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鴻章并非一個心狠手辣到極點的主,比起他的恩師曾國藩來說,李鴻章對待太平軍的方式就顯得比較溫和了。
但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末期,李鴻章不顧天下人的輿論,出爾反爾,剛剛進入蘇州城就對開關獻城的太平軍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雖說與太平軍積怨太深,但殺降總歸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甚至有損陰德,城內的太平軍究竟做了什么,讓李中堂如此痛恨,不惜背上這“屠殺俘虜”的罪名?
李鴻章殺降的背景
時間還要追溯到1863年,太平天國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城被攻破,雖然鼎盛時期能夠與清朝分庭抗禮,劃江而治,然而在不斷的內訌中,太平天國已經(jīng)失去了與清廷一決雌雄的機會。從天京事變之后,沒有了楊秀清的領導,天國就再也沒有打起過精神。
到了1863年,洪秀全躲在深宮不問朝政,除了李秀成和陳玉成還在苦苦支撐外,太平軍可以說是死的死,降的降,亡國之音已在天國的上空奏響。
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在上海站穩(wěn)腳跟后,立即把攻擊的目標選在了蘇南重鎮(zhèn)蘇州,蘇州對于天國的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一旦丟失了蘇州,則整個蘇南都要拱手讓人,天京城隨時都能夠受到清軍在江南江北的兩面夾擊。
我們都知道,蘇州有個著名的景點叫做忠王府,而王府的主人就是天國后期的重要將領李秀成,面對城外黑壓壓的清軍,從軍征戰(zhàn)的十幾年的李秀成也突然感受到了絕望,因為此時的蘇州已經(jīng)成為了一座孤城,周圍的昆山、太倉都已經(jīng)是李鴻章的囊中之物,李秀成漸漸萌生了退意。
他把自己想要放棄蘇州的想法告知了自己最為倚重的干將慕王譚紹光,結果譚紹光堅決反對,他認為如果放棄了蘇州,無異于使得天京門戶大來,一旦棄守,再想奪回無異于癡人說夢,在他的堅持下,李秀成決定讓他試一試,而自己則帶著隊伍另辟根據(jù)地。
雖說李秀成把蘇州的軍政大權交給了譚紹光,但如果沒有李秀成坐鎮(zhèn),蘇州幾乎與群龍無首沒什么區(qū)別。譚紹光血氣方剛,心直口快,平時就很容易得罪人,加上天國末日的恐懼,使得蘇州城內無心戀戰(zhàn),每個人都想為自己留一條退路。
素來與譚紹光不和的郜永寬、汪安鈞、周文嘉等八王早就懷有二心,只不過迫于李秀成的權勢而不敢輕舉妄動,看到李秀成出了城,便覺得機會來了,他們派出密使通過原來的“戰(zhàn)友”程學啟搭上了李鴻章這條線,中間還聯(lián)絡過清朝“雇傭軍”戈登,在戈登的作保下,李鴻章很痛苦的答應了八王的投降條件,表示事后一定奏報朝廷對他們封官加爵。
其實,當時郜永寬變節(jié)的心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有譚紹光還被蒙在鼓里,因為他每天為了守城的工作忙的焦頭爛額,卻沒有發(fā)現(xiàn)此時蘇州的堡壘已經(jīng)從內部攻破。在召開戰(zhàn)前動員會議的時候,汪安鈞從背后突然襲擊,一把尖刀直接插入了譚紹光的心臟,他們把譚紹光的頭顱砍下后,隨即打開城門,李鴻章的淮軍就這樣兵不血刃的開進了蘇州城。
這八個反王的下場如何?
李鴻章進入忠王府后,不禁感慨,太平天國還沒有取得勝利就建造如此奢華的王府,如果不滅亡那真是天理難容。跟在李鴻章屁股后面的八個反王連連稱是,一頓馬屁給李鴻章拍的很是舒服。
李鴻章一邊安慰郜永寬等人放寬心,敕封的詔書馬上就會到,而另一方面,他的淮軍則立馬換防投降的太平軍,并且在當天晚上,李鴻章設宴招待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慶功”晚會。
在酒席上,李鴻章高度評價了八王的“棄暗投明”,一開始晚會的氣氛十分融洽,待到酒過三巡,李鴻章話鋒一轉,開始痛斥他們背主求榮的惡行,此時郜永寬等人突然酒醒,趕緊跪在地上磕頭,李鴻章則不屑的說道:“如果你們現(xiàn)在大罵我李鴻章背信棄義,也許我會考慮放了你們,看到你們如此卑躬屈膝,就一個也不能饒,左右何在,推出門外立即斬首!”
就這樣,這八個反王在譚紹光死的當天就被李鴻章殺死,同時在城內早已準備好的淮軍對太平軍展開了瘋狂的屠殺,一時間蘇州城血流成河,僅被殺的降卒就有兩萬人,死于非命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shù)。
李鴻章為何孤注一擲堅決殺降?李鴻章殺降的消息傳到北京,一時之間讓京內對他不滿的言官找到了口實,他們不斷給慈禧上書,要求嚴懲李鴻章的行為,而慈禧并沒有作出任何批示,這些奏章全部石沉大海。
而作為當時人的李鴻章雖然知道這是慈禧在保護他,但他覺得仍然有必要向太后陳述自己這樣做的目的,他在給慈禧的密折中大致這樣解釋道:
一、當時蘇州城內投降的人很多,臣兵力有限,怕日后控制不住局面。
二、八個反王仗著投降的功勞便獅子大開口,朝廷現(xiàn)在舉步維艱,臣擔心滿足不了他們的請求,他們會降而復叛。
三、太平軍身在曹營心在漢,已經(jīng)投降大清,卻不同意剃發(fā),祖宗家法不可廢,不能開這個先河。
其實,李鴻章在進城之前就已經(jīng)打定了殺降的主意,不論八個反王求饒與否,都不會影響最后的結果,其實在我看來,李鴻章還有一個難言之隱。
太平天國的隊伍中充斥著許多投機分子,他們不是迫于生計而造反,而是覺得能在亂世中能大撈一筆,因此這些人毫無氣節(jié)與忠義一說,為了利益他們什么事都能做的出來。
前不久,在攻打太倉的時候,太平軍也曾經(jīng)提出過投降,等到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前去受降的時候,太平軍突然反叛,李鶴章差點死在了亂軍之中,這讓李鴻章心里極為記恨。而且從起義到現(xiàn)在,太平軍詐降的場面不勝枚舉,實在讓李鴻章太過于頭大。
另外,李鴻章想著力打造的淮軍,他希望手下的人對自己忠誠,像這種背主求榮的人,李鴻章實在不敢信任,也許哪天自己失勢了,他們也會像對待譚紹光一樣的對付自己,雖說對朝廷有利,但對自己而言,無疑是在自己的身邊埋了一顆定時炸彈,在蘇州已在自己囊中的情況下,李鴻章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雖然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150多年,蘇州的殺降案一直讓后人詬病李鴻章,并非為八個反王鳴冤,實在是為蘇州城的百姓遭到滅頂之災而感到痛惜,無論如何,李鴻章在蘇州終將會留下一個“死神”的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