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而這也給了大妃阿巴亥“母儀天下”的機會,但是最終卻以被逼殉葬的悲慘結(jié)局收場。
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寧遠之戰(zhàn)中被袁崇煥打敗的努爾哈赤含恨而終,終年68歲。由于努爾哈赤在生前并沒有對繼位人的人選做出安排,因而在努爾哈赤死后,后金大汗之位虛懸。
盡管努爾哈赤沒有明確指明汗位的繼承人,但是努爾哈赤在生前做了一些列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大妃阿巴亥的兒子多爾袞順利登基。
努爾哈赤時期,滿洲八旗的勢力分布是這樣的:正黃旗(45牛錄)、鑲黃旗(20牛錄)由努爾哈赤親自掌管;正紅旗(25牛錄)、鑲紅旗(26牛錄)由代善及其長子岳托掌管;鑲藍旗(33牛錄)由阿敏掌管阿敏;正藍旗(21牛錄),由莽古爾泰掌管;正白旗(25牛錄)由皇太極掌管;鑲白旗(15牛錄)由褚英長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爾哈赤長子,初被選定為繼位人,后被努爾哈赤處死)。
在這些旗主貴族中,除了努爾哈赤本人和他的兩個孫子岳托和杜度,剩下的四個人便是我們非常熟知的“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和四貝勒皇太極。
努爾哈赤到了晚年,卻對八旗的勢力分布做了如下的調(diào)整:
第一步,將親統(tǒng)的兩黃旗中授予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牛錄,其余的20個牛錄自己統(tǒng)帥做親軍;
第二步,努爾哈赤明確的指示阿濟格統(tǒng)領(lǐng)鑲黃旗,多鐸統(tǒng)領(lǐng)正黃旗,自己死后統(tǒng)帥的親軍全給多鐸,這樣一來,多鐸在努爾哈赤死后將統(tǒng)領(lǐng)35個牛錄,將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旗主,阿濟格還是統(tǒng)領(lǐng)15個牛錄;
第三步,努爾哈赤計劃著重新賜一旗給多爾袞,而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經(jīng)把鑲白旗旗主杜度調(diào)到鑲紅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爾袞繼任鑲白旗旗主,這樣一來多爾袞就將統(tǒng)領(lǐng)原屬鑲白旗的15個牛錄以及努爾哈赤劃給自己的15個牛錄,共計30個牛錄。
第四步,努爾哈赤向代善留下遺言,要在自己死后將大妃阿巴亥以及他與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托付給代善。
努爾哈赤所以有這樣的安排,就是為了能讓多爾袞繼承汗位。如果努爾哈赤的計劃能夠全部實施的話,多爾袞繼承后金大汗,他與他的兩個親兄弟阿濟格、多鐸三人,將掌握正黃、鑲黃、鑲白三個旗共計80個牛錄,再加上代善家族掌管著的兩紅旗共計51個牛錄的強力輔佐,坐擁131個旗支持的多爾袞的大汗之位也會非常的穩(wěn)固。
而與此同時,伴隨著多爾袞的即位,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也將憑借著“母以子貴”而在后金政權(quán)中“母儀天下”,這對于服侍了努爾哈赤二十多年的烏拉那拉·阿巴亥來說,是莫大的獎勵與榮耀。
但是事與愿違,多爾袞最終沒有繼承后金大汗之位,而大妃阿巴亥非但沒有“母儀天下”,同時還被逼殉葬,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作為多爾袞兄弟最大的依靠,大妃阿巴亥在爭奪汗位最為關(guān)鍵的時刻,接連出現(xiàn)了三個致命的失誤,不僅葬送了多爾袞的汗位,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阿巴亥自12歲嫁給努爾哈赤,服侍努爾哈赤25年,是陪伴努爾哈赤時間最長的妻子,也是他最為寵愛的妻子,因而努爾哈赤對于阿巴亥的三個兒子才會另眼相看,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計劃著將后金大汗的位置傳給多爾袞。
而努爾哈赤去世后,汗位的爭奪明面上是四大貝勒與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之間的競爭,而實際上這在皇太極與多爾袞之間的爭奪。
