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是打過,就是沒打下來。蒙古鐵騎一度兵臨多瑙河,整個東歐和西亞都在蒙古鐵騎的統(tǒng)治之下,但是有兩個國家,蒙古大軍一直未能戰(zhàn)勝,一個是日本,另一個是印度,關于蒙古軍隊如何敗于日本幕府的原因和經過已經有非常詳細的介紹和描述,而蒙古大軍為何沒能打敗印度則一直以來介紹相對較少。

據《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種叫“甪端”的怪獸有關。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沒有足夠的史料和證據可以說明。小編認為,蒙古大軍之所以沒能順利攻下印度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氣候原因,印度處于南亞亞熱帶區(qū)域,氣候常年高溫濕熱(就是現(xiàn)在每年都會熱死很多人呢),而蒙古人則是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干寒地帶,他們一般會懼怕濕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占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zhàn)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所以蒙古大軍不能適應東南亞和南亞的氣候應該是成吉思汗從南亞撤軍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印度的特殊兵種也是導致蒙古大軍處于劣勢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印度是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有一個特殊的軍種就是象兵,每頭象的背上背負一個戰(zhàn)樓,樓內有戰(zhàn)士12~14人不等,他們以箭為武器,居高臨下,蒙古騎兵或者步兵即使再厲害,射箭再快,在象兵面前也會處于劣勢的,因此,除非持續(xù)不斷的進攻,否則很難短期內攻占印度,所以最后成吉思汗放棄了攻占印度的計劃。

14世紀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兒在中亞建立了帖木兒帝國,也曾經想要繼承先祖遺志,完成成吉思汗沒能完成的占領印度的計劃,但他遭到了同樣的困境,最后也歸于失敗。

最佳貢獻者
2

原因有很多。

1219年,蒙古一支450人的龐大商隊在花剌子模被全部殺害,后成吉思汗派使者前往交涉失敗,這最終揭開了蒙古大軍西征的序幕。

成吉思汗率蒙古二十萬精銳傾巢而出,以泰山壓頂之勢迅速打垮花剌子模軍隊主力,可憐這個剛剛消滅西遼,還沒有來得及找到大國的感覺,就很快灰飛煙滅了。

其實倒霉的還不只是花剌子模。實踐證明,蒙古軍隊是天生的戰(zhàn)爭機器,消滅花剌子模只是一個開始。在蒙古大軍碾碎花剌子模的同時,成吉思汗派部將哲別、速不臺率領一支輕騎兵一路向西,如入無人之境。他們的足跡一直到達里海、阿塞拜疆,擊敗了當?shù)氐臍J察羅斯軍隊,震動了歐洲。這一支輕騎兵充分履行了自己探路的職責,搜集了大量的情報,為十多年后的蒙古大軍第二次西征提供了寶貴資料。

花剌子模國王阿拉烏丁·摩訶末在遭遇巨大失敗后,逃到里海上的一個小島上病死。摩訶末死后,札蘭丁·明布爾努繼位,成吉思汗立即急行軍追殲札蘭丁,在印度河戰(zhàn)役中全殲札蘭丁四萬多人,札蘭丁率五十余人逃向印度逃遁。成吉思汗隨即追到印度河邊。

但是此時成吉思汗卻下令停止追擊。就連札蘭丁也放其一馬,隨即蒙古大軍撤軍北返。

蒙古對土地是極度貪婪的,眼前追殲殘敵這么好的一個機會,成吉思汗卻選擇了放棄。那么,是什么讓成吉思汗懸崖勒馬?


