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要怪一個著名的皇帝——梁武帝蕭衍,那個著名的文人皇帝、佛教皇帝。

侯景是北方一個非常能打的軍閥,梁武帝為了讓他牽制北方的東魏等,給了他不少支持和好處,幾乎是有求必應(yīng)。但有一件事,梁武帝沒有答應(yīng),最后導(dǎo)致侯景率軍攻入南京展開大屠殺,不僅餓死了梁武帝,還滅了王、謝二族,造成“王謝堂前燕,飛入百姓家”。

什么要求沒答應(yīng)導(dǎo)致這么嚴重的后果?

侯景出身塞外,是鮮卑族的羯人部落人士,雖然能打,但沒啥文化,內(nèi)心有自卑感。因此,他希望能夠娶到南朝達官貴人的女兒,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于是向梁武帝提出想娶江南望族王、謝的女子為妻。

梁武帝不僅拒絕了,而且回絕的話傷透了侯景的自尊心:“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闭f白了,你侯景不配!侯景得到回復(fù),氣得跳腳,于是暗下決心:以后必要把江南女子發(fā)配給士兵當奴仆!

后來,侯景果然得償所愿(攻下南京的細節(jié)容它文再表),率軍攻下南京。梁武帝惹了大禍還裝逼,在皇帝位子上正襟危坐等侯景來。歷史這樣記載侯景見到梁武帝的心理活動:“吾踞鞍臨敵,矢石之下,未曾怖懼,今見蕭公,使人畏懼不已!蹦阆嘈艈?反正我不信。侯景心里想什么除了自己知道,還有誰知道?很明顯,這是后來的史家為了美化梁武帝而已。

隨后,侯景展開了久藏于心的大報復(fù)。他盡管沒有直接殺掉梁武帝,卻殺掉蕭氏宗室20多人,王、謝家族的人更是被殺得幾乎一個不剩,城中城外百姓也遭了殃。史書記載如下:“(南京幾周邊)千里絕跡,人跡罕至,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南京人恨死了侯景,所以侯景后來兵敗被殺,頭被割下來做領(lǐng)賞用,尸體則丟在南京的大街上。市民們一見,爭先恐后割侯景的肉吃,骨頭都沒剩,給人燒成灰下酒。

最佳貢獻者
2

侯景起兵奪取梁國都城建康,殺盡王、謝二族為代表的江東高門士族,直接原因是此前他投奔梁國時,請求和王、謝聯(lián)姻,被梁武帝蕭衍以其門第太低,毫不留情面拒絕,因此要報卻舊恨。而根本原因,是梁國整個統(tǒng)治集團,自皇帝蕭衍一直到維系國家的整個士族集團,早已腐朽墮落到了極致。這場被史家稱為“侯景之亂”的浩劫,亦是歷史大潮借侯景這個暴戾兇徒之手,將烏衣巷那些六朝高門世家,全部、統(tǒng)統(tǒng)掃進時代垃圾堆的一場大變革。

宇宙大將軍:侯景

當時的梁國,皇帝蕭衍年老怠政,更放縱王公親貴貪腐納賄,以贖買換取忠心。蕭氏宗親,多有橫行不法,光天化日之鬧市可以殺人,夜晚更明火執(zhí)仗去搶掠,罪犯紛紛藏匿于王侯之家,相關(guān)法司知道其下落而不敢搜捕。

包括瑯琊王氏、陳郡謝氏在內(nèi)的高門大族,遠不是數(shù)百年前“永嘉南渡”過江之初,尚有王導(dǎo)、謝安、謝玄等人杰英才輩出的全盛景象,其腐朽早到了百無一用的地步。他們身著寬衣高冠,足踏高底鞋履,整天香料熏衣、剃面搽粉,面涂胭脂,出門便坐車轎,走路要人攙扶,而且于人情世事和國家政務(wù)全然不通,既不能理政,亦不能治家,每日便是高談闊論,醉生夢死。

