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謝題主邀請,遼、宋、夏、金時代,是不是誰遵循漢文化誰就是正統(tǒng)?

肯定不是,并不是遵循漢文化誰就是正統(tǒng),一個政權是否是正統(tǒng)是有標準的。

什么是正統(tǒng)

那到底什么是正統(tǒng)?歷史上常說正統(tǒng),有的時候也稱為“正朔”,宋代歐陽修解釋如下:

“夫正朔者何,王者所以加天下,而同之于一之號也”
——歐陽修《文忠集》

歐陽修的意思也就是說正朔象征著一個王朝統(tǒng)治、代表天下之主的合法性與唯一性。身居正朔的王朝,后代歷史即以其之年號作為紀年。所以正統(tǒng)或正朔既是政治概念同時也是史學概念。

什么樣的政權才能算正統(tǒng)?從歷史上看常常有以下三個標準:

  • 國家疆域大一統(tǒng)

  • 正朔傳承、中央與藩屬的概念

  • 儒家所提倡的華夷之辨

歷史上確認一個政權是否是正統(tǒng),往往離不開這三個標準。下面我逐一解釋:


1、國家疆域大一統(tǒng)

首先大一統(tǒng)的華夏王朝肯定就是正統(tǒng),比如秦、漢、隋、唐等等都是大一統(tǒng)的國家,自然代表正統(tǒng)。中華二次亡于異族,那么同樣統(tǒng)一中國的蒙元和滿清算不算正統(tǒng)?它們雖然不是華夏,但是統(tǒng)一了中國的疆域,是大一統(tǒng)政權。后代的大多數(shù)中國史學家還是把蒙元和滿清列為正統(tǒng),都算中國歷史,否則它們算哪國歷史呢?

異族真正是否算正統(tǒng)要看是否統(tǒng)一全國。蒙元和滿清都非常在意自己的正統(tǒng)身份!对贰酚涊d忽必烈之所以伐南宋,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統(tǒng)一來證明自己也是正統(tǒng)。

四年十一月,入朝,進言:“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臣愿效犬馬勞,先攻襄陽,撤其捍蔽。”廷議沮之。 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tǒng)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棄正統(tǒng)邪!”
——《元史劉整傳》

這里記載南宋降將劉整建議蒙元朝廷攻南宋,他提出,自古帝王只有四海一家的大一統(tǒng)才算正統(tǒng),如果只取了十之七八,剩下南宋不管那就是丟棄正統(tǒng)的身份。從中看出蒙元集團對是否正統(tǒng)還是很看重的。

有趣的是蒙元和滿清統(tǒng)一中國后,部分藩屬并不把它們當作正統(tǒng),比如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殉國,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已經(jīng)完成歷史使命的“崇禎”年號,不但沒有停用,反而一直被朝鮮使用到了清末民國初,前后累計達到265年。朝鮮用“崇禎”這個年號就說明奉明朝為正朔,并不認為清朝是正統(tǒng)。

2、正朔傳承、中央與藩屬的概念

大一統(tǒng)的政權好區(qū)分,但中華歷史上很多時候不是大一統(tǒng)狀態(tài),而是處于分裂狀態(tài),政權不止一個,那么這個時候要以哪個政權為正統(tǒng)呢?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正統(tǒng)傳承。

正統(tǒng)傳承

指的是政權的正統(tǒng)來源,如果上一個王朝是正統(tǒng),那么它的繼承者也是正統(tǒng)。如三國魏晉時期,曹魏是接受漢朝皇帝禪讓的正統(tǒng)政權,是由代表漢朝正統(tǒng)的漢獻帝正式將社稷禪讓給代表魏的曹丕。所以曹魏就是正統(tǒng)。而晉武帝司馬炎的正統(tǒng)來自于魏元帝曹奐的禪讓,所以正統(tǒng)又從曹魏到了晉。

