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真正的豬隊友

我們都知道德國是一個有些悲情的國家,日耳曼人一直驍勇而自律,但他們在近代兩次試圖挑戰(zhàn)世界,偏偏兩次輸?shù)牟幻鞑话住:冒,這次我絕對不黑意呆利人,他們已經(jīng)夠可憐了,我也不能總在一頭羊身上薅毛。

我們需要明確一件事情,德國歷史上有所謂三個帝國,分別是1512年建立的普魯士邦國(神羅帝國算共主)、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有通常被稱為第三帝國的納粹帝國。那么問題來了,這三個帝國究竟是如何覆沒的呢?

首先是第一帝國,1789年法國爆發(fā)大革命,把國王路易同志扔上了斷頭臺。這種懟天懟地懟空氣的做法激怒了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他攛掇普魯士邦國去找法國麻煩,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法國出了一個手拿破輪子的家伙,普魯士被碾壓,繼續(xù)碾壓,還是碾壓,最后徹底崩潰掉了。


那么第二帝國呢?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人在薩拉熱窩給嘣了,7月28日奧匈帝國宣戰(zhàn)塞爾維亞,兩天后沙皇俄國宣布總動員援助塞爾維亞,又兩天后德國向沙俄宣戰(zhàn)。

奧匈帝國把德國完美拖入戰(zhàn)場后叫俄羅斯大熊給打了個凄涼落魄,1916年更是被布魯西洛夫把150萬軍隊給包了餃子,要知道1917年俄國可就二月革命了,那時候毛熊根本就是茍延殘喘。二德子們沒辦法,只能從凡爾登戰(zhàn)線抽了二十五個師去救火,最后自己在法國打崩了。


第三帝國更慘一些,這次德國人似乎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堅決不被任何國家拖進戰(zhàn)爭,要打得我們自己率先開戰(zhàn)!然而他們實在太天真了,請問下令開始戰(zhàn)爭那個人是誰?阿道夫·希特勒!請問他來自哪里?.........豬隊友升級了......


出生在一個講究科學的年代,談論問題不止得拿出正面證據(jù),還得能據(jù)出反證,要黑奧地利是德國的豬隊友也是一樣。請問普魯士崛起之戰(zhàn)是哪場?答七年戰(zhàn)爭,那么對手是誰?奧地利、法國、俄羅斯、瑞典等......那么那么第二帝國真正崛起之戰(zhàn)是什么?答普奧戰(zhàn)爭,主要對手是奧地利帝國。

好吧,沒什么能說的了,科學已經(jīng)證明奧地利就是德國最可怕的豬隊友,三次徹底改變德國的命運,而且一直隱藏極深,到了2015年,他們又非常隱蔽的把德國給坑了。

最佳貢獻者
2

有一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在歷史上,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對手的強大而讓自己失敗,而是因為自己的戰(zhàn)友無能,造成了自己的失敗。這樣的戰(zhàn)友,比對手還要可怕,讓你防不勝防,有時候連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比如在漢武帝的時候的李陵事件。漢武帝派李廣利北伐匈奴,同時,他讓李陵為李廣利管理輜重后勤。李陵不愿意聽從李廣利的指揮,要求自成一隊,不需要騎兵,出擊匈奴,以分匈奴的兵勢。

漢武帝被李陵的雄心所打動,于是答應了李陵的要求。為了接應李陵,他讓路博德接應李陵。可是路博德也不愿意做李陵的后援,就推托上奏漢武帝,說等明年春天再一起出師。漢武帝以為李陵后悔,和路博德串通。于是派路博德出西河,李陵單獨出擊匈奴。

于是,李陵帶領五千步卒深入匈奴,遭到了匈奴主力的圍攻。匈奴調集了全國的騎兵圍攻李陵,李陵邊戰(zhàn)邊退,一直來到離漢塞百余里的地方,也沒有能夠見到接應的漢軍。雖然李陵殺傷匈奴過萬,可是箭矢射盡,兵盡援絕,投降了匈奴。

在李陵投降匈奴后,漢武帝還想能夠接回他。于是在一年多后,漢武帝又讓公孫敖深入匈奴去接回李陵。公孫敖?jīng)]有能接到李陵,就回來報告說,李陵已經(jīng)徹底叛變了,是李陵為匈奴訓練兵馬,出謀劃策對抗?jié)h軍,所以沒有接到李陵。漢武帝相信了公孫敖的報告,把李陵滅了族。

由于路博德和公孫敖這兩個豬隊友的坑害,使得一代名將李陵,從此再也不能回歸漢朝。最后他只得娶了胡女,終老異域。

到了宋朝,由于重文輕武的原因,很多戰(zhàn)役都要受到不懂軍事的人干擾。因此,很多戰(zhàn)役都是因為豬隊友的干擾,最后慘遭失敗的。

比如在宋朝趙光義的時代,公元986年的雍熙三年,北宋發(fā)動了對遼國的北伐,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宋軍兵分三路,東路軍,以曹彬為主將,崔彥進為副;另一路以米信為主將,杜彥圭為副,率領十多萬兵出雄州,指向幽州。中路軍,以田重進為主將,出定州,攻厾飛狐(今河北淶源)、蔚州(今河北蔚縣)。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yè)為副,出雁門,攻云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縣),寰州(今朔縣東馬邑鎮(zhèn))和應州(今山西應縣)。