然而,蕭衍卻對這些高門大族的子弟甚為優(yōu)待,讓他們一生下來便注定有高官顯爵,豐厚祿田,更分別授予國家要職。如有個叫王復(fù)的,生平不曾騎過馬,見到馬嘶鳴時竟嚇得膽戰(zhàn)心驚,堅稱:「這是老虎,才會如此駭人,怎可能是馬?」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連庸才都算不上的智障者,只因是王氏子弟,居然成為負責都城建康事務(wù)的主管官員。

這些名門士族,世世代代壟斷高級官職,占有大片土地,役使大量奴隸佃客耕種,靠吸食廣大普通民眾的血肉為生,自己卻一輩子也不曾見過一塊田土,一株禾苗。

梁武帝蕭衍畢生推崇佛教,鼓吹放寬刑律,然而,他的寬容卻是對那些驕奢淫逸的蕭氏王公、高門權(quán)貴、佛寺僧侶的,并不包括廣大黎民百姓。

此時的梁國,一邊是蕭氏諸王即使謀逆叛國,也被蕭衍無限寬縱,國家政刑弛紊,朝堂群奸當?shù)?一邊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單是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余所,外觀宏麗,資產(chǎn)豐沃,另一邊是平民百姓卻動輒因小事被懲治,一人犯法而全家連坐,罰為苦役,雖老幼亦不得免。

梁國絕大部分地區(qū),經(jīng)歷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時光,舉國卻不過五百萬編戶人口,大量的“隱戶”都被王公權(quán)貴、高門士族占用。另一方面,因得罪權(quán)貴而被判刑責的百姓,每年竟達五千余人。不事生產(chǎn)、不交賦稅的僧人,更高達十余萬人!上攵,在蕭衍的治下,民眾的負擔何等沉重。

蕭衍確是博學(xué)多才之人,他亦以此為傲,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不時發(fā)動對北方魏國的大規(guī)模進攻,卻因多次用人失當,往往非但徒勞無功,更損耗大量人力物力,折損大批將士。因此,當東魏名將侯景兵敗來投時,雖然有識見的朝臣紛紛反對接納,蕭衍卻還是因貪得河南土地,引狼入室,給江南百姓帶來一場地獄般的空前浩劫。

梁武帝:蕭衍

侯景據(jù)說是五胡亂華時不曾被冉閔屠盡的后趙羯人后裔,其人精通騎射、狡詐有謀,擁兵十萬,割據(jù)河南地區(qū)十四年。后因驕橫跋扈,不容于東魏權(quán)臣高澄,先投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向其求援無果,便改向蕭衍稱臣納款。

蕭衍妄圖不戰(zhàn)而得河南大片土地,便封侯景為河南王,更派侄子蕭淵明率軍十萬北上,接應(yīng)侯景。然而梁軍以不知兵事的草包主帥統(tǒng)軍,被東魏名將慕容紹宗打得全軍覆沒。侯景亦因糧盡,在和慕容紹宗對峙數(shù)月,先勝后敗,全軍潰散,只剩八百余親隨亡命南逃,以欺詐手段騙開城門,奪占梁國淮南重鎮(zhèn)壽陽。

蕭衍一意綏靖侯景,非但不出兵討伐,反而封侯景南豫州刺史,認可他以合法名義割據(jù)淮南。可另一方面,當侯景提出自己家眷盡數(shù)被高澄所殺,求娶江東高門王、謝之仕女為偶時,卻被蕭衍以他門第太低不相匹配而回絕。

侯景本就是心胸狹隘、囂張跋扈之徒,視此拒婚為奇恥大辱,同時對梁國和蕭衍的色厲內(nèi)荏,對庸才領(lǐng)軍的梁軍的不堪一擊早已心知肚明。他又聽說蕭衍打算用他的人頭去換回被東魏俘虜?shù)氖挏Y明,走投無路之余,便搜羅八千兵馬,起兵反梁。

此時的梁國,是個擁有數(shù)十萬常備軍的天下第一大國,侯景孤注一擲挑戰(zhàn)這個龐然大物,為盡可能爭取廣大民眾支持,便下令廢除梁國繁重的市稅和田租,所經(jīng)之處更一路濫殺高門士族,搶掠其資產(chǎn),解放那些長期被士族和權(quán)貴壓迫的奴婢、佃戶、部曲,給予他們良民身份,因此有無數(shù)被解放奴隸皆投身侯景軍中,叛軍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

