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帝王后妃想要在后宮之中立足,獲取高級別的冊封和更加尊貴的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她要么有著足夠顯赫的家族背景,令皇帝不僅不敢對其小覷,甚至還要伺機“拉攏”;要么就是有傾國傾城之貌,為帝王所鐘情進而獲得專寵,不再旁顧其他妃子;要么就能夠為皇帝誕育皇嗣,憑借著“母以子貴”,最終獲取晉封。
然而,在乾隆朝時期,就有這樣的一位后妃,她出身并不顯赫,雖有一絲美貌但卻也依然在佳麗遍布的后宮中為人所忽視,而一生從未誕育子女更成為了她的“致命之殤”。可縱然如此,她依舊能夠晉封為后宮中地位非常高貴的貴妃之位,去世之后更是被追封為皇貴妃,終成一代“后宮贏家”。
這位乾隆朝時期的“傳奇后妃”,便是歷史上的慶恭皇貴妃陸氏。她的經歷也充分說明,想要在后宮中崛起,并不止只有依靠著皇帝這一條路,通過“曲線救國”的方式,走皇帝身邊“關鍵人”的路線,一樣可以立足于后宮之中。
“低調”而又“平凡”的陸氏,依靠著“太后路線”,晉封為妃。
《清史稿》中,關于陸氏的介紹只有短短一行字,非常的簡單:
“慶恭皇貴妃,陸氏。初封慶嬪。累進慶貴妃。薨。仁宗以嘗受妃撫育,追尊為慶恭皇貴妃!在與其他清朝后妃的記載文字對比來看,對于陸氏的記載少了一個非常關鍵性的信息,那就是陸氏的父親。
這一點在《清史稿》中陸氏的介紹里并沒有說明,這其中的原因必然是其家族的地位非常卑微,而在其他史料上,對于其父親的介紹,也就僅僅是“陸士隆”這個名字而已。
也有史料記載,陸士隆并未入朝為官,沒有官職,只是江南地區(qū)的普通士大夫階層出身的一介讀書人,因而在清朝的官方史料中沒有對其的過多描述與記載。而從后來乾隆皇帝將其家族予以抬旗,正式劃歸鑲黃旗內務府佐領下這樣一份旨意安排更可以看出,陸氏所在的家族甚至在其入宮前都不在旗籍,被抬旗后也只是給予了其一個“包衣”的身份,這些都說明了陸氏家族出身是非常低的。
陸氏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但是其最早出現在乾隆朝的史料中的時間為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她被冊封為陸常在,四月又被晉封為陸貴人。
可是這一年,陸氏已經是24歲了。按照清朝時期傳統(tǒng),參加后宮選秀的女子一般都是在十二三歲左右,由此也可以推測出,陸氏應該是在乾隆登基之初就已經入宮了,只是在此之前由于其出身的卑微并沒有得到冊封,只是普通的宮女,再經過了長達十年在后宮的摸爬滾打經歷后,這才終于有了身份。
當然,陸氏被乾隆皇帝所忽視也是一種必然。這一時期,乾隆皇帝一生的摯愛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尚且在世,后宮之中還有包括后來的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純惠皇貴妃蘇氏等一眾寵妃,這些后妃都是出身高貴且在乾隆皇帝登基前就已經嫁給了乾隆,所以從各方面來說,陸氏確實排不上位置。
然而,也就是從乾隆十三年(1748),陸氏得到冊封開始,其品階和級別開始穩(wěn)步提升,其原因在于,這個時候的陸氏找到了她在后宮中的第一位“貴人”,這便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
“爾貴人陸氏,恭慎無違,恪勤有素。侍深宮而匪懈,夙嫻詩禮之規(guī)。承壺掖以流徽,克佐蘋蘩之職。茲仰承皇太后慈諭,以金冊晉封爾為慶嬪!這是乾隆皇帝冊封陸氏為慶嬪時的冊文,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句便是“侍深宮而匪懈”。
所謂“深宮”,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生母,當時的皇太后鈕祜祿氏;而“匪懈”一詞的意思便是“毫無懈怠”!笆躺顚m而匪懈”便可解釋為,陸氏侍奉乾隆皇帝的生母鈕祜祿氏皇太后非常的盡心,毫無懈怠之意,可以說是做到了無微不至。
乾隆皇帝將她對于侍奉太后的功勞,放在了“恭慎無違,恪勤有素”這樣的對其性格的評價之后,便說明這是乾隆皇帝將其晉封的最為主要的原因。
而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陸氏被晉封為慶妃的冊文上。
“爾慶嬪陸氏,夙著柔嘉,素嫻禮則。早膺象服,小心祇事夫慈宮。久侍璇闈,令德夙傳于女史。茲奉皇太后慈諭,冊封爾為慶妃!“小心祇事夫慈宮”中的“慈宮”,便是專指皇太后。陸氏小心、細致的侍奉皇太后,同樣也也成為了陸氏晉封為慶妃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而這便是陸氏的“太后路線”。
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的孝子,對其生母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是極為敬重,并且對其母親的話可謂是言聽計從,從不反駁。
于是,陸氏便緊緊的抓住了乾隆身邊的“關鍵性”人物——皇太后。
她不僅經常性的前往其宮殿請安、探望,還抓住一切機會盡到自己的孝心,最終陸氏得到了鈕祜祿氏太后的喜歡與青睞,在這期間皇太后也少不了在乾隆皇帝面前夸贊陸氏。
有了皇太后的“背書”,乾隆皇帝對于陸氏的印象必然也是大有改觀,給予了其充分的認可。就這樣,可以說是通過太后的“舉薦”,出身并不高貴,且入宮多年一直沒有誕育子嗣的陸氏,先是被封為嬪,之后更是被封為妃,成為了一宮之主,級別和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
比較一下康熙朝時期,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烏雅氏是通過誕育了雍正,才被晉封為嬪;而辛者庫出身的良妃衛(wèi)氏,更是在生下八阿哥胤禩的近二十年之后,才被正式封為嬪級。從一點說,沒有子嗣的陸氏已然是非常幸運的了。