1、無解的氣候

蒙古軍隊在東西向上的進攻所向披靡,秋風掃落葉,但是在南北向的進攻則可謂一步一個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南北氣候的巨大差異性。蒙古大軍在東西方向上,所處的基本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種干旱少雨的氣候非常便于騎兵大軍機動作戰(zhàn)。

但是一旦換成從北向南的進攻,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從北向南,降雨量越來越多,氣溫也越來越高。降水量多了,道路就會泥濘不堪,在野外作戰(zhàn),晚上不僅點不著貨做飯,甚至沒有睡覺的地方。想當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過草地時,連續(xù)五天以上都在泥濘不堪的環(huán)境中度過,這是對人生理極限的考驗。這種惡劣狀況很容易讓人得關節(jié)炎風濕病。而且降水多還可能導致滑坡泥石流等極端狀況的發(fā)生,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那么行軍速度就會大受影響。騎兵是以速度取勝的,一旦進攻速度被遲滯,那么戰(zhàn)斗力就會大打折扣。

除了降水多,氣溫高也是很致命的一招。蒙古騎兵來自溫帶草原,裝甲較厚,一旦向南挺近,首先身體就受不了。而且蒙古人對水有特別的敬重,平時很少用水洗澡,不洗澡的人很容易生病。而蒙古大軍在戰(zhàn)爭過后,基本沒有殿后人員打掃戰(zhàn)場,掩埋尸體。這些暴露的尸體會引來蚊蠅,成為瘧疾的傳染源。談之色變的歐洲黑死病就是隨著蒙古西征到達歐洲的。

南亞次大陸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多,氣溫高。這將是蒙古大軍的噩夢,所以成吉思汗明智地選了了止步于此。

有時候,氣候真的可以拯救一塊土地。

2、無解的地形

在平坦的草原上,蒙古騎兵可以來去如風,但是去南亞次大陸的路上,從來就是山路十八彎。

南去印度,除了高聳的青藏高原,就剩下兩條路,一條是從云南地區(qū)西去突破橫斷山脈,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就曾經想從這里走個捷徑,但是被現(xiàn)實重重得打了臉。而抗戰(zhàn)時期中國遠征軍撤退時穿越橫斷山脈的野人山犧牲也相當巨大。一般情況下,沒人會選擇從這里到南亞去。

另外一條是西去中亞,然后折道向南,穿越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南亞。當年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是這個路線,玄奘西天取經也是,成吉思汗亦是。

這樣看來,南亞次大陸的地形是相對封閉的,在那個海運還不是很發(fā)達的古代,這里通過陸地和外界的溝通實在是費勁。這種條件下,即使成吉思汗花了代價,拿下了南亞次大陸,那么用什么保證這塊土地和其他地方的聯(lián)系呢?調兵費勁,出現(xiàn)叛亂了平叛也費勁,而且南亞地區(qū)有沒有合適的養(yǎng)馬基地,內部也是地形復雜,這對于蒙古而言意義實在是不大?v然成吉思汗能夠拿下這里,也不能產生什么現(xiàn)實收益,那么還貪婪這里干什么呢?

《元史》《耶律楚材傳》記載,成吉思汗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水蒸氣磅礴。將士們口干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不能入口。這時將士思鄉(xiāng)之心再次永動起來。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班師,忽見河濱出現(xiàn)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隨即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但是怪獸突然開口,酷似人音,有“汝主早還”四字。于是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瑞獸名叫角端,是上天派來儆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盡早班師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沒有行進,回馬班師。

能出產這樣的怪獸,還在這樣一個“死地”中,成吉思汗也使需要考慮下的。

3、無解的象軍

打響皮糙肉厚,在戰(zhàn)場上是一個比馬更夸張的兵種,他的存在對于騎兵而言優(yōu)勢是碾壓性的。

南亞是大象的主產區(qū)之一。

大象在公元前三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就已經編入軍隊,成位阿育王的殺手锏之一。這么好用的武器,當然會一直用下去。所以成吉思汗如果強行渡河南下,對陣象軍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大象是使用方式是在大象背上搭載塔樓,塔樓可以輕松容納十幾人,這些人利用大象數(shù)米高的身軀,居高臨下投擲標槍對敵軍造成殺傷。大象雖然步調緩慢,但是沖擊力也很強,對敵軍的踩踏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唐朝軍隊張玄策橫行南亞時,也曾遭遇大象,當時唐軍采用火攻的戰(zhàn)術,雖有實效,但傷亡巨大。而成吉思汗在今天面對南亞象軍時也沒有合適的辦法。

