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朝與其他朝代不同的地方在于從前漢到后漢一直擺脫不了外戚擅權(quán)的問題,也因此,漢朝朝堂內(nèi)斗也大多圍繞著一波又一波的外戚進行。

竇嬰的死也正是漢武帝一朝初期外戚爭權(quán)的結(jié)果。

1、竇嬰其人。

竇嬰是漢文帝皇后竇氏的侄兒。

竇嬰這個人,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有能力,一個是有原則。

有能力體現(xiàn)在他是平定漢文帝時期“七國之亂”的功臣,因為有功,還被封為了魏其侯。漢武帝剛繼位的時候,還被任命為了丞相。

可以說是權(quán)勢富貴集于一身。

有原則體現(xiàn)在幫理不幫親。竇太后非常寵愛小兒子梁孝王,屢屢表露出兄終弟及的想法,竇嬰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不符合禮法。

竇太后心想,你竇嬰有今時今日的地位和榮耀全都是因我而得,如今卻違逆我的意愿,豎子豈敢耶?因此,之后就一直很厭惡竇嬰,并且還不再允許竇嬰出入宮禁。

竇嬰也因此沉寂了下去。

一直到“七國之亂”爆發(fā),竇嬰才依靠自己的才能重新崛起。

再來就是竇嬰本來是廢太子的太傅,并且在漢景帝廢掉太子后,屢次為廢太子上書申辯,可以說是恪盡了一個太傅的職責。

然而,正因為恪盡職守,又得罪了后來被立為太子的漢武帝以及王皇后。

所以,竇嬰可以說是三重的悲劇:一方面因為竇這個姓氏被劃歸到了竇太后外戚這一支,另一方面其本身又不得竇太后的喜愛,再一方面又因為舊主的緣故為武帝和王太后厭惡。

可以說是一個絕佳的活靶子。

2、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權(quán)力之爭。

竇皇后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35年,也就是她的孫兒漢武帝繼位6年后,此時漢武帝已經(jīng)21歲。

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是漢景帝第二任皇后,當年漢武帝之所以能從眾兄弟中脫穎而出得到帝位至少有一部分靠的是竇太后的支持。

而竇太后之所以支持他,也是因為他娶了竇太后的外孫女兒陳阿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屋藏嬌”典故的由來。

漢武帝繼位后,還沒有到親政的年紀,所以政事都是由兩位太后暗中把持。

此時王太后開始扶持自己這邊外戚的勢力。

主要是靠自己的兩個異母弟弟,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其中又以田蚡能力更為出眾,所以主要還是扶持田蚡。

經(jīng)過兩朝的經(jīng)營(漢文帝和漢景帝),竇太后一支的外戚勢力已經(jīng)樹大根深。但是王太后本身并不是一個甘于平淡的人,她和她身后的家族對于權(quán)勢極其熱衷。

一山不容二虎,由此,兩宮太后的之間就有些水火不容,權(quán)勢斗爭進行得如火如荼。

在班固的《漢書·竇田灌韓傳》中記載著這樣一段話:

“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列侯莫敢與亢禮!

在漢景帝一朝,每當朝堂上商議大事的時候,有魏其侯竇嬰和條侯周亞夫在,其他的諸侯百官都不敢和他們用同等的禮節(jié)對待。

僅此一條,就可以窺見漢景帝時,竇氏外戚的權(quán)勢之盛。

到了漢武帝時,皇帝尚幼,更是權(quán)勢滔天。

當時就有天下的人才盡歸于魏其侯竇嬰門下的傳言。

分別為竇氏外戚代表的竇嬰,和以王氏外戚為代表的田蚡,在朝堂上開始了長期的對峙。

而因為竇嬰不為竇太后喜愛,且又屢屢做出令竇太后不快的事,比如竇太后信奉黃老之說,而竇嬰則公開提倡儒家學說,更是讓竇太后不滿,因此竇嬰雖然是竇氏外戚的一員,竇太后卻并不重用他。

當竇嬰在與田蚡的權(quán)勢之爭中慢慢地處于劣勢的時候,被竇太后免除了丞相的職位,離開了權(quán)勢中心。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太皇太后竇氏去世。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對于外戚來說,也是“一朝后宮之主一朝臣”,竇氏的鎮(zhèn)海神針沒了,一場針對竇氏外戚的蓄謀已久的陰謀開始了。

起初是針對竇嬰身邊的人,友人灌夫僅僅因為對田蚡出言不遜就抓捕,即便竇嬰全力搭救甚至不惜在朝堂上與田蚡撕破臉也無濟于事,灌夫還是被判了族誅,其后,竇嬰也以偽造漢景帝詔書的罪名被處死。

3、竇嬰之必死與漢武帝一朝的外戚清洗。

漢武帝在位期間,其實多次對外戚進行清洗,從竇太皇太后扶持起來的竇氏外戚,到倚靠衛(wèi)子夫皇后起來的衛(wèi)氏外戚,最后甚至為了防范太后擅權(quán)外戚把持朝政的可能而把年幼太子的母親殺死。

可以說是玩弄權(quán)術(shù)于鼓掌間。

竇嬰的死一方面對于朝堂上已經(jīng)有跋扈跡象的王太后一支的外戚有震懾作用,一方面也是拔除竇太皇太后在朝堂上的影響,可以說一舉多得。

也可以把竇嬰的一生看做是舉漢一朝外戚的一個縮影罷。



歡迎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評論,閑話和你一起說腦洞大開的歷史。


最佳貢獻者
2

在中國歷史上,太監(jiān)干政外戚攬權(quán)常常被作為政治文化上的貶義說法來理解,但是,并非所有的太殲都是陰險惡毒之人,比如“三保太監(jiān)”鄭和;也并非所有的外戚都是佞臣賊子,比如竇嬰。竇嬰是歷史上很典型的外戚功臣因朝中的政治斗爭而冤死的事例。

