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邀。

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后來演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安桓以嚼壮匾徊健睆牟灰兂闪瞬桓,或者用一個地域詞描述也比較恰當--“可不敢”大概相當于“千萬別”。

古雷池是長江北岸安徽省望江縣、宿松縣,湖北省黃梅縣連在一起和不連在一起的水域,現(xiàn)存遺址主體水域在宿松。
一說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xiāng)境內(nèi)。

整個晉朝無論西晉、東晉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這在本題無需過多敘述,大家都知道,亂就一個字,我不止說一次。

各地紛爭不斷,氏族之間,權(quán)貴之間,可以因為任何一種利益開戰(zhàn),皇權(quán)利益受到嚴重威脅,當時在位的晉成帝給予庾亮充分權(quán)利的同時也愿意聽從庾亮的建議,所以這君臣二人就同時遭人忌恨,忌恨晉成帝的不公,妒忌庾亮的成就和地位。

忌恨他們的就是與庾亮同為功臣的蘇峻,順便提一句,其實這真沒什么可妒忌的,人家關(guān)系在哪兒擺著,庾亮和晉明帝(晉成帝的父皇)算是“布衣”之交,晉成帝的老婆也是庾亮的侄女,自家人互相之間還是比較信任的,這種飛醋蘇峻是根本沒有資格吃的。

庾亮收到了蘇峻異動的報告,知道其已生不臣之心,所以想用調(diào)虎離山之計,把蘇峻調(diào)到京都任職,其實是誅殺蘇峻的一個圈套,可惜被蘇峻識破,直接造反。

大軍圍困庾亮后,駐扎雷池附近的溫嶠想發(fā)兵救援庾亮,但是出于戰(zhàn)略布局考慮(不管這種布局考慮對還是不對),庾亮不允許溫嶠渡雷池救援,也就是前文的“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币驗橄鄬碚f,他更擔憂溫嶠的防線,畢竟皇朝的敵對勢力可不止蘇峻一股。

用大白話講就是,你安穩(wěn)的蹲坑就成,可不敢越過雷池來救我。

最佳貢獻者
2

古代常說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就是指今天的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xiāng)一帶。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意思是指不可逾越一定的范圍,否則會出現(xiàn)危險。

原本它不是指某地有地雷,而是指不要逾越某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指的是“雷池”



為什么不要越過雷池呢?這里面有一個典故。

其實“雷池”這個古地方早在1700年前的東晉就出現(xiàn)了,說不要“越過雷池”這句話的人叫庾亮,有人說他是庾澄慶的先祖。

庾亮是東晉時期的名士,早年他和王導兄弟共同輔佐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是東晉時期的三朝元老。他在成帝司馬衍(司馬睿的孫子)當政期間任中書令(皇帝的秘書)。

當時為了防備西部邊境敵人的入侵,庾亮推薦溫嶠任江西九江都督,溫嶠可是東晉的名將,戰(zhàn)功赫赫,曾平叛王墩(王導的叔伯哥哥)之亂。

溫嶠剛上任不久,庾亮得到情報顯示,歷陽太守蘇峻糾集一些人企圖謀反。



當時庾亮想用“調(diào)虎離山計”把蘇峻調(diào)到京城為官,然后捕而殺之。庾亮自認為是妙計。但溫嶠提出反對意見,勸庾亮不要這樣做,蘇峻他不傻,這時候不會離開老巢。

庾亮執(zhí)意要調(diào)蘇峻進京。

結(jié)果不出溫嶠所料,蘇峻感覺朝廷偵知了自己的動向,于是毅然起兵造反,叛軍浩浩蕩蕩向都城南京進發(fā)。

此時九江都督溫嶠得到消息后,立即點齊人馬準備從水路進入建康(南京)誓死保衛(wèi)都城,這時中書令庾亮給溫嶠寫了一封“800里加急”的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吾憂西錘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什么意思呢?庾亮說:“溫將軍,我擔心西邊邊防的安全勝過于蘇峻的叛亂,將軍務(wù)必留在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都來。也就是說庾亮要溫嶠“無過雷池一步”。

