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眾所周知,李鴻章并非一個心狠手辣到極點的主,比起他的恩師曾國藩來說,李鴻章對待太平軍的方式就顯得比較溫和了。

但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末期,李鴻章不顧天下人的輿論,出爾反爾,剛剛進入蘇州城就對開關獻城的太平軍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雖說與太平軍積怨太深,但殺降總歸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甚至有損陰德,城內的太平軍究竟做了什么,讓李中堂如此痛恨,不惜背上這“屠殺俘虜”的罪名?

李鴻章殺降的背景

時間還要追溯到1863年,太平天國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雖然鼎盛時期能夠與清朝分庭抗禮,劃江而治,然而在不斷的內訌中,太平天國已經(jīng)失去了與清廷一決雌雄的機會。從天京事變之后,沒有了楊秀清的領導,天國就再也沒有打起過精神。

到了1863年,洪秀全躲在深宮不問朝政,除了李秀成和陳玉成還在苦苦支撐外,太平軍可以說是死的死,降的降,亡國之音已在天國的上空奏響。

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在上海站穩(wěn)腳跟后,立即把攻擊的目標選在了蘇南重鎮(zhèn)蘇州,蘇州對于天國的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一旦丟失了蘇州,則整個蘇南都要拱手讓人,天京城隨時都能夠受到清軍在江南江北的兩面夾擊。

我們都知道,蘇州有個著名的景點叫做忠王府,而王府的主人就是天國后期的重要將領李秀成,面對城外黑壓壓的清軍,從軍征戰(zhàn)的十幾年的李秀成也突然感受到了絕望,因為此時的蘇州已經(jīng)成為了一座孤城,周圍的昆山、太倉都已經(jīng)是李鴻章的囊中之物,李秀成漸漸萌生了退意。

他把自己想要放棄蘇州的想法告知了自己最為倚重的干將慕王譚紹光,結果譚紹光堅決反對,他認為如果放棄了蘇州,無異于使得天京門戶大來,一旦棄守,再想奪回無異于癡人說夢,在他的堅持下,李秀成決定讓他試一試,而自己則帶著隊伍另辟根據(jù)地。

雖說李秀成把蘇州的軍政大權交給了譚紹光,但如果沒有李秀成坐鎮(zhèn),蘇州幾乎與群龍無首沒什么區(qū)別。譚紹光血氣方剛,心直口快,平時就很容易得罪人,加上天國末日的恐懼,使得蘇州城內無心戀戰(zhàn),每個人都想為自己留一條退路。

素來與譚紹光不和的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等八王早就懷有二心,只不過迫于李秀成的權勢而不敢輕舉妄動,看到李秀成出了城,便覺得機會來了,他們派出密使通過原來的“戰(zhàn)友”程學啟搭上了李鴻章這條線,中間還聯(lián)絡過清朝“雇傭軍”戈登,在戈登的作保下,李鴻章很痛苦的答應了八王的投降條件,表示事后一定奏報朝廷對他們封官加爵。

其實,當時郜永寬變節(jié)的心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有譚紹光還被蒙在鼓里,因為他每天為了守城的工作忙的焦頭爛額,卻沒有發(fā)現(xiàn)此時蘇州的堡壘已經(jīng)從內部攻破。在召開戰(zhàn)前動員會議的時候,汪安鈞從背后突然襲擊,一把尖刀直接插入了譚紹光的心臟,他們把譚紹光的頭顱砍下后,隨即打開城門,李鴻章的淮軍就這樣兵不血刃的開進了蘇州城。

這八個反王的下場如何?

李鴻章進入忠王府后,不禁感慨,太平天國還沒有取得勝利就建造如此奢華的王府,如果不滅亡那真是天理難容。跟在李鴻章屁股后面的八個反王連連稱是,一頓馬屁給李鴻章拍的很是舒服。

李鴻章一邊安慰郜永寬等人放寬心,敕封的詔書馬上就會到,而另一方面,他的淮軍則立馬換防投降的太平軍,并且在當天晚上,李鴻章設宴招待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慶功”晚會。

在酒席上,李鴻章高度評價了八王的“棄暗投明”,一開始晚會的氣氛十分融洽,待到酒過三巡,李鴻章話鋒一轉,開始痛斥他們背主求榮的惡行,此時郜永寬等人突然酒醒,趕緊跪在地上磕頭,李鴻章則不屑的說道:“如果你們現(xiàn)在大罵我李鴻章背信棄義,也許我會考慮放了你們,看到你們如此卑躬屈膝,就一個也不能饒,左右何在,推出門外立即斬首!”