竇嬰(?—公元前131年)字王孫,清河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是漢文帝皇后竇氏的侄子。竇嬰雖也有靠姑姑竇氏皇后而上位的便利,但他確實也很有能力的。吳、楚七國之亂時,他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jiān)齊、趙之兵,為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作出重要貢獻,因為被封為魏其侯。漢武帝主政的初期,他被任命為丞相,為武帝朝初期推行“獨尊儒術(shù)”,吸收儒生人才入朝等發(fā)揮得積極的作用?墒牵麉s因為與后來成為丞相的田蚡在朝中的斗爭,并為景帝朝的名將、平息七國之亂的功臣灌夫申訴報不平而逮捕下獄,且由于王太后的壓力,最后蒙冤被處死,他的親族也被滅了。

竇嬰(劇照)

第一,竇嬰平七國之亂,建功封侯

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后堂兄的兒子,從文帝朝起,他便是皇親國戚了。竇嬰從年輕時起就喜歡結(jié)交賓客,屬于活躍、豁達和好交往的人。漢文帝時,竇嬰曾任吳國國相,后來,因生病而離職。漢景帝剛即位時,他入朝擔任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但是他有主見,敢堅持自己的正確看法,所以,并不那么受竇太后的喜愛。比如,在漢景帝和竇太后的面前,竇嬰的一次率性舉動就惹得竇太后很不高興。當時,竇太后的兒子、梁孝王劉武入朝,漢景帝親切地以兄弟的身份設(shè)宴招待她的這位弟弟,兄弟兩喝得酒興正濃時,漢景帝一高興,便很親切地對梁王劉武說:“待朕我死之后便將帝位傳給梁王。”竇太后聽了非常高興,因為竇太后特別疼愛梁王劉武。可是,竇嬰一個敢于闡述自己正確的看法,他認為景帝酒后之言非常不妥,他恭敬地端起一杯酒,獻漢景帝喝酒,并說:“天下乃高祖打下,帝位應(yīng)由父傳子,此乃漢朝之規(guī)制,陛下擅言傳位于梁王,不妥!”(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竇太后對景帝說要傳位給梁王,正高興著,而經(jīng)竇嬰一說,她非常氣憤,因此而憎恨竇嬰。竇嬰也感到這次冒犯了太后了,于是,他感到任詹事這小官職沒有意思,便借口生病提出辭職,竇太后很氣,開除竇嬰進出宮門的名籍,并且不允許他節(jié)日進宮朝見。竇嬰從此不招太后喜歡。

竇嬰(劇照)

可是,后來景帝朝出現(xiàn)一件驚天地的大事,不僅讓竇嬰有機會再入朝,而且還讓他當上了大將,并被封為魏其侯。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出現(xiàn)了吳、楚等七國反叛,吳王劉濞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起兵,他自己領(lǐng)兵二十余萬,而且還兼領(lǐng)楚國之兵。劉濞在淮南的東陽置糧倉,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qū)偵察朝廷軍隊的動向。吳楚聯(lián)軍隨后渡過淮水,向西進發(fā),成了諸侯王總反叛的主力軍。膠西諸侯國的叛軍也積極響應(yīng),攻齊王將閭據(jù)守的臨淄,而趙國卻約匈奴聯(lián)兵進犯漢地。一時讓景帝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漢景帝遇到了危急,諸侯王不可信任了,他在朝中皇族成員和竇姓家族中找能力,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只有竇嬰是既賢又能的人,于是,景帝召見竇嬰。竇嬰入宮覲見后,借口有病,堅決推辭入朝為官。竇太后知道后知道竇嬰是在怪她,她心里有愧。漢景帝對竇嬰表示,現(xiàn)在天下危急,大難將至,勸竇嬰不可推辭。竇嬰不敢抗旨。于是,景帝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賞賜給他黃金千斤。

為了平亂,竇嬰向景帝提出了兩項建議:一是讓閑居在家的袁盎、欒布等很有名的賢士入朝為官,景帝照準了。他還下旨將黃金放在入朝的走廊里,讓起用的酌情自己取,結(jié)果,沒有人取走黃金;二是奏請景帝召見曾在吳國當過丞相的袁盎,武帝也準了。結(jié)果,袁盎向景帝建議,吳楚等諸侯王造反,目的是“清君側(cè)”,只要殺了提出削藩的晁錯,就可以讓吳楚七國之亂平息。竇嬰也贊同以晁錯的死來換取七國罷兵。在危急之際,武帝雖然有些舍不得讓他的寵臣晁錯去死,但已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準了袁盎的建議,下旨腰斬了晁錯?蓱z的晁錯,忠心報國,竭力主張削藩,卻死在了削藩的政策推行中。

事不宜遲,景帝開始采取平亂行動,首先,他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領(lǐng)大軍前去抗擊吳楚聯(lián)軍,派老將酈寄領(lǐng)兵去抗擊趙國,派欒布帶兵去抗擊齊地諸叛國;其次,令大將軍竇嬰率兵駐屯滎陽,監(jiān)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

可是,景帝殺了晁錯,卻沒有能歡迎叛軍撤退,吳王劉濞認為自己已經(jīng)取得優(yōu)勢,已有成為“東帝”勢力,于是,拒詔不罷兵。

吳楚聯(lián)軍西向進攻洛陽的路上,有景帝的弟弟劉武的封地梁國橫亙于其中。吳楚聯(lián)軍破梁軍于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圍攻梁都。此時,劉濞以為周亞夫會率漢軍來救梁國?墒牵軄喎騾s不救梁國,而是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口岸(在今江蘇洪澤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截斷了吳楚軍的糧道,使吳楚聯(lián)軍因缺糧而陷入困境。周亞夫還根據(jù)吳楚軍隊多是步兵利于險阻,而漢軍多是車騎利于平地的特點,選擇在淮北平地與吳楚聯(lián)軍對陣,吳楚聯(lián)軍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梁軍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楚聯(lián)軍無法越過。結(jié)果,吳楚聯(lián)軍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向周亞夫軍營挑戰(zhàn),周亞夫領(lǐng)兵出擊,吳楚聯(lián)軍潰敗,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劉濞帶著千余人逃走,退至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漢軍派人策動了劉濞軍中的東越人倒戈,東越人殺劉濞。楚王劉戊也因兵敗而自殺。吳楚之亂持續(xù)三個月便被朝廷的軍隊擊潰了。

