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小的時候,依稀記得有座將軍墓前有個王八馱著石碑,石碑上刻著碑文。(如圖)


現(xiàn)在才知道這個像龜一樣的動物學名叫赑屃(bi,li),別稱蠵龜(xi,gui)。也就是一種海里的大龜。

傳說中赑屃力大無窮,身上馱著三山五岳,在大禹治水時,剛開始和龍王一起興風作浪危害百姓。

后來經(jīng)過大禹的耐心說服教育,赑屃幡然悔悟,幫著大禹治水造福人民。

由于他力氣很大,一些填海堵口等力氣活都由它完成,為大禹治水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把水患治理好后,大禹論功行賞,赑屃被封為壽命最長的一種的動物,于是有了“千年王八、萬年龜”之說。

赑屃力大無窮,治水成功后,赑屃吃飽了沒事干,大禹怕它以后無事生非,就像小孩吃飽沒事干搞破壞一樣。

大禹于是產(chǎn)生了把赑屃的能量消耗掉的念頭,當時大禹靈機一動,把一座山雕刻成石碑,把赑屃治水的功績刻在上面,把石碑放在赑屃的背上,讓其負重。

大禹這石碑重如泰山,只壓的赑屃邁步開步,張不開嘴,想惹是生非也不能。

從這以后就形成了“王八”馱石碑的傳統(tǒng)習俗。其實王八就是石碑的底座。

有種說法赑屃是龍的第六個兒子(龍有九子),名叫霸下,史載赑屃性情溫順,是龍之九子里面性情最為溫順的一個。



赑屃還是長壽、吉祥、走運的象征,據(jù)說摸赑屃能給人帶來福氣。我國古代的帝王死后,歌功頌德的石碑都由赑屃負重,意思是說,其功德業(yè)績可以經(jīng)久不衰,千秋永存。  

赑屃看似像龜,其實還是有所區(qū)別的,赑屃有牙齒而龜沒有,赑屃身上的鱗片也和龜?shù)臄?shù)目不一樣。(如圖)



總而言之,赑屃馱石碑寓意千秋功業(yè)世代永傳的意思

文/秉燭讀春秋

最佳貢獻者
2

寺廟里的老龜馱石碑是很常見的。龜馱石碑在民間常被叫做‘王八馱石碑’。一般是用石頭或者漢白玉雕刻而成。傳說有辟邪鎮(zhèn)宅、永世不倒、擋水擋災(zāi)等作用。百姓通常認為它有吉祥的寓意,不僅能看護寺院還能穩(wěn)固一方水土。所以常被放到寺廟里當做神獸或者其它一些需要被庇佑的地方,比如有的橋梁旁邊、交通要道的入口旁邊、墓地等等。

龜馱石碑只是外形像龜而已,其實是一種神獸。如果你仔細看一下,它和龜不完全一樣呢。這種神獸的傳說也有好幾種,但畢竟是傳說,個人覺得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說的最多的是老龜是龍的兒子之一叫‘赑屃’,它力氣最大,總有使不完的勁。傳說它幫大禹治水立了功。大禹看到它的力氣這么大害怕它會生事,所以為了對它施加一定的束縛就以表彰為由,將一塊刻有記載它的功績的巨大石碑讓它馱著。石碑很重,它的行動就受到限制了,時間久了便再也不能動了。啟示人們它力大無窮,馱著石碑永遠不倒,名傳千古。由于它外貌像龜,后來人們就在建廟或其他建筑的一定位置擺上一座龜馱石碑(石碑上刻有經(jīng)文或者歷史功績)的神獸,寓意永世不倒、世世傳承。就這樣經(jīng)過歷史傳承,龜馱石碑成了不少古建筑中的一道景觀,保留至今。

關(guān)于龜馱石碑的傳說還有好幾種呢,以上是傳的最多的一種,傳說畢竟無從考證,了解一下就好。傳說中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學習歷史文化的興趣!下面幾張龜馱石碑的圖片可以參考。