三國魏晉時期,雖然劉備是漢中山靖王之后,稱“劉皇叔”,是漢室宗親,但他建立起來的政權并沒有正統(tǒng)地位,盡管他建立的政權國號是“漢”,但歷史上卻稱其政權為“蜀”。所以吳、蜀兩國這樣的割據(jù)政權并不能與魏、晉相提并論。三國時期魏、晉便是正統(tǒng)。

中央與藩屬

中國古代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和朝貢脫不了干系,周邊藩屬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所以如果處于分裂狀態(tài)下的各個政權都沒有明確的正統(tǒng)來源,而周邊其它國家向某個政權稱臣,用其年號,就代表奉其為正朔,那么這個中央之國就是正統(tǒng)。

比如北宋建國初期,雖然未能統(tǒng)一全國,但周邊南唐、吳越等國家都對北宋稱臣納貢,那么北宋就是正統(tǒng)。

3、儒家提出的華夷之辨的標準

先看看什么是華夷之辨?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區(qū)辨華夏與蠻夷。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我國人民從古代起,就自稱諸夏、華夏,到春秋戰(zhàn)國以后,華夏就成了我們種族的名稱。而把之外的非華夏民族按照方位分別叫作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確認為華夏大致有三個標準


  • 血緣衡量標準

傳統(tǒng)華夏族人建立的政權,主體人民也是華夏,那么自然是華夏政權。
  • 地緣衡量標準

中原、中國也稱“中央之國”,一般指傳統(tǒng)華夏族人居住的地方,中華文明的中心一般指從長安到洛陽這一帶傳統(tǒng)中華文明的龍興之地。


  • 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

政權中推行的生活方式如衣飾、禮儀等等是否符合華夏族的標準。政權的制度是否按照華夏的傳統(tǒng)標準。

遼、北宋、西夏時期誰是正朔

兩宋、遼、金、西夏時期是分裂時期,都沒有大一統(tǒng),那么按照以上標準誰才是正統(tǒng)?

1、西夏不是正統(tǒng)

西夏肯定不是正統(tǒng)。西夏分別向宋、遼稱過臣。在與宋朝的交往中在法律制度上,西夏的國書用的是宋的年號,大部分時期其是宋的藩屬,而不是獨立的國家,連西夏之主都改姓了“趙”,自然是奉北宋為正朔。雖然后來李元昊叛宋,又改回本姓,但之后的西夏君主又重新對宋稱臣。并恢復漢禮。

西夏向大宋稱臣時奉大宋為正朔,西夏叛宋后又去除漢禮恢復夷狄身份,夷狄自然也不存在正朔,所以西夏排除。

2、北宋、遼相比,北宋才是正統(tǒng)

那么剩下遼宋,雙方是平等國家,并未有一方向另一方稱臣。從華夷之辨上看,宋血統(tǒng)上是華夏、占據(jù)華夏傳統(tǒng)地域當然代表華夏。

遼國雖然也漢化,但依然保持著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實施的是遼國版本的“一國兩制”北院管理契丹人,南院管理漢人。所以并沒有完全漢化。

所以遼、北宋、西夏并立時期,北宋是正統(tǒng)。

南宋、金時期誰是正統(tǒng)

宋金時期,宋向金稱臣、金掌握中原地區(qū),金國漢化比遼國更徹底,那么金國是否是正朔?不是。為什么?

· 南宋是北宋正統(tǒng)的繼承者

· 以華夷之辨來看,宋是華夏,金再怎么漢化和宋比也是夷狄

· 歷代史學觀大部分以宋為正統(tǒng),都說“唐宋元明清”,沒人說“唐宋金元明清”。

所以南宋、金并立時期雖然誰是正統(tǒng)爭議也比較大,但若按以上標準,南宋還是更“正統(tǒng)”一些。

結語

遼、宋、夏、金時代,并不是誰遵循漢文化誰就是正統(tǒng),而是要從國家統(tǒng)一的疆域、正朔傳承和中央藩屬、華夷之辨這三個標準進行判斷,按照這三個標準,兩宋才是正統(tǒng)。


