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自然是公爵,但劉協(xié)的山陽公和劉禪的安樂公份量完全不一樣。山陽公是郡公,安樂公是縣公。而且山陽公是當時的最高爵位,而安樂公就低很多。

(東漢僅有的異姓公爵:魏公曹操)

首先要追溯到漢代的爵位制度。漢代最初爵位中沒有公爵。劉邦白馬之盟,與大臣盟誓,非劉氏宗親不得封王,非有軍功者不得封侯。侯爵是漢代王爵下的最高等級。侯爵在漢代分兩種才,徹侯(武帝劉徹繼位后為避諱改稱列侯)和關(guān)內(nèi)侯。列侯按封邑大小分縣侯、鄉(xiāng)侯、亭侯三級。而西漢末年,王莽把持朝政,進位安漢公,成為漢朝第一個公爵,進而篡位。所以,當劉秀建立東漢以后,公爵成為了禁忌,除了劉秀的幾個兒子外(后來也改成王爵了)一直沒有人獲封,直到東漢末年皇權(quán)衰微,曹操獲封魏公,還受到了荀彧的大臣反對,可見公爵影響之深。曹操也是東漢唯一異姓公爵。后來曹操進位魏王,死后兒子曹丕接位,最終逼漢獻帝禪讓。

(漢獻帝劉協(xié)退位后的山陽公爵位是當時曹魏最高的)

漢獻帝退位以后,自然需要一個位分,于是就被授予了山陽公的爵位。但是僅就獲封當時而言孝,這個公爵其實地位(至少是表面上)很高。曹丕以兗州山陽郡為劉協(xié)封國,后漢書記載“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這里就說了,劉協(xié)不僅可以在封國內(nèi)保留天子的儀仗,對曹丕不必稱臣外,他還是“位在諸侯王上”。就是說他的爵位是第一等的。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明明在公爵之上還有王爵,為什么山陽公這個公爵可以排最高爵位?其實道理很簡單,在曹丕剛剛稱帝的時候,曹魏政權(quán)沒有王爵!只有劉協(xié)這一個公爵,其他都是侯爵。因為原本漢室宗親劉氏諸王都降級成侯了,而曹魏宗親在曹丕剛剛稱帝時一個都沒有封王。即使是地位最高且功勛卓著的親弟弟曹彰,也只封了鄢陵侯。所以,劉協(xié)這個山陽公真的是排名第一的爵位。這也算是曹丕對“故主”保持的至少是表面上的尊敬。

(曹丕的弟弟,功勛卓著的曹彰一開始也僅獲封鄢陵侯,次年晉封公爵,第三年才封王)

但是,僅過了一兩年,曹丕不僅給弟弟子侄們紛紛晉爵為公、王(如弟弟曹彰從鄢陵侯晉升公爵,進而加封任城王,兒子曹叡先封齊公,后晉封平原王等等),連暫時歸順的敵人孫權(quán)都封了吳王用來對付劉備。到曹叡繼位后曹丕的弟弟們除了早逝的其他都封王了,王爵一堆,公爵也就不稀奇了。

(劉禪的安樂公地位已經(jīng)很低了)

故而當劉禪投降后被封為安樂公,且不說安樂是個縣,他是縣公,與劉協(xié)的郡公有級別差異,而且劉禪投降時曹魏一群王公,包括手握大權(quán)的司馬昭自己也是晉王,劉禪爵位就很普通了,跟劉協(xié)禪讓后的山陽公無法比。當然了,劉協(xié)畢竟是原皇帝,而劉禪的皇位曹魏是不承認的,給他個公爵還是看在優(yōu)待漢室宗親加上看你主動投降比較聽話,加上要給東吳看看罷了。

(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繼位前為公爵中最低的鄉(xiāng)公一級)