3


這位提問的朋友可能沒弄明白,其實,這并不是老烏龜,你說老烏龜沒事背一大石頭干嘛?難道真是吃飽撐著?其實背石頭的是龍。。

那么,有不少朋友要問,往往畫上的,影視上的龍的形象都是頭上長角,身上長鱗,張牙舞爪,腃云架霧,威風凜凜的樣子,這差別也太大了。其實忽略了一句古話,一龍生九種,九種九不同。這廟前背石頭的龍是龍王的第六子,叫霸下,有稱赑屃的。有鋒利的牙齒,可是烏龜是看不到牙齒的。

椐說,這霸下兇猛異常,力大無窮卻又非常玩皮,喜歡把大山搬來搬去。他這一搬只是花點力氣,可天下蒼生可就遭殃了,真正叫天翻地覆。后來被大禹收服,為大禹治水立下汗馬功勞。人們?yōu)榱思o念他的功德,就在廟前刻了他背石或背石碑的形象。到后來也被人們寓意辟邪、長壽之意。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4

這個馱著石碑的并不是烏龜,而是龍的第六子霸下,它也叫龜趺、赑屃,樣子長得很像龜,力大無窮,能夠背負很重的東西。關(guān)于赑屃為何會背著石碑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在上古時期,霸下經(jīng)常背著三山五岳出來興風作浪,給老百姓造成了很多麻煩,后來被大禹治服,開始幫著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

《堅瓠集》云:“一曰赑屃【避戲】。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大禹治水成功后,擔心霸下以后會舊病復發(fā)再出來搗亂,就想了個辦法來壓住它,命人搬來了一塊大石碑,把霸下治水的功勞刻在了上面,從此以后就讓霸下背著這塊碑。

因為石碑太重,霸下就無法再興風作浪,同時又讓人們知道了他的功跡,這也正符合霸下的心愿,它對此也非常喜歡。

霸下和烏龜長得非常相似,很多人誤把它當成是烏龜,但是我們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還是有著許多差異,赑屃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它們背甲上甲片的數(shù)目和形狀也有差異,是不一樣的。

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在一些廟院祠堂里,常常可以見到霸下馱石碑。據(jù)說觸摸它還能給人帶來福氣,因此導游們還編了一個歌訣,“摸摸烏龜頭,全年高興不發(fā)愁;摸摸烏龜腚,全年消災(zāi)不生病”,所以我們看到的赑屃的頭和尾被人們摸的光亮亮的,這也是人們祈求幸福長壽的一種美好愿望吧。

關(guān)于霸下的形成還有另外兩種傳說

一是龍與龜?shù)膱D騰的直接結(jié)合

霸下的形成是以龜圖騰為主,龍圖騰為輔的一個復合衍生族徽,是一個氏族的象征,但是這種說法并沒有得到考證,應(yīng)該只是一種猜測而已。

二是玄武說

玄武是龜和蛇的聯(lián)合體,是古代顓頊族的族徽。

《文選》注:”龜與蛇交,曰玄武。“《禮記。典禮》注:”行前朱鳥而后玄武。“孔穎疏:”玄武,龜也!啊逗鬂h書。王梁傳》:”玄武,北方之神。“

霸下馱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其中積淀了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結(jié)晶,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遐想和向往,值得我們永遠去珍惜。(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5

之前去過一個景區(qū),發(fā)現(xiàn)廟門口有個石碑,石碑下面有一只烏龜,當時感覺很奇怪,這個老龜犯了事,被壓在石碑下面了嗎?



后來,問了導游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原來這只龜不是真正的龜,它的學名叫霸下,也叫赑屃[]bì xì ] ,是龍的第六個兒子。

我們知道,龍生了九個兒子,而且個個不同。其實,在古代傳說中,龍是個行為極不檢點的神物,喜歡與各種各樣的動物媾和。與牛相交生下了大兒子囚牛,與獅子相交生下了五兒子狻猊(suān ní),與烏龜相交生下了六兒子霸下。

所以說,霸下不是一只龜,而是一只雜交動物,它的母親是一只龍,它的父親是一只龜。

仔細看霸下的軀體,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身體是龜?shù),但它脖子以上包括頭是龍的,而且它還有鋒利的牙齒,烏龜是沒有牙齒的。



了解了霸下的出身,再來介紹一下霸下為何背著石碑。

這里面有一個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霸下是個天生神力的巨獸,而且生性頑皮,喜歡把東西搬過來搬過去,常常樂此不疲,結(jié)果弄的地動山搖,天崩地裂,洪水肆虐,民不聊生。

霸下搬的是啥?