在曹彬等人出發(fā)前,趙光義專門對他們指示方略:“潘美之師,但令先趨云應,卿等以十余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毋貪小利而要敵。敵聞大兵至,必萃勁兵于幽州,兵既聚,則不暇為援于山后矣!睆倪@段指示中可以看出趙光義的戰(zhàn)略意圖是:西路軍先攻取山后諸州(新、媯、儒、武、云、應、朔、蔚、寰等州);東路軍先揚言攻幽州,持重緩行,等西路軍和中路軍東進會師,再會攻幽州。

在戰(zhàn)役開始后,按照計劃西路軍和中路軍進展順利,連連告捷。這時東路軍的主帥曹彬控制不住部下,連番破壞作戰(zhàn)計劃,進了退,退了又進,進了又退,最后在歧溝關被遼軍追上,打得大敗,在損失大半兵力后退回高陽。

在東路軍主力大敗后,趙光義命令西路軍和中路軍撤退?墒窃谶@時,西路軍中,由于豬隊友干擾,又打了敗仗。潘美為了掩護民眾撤退,不顧眾寡懸殊,逼令楊業(yè)從代縣向朔州出擊。楊業(yè)要求在陳家谷口派兵接應后就出擊了?墒,當楊業(yè)撤回到陳家谷口時,卻沒有發(fā)現(xiàn)援軍。

原來潘美丟下楊業(yè)自己先撤退了。因此,一代名將楊業(yè)在陳家谷口全軍覆沒,楊業(yè)也傷重被俘,絕食而死。由于有曹彬和潘美這兩個豬隊友的胡亂指揮,宋軍的這一次伐遼以慘敗告終。從此,宋朝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打敗遼國的希望了。

到了宋朝靖康之恥時,豬隊友的操作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當時金兵孤軍深入,懸兵于開封城下。各地的勤王之師相繼到來。老將種師道來到開封指揮宋軍抗金?墒,朝廷中的豬隊友到處搗亂,讓種師道無法正常指揮。

比如他手下的姚平仲要求夜襲金營,種師道要等八天后他弟弟種師中帶兵到來再決戰(zhàn)。豬隊友不答應,要求立刻襲擊。于是姚平仲提前就襲擊金營,結果失敗。種師道說,既然失敗,金兵必然無備,這樣再襲擊金營必然獲勝。可是豬隊友又不答應,還罷了李綱的官。

到了最后一次,宋朝君臣竟然根據(jù)丘浚感事詩中:“郭京、楊適、劉無忌,盡向東南臥白云”兩句虛無的話,于市人中找到無賴郭京等人,組成所謂“六甲正兵”、“六丁力士”、“北斗神兵”等等,認為神兵“可以生擒金二帥,而掃蕩無余”。

到了閏十ー月二十五日,風雪大作,郭京在宋朝君臣的催逼下,終于命令七千七百七十七個“神兵”出戰(zhàn),郭京與張叔夜坐在城樓上,大開宣化門,觀“神兵”出城攻擊金軍。金兵分四翼迎戰(zhàn),“神兵”潰敗,時城門急閉,“神兵”墮死在護龍河者填尸皆滿。郭京藉口說下城去“作法”,帶著殘兵南逃。金軍趁勢登城,四壁宋軍皆潰,金軍焚南薰諸門,宋朝的京城就以這樣荒誕的方式被宋朝的豬隊友給搞失陷了。北宋隨之滅亡。

歷史上因為豬隊友而失敗的戰(zhàn)役不可枚舉,我們在這里就先說這么幾個。其他的以后有時間再說吧。

3

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德國的盟友意大利能夠表現(xiàn)得有那么一點點正常,那么二戰(zhàn)的結果或許會改變。

可以說二戰(zhàn)時意大利的軍隊才是名副其實的“豬隊友”,或者說他們才是盟軍的“友軍”,才是改變了歷史的神奇軍隊。

德國,一個充滿了野心的國家,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它挑起來的。可能覺得一個人干沒意思,就找了兄弟一起干,而他的兄弟之一就是意大利。

作為動不動就喊“大哥,救命”的隊友,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意大利軍隊的戰(zhàn)斗力水平是怎么樣的。

  • 一個連的德奧士兵挺著刺刀沖鋒,光是意軍俘虜就抓了9000多人,而幾十萬大軍上前線,兩天時間就全體崩潰。

  • 22個意大利師一槍沒放,就投降了。更為夸張的是幾千名意大利軍,在一個將軍的帶領下,向一個跳傘的盟軍士兵投降,這名跳傘的士兵雙腳剛著地,意大利將軍就跑過去行了個軍禮,說請閣下接受我們的投降吧。
  • 西西里島上的意大利人,更是直接把槍和軍裝一扔,回家踢足球、看歌劇了。而不在島上的意軍也會很自覺的組織起來,放下武器,軍裝、武器整齊放好,然后等著盟軍過來接收。

事實證明意大利人是熱愛和平的,他們更喜歡看歌劇、足球、吃冰淇淋、沙灘、陽光,戰(zhàn)爭這種又苦又累還會死人的活,可不是他們能干的事。

而在歷史中的表現(xiàn)也證明了意大利人是“和平主義者”,也是德國伙伴眼中的“豬隊友”。

打戰(zhàn)、裝備什么的哪里有熱騰騰的咖啡和香煙來的重要,如果說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民最會享受生活,那么意大利人必須排行榜首。因為他們就連在作戰(zhàn)期間都不能對不起自己的肚子。

  • 有什么辦法能在戰(zhàn)場上也能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嗎?

