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陶淵明一生分為在家閑居、出仕、隱居三個時期。


1)29歲之前在家閑居,無出仕意

2)29歲至41歲前后12年中多次出仕。29歲時,因親老家貧,起為江州祭酒;41歲時,得“家叔”幫助為彭澤令,在官80余日,因妹喪去職。

3)41歲后長歸田園,再不出仕。


陶淵明思想具有兩重性:


一、少有“猛志”


陶淵明自少“游好六經(jīng)”,有“猛志”。陶淵明曾祖陶侃曾任東晉的大司馬,封長沙郡公。陶淵明少時的“猛志”,實際上是在對先祖包括古人的崇仰中產(chǎn)生的志向,是在“游好六經(jīng)”的讀書環(huán)境中激發(fā)的雄心,本質(zhì)上是抽象化、理想化了的政治理念。懷抱這種理想化“猛志”,一經(jīng)接觸社會現(xiàn)實人事,便不能不大失所望,更何況是在東晉王綱廢弛、軍閥跋扈、時政混亂的局勢中。


陶淵明出仕十余年間,曾于劉裕、劉敬軒、劉牢之幕中任事,諸人代表不同政治派別,而陶淵明在以上各位幕中,沒有感覺到太大差別。陶淵明不是特定政治集團中的人,與當時諸政治派別人物無任何利益關(guān)系。

二、“質(zhì)性自然”


陶淵明的質(zhì)性自然受到東晉士風和家庭傳統(tǒng)的影響。東晉的玄學家已不再臧否名教禮法,也不再爭論名教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是采取輕忽名教而倚重自然的態(tài)度,甚至以自然為唯一思想觀念和道德倫理依據(jù)。東晉士風重自然,表現(xiàn)為人生態(tài)度上的委任運化,淡泊功名,超凡脫俗。在家庭方面,陶家的地位雖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也算得名門。陶淵明父親早亡,母系親族對他的影響事實上更大。陶淵明母親孟氏,為東晉名士孟嘉之女。孟嘉沖淡曠達,風致高雅,為陶淵明的榜樣。


基此,陶淵明的自然觀包含委任運化的人生態(tài)度,重視精神與性情,認為人之本性應(yīng)得到舒展散發(fā),而不應(yīng)加以束縛。這可以叫做性情之自然或精神之自然。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嗜酒,不愿多加克制;不慕榮利,將它作為身外之物,視為身心之累贅。


基于自然,陶淵明多以脫俗為懷。陶淵明鄙視世情俗物,繼承東晉名士之清高;含不甘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之精神;更主要的還是對精神曠放自由境界之追求。


都看到這里了,不如關(guān)注下我的公眾號吧:霍老爺(ddz_233)

最佳貢獻者
2

他是個疾世憤俗的人,追求著清凈高雅,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歸隱是帶有逃避,隱瞞色彩的,所謂“大隱隱于市”便是歸隱。

3

陶淵明是不被"五斗米折腰"的晉朝田園大詩人。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曠達情懷及名篇《桃花源記》超凡脫俗的理想世界,令后世文人墨客頂禮膜拜!魏晉風骨高山仰止。毛主席詩贊: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里可耕田?


4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998, \"file_sign\": \"4a809611d73c7e75c9dc0d0d3ad8b701\

5

陶淵明是東晉時的一個詩人,是隱逸派、是田園詩人的創(chuàng)始人,當過縣令這一小官,很有骨氣,不為五斗米折腰,后隱居田園五柳莊,又稱五柳先生,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為其名句,只是當時不受人重視,直至田園詩的興起,才引起人的刮目相看,才恢復(fù)其應(yīng)有的地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毛澤東主席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均為化用陶典,所以說陶淵明的詩及桃花源記影響了李白、杜甫、自居易、蘇軾、陸游,等一大批詩人,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對后世影響極大。今人應(yīng)該永遠記住他。佛青石謹言。

6


陶淵明365——427年,字子亮,號五柳先生,今江西九江人。陶淵明的祖輩做過官,到他這里家世已經(jīng)衰微。正像他《五柳先生傳》里說的,家里四壁空空,即擋不住風又遮不住雨,粗布短衣補了又補,還要常常為吃喝奔波。