我是@趙宋春秋,喜歡本文的朋友請點贊,轉發(fā)加關注。

有不同想法請在評論區(qū)留言,謝謝。

最佳貢獻者
2

應該不是??正好看到朋友提的問題,跑來插句話。

因為講歷史地位,元比以上這幾位都正統(tǒng),但蒙古族呢,基本上是邊牧侵入中原后漢化得最差的一個,并且蒙族也是能夠全身而退的一個。

滿清這個朝代,始于叛亂,終于奴顏,外躬內(nèi)愚,屠殺割發(fā),堪稱無惡不作,然而它的地位比所謂遼金夏甚至元都穩(wěn)得多。如果不是鹿鐘麟兩顆手榴彈,某人也許還會在紫禁城里生兒育女。

是華夷之防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還是民族大搖籃大熔爐,一個講了幾千年,一個是兩百年,但一直都是不能去深究的問題,法家的實用主義,才是貫徹性的好思維。

3

不是推崇漢文化,而是漢文化融合了少數(shù)民族政權,這些政權在發(fā)展中發(fā)現(xiàn)儒家文化及漢文化作為立國之本更符合封建社會發(fā)展

4

從鮮卑族在中原建立起來的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北魏開始,游牧民族紛紛仰慕漢民族的生活方式,禮儀,語言,這一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北魏孝文帝,他在位期間,下旨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洛陽龍門石窟,不僅如此,他還嚴令本民族的人學說漢語,鼓勵與漢族人通婚,學習農(nóng)耕文化,雖然現(xiàn)在鮮卑族消失了,但是他們的后代都人丁興旺,族群龐大,生活在河南,尤其在洛陽最多

5

我個人覺得少數(shù)民族漢化,然后建立中原王朝,成為被后世承認的朝代,絕非僅僅是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而是兩種甚至多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而雜糅而成的文化,也不是各取其優(yōu)的1+1模式,更多的是精華與糟粕同植于一處。所以并沒有所謂的絕對正統(tǒng)標準,也就是說今朝為了論證自己的合法性,回把自己的王朝主流思想,往前代王朝制度思想上靠,所以正統(tǒng)是主動靠近的結果,而不是客觀評價的結果。就像好多少數(shù)民族政權,為了證明合法性,會使用中原王朝的稱號。

6

我覺得這個問題你應該這樣來看,哪個政權最終延續(xù)下來了,哪個就是正統(tǒng)!如果一個民族建立的政權或者文化最終被滅或者被其他的文化融合,那還說他是正統(tǒng)的,那不是笑話么。

所以你看,遼夏金這樣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建立的時候他的文明程度就低,或者說他們只有一個文化,就是適者生存這個最基本的法則,這種文化遇見輝煌燦爛的漢族文明,立刻就會被消滅,被融合。這三個朝代中,西夏是保持本民族文化最固執(zhí)的一個,漢文明對他的影響,遠遠小于對遼和金的影響。所以一直到西夏被蒙古所滅,他都能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和語言文字。另一個,我曾經(jīng)在博物館看見一幅宋朝的畫,上面是一位遼國皇帝模仿宋徽宗的書法提的拔,簡直與宋徽宗的字一樣,可見當時漢文化對遼國的影響。但是這兩個政權最終都被滅了,所以,不管是固執(zhí)的維護本民族的文明還是主動學習漢族文明的,只要其民族沒有延續(xù)下來,他的文化就不是正統(tǒng)。反觀蒙古族建立的元,雖然被滅,但是蒙古族一直延續(xù)但現(xiàn)在,并且還建立了國家,在現(xiàn)在的蒙古共和國,人家的文化是一直延續(xù)下來的,對他們國家的人來說,元朝的文化才是正統(tǒng)。