  1. 在這樣的信念下,其他國家都在熱火朝天的忙著研發(fā)新型武器,而意大利為了能吃到美味的軍糧而發(fā)明了冷凍干燥的保存食物方法,這讓聯(lián)合國都震驚了。
  • 吃才是重點,沒力氣怎么打戰(zhàn)嘛!

  1. 在離補給站10公里的地方,因為肚子餓,意大利全軍煮面吃,然后敵人順著味道過來,再然后全軍被俘。

  2. 午餐時間就不想戰(zhàn)斗,披薩吃完了心情就會低落,然后就躲到戰(zhàn)線后方去。
  • 喝醉了就不會畏懼戰(zhàn)斗了!

  1. 為了能減輕來自戰(zhàn)斗的壓力,意大利從全世界購買了3000萬噸紅茶以及紅酒,而紅酒的包裝上就寫著“喝酒醉了就不會畏懼戰(zhàn)斗了”,當敵軍繳獲物資時發(fā)現(xiàn),意大利軍隊的紅酒比彈藥還多。

  2. 某俘虜營的意大利人越獄了,其原因是沒有披薩吃,所以他們就跑到了另外一個有披薩的俘虜營。后來,先前的俘虜營一再向他們保證會提供披薩,于是這批越獄的又回去了。

關于意大利這個“豬隊友”的戰(zhàn)斗事跡估計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每次看到他們的這些事都讓人笑的岔氣。所以,正因為這種隊友的表現(xiàn)才改變了二戰(zhàn)的形式。

試想下如果他們的戰(zhàn)斗力有德國軍隊那樣強悍,那么二戰(zhàn)的結果或許不會是這樣,也正因為這批“豬隊友”歷史才發(fā)生了改變,不是嗎?

4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里記載的“鴻門宴”,表面看是因項羽優(yōu)柔寡斷錯失良機而導致歷史被改寫。實際上,深扒這一事件后的真相是:這是一段被豬隊友改寫的歷史。

詳細講述前,先來理理“鴻門宴”的主體人物:劉邦,劉邦隊友張良、項羽,項羽隊友范增、項羽豬隊友項伯、劉邦武將樊噲。

公元前206年某日,還未完全成氣候的劉邦收到了神勇大將軍項羽的宴請:前往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赴宴。

這是一場兇多吉少的飯局,既如此,劉邦為何非得赴約呢?答案自然是因為:他沒得選。很簡單:若他不赴約,項羽便會就此懷疑劉邦有爭霸的野心,這樣一來他的死期自然就不遠了。

所以,在赴約雖兇險卻尚有一線生機的情況下,雄才大略的劉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為一線生機赴約。

但赴約前,劉邦曾做過一件事:將后來鴻門宴的角色之一項伯請到了軍中,做甚?自然是“忽悠”他為自己所用。影視劇中項伯

這便是后來,項伯在鴻門宴中由項羽隊友變成“豬隊友”的歷史背景。

說來,劉邦的忽悠技術真真一流,他將項伯請到軍中后的做法簡直堪稱教科書級的“頂級忽悠”。根據(jù)《項羽本紀》記載,當時的情況如下: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迸婀唬骸熬秊槲液羧,吾得兄事之!睆埩汲,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這段總結之便是:劉邦一上來就套近乎稱項伯為“大哥”。這招是攻心,因為事先劉邦就已經(jīng)知道:在項羽的楚軍陣營中,項伯雖然輩分高,但是有項梁在,項伯并無實權。項梁死后,項羽又將所有兵權握在手里,項伯還是個擺設。楚軍上下雖然都很尊重他,卻都是表面的尊重。

于是,劉邦這一聲發(fā)自肺腑的“大哥”一出口,項伯這心就敞開了一半。

緊接著,劉邦便開始上酒了,酒過幾巡之后,劉邦開始放大招了:要將女兒嫁入項伯家,與他結為親家。

這一套流程走下來,后來項伯在鴻門宴上以“豬隊友”的方式壞項羽大事,便一點兒也不奇怪了。

具體,項伯這豬隊友怎么“豬”的,請看鴻門宴當日詳情:

鴻門宴當日,劉邦帶著張良和百十個騎兵,悻悻地來到項羽的駐地——鴻門。到了鴻門之后,果然見到項伯坐在主坐,他心里總算有了一絲底氣,然而也僅僅是一絲而已。

劉邦見到項羽之后,滿臉堆笑地賠不是,拼命解釋自己無意冒犯項羽。項羽呢?皮笑肉不笑地回應著,全然沒有友好交流的意思。

兩人尬聊了一會兒,坐在一旁的楚軍第一謀士范增看不下去了,開始瘋狂暗示項羽:趕緊除掉劉邦,以絕后患。

當時,營帳里只有項羽、項伯、劉邦、范增、張良五人分席而坐,這幾人個個都是人精中的人精。范增的暗示動作幅度雖然很輕微,還是被眼尖的張良察覺。

然而,旁邊坐著的項羽卻跟沒看見似的,根本就不搭理范增。范增見暗示無效,憤而離座,臨走之前還輕蔑地看了劉邦一眼,仿佛在說:你這困獸,看你往哪逃。

不用想,范增是要對劉邦下死手了。

張良知道,此時能夠救劉邦的只有“老天爺”和項伯,而老天爺總是讓人捉摸不定。因此,劉邦能不能渡過此劫,只能寄希望于項伯。

果然,范增再次回到酒席之后,竟然帶來了項羽的堂弟項莊,并且讓他為眾人舞劍助興。項莊的劍法極其高明,每一劍芒劃過,仿佛意有所指卻又飄忽不定。

此,便是史書中的:“項莊舞劍意在(殺)沛公(劉邦)”!

主坐上坐著的項伯猛然反應過來:項莊這哪里是在舞劍,分明是想要了我“親家公”的命! 想到這里,項伯拔劍而起,不顧一把年紀手腳不便,亦為眾人舞劍助興!俄椨鸨炯o》記載: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這段話簡單來說就是,甭管項莊想什么辦法搞劉邦,項伯都會護著他,甚至做出大鵬展翅這樣的高難度動作。項莊雖受范增指令,卻顧忌項伯的身份,有心殺劉邦,根本就找不到機會!

看來,項伯真真是鐵了心要“豬坑”項羽。

項羽見了這一幕啥反應呢?還是跟沒看見一樣,樂呵呵地看著項伯和項莊舞劍。坐在項羽左手邊的范增,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心中暗罵項伯壞了大事。

直到這個時候,張良才確定:項羽此時還下死心殺劉邦,卻也并不阻止他被殺。自然,張良也發(fā)現(xiàn)了:敵營的隊友項伯正在死命護著劉邦。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不采取行動,項伯的“以身翼蔽沛公”就白白浪費了,到時候,不僅劉邦有危險,項伯也很可能因此喪命。

趁著項羽還迅速下決心做什么,張良趕緊溜出酒席,將樊噲叫進來,這才讓劉邦最終脫離危險。

劉邦逃走回到軍中,第一件事就是將鴻門宴中自己這邊的豬隊友曹無傷(投靠項羽)拿下,并以他的腦袋祭旗。

反觀項羽這邊,即便不清楚項伯是否已“投靠敵營”,憑借項伯在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也應該確定他是個豬隊友。然而,項羽并沒有把項伯怎么樣。

也正因此,才有了后來范增那一句惡狠狠的臭罵:

“唉!豎子(項羽)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果然,四年后,范增一語成讖,劉邦奪得天下,項羽自刎烏江。 而昔日鴻門宴上項羽的“豬隊友”項伯則因護駕有功,被劉邦賜國姓“劉”,并封為了射陽侯。

念鴻門宴當日,思項羽自刎當日,真真是一宴定天下!這種種,怎不令人唏噓感嘆!


5

二戰(zhàn)的北非戰(zhàn)場上,英軍被一個美國“豬隊友”坑慘了。

(北非戰(zhàn)場)

話說,當初美國的駐外武官進行聯(lián)絡的時候,有一套專門的“黑色密碼”。但是,美國駐意大利武官芬克斯上校,不小心中了意大利間諜的招,被人偷偷復制了密碼本。結果,意大利人就把這套密碼交給了德國人。

于是,美國的駐外武官與國內的聯(lián)系,德國人就基本掌握了——當然,戰(zhàn)爭時期的密碼肯定不止一套。所以黑色密碼被德國人掌握,還不至于直接對前線作戰(zhàn)造成重大的影響。

直到一個美國武官出現(xiàn)在北非戰(zhàn)場上,一切都不一樣。


邦納·弗蘭克·菲勒斯上校,被派駐到了北非英國軍隊參謀部,任務是向華盛頓匯報北非戰(zhàn)場的情況。而這位菲勒斯上校是一位駐外武官,用的就是“黑色密碼”。

(隆美爾、蒙哥馬利)

不過,僅僅是匯報作戰(zhàn)情況,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英國人為了表示誠意,也愿意提供很多相關資料給菲勒斯。

菲勒斯上校這個人,有著極高的熱情,極高的好奇心。他想著既然來到了北非,那就好好研究一下英軍的作戰(zhàn)部署等情況吧!

