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您說的那些都是成功了的,借助大起義打著復國旗號。秦人也就是主要說的陜西人,確實很少有打著秦朝的旗號的人,其主要是因為旗號管不管用,憑著秦國威望能不能讓人懷念,近而為其付出生命。很顯然,秦朝的旗號沒大用。

其次,有實力復國的人都不愿意復國。趙佗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兩廣云貴越南,本可以北上但沒去,當時天下仍然大亂,五十萬精銳部隊北上很可能成功。但作為臣子不回去,可見趙佗對故國也沒多少懷念。

再次,農(nóng)民起義中,秦人多戰(zhàn)死。僅被項羽坑了就幾十萬。任何時代也不會有父母高高興興地讓兒女上戰(zhàn)場的集體瘋狂行為。秦國差不多二百萬精壯勞動力戰(zhàn)死殘疾,誰沒有私心。六國反抗暴秦是六國被滅二十多年后,且被逼造反。如此為祖父復仇思想心情堅定,反觀秦國則有膽懼戰(zhàn)爭嫌疑。

最后,秦以嚴刑峻法著稱于世,社會階層到了統(tǒng)一時代已經(jīng)固化,百姓生活如何?從劉邦入關(guān)之后便免稅安民,秦人歡呼雀躍看,秦國的嚴刑峻法讓人整齊劃一是因為怕而不是愛。

歷史講秦朝定位為暴是有其原因的,不是中國人不愛遵守法紀,乃是因或過于嚴苛或過于被人操控或過于籠統(tǒng)。秦人不思復國就是典型,你可以說沒有時機或秦亡于巧合,主力部隊北上南下,或亡于其他原因。

但一個國家如果讓百姓怕得太久了,也不是什么長治久安的辦法。

最佳貢獻者
2

秦朝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不管是在社會發(fā)展還是在民族融合上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是當秦朝滅亡以后,卻鮮有人提及復興秦國的口號,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秦朝是有秦國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延續(xù),其對于別國之人來說亡國之恨難消

我們都知道秦朝的是秦國的延續(xù),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延續(xù)。作為延續(xù)兩千年之多的分封制導致天下人對于大一統(tǒng)的國家并沒有多少概念。雖然在現(xiàn)代人看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是一個偉大的功績,但是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并不是這樣,反而亡國之恨要更多一點。對于原先六國的貴權(quán)階級,在喪失優(yōu)越感之后必然會以此來號召別人來復興本國。


第二、秦王殘暴,導致天下人離心離德

秦國統(tǒng)一六國之后,天下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只不過是在武力面前暫時屈服而已。但當秦朝還是一如既往的殘暴不仁的時候,民眾就開始爆發(fā),起義。古代說出師有名,而在當時如果想推翻暴秦統(tǒng)治,唯一有煽動性的口號就是復國。


第三、秦朝末年,戰(zhàn)爭的原因讓秦國故地遭到了嚴重破壞

因為秦朝的殘暴,導致秦國原先屬地的人民也是離心離德,秦可以說在當時已經(jīng)成為不仁的代名詞,天下大勢,總得順勢而為。同時在秦朝末年的戰(zhàn)爭中秦朝本身的屬地人民也遭到了慘烈的屠殺和破壞。秦故民四處奔逃,淹沒在一次又一次的融合之中,所以也沒有復興秦國的民眾基礎了。


以上幾點純屬個人觀點,如需交流歡迎微信搜索 caitoultt

圖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

3

假設一下,當初去漁陽的九百多人中沒有陳勝吳廣,其中也沒有類似陳勝吳廣這樣的人。很有可能就不會爆發(fā)大澤鄉(xiāng)起義了!

正是因為有了陳勝吳廣這樣的核心人物,這九百多人才能匯聚成一股力量。隨著陳勝吳廣的大澤鄉(xiāng)起義,各地具有這種能力的人物紛紛響應。

為了使自己的勢力更具有號召力,他們紛紛打出了原六國的旗號。在這些人里面,有些是真正的六國后裔,有些是六國的貴胄。跟六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也就擁立出一個六國的王,或者自稱是六國的后裔貴胄。

所謂的原先六國復國,基本上就是這種情況。等到項羽分封的時候,把全國分成了十八個諸侯國。這時候更加看不出原先六國的面貌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能算是六國復國了。

分封之后雖然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局面,卻也加強了對于地方的掌控力。這時即使再出現(xiàn)一個陳勝、項梁,也很快就會被就地繳殺!