但是陶淵明的超脫卻亙古少有,他喜歡讀書,讀得高興,就什么都忘了。還常常寫文章自我欣賞,用來抒發(fā)自己的抱負。什么世俗的得失,全不放在心上。

陶淵明一生也當過幾任小官,但每回時間都不長,他是個自在慣了的人,受不了那么多束縛。有一回郡里派人視察,他沒有正官去迎接。落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當天就交還官印,回鄉(xiāng)種田去了。

陶淵明歸田不久,有于自己做事的忘我,家里遭遇一場大火。他不得不全力耕種,有時由于饑餓的驅(qū)使,竟至向朋友去乞食。

一次他連病帶餓,重病在床,江州的地方官帶好多吃食去探望他,好言勸他出世做官,改一改以前的臭毛病,卻被陶淵明一口回決,臨走時還不忘讓他把東西帶走。

對于朋友的幫助,陶淵明從不推辭。詩人顏廷之在當?shù)刈龉贂r,常常找他喝酒。一次臨走時留下兩萬錢,陶淵明全都送到酒家,以后隨去隨飲,免去沽取交昜的麻煩。

從陶淵明的爽直和耿介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中不止有平和恬淡,還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7

陶淵明是一位詩作者,他的作品里邊總給人以非常深微、幽隱的含義,曾使得千百年后的多少詩人為他感動。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田園詩人、隱逸詩人,但是陶淵明也可以說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人,他完成了自己最超越的、最美好的一種品格。

有時候他的自我完善是消極的、內(nèi)向的,真正是只完成了自我。當然,他的詩歌能感動千百年后的讀者,那也是一種完成,但畢竟是可悲哀的。因為陶淵明并不是不想向外去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人,但是在這方面他是失敗的。而如果就”就自我實現(xiàn)“而言,我們應(yīng)該看到,陶淵明是付出多少饑寒勞苦的代價,用身體力行的實踐完成了他自己,這種堅毅的品格和持守是一種寶貴的傳統(tǒng)。

陶淵明的詩就象是日光七彩,融為一白 。他是在靈上很復(fù)雜的矛盾和精神上種種痛苦才最后達到這種真淳之境界的。陶淵明其實也不想心甘情愿做田園的隱逸之人,他也想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在東晉那個時代,北方完全陷落,五胡亂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那些野心的軍閥還在彼此攻伐。陶淵明的故鄉(xiāng)在江州的潯陽柴桑,是軍閥攻占的必爭之地,那里的百姓流離失所,這也正是陶淵明所經(jīng)歷的。

陶淵明在精神上是一個孤獨寂寞的人,所以他寫了很多用大自然景物的形象來寫自己的喻托。他和詩不雕琢、不修飾、不逞才、不使氣,以最真誠的態(tài)度來寫詩。這就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詩人的完美。

8

一個不吃飯不喝水就會死的人,除了這一點,其他的誰知道

9

在今天重讀陶淵明的著作,親切依舊,如逢故老,依然為陶淵明在紛亂和寂寞困苦中堅守自我而感動不已。對我而言,陶淵明是精神深處的依托和心底的溫暖,而且我想從中解讀人生與人類幸福的終極可能。時隔了整整1580年(從陶淵明427年去世算起),為什么我們還如此地喜歡陶淵明,陶淵明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亦即陶淵明的現(xiàn)代意義究竟是什么?
  我個人以為,至少在做人這幾個方面,陶淵明給了我們至為珍貴的啟示:


  啟示一:敢于抉擇,堅持到底
  人是可以擁有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的,而且可以選擇與追求功名相反的另類價值,即:熱愛自由,回歸本真,自己為自己作主。士人除了追求仕途的成功,還可以有其他與之并立的價值,那就是張揚自己獨特的個性,力行審美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既然不能經(jīng)世濟民,那么就退而為三徑之資,為向往自由的、審美的生活做有限的準備。
  仕途不是陶淵明的全部理想,他有另外的空間可以寄托抱負!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徹底告別官場、永不再仕的宣言。陶淵明坦陳為貧而仕,子多且幼,謀生無術(shù),在生存的擠壓下不得不違背本心,外出做官,但自己“自然”的天性和官場卻是格格不入,難以調(diào)和。經(jīng)濟壓迫當然痛苦,但比起官場傾軋、靈肉分離的痛苦并不算得什么。
  對于陶淵明來說,思想深處要解決的最重大的問題就是田園在他的精神生活以及實際生活中的價值究竟有多大、地位究竟有多重要,可不可以割舍,如何割舍?經(jīng)過長久深入的思索(包括與能給他帶來俸祿的官場的比對、能否承受得了歸隱后經(jīng)濟壓迫的痛苦等)之后,陶淵明確信:田園就是他的全部,是他的血脈,是他的生命,割舍了田園也就等于割舍了自己的全部幸!,F(xiàn)在問題已經(jīng)解決,他要毫不遲疑地歸來,所以充溢回旋在《歸去來兮辭》中的是強烈的思鄉(xiāng)之間情及其歸來后的無比欣慰。這次歸來之后,陶淵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心愛的田園,無論物質(zhì)生活有多艱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誘惑。


  啟示二:拒絕靈肉分離,追求健全人格

  陶淵明性格剛正耿介,獨抱操守。不能與時與世俯仰,熱愛自然,渴望真樸的生存狀態(tài),寄心物外,委懷琴書,是陶淵明的本色。懷抱著這樣的性情和追求,棄官歸隱之于陶淵明是必然的事情。更何況,一個忠于自己的人,是不被官場所容的。陶淵明一生追求“自然”,認為人的本性應(yīng)該得到舒展,而不是束縛、扭曲和戕害。的確,在日常生活中,陶淵明身上體現(xiàn)出了難得的“自然”。“自然”是陶淵明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他不能忍受靈肉的分離,“形為心役”是最讓他痛苦的事情。不管他人怎樣與時俯仰,怎樣外圓內(nèi)方,他不能更改自己的表里如一,也不掩飾自己的真情流露。世界給人戴上了各種面具,有些人是被迫的,有些人是自愿的,陶淵明拒絕面具,如果不能改變污濁,那么走開;不能失去一顆愛自由、愛真情的寶貴的心,不能讓它蒙受灰塵。他不是不知道一介書生躬耕隴畝的艱難,為了這顆心,他寧愿承受勞動對身體的折磨。他不是沒有心理矛盾和彷徨,但在反復(fù)追問自我之后,最終以異乎尋常的勇氣和堅如磐石的決心做出了這樣的抉擇:離開骯臟泥淖,在回歸田園的同時,也回歸自我,回歸心靈。


  啟示三:不放棄社會責任,為自己也為社會
  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無法擺脫肉身的麻煩,首先要讓它衣食無憂,然后讓它夢想,在超離現(xiàn)實里尋找永恒、意義等等命題的答案。作為獨立的、有追求的人的鮮明特征是,必須能夠超越自身有限的存在,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探究這個世界,關(guān)注肉體的同時培育靈魂。如果僅僅為了滿足物質(zhì)的需要,這并不難做到,難的是享受思想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陶淵明不斷開拓屬于自己的精神園地,為自己,也為社會。
  陶淵明的歸隱是為了自己的自由,同時他也在思索一個更為合理和美好的社會模式,沒有剝削和壓迫,每個人都能過自由快樂的生活,這就是美麗的桃花源。桃花源理想的誕生,與陶淵明目睹戰(zhàn)亂及其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自己勉力躬耕仍免不了饑寒的切身遭遇有密切關(guān)系。陶淵明是以理想中的古樸社會來比照、映襯當時社會的紛亂、污濁、傾軋,以此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體現(xiàn)了一個詩人應(yīng)有的社會責任。陶淵明在對前代文化的繼承和揚棄中,建立了一片空前清暢和融的新天地。

  桃花源理想,是陶淵明在隱居中自己探得的,這是當時所能產(chǎn)生出的小生產(chǎn)者的最高理想,并且成為后代文人用以對抗黑暗現(xiàn)實時高揚的一面大旗。陶淵明不顧自己的生存境遇,孤心獨詣,在黑暗中、在一片污濁中堅守自己,并為千千萬萬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貧苦百姓探求適合他們生存的社會模式,探求人類的理想未來。正是這樣,在專制、冷酷、長夜漫漫的封建社會里,桃花源理想的誕生,無疑是一盞高高掛起的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心頭,長久地指示著未來。桃花源是古人心中生機永遠的芳草地,也是我們心中生機永遠的芳草地。永遠的夢,永遠也不放棄追尋!這就是桃花源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這也是從陶淵明在做人方面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吧。