人家搬的不是玩具車,而是三山五岳,“三山”就是黃山、雁蕩山、廬山,“五岳”就是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



霸下把山東的泰山搬到了陜西,把陜西的華山搬到了山東,還把安徽的黃山搬到了江蘇,這樣一搞,結(jié)果就亂了套了,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

當時,大禹忙著四處治水,霸下老是搬來搬去,打亂了他全盤治水計劃,于是他找到了霸下,對他說服教育了一通,什么生態(tài)平衡啦,什么環(huán)境保護啦,霸下聽的一愣一愣地,這是啥名詞,根本沒聽過。

大禹最后說了句:“算了,跟你說多了也沒用,你就跟著我干吧!叔按月給你發(fā)工資,而且還讓你繼續(xù)搬東西!



霸下閑著也是閑著,就跟著大禹干了。大禹需要堵住洪水,霸下就把附近的小山搬過來,堵住洪水;大禹需要疏導洪水,霸下就把擋路的山脈搬走。

霸下成了大禹的治水利器。

有了這只治水利器,大禹很快完成了治水任務(wù)?墒,霸下閑不住啊,還想繼續(xù)搬東西玩,如此一來,又得地動山搖,洪水肆虐,天昏地暗。

大禹思來想去,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親自挑選了一座大山,在山體上刻下碑文,又請來太白金星施了一道符咒,頓時山的重量驟增,大約有地球的重量。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大禹把霸下找來了,對它說,這座山礙事,請它幫忙搬走。霸下一看,小意思,小山而已,泰山咱都搬過,別提這座小山了。

說著,霸下深呼一口氣,起!起!起!只見豆大的汗珠嘩嘩直下,這是霸下平生搬的最重的山了,它并不知道大禹早就做了手腳,還以為自己長時間沒鍛煉,肌肉松弛了呢!

霸下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好不容易把山搬到了自己的背上,可是等它想卸下的時候就麻煩了。

山實在太重,直直地壓在它的背上,甩也甩不掉,漸漸的,霸下沒了力氣,只得乖乖地呆在原地,哪也去不了了!



從此以后,霸下背上多了一座碑,這便是老龜馱石碑的由來。

因為霸下能負重這個特點,所以古代許多大型工程完工后,都會將記載著功德的碑文放在霸下身上,象征著功德無量,利在千秋!

6

很多古廟的門口有一個石碑,石碑下面有一個烏龜,這只老龜被壓在了石碑下面,那么這種老龜馱石碑是什么意識呢? 原來這只老龜不是真正的龜,它的名字叫霸下,也叫赑屃,是龍的第六個兒子。人們都熟知,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實際上,根據(jù)古代的傳說,龍是個行為極不檢點的神物,喜歡與各種各樣的動物交配,與牛交配就生下了大兒子囚牛,與獅子交配就生下了五兒子狻猊,與烏龜交配就生下了霸下。所以說,霸下其實不是龜,而是一只雜交動物,它的母親是龍,它的父親是龜。如果仔細觀察一下霸下的軀體,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身體是龜?shù),它的脖子以上包括頭都是龍的,并且它還有鋒利的牙齒,而烏龜是沒有牙齒的。

霸下為何要馱著一塊石碑?這其中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很久以前,霸下天生就是一個有著神力的巨獸,并且天性頑皮,喜歡搬弄東西取樂,常常弄得山搖地動,天崩地裂,洪水泛濫,人們苦不堪言。而且,它搬弄的都是三山五岳,“三山”就是黃山、雁蕩山、廬山;“五岳”就是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霸下把山東的泰山搬到了陜西,把陜西的華山搬到了山東,還把安徽的黃山搬到了江蘇。 天下被霸下這樣一折騰,整個大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而這時,大禹正忙著四處治水,霸下老是這樣搬弄不停,也害得大禹沒法實行治水計劃,于是就找到了霸下,教育說服了一通,要它別這樣做,這是在破壞自然界的平衡,會帶來災(zāi)難的,可是霸下根本聽不明白。大禹沒法,于是就要霸下幫他去搬東西。