與之相反,那些平素高談闊論的士大夫們,臨到逃命時卻一個個體弱氣虛,不堪奔走,不耐寒暑,或是被叛軍殺死、或是自己得疫病而死,尸骨狼藉、死者無數(shù)。

侯景渡江后,在內(nèi)應(yīng)之助打開建康城門,圍攻梁軍堅守的建康內(nèi)城(臺城),并發(fā)布了《告臺城軍民書》,深刻揭露了梁國內(nèi)部深刻的社會矛盾,將蕭衍近五十年統(tǒng)治“盛世”假面,徹底扯得粉碎:

【梁自近歲以來,權(quán)幸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從數(shù)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

蕭衍的諸多兒孫雖然掌握軍權(quán)、分鎮(zhèn)梁國四方,卻完全沒有半點骨肉之情,孝悌之心,而且一心盼望著借侯景之手,除掉老而不死的蕭衍和皇太子蕭綱。因此,他們雖然率領(lǐng)幾十萬大軍前來救援,卻紛紛在建康城外滯留不前,甚至置酒高會,作壁上觀。

而被叛軍重重圍困的臺城內(nèi),眾多出身名門的高官顯貴,因為外援斷絕,食物短缺,竟只能穿著綺羅錦繡,抱著金玉珍寶,卻餓得“鳩形鵠面”,哀毀骨立,活活等死。

經(jīng)過四個月艱苦圍城戰(zhàn)后,侯景引玄武湖水灌城,攻破臺城,俘虜蕭衍,并在兩個月后將其活活餓死。此后,侯景自稱宇宙大將軍,更進一步自稱大漢皇帝,引兵攻略吳郡、會稽、江州、豫章等地,其兵鋒所經(jīng)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江南大地被殺得赤地千里,白骨成山,以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為代表的江東僑姓門閥,近乎被斬盡殺絕。這些曾經(jīng)叱咤風云數(shù)百年的高門士族,伴隨著他們的塢堡莊園,品官譜系,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侯景以八百亡虜南下,八千人馬淮南起兵,到最終攻陷建康時已經(jīng)擁兵10萬,把蕭衍和梁國一眾王公親貴都變成階下囚,可不是因為他真有什么韓信白起之能,張良孔明之智,而正是因為他解放奴婢,殺戮士族的“吊民伐罪”行為,一定程度順應(yīng)當時民心民意,得到那些在正常體制下永無上升渠道的奴隸和底層平民們支持,才能在短短時間嘯聚十萬大軍,一舉顛覆擁有幾十萬常備軍的蕭梁帝國。

那些在王公權(quán)貴們重重壓迫下不堪重負的平民百姓、那些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要被高門士族欺壓損害的塢堡部曲、莊園奴婢,

他們可沒有空暇去欣賞那些高門士族的衣冠禮樂、玄談精奧,

他們可沒有閑情逸致去贊嘆蕭衍、蕭綱父子的儒學(xué)釋典、文采風流,

他們甚至拋下了國族之分,華夷之別,甘愿跟隨一個殘暴的胡人叛將,只為將此前壓迫和剝削他們的整個階級固化舊世界去瘋狂地砸碎、毀滅。

侯景之亂屠盡江南王謝門閥,正如他的故主爾朱榮在“河陰之變”,將北方高門士族官員二千余人盡數(shù)斬殺一樣,胡族武人大肆行兇,濫殺文官士大夫,當然是文明的悲劇與大倒退。

北魏天柱大將軍:爾朱榮

但其時魏晉士族門閥經(jīng)過幾百年家族氏壟斷政治,由之而來必然的腐朽墮落,對華夏文明而言,已全無任何歷史先進性可言。

因此爾朱榮和侯景這兩個行事暴虐的契胡,沉重打擊南北士族勢力的狠厲做法,恰恰如一計虎狼之藥,一把剮骨之刀,替華夏文明剮去了陳朽腐肉。

腐朽的門第論和血統(tǒng)論也自此衰落,崇尚能力、注重實務(wù)的新生士族如關(guān)隴集團逐漸占據(jù)歷史舞臺的中心位置。故此方能迎得政治相對簡明的后三國政權(quán)(北周、北齊、南陳)的新生,進而歸并為新生的華夏第二帝國:強盛輝煌的隋唐帝國。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俊咨腥巍短一ㄉ取

