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重讀陶淵明的著作,親切依舊,如逢故老,依然為陶淵明在紛亂和寂寞困苦中堅守自我而感動不已。對我而言,陶淵明是精神深處的依托和心底的溫暖,而且我想從中解讀人生與人類幸福的終極可能。時隔了整整1580年(從陶淵明427年去世算起),為什么我們還如此地喜歡陶淵明,陶淵明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亦即陶淵明的現(xiàn)代意義究竟是什么?
我個人以為,至少在做人這幾個方面,陶淵明給了我們至為珍貴的啟示:
啟示一:敢于抉擇,堅持到底
人是可以擁有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的,而且可以選擇與追求功名相反的另類價值,即:熱愛自由,回歸本真,自己為自己作主。士人除了追求仕途的成功,還可以有其他與之并立的價值,那就是張揚自己獨特的個性,力行審美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既然不能經(jīng)世濟民,那么就退而為三徑之資,為向往自由的、審美的生活做有限的準備。
仕途不是陶淵明的全部理想,他有另外的空間可以寄托抱負!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徹底告別官場、永不再仕的宣言。陶淵明坦陳為貧而仕,子多且幼,謀生無術(shù),在生存的擠壓下不得不違背本心,外出做官,但自己“自然”的天性和官場卻是格格不入,難以調(diào)和。經(jīng)濟壓迫當然痛苦,但比起官場傾軋、靈肉分離的痛苦并不算得什么。
對于陶淵明來說,思想深處要解決的最重大的問題就是田園在他的精神生活以及實際生活中的價值究竟有多大、地位究竟有多重要,可不可以割舍,如何割舍?經(jīng)過長久深入的思索(包括與能給他帶來俸祿的官場的比對、能否承受得了歸隱后經(jīng)濟壓迫的痛苦等)之后,陶淵明確信:田園就是他的全部,是他的血脈,是他的生命,割舍了田園也就等于割舍了自己的全部幸!,F(xiàn)在問題已經(jīng)解決,他要毫不遲疑地歸來,所以充溢回旋在《歸去來兮辭》中的是強烈的思鄉(xiāng)之間情及其歸來后的無比欣慰。這次歸來之后,陶淵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心愛的田園,無論物質(zhì)生活有多艱難,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誘惑。
啟示二:拒絕靈肉分離,追求健全人格
陶淵明性格剛正耿介,獨抱操守。不能與時與世俯仰,熱愛自然,渴望真樸的生存狀態(tài),寄心物外,委懷琴書,是陶淵明的本色。懷抱著這樣的性情和追求,棄官歸隱之于陶淵明是必然的事情。更何況,一個忠于自己的人,是不被官場所容的。陶淵明一生追求“自然”,認為人的本性應(yīng)該得到舒展,而不是束縛、扭曲和戕害。的確,在日常生活中,陶淵明身上體現(xiàn)出了難得的“自然”。“自然”是陶淵明為人處世的最高準則。他不能忍受靈肉的分離,“形為心役”是最讓他痛苦的事情。不管他人怎樣與時俯仰,怎樣外圓內(nèi)方,他不能更改自己的表里如一,也不掩飾自己的真情流露。世界給人戴上了各種面具,有些人是被迫的,有些人是自愿的,陶淵明拒絕面具,如果不能改變污濁,那么走開;不能失去一顆愛自由、愛真情的寶貴的心,不能讓它蒙受灰塵。他不是不知道一介書生躬耕隴畝的艱難,為了這顆心,他寧愿承受勞動對身體的折磨。他不是沒有心理矛盾和彷徨,但在反復(fù)追問自我之后,最終以異乎尋常的勇氣和堅如磐石的決心做出了這樣的抉擇:離開骯臟泥淖,在回歸田園的同時,也回歸自我,回歸心靈。
啟示三:不放棄社會責任,為自己也為社會
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無法擺脫肉身的麻煩,首先要讓它衣食無憂,然后讓它夢想,在超離現(xiàn)實里尋找永恒、意義等等命題的答案。作為獨立的、有追求的人的鮮明特征是,必須能夠超越自身有限的存在,在更廣泛的意義上探究這個世界,關(guān)注肉體的同時培育靈魂。如果僅僅為了滿足物質(zhì)的需要,這并不難做到,難的是享受思想和創(chuàng)造的快樂。陶淵明不斷開拓屬于自己的精神園地,為自己,也為社會。
陶淵明的歸隱是為了自己的自由,同時他也在思索一個更為合理和美好的社會模式,沒有剝削和壓迫,每個人都能過自由快樂的生活,這就是美麗的桃花源。桃花源理想的誕生,與陶淵明目睹戰(zhàn)亂及其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自己勉力躬耕仍免不了饑寒的切身遭遇有密切關(guān)系。陶淵明是以理想中的古樸社會來比照、映襯當時社會的紛亂、污濁、傾軋,以此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體現(xiàn)了一個詩人應(yīng)有的社會責任。陶淵明在對前代文化的繼承和揚棄中,建立了一片空前清暢和融的新天地。
桃花源理想,是陶淵明在隱居中自己探得的,這是當時所能產(chǎn)生出的小生產(chǎn)者的最高理想,并且成為后代文人用以對抗黑暗現(xiàn)實時高揚的一面大旗。陶淵明不顧自己的生存境遇,孤心獨詣,在黑暗中、在一片污濁中堅守自己,并為千千萬萬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貧苦百姓探求適合他們生存的社會模式,探求人類的理想未來。正是這樣,在專制、冷酷、長夜漫漫的封建社會里,桃花源理想的誕生,無疑是一盞高高掛起的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心頭,長久地指示著未來。桃花源是古人心中生機永遠的芳草地,也是我們心中生機永遠的芳草地。永遠的夢,永遠也不放棄追尋!這就是桃花源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這也是從陶淵明在做人方面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