于是,菲勒斯上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去軍營和戰(zhàn)場的巡視,把英國人的各種作戰(zhàn)資料拿來分析研究,然后寫出心得體會——每天晚上再用“黑色密碼”發(fā)給華盛頓。

美國方面完全沒有想到,菲勒斯上校能這么詳細的發(fā)來英軍的作戰(zhàn)資料,當然非常高興。菲勒斯的報告詳細到什么程度呢?不僅有英軍的作戰(zhàn)計劃,還包括各個部隊的駐扎位置,以及他分析的英軍在戰(zhàn)斗力等方面的隱患。

就這樣,塞勒斯源源不斷發(fā)回美國的信息,都被德國人輕易截獲,然后破譯了出來。隆美爾很高興,當時自己的裝甲力量和英軍相比,明顯處于劣勢,有了這些信息,就心里有底了。于是,他不斷的根據(jù)塞勒斯上校的情報調整作戰(zhàn)計劃,出其不意的打擊英軍。

比如1941年3月初,英軍的第7裝甲師調往埃及進行修整,陣地由第2裝甲師接管。塞勒斯很快就摸清了第2裝甲師的底細,于是匯報說:第2裝甲師缺乏作戰(zhàn)經(jīng)驗,是英軍的薄弱點。

于是,隆美爾果斷出擊,重創(chuàng)英軍,并且成功的包圍了第2裝甲師,迫使其投降了。

還有一次,英軍準備派遣一支傘兵特種部隊,趁著夜晚空降到德軍后方的9座機場進行破壞,以癱瘓德軍的空中補給和空中打擊力量——細心又熱心的塞勒斯又把全部計劃細節(jié)都“告訴”了德國人。

于是,德軍早早的布置了陷阱,英國的突擊隊剛一降落,就被包圍殲滅了……


其實英國人也覺得奇怪,為什么隆美爾這么神,幾乎所有的計劃都能被他料到,難道是內部出了奸細?于是,英國人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結果一無所獲。

(北非戰(zhàn)場德國的信號車)

直到,1942年6月,英軍碰巧知道了德軍無線電部隊的位置,于是果斷出擊,一舉獲勝。在檢查戰(zhàn)利品和審訊戰(zhàn)俘的時候,英國人赫然發(fā)現(xiàn),一直在參謀部和軍營晃悠的塞勒斯,竟然把這么詳細的資料都發(fā)給了華盛頓——順道被德軍截獲了。

不過,戰(zhàn)爭期間大局為重,英軍憋住了,把這事兒告訴了美國人,說塞勒斯“過于多嘴”,而且使用的是非常容易破譯的密碼。美國人也很尷尬,趕緊把塞勒斯召回了美國。

此后,失去情報來源的隆美爾果然沒了方向感,被一頓痛打,遭到慘敗。

所以,這位塞勒斯上校,就是典型的好心辦壞事兒的“豬隊友”。

6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嗯,這句話不管是用在現(xiàn)代還是古代都是適合的。

在古代也是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因為豬隊友的搗亂使得歷史出現(xiàn)了轉折,下面就交代幾位豬隊友,讓我們來看看吧。

第一只:王振

本來是一位落第秀才,在自閹進了皇宮后,深得英宗的喜愛。

特別說明,不是一般的深英宗的心,在英宗重新登基后,還是為他立了一個彩色泥像且樹了一塊碑為他立了傳。

(王振劇照)

發(fā)揮他豬隊友能力的是在“土木之變”中。

正統(tǒng)十四年,蒙古族瓦刺想向明朝政府邀賞,但王振不肯給多,據(jù)說他是極為貪污之人,僅金銀就有60余庫,玉盤100多個,珊瑚樹高六七尺者20余株等等。

《明史》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宦官一)中:振擅權七年,籍其家,得金銀六十余庫,玉盤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其他珍玩無算。

可見他的貪污受賄的程度有多高了。

就是因為愛財如命,瓦刺不甘心錢財少而不斷去攻打明朝。

明朝具有了嚴重的邊患問題,問題又來了,王振是擅權的,不但沒有布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顯現(xiàn)出貪污的本性,接受瓦剌也先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這樣為后來戰(zhàn)爭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瓦刺侵擾北方)

在接下來的戰(zhàn)爭中,明朝都被瓦刺打倒過幾次,只讀過詩書的落榜秀才根本不懂軍事,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

所以,他為了僥幸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

英宗還真的就做了。

(英宗朱祁鎮(zhèn)被俘)

當局者迷旁觀者者清,在土木之變的期間中也有不少旁觀者,例如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都曾告誡過英宗,就是因為王振的鬼話,英宗信到十足,對其他人一概不聽。

后來困在土木堡的明軍被瓦刺軍假裝撤退的戰(zhàn)略所全隊覆滅,英宗被俘虜。

很多有才能的大將都死在了戰(zhàn)場上,也是死在了王振的手下。

若不是王振的一意孤行、愛財,或許會沒有土木之變吧,明朝也不會這么快衰落下去。

在世人眼里他是小人,在英宗眼里可能就是君子了。

類似的豬隊友,在外國也同樣有這樣的事件發(fā)生。

第二只:格魯希。

(格魯希)

格魯希對拿破侖惟命是從,按照拿破侖的命令在6月17日晚去追擊普魯士軍。

當格魯希在一戶農(nóng)民家里吃早餐的時候,腳底下的地面突然震動起來。

不遠處傳來轟轟烈烈的聲音,這是大炮的聲音,是遠處炮兵正在開炮的聲音,軍官估計著離這里至多只有三小時的路程。

幾個軍官趴在地上,想要聽清大炮的方向。從遠處傳來的沉悶回聲依然不停地傳來。

副司令熱拉爾急切地要求:“立即向開炮的方向前進!”另一個軍官也贊同說:“趕緊向開炮的方向轉移,只是要快!”