最后再說一下,就如同列侯按照封地大小分為縣侯、鄉(xiāng)侯、亭侯一樣,公爵也分為郡公、縣公和鄉(xiāng)公。比如劉協(xié)的山陽公就是郡公、劉禪的安樂公就是縣公,還有像曹魏最后兩個小皇帝曹髦、曹奐,他們繼位前的爵位就是高貴鄉(xiāng)公和常道鄉(xiāng)公,爵位都是鄉(xiāng)公,就屬于公爵中比較低級的了。

最佳貢獻者
2

三國時期漢朝皇室兩任帝王皆被廢。漢朝最后一位正統(tǒng)的皇帝劉協(xié)被迫讓位于曹丕后,被封為山陽公;而蜀作為東漢的延續(xù),其帝王劉禪也投降于魏,賜封號安樂公。兩代皇帝都被封“公”,那這“公”究竟是何身份呢?

“公”的歷史要追溯到周朝,它本是種爵位,僅次于王。最有名的“公”當屬周公,雖然他以解夢在民間聲名遠揚。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輔佐周武王兩次伐紂,攝政長達七年,可見“公”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公”這個爵位并沒有一直延續(xù),在秦和漢就沒有公爵。只是在漢朝末年時,曹操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封自己為“魏公”,這算是一個例外。

到魏晉以后,五等爵開始被設(shè)立。當時司馬昭稱晉王,他認定晉將取代魏成為新的王朝,就著手讓大臣裴秀恢復五等爵制來提高司馬氏功臣的地位,公爵也就得以重現(xiàn)。至于劉禪與劉協(xié)的公爵看似相同,實則大有區(qū)別。

曹操一向被看成是心狠手辣之輩,但曹操對弒君稱帝一事卻是有心無膽。劉協(xié)暗中讓人攜衣帶詔出去求救,曹操大怒但仍然不敢動劉協(xié)。一方面怕無法繼續(xù)挾持天子號令諸侯,另一方面也怕被天下人唾棄。到了他的兒子曹丕時,雖然他比曹操更進一步,逼的劉協(xié)禪讓給自己,但仍然不敢對他趕盡殺絕,反而是封他做“山陽公”。

劉協(xié)的山陽公乃是郡公,有萬戶封邑,僅在曹丕一人之下。同時他可以不稱臣,不拜魏王詔書,甚至還能建立漢朝宗廟,身份地位極高。后來劉協(xié)因病去世,當時的魏明帝不僅率群臣哭拜,甚至還追謚劉協(xié)為皇帝。當年他被封為山陽公時,曹丕對他說:“愿與你共享天下的好東西”,這句話算是做到了。劉協(xié)的山陽公也是名副其實的,后來甚至還世襲下來,延續(xù)近百年,到五胡之亂時才結(jié)束的。

相較于劉協(xié)的公爵,劉禪的“安樂公”水分要更大一些,安樂公僅是一個縣公,同劉協(xié)的郡公無法相提并論。郡下才設(shè)縣,而且一般一個郡下有四到十五個縣,可見郡的等級是在縣之上的。劉禪在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著名的史學家裴松之曾評價“劉禪凡下之主,費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guān)于興喪”。這個評價相對客觀,劉禪作為蜀國國君,魏的政敵。本來應(yīng)保持氣節(jié),沒想到他卻樂不思蜀,讓人有意看輕。另外劉禪的帝位并不如劉協(xié)正統(tǒng),他的縣公之位其實也只是因為魏看他主動投降之后沒有反叛之心才給他的,只是安撫他而已,像劉協(xié)那樣不稱臣之類的待遇一概沒有。

公這一“爵位”一直到清朝還沒有消亡,像鰲拜就曾被封為武公。近期因《延禧攻略》一劇而被公眾所熟悉的傅恒也被封為忠勇公,后面被封為二三等公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梢姟肮边@一爵位不僅歷史很久遠,同樣也很常見。