霸下一聽有東西可搬很高興,就跟著大禹干了。 大禹需要堵洪水的時候,就要霸下把附近的小山都搬過來堵住,大禹需要疏導洪水時,就要霸下把擋水的東西都搬走,此時霸下就成了大禹治水的神器。因為有了大禹的幫助,大禹很快就成功的完成了治水的任務(wù),F(xiàn)在也不需要霸下搬東西了?砂韵驴偸情e不住,還想去搬山玩,又要搞得地崩山裂,洪水成災(zāi)了。

大禹經(jīng)過苦苦思考后,終于想出了一個好的方法。它挑選了一座大山,并且在山體上刻下了碑文,還請?zhí)捉鹦鞘┝艘坏婪,瞬間山體的重量猛增,差不多有地球重,然后就把霸下找來,說這座山很礙事,要霸下把它搬走。霸下還以為這山和原來的山一樣重,就連忙蹲下把山馱在背上,可是這座山太重了,它用盡全力,可怎么也立不起來了,想把它甩掉也甩不掉了,最后霸下一點力氣也沒有了,就這樣被壓著趴在那原地了。

從此以后,霸下背上一直背著一座碑,這就是老龜馱碑的來源。

因為霸下成了民間忍辱負重的象征,所以古代許多的大工程完工以后,都會將記載著功德的碑文放在霸下身上,象征著功德無量,利在千秋。

另外,霸下還有吉祥、長壽的象征,所以古代的殿堂廟宇門前都有老龜馱石碑。

7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我們?nèi)ヒ恍┕袍E游玩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有些石碑壓在一只烏龜身上,看上去很有趣,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在歷史資料上還真沒有明確說明,但我們細翻一下石碑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老龜馱碑其實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烏龜在古代歷史中的地位

從歷史資料上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對烏龜是非常崇拜的,它幫女媧補過天,它還在大禹治水的時候獻上了“洛書”,這些雖然是神話故事,但足以說明烏龜在古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在夏商周時期,占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而占卜所用的工具之一就是龜殼,所以烏龜也是古代四靈之一,有著神圣的地位。到了封建時代,烏龜?shù)纳碛耙廊怀霈F(xiàn)在各種場合之中。

比如南北朝時期曾將龜形的符節(jié)作為授命的信物;武則天的武周時期,龜符則是調(diào)兵遣將的兵符;漢朝時期會在鼎上刻上龜紋表示至高的權(quán)力;唐朝曾有一段時間將代表官員職位的魚袋改成龜袋。

最終將龜?shù)牡匚煌浦粮唿c的是龜趺(老龜馱碑)的出現(xiàn),這種龜馱碑在漢朝末年就已經(jīng)開始有了,最初的形象就是烏龜馱著墓碑,因為龜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可以用這種龜形墓碑的人也是有一定品級的官員。

龜馱碑的歷史變化

我們觀察龜馱碑的時候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馱碑的并不是烏龜,而是“龍龜”。

石碑下面的動物長著烏龜?shù)臍ぃ瑓s有龍一樣的頭和脖子,這種動物有人稱為“赑屃”,也有人稱為“龍龜”,總之它與龍有關(guān)系,是龍與烏龜戀愛后產(chǎn)生的結(jié)晶,屬于龍種。

不過龍龜馱碑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從現(xiàn)有的龜馱碑來分析,“龍龜馱碑”應(yīng)該從元朝開始出現(xiàn)。至于這一過程是如何演變的,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jié)論,有人認為是龜?shù)纳袷サ匚槐坏?/span>,因此將龍溶合進去變成“龍龜馱碑”,增加它的神圣性;也有人認為是在多種宗教信仰的環(huán)境下,由多種崇拜組合成一種新的產(chǎn)物,那就是龜與蛇結(jié)合成“玄武”,用它來馱碑增加神秘感和神圣地位。

結(jié)束語

烏龜在古代的形象是神圣且莊嚴的,它屬于上古神獸之一,用它來馱石碑或墓碑更能彰顯威嚴。比如武當山上的龜趺,就是明朝永樂年間制作,上面刻的是朱棣所下的圣旨,整個龜趺重達100多噸,石碑底下是一只“龍龜”。

龜馱碑是古代對龜崇拜的一種信仰,從龜馱碑到“龍龜馱碑”的變化,也向我們展示了“龜文化”的興衰變革。如今我們對烏龜?shù)挠∠缶褪情L壽,已經(jīng)沒有了古代的那種神圣和威嚴。

8

大家好,彈指千年為您解答!