(法軍部隊)

所有的人都毫不懷疑,皇帝已經(jīng)向英軍發(fā)起攻擊了,一次重大的戰(zhàn)役已經(jīng)開始。

這是格魯希發(fā)動豬隊友能力,始終拿不定主意。

他習慣于惟命是從,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絕對服從,自己的主見一點都沒有,他膽小怕事地死抱著寫在紙上的條文——皇帝的命令:追擊撤退的普軍。

(拿破侖)

熱拉爾看到他如此猶豫不決,便激動起來,急沖沖地說:“趕快向開炮的地方前進!”

這位副司令當著20名軍官和平民的面提出這樣的要求,說話的口氣簡直像是在下命令,而不是在請求。這使格魯希非常不快。

他用更為嚴厲和生硬的語氣說,在皇帝還沒有撤回成命、決定時,都不能擅自行動。

以前,他決不偏離自己的責任。軍官們絕望了,而隆隆的大炮聲卻在這時不祥地沉默下來。

如果格魯希并不拘束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別人、從眼見為實的事件中毅然抉擇,那么法國可能也就得救了,有可能是另一番的天地了。

如果我是拿破侖或者英宗,真的好像一掌呼呼過去。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牙簽妹妹

7

荊軻的豬隊友:秦舞陽!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荊軻易水前的慷慨激昂,仿佛仍在耳邊回蕩!只是荊軻沒有想到,此去刺殺秦王,最大的禍害竟是自己的搭檔——秦舞陽,以至自己失敗,死無葬身之地!



秦舞陽,燕國勇士,十二歲時殺過人,很少有人敢與其對視,被燕太子丹收為門客!在秦軍攻破趙國,大軍壓境,直逼燕國南界時,太子丹想著去刺殺秦王,以解燃眉之急!荊軻成為了太子丹的第一人選,荊軻同時也義不容辭!

為了能夠接近秦王,荊軻準備用樊於期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萬事俱備后,秦舞陽被太子丹指派作為荊軻的搭檔,一同前去刺殺秦王!在易水前高漸離擊筑,荊軻高歌,留下了開頭的傳世豪言!



到了秦國后,荊軻捧著裝著樊於期人頭的盒子,秦舞陽捧著裝著督亢地圖所盒子,去秦國朝堂覲見秦王!

本來,計劃確實精妙,堪稱萬無一失!然而剛到朝堂,秦舞陽就因為緊張害怕,不由的發(fā)抖,面色蒼白,引起了侍衛(wèi)和秦王的懷疑!待荊軻上前敬獻地圖露出匕首時,被有所警覺的秦王輕易躲開,兩人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了幾圈,荊軻被一旁的御醫(yī)扔來的藥箱干擾,秦王抓住機會,砍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站立不穩(wěn),孤注一擲,把匕首擲向秦王,被提防的秦王躲開!無武器的荊軻先被秦王砍了七八刀,后被一擁而上的武士亂刀砍死!

此時秦舞陽這個非常厲害的勇士在哪里呢?在朝堂上嚇得尿褲子了!怎么評價秦舞陽呢?一句話概括: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就因為秦舞陽臨陣膽怯,毀了荊軻的刺殺大業(yè),毀了整個戰(zhàn)國格局!倘若不是秦舞陽這個豬隊友,秦王會不會被荊軻刺殺成功呢?一統(tǒng)天下會不會另有其人呢?

只能說,沒有秦舞陽這個豬隊友,歷史真可能會被改寫!可惜,沒有如果,沒有假如!

8

豬隊友導致黃河決堤死傷受災上千萬人,釀成近代史上最大人禍。

1938年5月,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程潛根據(jù)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指示,制定豫東戰(zhàn)役計劃。戰(zhàn)役目標:圍殲渡過黃河,位置靠前的日軍第14師團于豫東(內黃―儀封地區(qū)),保障開封安全。

蘭封會戰(zhàn)形勢

此役,國軍參戰(zhàn)部隊多達12個師15萬人,其中不乏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具體部署為:第74軍和第64軍的第155師從商丘西進;第27軍從蘭封東進;第3集團軍及第20集團軍為北路軍,負責斷敵北退之路。第8軍、第94軍的第187師及第24師等部堅守商丘,負責打援。

程潛認為,這一部署相當于天羅地網(wǎng),四面包夾,讓日寇插翅也難飛,畢竟區(qū)區(qū)兩萬敵軍,我方就算平推都穩(wěn)贏了。


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程潛

5月19日,國軍發(fā)動攻擊,第74軍和兄弟部隊經(jīng)過激戰(zhàn),攻克內黃,第71軍攻克儀封。日軍第14師團發(fā)覺有被中國軍隊包圍的危險,遂向西攻擊推進。

5月23日,程潛收到急報:蘭封丟了。

what?說好的東西對進呢?我讓桂永清從蘭封往東進攻,四天過去了,現(xiàn)在你跟我說蘭封丟了?這四天你是在往月球攻擊推進嗎?

