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糾正一下題目中的錯誤。
《雍正王朝》中,康熙崩前,罷免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以及張廷玉、馬齊的職務,但是康熙的金牌令箭和關防大印并不在四阿哥,也就是雍正這里。
康熙的金牌令箭一直在宮中。康熙駕崩后,張廷玉將雍正請到偏殿等候隆科多取來康熙的遺詔,而到了偏殿后,雍正在張五哥的幫助下,拿到了金牌令箭,赦出了十三爺胤祥,這才有了十三爺夜闖豐臺大營奪權,回宮助雍正登基的劇情,所以,雍正被康熙撤差的時候,并沒有金牌令箭。
而關防大印更不可能在雍正手中了。京師防衛(wèi)最為重要的兩股力量,一是豐臺大營,此時的豐臺大營主帥,也就是豐臺大營軍印的掌管人是八爺黨的成文運,十三爺夜闖大營,殺死成文運之后,拿到了印信,這才奪了豐臺大營的兵權;二是步軍統(tǒng)領衙門,此時的步軍統(tǒng)領衙門都統(tǒng)兼九門提督是隆科多,步軍統(tǒng)領衙門的印信一直在隆科多手里。
所以,康熙駕崩的時候,不管是金牌令箭,還是關防大印,都不在雍正手里。
康熙撤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上書房大臣張廷玉、馬齊差事,也是為了能讓雍正順利登基以及登基后政權的平穩(wěn)過渡。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給出了康熙這樣安排的初衷:
“凡黜落的都是能員干吏,這些人若陷于黨爭,于將來朝局不利。這輔錯了人,新主登基難免大開殺戒。輔對了人,又容易侍功驕主;噬线@么做,實質就是將這些能員干吏監(jiān)押保護了。只等新主登基,一紙赦書,他們就成了新皇帝得用之人;噬线@一計雖苦,也算是菩薩心腸啊!
這一分析也讓雍正不得不感慨“勝讀十年書”。
正如鄔思道所說的,康熙這樣安排,體現(xiàn)了他的帝王心術,更是對他死后,自己心中繼位人能夠順利繼位而做了鋪墊和安排,也算是用心良苦呀。
首先,一碗水端平,繼續(xù)對將繼位人隱藏起來。此時,有奪嫡希望只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以及十四阿哥胤禵,其余的眾位阿哥的希望非常小,而康熙為了局勢的穩(wěn)定,這個時候還是沒有透漏出一點繼位人的信息,除開遠在西北的十四阿哥,將在京城的四阿哥和八阿哥同時降職懲罰并且罷免差事,目的就是不到最后一刻,就對要將繼位人的人選保密下去,造成一種撲朔迷離的效果,避免事態(tài)讓自己失控。
其次,康熙自知身體不行,不久于人事,但是他依然要掌控全局。所以方法就是將所有掌權人的職務全部撤掉,這樣將權力重新收歸到自己手上,眾位皇子以及背后支持的大臣面對這種情況,在無權無勢之下就會有心無力,沒有辦法去進行布置,從而可以保證政局的相對穩(wěn)定,不會出什么大的亂子。
再次,正如鄔思道所說的,保全新君的政治力量。康熙在臨終前為以三個人重托,張廷玉、馬齊和隆科多,在“百官推舉新太子”的劇情中,張廷玉推舉了廢太子,馬齊支持八阿哥,隆科多則是在“雙簧”中絆倒了佟國維,可以說都不是即將繼位的四阿哥的支持者,康熙一方面要讓他們遠離政治中心,保全這幾位能維持政治穩(wěn)定的力量,另一方面,避免讓他們?yōu)榛首觽兯瓟n,不利于新君,也不利于自己,所以先奪了他們的權力,特別還要監(jiān)管住隆科多,為的也是新君繼位時以及繼位后的政局穩(wěn)定。
所以康熙通過這一招苦肉計,既保全了雍正,為雍正繼位鋪平了道路,也為雍正留下執(zhí)政初期的核心輔助力量,加上已被他磨礪多年的十三爺,確保了雍正繼位后的政局平穩(wěn)過渡,不得不佩服康熙的高明。
康熙駕崩后,雍正隨即通過與自己一方交情很深的張五哥,拿到了康熙的金牌令箭,放出十三爺,奪了豐臺大營的兵權,并且率兵進宮護駕,徹底斷了八爺黨通過兵變奪取政權的辦法,而隆科多也因為忌憚康熙給張廷玉的密詔,全力支持、擁立雍正,最終雍正得以順利登基。
正史中,康熙皇帝臨死前并沒有將四阿哥胤禛,張廷玉,馬齊等等進行撤職,相反,康熙臨死前安排胤禛也就是后來的雍正皇帝前往天壇代為祭天,張廷玉、馬齊、隆科多等,依然各行其職,所以這里說的康熙臨死前將一眾人等撤差,只是《雍正王朝》的劇情,并非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