看了許多答主的回答,基本認為馱石碑的不是龜,是龍的第六子霸下。但是筆者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其實就是烏龜,它還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碑座獸。

大家都知道,華夏文明起源于黃帝(軒轅族),靈龜是軒轅族圖騰。在先秦以及之前的時期,龜?shù)牡匚皇沁h遠高于龍的,可以說龜是帝位和國家政權(quán)的象征。因此龜被廣泛用在墓葬之中,特別是漢代初期的墓葬,基本都是使用石龜、銅龜支撐棺床的,而龜碑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那時的馱碑龜也稱為“龜趺”,它的超強負重來源于山海經(jīng)中巨龜背負海上神山的傳說。

到了漢朝劉邦以龍自稱,這個時候龜?shù)牡匚婚_始下降了。但是,皇子、大臣們使用的金印依舊是根據(jù)龜?shù)耐庑沃谱,而龜馱石碑是皇族專有的權(quán)力。到了唐后期,也就是武則天的大周,甚至有明文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需要佩龜袋為標志,死后墓碑可用龜趺碑,皇帝的文字和國家重要文件須要公示并長期保存的也要用龜趺碑。可以說龜是尊貴、長壽、吉祥、力大等多種美好的象征,而人們對龜?shù)某绨菀惨恢背掷m(xù)到南宋。

到了元朝龜?shù)牡匚灰宦淝д,甚至龜成了罵人的詞。當然這與元朝的統(tǒng)治是分不開的,到了明朝時期,龜?shù)牡匚挥钟兴厣,?龍生九子"的傳說,也是這個時期開始的。 應(yīng)該說把馱碑龜稱為"龍子霸下",是明朝中期才出現(xiàn)的說法。之所以把龜說成龍子之一,目的還是要強調(diào)龜馱石碑的尊貴地位。

關(guān)于"龍生九子"的傳說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音:牙字),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成語睚眥必報);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音:畢案),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赑 音:畢戲,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綜上所述:龜馱石碑其實是尊貴之意!龜在元朝以前的地位是極為崇高的,在《辭!芬约啊稘h語大詞典》中,關(guān)于“龜”的解釋也有詳細的介紹。

9

事實上,馱石碑的那個動物并不叫老龜。它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名叫赑屃(bixi)。


神獸赑屃的前生后世

赑屃是上古時代的神獸。龍生九子,第六子就是赑屃。

所以,如果觀察動物形象,就會發(fā)現(xiàn)赑屃只是輪廓像龜(譬如都有龜甲),但整體的形象還是龍的形象。

根據(jù)上古傳說的記載,赑屃曾經(jīng)背馱三山五岳而興風作浪。大禹將其收復后,為治水立下功勞。

于是,大禹就將赑屃的功勞刻在石碑上,讓它自己背起來。這就是人們經(jīng)常見到赑屃馱石碑的典故由來。

赑屃和龜很相近,但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兩者根本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古代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赑屃背馱石碑。根據(jù)《菽園雜記》的記載:

古諸器物異名,屃赑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

例如,在歷朝歷代的皇帝陵寢前,就有神功圣德碑,馱此種石碑者均為赑屃。

總而言之,赑屃馱石碑,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古代建筑了,希望大家說對它的名字。

10

上古時代的中國傳說中,赑屃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后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績雕刻在石碑上作為永恒的紀念,石碑放在它的背上,讓它背起來。

另一個故事是陳宣帝年間,北方的周武帝不信佛教而滅佛,齊地方有個海曲慧禪師被迫從海上南下,突然遇到巨風浪,船沉海底。忽然有一只神龜將慧聞等人駝到江寧(即南京)。

慧聞非常感謝神龜相救,神龜說:“我是海曲(今日照)石梁溪里放生的老龜,慧聞驚喜。原來石梁溪是慧文花錢買下的放生池。后陳宣帝聽到這個消息后很感動,并下詔在此建報恩寺,并為此刻文立碑放在石刻的龜上作永久紀念。龜乃東海龍王第九子,名赑屃。

這些都是烏龜馱石碑傳說的由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