拜胡亥所賜,秦朝的皇室宗族、將領,基本上已經(jīng)被殺光。項羽進入咸陽之后,又把嬴氏一族全部殺光。可以說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光復秦國的人了!

項羽分封把原先的秦國給拆分了。劉邦封地為巴蜀和部分漢中,章邯和司馬欣、董翳把剩下的地區(qū)又分成三份。

章邯和司馬欣、董翳三人不得秦地的民心,自身不可能再打出秦國的旗號。他們自然也在時刻提防著秦人的反叛。

劉邦第一個進入咸陽,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在項羽等人進入咸陽之前,劉邦就已經(jīng)把秦地的人心收買過來。秦地百姓都“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劉邦向三秦發(fā)出“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由于秦地不滿章邯等人,很多將領率眾投降劉邦。很快章邯等三人的地盤就被劉邦所有。

這時候秦地的百姓基本上都認可劉邦為王了!

劉邦出函谷關(guān)之后,撫慰了關(guān)外的百姓。這時候劉邦覺得時機成熟,于是“令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

可以說原先的秦國,又以劉邦的漢國形式出現(xiàn)了!



【我喜歡以連續(xù)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jié)點!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zhuǎn)發(fā)、評論。如果喜歡敬請關(guān)注@寄暇學宮

4

歷史上,是秦主自己投降的,就沒有復國一說了,秦統(tǒng)一六國,秦軍四大集團軍,百戰(zhàn)精兵差不多近百萬之多,秦國最初平叛用的是二十萬囚徒,就打得起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秦后期只調(diào)用正規(guī)中央軍二十萬,而且這支軍隊還不是被打敗的,被秦朝誣陷被逼投降,后遭白起坑殺的精銳軍隊,秦軍還有三大集體軍駐守邊關(guān),70幾萬精銳正規(guī)軍,秦主為什么要投降?而不調(diào)遣駐守邊關(guān)精銳大軍回來平叛,這是歷史一大懸案。

5

因為秦國的民族精神早已被商鞅變法后的極端專制摧毀了,也就是說秦國對他們而言是一個獲取利益的老虎機,同時又是一個自己隨身會掉進去的絞肉機,并不是一個寄托了感情的存在。秦國在嚴酷壓榨之余,給一條出路叫做耕戰(zhàn),他們被迫在這條路上狂奔以改善生活,但對這個國家機器毫無認同感,只要這個邪惡暴戾的國家機器一失去威力,為什么還要找回來呢?

不但秦國如此,原晉國地區(qū)也是如此。法家思想昌盛于軍國主義盛行的晉國,戰(zhàn)國時的法家大師都是原晉國地區(qū)的人,如慎到是趙國人,商鞅、吳起雖是衛(wèi)國人,但在魏國學成,申不害是被韓國吞并的原鄭國地區(qū)人,李悝是魏國人。

這些人大行其道的是原晉國境內(nèi)的韓國、魏國,以及晉國的精神殖民地秦國,趙國也受到很大影響,但因為靠近北邊可能沾染了一些游牧部族氣息,所以要小些,而法家之道在齊楚則都行不通。

在法家思想盛行的地區(qū),民間的自組織瓦解殆盡,人民和國家的利害不再明了而一致,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也就很薄弱。所以劉邦建國稱帝后,對齊楚趙燕等不太習慣法家之道的地區(qū)實行封建制,對原韓魏秦等習慣法家之道的地區(qū)則直接行郡縣制統(tǒng)治。

秦人沒想去復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邦實際上成為了新秦王,代表了秦人的利益。秦末陳勝起義失敗后,六國貴族叛軍的盟主楚懷王約定王政復興的原則,即六國之王位由六國貴族接任(其中燕國貴族多已逃到朝鮮,故而例外),而秦國行事無道,又是消滅六國的罪魁禍首,所以秦國的社稷要毀掉,嬴氏家族要滾蛋,由攻入關(guān)中的人統(tǒng)治關(guān)中,就任實際上的秦王。