竇嬰因此出謀劃策有功,且鎮(zhèn)守滎陽,監(jiān)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保證了周亞夫能順利擊敗吳楚聯(lián)軍,因而有戰(zhàn)功,漢景帝賜封竇嬰為魏其侯。此時,在朝中,條侯周亞夫和竇嬰魏其侯的地位最高,其他列侯皆不敢與他們倆平起平坐。竇嬰成了景帝最信任的大臣。

第二,竇嬰曾貴為太子太傅、丞相,卻崇尚儒學得罪太皇太后而被免職

漢景帝四年(前153年),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他認為竇嬰博學又忠賢,令其擔任太子的太傅?上,漢景帝七年(前150年),劉榮的太子之位被廢了。對此,竇嬰曾多次為劉榮辯護,但都沒有能說服漢景帝改變主意。竇嬰覺得對不起劉榮,于是,他再一次推說有病,到了藍田縣南山隱居。幾個月過去了,他還不想回京都,他的賓客、辯士都勸他,但都沒有說服他。此時,有一個梁地人叫高遂的,去勸說竇嬰,他對竇嬰說:“給您富貴的乃是皇上,使您成為朝廷親信是太后,您任太子太傅,太子被廢黜,您力爭而不能成功,又沒能殉職。而您卻托病隱居,擁抱歌姬美女,閑居而不參與朝會。請您深思,您此舉明顯是要張揚皇帝的過失。倘若皇上和太后要加害于您,不只是您會遭禍,連您的妻子兒女皆會被殺!保▍⒖础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嬰仔細一想,感到高遂說得有理,于是,他便結(jié)束隱居,入朝覲見漢景,表現(xiàn)的很謙恭。

可是,景帝雖然很信任竇嬰,但他深知竇嬰是不適合于當丞相的。當桃侯劉舍被免去丞相職務(wù)時,竇太后多次推薦竇嬰任丞相。可是,漢景帝對太后說:“太后別誤解,并非兒子吝嗇一丞相之位,不讓魏其侯任相,而是魏其侯此人驕傲自滿,處事草率,自以為是,不堪大用,不適合任丞相之職。”(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終于,景帝任建陵侯衛(wèi)綰為丞相。

此后,魏其侯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這人成了他的克星,這就是武安侯田蚡。田蚡是漢景帝皇后王娡的同母弟弟。這是一個能屈能伸、不擇手段,一旦得志便張狂霸道的陰險政客。

竇嬰已是大將軍時,田蚡還只是個郎官,當時,他常來往于魏其侯家中,表現(xiàn)得極為卑微,侍候陪飲,跪拜如孫輩一般恭敬?墒,在王皇后的支持下,至景帝晚年,田蚡當上了太中大夫,他能言善辯,善于觀言察色,精于巴結(jié)奉承;他研讀《盤盂》(記銘言或功績的書),深諳官場交際之道。王皇后感到他很有才能。

田蚡(劇照)

田蚡的機會來,漢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繼位,當時劉徹還年少,王娡成了皇太后,她臨朝稱制,對田蚡非常重視,他采用了田蚡賓客的計謀,搞了不少全國性的鎮(zhèn)壓或安撫的大動作,以此來打擊異己,收買人心。田蚡被封為武安侯。

建元元年(年140年),丞相衛(wèi)綰因病免職,漢武帝拿不定注意,不知道該讓誰來當丞相和太尉,其中這兩個職位的最重要人選就是田蚡和竇嬰。田蚡當然很想當丞相。此時,深諳縱橫之道的門客籍福勸田蚡說:“魏其侯居顯貴之位已很久,天下有才之人皆歸附于他。今您剛發(fā)跡,豈能與魏其侯相比?便是皇上命您為丞相,您亦應(yīng)讓位于魏其侯,若魏其侯任丞相,您定會當太尉。太尉與丞相地位同等尊貴,而您讓出相位,必能博個好名聲!保▍⒖础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锿`是個很有謀略的人,他一定,覺得籍福說的很有道理,他便說服王太后,讓他向漢武帝傳達不想任相的意思。漢武帝正拿不定的主意,聽王太后一說,他便任命竇嬰當丞相,讓田蚡當了太尉。

籍福是個多項服務(wù)的門客,他離開田蚡之后,立即跑去找竇嬰,祝賀竇嬰當丞相了。他還善于地提醒竇嬰說:“您天性爽直,愛憎分明,今有賢者贊譽您,您當上了丞相,而您素來不賢之人,而不賢者多,這不賢者必會暗中毀謗您。若您能容納賢者與不賢者,必能長久任相,否則,您必因受毀謗失去丞相之職!保▍⒖础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罚┛上,竇嬰不聽籍福勸告,最后招來了禍害。

說來也怪,竇嬰與田蚡雖然性格、為人大為不同,但他們倆有一點是極為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愛崇尚儒家學說。

當時,武帝正積極地推行董仲舒關(guān)于“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的建議,并開始招來一些儒生入朝為官。此時,竇嬰和田蚡也支持漢武帝的革新政策,他們推薦趙綰當了御史大夫,推薦王臧擔任郎中令。而趙綰向武帝建議,把魯國儒家大學者申培迎到長安,這申培是經(jīng)學家,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的開創(chuàng)者,武帝任命申公為太中大夫,參與研究有關(guān)興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規(guī)章,以及改變歷法及服裝顏色等事。趙綰等書生意氣,敢作敢為,他們還檢舉譴責竇氏家族和皇族成員中品德不正之人,要求開除他們的族籍。