四大貝勒中,大貝勒代善,因為當(dāng)年與阿巴亥的謠言,為努爾哈赤所厭惡,又因治家無方,失去了繼位資格;二貝勒阿敏,本身就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天生就不具備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赳赳武夫,曾為了討好努爾哈赤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不僅是努爾哈赤,就連滿洲貴族所有人都極力反對莽古爾泰;所以在四大貝勒中,剩下的只有皇太極,一方面皇太極戰(zhàn)功卓著,聲望很高,另一方面,不得不說皇太極的心計是四大貝勒最重的。
反觀阿巴亥的三個兒子,當(dāng)時的阿濟格22歲,赳赳武夫,有勇無謀,多爾袞和多鐸,一個14歲,一個只有12歲,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妃阿巴亥不僅是多爾袞三兄弟得以保全的靠山,也是多爾袞能夠繼位后金汗位的最大支持與依靠。
可是在努爾哈赤死后,阿巴亥只顧著悲痛傷心,沒有做任何的部署,這也導(dǎo)致了非常嚴(yán)重的后果,最終接連出現(xiàn)的三個致命失誤,不僅自己身死殉葬,自己的兒子多爾袞也從此失去了汗位,葬送了前程。
首先,讓原本奉努爾哈赤命支持自己的代善,轉(zhuǎn)而支持了皇太極。
前文曾說,努爾哈赤生前曾表示,自己死后將阿巴亥與多爾袞兄弟托付給了代善,代善也是欣然接受的,這就確定了如果是多爾袞繼位,代善攝政王的輔政地位。
但是,代善的兩個兒子岳托與薩哈廉極力反對代善支持阿巴亥的兒子登基,畢竟當(dāng)年與阿巴亥的事件讓代善家族失去汗位爭奪資格本就令二人不滿,加上二人戰(zhàn)功卓著,自然不會服氣從未有尺寸之功的多爾袞等人,所以強烈反對,并且表達了堅決支持皇太極繼位的態(tài)度。而此時的阿巴亥并沒有向代善進行許諾和拉攏,而代善也在家人的勸阻和建議下,放棄了支持多爾袞,轉(zhuǎn)而支持皇太極。
而隨著代善家族帶著兩紅旗放棄對于多爾袞和大妃阿巴亥的保護與支持,直接導(dǎo)致了雙方實力對比的天平瞬間傾斜,皇太極瞬間扭轉(zhuǎn)了弱勢局面,而這成為多爾袞最終失去后金汗位最為直接與最為重要的原因。
其次,沒有拉攏阿敏和莽古爾泰。
努爾哈赤死后的汗位爭奪,有兩個人是自始至終沒有資格的,這兩個人就是阿敏和莽古爾泰,而他們兩個則也是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同時更多的也是在觀望,畢竟兩個人手中握著的是正藍旗和鑲藍旗兩大勢力,是可以完全左右局勢發(fā)展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更加看重的是利益與地位,誰能給予他們的更多,他們就支持誰。
而此時的阿巴亥,并沒有對于阿敏和莽古爾泰進行拉攏,也沒有向二人進行求助,更沒有進行政治利益的許諾與交換,也使得阿敏和莽古爾泰也站在了皇太極一邊。
再次,就是缺乏對于皇太極行動的掌握。
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后,阿巴亥也沒有及時的關(guān)注皇太極的動向,沒有了解到皇太極以及其他三位貝勒的情況,沒有做到知己知彼,因而就在僅僅幾個小時之后,當(dāng)四大貝勒站在她面前的時候,等待著阿巴亥的也只有被逼殉葬的事實了。
而伴隨著阿巴亥的殉葬,當(dāng)時只有十四歲的多爾袞根本無力同四大貝勒相抗衡,即便真的是努爾哈赤留有遺命將汗位傳給多爾袞,也是無濟于事了。最終,皇太極登基為后金大汗。
如果大妃阿巴亥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及時應(yīng)對,或許將會呈現(xiàn)完全不同的結(jié)局。
如果在努爾哈赤去世之后,大妃阿巴亥能及時的聯(lián)系到代善家族,要求代善兌現(xiàn)他對于努爾哈赤的承諾,鞏固與代善的關(guān)系,同時與代善家族進行利益的交換,安撫代善和他的兩個掌權(quán)兒子的情緒,或許就能讓代善家族堅定的支持多爾袞,而不是倒向皇太極。
同樣的,如果阿巴亥能夠用同樣的方式,照顧阿敏和莽古爾泰的情緒,保證他們的現(xiàn)有利益,也會贏得這兩位貝勒的支持,即便是他們二人不會明確表態(tài),只要他們保持中立,就是對于多爾袞繼位最大的支持。
如果能及時了解皇太極的動向,發(fā)現(xiàn)這個最危險敵人的動向,及時的做出對策,在當(dāng)時絕對的實力優(yōu)勢面前,多爾袞并非沒有勝利的可能。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shè),也沒有留給大妃阿巴亥足夠的時間和翻盤的機會,最終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也有史料記載是四大貝勒用努爾哈赤的弓弦直接勒死了阿巴亥,與此同時,多爾袞也因為徹底失去了靠山,而失去了汗位,徹底敗北。
經(jīng)過滿洲貴族議會的推舉,皇太極最終登上了汗位,改元天聰,起初朝政繼續(xù)由四大貝勒共同治理,“南面同坐、共受朝拜”,在相繼除掉莽古爾泰和阿敏,代善退出后,皇太極“南面獨坐”,開始獨掌大權(quán),并于1636年在盛京(今遼寧沈陽)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