就這樣,這八個反王在譚紹光死的當天就被李鴻章殺死,同時在城內早已準備好的淮軍對太平軍展開了瘋狂的屠殺,一時間蘇州城血流成河,僅被殺的降卒就有兩萬人,死于非命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shù)。

李鴻章為何孤注一擲堅決殺降?李鴻章殺降的消息傳到北京,一時之間讓京內對他不滿的言官找到了口實,他們不斷給慈禧上書,要求嚴懲李鴻章的行為,而慈禧并沒有作出任何批示,這些奏章全部石沉大海。

而作為當時人的李鴻章雖然知道這是慈禧在保護他,但他覺得仍然有必要向太后陳述自己這樣做的目的,他在給慈禧的密折中大致這樣解釋道:

一、當時蘇州城內投降的人很多,臣兵力有限,怕日后控制不住局面。

二、八個反王仗著投降的功勞便獅子大開口,朝廷現(xiàn)在舉步維艱,臣擔心滿足不了他們的請求,他們會降而復叛。

三、太平軍身在曹營心在漢,已經(jīng)投降大清,卻不同意剃發(fā),祖宗家法不可廢,不能開這個先河。

其實,李鴻章在進城之前就已經(jīng)打定了殺降的主意,不論八個反王求饒與否,都不會影響最后的結果,其實在我看來,李鴻章還有一個難言之隱。

太平天國的隊伍中充斥著許多投機分子,他們不是迫于生計而造反,而是覺得能在亂世中能大撈一筆,因此這些人毫無氣節(jié)與忠義一說,為了利益他們什么事都能做的出來。

前不久,在攻打太倉的時候,太平軍也曾經(jīng)提出過投降,等到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前去受降的時候,太平軍突然反叛,李鶴章差點死在了亂軍之中,這讓李鴻章心里極為記恨。而且從起義到現(xiàn)在,太平軍詐降的場面不勝枚舉,實在讓李鴻章太過于頭大。

另外,李鴻章想著力打造的淮軍,他希望手下的人對自己忠誠,像這種背主求榮的人,李鴻章實在不敢信任,也許哪天自己失勢了,他們也會像對待譚紹光一樣的對付自己,雖說對朝廷有利,但對自己而言,無疑是在自己的身邊埋了一顆定時炸彈,在蘇州已在自己囊中的情況下,李鴻章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雖然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150多年,蘇州的殺降案一直讓后人詬病李鴻章,并非為八個反王鳴冤,實在是為蘇州城的百姓遭到滅頂之災而感到痛惜,無論如何,李鴻章在蘇州終將會留下一個“死神”的惡號。

最佳貢獻者
2

其實,李鴻章答應不殺俘虜只是權宜之計,根本沒有稟報慈禧。只是偏得敵人投降而已。他在慈禧面前,對于這件事根本沒有辯駁的余地,而慈禧是要將太平天國斬盡殺絕的。

3

謝邀請。在繁華、車流如梭、人流不息的蘇州觀前街,不遠處的富仁坊坐落著一座慕園。這里便是太平天國慕王譚紹光的王府舊址。150年前,在這里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殺戮。



1863.2月開始,李鴻章的淮軍伙同外國雇傭軍“常勝軍”,以上海為基地,聯(lián)合對太平軍據(jù)守的蘇州外圍發(fā)動猛攻。蘇州城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的首府,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營,城中還有富麗堂皇的忠王府。中外聯(lián)軍接連攻占了常熟、太倉、昆山、吳江、江陰等處戰(zhàn)略據(jù)點,逼近蘇州。11月,蘇州城與外界的聯(lián)系基本中斷,城中糧草、給養(yǎng)匱乏。但是太平軍頑強地抵抗五六萬中外反動聯(lián)軍,給他們以重大殺傷。特別是擊斃了常勝軍中的很多英國軍官,其中包括常勝軍頭子戈登的副官。幾輪攻防下來,雙方損失慘重。在此情況下,戈登建議李鴻章利用太平軍目前的困境,加緊誘降策反太平軍的活動。



