抄隆武皇帝政權(quán)的后路,此是后話),除了侍王李世賢憑借是忠王李秀成堂弟、有較大戰(zhàn)功和軍事才能等威望,曾經(jīng)集結(jié)起一支二三十萬人的軍隊準(zhǔn)備進行抵抗,但很快又被手下康王汪海洋所陰謀殺害,太平天國從此再也沒有組織起一次有效的抵抗。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