3

侯景是亂華的五胡中最后的羯人,很多歷史人物肖像都將侯景描繪的面目可憎,但是其實歷史記載上:


景長不滿七尺,而眉目疏秀。

雖然個頭比較矮,但是其實還算是一個帥哥。侯景本來是跟著北齊的神武帝高歡打天下的,也算是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是對高歡的兒子高澄一直看不起,曾經(jīng)揚言說高歡在一日,自己就做一日的臣子,但是像太子(高澄)這樣的,自己絕不可能對他屈膝。


后來高澄即位,侯景果然就反叛歸順了梁朝。梁武帝封他為河南王。侯景曾經(jīng)向梁武帝求婚于瑯琊王家、陳郡謝家,梁武帝說:“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 意思就是王謝門第太高了,你侯景配不上。

侯景就特別氣憤,說:“會將吳兒女以配奴!” 也就是說,要把這些高門大姓的女子發(fā)給奴仆為妻!換成現(xiàn)代的句子就是“今天你愛理不理,明天你高攀不起!”


后來,梁武帝想用侯景交換自己被北齊俘虜?shù)闹蹲,侯景一怒之下反叛,也就是后世的侯景之亂。一路上勢如破竹,攻入了南朝的首都建康,屠殺王謝兩家最慘,幾乎亡族,南朝的士族,也就此開始了衰敗之路。

而后來唐代詩人劉禹錫寫道: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就是形容的這件事情之后的王謝兩家。

4

這個問題,還是要從侯景同江南兩大名門望族王、謝家族的私人恩怨說起。


從東漢中后期開始,士族的勢力不斷壯大,到東晉、南朝時期,更是成為社會的主導(dǎo)力量。在這些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中,尤以王、謝兩家的勢力最強,在與外界通婚方面,也更看重血統(tǒng)和身份,非名門高第決不能入其“法眼”。這種情況曾讓不少想跟他們攀結(jié)的名人感到羞辱,其中便包括南梁大將侯景。



侯景本是北魏、東魏大將,作為大軍閥高歡的心腹,曾在北方戰(zhàn)場屢建殊功,官至司徒、河南道大行臺,統(tǒng)轄河南十余州。高歡死后,長子高澄接班,由于和侯景素來不和,引得后者的憂懼。侯景擔心高澄會加害自己,便攜帶土地歸順南梁,被梁武帝封為河南王、大將軍。


侯景投降后,考慮到自己的出身(塞外鮮卑化的羯人),很想攀結(jié)名門望族,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名聲。于是在南渡后不久,侯景便向梁武帝上表,請求他賜婚,而且一定要在最高貴的王、謝兩姓女子中進行挑選。然而侯景根本不了解江南的實際情況,漫說他一個胡虜雜種,就算皇室子弟都不一定能娶到王、謝兩家的姑娘,原因無他,兩家是百年名門望族,對身份、血統(tǒng)的認同非常嚴格,絕不肯讓族中女子降格出嫁。



所以在看到侯景的奏表后,梁武帝一陣苦笑,然后對使者講:“侯將軍的提議朕知道了,可考慮到實際情況,王、謝兩家的女子恐怕他是娶不起的,不如在門第稍微低一些的朱、張兩姓女子中擇選,如何?”使者將皇帝的話告知侯景,后者感覺自尊心嚴重受傷,憤怒之余立下毒誓,說今天他們看不上我,等我哪天上位后,必定要將江南女子全部發(fā)配給兵士當奴隸。


侯景的志向沒過多久便得以實現(xiàn)。當年梁武帝之所以接納侯景,看中的無非是他控制下土地,為接管這些州郡,武帝還特意派出侄兒蕭淵明支援侯景。沒成想侯景剛叛變,高澄便派兵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不僅把失地全部收回,還順帶俘虜了蕭淵明,只有侯景率領(lǐng)少數(shù)殘余,像喪家犬一般撤往江南。