除了慕王之外,蘇州城內還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四天王”以及張大洲、汪懷武、汪有為、范啟發(fā)“四天將”,他們控制著蘇州城內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個城門中的四個。他們參加太平軍的動機本來就很復雜,立場不夠堅定。如今,蘇州城四面被圍得水泄不通,這些投機分子開始動搖,只有“寧可拼掉最后一滴血,也絕不投降”的慕王譚紹光主張堅決抵抗。

李鴻章利用淮軍將領,原太平軍的叛徒鄭國魁伺機對太平軍實施策反。11.28日,康王汪安均潛入淮軍大營,接洽談判事宜。經(jīng)過一番穿針引線后,納王郜永寬與淮軍將領程學啟(原太平軍降將)、常勝軍頭子戈登達成招安條件。降將納王郜永寬答應刺殺慕王譚紹光并取其首級,獻出蘇州城。程學啟答應保證八降將性命,賞郜本人二品武職(總兵),其余幾人賞副將以上官職。戈登作為見證人,雙方折箭為誓。11.30日,由于天京危急,在天王洪秀全一再嚴令催促下,忠王李秀成趁夜帶領一萬多人及部分輜重匆匆離開蘇州回救天京。蘇州城的防務交由慕王譚紹光主持。





12月2日,納王郜永寬私自潛出齊門與程學啟、戈登會面,這些幕后活動引起了慕王的警覺。12月4日上午大約11左右,慕王召集四王、四將在慕王府聚餐。午餐后九人舉行祈禱,然后在大殿議事。譚紹光坐在首席位置,四王、四將分坐兩旁。在議事過程中,慕王嘉獎兩廣籍老弟兄的忠勇,對其他軍隊的離心離德的行動提出責備,于是激烈的爭吵發(fā)生了。早有預謀的汪安均突然跳起來,脫下長袍,猛地抽出身上攜帶的一柄短劍,沒有防備的慕王被刺中脖頸動脈倒下,血流迸射四濺,八位叛將一擁而上,殺了慕王譚紹光,割下他的首級。第二天郜永寬等八人提著慕王譚紹光的首級來到淮軍大營,并大開齊門投降。程學啟率大隊人馬入城,屠殺了慕王部下一千多人。




盡管程學啟的淮軍已經(jīng)入城,但淮軍總共才有2萬多人,而投降的太平軍擁有十萬之眾。同時,郜永寬堅持要求保留二十營兵力以及控制蘇州城的閶、胥、盤、齊四個城門,實際上就是控制大半個蘇州城,只剩東門留給李鴻章;并且保證總兵、副將實職。

李鴻章?lián)陌宋慌褜⒈A魧嵙Α芭讯唤怠保瑸榉酪院笊,遂起殺意。次日,李鴻章召集八位叛將,假意代表朝廷對其嘉獎,后借故抽身離開。程學啟便傳喚八位武士,每人手捧一套清軍官服,請八位降將更衣。八位武弁趁機拔出腰刀,說時遲那時快,手起刀落,結果了八位降將的性命。八位叛將竟落得如此下場!



12月6日,日過晌午,炮聲過后,定慧寺巷羅漢院內,五萬多太平軍將士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被集體屠殺。正是由于這次慘不忍睹的殺降事件,使得在后來攻克天京等地的一系列戰(zhàn)斗中,湘軍、淮軍、常勝軍遇到的抵抗異常頑強、慘烈。太平軍很少再有人投降,他們大都義無反顧地戰(zhàn)斗到最后一人。為了太平天國革命事業(yè)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郜永寬這伙叛徒殘害慕王譚紹光,賣身投靠李鴻章,終致自取其辱,自尋死路,罪不可恕,死有余辜。大量殺戮俘虜從人道上來講都是泯滅人性的行為。李鴻章言而無信,背信棄義,不但以卑鄙的手段誘殺太平軍八位降將,而且枉殺五萬余無辜的生靈,充分反映了以他為代表的地主階級對農民革命的極端仇視以及其人性的殘忍和丑陋。更是其一生“內戰(zhàn)內行,外戰(zhàn)外行”的生動寫照。

中國的近代史,就在這內憂外患中,在同胞相互的殺戮中,翻過了沉重的一頁又一頁。

4

小玥來回答:

我個人覺得是政府軍內部勾心斗角的結果。李鴻章拿下蘇州,肯定用了很多非戰(zhàn)斗手段,包括誘降,包括各種超出自己能力范疇的保證;這些保證一旦被自己的政敵利用,朝廷一旦審判這些降將,也夠李鴻章喝一壺的。

所以才先斬后奏。 沒有了人證,這仗怎么贏的全靠自己的一張嘴,避免自己的奏折和降將們的口供不一,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況且這些降將八成都是個死,與其拉到北京游街然后凌遲,還不如死在李鴻章手里。

5

李鴻章食言殺俘虜有什么奇怪的,李鴻章就是一個有名的大流氓,臭流氓什么時候說話算過數(shù)?李鴻章就是靠慘害太平天國起義軍發(fā)財?shù)。李鴻章就是一個披著羊皮的狼,李鴻章一生就沒有辦過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李鴻章就是清朝反動政府養(yǎng)的一條走狗。

6

李鴻章和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大臣,在大清王朝算是中流砥柱了,如果晚清沒有這兩位絕對比現(xiàn)在我們知道的還要慘,這兩個人也是很有爭議的,李鴻章代表著大清朝簽下了很多不平等條約。

本期講的是李鴻章答應了太平軍投降不殺,可是到最后卻為何食言?對于細節(jié)相信問點擊進入這個問題的人都知道所以在這里我就不說細節(jié)了,就分析一下李鴻章坑殺太平天國投降士兵的原因,和李鴻章的性格。

一、世人對李鴻章看法

李鴻章此人,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貶褒參半的,幾乎大清王朝后期的“割地喪權條約”都是李鴻章簽的字。李鴻章之與19世紀的中國就像是德國的俾斯麥,如果大清朝后期沒有李鴻章,會不會有哪些“喪權條約”的簽訂呢?

有人就說,如果沒李鴻章清朝就不會簽訂那些條約,所以李鴻章是民族的罪人,可是有沒有想過,沒有李鴻章還有“張鴻章”“劉鴻章”國家羸弱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是一個人的錯,俗話說“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們要拼,國家要強。

李鴻章一生最少有六次目睹大清王朝與西方列強開戰(zhàn),清朝內部也不是很穩(wěn)定,他無數(shù)次鎮(zhèn)壓內亂,李鴻章在清朝的地位在西方列強眼里比英國的格萊斯頓還要高。后期的清朝統(tǒng)治者盲目自大,慈禧太后專權而無知,在列強眼里李鴻章是清朝唯一一個能和他們坐下來好好談的人,這突顯出了李鴻章的理智,而他在處理“太平軍蘇州投降士兵”時究竟有沒有“理智”的思考?

二、“太平”不“太平”

太平軍起義,雖說在晚清時期掀起狂潮,可是依舊沒有擺脫“農民階級”起義的局限性,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成功建立“張楚”政權后失敗在了享樂。這些投降的太平軍本是“忠王”李秀成的部下,而在太平軍起義清王朝必定要鎮(zhèn)壓。

“天王”或許也預見這“太平天國”終將不太平,將李秀成調到“天京”,于是蘇州的“太平守軍”也就沒了主心骨,這些所謂的太平軍將領,要的只是榮華富貴。當年一個大頭兵投降,如今坐到了總兵,我們?yōu)楹尾恍?于是守軍們就商量著投降清庭混個一官半職,豈不快哉?找到當年投降的同袍商議要投降,為了保險起見,還請來了洋人戈登來見證,不過這并沒有改變他們的命運。

三、李鴻章殺降之因

李鴻章的一生簽署無數(shù)條約,而洋人也樂于和李鴻章打交道,就是因為李鴻章“理智”,可理智的他為何要殺降?

因為投降的“太平軍”和自己的“淮軍”實力相差太大,自己帶領兩萬人攻打蘇州,而防守蘇州的“太平軍”有數(shù)萬之多,李鴻章和項羽殺降的心理一樣,怕這些投降的士兵突然暴起自己不就是得不償失?