3

劉禪廢帝后被封“安樂公”,劉協(xié)廢帝后被封“山陽公”,這個“公”是一個爵位,而且屬于高爵位。周朝開始形成了諸侯分封制,天子稱王,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天子稱皇帝,諸侯大臣的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劉邦的白馬之誓后,能獲得王爵的人只能是皇室子弟,人臣能達到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了。

漢獻帝劉協(xié)的皇帝之位禪位給曹丕后,魏國成為正統(tǒng)皇朝,由于劉協(xié)姓劉而不姓曹,因此給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蜀漢后主劉禪投降魏國后,同樣因為他姓劉不姓曹,因此給他的爵位只能是公爵而不是王爵。東吳末代皇帝孫皓投降晉國后,司馬家給他賜爵為侯爵,號歸命侯,這個侯爵比公爵低一級。孫皓之所以只能得一個侯爵,除了他不是司馬皇族外,還在于東吳是最后一個被消滅的割據(jù)政權(quán),以前魏國給東吳的爵位也是侯爵。

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一直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直到民國建立后才廢除這一制度。比較特殊的是北宋一朝,除了趙氏皇族子弟可以封王外,柴氏皇族子弟也可以封王;首逯獾娜顺纪ǔI安荒鼙环馔酰撬篮罂梢宰贩鉃橥。南宋明將岳飛身前的爵位是武昌郡開國公,死后被追封為鄂王;明初名將沐英身前為西平侯,死后被追封為黔寧王。清朝康熙時代,三藩的爵位比較特殊,都是王爵,比如吳三桂就是平西王。韋小寶最后獲得的爵位是鹿鼎公,曾國藩的爵位是毅勇侯。

現(xiàn)在的行政級別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xiāng)科級正職、鄉(xiāng)科級副職。古代的公級爵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部級正職,能獲得公級爵位十分不容易。比如民間名氣極大的劉伯溫,他的爵位是誠意伯,離公爵還差兩級呢!而鞠躬盡瘁的諸葛亮丞相,他的爵位是武鄉(xiāng)侯,離公爵還差一級。

4

這個“公”,是爵位的一種。

皇帝之下,爵位最高等級是“王爵”,在漢代,除了西漢早期和東漢晚期,那都是皇帝劉氏家族才可以得到的獨家尊享。

公爵是王爵之下的爵位,是皇帝家族之外所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在整個西漢,直到末年才有了王莽這位“安漢公”(西漢表彰異姓人士的最高等級是侯),此“公”后來進一步做了皇帝。即便是到了東漢末年,異姓人士也只有曹操一人混成了公爵,此“公”后來做到了魏王,死后被追謚為皇帝。

由此可見公爵之位還是一種極為罕見的殊榮,漢獻帝劉協(xié)被曹丕封為“山陽公”之際,幾乎與曹丕稱帝同時段,這也是曹丕對劉協(xié)所能給出的最大誠意。

曹丕為什么沒有殺了劉協(xié),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劉協(xié)早就看清形勢,主動認慫了。

劉協(xié)當了多年的皇帝,都是被別人操縱的,他的手中既沒有權(quán)利也沒有值得信任的人。所以對于曹丕一點威脅也沒有,自然沒必要非得殺掉這個沒有用的可憐人。


劉協(xié)最后的這個“山陽公”的身份,食邑萬戶,仍然保留天子儀仗,奏事不用稱臣,見詔可以不拜,子孫可以世襲,這種待遇實際上比王爵還要高上一些,也算是難得的優(yōu)渥。

“山陽”的原意是山的南面,在當時也是一個地名,這塊封地就是兗州山陽郡,“山陽公”是個郡公。

別看劉禪也是前皇帝,也被封為“安樂公”,他和人家劉協(xié)待遇相比較,還是差了不少。

曹魏的江山是接受漢帝的禪讓,在曹魏心目中,漢帝是真的法統(tǒng)純正的皇帝,你劉禪和你爹的“帝”那是僭越,絕對的偽皇帝,講句不客氣的話,你也就是個招安的匪首。