梁武帝損兵折將、辛苦半天,到最后只得到一個無法安置的胡虜降將,心中大為不滿。此時,高澄為得到侯景以明正典刑,便遣使到達江南,提議用侯景換蕭淵明,梁武帝覺得建議不錯,便遣使回訪,以商定交換俘虜?shù)臅r間和方式。不巧的是,這件事竟被侯景探知明細。侯景驚怒交加,在謀士王偉的建議下,決定舉兵叛亂,時在梁太清元年(548年)八月。


侯景發(fā)動叛亂時,部眾僅有八百人,可迎擊、防御的梁將要么不懂軍事,要么畏敵如虎,竟然讓侯景一路上長驅(qū)直入,僅用了兩個月時間便渡過長江,進逼建康城下。此時,侯景的部眾已達十余萬人。建康城堅兵廣,侯景本來沒能力攻取,但好在他有親王蕭正德做內(nèi)應(yīng),所以沒費吹灰之力便攻入京師。侯景進京后不久,便扶立蕭正德做了傀儡皇帝。



次年初,侯景又率軍攻破臺城,拔掉建康城最后一個據(jù)點,由此徹底控制京城。侯景既然已擁立蕭正德為帝,自然不能再讓武帝活下去,但他又不想背上弒主的惡名,于是便對其采取斷糧斷水的方式,意圖將其餓死了賬。公元549年五月,梁武帝餓死于臺城皇宮凈居殿,享年85歲。


從侯景進入建康城的那一刻起,江南高門士族的厄運便接踵而至。侯景將當年被拒婚的羞辱全發(fā)泄在他們的身上,不僅將王、謝兩家的男子斬殺殆盡,女子全部配給士兵做奴隸,而且還對其他士族大開殺戒。經(jīng)此浩劫,江南士族家庭基本上全被消滅,以至于大名士顏之推在事后不無沉痛地寫道:“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保ㄒ姟队^我生賦》自注。)



侯景先后扶立蕭正德、蕭綱、蕭棟三位傀儡皇帝,后來又把他們?nèi)繗⑺溃约嘿晕环Q帝,國號為漢。侯景禍亂江南5個年頭,民眾備受兵燹之苦,死于戰(zhàn)火、饑荒、疾病之人難以計數(shù),真可謂赤地千里、白骨累累。昔日繁華無比的江南,經(jīng)過侯景這一番折騰,很多地方都變成無人區(qū),慘景令人不忍描述(“生靈涂炭,宗社丘墟!币姟赌鲜贰ず罹皞鳌罚。


公元552年,梁將王僧辯、陳霸先圍攻建康,失卻民心的侯景一觸即潰,倉皇間準備外逃,結(jié)果被部下殺死,就此結(jié)束自己罪惡的一生。

5

侯景滅王謝二族是胡說八道。

侯景曾求婚于王謝,被梁武帝阻止,這件事讓侯景十分扎心,私下里揚言將來要把“吳女去(門閥閨秀)們配了窮小子”,而且在王謝兩家確實在亂后一蹶不振,但被侯景滅族則根本沒有的事。

《瑯琊榜》中梁武帝的扮相

自永嘉之亂以后,中原衣冠避難于江東,基本占據(jù)了偏安朝廷的大多要職,因中原望族身世顯赫不同于土著豪門故號稱僑姓。僑姓當中最顯赫者為瑯琊王氏、陳郡謝氏、汝南袁氏、蘭陵蕭氏等。梁武帝末年,北朝大亂,盛極一時的北魏王朝在六鎮(zhèn)叛軍流民的進擊之下轟然坍塌,叛軍首領(lǐng)宇文泰、高歡分別擁立北魏皇族為傀儡皇帝,史稱西、東魏。侯景出身羯人,本為東魏叛將,因與東魏權(quán)臣高澄(高歡子)爭權(quán)失利而叛魏歸梁,但因?qū)α撼c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于太清四年以清君側(cè)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以八千人反亂,次年攻陷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此次叛亂,侯景確實曾經(jīng)直接拿“瑯琊王氏”、“陳郡謝氏”這些頂級門閥士族做靶子。侯景一方面煽動奴婢造反鬧事打倒世家;另一方面又鼓動諸如夏侯譒這類在門第上低于王謝的士族去打倒類似王謝這樣的一流世家。故于太清之亂,對王謝這樣的世家大族下手最黑的是奴婢以及附逆士族。

