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題主邀請,遼、宋、夏、金時代,是不是誰遵循漢文化誰就是正統(tǒng)?
肯定不是,并不是遵循漢文化誰就是正統(tǒng),一個政權是否是正統(tǒng)是有標準的。
什么是正統(tǒng)
那到底什么是正統(tǒng)?歷史上常說正統(tǒng),有的時候也稱為“正朔”,宋代歐陽修解釋如下:
“夫正朔者何,王者所以加天下,而同之于一之號也”
——歐陽修《文忠集》
歐陽修的意思也就是說正朔象征著一個王朝統(tǒng)治、代表天下之主的合法性與唯一性。身居正朔的王朝,后代歷史即以其之年號作為紀年。所以正統(tǒng)或正朔既是政治概念同時也是史學概念。
什么樣的政權才能算正統(tǒng)?從歷史上看常常有以下三個標準:
國家疆域大一統(tǒng)
正朔傳承、中央與藩屬的概念
儒家所提倡的華夷之辨
歷史上確認一個政權是否是正統(tǒng),往往離不開這三個標準。下面我逐一解釋:
1、國家疆域大一統(tǒng)
首先大一統(tǒng)的華夏王朝肯定就是正統(tǒng),比如秦、漢、隋、唐等等都是大一統(tǒng)的國家,自然代表正統(tǒng)。中華二次亡于異族,那么同樣統(tǒng)一中國的蒙元和滿清算不算正統(tǒng)?它們雖然不是華夏,但是統(tǒng)一了中國的疆域,是大一統(tǒng)政權。后代的大多數(shù)中國史學家還是把蒙元和滿清列為正統(tǒng),都算中國歷史,否則它們算哪國歷史呢?
異族真正是否算正統(tǒng)要看是否統(tǒng)一全國。蒙元和滿清都非常在意自己的正統(tǒng)身份!对贰酚涊d忽必烈之所以伐南宋,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統(tǒng)一來證明自己也是正統(tǒng)。
四年十一月,入朝,進言:“宋主弱臣悖,立國一隅,今天啟混一之機。臣愿效犬馬勞,先攻襄陽,撤其捍蔽。”廷議沮之。 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為正統(tǒng)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問而自棄正統(tǒng)邪!”
——《元史劉整傳》這里記載南宋降將劉整建議蒙元朝廷攻南宋,他提出,自古帝王只有四海一家的大一統(tǒng)才算正統(tǒng),如果只取了十之七八,剩下南宋不管那就是丟棄正統(tǒng)的身份。從中看出蒙元集團對是否正統(tǒng)還是很看重的。
有趣的是蒙元和滿清統(tǒng)一中國后,部分藩屬并不把它們當作正統(tǒng),比如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自殺殉國,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已經(jīng)完成歷史使命的“崇禎”年號,不但沒有停用,反而一直被朝鮮使用到了清末民國初,前后累計達到265年。朝鮮用“崇禎”這個年號就說明奉明朝為正朔,并不認為清朝是正統(tǒng)。
2、正朔傳承、中央與藩屬的概念
大一統(tǒng)的政權好區(qū)分,但中華歷史上很多時候不是大一統(tǒng)狀態(tài),而是處于分裂狀態(tài),政權不止一個,那么這個時候要以哪個政權為正統(tǒng)呢?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正統(tǒng)傳承。
正統(tǒng)傳承
指的是政權的正統(tǒng)來源,如果上一個王朝是正統(tǒng),那么它的繼承者也是正統(tǒng)。如三國魏晉時期,曹魏是接受漢朝皇帝禪讓的正統(tǒng)政權,是由代表漢朝正統(tǒng)的漢獻帝正式將社稷禪讓給代表魏的曹丕。所以曹魏就是正統(tǒng)。而晉武帝司馬炎的正統(tǒng)來自于魏元帝曹奐的禪讓,所以正統(tǒng)又從曹魏到了晉。