對付大象用熱兵器是一個有效的克制方法。明朝將領朱輔就曾利用紙獅子配合火銃等完敗安南的象軍。而此時的蒙古大軍火器普及還沒有跟上來,所以如果貿然進攻,損失肯定大。

所以基于這樣的考慮,成吉思汗停下了腳步。

南亞次大陸,終于還是被剩下了。不是因為南亞強悍的戰(zhàn)斗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3

成吉思汗根本沒有打到歐洲,倒是成吉思汗的徒子徒孫征戰(zhàn)過歐洲。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大致到過黑海以東,威海以西,錫爾河以南的地區(qū),包括了現(xiàn)今的伊朗、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伊拉克、以色列等。

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逃往印度避難,成吉思汗決定發(fā)動對印度的挑戰(zhàn),要消滅札蘭丁,滅了印度。

當時宰相耶律楚材捏造了一個讓成吉思汗東歸的神話:他說印度河水像煮沸了一樣,河里冒出一個巨大的怪物,弓箭都射不穿它,它還發(fā)出人聲“汝主早還” 。這個怪物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咱們保全性命早早回家,于是成吉思汗便順應天意回草原了,印度逃過了被亡國滅種的危險。1227年征伐西夏,途中去世。

第二次西征由拔都(成吉思汗之孫)和(窩闊臺大汗的長子)貴由統(tǒng)領,針對歐洲,打得非常順利,一直打歐洲的多瑙河,歐洲人無力抵抗。只是趕上蒙哥進攻大宋時突然身亡,便緊急撤軍回家“搶班奪權”,讓歐洲逃過一劫。

第三次西征針對西亞,由大汗蒙哥的弟弟旭烈兀指揮,打得也很順利,整個西亞都不是蒙古人的對手。當旭烈兀準備把兵鋒指向非洲埃及的時候,正是蒙哥在南宋戰(zhàn)場身亡。旭烈兀為回國競爭大汗之位,也緊急撤軍。當旭烈兀還在返程中時,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打了起來。旭烈兀感到自己爭奪汗位無望,便停止回撤,。從此蒙古再也沒有西征了。

至于為什么不敢攻打印度問題,說得也不夠準確。實際上有一支蒙古部隊為了追逐逃往印度的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打過印度。蒙古人怕水,怕熱,而印度夏天氣溫平均40度以上,蒙古鐵騎酷暑難熬,汗流不止氣喘吁吁,加上瘟疫流行無藥可醫(yī),曾經打遍天下的蒙古鐵騎卻打不過騎大象打仗的印度軍隊,敗了。加上正值竟爭汗位之時,誰還愿意呆在熱得要死的印度呢?于是干脆打道回府,印度人也就逃過一劫。

(圖片、資料源于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4

據史料記載,真正造成成吉思汗沒能征服印度的理由源于蒙古騎兵適應不了當?shù)氐臍夂,以及當(shù)靥厥獾牡乩憝h(huán)境。


首先,當來自蒙古的大軍踏上印度土地的時候,這里正值盛夏時節(jié),高溫高濕的氣候讓蒙古軍隊很不適應,很多士兵在這里汗流不止,出現(xiàn)了嚴重的中暑現(xiàn)象,這讓原本彪悍的蒙古士兵喪失了斗志,軍心也有所渙散,然而長期居住這里的印度士兵卻早已適應了這種氣候,自然對于抵抗外族的入侵很有幫助,無奈之下,蒙古軍隊無法長期作戰(zhàn),只能搬師北歸。


另外,從地理環(huán)境來說,印度東北方向有著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想必即使蒙古軍隊想從北邊入侵印度,后勤補給也很難跟上,徹底征服印度的計劃自然很難落實。當然不管怎么說,當?shù)氐臍夂蜓谉、濕度又高是蒙古軍隊未能最終征服印度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5

《元史》說,成吉思汗看到了一種很萌的動物,耶律楚材說這表示我們該回去了,于是他們就回去了。

這當然是說說的。

直接原因是成吉思汗已經實現(xiàn)了追擊花剌子模余部的作戰(zhàn)目標,這就不展開了。深層原因則是印度腹地氣候土壤與歐亞大陸很多其他地方不同,不適合牧草生長,這樣一來,如果蒙古大軍深入德里以后,馬就不開心了——好吃的草沒有了,我們會拉肚子!這樣一來,蒙古軍自然不高興去了。


先來看一張當代環(huán)境研究機構發(fā)布的世界草原分布圖。我們可以注意到,從我國東北、內蒙開始,經過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一路向西進入中亞直到東歐,至今仍然有大量草原分布。南亞次大陸根本就沒有草原!