10

陶淵明(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去世后私謚靖節(jié),故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杰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我國文學史中“田園詩派之鼻祖”。也是一位芳名流傳千古的隱士。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在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中就有記載陶淵明自號的來歷。陶淵明死后,人們私謚他為“靖節(jié)”。

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做過晉朝大司馬,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職。在他還小的時候,他的祖父、父親先后離世,家道從此中落。他的母親無力養(yǎng)活他和妹妹,就寄居外祖父孟嘉家里。孟嘉家有許多藏書。陶淵明由此讀過很多書。

東晉末年,奸臣當?shù)溃瘮。與陶淵明品行高潔、不慕虛榮形成鮮明的對比。所以,陶淵明生活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肯定是個別類,也是個被淘汰的對象。按照當時“九品中正制”推舉法,公元393年,29歲陶淵明接受朝廷征召,出任江州(今九江)祭酒(管教育的官員)。由于他不會投機鉆營、又不會溜須拍馬,所以沒有多久就辭官歸隱。公元398年,陶淵明又先后在大將軍桓玄、建威將軍劉敬宜、鎮(zhèn)軍將軍劉裕(劉寄奴)手下做過參軍(幕僚官)。盡管他們對陶淵明還算不錯,但他們的所作所為,讓陶淵明很是不滿。所以,他又選擇了歸隱。后來,桓玄威逼晉安帝禪位,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桓楚。劉裕建立南朝劉宋,為宋武帝。據(jù)說陶淵明聽說桓玄篡奪了東晉政權(quán),隨口吟詩道:“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劉裕當了皇帝,陶淵明“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借此不愿談及與他們的關(guān)系。

公元405年,丁憂母親結(jié)束后,41歲的陶淵明在叔叔陶逵推薦下,為彭澤(今屬九江)縣令。據(jù)說,南朝宋武帝劉裕得知后,想招他為車騎將軍,統(tǒng)領(lǐng)各州軍事,他沒有答應(yīng)。他當上彭澤縣令后,“公田之列,足以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100畝公田一半種成釀酒的秫谷,一半種上稻米,以保證常有酒喝,有飯吃。他曾私下對人說:“能讓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見,陶淵明一生不圖名利,不慕虛榮,就是特別喜歡喝酒,總是喝得酩酊大醉。

陶淵明在彭澤縣任職八十一天,郡里的督郵(督郵書掾、督郵曹掾的簡稱。漢代各郡守的重要屬吏)來到彭澤,要求陶淵明“束帶見之”。陶淵明認為這是一種屈辱,嘆息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當天,就憤然辭官而去。寫下了《歸去來兮辭》,以后,陶淵明寄情田園,窮困潦倒:“寒餒常糟糠”,“寒夜無被眠”。饑寒交迫,沒有動搖他歸隱的意志。飽嘗艱辛的陶淵明,對農(nóng)民生活、生產(chǎn)、感情有了深切地了解和體驗。他的思想也有了升華,明白了“衣食終須記,力耕不吾欺”。這期間,他除了喝酒,還寫下了大量田園詩作和優(yōu)美的散文。晚年,他寫下了自己的自傳體小品《五柳先生傳》等作品。今保存下來有《陶淵明文集》。

陶淵明對現(xiàn)實不滿,又無力改變現(xiàn)實,只能逃避事外,借酒澆愁。治國、平天下他做不到,也做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修身齊家,著書作詩。他向往的是安寧和平?jīng)]有壓迫和殘害的社會。由于這些追求使他大多數(shù)的田園詩呈現(xiàn)出淡泊、平和、悠遠的感覺!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向往生活的情趣和寫照,《桃花源記》是他對安寧和平?jīng)]有壓迫和殘害的社會的追求、寄托。他是個外表恬淡靜穆、內(nèi)心熱情濟世的人。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yè)。隨著時間流逝,現(xiàn)實的殘酷讓他感到失望,所以選擇退隱歸耕。他在《桃花源詩并記》中虛構(gòu)了一個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勞動的理想世界。他的思想上升到了空想社會主義的高度,他的作品對中國文化具有積極的進步影響。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