梁武帝《異趣帖》

后人想象中的梁武帝

修陵,梁武帝餓死之后被葬于此。

但即使如此王謝門閥在侯景統(tǒng)治時期也有一席之地。尤其是瑯琊王氏,可以說是中古時期衣冠士族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存在。從東漢以至唐末,瑯琊王氏五品官以上人數(shù)第一,遠超陳郡謝氏,更超以及北方士族大姓代表崔盧李鄭,雖然即使在東晉一朝,瑯琊王氏也不是一直占據(jù)士族頂點之位,比如庾、桓、謝氏也都蓋過其鋒芒,但瑯琊王氏LiuX確實舉世公認。比如桓玄篡晉之際,就由王導(dǎo)之孫子王謐傳遞玉璽;劉裕篡晉,由于王謐已死,便由謝安之孫謝澹傳遞玉璽;蕭道成篡宋,王導(dǎo)五世孫王儉與褚淵一起傳遞玉璽;蕭衍篡齊,王導(dǎo)五世孫王志和六世孫王亮傳遞玉璽;侯景亂平之后,陳霸先篡梁,也由王導(dǎo)七世孫王通跟八世孫王瑒傳遞玉璽。至于侯景亂梁僭號之時雖然沒有明言誰是傳遞璽綬的人,但鑒于亂平之后,侯氏漢國偽朝廷百官出降,為首者為瑯琊王氏子弟王克,王僧辯(烏丸王氏出身)跟他追問玉璽安在?并譏諷道:“王氏百世卿族,一朝而墜!蓖蹩嗽诤罹俺⒌纳矸菔恰疤、侍中、錄尚書事”,則極為可能他就是當初傳遞玉璽之人。

由侯景發(fā)動的太清之亂,不僅將繁華富麗的南朝核心區(qū)域再次遭受了類似于東晉末年“桓玄、盧循”之亂的浩劫,也使南朝僑姓世家遭受了一次類似于北魏河陰之亂的清算,導(dǎo)致僑姓世家在陳朝徹底衰落。

烏衣巷,三國時吳主于此駐兵,以士兵皆著烏衣而得名。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王謝二族居于此地。

6

侯景,南北朝時期北魏末年的邊將。侯景是個鮮卑化的羯族人,原來是北魏邊鎮(zhèn)懷朔鎮(zhèn)的普通鎮(zhèn)兵,后來做了低級軍官,在六鎮(zhèn)起義的時候帶著自己的隊伍投靠了爾朱榮,并結(jié)識了高歡。當高歡取代爾朱榮并漸漸勢力大起來的時候侯景一步步做大了自己的勢力。

北魏末年政局不穩(wěn),在洛陽掌控朝局的高歡與關(guān)中勢力宇文泰奪權(quán)。北魏末帝孝武帝元修西出潼關(guān)投靠宇文泰,高歡另立新帝元善見遷都于鄴城,于是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當時的情況可以稱得上是南北朝時期的后三國時代,北方有東魏、西魏,長江以南還有南梁。兩魏之間的爭奪非常白熱化,以至于高歡再沒有精力在東魏之內(nèi)排除異己。于是不得不許以厚利以高官顯爵維持著侯景以免他叛逃。這個問題留到了高歡去世之后。高歡的兒子高澄繼承了他的爵位和職位掌握了東魏政權(quán),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成為傀儡。這時侯侯景叛逃到了南梁。這個很難說是主動叛逃還是被高澄逼走的,但是因此給南梁引來了禍端。