趙綰的建議和漢武帝的行動使諸外戚的列侯難以忍受,而趙綰是竇其侯推薦的,而這些列侯們大多娶公主為妻,他們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于是,侯門中很多人便開始毀謗魏其侯,有的就告到太皇太后竇氏那里去。竇太后歷經(jīng)過文景之治,長期崇尚黃老之學,而此時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排斥黃老學說的政策舉動已經(jīng)讓竇氏很難接受了,她聽說竇嬰、田蚡、趙綰、王臧等人極力推崇儒家學說,貶低道家,并以堅持儒家德行為由檢舉到列侯家族了,他忍耐不了了。她年紀大,經(jīng)歷多,資格老、影響力仍在,她準備行動了。

建元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趙綰竟大膽地勸漢武帝擺脫太皇太后的制約,他建議漢武帝今后不必把朝中政事稟奏給太皇太后。竇氏得知趙綰的建議后,勃然大怒,這促使她立即行動。


竇太后與王夫人(劇照)

太皇太后竇氏她逼迫漢武帝按她的旨意行事,于是,趙綰、王臧儒生官員被罷了職并逐出都城,而受其牽連,竇嬰和田蚡分別被罷免了丞相和太尉之職。依竇氏之意,武帝任命柏至侯許昌當了丞相,任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于是,竇嬰、田蚡從此以列侯身份閑居于家中。田蚡因為有他的姐姐王太后的幫助,仍然受到漢武帝的寵信,仍可參與議政,而朝中官吏皆知田蚡的能量,都依附于田蚡。而魏其侯卻孤零零的,沒有朝臣來登門了。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竇氏去世,丞相許昌和御史大夫莊青翟因為對竇氏的喪事辦得不好,皆被免官,田蚡被任命為丞相,大司農(nóng)韓安國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天下郡守和諸侯王都依附于田蚡了。田蚡開始狂妄、霸權(quán)、盛氣凌人。

第三,與田蚡朝中角逐,竇嬰最終落敗蒙冤被斬

失勢的竇嬰和豪爽的灌夫成了交情極深的摯友,而田蚡卻成了竇嬰和灌夫的可恨對手。

竇嬰自從竇太后去世后,加上他的個性,漸漸地被漢武帝疏遠,他失去了權(quán)勢,趨勢逐利的大臣們也不再依附于他了,賓客們也漸漸離去,甚至有些朝臣開始對他表現(xiàn)出懈怠傲慢,只有而只有五家灌夫一直對他很好,竇嬰常常向灌夫傾訴孤獨和苦悶。

灌夫(劇照)

當然,灌夫?qū)儆诒容^豪爽直率的將軍,他與竇嬰在性格上比較合拍,同時,他通過竇嬰去結(jié)交列侯,提高聲望,而竇嬰想借助于灌夫的力量來懲罰那些對他不敬的小人,兩人交往越來越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漸漸成了交情深厚的摯友。

相反,田蚡自從當上了丞相,越來越不把朝臣放在眼里,不過,表里不一的田蚡有時也會裝著說漂亮的話。有一次,灌夫在服喪期遇到了田蚡,田蚡假意表示,他想和灌夫一起去拜訪魏其侯,只是,灌夫在服喪期間,不太方便。灌夫說:“您肯屈訪魏其侯,灌夫即便在服喪時,也當奉陪!讓灌夫先告知魏其侯,備好酒宴,恭候您光臨。”田蚡應(yīng)允。于是,灌夫告知了竇嬰,竇嬰讓他夫人吩咐下做好準備,非常認真地清掃府邸,布置帷帳,準備酒宴。第二天,從早晨等到中午,不見田蚡影子。竇嬰對灌夫表示,可能丞相忘了來訪的事了。灌夫很生氣,認為他喪服在身,應(yīng)了田蚡之約,而田蚡卻不來。于是,他親自駕車去接田蚡。到了田蚡家,丞相府的人說田丞相還在休息,灌夫闖進去,讓人叫醒田蚡,對田蚡說:“灌夫昨日蒙您答應(yīng),同去拜訪魏其侯,魏其侯家早已備好酒食,一直等著丞相,而丞相竟還在睡覺,這是為何?”田蚡故作驚訝地表示道歉,說他昨日喝醉了,忘了昨天約定了。其實,田蚡只是說著玩的,他根本沒想去魏府。在灌夫的要求下,田蚡才慢吞吞地跟著灌夫走。在魏府,灌夫喝多了,起身舞劍,舞畢,很禮貌地請?zhí)锿`喝酒,田蚡很傲慢,根本不起身回禮,還諷刺灌夫,竇嬰知道田蚡是故意激怒灌夫,便扶灌夫去休息,而他忍住氣,替灌夫向田蚡表示歉意。這一次,田蚡讓灌夫在心里埋下了怨恨。

田蚡權(quán)力越大越是目空一切,后來竟欺壓到竇嬰頭上了。

田蚡見竇嬰在朝中大勢已去,于是,他開始欺負他,他派門客籍福去向魏其侯索取在城南的田地,竇嬰大為惱火,他對籍福表示,他雖然被皇帝棄而不用,但依然顯貴,田蚡如何能仗勢硬奪他的田地呢?他向籍福表示拒絕。灌夫知道此事后,極為生氣,大罵籍福,籍福不想讓魏、田兩人結(jié)仇,編了好話向田蚡表示歉意,勸田蚡說,魏其侯年事已高,將不久于人世,讓田蚡等等再說。而田蚡得知竇嬰和灌夫是因憤怒而不肯讓出田地的,他很氣,認為當時魏其侯兒子殺人,是他施救的,現(xiàn)在魏其侯竟舍不得幾頃田地,再說,灌夫憑什么干預呢?至此,田蚡與灌夫、竇嬰結(jié)仇了。