按后來的“事變”進展來看,庾亮讓溫嶠“無過雷池一步”是錯誤的戰(zhàn)術(shù)。

果然叛軍和庾亮的守軍進行了激烈的戰(zhàn)斗,最終庾亮不支失敗,南京失陷,庾亮帶著殘兵敗將投奔了溫嶠。

溫嶠沒有過多責備庾亮,二人合兵一處,秣馬厲兵直接殺向了叛軍,庾亮奮勇當先,最終二人斬殺了蘇峻,奪回了南京城。

從此以后,“無過雷池一步”慢慢演變成了“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耳熟能詳?shù)某烧Z了。

文/秉燭讀春秋

3

雷池,就是漂著水雷的游泳池?非也!雷池是一個地名,地址在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內(nèi)。
不敢越雷池一步,說的是晉朝的故事。

晉成帝司馬衍年幼登基,太后的哥哥,皇帝舅舅庾亮把持朝政,其他貴族大臣各種不服。憋到了東晉成和二年,歷陽太守蘇峻聯(lián)合豫州刺史祖約,清君側(cè),殺庾亮為由起兵造反攻打建康。這時候庾亮的好基友、江州刺史溫嶠準備率軍東下解首都之圍。庾亮這個人考慮問題比較全面,他擔心溫嶠出兵之后西邊留下軟肋,讓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占了便宜,所以堅決不同意溫嶠帶兵過來保衛(wèi)南京,于是派出快遞員送來加急電報:《報溫嶠書》,里面就有這樣一句話:

“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意思是俺擔心西邊的局勢要超過蘇峻這邊的瞎折騰,你溫嶠就給我守住江州,最東端的軍事力量只能放在雷池,不要越過雷池一步。以免困小失大,讓荊州的陶侃這孫子抄了你的老窩!

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的來由。

那么問題來鳥?雷池所在地在哪里?

市面上現(xiàn)在有兩種說法:一個說在今安徽省望江縣東十里的一個水塘;一個說在今天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龍感湖!短藉居钣洝吩谕h條目里面記載:大雷池水,西自望江縣流進縣界。東南積而為池,經(jīng)縣而入于江。

因此,今天最接近雷池的地方,應(yīng)該是在安徽望江縣,F(xiàn)在這個縣里就有一個雷池鄉(xiāng),可以互為印證。從照片上看,風景還是很優(yōu)美的。

后來當?shù)剡出了一個雷池酒廠。我琢磨著,如果喝了下面這種雷池老窖,酒壯慫人膽,別說越雷池半步,一萬步都不成問題了,哈哈哈哈。

4

大家聽說過雷池,都是因為一個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是不敢越界,不敢冒犯。

什么是雷池呢?假如你不熟悉這個典故,大概會有下面兩種錯誤理解:

一是雷池就是會打雷的池塘,如果不小心踏入池塘,便會遭雷劈。

二是雷池就是雷神洗澡的池子,假如不小心驚擾了雷神,雷神發(fā)怒也會劈你。



其實,真實的雷池,與雷神,與雷,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它就是一個湖的名字,是一個叫作“雷池”的湖泊,位于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xiāng)境內(nèi)。

雷池因為“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名噪天下,那么這個成語來自于哪里?到底講的什么典故呢?

這個成語來自于一封信,一個男人寫給另外一個男人的密信,不要想歪了哦,他們之間是非常純潔的同志關(guān)系。

信里是這樣說的:

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啥意思,不明不白的。歷陽是個地名,就是安徽和縣,西陲就是西邊。翻譯過來就是:

老弟,哥擔心西邊(陶侃)有人搗亂,歷陽(蘇峻)這邊哥能頂住,你就守在雷池那邊吧,不要帶兵過來了。么么噠……



或許你還是云里霧里的,這兩個男人到底搞什么名堂。壳衣犖壹毤氄f來。

故事發(fā)生在東晉初年,當時的皇帝是晉成帝司馬衍,司馬衍繼位的時候剛剛4歲,還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不能獨立處理朝政,于是先由他的母親庾文君垂簾輔政,庾文君死后,又由庾亮輔政,庾亮大權(quán)獨攬。

庾文君和庾亮都姓庾,難道是親兄妹?是的,庾亮是庾文君親弟弟,是小皇帝的親舅舅。



庾亮就是寫信的那個男人,收信的那個男人是溫嶠,他倆關(guān)系很鐵,溫嶠當時是江州一把手。

庾亮有兩個政敵,一個是蘇峻,一個叫陶侃,蘇峻在歷陽干一把手,陶侃在荊州干一把手,兩人都是雄兵在握。

蘇峻看不慣庾亮已久,于是以清君側(cè)名義發(fā)動叛亂,庾亮擔心陶侃也出來搞事情,擔心被他們前后夾擊,于是就給溫嶠寫了那封信。意思是讓他按兵不動,呆在雷池那邊提防著陶侃,就不要管這邊的事情了。