當時北方多戰(zhàn)亂,南梁相對安定。梁武帝在位時間長,以至于江南承平日久,十分繁華富足。侯景在南梁一邊以小恩小惠收買人心,一邊從南梁的宗室高官中尋找內(nèi)應(yīng),梁武帝則一味對侯景縱容。梁太清元年侯景起兵反梁,一度火燒大司馬門,水淹臺城,餓死梁武帝,殺死簡文帝,最后自己篡位為帝,史稱侯景之亂。侯景之亂被南梁陳霸先、王僧辯,東魏慕容紹宗等幾方勢力共同所滅。

如果說侯景和王、謝有什么恩怨,可能就是侯景想求娶王、謝家的女郎而被拒絕。《南史》說,侯景“請娶于王謝,帝曰: ‘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币f侯景滅了王、謝二族,沒有史書記錄作為依據(jù)。再說當時王僧辯遣將入臺城也剽掠民眾,是不是也荼毒過王、謝就不好說了。

7

五胡亂華時期,羯族曾在戰(zhàn)亂中被大肆屠殺,但仍有不少羯人逃回塞外,而侯景就是出生于塞外蒙古草原之上的羯族后裔!

公元547年,在東魏高歡手下?lián)卫舨可袝暮罹芭烟恿撼驗槠湓诒狈接胁恍〉挠绊懥,因而梁武帝想利用侯景進行北伐,遂給予其高官厚祿,封為豫州刺史!

東魏高澄遂派大軍進攻侯景,但連同梁朝的援軍一并被東魏打敗,梁武帝選擇與東魏議和,這時候侯景很害怕梁武帝為求和而棄車保帥,因此選擇叛亂!

后來,侯景攻入健康城,梁武帝被其給餓死!事實上,不僅王,謝兩家遭到侯景的摧殘,侯景進入健康以后,悉數(shù)驅(qū)趕滿朝文武,被殺者超過三千人!

那么侯景為何對王,謝等家族如此殘忍呢?這其實就要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制度說起!

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貫穿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地主階層由于掌握著絕大部分的社會經(jīng)濟和地位而形成門閥世家!

再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官僚體系幾乎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因此,世家大族在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王馬共天下

東晉時期,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雖然當時的皇室是司馬家,但作為世家大族的瑯琊王氏,在東晉政治上的地位與皇室可以說是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

因此,當時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以瑯琊王氏,以及謝氏為代表的門閥氏族進入極盛時期。

侯景妄圖打破門閥制度

到了梁朝,任然是門閥氏族在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中占主導(dǎo)地位,整個國家都得依靠各門閥氏族才能持續(xù)穩(wěn)定的運轉(zhuǎn)!

而侯景作為叛亂之人,他很了解當時的門閥制度,知道如果世家大族不支持自己,那么自己很難成功!

但很顯然,世家大族是不會支持他的,那么,他想要叛亂成功,如果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那么就只能將其全部徹底摧毀!

在世家大族的廢墟上,建立起新的,利于自己的政治制度!

這就是為何侯景叛軍進入健康后,要殺那么多朝廷官員的原因,但很顯然,侯景低估了世家大族的底蘊!

最終,侯景叛亂失敗了,平叛的陳霸先崛起而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可以說侯景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而是梁家還是陳家來做皇帝對世家大族來說其實是無所謂的,因為無論二者誰當皇帝,都必須得繼續(xù)依靠世家大族才能有效管理國家,世家大族的榮華富貴是不會丟失的!

侯景想要打破門閥制度,但一直到唐末農(nóng)民起義,門閥制度才逐漸被摧毀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其實,個人認為,門閥制度一直就沒有被真正的消滅,任何時候,任何朝代,都存在門閥氏族,只是,可能大家并不知道罷了!