接下來,田蚡如此向漢武帝告灌夫,說灌夫住在潁川,橫行霸道,百姓深受其苦,請求漢武帝查辦。漢武帝表示,這是丞相職責范圍的事,不必上奏。而灌夫探知了田蚡以非法手段謀取暴利和受賄的事。

再后來,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王太后下詔令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賀。竇嬰請灌夫同他一道去,灌夫認為他因喝酒多次得罪丞相,不去了。竇嬰認為暫時也和解,該去的。于是,他們一同去慶賀。

宴席上,田蚡起身敬酒,賓客們都離席伏地表示不敢當;過了一會兒,竇嬰起身敬酒,卻只竇嬰的老朋友起身,其他的都坐在席上表示回應(yīng)。灌夫起身依次敬各位賓客,而武安侯田蚡時,田蚡坐在席上,不起身,表示喝多了,不能喝滿杯了。

灌夫本來已經(jīng)一肚子氣,便表示,武安侯是貴人,此杯請喝了吧!田蚡不喝。灌夫只好忍住氣離開。灌夫又去敬臨汝侯灌賢,灌賢正在跟程不識說話,不起身回敬,這一下灌夫忍不住了,他朝著灌賢大發(fā)怒氣,罵灌賢平時常常詆毀程不識,而今日他灌夫這長輩給他敬酒,他卻假裝著跟程不識交頭接耳。

田蚡從主人的身份站出來說話,他對灌夫說:“程將軍和李將軍都是東西兩官的衛(wèi)尉,你現(xiàn)在當眾侮辱程將軍,你難道不給你所尊敬的李將軍留點余地嗎?”灌夫正在氣頭上,他氣憤地回應(yīng):“今天你就是殺我的頭,穿我的胸,我也不在乎,還顧什么程將軍、李將軍!”竇嬰揮手示意讓灌夫離開。田蚡發(fā)火說:“都是我寵慣灌夫造成的錯!庇谑,他命令武士扣留了灌夫。籍福替灌夫道歉,并按著灌夫的脖子讓他道歉。灌夫越發(fā)火了,不肯道歉。武安侯令武士們把灌夫捆放在客房中,叫來長史說:“今天請宗室賓客參加宴會,是按太后詔令辦事!庇谑牵麖椲拦喾蛉枇R賓客,侮辱詔令,犯不敬之罪,把他囚禁在特別監(jiān)獄里。之后,又派人追查,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親屬,皆判以殺頭示眾之罪。

竇嬰很后悔帶灌夫出席宴會,他出錢讓賓客向田蚡求情,田蚡不答應(yīng)。最后,竇嬰只好自己挺身而出救灌夫。他的夫人勸他說灌將軍得罪了丞相,和太后的人作對,是救不了的,竇嬰說丟了爵位也要救,不能讓灌夫獨自去死。于是,他上書給漢武帝,漢武帝召見他,他把灌夫酒宴上喝醉的行為,認為灌夫不足以判死刑。漢武帝表示贊同,賞賜竇嬰一同進餐,讓他明日到東朝去公開辯論此事。

竇嬰、田蚡等都到了東朝,展開辯論,竇嬰極力夸贊灌夫的長處,說他酗酒獲罪乃誤判;而田蚡卻以別的罪來誣陷灌夫。強調(diào)灌夫驕橫放縱,犯了大逆不道的罪;竇嬰轉(zhuǎn)而攻擊田蚡的各種短處。田蚡辯解說,天下太平無事,他得皇上賞識,他只是愛好音樂、狗馬和田宅,只是喜歡歌伎藝人、巧匠等,不像魏其侯和灌夫那樣,招集天下的豪杰壯士,不分白天黑夜議論朝政,腹誹心謗深懷對朝廷的不滿,他不明白魏其侯想干嗎?

兩人爭辯不休,漢武帝問大臣的意見,御史大夫韓安國先是為灌夫說話,他認為,魏其侯說灌夫的父親為國而死,灌夫手持戈戟沖入到強大的吳軍中,身受創(chuàng)傷幾十處,名聲在全軍數(shù)第一,這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別大的罪惡,只是因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爭,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狀來判處死刑的。他贊同魏其侯的話?墒,之后他又認為,丞相說灌夫同大奸巨猾結(jié)交,欺壓平民百姓,積累家產(chǎn)數(shù)萬萬,橫行潁川,凌辱侵犯皇族,這是所謂‘樹枝比樹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后果不是折斷,就是分裂。丞相的話也不錯。希望英明的主上自己裁決這件事吧。

主爵都尉汲黯認為竇嬰說的是對的,內(nèi)史鄭起先也認為竇嬰對,但后來又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漢武帝怒斥鄭當時說:“你平日多次說到魏其侯、武安侯的長處和短處,今天當廷辯論,畏首畏尾地像駕在車轅下的馬駒,我將一并殺掉你們這些人!庇谑瞧鹕砹T朝,進入宮內(nèi)侍俸王太后進餐去了。

王太后早已經(jīng)派人在東朝上探聽消息,當她得知廷辯的消息后,大發(fā)光火,不與武帝吃飯了,她:“哀家還活著,竟有人敢如此欺負我弟弟,若是哀家死了,便會割他如魚肉;实墼跄苋缡艘话,沒有自己主張呢?今皇帝尚在,大臣隨聲附和,若是皇帝死了,這幫大臣還可信賴嗎?”漢武帝道歉說:“皆是皇室外家,因而在朝上辯論,否則,用一獄吏足矣!”