我們還可以根據植物特點,做更細致地區(qū)分,如下圖。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從我國西部開始,一路向西,植被的特點基本相仿,數(shù)字標的都是7,即溫帶草原的植被,7a的部分則是荒漠化后的狀況。巴基斯坦仍然有一些溫帶植被,到了印度腹地以后,就都以熱帶為主了(數(shù)字2)。印度的作物和泰國老撾之類的地方比較接近,所以咖喱都是那些地方產的,別的地方需要問他們進口,大體也是這個原因。

這里我們已經看到,印度腹地、泰國一帶的植被和歐亞大陸其他地區(qū)很不同,這一點很重要,下文中我們就會看到,蒙古軍隊大體只駐足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大部,但很少深入印度腹地,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氣候不同,植物不同,馬能吃到的東西就不同了。那么,馬到底吃什么呢?印度到底有沒有呢?我們還可以做更細致的分析。

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梯牧草是一種優(yōu)良的牧草,現(xiàn)在要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競技用馬,還是需要這種牧草。那么,這種草長在哪里呢?如下圖。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是主要產地——所以我們以前茶馬古道,就從云南買馬。巴基斯坦、伊朗、甚至中東的一些地區(qū),也能提供優(yōu)秀的牧草。但印度腹地是沒有的!所以,別看印度牛很多,優(yōu)秀的牧草是沒有的。這就是為什么,蒙古軍能以這條線一路向西,而不進入印度。

了解了歐亞大陸草原、牧草分布圖,我們就能重新審視成吉思汗時代蒙古的擴張。我們可以看到,其路徑、版圖,基本和草原、優(yōu)秀牧草的分布吻合。一直要到成吉思汗的孫輩,才可以突破草原、牧草的限制,向其他地區(qū)展開持續(xù)性地進攻,并進行一定程度的統(tǒng)治。

這是因為,蒙古擴張初期,蒙古騎兵是其主要甚至唯一戰(zhàn)斗力輸出,所以蒙古戰(zhàn)馬不適應的地區(qū),蒙古軍也很難深入。隨著蒙古帝國的發(fā)展,逐漸吸收了不同的作戰(zhàn)方式。尤其在統(tǒng)治伊朗、中國北方以后,積累了一定行政經驗,可以策劃多兵種、大規(guī)模戰(zhàn)役,并組織起長線程補給。

6

根據《元史.律楚材傳》記載:“太祖十九年甲申,帝至東印度國,甪端見,班師”!凹咨辏壑翓|印度,駐鐵門關。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wèi)者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師”。

正史記載太過于神話色彩,但事實是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還是要細細分析一下子。

  • 元太祖十九年,蒙古大軍連續(xù)作戰(zhàn)四年了;ㄘ葑幽,俄羅斯這些地方的血戰(zhàn)也讓啊蒙古大軍心力交瘁,蒙古大軍此時也是強弩之末,加上印度的象騎兵蒙古人沒見過,遇見也是有些怵。

  • 印度濕熱,對于馬背上的民族來說太恐怖了。濕熱的環(huán)境,遍地的蚊蟲,蒙古人吃牛羊肉做糧草,戰(zhàn)場上的血腥和廚房里的血腥味,更加招蚊蟲。在衛(wèi)生條件簡陋的古代,這無疑是致命的。蚊蟲帶來的傳染病,蚊蟲叮咬帶來的過敏,讓蒙古人吃盡了苦頭。

  • 成吉思汗遠征印度的愿望其實并不強。成吉思汗遠征印度就是為了抓住花拉子模的末代皇帝扎蘭丁,并不是為了占領印度。見識了印度的象騎兵,受過印度的氣候,成吉思汗應該也明白前面的三四萬追兵無功而返很正常了。