7

正統(tǒng)論發(fā)源于東周,興起于宋代,歐陽修和蘇軾等都寫過《正統(tǒng)論》。當時爭議最多的就是魏晉時期的正統(tǒng)問題,《三國志》和《資治通鑒》都以曹魏為正統(tǒng),而有人則認為季漢延續(xù)了東漢,應為正統(tǒng),例如朱熹的《通鑒綱目》里就采用這種說法。至于南北朝,司馬光的《通鑒》以南朝為正統(tǒng),隋朝雖然與陳朝同一時期出現(xiàn),但直到滅陳之前,隋都不是正統(tǒng)。也有人建議南北朝分統(tǒng),將東晉、宋、南齊和梁視為正統(tǒng),西梁被北周滅亡后,北周取得正統(tǒng)地位,然后傳給隋乃至唐,但這種觀點影響甚小,沒被主流接受。這些朝代的正統(tǒng)地位雖然都存在爭議,但不如遼、宋、金三朝來得大。

歷史上的遼宋金時期

什么是“正統(tǒng)”?

歐陽修認為“正統(tǒng)”的說法來自于春秋學,《公羊傳》里說:“君子大居正”,又說:“王者大一統(tǒng)”,二者合起來就是“正統(tǒng)”!罢北硎镜木褪钦敗⒄x、正道、公正,“統(tǒng)”則代表統(tǒng)一。古人認為夏商周的政權不僅是正當?shù)模疫是統(tǒng)一的。到了后世,秦國以武力兼并天下,卻不得人心,故而被認為只有統(tǒng)一沒有正當,一個正當?shù)恼䴔鄳菑V為人民所接受與認可的;三國時期,一般來說蜀國得人心,被視為正當,但疆域狹小,未實現(xiàn)統(tǒng)一,所以也沒有得到“正統(tǒng)”的名號。

因此,一個政權要想獲得正統(tǒng)的地位,首先它得是正當?shù)模軌虻玫綒v史的承認,否則只能稱為“霸”;第二它又是統(tǒng)一的,并非偏安一隅。

之后,蘇軾又對正統(tǒng)論進行了具體化,他說:“正統(tǒng)之為言猶曰有天下云爾,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實也”。通過正當?shù)氖侄蝸砣〉锰煜,贏得民心,便是正統(tǒng)。例如商湯順天應人,討滅夏桀,取得了天下,故而商朝就是正統(tǒng),周文王父子也是如此。但蘇軾放低了正統(tǒng)的標準,認為“一身之正,是天下之私正也;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故而秦皇、漢祖、晉武、隋文、唐宗雖然都有著各種人格缺點,但他們能統(tǒng)一天下,形成唯一的政權,也應算入正統(tǒng)里。三代因道德而獲得正統(tǒng),漢唐因功績而獲得正統(tǒng),秦隋則利用強力來掃定一切割據(jù)政權,也算正統(tǒng)。

根據(jù)這樣的正統(tǒng)觀,宋朝人認為他們的本朝是正統(tǒng)無疑。因為宋太祖篡奪后周的時候沒有出現(xiàn)流血事件,并且善待后周皇室及大臣,得到人民的擁護,故而為正;之后宋太祖兄弟南征北伐,統(tǒng)一了除幽云之外的中國本土,疆域不下于秦朝,故而為統(tǒng)。

關于三朝正統(tǒng)地位的爭論

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蒙古統(tǒng)一中原,開始命史臣編修《遼史》與《金史》。之后南下滅宋,董文炳于臨安擔任留事,曾說:“國可滅,史不可滅。”于是將宋史館中的典籍全部運往元大都,世祖又下令修《宋史》,然而花費了好多年,始終沒有出定稿。這是因為義例未辯,正統(tǒng)未定,爭論不絕的緣故。人們不知道是修三本各自獨立的史書,還是修一本統(tǒng)一的正史。

當時遼、宋、金三朝各自有著獨自的國史,蒙古混一天下后,覺得把諸史分開不符合大一統(tǒng)的需要。而且究竟元朝究竟是繼承了誰的正統(tǒng),議論也不一。議者或欲仿《東觀記》及《晉書》之例,以宋朝為正統(tǒng),遼、金附于載記;又有人想以遼、金為《北史》,北宋為《宋史》,南宋為《南史》,各持論不決。之后,以遼、金為正統(tǒng)的呼聲日益高漲,因為元朝的都城與遼金接近,而且金先滅遼,元后滅金,時間上正好相繼。南宋因臣服于金朝,正統(tǒng)地位備受質疑。

到了元順帝時,開始下詔擱置爭議,命宋、遼、金各為一史。是年《遼史》《金史》成書,次年《宋史》完稿,是為今天所見之三史。然而《遼史》失于簡略、《宋史》過于繁蕪,唯有《金史》最善,三史參差不齊,此其敘事不分正統(tǒng)之弊。

為什么說遼、金不能成為正統(tǒng)?