哪知道,庾亮錯誤估計形勢,陶侃根本就沒想搞事情,人家自始至終就沒有妄動之舉。而庾亮呢?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三下五除二就被蘇峻干翻了。



最后,還是溫嶠及時出馬,越過了雷池,這才最終擊敗了蘇峻,挽回了東晉的江山。

所以說,不越雷池一步其實是個錯誤決策。

5

古雷水自今湖北黃梅縣界東流,經(jīng)今安徽宿松縣至望江縣東南,積而成池,稱為雷池。自此以下東流入江,故雷水又有雷池之稱。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出于東晉宰臣庾亮的《報溫嶠書》。

庾亮為晉名士,東晉大臣,晉明帝皇后庾文君的兄長;庾氏為從潁川南遷的世家大族。325年閏七月,東晉第二任皇帝晉明帝司馬紹駕崩,五歲的皇太子司馬衍嗣位,是為晉成帝。新君年幼,母后庾氏臨朝稱制。庾太后以司徒王導錄尚書事,同中書令庾亮等輔政,國舅庾亮為執(zhí)政決策者。庾亮專權(quán),疑忌外鎮(zhèn)大將歷陽內(nèi)史蘇峻、荊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約。而祖約自恃資深望高而未能成為顧命大臣,開府的愿望又落空,滿懷怨憤;蘇峻因平叛而有功于國,威望漸著,且兵精卒銳,鎮(zhèn)守江北,也漸生異志。庾亮擔心蘇、祖、陶鬧事,遂任命丹陽尹溫嶠為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鎮(zhèn)守武昌,以防備陶侃生變。

327年秋,庾亮征蘇峻入朝為大司農(nóng),以此解除其兵權(quán)。蘇峻懷疑庾亮欲加害自己,遂于十一月聯(lián)合祖約舉兵叛反。鎮(zhèn)守武昌的溫嶠聞知東方起亂,當即便欲提師東下守衛(wèi)京師建康。庾亮擔心溫嶠東下勤王,西線防務(wù)空虛,荊州刺史陶侃乘虛東下,與蘇、祖東西呼應(yīng),危害更大,趕忙派人致書溫嶠,阻止道:“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币馑际莿駵貚(zhèn)原防地,不要越過雷池而東進保衛(wèi)京師。庾亮缺乏識人之明,不察陶侃是位大忠臣而心生猜忌,故阻止了溫嶠的東下勤王之舉,導致京師失陷。

328年二月,蘇峻自歷陽(今安徽和縣)至橫江(今和縣東南)渡江,攻入建康(今南京市),庾亮投奔溫嶠。庾亮、溫嶠、陶侃共討蘇峻、祖約;329年二月,亂平。

這段歷史便是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產(chǎn)生的背景,庾亮的《報溫嶠書》便是其出處。該成語原意為讓溫嶠坐鎮(zhèn)原來的防地,不要越過雷池東下保衛(wèi)京師;后用以比喻不可逾越之界限。

6

古語有一句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就是比喻說,不敢越過一定的界限。那雷池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歷史淵源呢?

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追其根源,雷池的位置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如今的安徽望江縣雷池鄉(xiāng),這種說法是源自:

北宋時期的《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的“大雷水至望江而為池,謂之雷池!

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位置,還一種說法是湖北黃梅縣何安徽宿松縣共有的龍感湖。這一說法因為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是晉朝以后得各朝各代的地圖上,標有雷池就是如今的湖北黃梅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龍感湖。

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的出處則是源出于:

《晉書.庾亮傳》,其中記載的是:“亮并不聽,而報溫嶠書曰: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因此也就流傳了“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就。

東晉時期,在庾亮為中書令掌政的時候,他因為西部有敵軍侵犯。所以就舉薦了溫嶠去江州為官,讓他去那里駐守。那當時的歷陽太守蘇峻卻集合隊伍,從而想有所動作。所以當溫嶠去江州后,庾亮就得到報告,說蘇峻準備謀反。

于是,掌朝政的庾亮就想讓蘇峻離開歷陽而來京城讓他做大司農(nóng)。然而當時得到很有大臣卻認為這樣不行,其中溫嶠也寫信勸諫庾亮,但是庾亮根本不聽。

結(jié)果蘇峻不僅不愿到京城,而且還察覺到朝廷對他有了猜忌,于是蘇峻就起兵造反攻打京城。當溫嶠知蘇峻反后,他就集合將士,準備發(fā)兵前來保護京城。

但是庾亮卻給溫嶠寫信說“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意思就是說:“我擔心西境更甚于歷陽蘇峻,你一定要留守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城來!

