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喪葬文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向來傳承著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和信仰,如何保全死者的尸骨,是古人十分關(guān)注的問題。特別是王公貴族,更是奢求著尸身不腐,甚至幻想著死后重生。然而,千百年來,真正能夠保存完好的尸骨,卻寥寥無幾。
就考古發(fā)掘來看,古代墓葬中尸骨的保存程度,雖然與埋葬年代有關(guān),但卻受多重因素的影響。換言之,決定一具尸骨保存完好或是腐爛殆盡的,并不緊緊是年代的早晚,而是有著更為復(fù)雜的原因。概括來講,決定墓葬中尸骨是否能夠保存下來因素,包括一定的社會因素、外界條件和內(nèi)在原因。
毋庸置疑,富有財力和權(quán)勢的社會上層,不僅在生前享受著榮華富貴,而且死后也享有諸多特權(quán),其中便包括為自己或親人的尸身防腐。通常情況下,貴族下葬時所用的葬具更為復(fù)雜,會使用一重或多重棺槨,并修建有堅固奢華的墓葬。同樣,一些家境相對優(yōu)渥的百姓,也會給死者準(zhǔn)備和使用棺木。
然而,即便如此,卻也并不一定能保證尸身完好。因為,除了受墓室和葬具的影響,外界環(huán)境與墓主尸身狀況,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
影響尸骨保存的外界條件,主要包括溫度、濕度、壓力、空氣、酸堿度等等。簡單來講,在同樣的斂葬方式下,如果埋葬環(huán)境不適宜腐敗菌的生存和繁殖,那么尸體得以完整保存的可能性便更大。
;韬钆c隋煬帝,都是煊赫一時的人物,其墓葬奢華至極,但兩人尸骨卻嚴(yán)重腐爛。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墓葬所處的環(huán)境更適宜細菌的生存和繁殖,而不利于尸骨的保存。
當(dāng)然,海昏侯和隋煬帝,生前雖然錦衣玉食,但卻過度淫糜,自然又不及那些在青壯年被殺死殉葬的奴隸。而這,便又涉及到了墓主身體的內(nèi)在原因。
不過,要分析墓主尸骨的保存程度,又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jù)具體的埋葬方式、安葬環(huán)境以及葬具等諸多原因來分析。比如,同樣埋葬在南方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便出土了一具保存相當(dāng)完好的女性尸體——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堪稱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奇跡,她之所以能在兩千余年后,依舊保存完好,是受多重因素影響的:
首先,辛追夫人的尸體被多重錦衾、斂服和絲麻包裹,足以防止在停尸和下葬過程中有蛆蟲經(jīng)口鼻進入尸體,同時又能起到一定的隔絕空氣的作用;其次,辛追夫人所用的棺槨質(zhì)地極佳,且封閉性良好,又使用了大量的青膏泥,以隔絕空氣;同時,死者生前相對肥胖,而死后初步分解的脂肪、蛋白質(zhì)又產(chǎn)生了一定的有機酸,它們同棺液一起再次隔絕了空氣,并且不利于細菌繁殖。
有趣的是,在商代墓葬中,常常有奴隸尸骨的發(fā)現(xiàn),他(她)們雖然沒有繁復(fù)的葬具,甚至多半是草草下葬,卻得以保存完好。這除了與埋葬環(huán)境相對有利于尸體保存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埋葬方式。
商代的墓葬多為土坑豎穴墓,說的直白些,即是挖好墓壙后,將尸體或裝有尸體的棺槨放入,然后再填土掩埋。對于那些直接掩埋的奴隸而言,土壤直接覆蓋在其身上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壓實,如果土壤酸堿度有利于尸骨保存的話,那么尸體則等同于處在一個與空氣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下,自然就能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正如開篇所講,涉及墓葬尸骨保存情況的因素,是極其復(fù)雜的。以上的一些文字,僅是對這一問題的一些思考和梳理,暫記于此。歡迎各位討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