李鴻章有心理陰影,自己的哥哥前一陣子剛剛被太平軍“詐降”丟了一只胳膊,李鴻章被這支萬人軍投降,心里再怎么說也是不安心,還不如殺降保險。

有人可能認為這很殘忍,但這就是戰(zhàn)爭。洪秀全占領南京時也曾屠殺南京駐守清軍三萬之多這也是“太平軍”對帝國主義盲目的報復。

不過不管怎么說“屠殺”都是不人性的,但對于戰(zhàn)爭又怎談“人性”,李鴻章的做法在他的角度看是他“盡忠職守”的表現(xiàn),可這“盡忠職守”卻聽起來這么諷刺。

7

謝謝邀請!

有關清末軍事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所謂“太平天國投降后,李鴻章食言殺俘虜”一事,應該說的是著名的“蘇州殺降”事件,這件事的本末經(jīng)過,以及李鴻章為何要這么進行處理,其實當時李鴻章都向清政府進行過匯報。下面簡單敘述一下:

蘇州殺降事件

蘇州殺降事件發(fā)生于1863年歲末。1863年12月,淮軍程學啟、鄭國魁部,湘軍水師黃翼升、李朝斌部,以及戈登率領的常勝軍圍逼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盤踞的江蘇省城蘇州。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納王郜云官等見大勢已去,有投降之意,與程學啟秘密在蘇州附近的陽澄湖會見談判,最終達成了獻城的密約。

1863年12月4日,當時忠王李秀成已經(jīng)從蘇州出逃,蘇州城內的軍務由忠王李秀成的部將慕王譚紹洸統(tǒng)領。當天正值清軍圍城吃緊,慕王召集各王、將上蘇州城頭會議,結果在郜云官的布置下,天將汪有為拔出腰刀,將慕王譚紹洸殺死,郜云官等部在蘇州城內屠殺慕王所部數(shù)千人,遂獻城投降。而后清軍入城,又和降軍一起殺戮城中剩余的慕王所部千余人,將蘇州城予以控制。

不過出爾反爾的是,隨后不久,李鴻章在大營召見蘇州投降的太平軍8名首領,即納王郜云官、比王伍貴文、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以及天將范啟發(fā)、張大洲、汪懷武、汪有為,當這8名降將到達后,立即被李鴻章下令誅殺,史稱蘇州殺降。


李鴻章殺降的考慮

蘇州殺降發(fā)生后,在清政府一方并沒有引起特別的動靜,但是常勝軍統(tǒng)領戈登對此怒不可遏,認為這種出爾反爾的舉動太不道德,甚至到了要和李鴻章決裂的地步,受此影響,當時一些西方輿論也多持批評態(tài)度,現(xiàn)代一些著作,也把此事當成是李鴻章的污點來夸大。

但是較少被人注意的是,李鴻章在事后其實做過詳細的說明。

太平天國納王郜云官等投降時,蘇州城內的太平軍部眾總數(shù)約為20萬人上下,大大超過了圍城的清政府軍隊。而且在投降之后,城中的太平軍并沒有出城投降、聽取改編,而是在納王等的布置下,控制了蘇州城的閶門、胥門、盤門、齊門等要隘,“隱然樹敵”。同時郜云官等提出要求,不允許裁減其所部,要求清政府批準給其20余營的部隊編制,以便安頓部隊,同時諸降將必須繼續(xù)掌握自己的原部隊,清政府還必須授予實缺官銜。

綜合這些情況,李鴻章認為郜云官等名為投降,實則是繼續(xù)盤踞蘇州,借以要挾。而且李鴻章更擔憂的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部隊當時距離蘇州并不遠,倘若蘇州城內這20余萬太平軍出爾反爾,情況將不堪設想。最終李鴻章才想出了斬殺偽王,遣散部眾,化解隱患的辦法。

太平天國的4名王和4名天將被殺后,李鴻章對城中的20余萬原太平軍進行挑揀,選取2000余精銳編入淮軍,余眾則繳械、資遣。

對李鴻章的這一處置方法,清王朝后來做過肯定性的諭示,認為“所辦并無不合”。

8

昨天,縱橫和大家探討了一下宋哲元在陜西殺降的事,以近代史上的殺降事件來說,無疑還是李鴻章在蘇州殺降更令人矚目。

其實,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清軍將領都有一定的擅殺大權,殺降并不算什么大事,為何李鴻章的這次殺降卻充滿疑點呢?