劉邦攻入關(guān)中,按約定應成為新的秦王(當然不能再用秦字要換個其他的字,但實質(zhì)上還是秦國國王),也正因為如此他善待秦民,約法三章,施政較寬,代表了秦民的利益,秦民比秦國時代好過得多了,當然也就認他了。而項羽因為后入關(guān)中沒有當成秦王,則在關(guān)中大搞破壞,要把原秦地毀掉而罷休。

6

秦朝的法律太嚴格,嚴到官民都很難接受,這不一定是主因,但是應該是一個基礎因素。舉一個例子吧,據(jù)1975年出土的《云夢秦簡》記載,一個平常的政府公文,如果不能及時送達,有關(guān)官員最輕也要革職查辦,重點的就可能被流放。官渡之戰(zhàn)的官渡,也是因此法律條文出現(xiàn)的。當時陽武縣城在渠水北岸,官道在南邊十二里,縣里為了讓公文隨來隨走,特地在河南岸設渡口。著名的大澤鄉(xiāng)起義就是因為另一條法律而爆發(fā)的。假如復辟秦朝,自然也要復辟秦朝的法律,這樣的法律讓官民都受不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復辟秦朝,劉邦說的“天下苦秦久矣”,也有職責秦朝法律太嚴格的含義。以上是個人不成熟的觀點,歡迎討論。

7

第一,秦朝的貴族基本上被殺完了。胡亥繼位后,殺光了二十幾個兄弟姐妹,項羽入咸陽以后又是一次大屠殺,基本上秦朝的宗室蕩然無存,留下的都是隱姓埋名的,不成氣候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你編造一個口號,那得有號召力,才能造反,人家才跟著你混不是么?

譬如,為啥劉大耳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就有人跟著?原因很簡單,劉邦進入咸陽就約法三章,兩漢410年恩澤深厚,認同感極強,西漢孺子嬰,東漢漢獻帝身世悲涼,容易引起民眾公憤。君不見匈奴人劉淵都自稱漢室后代么?別說還真特么有人跟著他混

再為啥,“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在喊?

倒不是說朱家有多少恩澤,也不是說崇禎帝多么冤枉(實際上這貨根本不會用人)那是因為民族主義旗號最能蠱惑人心

回過頭來看秦朝,苛捐雜稅大肆殺戮不得人心,僅僅二十多年基業(yè),人民根本沒有多少認同感,楚國貴族項梁項羽喊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韓國貴族張良扛著鐵錘準備狙殺秦始皇,等等等等

還復國?歇歇吧

8

先看看復國的都是些什么人,在對比秦國就一目了然。

(1)楚國

楚國復國的國君叫做熊心,是楚懷王熊槐之后,楚國滅亡后他流落民間,成了放牛娃,項梁采納范增的建議,把他拉來做傀儡,號令天下,而項梁本就是楚國大將軍項燕的兒子。

(2)趙國

秦末大起義中第一任趙王叫做武臣,原本是陳勝旗下的一個小頭目,攻占趙國故地后自立為王,與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但這位趙王的命不夠硬,很快被人干掉,屬下張耳陳余不得已,又找了個本地舊趙國貴族頂上,這便是后來的趙王歇。

(3)燕國

第一任燕國國君叫做韓廣,原本是趙國的一個小吏,秦末大起義中投靠了第一任趙王武臣,擔任先鋒官,攻克燕國故地后,在燕國貴族的慫恿下自立為王。項羽分封天下后被部將臧荼取而代之,他們哥倆與老燕國都沒有關(guān)系,算是借尸還魂。

(4)齊國

齊國的復國國君叫做田儋,從姓氏就可以看出是齊國貴族后裔,后與周市一起援救魏國,戰(zhàn)敗身死,其弟弟田榮繼承了齊國國主的位子,大家都是齊國貴族后裔,不是外人。

(5)魏國

魏國的國主原本是陳勝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個義士,認為大家既然是打著六國的旗號起事,就應該尊六國貴族的后裔為君主,所以主動讓位給戰(zhàn)國時期魏國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后魏國國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里。

(6)韓國

韓國是六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也是大智囊張良的母國,張良在秦末大起義中矢志復國,無奈韓國實在后繼無人,找了個叫做韓王成的貴族后裔,為項羽所殺,后又找了另一個貴族后裔韓王信,此君倒是跟著劉邦成就大業(yè),但后來又叛逃匈奴,武帝時期的男寵韓嫣就是他的后裔。

看完這些大家基本就明白了,復國靠的不是皇室子孫,就是貴族后裔,而秦國恰恰沒有!