尤其是在接受招安之前,你還一度打的我們曹魏很尷尬,一直打到你們城下,你才出來投降,一點主動性也沒有。

封給劉禪的封地,是兔子不拉屎的北方邊陲的漁陽郡安樂縣,安樂公不僅是個“縣公”,比郡公差著等級,地理位置也差強人意。

我們說,劉協(xié)與劉禪這兩位皇帝共同的特點都是欠缺霸氣和狠勁兒,所以也沒有實力去守護自己的國家和地位。他們最后都落得個被別人操縱的命運。

但是,仔細想想他們身處的亂世,就會知道,他們最終能做到保全自己,余生悠游度過,而不是死于非命,已經(jīng)是不能再好的結(jié)局了。

為什么歷史穿越小說和電視劇眾多,很少有愿意往東漢末年開穿的?

道理很簡單,假如一睜眼你變成了被封公之前的劉協(xié)或者劉禪,你又能做到多好?

5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誕生,使得無數(shù)國人都對那段極為浪漫的中華亂世之一極為向往,國人們對三國的感情那是非常復雜的,因為三國這段歷史涌現(xiàn)出了無數(shù)不同的豪杰,甚至包含了許多人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自己的影子。

在《三國演義》里面可以用龍?zhí)讈硇稳莸慕巧灿泻芏啵渲凶顬橹匾凝執(zhí)讋t非漢獻帝劉協(xié)莫屬了,這個龍?zhí)状?lián)起來了幾乎整部《三國演義》,在他在位期間,先后淪為董卓、李淮郭汜、楊奉、曹操、曹丕等人手里的一塊金字招牌和傀儡玩物,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人,在最后一次出場的時候,他被曹丕逼迫禪讓,他的符寶郎怒罵曹丕被殺、他的皇后詛咒曹家不得好終,讓人感慨萬千,四百年煌煌大漢,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劉協(xié)禪位后,還是相對來講被稱帝的曹丕善待了,封他“山陽公”,還準他在山陽保留漢天子的車仗和祭祀,那么這個所謂的“什么什么公”,到底是什么爵位呢?似乎很少在漢代歷史上看見這種稱呼,更多時候都是什么什么侯,再或者是些什么什么君,沒聽說過什么什么公似乎。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那是因為什么什么公這東西,屬于周朝開創(chuàng)的五等爵制度,它理論上僅僅存在于周到春秋時期。在春秋晚期就沒有人嚴格按照五等爵制度來了,各國紛紛稱王,嚴格來講所有諸侯國都在逾越,可那個時候周天子也沒什么好辦法,只能默默哀悼。

漢朝繼承的爵位制度和五等爵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它所繼承的是來自秦朝的軍功二十等爵位制度,在這二十等爵位里面。但這二十等爵中,除了最高等級諸侯王,和五等爵可以相提并論的也就徹侯這個級別,到了武帝之后乃至東漢,由于需要避諱,就管徹侯這種級別的侯稱之為列侯,熟讀三國歷史的人一定很快就反應(yīng)過來了,在東漢列侯又分為縣侯、鄉(xiāng)侯、亭侯,故此東漢的爵位是兩級(諸侯王和列侯)四等(縣、鄉(xiāng)、亭)。

不過情況到了曹魏的時候發(fā)生了一點奇怪的變異,按理來說,曹魏應(yīng)該繼承的是東漢的爵位制度,可是曹魏偏偏也喜歡搞事情,早在當年西漢末年時期的時候,王莽篡位之后也搞事情,王莽當年也被封過“安漢公”,這種“公”實際直接來源周朝的五等爵位制度,王莽篡位后由于這個人對古代的那一套非常感興趣,于是就恢復了這種五等爵制度。

曹魏可能對王莽有一點特殊的同道感受,于是他也試圖回復五等爵制的,在這種情況下,劉協(xié)便被封了個“山陽公”。至于以后的劉禪,則被有樣學樣的封為“安樂公”,除了沒有給劉禪一個實打?qū)嵉姆獾兀涮紫硎艽胧┠鞘且粯右矝]丟,畢竟大家都是做過皇帝的,封個公爵也夠意思了。