其實,在元朝時有人曾提出過很好的意見,認為遼、金都不夠資格做正統(tǒng)。當時會稽有一個人名叫楊維楨,他寫了《三史正統(tǒng)辨》,文中雄辯的駁斥了遼、金正統(tǒng)論,認為兩宋才是中國正統(tǒng)。雖然當時沒被朝廷采納,但是在這篇文章的影響下,明朝人編寫了《宋史新編》,以兩宋為正統(tǒng),遼、金作載記,水平不在《宋史》之下。

楊維楨認為,正統(tǒng)者“出于人心是非之公”,不以土地廣狹、人眾多寡而奪其分。故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必待武王滅商后方入周統(tǒng)。秦莊襄王滅周遷九鼎,然必待始皇一統(tǒng)天下、人心始定后方得正朔;漢統(tǒng)不始于破關滅秦,而系于高祖斬項羽稱帝后;西晉始于平吳而不始于代魏,唐朝不始于入關而始于平定諸雄,此皆史家義例。元朝也當不始于滅金而始于平宋。

宋朝雖然未能實現(xiàn)國土上的一統(tǒng),幽云之地先為遼所據(jù),中原又淪陷于金,但這不能否定兩宋的正統(tǒng)地位。契丹最初只是一個野蠻部落,直到阿保機時才變強起來,因此遼國只是唐朝的一個邊夷而已。唐朝滅亡后,正統(tǒng)在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五代間傳遞,遼國最初稱臣于后梁,約為兄弟于后唐,之后才憑實力滅亡了石晉,強占幽云之地,但實際上仍與十國一樣,都只是偽政權。相反,宋朝承繼了后周的正統(tǒng),掃滅十國,因形勢變化,才使遼國幸存了下來。宋朝雖然向遼朝交歲幣,但性質不過是像西漢和親于匈奴,唐朝和親于吐蕃一樣,并不足以損其地位。

因此,北宋之于遼國來說,據(jù)有正統(tǒng)地位是無疑義的。唐朝就像東漢,五代則如三國,北宋便是西晉,而遼國猶如匈奴,夷狄再強也不能成為正統(tǒng)。這樣,按照邏輯推論下去,五胡十六國相當于金,東晉相當于南宋,十六國雖然占有兩都,然而華夏正統(tǒng)依然隨著晉宋的衣冠南渡而南移,所以金也不是正統(tǒng)。

楊維楨力辯兩宋的正統(tǒng)地位

為什么南宋也擁有正統(tǒng)地位?

北宋相對于漢隋唐來說,占有著漢地本土,只是失去了遼東、西域及安南等地區(qū),但華夏文明的主體部分仍為宋人所據(jù)。北宋結束了唐朝滅亡后的分裂局面,占有正統(tǒng)地位,幾無疑問。問題在于屈辱的南宋,是否也配得上正統(tǒng)呢?

楊維楨認為,首先如果承認北宋為正統(tǒng)的話,那就難以否認南宋的正統(tǒng)地位,因為兩宋是一脈相承的,他們的關系甚至比兩晉還親密。司馬睿與晉懷帝屬于遠親關系,宋高宗卻直接是宋徽宗的兒子。即使張邦昌的偽楚的政權依然奉宋太后為主,所以南宋與北宋的關系就像東漢與西漢一樣,都是正統(tǒng)。

南宋曾稱臣于金,然而唐高祖也曾稱臣于突厥,人們并未以唐高祖時候的突厥為正統(tǒng),為何又要以宋高宗時候的金國為正統(tǒng)呢?唐太宗滅亡突厥,洗刷了稱臣的屈辱。宋孝宗雖然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他也通過“隆興和議”,取消了稱臣的地位,轉為正常的敵國關系,改“歲貢”為“歲幣”。而且最后南宋曾與蒙古聯(lián)手滅亡金朝,占領其南部疆土,因此金國雖占有中原,但不足以移易南宋的正統(tǒng)地位,它不能代表中國。

為什么元朝應當尊兩宋為正統(tǒng)?