據(jù)史記推算,秦始皇有24個兒子,長子扶蘇,幼子胡亥,但這位胡亥少爺上臺后,為了穩(wěn)固大位,把哥哥姐姐殺的干干凈凈,一個不留,而自身又沒有子嗣,他死了秦始皇的后裔也就斷絕了。

往上數(shù),秦始皇有個弟弟叫做成蟜,但此君和哥哥爭奪大位,被干掉了。

再找找,秦始皇老爸莊襄王倒是兄弟眾多,據(jù)呂不韋所言,有兄弟二十余人,但不知為何,后來都銷聲匿跡,可能是不受重用,也可能是死于宮廷斗爭。

再往上找,就快出五服了,還是算了吧!

皇族死亡殆盡,大臣也沒幾個能用的。

名臣李斯,既是丞相,又是秦始皇親家,早早被趙高干掉,兒子也一并被殺,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趙高,就是死于非命,能用的很少,至于武將,章邯、董翳、司馬欣投降,王離被俘,蘇角戰(zhàn)死,忠于太子的蒙氏一家早早被鏟除,哪有可用之才。

加之劉邦入關(guān)以后,和關(guān)中父老約法三章,秦國百姓早被贏氏暴政折磨的苦不堪言,早已不再思念古國,一來一去,秦國就被遺忘了。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xiāng)關(guān),歡迎關(guān)注!

9

秦朝滅亡之后,農(nóng)民起義四起,人人都打著一個復國的旗號?墒乔爻瘻缤鲋,其余六國都能復國,最強的秦國為何無人復國?

筆者認為,首先復國很大可能只是一個旗號,古時候出兵討伐或者起義造反的時候大多講究個由頭,不然很少有人為之賣力,這也叫師出有名。而在秦滅之后,能最大程度煽動人民情緒的當屬“復國”這個口號。

縱使其余六國之地真的有人想要復國,我們先來看看這些國家有哪些。

楚國復國的國君叫做熊心,楚懷王熊槐之后。楚國滅亡后他流落民間,成了放牛娃,項梁采納了謀士范增的建議,擁立他來做頭號傀儡,以此號令天下,而項梁本身也是楚國大將軍項燕的兒子。

趙國復國大軍中,第一任趙王叫武臣。他原本是陳勝麾下的一個小頭目,攻占趙國故地后自立為王,可是他與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任何關(guān)系,因此很快被人殺掉。他的屬下張耳陳余不得已,又找了個本地的舊趙國貴族頂上,這個貴族便是后來的趙王歇。

齊國的復國國君叫做田儋,從姓氏就可以看出他是齊國貴族后裔,后戰(zhàn)敗身死,其弟弟田榮繼承了齊國國主的位子。

魏國的國主原本是陳勝旗下的周市,但周市是個義士,便主動讓位給戰(zhàn)國時期魏國公子魏咎,魏咎自焚后魏國國君的位子又到了弟弟魏王豹手里。

韓國是大智囊張良的母國。張良在秦末大起義中矢志復國,然而無奈韓國實在后繼無人,找了個叫做韓王成的貴族后裔,為項羽所殺,后又找了另一個貴族后裔韓王信,跟著劉邦成就大業(yè)。

列舉了其余各國的復國情形,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些許共同點:擁立宗室貴族才有正當名義,才有了一個復國的主心骨。

然而,反觀秦國,自胡亥二世登基以來,趙高弄權(quán),殘害忠良、逼死宗室。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被一個太監(jiān)荼毒殆盡,這也直接導致了秦國復國沒有能夠擁立的貴族宗室。剩下的旁系宗室也難當大任,沒有復國之能。

除了需要擁立一個宗室貴族作為主心骨,百姓的響應也尤為重要。

然而,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以來“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這樣一些殘暴的政策措施,直接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加之劉邦入住咸陽城后和關(guān)中父老約法三章,秦國的百姓早就不思念故國,轉(zhuǎn)而投向劉氏了。