三國魏晉時期,雖然劉備是漢中山靖王之后,稱“劉皇叔”,是漢室宗親,但他建立起來的政權并沒有正統(tǒng)地位,盡管他建立的政權國號是“漢”,但歷史上卻稱其政權為“蜀”。所以吳、蜀兩國這樣的割據(jù)政權并不能與魏、晉相提并論。三國時期魏、晉便是正統(tǒng)。
中央與藩屬
中國古代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和朝貢脫不了干系,周邊藩屬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所以如果處于分裂狀態(tài)下的各個政權都沒有明確的正統(tǒng)來源,而周邊其它國家向某個政權稱臣,用其年號,就代表奉其為正朔,那么這個中央之國就是正統(tǒng)。
比如北宋建國初期,雖然未能統(tǒng)一全國,但周邊南唐、吳越等國家都對北宋稱臣納貢,那么北宋就是正統(tǒng)。
3、儒家提出的華夷之辨的標準
先看看什么是華夷之辨?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區(qū)辨華夏與蠻夷。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我國人民從古代起,就自稱諸夏、華夏,到春秋戰(zhàn)國以后,華夏就成了我們種族的名稱。而把之外的非華夏民族按照方位分別叫作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確認為華夏大致有三個標準:
傳統(tǒng)華夏族人建立的政權,主體人民也是華夏,那么自然是華夏政權。
血緣衡量標準
地緣衡量標準
中原、中國也稱“中央之國”,一般指傳統(tǒng)華夏族人居住的地方,中華文明的中心一般指從長安到洛陽這一帶傳統(tǒng)中華文明的龍興之地。
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
政權中推行的生活方式如衣飾、禮儀等等是否符合華夏族的標準。政權的制度是否按照華夏的傳統(tǒng)標準。
遼、北宋、西夏時期誰是正朔
兩宋、遼、金、西夏時期是分裂時期,都沒有大一統(tǒng),那么按照以上標準誰才是正統(tǒng)?
1、西夏不是正統(tǒng)
西夏肯定不是正統(tǒng)。西夏分別向宋、遼稱過臣。在與宋朝的交往中在法律制度上,西夏的國書用的是宋的年號,大部分時期其是宋的藩屬,而不是獨立的國家,連西夏之主都改姓了“趙”,自然是奉北宋為正朔。雖然后來李元昊叛宋,又改回本姓,但之后的西夏君主又重新對宋稱臣。并恢復漢禮。
西夏向大宋稱臣時奉大宋為正朔,西夏叛宋后又去除漢禮恢復夷狄身份,夷狄自然也不存在正朔,所以西夏排除。
2、北宋、遼相比,北宋才是正統(tǒng)
那么剩下遼宋,雙方是平等國家,并未有一方向另一方稱臣。從華夷之辨上看,宋血統(tǒng)上是華夏、占據(jù)華夏傳統(tǒng)地域當然代表華夏。
遼國雖然也漢化,但依然保持著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實施的是遼國版本的“一國兩制”北院管理契丹人,南院管理漢人。所以并沒有完全漢化。
所以遼、北宋、西夏并立時期,北宋是正統(tǒng)。
南宋、金時期誰是正統(tǒng)
宋金時期,宋向金稱臣、金掌握中原地區(qū),金國漢化比遼國更徹底,那么金國是否是正朔?不是。為什么?
· 南宋是北宋正統(tǒng)的繼承者
· 以華夷之辨來看,宋是華夏,金再怎么漢化和宋比也是夷狄
· 歷代史學觀大部分以宋為正統(tǒng),都說“唐宋元明清”,沒人說“唐宋金元明清”。
所以南宋、金并立時期雖然誰是正統(tǒng)爭議也比較大,但若按以上標準,南宋還是更“正統(tǒng)”一些。
結語
遼、宋、夏、金時代,并不是誰遵循漢文化誰就是正統(tǒng),而是要從國家統(tǒng)一的疆域、正朔傳承和中央藩屬、華夷之辨這三個標準進行判斷,按照這三個標準,兩宋才是正統(tǒng)。
我是@趙宋春秋,喜歡本文的朋友請點贊,轉發(fā)加關注。
有不同想法請在評論區(qū)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