武帝令御史記述的灌夫罪行進行追查,發(fā)現(xiàn)事實與竇嬰所說很有不符,認為竇嬰犯了欺君之罪,便令將其拘禁在都司空監(jiān)獄里。

第四,遺詔之謎,竇嬰的慘死半是蒙冤半是咎由自取

其實,漢景帝還在世時,竇嬰曾接收過他臨終前的詔書,詔書曰:“若魏其侯遇處境不利,可隨機應(yīng)變,將意見呈報皇帝!痹靖]嬰是不想說出景帝遺詔的,可是,他自己被拘禁,而灌夫已面臨被定死罪滅全族的危急之際,竇嬰就只能讓其侄子上書,向皇帝奏報遺詔之事,希望武帝能再次召見他。漢武帝接到遺詔之后,便令人在尚書府檔案室查找另一份保留的遺詔,可是,卻沒有相同的景帝臨終留下的遺詔。而竇嬰所報的詔書只封藏在竇嬰家中,是由竇嬰的家臣蓋印加封。漢朝規(guī)定,遺詔需一式兩份,一份保留在檔案室,如今卻找不到,這等于魏其侯欺君,于是,魏其侯被該判斬首示眾,他的家屬也全被處死。魏其侯是有大功與漢王朝的,他的死確實是有冤情的。

其實,憑魏其侯的性格和為人,他是不會也不敢偽造景帝的遺詔的,他手中的那一份遺詔一定是真的,而且,從景帝晚年對魏其侯的了解和信任來看,景帝給魏其侯留下那樣的詔書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詔書真實性是可信的。但是,當時之所以沒有能找到藏在檔案室的詔書,最大的可能是田蚡早已知道詔書的事,他事先派人將檔案室保存的那份詔書偷偷取走了。當時田蚡是丞相,他派人進入檔案室是職權(quán)范圍內(nèi)的事,要想從中取出一份詔書,這并非難事,而且田蚡是干得出來的。竇嬰比不上田蚡奸猾,更沒有田蚡那樣的狠毒心機。田蚡偷了詔書,這是最大的可能。

還有一種可能,是太皇太后竇氏在世時毀了詔書。遺詔是漢景帝給竇嬰的殺手锏,意在扶助年幼的漢武帝,以防皇權(quán)旁落,而竇太后崇信黃老,與漢武帝推崇儒術(shù),重用儒生是不合拍的,竇氏一直對漢武帝不太喜歡,與竇嬰也常常不和,于是,他為了能控制漢武帝,駕馭竇嬰,毀了詔書。竇老太太是政治老手,為了維護她的權(quán)力,毀詔書的事她是干得出來的。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王太后派親信毀了詔書。景帝去世后,王太后的勢力逐漸膨脹,她是很有野心的人,她一直想學竇太后臨朝稱制,對于年少的劉徹(登基時十六歲)她一直想控制,當時,田蚡已經(jīng)當上太尉,后來又當了丞相,在這兩個時期,王太后在朝中的影響力很大,她想進入皇家檔案館毀了檔案是完全做得到的。

漢武帝(劇照)

最后一種可能,是漢武帝將詔書毀了。漢武帝是有雄心壯志,敢作敢為的帝王,在他執(zhí)掌皇權(quán)之后,他再也不想像年少時那樣被人掌控了,若當有朝臣向漢武帝匯報關(guān)于遺詔的事,漢武帝一定會先看遺詔的內(nèi)容,而景帝留下的遺詔既有利于竇嬰輔佐武帝,但同時也讓竇嬰有制約武帝的權(quán)力,于是,面對竇家與王家兩股勢力的爭斗,他沒有辦法調(diào)和,他必須采取辦法抑制甚至消除,所以,他極有可能將遺詔備份銷毀,借田蚡之手除掉了竇嬰,消除竇氏的最后力量,因而,他以“欺君罔上”之罪處死了竇嬰,并以此來滿足他母親王太后的要求。竇嬰是三朝元老,若有遺詔在手,要想消除是比較困難的,而竇氏實力不存在了,王氏勢力就比較好對付,畢竟王氏的根基較淺,后來,田蚡很快被漢武帝打壓,郁郁而終,而王太后失去朝中田蚡勢力,便成了孤零零的宮中老女人,也就掀不起波瀾。

看來,魏其侯的慘敗是大局所致,是不可避免的,雖然他的是很冤的。

而且,竇嬰的死與他的個性和做事風格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他率直、自傲,不愿遷就別人;他屢次裝病怠政,不尊重皇帝;他不善于與朝臣搞好關(guān)系,大臣們對他也很冷淡;之前他得罪了他的姑姑太皇太后,后來又得罪了王太后;而且,他在漢武帝面前,也有一些傲氣。更嚴重的是,他后來與田蚡幾乎是勢不兩立,他反對田蚡是明著來的,而田蚡對付他卻是以陰毒的手段干的。所有這些,導致了竇嬰的慘敗,所以,竇嬰的死,部分原因也是他咎由自取。

司馬遷分析說:“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筴而名顯。魏其之舉以吳楚,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然魏其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shù)而不遜,兩人相翼,乃成禍亂。武安負貴而好權(quán),杯酒責望,陷彼兩賢。嗚呼哀哉!遷怒及人,命亦不延。眾庶不載,竟被惡言。嗚呼哀哉!禍所從來矣!”(參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蔡東藩說得更清楚:“竇嬰既免相職,正可退居林下,安享天年,乃猶溷跡都中,流連不去,果胡為者!且灌夫好酒使性,引與為友,益少損多,無端而親田蚡,無端而忤田蚡,又無端而仇田蚡,卒至招尤取辱,同歸于盡,天下之剛愎自用者,皆可作灌夫觀!天下之游移無主者,亦何不可作竇嬰觀也?田蚡不足責,竇嬰、灌夫,其亦自貽伊戚乎!”(轉(zhuǎn)引自《執(zhí)國法王恢受誅,罵座客灌夫得罪》文獻網(wǎng)[2014-02-04])

司馬遷和蔡東藩的分析都是很有道理的,竇嬰之死,悲哉,亦惜哉!