此外,秦國的將領朝臣也因為趙高而幾近凋敝:李斯被殺,其他大臣不是附和趙高,就是死于非命;武將中,章邯、董翳、司馬欣投降,王翦被俘,蘇角戰(zhàn)死,蒙氏一家被除,哪里還有可用之才。

沒有宗室血脈,沒有皇室貴族,沒有百姓支持,沒有能臣武將,飄搖華夏,談何復國?缺少了諸多的必要條件,秦滅之后,其余六國都有人揭竿而起意圖復國,可是唯獨秦國無人復國,只能說自食惡果,自作自受。

10

秦是第一個王朝,秦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的進步,但是在歷史的進程中,是會有倒退的。就好像法國大革命反反復復,一次次建立共和國,一次次復辟。放到秦也是如此,皇帝和大一統(tǒng)這樣的概念,在民眾心中并不深。另外,秦王掃六合,樹敵太多,六國舊貴族為了自己利益,必然會打著復國的旗號反秦。再看民眾,首先大一統(tǒng)對民眾是好事,結(jié)束了戰(zhàn)國時代的紛紛擾擾的戰(zhàn)爭,但是秦王暴政,秦王的暴不是殘暴,他沒有濫殺無辜,他的暴是過于苛刻,大秦法律制定的過于苛刻,動不動就是判死刑連坐,這誰受得了?秦始皇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統(tǒng)一前有掃六國之武功,統(tǒng)一后,修長城,抗擊匈奴。但是他不懂得珍惜民力,大秦建立時,全國不過2000萬人,而且連年征戰(zhàn),滿目瘡痍,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是修養(yǎng)生息,很多時候其實不需要你做什么,老百姓是能自己調(diào)理起來的,秦始皇要是統(tǒng)一后修養(yǎng)民生,不主動作戰(zhàn),那么過個十年八載,百姓生活會好起來的。即使二世繼位,荒淫無道,但是百姓相對富足,大秦還是可以撐幾年的。但歷史沒有如果,就是這些諸多因素加速了大秦的滅亡。

隨后秦亡漢立,漢初,劉邦是善待那些舊貴族的,包括項氏一族,就死了項羽,其他人都封王封侯了。而且漢朝初期采用“分封郡國并行制”,那些王爺和我們后世理解的王爺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王爺是可以在自己封地建立王宮召集大臣的,漢文帝原先就是代王,這個政策就起到了一個過度作用,從春秋戰(zhàn)國的分封制過度到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這種過度極大的緩和了各方面的矛盾,易于漢初快速穩(wěn)定下來。另外漢初朝廷的政策一直是修養(yǎng)民生,文景皇帝都非常珍惜民力,甚至為了不和匈奴打仗,主動和匈奴議和和親,畢竟打仗太費國力了,就這樣經(jīng)過幾代皇帝的努力,迎來了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在這樣的太平盛世下,百姓自然安居樂業(yè),就算有人挑頭要復國,那也是造反而非起義,也不會有民眾響應支持。而且大一統(tǒng)的局面已經(jīng)深入人心,老百姓已經(jīng)接受了皇帝這個存在,任何反對漢朝,妄圖恢復六國的想法都是不現(xiàn)實的了。另外這些舊貴族本身大都已經(jīng)得到或大或小的分封了,沒有必要去造反。

所以,生在這樣的大漢盛世里面,誰會去思念前朝呢?何況對于百姓來說,秦朝完全是個痛快的存在,什么萬里長城,什么千古一帝,都不重要。這些我們后世開來了不起的功績,對于老百姓來說并沒有意義,老百姓只關(guān)心自己能不能吃飽穿暖,而這些秦朝給不了,自然沒人去擁戴,更何況秦始皇的子孫都沒殺了(胡亥繼位后,把自己兄弟姐妹都殺了,子嬰又被項羽所殺)。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秦朝的意義,畢竟它是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中華,盡管時間不長只有15年,二世而亡,但是它為后面漢朝的建立作了鋪墊。秦是歷史進程上的一大步。它的意義就好比辛亥革命建立民國終結(jié)封建君主專制一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