經(jīng)調查,原來是桂永清手下的第88師見到日軍來攻,不戰(zhàn)放棄了蘭封。

中央軍嫡系居然捅了這么大簍子,不僅程潛震怒,蔣介石也完全下不了臺。于是第一戰(zhàn)區(qū)改變作戰(zhàn)目標,集中10個師進行反攻,目標只有一個:務必收復蘭封。


5月24日反攻開始,國軍付出重大傷亡代價收復蘭封,并將日軍主力包圍于蘭封以西的三義寨地區(qū),眼看日軍就要覆滅,5月28日,程潛又收到急電:

27軍擅自轉移陣地,總攻失利。

沒關系,27軍戰(zhàn)斗力感人我已經(jīng)領教了,這次總攻失敗,還可以再組織一次嘛!哪怕用人海戰(zhàn)術,耗也要耗死小日本!

但前提是:打援部隊要扛住西援的日寇第10,第16師團。想到這里,程潛給第八軍黃杰發(fā)了封電報:務須死守商丘,在蘭封地區(qū)之敵被擊殲前,不得放棄。

前腳電報發(fā)出,后腳就收到電報:5月29日,商丘失守。實際上,28日黃杰的部隊就腳底抹油溜了,日軍一槍未放就占領了商丘。

程潛一口老血:你們第八軍到底是干什么吃的,一天都堅守不了?

第八軍回復:報告長官,我們電臺丟了,聯(lián)系不上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

程潛急怒攻心,一口氣差點沒喘上來。那一瞬間,他痛徹心扉地明白了什么叫做功虧一簣。臥槽,原來是圍攻敵人的部隊,這下要被人圍攻了。程潛不得不于5月31日下令取消原作戰(zhàn)計劃,全軍撤退。6月6日,日軍占領開封。

蘭封會戰(zhàn)失敗,河南局勢已不可收拾,為了防止日軍從河南方向威脅武漢,最終國民政府不得不以水代兵,挖開黃河大堤,人為制造黃泛區(qū),直接導致了八十余萬人死于洪水,上千萬人民流離失所的重大悲劇。

9


《特赦1959》中有個應該出現(xiàn)但卻沒有出現(xiàn)的人,在沈醉關于戰(zhàn)犯管理所的回憶中出現(xiàn)了,這個人就是川軍四十四軍軍長王澤浚,在淮海戰(zhàn)役中被俘,也是因為他的拖累,導致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沒,黃百韜本人戰(zhàn)敗身亡。

四十四軍是原來的川軍王瓚緒的部隊,抗戰(zhàn)開始后,王瓚緒一度代理四川省主席,所以他本人的部隊整編成的四十四軍在開赴抗日前線的時候,王瓚緒沒有能夠隨軍行動,而他的兒子王澤浚當時則以師長身份隨軍行動,參加了武漢會戰(zhàn)。

抗戰(zhàn)期間,王澤浚多次戰(zhàn)場逃跑,擅離職守,但是因為王瓚緒的原因,他反而一路升官,抗戰(zhàn)結束前,他已經(jīng)是四十四軍軍長了。到淮海戰(zhàn)役之前,王澤浚率四十四軍駐扎在海州,也就是今天的連云港。在粟裕最初制定的小淮海戰(zhàn)役計劃中,海就是指的海州,也就是要消滅四十四軍。

國軍統(tǒng)帥部在決心依托徐州與解放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時候,直接放棄了海州,當時駐防海州的綏靖公署主任李延年改任兵團司令,四十四軍原定的任務是海運南撤,然后轉到蚌埠方向,作為戰(zhàn)役預備隊,同時保障徐蚌鐵路暢通,這個任務和孫元良兵團原來的任務是一樣的。


但在撤退計劃已經(jīng)決定之后,國軍統(tǒng)帥部為了加強整個淮海戰(zhàn)役中國軍最主要的主力兵團也就是邱清泉兵團,又臨時決定將四十四軍配屬給邱清泉兵團,而邱清泉兵團當時尚在商丘,離四十四軍最近的黃百韜兵團。于是,國軍統(tǒng)帥部臨時要求,黃百韜兵團暫緩撤退,等一下四十四軍,掩護四十四軍先向徐州方向撤退。

黃百韜兵團此時已經(jīng)下轄二十五軍,六十三軍,六十四軍和一百軍四個軍了,人數(shù)已經(jīng)不少了,其中二十五軍是黃百韜的基本部隊,一百軍是原來的整編八十三師,這都是華東戰(zhàn)場原來的主力部隊,六十三和六十四兩個軍都是粵軍中戰(zhàn)斗力不錯的部隊。所以黃百韜其實并不是很情愿要四十四軍。

這是因為四十四軍在華東戰(zhàn)場名聲很糟糕,以做生意見長,被華東戰(zhàn)區(qū)國軍高級將領視為劉峙的錢袋子。而且,四十四軍撤退的時候跟其他部隊不同,裹挾和攜帶了大量海州的公務機關人員個學生等非戰(zhàn)斗人員,并且攜帶了大量非戰(zhàn)斗物資,行軍十分緩慢。因此,在撤退的時候,黃百韜不得不將撤退的預定時間推遲了兩天,并且拉長了整個兵團的排兵布陣。

黃百韜的臨終三問中,有兩個和這個四十四軍直接相關。一個是為什么要在新安鎮(zhèn)耽誤兩天時間,這其實就是再等四十四軍,為四十四軍撤退提供掩護。第二問是他為什么沒有多帶工兵部隊,導致整個兵團十余萬人只能從一座運河鐵橋上通過。其實這也是因為,四十四軍攜帶了大量非戰(zhàn)斗物資,一輛十輪大卡車卡在了運河鐵橋上,導致了整個兵團的撤退行動被迫延誤。