以撫養(yǎng)皇子為契機,陸氏得到了她在后宮中的第二位“貴人”的支持。
在清朝的歷史上,也并非全部的沒有生育皇子的后妃都就此失去“逆天改命”的機會。
康熙朝時期的和妃瓜爾佳氏,早年生下一女但是早殤,之后再也沒有誕育子嗣,然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下,她與當時也沒有誕育皇子的佟佳氏貴妃,共同撫養(yǎng)了幼年時期的弘歷。也正是因為這段“扶養(yǎng)孫子”的經歷,讓原本在康熙后宮中,地位非常普通的瓜爾佳氏得到了雍正、乾隆兩代帝王的尊崇,最后更是被封為了惇怡皇貴妃,在生前和身后都享盡了殊榮。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陸氏也得到了這樣的一個絕佳的“抱大腿”的機會。這一年乾隆皇帝的皇十五子永琰出生,而他的生母便是當時乾隆皇帝最為寵愛的令貴妃魏佳氏。
這個時期的令貴妃魏佳氏,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生下七公主開始,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誕育皇十七子永璘,十年間,魏佳氏先后為乾隆皇帝誕育了四男兩女共六位子女。
也正是因為誕育子女的數量太多且頻率過高,使得魏佳氏根本無力撫養(yǎng)全部的子女。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皇帝安排已經是慶妃的陸氏撫養(yǎng)皇十五子永琰。
可以說,在此之后,陸氏將全部的心血都用于永琰身上,對其的撫養(yǎng)和教育是盡心盡職、無微不至,而這不僅讓他與年幼的永琰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是讓永琰的生母魏佳氏頗為感動,陸氏與魏佳氏之間,通過永琰就此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聯系。
乾隆三十年(1765年),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因為“斷發(fā)事件”,為乾隆皇帝所厭惡,盡管乾隆未下旨將其皇后之位廢黜,但卻收繳其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其皇后之位“名存實亡”。一年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輝發(fā)那拉氏去世。
就在繼皇后輝發(fā)那拉氏失寵的同時,魏佳氏被乾隆皇帝冊封為皇貴妃,以“副后”身份統(tǒng)御六宮,成為實際上的“后宮之主”,并且是后宮之中級別最高、身份最為尊貴的后妃。
而掌握了后宮權勢,并且為乾隆皇帝所專寵的魏佳氏,并沒有忘記這位精心撫育自己兒子,并將永琰視如己出的慶妃陸氏。于是在魏佳氏的“保舉”之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陸氏正式被乾隆皇帝冊封為慶貴妃,坐上了此時乾隆后宮的“第二把交椅”,就此從身份卑微的普通宮女,搖身一變成為了地位尊崇的貴妃,可謂是實現了后宮人生的“逆襲”。
“養(yǎng)子”永琰登基,陸氏再獲追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慶貴妃陸氏去世,終年五十一歲。
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通過秘密建儲的方式,將當時只有十四歲的永琰確立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
從永琰的出生,到被確立為王朝統(tǒng)治的接班人,陸氏親眼見證并且親自陪伴了永琰了成長,雖沒有最終見到其登基大統(tǒng),但是在永琰心中,陸氏的地位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這份地位比他的生母魏佳氏還要高。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將皇位禪讓給了永琰,永琰登基為帝,這便是后來的嘉慶皇帝。與此同時,乾隆皇帝還追封了永琰的生母魏佳氏為孝儀純皇后。
這一時期的情況大家都非常清楚,乾隆皇帝雖然已經禪位坐上了太上皇,但是依舊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此時的嘉慶皇帝名義上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實際上卻僅僅是個“三皇帝”,他的影響力甚至比不上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
在此期間,嘉慶不僅要繼續(xù)住在王府,所有事情也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誠惶誠恐。在這樣的情況下,嘉慶斷然不敢將陸氏升格的事情搬上臺面,不僅如此,也是礙于乾隆皇帝,就連與其關系恩愛的結發(fā)妻子、喜塔臘氏皇后去世,嘉慶都只能將其草草下葬,可見此時嘉慶對于乾隆皇帝的畏懼。
終于,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第二天正月初四,嘉慶皇帝馬上追封陸氏為“慶恭皇貴妃”:
“朕自沖齡,蒙慶貴妃養(yǎng)母撫育,與生母無異。理宜特隆典禮,加晉崇封,茲追封為慶恭皇貴妃。所有應行典禮,著該衙門查例具奏!此一來,嘉慶皇帝也算了結了長久以來自己的一樁心愿,同時也就此報效了陸氏對于他的養(yǎng)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