3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太后在世竇家人呼風喚雨,漢武帝的媽媽王氏、漢武帝的舅舅田紛兩家都不敢扎刺兒,在朝中能形成勢力的就是老劉家和老竇家啦。

竇嬰平定七國之亂對漢室有大功自不必說,有漢景帝和姑姑罩著也是高官厚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隨著漢武帝即位,母壯子幼,不得不依靠劉家和田家,但是竇家的靠山竇太后去世前還能相安無事。太皇太后竇氏去世后,制約皇太后和田紛的外部勢力很容易被壓制住了。

竇嬰授人以柄得罪了王田,加上此時漢武帝認為還不到跟母親舅舅翻臉,犧牲的只能是自己的竇姓遠親了。

不過,漢武帝也是借竇王田三家的爭斗,為他和他的劉姓天下借力打力,強化中央集權(quán)。

4

竇嬰是個有義氣的人,在大是大非上是堅持原則的,總的來說是個好人,他死于非命,還是因為他太驕傲,放不下以前的地位和榮耀。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也就是竇漪房,漢文帝的皇后。竇太后是個挺護短的人,但是對他這個侄子,她卻是很討厭。主要是他確實太正直了,還什么都敢說。漢景帝和梁王都是太后的兒子,有一次喝酒時,景帝說等我死后要把皇位傳給梁王。竇嬰?yún)s說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應(yīng)當父子相傳,這是漢朝立下的制度規(guī)定,陛下憑什么要擅自傳給梁王。從那以后太后就再也不愿意見這個親戚了。

七國叛亂時,景帝沒有可用之人,想起了竇嬰,任命他為大將軍,消滅叛亂后,被封為魏其侯。

賓客都爭相投入魏其侯門下。每次朝廷討論軍政大事,周亞夫和竇嬰平起平坐。這個時候是他人生的巔峰。

后來,竇太后去世,竇氏一族失去了依靠,權(quán)勢衰弱。賓客此時都不愿意再跟隨他。只有一個人灌夫還是跟以前一樣,所以竇嬰對灌夫十分好。王皇后的弟弟田蚡當了丞相,灌夫在好幾次聚會中跟田蚡鬧了矛盾。后來在田蚡娶妻時,再次胡說八道,惹怒田蚡,將他抓起來,準備處死。

竇嬰寧可不要侯爵之位,也要救出灌夫。東朝廷辯后,他被囚禁起來。到這個時候應(yīng)該消停才對,他卻對漢武帝說有一份景帝的詔書,最后發(fā)現(xiàn)宮內(nèi)沒有副本,被判偽造詔書。灌夫被處死之后,沒過多久他也被處死了。

竇嬰的死亡主要是他看不清局勢和自己的位置,竇太后去世后,他已經(jīng)失勢,按說應(yīng)該低調(diào)起來,他卻放不下當時的地位,非得爭個高低。灌夫這件事本事件好事,但是他的義氣和正直沒有用對地方,最終將自己也搭了進去。主要原因是,權(quán)力階層的轉(zhuǎn)換,他已經(jīng)失去了地位。

5

竇嬰(?—公元前131年),西漢大臣,字王孫,清河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是漢文帝皇后竇氏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jiān)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竇嬰乃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再度召見。但尚書很快就發(fā)現(xiàn)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并無副本,于是以“偽造詔書罪”彈劾竇嬰。元光四年初,竇嬰被處死。竇嬰是一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漢武帝為了有所作為而采納了董仲舒尊儒的建議,漢武帝重用竇嬰,因為在政治觀念上是一致的。

竇嬰有沒有偽造過遺詔?竇嬰之死的根本原因

  其實竇嬰之死是漢武帝時期比較大的案子,這件事情的起因很簡單,不過是灌夫酒后失德大罵田蚡,但是后果卻很嚴重,灌夫被株族,竇嬰被處死,第二年田蚡就暴斃了。那么竇嬰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不是想表明看到的那么簡單呢?竇嬰真的偽造了遺詔嗎?

  竇嬰是非死不可的,因為他是一個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漢武帝初當皇帝的時候,大部分的權(quán)力還是在竇太后手里的,可以說竇太后壓制了漢武帝的帝權(quán),所以當竇太后死后,漢武帝肯定要大量清除竇太后時期的官僚,而竇嬰就是竇太后的侄子,是當時竇氏集團最核心的人物。正是因為竇嬰是竇氏集團的最核心的人物,漢武帝就借助了王太后的王氏外戚的勢力壓倒了竇氏,這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過錯不僅都到了王氏的身上,反而王氏還要感謝漢武帝的英明。還有漢武帝肯定是不喜歡竇嬰的,當時漢武帝劉徹還不是太子,竇嬰是太子劉榮的太傅,關(guān)系可想而知。竇嬰曾勸李夫人和長公主搞好關(guān)系,不過最后王夫人和長公主聯(lián)姻,長公主在竇太后面前經(jīng)常吹耳旁風,最后在漢景帝和竇太后的壓迫下劉榮自殺立,劉徹為太子。

  歷史上,竇嬰在東廷辯論后本來是占上風的,但是因為王太后的原因,漢武帝最后讓竇嬰下獄了,竇嬰便讓家人將先帝的遺詔呈獻給漢武帝后,可是漢武帝在尚書那里找不到存檔,最后當然沒有找到,竇嬰因此背上矯詔的罪名,最終被腰斬,F(xiàn)在史學界對此事有很多說法:一是竇嬰確實偽造了遺詔,為了保命;而是漢景帝確實給了遺詔,但是被王太后和田蚡銷毀了;三是漢武帝借竇、王之爭,銷毀了遺詔,瓦解竇氏團體。




6

  漢武帝時期,人才輩出,擔任過丞相職位的竇嬰就是其中之一。竇嬰本身立下過汗馬功勞,加上他身份上是竇太后親侄子的那層關(guān)系,仕途理應(yīng)平穩(wěn)上升才是,但沒想到他最終還是被漢武帝所殺,沒有得到一個好的下場。