然而庾亮當時并沒有正確的估計出蘇峻的實力,所以他做的這個決定也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所以后來蘇峻叛兵更快就逼近京城,庾亮帶兵去抵抗,結(jié)果大敗,同時京城也被攻破。

兵敗后的庾亮于是就去了溫嶠那里,還好的是溫嶠并沒有責怪庾亮之前錯誤所做的錯誤決定。后來他們加緊練兵,決定和蘇峻相戰(zhàn)到底。

之后蘇峻前來攻打,庾亮這時奮不顧身,親自上陣,從而激勵了晉軍將士,終于打敗叛軍,之后又乘勝追擊,最終得以平定蘇峻叛亂。庾亮此舉,也算是彌補了他“無過雷池一步”所帶來的損失的損失。

7

這里說的雷池可不是天宮上的雷池,而是源自中華中原地區(qū)的雷池。

在中國的歷史中,成語和俗語不僅僅是一種用語的習慣,還有很多的典例、故事在其中,這就進一步的顯示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性,以及接地氣性。

雷池在什么地方?

這句話中的雷池其實是中國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xiāng)的境內(nèi)。

在成語中,有一句話叫做“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在詞典中的意思是,比喻某一個人不敢越過某一個地方的某一個界限,以此來反映出一個人的謹小慎微,或是尊規(guī)守法。

如果從好的一面去理解這個詞語,大家就能從中理解到也有表達一個人很守原則,很有信用的意思在里面。

如果從貶義的一面去理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也是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lǐng)域非常的墨守成規(guī),不敢去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自己的領(lǐng)域、改革自己的做法,做不到去發(fā)明、去創(chuàng)造,只想著遵守陳舊的祖制,所以我們也可以用該句話來形容一些近代史中不想去改革和去帶領(lǐng)人民走向新思想潮流的守舊派。

雷池的聞名有什么歷史的淵源嗎?

正所謂萬事萬物都是源自于生活,源自于客觀,沒有脫離客觀的俗語,也沒有脫離生活的創(chuàng)造。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其實就是從歷史的典籍中吸取而來,以此讓后人在聽到這個俗語的時候,能夠明白當中的意思。

這個典故便是發(fā)生關(guān)在東晉的時候,話說在成帝的時期,一個叫做溫嶠的人因為受到了中書令庾亮的推薦,去到了當時名叫江州,現(xiàn)在叫做九江的城市駐守,為的就幫助東晉守住這里,來維護東晉都城的安寧和平靜?墒窃谶@個時候,中書令得知了一個叫做蘇俊的太守,集結(jié)了一幫自己的人手準備想要反叛朝廷,一舉攻到帝都取而代之的計劃。為了能夠不費一兵一卒的就對付蘇俊,這個中書令想要利用京城內(nèi)大司馬的官職,來調(diào)蘇俊來當時東晉的京城,可是蘇俊也不是一個傻子,他很快就看出了當中的端詳以及危機,隨即比計劃提前了很久就行動了,一路率領(lǐng)著自己的大軍就轟轟烈烈的和東晉的兵士們混戰(zhàn)在了一起,其實在這個時候,作為中書令的庾亮還以為這個蘇俊不過是一只瞬間可以消滅的力量,所以便沒有把他放在心上,不僅沒有調(diào)遣溫嶠去加固都城的防御措施,反而還天真的以為這股力量肯定會隨著時間而消減,不足以作為心頭上所擔心的事情,并寫信給溫嶠“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

可是隨著戰(zhàn)局的越來越嚴峻,庾亮慢慢的便改變了他對蘇俊的看法,蘇俊此時率領(lǐng)的大軍正浩浩蕩蕩的朝著東晉的都城殺來,雖然在當中庾亮率領(lǐng)著自己的精銳迎戰(zhàn),不過因為準備不足被蘇俊、這個他不曾小瞧的對手打的人仰馬翻。