8

公元548年,東魏叛將侯景不滿梁朝與東魏通好,以清君側(cè)為名義在壽陽起兵叛亂,于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活活餓死梁武帝蕭衍,誅滅以王、謝兩家為首的士族門閥百家,從此南朝士族衰亡,寒族趁勢崛起。侯景消滅士族門閥主要是這兩個原因:

1、侯景是鮮卑化羯人,本來是東魏丞相高歡的部下,官封司徒兼定州刺史,擁兵十萬,統(tǒng)治河南地區(qū)。公元547年高歡去世,高歡的兒子高澄上臺,侯景一直看不起高澄,立馬叛變。本來侯景想取得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支持,但是宇文泰早就看出侯景是個反復(fù)小人沒接受,侯景戰(zhàn)敗不得不投靠了南朝梁武帝。

侯景屬于北方羯人出身,再加上是個叛變降臣,因此在自命為漢人正統(tǒng)的南朝根本就吃不開,受到士族門閥的羞辱嘲笑。特別是侯景當時為了在南朝有些根基,向士族門閥領(lǐng)袖王家、謝家求婚失敗,這些被心高氣傲的侯景視為奇恥大辱。

2、自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來,大量北方士大夫和貴族為躲避戰(zhàn)亂遷居到長江以南。特別是王導(dǎo)扶持晉元帝司馬睿登基稱帝,號稱“王與馬共天下”,北方來的士族門閥成為南朝的真正統(tǒng)治者。

經(jīng)過百年發(fā)展不論皇帝是誰,士族門閥都大權(quán)在握,侵吞民田、欺壓百姓,大量普通百姓為了活命不得不變成奴婢;南朝士族整日醉生夢死,大肆揮霍,根本不管民眾死活,因此矛盾已非常尖銳。

侯景當時起兵為了獲得人心,每攻下一座城池就消滅士族,解放士族家中的奴婢,任用南朝士族家的奴婢為官,使得造反隊伍迅速擴大,起兵時僅僅8000人迅速擴大到十萬人,其中有大量的梁朝奴婢和農(nóng)民加入。

所以侯景造反后即為了報仇,也為了收獲人心,攻入建康后,士族門閥遭遇滅頂之災(zāi),除了被屠殺的,還有許多士族餓死。中國古代文學(xué)家顏之推曾說:“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9

侯景是塞外人,能打,但沒文化,內(nèi)心常生自卑感,他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就向梁武帝提出想娶江南望族王、謝的女人為妻,但梁帝拒絕了他的要求,而且回拒的話傷了侯景的自尊心。后來侯景發(fā)誓要報復(fù)梁帝,將王謝家族及蕭氏宗室全部殺完。這便是侯景之亂。

10

東晉南朝時代的兩大高門望族——瑯邪王氏和陳郡謝氏不但出現(xiàn)過不少顯宦,其文采風流亦頗為后人稱道。因此當人們談起東晉南朝的士族時,總要把王謝二族并提。

瑯琊王氏最輝煌的時期,則是在“王與馬,共天下”東晉朝時。司馬睿最初受封瑯琊王,得到王氏顯赫的人物王導(dǎo)的鼎力支持。在王導(dǎo)的策劃下,擁立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quán)。可以說,司馬睿的發(fā)跡,和瑯琊王氏是分不開的。所以司馬睿在登基典禮上,讓王導(dǎo)與他一同坐在龍椅上,“王與馬,共天下”也傳為佳話。

陳郡謝氏的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卻很快。謝氏一族最顯赫的人物,便是在淝水之戰(zhàn)中打敗前秦的謝安,而謝氏的發(fā)跡也是從謝安這一輩開始的,謝安的堂兄謝尚,弟弟謝萬出仕后,家族才開始興旺,到謝安任相時期達到頂峰。謝安讓侄子謝玄組建北府兵,對東晉朝有著深遠影響,淝水之戰(zhàn)打敗前秦的就是謝家的北府兵,對東晉有再造之功。

王謝家族,為江南望族,通過嚴格身份等級界限、僅與那些與自己家族地位不相上下的家族通婚、與皇室聯(lián)姻、與同鄉(xiāng)貴族聯(lián)姻、與大族世代婚姻、與自己宗教信仰一致的世族聯(lián)姻等途徑,以保證自己的血統(tǒng)高貴。侯景投奔南梁,如日中天,向王謝兩家求婚,兩家以侯景門第太低而拒絕,侯景懷恨在心,發(fā)生叛亂時,將王謝世族接連誅殺,以報心頭之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