借著耶律楚材的說法,就坡下驢而已,并不是真的信了什么神獸。畢竟蒙古人信奉的長生天沒說話,說話的是儒家的神獸,蒙古人又不信奉儒家,沒必要聽的。

7

首先,印度次大陸并不是成吉思汗西征時的預訂目標,只是在1221年八魯灣戰(zhàn)役蒙古軍意外慘敗于花剌子模札蘭丁王子糾合的康里、哈剌魯及當?shù)匕⒏缓共柯涞穆?lián)軍后,蒙古軍將札蘭丁列為主要打擊對象,對其窮追不舍,終使得其流竄進印度北部區(qū)域。成吉思汗親統(tǒng)大軍追至印度河畔后,主力沒有渡河,究其原因,一些典籍里出現(xiàn)過耶律楚材勸諫、河中顯出怪獸云云,這些不過是后世文人牽強附會之說,未能客觀反映此決策的內在緣由。

我以為主要原因有三: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廣袤的印度次大陸,對于成吉思汗及蒙古貴族階層來說,是陌生、神秘的國度,他們沒有在西征攻伐的計劃中涉及于此,并無絲毫準備。參與西征的蒙古軍隊已分拆成數(shù)路,正在中亞、西亞及阿富汗地區(qū)掃蕩反抗勢力,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杰出的、久經戰(zhàn)陣的軍事統(tǒng)帥的成吉思汗是絕不會冒冒然孤軍深入的。

二,當時對大蒙古國還存在威脅的一些敵對政權依然存在。大金國由于女真、漢族地主武裝的興起,使得成吉思汗委以重任的木華黎國王的五投下軍在中原各戰(zhàn)場上逐漸陷入僵局;陽奉陰違的西夏政權正窺測一側。這些都亟待成吉思汗西征大軍回師予以解決。更有當時花剌子模穆罕默德沙藏于何處尚未可知,哲別、速不臺的先鋒軍還遠征未歸,這些因素都迫使成吉思汗無法投入大軍進行另一場勝負未決的遠征。

三,氣候和地理因素,作為摸清敵情的需要,在蒙古大軍回撤阿富汗南部的同時,成吉思汗派朵兒伯?朵黑申(Torbei Toqshin)率倆土綿蒙古軍渡河追擊札蘭丁。該蒙古軍沒有找到已投奔德里王宮的札蘭丁,于是洗劫了拉合爾和木爾坦一帶,但幾次圍攻木爾坦城,都因天氣炎熱而失利,最終被渡印度河,在阿富汗伽色尼與成吉思汗班師大軍匯合。

從以上所述三點外,當時的北印度已經由分裂割據趨于統(tǒng)一,德里蘇丹國奴隸王朝的在位蘇丹伊勒杜迷失是一位卓有建樹的統(tǒng)治者,國力頗為不弱,其明智地拒絕了札蘭丁企圖以拉合爾地區(qū)為復國基地的建議,并派兵驅逐其出境,以不給蒙古人繼續(xù)興兵的口實。。。。在后來的歲月中,德里蘇丹國的歷任蘇丹頂住了來自察合臺汗國蒙古軍的多次攻伐或突襲,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

8

成吉思汗戎馬一生,鐵騎所至之處皆歸“蒙古帝國”所有,統(tǒng)一蒙古、橫掃歐洲、征服中原大地,建立起了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帝國。細數(shù)中華上下五千年,誕生無數(shù)英雄男兒,又有哪個能有成吉思汗這般功績?

可是大家知不知道成吉思汗的鐵騎所至之處皆歸“蒙古帝國”所有,可是有個國家卻讓成吉思汗的鐵騎始終無法踏入。

這個國家就是充滿神奇色彩的印度,下面我就來為大家分析下為什么印度可以抵擋住成吉思汗的鐵騎。

1)水土不服,初征世界的蒙古騎兵無法適應那里的氣候

成吉思汗的軍隊主要是生活在北方的蒙古人組成,初征世界的蒙古騎兵們在喜歡了北方干爽的氣候后,對于南方炎熱潮濕的氣候表現(xiàn)除了水土不服,在征戰(zhàn)南宋的時候這些蒙古騎兵就已經表現(xiàn)出了不適應,而印度所在的地方比起南宋還要南,更加炎熱潮濕的氣候他們自然是受不了的。