后來被打的狼狽不堪的庾亮找到了溫嶠,并在最后聯(lián)合起了溫嶠與蘇俊在最后的決戰(zhàn)中擊敗了他。

最終將這一叛亂鎮(zhèn)壓了下去,保住了東晉的安寧。

以上便是這個段歷史的真正典故。雖然在當時那個所謂的“足下無過雷池一步”慢慢演變?yōu)榱恕安桓以嚼壮匾徊健,而且這句話的意思也在慢慢的發(fā)生變化,但是這個典故確實是“雷池”的起始,也正是因為此次戰(zhàn)役,才讓天下人對“不敢越雷池一步”記憶猶新。

8

古時候,在今湖北一帶有一條大河,叫大雷水,自黃梅縣東流,經(jīng)過安徽的宿松縣及望江縣這一帶,積水成湖,因湖面積不大,又稱大池,故名雷池。雷池控制了長江的走向,所以在東晉的時候,成為了東晉的江防重地。

這成語典故出自東晉的報溫嶠書,說是在327年,原東晉歷陽的太守蘇峻與祖約一同造反,東晉的都城建康,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危急,各路大軍都紛紛馳援,以江州刺史溫嶠為首的,包括持節(jié)、都督等都要來平亂,而知道要來援軍的庾亮卻回書勸大家不用來,他字口而說來在只要叛軍過來歷陽,就會被我檔在雷池之外,根本不敢過雷池一步。

因為江州的兵對于都城的兵來說,都是非我族類的,他說這句話的目的,顯然是把他們跟叛軍歸為一類。結(jié)果顯而易見,庾亮后來直接被蘇峻的叛軍逼的投奔了溫嶠,而溫嶠還準備推薦他為都統(tǒng),而庾亮也有了自知之明,與溫嶠一起推舉陶侃為盟主。最終在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下,平定了蘇峻之亂。

叛亂是得以平定了,但是庾亮的這一句話卻成為了眾人的笑話,因為從文辭的角度上看,頗為新穎有趣,所以被大家廣為流傳,最終形成了一句習慣用的成語。而這句成語指的是不能越過一定的范圍,否則就有危險。還有一個版本的介紹是這樣的,庾亮他是東晉早期的名士,跟王導兄弟二人一同輔佐司馬睿,成立了東晉,算是三朝元老了。到了司馬衍的時期,已經(jīng)擔任中書令了。為了防止外地入侵,他推薦了溫嶠任江西九江都督,這溫嶠也算是東晉的名將,曾平叛王墩之亂。而就在他上任不久,庾亮就得到了蘇峻要企圖造反的情報。

庾亮想將蘇峻調(diào)到京城,這樣就讓他離武力最高的區(qū)域授擒。庾亮自認為這時非常妙的計謀。但溫嶠提出反對意見,讓他不要這么做,因為蘇峻不可能離開老巢來到離自己大本營這么遠的 京都。但是庾亮卻非要調(diào)蘇峻進京。結(jié)果就是蘇峻知道了自己已經(jīng)暴露了,索性就起兵造反了,大軍迅速的逼近南京。

而知道了蘇峻已經(jīng)動身的溫嶠準備從水路進建康保衛(wèi)都城,卻被庾亮的一封信搞的摸不清方向。信中說的意思就是我擔心西邊的戰(zhàn)亂要大于歷陽這里,他們這些叛軍知道我在這里,是不敢越過雷池前來送死的。而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庾亮差點沒死了,最后還是前去了溫嶠處。而這次溫嶠帶領(lǐng)西北軍直搗蘇峻,一舉將叛軍攪亂,東晉沒有因為這次叛亂而破壞。而事后,庾亮的這封信的內(nèi)容被大家廣為流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成語,只的是不可以越過一定的范圍,否則會有相當大的風險。

9

古時湖北有一條河叫大雷水,自今湖北省黃梅縣界東流,經(jīng)過今安徽省宿松縣及望江縣東南一帶,積水而成大池,被稱為雷池,雷池控扼長江,在東晉時候江防重地。

『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人們常說的一句成語,典出東晉丞相庾亮《報溫嶠書》:

晉咸和二年(327),原任東晉歷陽太守的蘇峻與祖約一起造反,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危急,由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進屯尋陽(當時在今湖北省黃岡市武穴市東南,不是今江西九江市,尋陽郡治后來才移至九江)的江州刺史、持節(jié)、都督、平南將軍溫嶠準備率麾下大軍馳援朝廷,庾亮回書勸阻道:

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庾亮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防范西陲也就是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領(lǐng)護南蠻校尉的陶侃甚于蘇峻,與此同時,庾亮也不同意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郗鑒南下(史書載詔以北寇不許),只是以會稽內(nèi)史王舒行揚州刺史事——庾亮這一系列言語與行為就是說明他只想使用三吳與建康的軍隊平叛,絕對不使用流民帥與上游中游方鎮(zhèn),可見庾亮心中流民帥與上游中游方鎮(zhèn)非我族類,比叛軍好不了多少。

溫嶠出任江州刺史,本身就是庾亮為了防范陶侃的安排,但是等到蘇峻亂起,庾亮還說出『無過雷池一步也』的話,是不明大勢不顧大局,結(jié)果也是啪啪打臉,庾亮后來被蘇峻叛軍逼的只能投奔溫嶠,溫嶠還是準備推舉敗軍之將的他為都統(tǒng),此時庾亮有了自知之明,與溫嶠一起推舉陶侃為勤王軍盟主。

庾亮與陶侃冰釋前嫌,溫嶠等也盡力協(xié)助,才最終平定蘇峻之亂。

叛亂是平定了,然而庾亮的這句話更是變成了大笑話,但是這句話從文辭角度比較斬截有趣,所以傳播與流行還是很廣泛深遠的,終于成為人們習用的成語。

10

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時常出現(xiàn)在各大影視劇中,然這句話卻并不是原話,這句話出自晉朝時期庾亮之口。其原話為“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雷池是什么地方?

或許有人會問,雷池是哪里?

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雷池或許并不指代一個特定的地方,而是指某些具備著神話色彩的地區(qū)。

然而事實上,雷池卻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古代的雷池,指代的一般都是安徽省望江縣附近的水域。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出自晉朝時期,而晉朝,無論是東晉亦或是西晉,都是極為混亂的,晉朝時期氏族實力極為強大,連皇帝都是由門閥勢力選出的。

晉朝的皇帝們甚至經(jīng)常都會自身難保,權(quán)臣叛亂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也與權(quán)臣的叛亂有關(guān)。

東晉時期,庾亮為朝中權(quán)臣,其人與皇帝關(guān)系十分不錯,庾亮其人晉成帝的父親為十分親近的好友,而晉成帝也娶了庾亮的侄女,庾亮與晉成帝可以說是親上加親。

庾亮經(jīng)常為晉成帝出謀劃策,晉成帝也對庾亮的言聽計從,兩人的這種親密關(guān)系自然讓朝中其他權(quán)臣坐立不安,畢竟,誰都想成為皇帝眼前的紅人,而誰都不想別人在成為皇帝眼中紅人之后對自己指手畫腳,甚至威脅到自己的安危。

而有此顧慮之人正是蘇峻。

蘇峻眼饞庾亮在朝中超然的地位,對權(quán)利十分渴求,也就是這樣的庾亮,決定發(fā)動一場叛變,推翻晉成帝的統(tǒng)治,將權(quán)力收歸己有。

蘇峻的這一打算很快被庾亮等人識破,庾亮等人便設(shè)了一出鴻門宴。

對于庾亮等人使出的這一手鴻門宴,蘇峻并沒有上套,而是直接發(fā)兵謀反,發(fā)兵包圍了庾亮。

庾亮被包圍,地處雷池附近的溫嶠想要出兵救援庾亮,但庾亮卻是發(fā)出了消息,說出了上面那句話,意思就是不讓溫嶠前去支援他,為何會下達這樣的命令呢?

當時溫嶠鎮(zhèn)守的雷池地區(qū),也是東晉邊疆之地,東晉的敵人也并不少,庾亮出于對大局的考慮,決定讓溫嶠在雷池防備敵人,自己面對蘇峻這樣的打算。

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也是因此流傳了下來。

盡管說這句話還是這句話,但這句話的本意卻已經(jīng)變了,如今的不敢越雷池一步,萬一變成了刀片火山,敵人不敢冒犯的樣子。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