但是需要注意,這倆“公”并不是后世的所謂國公的那種爵位,而是屬于歷史上的五等爵制度的“公爵”,后世的爵位制度后來又有了大量的改變——諸侯王王爵還有王爵,親王、郡王不同,公爵還有國公、郡公、縣公之分,不過這些都是后世的東西了,和漢末三國之一的魏國爵位制度不可同日而語。

6

漢制,本來沒有公爵。只有王、侯。

王莽創(chuàng)造安漢公之后,是為禁忌。曹操也開創(chuàng)了魏公國,魏王國,都是獨立于東漢政權(quán)之外的體系。

曹丕接受禪讓開創(chuàng)曹魏政權(quán),重建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體系。所以,曹丕正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準許在山陽郡范圍內(nèi)奉漢室祭祀,上表不用稱臣,以示優(yōu)待漢獻帝及確認漢獻帝與其子孫是曹魏政權(quán)的客。此后西晉政權(quán)也承認山陽公國的地位。309年5月,第四代山陽公劉秋于五胡亂華中戰(zhàn)死,國滅,存國89年。

劉禪安樂公是司馬昭對蜀漢遺民的安撫。安樂公國邑萬戶,都安樂縣,大體位置在今天北京順義區(qū)。五胡亂華時第二任安樂公劉洵死,劉禪子孫基本滅絕。劉禪弟弟劉永的孫子劉玄逃出,回四川投靠李雄成漢政權(quán),李雄封為安樂公以嗣劉禪。347年,東晉軍閥桓溫攻滅成漢政權(quán),劉玄失蹤,安樂公國滅。存國84年。

7

這個“公”既不是官職也不是稱呼,而是爵位,即公爵。

很多人聽說公爵是在西方爵位制中,不過公爵是我國的原產(chǎn),只是因為等級正好跟西方爵位對上了才這么翻譯。

在周朝,公爵是五等爵位制中的第一等,僅次于周天子的王,獲封公爵的諸侯國數(shù)量很少。秦朝實行的是二十等爵位制,最高為徹侯,又稱君,公爵這個爵位沒了,之后漢朝延續(xù)了二十等爵位制,另加一個王爵,所以漢朝最高級爵位就是王侯兩個。

但漢朝也有公爵,西漢和東漢各一個,一個是安漢公王莽,一個是魏公曹操,王莽之后進位假皇帝接著當了真皇帝,曹操進位魏王接著兒子當了皇帝,都是漢朝的克星。

漢朝之后的魏晉時期,公爵又回到了爵位制里邊,還有郡公、縣公和鄉(xiāng)公之分,山陽公劉協(xié)和安樂公劉禪,曾經(jīng)都是皇帝,現(xiàn)在都是曹魏的公爵,但他們的等級并不一樣。

曹魏的皇位來源于劉協(xié)的禪讓,劉協(xié)的山陽公是郡公,是當時爵位的最高級別,后來曹丕才封宗室為王。公應(yīng)該在王之下,但曹丕規(guī)定劉協(xié)在諸侯王之上,不用對皇帝稱臣,這是給劉協(xié)的地位特權(quán),畢竟奪了人家的國。

而劉禪是投降被抓過來的,封個安樂公還是為了安撫東吳,后來東吳后主孫皓還只得了個歸命侯。

曹魏和西晉的爵位多少有些區(qū)別,劉禪是活到西晉初年的,他在魏晉都是縣公,級別比郡公低一級,且劉協(xié)享有的高于王爵這些特權(quán)他都沒有,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8

