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政權入關后,積極學習漢族文化,致力于民族融合,有許多政策都是延續(xù)了明朝的傳統(tǒng),皇子起名規(guī)則上也借鑒了明朝。縱觀明清兩代皇子的名字,生僻字都挺多的。
之所以會大量采用生僻字起名,主要是受明清皇嗣起名規(guī)則的局限,以及方便百姓“避尊者諱”。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為了方便后代子孫見面好論輩分,明分支,朱元璋給26個兒子的子孫后代都定下了代表輩分的字,每個兒子后代的輩分字都不相同。
詳情如下圖
朱元璋確定了輩分字還不算,他自己信奉五行,還規(guī)定了子孫名字的第三字還必須帶上五行元素,就是帶上金木水火土的偏旁。為了避免同一代人同名,連元素周期表里的字都被用到名字里了。
清朝以康熙皇帝為分水嶺,之前都是按照滿語起名字,予以美好的祝福就可以,不用考慮輩分。從康熙的兒子們開始,皇子起名時就遵循漢人起名字的方式,輩分字+名字。
康熙定了下三代的輩分字為“胤、弘、永”,乾隆皇帝續(xù)了“永綿奕載”,道光皇帝續(xù)了“溥毓恒啟”,咸豐時續(xù)了“燾闿增祺”,溥儀退位后還增了“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雖然大清朝到溥字輩就亡了,可老祖宗定下的輩分字,愛新覺羅的后代還是可以繼續(xù)沿用的。
規(guī)定輩分字的同時,同輩兄弟的名字部首也必須都是一致的。如康熙的兒子是“胤”字輩,名字都帶“礻”。孫子是“弘”字輩,名字都帶“日”;重孫是“永”字輩,名字都帶“王”。
一般來講皇帝的兒子都不少,皆用同一個部首的字起名,且都得是寓意較好的字,就比較困難了,所以很多皇子的名字都是生僻字,甚至是為了好寓意拼出來的字。
再者,古代講究避尊者諱,父親的名字兒子不能用,皇帝的名諱全天下都要避諱,甚至生活中直接寫出來、讀出來都是大不敬,要想方設法找到同義字替換或者干脆寫成錯別字;首用M采用生僻字,也就是尋常百姓平時根本用不到的字,大大的避免了皇子登基后,百姓皆要避其諱的麻煩。
由于清朝皇子都用相同的輩分字,新皇繼位時,其眾兄弟都面臨避諱改名的問題。如雍正皇帝胤禛繼位后,其兄弟們的輩分字“胤”都改為了“允”;畢竟皇子數(shù)量多,能繼承大統(tǒng)的就一位,一人改比兄弟們都改方便多了,于是乎后來的皇帝登基后都是改自己的名字,如嘉慶皇帝“永琰”改成“颙琰”,道光皇帝“綿寧”改成““旻寧”。
明清兩朝皇室輩分字的應用也有所不同。
朱元璋給自己所有兒子的后代都安排了輩分字,意味著朱家子孫都要按照輩分表起名。無論是是哪個支系,什么輩分,是皇帝近支還是閑散宗室。而清朝只有近支宗室男丁起名才可以遵循皇子“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增祺”的輩分字,同是愛新覺羅的后代 ,卻早已分出個親疏遠近。宗室遠近的劃分標準最初是以康熙為界限的,康熙的子孫都算近支宗室,可能是康熙子孫實在太多了,后來改成雍正的后代才算是近支皇室。 愛新覺羅家其他的支系都采用區(qū)別于皇室的其他字作為輩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