那就是因為,李鴻章在之前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幾乎就沒有殺降的先例,對待太平軍降將也都是收為己用,可以說,蘇州將士投降李鴻章,看中的就是李鴻章對太平軍降將的政策。

然而,李鴻章在答應蘇州太平軍投降后,卻意外將投降的將領和士兵全部剿殺。

回顧一下案件,當時蘇州有八個將領,還有一個慕王,慕王不同意投降,但是八將想要投降,在英國人戈登作保的情況下,李鴻章同意他們投降,但是前提是必須殺掉慕王,于是這幫降將就殺了慕王,開城投降。

當時八降將以為自己幫了李鴻章的大忙,李鴻章作為新晉的江蘇巡撫不費吹灰之力打下蘇州,一定會加官進爵,因此對李鴻章獅子大開口,要求蘇州半城給其駐守,還要給他們加官進爵,享盡榮華富貴,李鴻章當時不過是江蘇巡撫,根本就沒有這么大的權力。

八降將此舉也讓李鴻章生疑,擔心八降將是詐降,權宜之計,一待時機成熟就再次反叛,李鴻章的手下程學啟(太平軍降將)當時就勸李鴻章要痛下殺手,一旦后來造反,對李鴻章的處境十分不好“今賊眾尚廿余萬,多吾軍數(shù)倍,徒以戰(zhàn)敗畏死乞降,其心未服也,今釋首惡不殺,使各將數(shù)萬人,靡軍餉大萬百余,與吾軍分城而處,變在肘腋,吾屬無遺類矣!”

另一方面,前不久李鴻章的弟弟在平叛中就差點死于太平軍的詐降,為此,李鴻章最后下定決心“臥榻之前豈容他人郭睡, 致有尾大不掉之虞!

在八降將到淮軍拜見李鴻章的時候,雙方還在一起把酒言歡,等喝到一半的時候,李鴻章退出,八降將被預先埋伏的刀斧手給剁了,隨后就展開對蘇州城降兵的屠殺。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為財,太平天國都有圣庫制度,里面存放著大量太平天國的共產,李鴻章進駐蘇州后,八降將未將蘇州圣庫的財寶奉獻出來,使得李鴻章大開殺戒,此種說法還有待論證。

實際上,李鴻章殺降很可能是為了獲得上層更多的關注,只有殺更多的造反者,朝廷才能給予更多的重視。

一向以儒家大師而聞名的曾國藩,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更是大開殺戒,當時人稱曾剃頭,攻入天京后,更是把洪秀全的骨灰都用大炮轟上天。

曾國藩得知李鴻章殺降后,當即拍手稱快, “此間近事,惟李少荃在蘇州殺降王八人最快人意”。

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都深知自己是漢人,想要獲得清廷的認可,必須賣力氣干活,太平天國并不單單是農民起義,他還是一場反清起義,帶有強烈的民族性,這才讓清朝統(tǒng)治者極為痛恨。

李鴻章蘇州殺降原因很復雜,綜合還說還是各方面因素互相作用下完成的,究竟哪一方面占據(jù)主導,還是要問李鴻章了。

9

李鴻章蘇州殺降的具體經(jīng)過。

李鴻章殺降最有名的便是太平天國末期的蘇州殺降事件。1863年11月中旬,李鴻章帶著淮軍和常勝軍,開始進攻蘇州。當時蘇州在慕王譚紹光的帶領下,多次打退清軍的進攻。不過由于當時蘇州太平軍內部存在矛盾,因而清軍抓住機會,招降了四王和四天將,成功的拿下了蘇州城。不過這八人并沒有加官進爵,而是被李鴻章殺害。據(jù)說蘇州太平天國余部整整有三萬人被殺,以至于清軍需要專門雇船夫運送尸體,在當時可以說震動天下。

李鴻章為什么要食言殺降?