  竇嬰雖然曾經(jīng)擔任過前太子劉榮的太傅,但是在漢武帝登基之后,他還是非常忠心的,并被任命為丞相。當時,漢武帝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而竇嬰也是愛好儒家學說之人。因此,他非常支持漢武帝的改革,由此得罪了喜歡黃老學說的竇太后,被解除丞相職位。

  竇嬰被殺的事情起因也只是源于一場酒后鬧事罷了。竇嬰的好友灌夫在田蚡的婚宴上因出言不敬,被逮捕入獄。竇嬰很重感情,決定全力搭救好友,遂與田蚡在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終查明竇嬰所說不實,他被拘禁在監(jiān)獄。入獄后,竇嬰曾設(shè)法通過漢景帝當初給他的遺詔來面見漢武帝,但這份遺詔在宮中并沒有記載,竇嬰又加了一條“偽造詔書”的罪名,最后被斬首示眾。

  看到竇嬰的結(jié)局,許多人不禁產(chǎn)生疑問,難道漢武帝真的不知道竇嬰是被冤枉的嗎?作為歷史上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漢武帝自然是知道的,可他最終還是執(zhí)意殺了竇嬰,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外戚”。當時除了外戚竇氏之外,還有另一支外戚王氏,而與竇嬰爭斗的田蚡正是王氏一黨中的人員。漢武帝既可以通過竇嬰的死來壓制竇氏,也能以此為借口來攻擊王氏,削弱外戚的實力,這對帝王來說自然是再重要不過了。


漢武帝為什么殺竇嬰

  漢武帝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有著很多的名臣良相,都是大漢走向巔峰的功臣,然而武帝一朝的功臣沒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竇嬰就是其中的一個悲劇角色。竇嬰是武帝初年的丞相,他是竇太后的親戚,但是卻是武帝的忠臣,推崇儒家學說,非常支持武帝的改革,但是這個權(quán)傾一時的當朝丞相卻落得了一個夷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這個故事其實只是開始于一場酒后鬧事,竇嬰的好友灌夫因為在田蚡的宴會上喝酒鬧事被田蚡找到機會告罪,要追究他大不敬之罪,要殺了灌夫,竇嬰很重感情,于是死活要保灌夫,就和田蚡等人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雙方一次當庭爭辯相持不下,之后竇嬰想要見皇上當面求情,但是受到了宮中人的阻礙,之后竇嬰想起來以前景帝臨死之前曾經(jīng)給了自己一道:“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的遺詔,就想方設(shè)法通過陳皇后上書給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召見。但是之后武帝查看尚書中的記載,發(fā)現(xiàn)并沒有景帝留下這份遺詔的記載,所以大怒,直接殺了竇嬰和他的家人?梢哉f起因就是因為灌夫喝多了忍不住脾氣,結(jié)果讓自己的好友一起掛了,真是豬一樣的隊友。

  竇嬰一直以來都支持漢武帝的政策,對漢武帝也算是忠心耿耿,那么漢武帝為什么執(zhí)意要殺竇嬰呢?第一點竇嬰是竇氏外戚的一員,鏟除了他對于竇氏的勢力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再來漢武帝知道竇嬰是被冤枉的,而冤枉他的就是另一個外戚王氏,所以可以通過竇嬰的死來找到借口攻擊王氏,削弱王氏的實力,讓漢武帝真正的擺脫外戚的干擾。

竇嬰怎么死的

  竇嬰是西漢的大臣,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都曾為官。他性格豪爽,頗有才華,喜愛結(jié)交賓客,還是歷史上有名的竇太后的侄子。但是,竇嬰最后的結(jié)局卻并不好,他是被漢武帝劉徹處死的,斬首示眾。

  漢武帝登基后,竇嬰一度官至丞相,后因為竇太后的關(guān)系被罷免官職。竇太后去世后,竇嬰手中更加沒有權(quán)勢了,他門下的賓客們也都漸漸離去。而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在朝中的勢力卻是如日中天,原先巴結(jié)竇嬰的官員們也都開始紛紛依附田蚡。竇嬰整日里悶悶不樂,只有灌夫?qū)λ像原來那樣,于是竇嬰將他引為至交。

  元光四年,在田蚡的婚宴上,灌夫覺得田蚡、程不識和灌賢等人看不起自己與竇嬰,遂痛罵眾人。最終,灌夫以不敬之罪被彈劾,逮捕入獄。竇嬰心中焦急,決定挺身而出,全力搭救好友。他向漢武帝說明實情,漢武帝也準許了他與田蚡在朝堂上進行公開辯論。辯論時,竇嬰極力說明灌夫的長處以及無罪之處,而田蚡卻拿別的罪名來詆毀灌夫。最終,漢武帝派人進行追查,發(fā)現(xiàn)竇嬰所說不實,將他拘禁在監(jiān)獄。竇嬰曾有一份漢景帝的遺詔,他讓侄子上書此事,想要得到漢武帝召見,但是檔案中并沒有這份遺詔,詔書其實在竇嬰家中。于是,竇嬰又因“偽造詔書罪”被彈劾。

  元光四年,灌夫和其家人被處決。竇嬰知道后,憤慨不已,又因有病纏身,遂一心求死,最終于同年被斬首示眾。

  關(guān)于竇嬰被斬首示眾的問題,史料上記載的只是他一個人被殺了,而被滅族的是他的好友灌夫。雖然沒有記載,但是理論上來說,竇嬰是不會被滅族的。首先,漢武帝要顧及竇家的勢力,竇太后已死,但竇嬰是竇太后的親侄子,仍然有著皇親的身份。其次,歷經(jīng)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時期的竇嬰也算是三朝元老了,且他本身也是一個賢能之人。最后,就是漢武帝心里其實知道竇嬰是被田蚡等人陷害的。

  因此,歸結(jié)種種原因,漢武帝在殺了竇嬰之后,應(yīng)該不會再對他的家人下手了。竇嬰并沒有被滅九族,但是關(guān)于他的后代,史料上卻沒有詳細的記載。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