公自然是一種爵位,當然,這里的“公爵”,和咱們通常所認為的諸如韋小寶的“鹿鼎公”,這樣的爵位不同。其更像是西周時期的爵位,有封國,屬于諸侯之列。

原本在漢朝,是沒有“公爵”這樣一個爵位的。因為當初秦朝在平定天下后,采取的是郡縣制,爵位分封上則是沿用原秦國的二十等爵位制度,只有封爵們,只有食邑封地,而沒有相關(guān)的統(tǒng)治權(quán)。而漢朝其實也是采用秦朝制度,只不過因為漢初分封諸侯,所以在二十等爵位制上面,還有王爵。

王爵即等同于諸侯,享有封國。比如劉備的祖先,靖王劉勝,其封國便是中山國。

而且在劉邦鏟除異姓王之后,這是劉姓皇族子弟才享有的權(quán)力。后來隨著漢武帝推恩令的施行,王爵實力逐漸被削弱。他們雖然名義上是諸侯,但其實和其他封爵一樣,只享有食邑,并沒有政治權(quán)利。當然并沒有被取消,只是大都得要是皇子才有資格享有。比如漢獻帝劉協(xié),在即位之前,乃是陳留王。

其他非劉姓的功臣,最高也只能是封為列侯,享有食邑封地。最初封侯的門檻很高,而且地位也比較高,最高可食邑萬戶,享一縣之地。但后來列侯泛濫,逐漸出現(xiàn)鄉(xiāng)侯﹑亭侯這樣的稱呼,基本就是功大者食縣﹐功小者食鄉(xiāng)亭。比如關(guān)羽是漢壽亭侯,而曹操則是武平縣侯。

總結(jié)來講,在漢朝的大部分時間里,封爵都只是榮譽象征,是財富封賞,并不享有政治權(quán)力。直到曹操將這一制度打破。

當年曹操大權(quán)在握之后,并不滿足于縣侯這樣一個地位。于是他打破傳統(tǒng),加九錫,進爵魏公。這里的魏公就等同于西周時期的諸侯。其可以列土封國,并在其封國內(nèi)置百官,立宗廟。

所以,其實這時候魏國就已經(jīng)成立了,只不過是應(yīng)該叫做魏公國,后來曹操進魏王,則可以被稱為魏王國。而曹丕代漢之后的魏國,其實應(yīng)該算是魏朝了。所以歷史上常說的是魏晉南北朝,而不是三國南北朝。

所以,這里的公爵,其實是有著封國置官的權(quán)力的。后來的司馬家也是從晉公一步步實現(xiàn)篡位的。

同理,后來劉禪廢帝后被封“安樂公”,劉協(xié)廢帝后被封“山陽公”,其實和曹操的魏公,司馬昭的晉公是一個意思。其乃是封國。劉禪的叫做安樂公國,劉協(xié)的則是被稱為山陽公國。

當然了,雖然同是公國,劉禪地位卻遠不如劉協(xié)。首先劉協(xié)的封國更大,其封有河內(nèi)山陽郡一郡之地。劉禪則是漁陽郡安樂縣一縣之地。當然,曹操當初更厲害,其封國享有十郡之地。

而且劉協(xié)被允許永居山陽郡,在封國內(nèi)仍然享有天子地位,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遇詔書可以不拜。而劉禪雖然有封國,但其只能住在洛陽城,受到司馬家的監(jiān)視,沒什么自由,每天提心吊膽。

所以當初劉禪說自己樂不思蜀,其實更多的是因為自己處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困境,為了生存,不得已而說之。否則,以劉禪的仁厚性格,不可能不為自己的亡國而感到悲傷。當然,還有比劉禪爵位更低的,比如吳國滅亡后,小皇帝孫皓只被封了一個歸命侯,連封國都沒有。人家劉禪好歹食邑萬戶,孫皓只有良田三十頃,這個差距可就太大了。

9

三國時期,劉協(xié)、劉禪被曹魏各封為“山陽公”、“安樂公”,這個“公”指的就是公爵,其中山陽公是郡公,安樂公是縣公。

早在先秦時期,君主就開始賜封爵位,按《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就是說,周王以下,公爵是臣屬所能獲封的最高爵位,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公爵。