元朝入主中國的模式與遼金相似,都是通過侵略從夷狄變?yōu)橹袊实。所以否定遼金的正統(tǒng)地位似乎會威脅到元朝的合法性,為了說服元朝統(tǒng)治者,楊維楨不得不進行“開導”。他說金、宋之于元,只是滅亡的先后次序不同,并非元朝先代金的正統(tǒng),然后才滅宋。這與隋朝先代北周然后滅陳并不一樣,而且就算一樣,也應像《資治通鑒》那樣,始終以陳(南宋)為正統(tǒng),直到隋(元)滅陳(南宋)后,正統(tǒng)才歸于隋(元)。

從天數(shù)上來看,宋太祖生于丁亥年,建國于庚申年,這與成吉思汗一模一樣。宋朝滅亡南唐發(fā)生在乙亥丙子年,與元朝滅亡南宋也一樣。從大一統(tǒng)的角度來說,元朝真正統(tǒng)一天下的時間應該在平定南宋之后,只有從那時起才算獲得了正統(tǒng)地位。就如西晉只有在滅亡吳國后,才真正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一樣。

細推前代史書,《晉》《隋》修于唐代,《新唐》修于宋代,《宋》修于元代,所以元朝只要修一本《宋史》就行了,將西夏、遼、金、大理等蠻夷收入載記或傳記里,這才是史家的公論。

楊維楨的觀點雖然未被采納,但卻迎合了元末漢民族覺醒的潮流,表現(xiàn)出元朝末年主流的正統(tǒng)觀!墩y(tǒng)辨》也成為了明朝人看待遼宋金元這段歷史的標準,成為柯維騏編修《宋史新編》的理論來源,他將《宋史》和《遼史》、《金史》合為一書,“尊宋為正統(tǒng)”,“遼、金附之”。完成了楊維楨的心愿。在清朝時,畢沅主修《續(xù)資治通鑒》也采用楊維楨的觀點,尊兩宋為正統(tǒng),書中只有“宋紀”與“元紀”,并無“遼紀”與“金紀”,可為史學定案。

8

中國人認同文化!西方人認同血緣!歷朝歷代只要推崇漢文化,大家都認為是正統(tǒng)!無修文武,彬彬不宜與中華。這就說明了其他游牧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9

并不是,相比于宋,其他三個的各項制度不夠完善。

宋在地位上不是最高的,反而屢次收到他們的攻打,賠款割地,很是卑微。但是為什么宋是正統(tǒng)呢?我們可以看一下唐元明清,他們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軍事制度、法制體系和這四個國家比較,發(fā)展只有宋朝的制度與它們最為相似。宋的制度是完善的,雖然存在著缺陷,但是五臟俱全。反觀其他三個國家,他們大部分只有軍事制度,對于官員份任免,百姓的賦稅以及行政制度都是殘缺的,他們打仗可以,但是如果在和平時期運轉起來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麻煩困難。其中遼國最接近一個完整的國家,但是遼國的制度也是有很多學習的宋朝。夏朝和金朝只有都城是個完整的體系,下轄的郡縣就不夠看了,尤其是法制體系,沒有法怎么能夠立足于世?

所以說宋朝能夠成為正統(tǒng)是因為他的制度體系足夠完善,不會輕易崩潰。

10

中華民族能延續(xù)五千年不滅,不是遵循血統(tǒng)純正而是文化認同,只要認同華夏文化就是正統(tǒng)了,吾修文物 彬彬不異于中華就是對中華文化最大的認同。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