1.蘇州八王提出的過分要求,李鴻章沒有辦法滿足,只能先下手為強。當時李鴻章、程學啟等人為了讓受降能夠順利達成,對于八王的條件,都是在拿下蘇州城之后再談。

等到事成之后,八王就希望清軍能夠兌現(xiàn)諾言了。八王希望他們管轄半個蘇州城,并且能夠統(tǒng)率兩萬人。這種條件,清廷是不可能接受的,因為清軍并不信任他們。

按照清廷的規(guī)矩,八王是不可能得到優(yōu)厚的待遇的,因為清廷往往需要對降將進行考驗。比如程學啟也同樣是降將,在多次戰(zhàn)斗中苦戰(zhàn)立功才真正被重用。對于八王來說,他們需要歸順以后替清軍奮勇作戰(zhàn),才有可能被授予重要官職。

可是八王卻不這么想,由于八王手底下有大量士兵,加上他們投降立下大功,所以他們是有底氣和李鴻章談判的?墒菍τ诶铠櫿露,看到傲慢的太平軍降將,哪怕真的滿足這些降將的條件,日后必定后患無窮,這才使得他們動了殺機。

2.為清軍泄憤。清軍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地方,就特別喜歡挾私報復,完全不像朝廷的做法。比如1861年,曾國荃攻下安慶后,太平軍以免死為條件投降。可是清軍入城以后,依然屠殺了這些士兵,甚至還在城中肆意屠殺平民百姓。

所以曾國藩才有了曾剃頭的惡名。對于蘇州殺降,曾國藩認為這是最快人意的事情,而李鴻章則認為程學啟殺得還不夠多。

不過當時的朝廷下有諭旨,洋人盯得緊,所以他們殺戮的時候最好不要讓外人知道,以免遭到外國干涉。

3.關鍵時候程學啟的意見。根據(jù)李鴻章當時的書信,可以看到程學啟力主殺太平天國降將。前面提到過程學啟也是降將,他害怕太平天國的人投降以后和他爭功,動搖他的地位,所以他積極慫恿李鴻章進行屠殺。程學啟臨終之時,對馬格里承認,的確是他下令殺死諸王的,不過主謀卻是李鴻章。

10

李鴻章根據(jù)太平軍降將程學啟、洋槍隊首領戈登為線,先勸降徐佩瑗,后由其說反了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伍貴文等四王與手下4將領張大洲、汪有為、范起發(fā)、汪懷武,于1863年12月4日,合力殺死主帥幕王譚紹光后獻蘇州城。

本來得到高官厚祿的太平天國叛將們,得來的卻是被剿殺。12月5日,清軍殺死降兵降將。死亡人數(shù)說法不一,從2萬到5萬不等。

(1)李鴻章對此解釋

投降的太平軍有20多萬人,郜永寬等人堅決要求要保留二十個營的武裝,同時,要把叛降人員都給付實職(當時,叛將和湘軍、淮軍中許多將領都是虛職。太平軍被剿平后,滿街都是游擊銜,掉下個磚頭都能砸死位總兵銜。虛銜雖有少量俸祿但沒有實權和全俸)。

李鴻章認為:這些要求顯然不可能被接受,因此,這些人勢必要再次謀反。為防事變,只好殺了他們。

(2)李鴻章借此事借機廢掉“洋槍隊”

“蘇州殺降事件”引發(fā)戈登地不滿,作為保人(保住四王四將等人性命的前提下,給予郜永寬二品武職,其手下各有封賞地承諾)的他曾提槍找李鴻章決斗。

李鴻章連忙找“英國朋友”如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朗、稅務司赫德來“壓制”戈登,最終解除戈登兵權,解散了“常勝軍”。

(3)蘇州殺降本質上還是軍費

太平天國時期,整個中國都陷入戰(zhàn)爭中,北方有捻軍、南方有太平軍、西北西南則是眾多民變,再加上還有“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等,這些就需要大量的軍費大量。一方面,軍費要求遠遠高于財政收入;一方面,清廷的腐敗、奢侈消費(例如鴉片)都不能停。因此,文武官員的官俸、軍費就被大量擠占了。

李鴻章手下淮軍是地方軍中軍餉相對充足的,左宗棠就說:李鴻章的軍餉一個月都不欠,而我的軍餉卻欠了一年多。

同時,李鴻章不善軍紀,他的六弟李昭慶在西塘(浙江嘉善)打仗的時候,就放火搶劫百姓。但李鴻章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了知縣湯成烈。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清廷給“淮軍”發(fā)的軍餉是比較好的,但也不是足額。李鴻章還需要搶掠,在此情況下,20萬太平軍部眾加入,就是遣散費都是大數(shù)字。李鴻章焉能不心疼。

關于李鴻章的解讀,參見我回答的“李鴻章到底是不是漢奸賣國賊?你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