秦漢時期一般不封公爵,只在特殊時期比如西漢末年、新朝時期、東漢初期和東漢末年分封了一些周室后裔、商室后裔和重要大臣為公爵,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安漢公王莽和魏公曹操。

東漢最后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xié)在禪位給魏文帝曹丕后,被封為山陽公,以河內(nèi)山陽郡為封國,食邑萬戶,劉協(xié)死后,孫子劉康襲爵山陽公五十一年,隨后其子劉瑾、其孫劉秋分別又襲爵山陽公,永嘉之亂時,劉秋被胡人所殺。

曹魏咸熙元年置五等爵,共有十級爵位,分別是郡公、縣公、大國侯、次國侯、大國伯、次國伯、大國子、次國子、大國男、次國男,但此后郡公僅封過一人,就是司馬懿之弟司馬孚,他被封為長樂公。

蜀漢后主劉禪投降后舉家東遷,既至洛陽,被封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安樂縣屬漁陽郡,治所在今北京順義,劉禪死后,其子劉恂襲爵為安樂公,永嘉之亂時,劉恂被殺,劉禪弟劉永之孫劉玄逃往益州投靠成漢李雄,被封為安樂公,以奉劉禪之祀,成漢滅國后,劉玄不知所終。

以上是劉協(xié)、劉禪被封公爵及世襲情況的介紹,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guān)注:六甲番人。

10

三國時期雖然攻伐頻繁,但不得不說的是,幾位末代皇帝都有個不錯的結(jié)局。

自曹操聽從了董昭的建議:恢復周代“五等爵位”以來,“公爵”就成了皇家分封的高等稱謂了。

“公”不是職務(wù),而是爵位

兩漢時是沒有“公爵”稱號的,只有王和“二十等爵”,王封同姓貴族,“二十等爵”封軍功宿將。東漢末年曹操聽從了董昭的建議:恢復周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為掌權(quán)制造聲勢和輿論導向。另外曹操還別出心裁地在“五等爵位”前加了一個“王爵”,變成了“六等爵位”,之后的曹操也是按照這“六等爵位”,一步一步地奪取了朝廷大權(quán)。

當然“公爵”也有分大小,像曹操、司馬昭一類的是國公,劉禪、劉協(xié)等別國君主或前朝皇帝的是郡公和縣公,而一些貢獻不高,但身份不低的則是鄉(xiāng)公,例如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公爵”管轄領(lǐng)土面積的大小決定了所食俸祿的大小,并且要接受朝廷的監(jiān)督和控制。名義上為“國中之國”,實際權(quán)力并不大(曹操、司馬昭等不計)。

四位亡國之君爵位的比較

三國四位亡國之君:漢朝劉協(xié)、魏朝曹奐、蜀漢劉禪和東吳孫皓中。孫皓被封歸命侯,無封國,永生居住于洛陽,俸祿、爵位、待遇都是最低的。最高的則是曹奐,由于晉承魏統(tǒng),司馬炎對這位原來君主、如今臣民的曹奐給予了十分優(yōu)厚的待遇:封陳留王,食邑萬戶,居住在魏公國都鄴城,國內(nèi)行魏國正朔。

至于劉協(xié)和劉禪雖然都封為公,但待遇也有所不同。劉協(xié)封山陽公,以山陽郡為封國,下管二十三縣,國內(nèi)行漢正朔,爵位雖比曹奐小一級,但待遇也差不多。

相比之下劉禪被封為安樂公,雖同為公爵,但比起劉協(xié)的山陽公可就遜色得多了。安樂縣大概也是在洛陽境內(nèi),所以劉禪名為安樂公,實際上卻根本沒踏出洛陽的監(jiān)控之下,其他的待遇也完全比不上曹奐和劉協(xié)兩位。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寫三國,次寫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