  • 甚至為了退兵當時還有人編出有怪獸的說法來請求成吉思汗班師回朝。

2)地理優(yōu)勢,不適合騎兵作戰(zhàn)

印度占據了以喜馬拉雅山脈等形成印度天然屏障的地理優(yōu)勢,再加上境內河流眾多。而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主要擅長平原戰(zhàn),且在江河湖泊面前蒙古鐵騎只能是束手無策。

印度的天然屏障是的蒙古鐵騎無法發(fā)揮全力,自然是難以攻下印度的,印度也是因此才逃過一劫的。

3)對印度軍隊的不熟悉

成吉思汗貿然率領蒙古鐵騎進攻印度,大部分的蒙古騎兵本就因為印度的氣候原因水土不服,再加上此時的印度人已經掌握了馴服大象的方法并已經將大象用在了大型戰(zhàn)爭上,成吉思汗的鐵騎哪里見過大象,直接將大象當成了怪獸,蒙古的戰(zhàn)馬也是被大象嚇得不敢靠前,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迅速班師回朝,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最后我在總結一下,成吉思汗的鐵騎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數(shù)不勝數(shù),無法攻克印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初征世界的蒙古鐵騎未能適應所有的氣候條件加上對地理和異域習俗都了解知之甚少,當然最后印度還是被征服了,不過那是成吉思汗的子孫。

9

成吉思汗追殺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時,曾經追到印度河畔。

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后,扎蘭丁仍然集結了10 萬軍隊,在八魯灣川,打敗失吉忽禿忽3萬蒙古軍。成吉思汗親率大軍討伐扎蘭丁,大敗扎蘭丁。

成吉思汗看到扎蘭丁孤身騎馬從懸崖上跳入印度河,奇跡般地游到對岸,逃到了印度,不禁大為感慨:

“天下英雄誰敵手?花夏(花剌子模、西夏)。生子當如扎蘭丁。哦,耶律愛卿,中國哪位叫啥來?”“陛下,是孫仲謀!薄芭!

扎蘭丁的母親是印度公主。當時印度的主要國家是德里蘇丹國,與成吉思汗幾乎同時建國,實力強大,有蒙古未曾見過的象軍。

史書記載,“有一角獸,形如鹿而馬尾,其色綠,作人言,謂侍衛(wèi)者曰:’汝主宜早還。’帝以問楚材,對曰:’此瑞獸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語,好生惡殺,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奂慈瞻鄮。”

大概蒙古人在印度河邊看到了一只造型奇特的獨角印度大犀牛,剛從綠藻泥塘爬出來,在呦呦叫著。蒙古人都沒見到犀牛,成吉思汗就問耶律楚材這是啥玩意。

耶律楚材看到:蒙古雖然到了印度,此時印度是涼季(11月),平均氣溫在16度,正好廝殺。但是印度是個大國,德里蘇丹國有三十萬大軍,象馬車步四個兵種齊全。印度處于熱帶,河流縱橫,蒙古軍無法速戰(zhàn)速決,一旦戰(zhàn)爭持續(xù)到雨季,氣溫高達40度,就會變成一個大泥潭,把成吉思汗陷進去。

耶律楚材眉頭一皺,計上心頭:“大汗,這是神奇的瑞獸啊,長生天降神下來,是告訴陛下,上天有好生之德。咱們還是回老家,好好祭拜一下長生天,西夏和金國還在背后搗蛋呢,木華黎都快累死了!

成吉思汗也沒把握能在短短的三個月內滅了印度,一旦到了夏季只能撤回阿富汗,印度就會和花剌子模殘部反撲。所以成吉思汗借坡下驢,打道回府。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xiàn)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本文為原創(chuàng),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并點贊。

10

成吉思汗的子孫打下了,莫臥爾帝國就是蒙古化的,這個問題本身也是奇葩,成吉思汗本人壽命有限,打西亞的花刺子模已經是老年人,不久就死了。后來打歐洲,中東和南宋的都是他的子孫,印度更是幾十年后的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