黃百韜這個人人品還是很不錯的,如果說是別的國軍高級將領,碰到這種情況肯定是自己在部隊先撤到安全的地方就再等,萬不得已玩掩護,也是讓四十四軍掩護黃百韜兵團的其他部隊小撤退,但黃百韜剛好相反。黃百韜命令六十四軍先渡過運河占領陣地,然后是一百軍,再是二十五軍和六十三軍,六十三軍在最后,等四十四軍撤退后再撤退。

結果,就是在等待四十四軍撤退的時候,黃百韜兵團自己也擺成就一個一字長蛇陣,六十四軍已經(jīng)過河,二十五軍和一百軍正在渡河時被追上,不得不邊打邊撤,損失慘重,其中一百軍直接損失了一個師,二十五軍也被打得殘破不全,六十三軍最慘,完成掩護任務還沒來得及撤退,就已經(jīng)被解放軍追上包圍了。

這也是渡河之后黃百韜布置防御的時候,只能依靠六十四軍的原因,因為只有六十四軍全須全尾的渡河過來了,而且已經(jīng)構筑好了陣地,其他幾個部隊都殘破不全,戰(zhàn)斗力大幅衰減,二十五軍和一百軍尤其慘。四十四軍損失相對倒是不算太多,但是戰(zhàn)斗力本來就差,這時候又被解放軍當作主攻的突破方向,所以早早就潰散了,收容之后剩下的也只有一個多師了。

最后時刻,黃百韜終于醒悟了,不再信任四十四軍了,在四十四軍突圍不成退下來之后,還想再進入二十五軍陣地,二十五軍就不肯了,黃百韜也不把四十四軍放在碾莊主陣地的國軍防御體系里,王澤浚沒有辦法,只能自己找地方擺開部隊,繼續(xù)防御。殲滅黃百韜兵團的最后階段,王澤浚就帶著一個師投降了。此外,在以前的老電影《決戰(zhàn)之后》中,六十四軍軍長劉鎮(zhèn)湘還是真名實姓出現(xiàn)的。

10

毫無疑問,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圍攻戰(zhàn)中的熱那亞傭兵,當時10萬奧斯曼大軍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君士坦丁十一世率領不足9000的守軍奮勇作戰(zhàn)。

雖然奧斯曼人有烏爾班巨炮和無數(shù)敢死隊,但他們都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墻下折戟沉沙,君士坦丁堡依然巋然不動。

萬般無奈之下,奧斯曼人幾乎陷入絕境,因為此時的奧斯曼內部并非鐵板一塊,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威望還未建立,一旦此戰(zhàn)遭遇困局,奧斯曼后方很多不服蘇丹的人大概率會起義。而且西方各國雖然忙于內斗,但是如果奧斯曼人在君士坦丁堡下停滯不前,損失慘重,匈牙利和波蘭很有可能會趁火打劫,襲擊奧斯曼,因此,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壓力是巨大的,一旦久攻不下,奧斯曼軍隊很可能會陷入崩潰。

終于,奧斯曼人找到了辦法,他們賄賂了熱那亞商人,通過了他們的防區(qū),把船從陸地上運過了金角灣,從另一側包圍了君士坦丁堡,對城市形成夾攻形勢。

當奧斯曼人的船只從金角灣一側發(fā)動襲擊時,拜占庭軍民大吃一驚,幾乎喪失希望,但他們依然拼死抵抗,為了捍衛(wèi)羅馬最后的香火而戰(zhàn)。在激烈的抵抗下,奧斯曼人再次徒勞無功,連月圍攻,奧斯曼人近乎崩潰,士氣低落,如果君士坦丁堡再堅持一個星期,奧斯曼軍隊定會敗北,奧斯曼國內會起義遍地,匈牙利波蘭也會趁火打劫,瀕臨滅亡的拜占庭帝國甚至可能會就此起死回生,至少多續(xù)命幾十年。

但就在勝利前的一刻,就在奧斯曼人發(fā)動的最后一次進攻時,雖然拜占庭人擊退了奧斯曼人,但是熱那亞傭兵由于首領陣亡而潰散,逃跑的時候忘關了一扇小門,奧斯曼人起初以為是有埋伏,試探后才發(fā)現(xiàn)里面空空如也,結果一擁而入,君士坦丁堡就此淪陷,君士坦丁十一世戰(zhàn)死沙場,剩余的市民也在圣索菲亞大教堂內被系數(shù)屠殺,羅馬最后的文明之火就此熄滅。

熱那亞豬隊友毀滅了羅馬

熱那亞人的兩個愚蠢舉動,一是被收買,讓奧斯曼人得以包抄城市。二是因為疏忽忘關了小門,讓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如果沒有熱那亞人,也許拜占庭真的至少還能延續(xù)幾十年,但熱那亞人的愚蠢,最終讓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徹底滅亡。

羅馬最后的香火忘于具有羅馬人血統(tǒng)的熱那亞人,這是多么諷刺的事實。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