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時期有兩個于成龍,一個是兩江總督于成龍,另一個則是河道總督于成龍,兩個于成龍相差二十多歲。其實在《康熙大帝》原著小說中,兩個于成龍都提到了。
在原著的第三卷——玉宇呈祥的第一章:河堤決洪濤逞淫威,百姓苦縣令樹剛風。
開篇就提到了兩個于成龍,只不過歷史上這兩個沒什么關系的于成龍,被二月河塑造成了堂兄弟的關系。
(小說原文)
至于說《康熙王朝》電視劇里面沒有出現于成龍,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電視劇的主線是圍繞康熙一生的功績展開的。(也就是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噶爾丹→平明珠索額圖黨爭,這條主線)
在這條主線中,除了明珠、索額圖、魏東亭等人物是全局參與外,其余的很多角色都是打醬油的存在。電視劇不像小說,可以用大段的文字描述介紹劇情、介紹人物。電視劇的內容需要精簡,這就要求必須刪減不必要的劇情對主要人物的劇情影響。
《康熙王朝》電視劇,主要是展現康熙的功績和權斗,大小于成龍在這些歷史事件中存在感不強,沒有交集。所以,這兩個角色存在的意義不大。
而且,于成龍在歷史上被稱為“循吏”。也就是所謂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清官!犊滴跬醭樊吘怪v的是權力斗爭的電視劇,像于成龍這種不參與權力爭斗,一心一意為民請命的清官,放在電視劇里,會顯得很突兀,有刻意添加的感覺。
我記得電視劇中有一集,康熙剛剛重獎了一個清官,但后來得知,那個所謂的清官只是一個很會偽裝自己的人罷了。其實暗地里是個大貪官。
康熙說,這個姓周的還是清官典范,他畢竟是自己親封的。天子一言駟馬難追,不能朝令夕改。但是放著這個大貪官不殺,自己心里就憋不住。于是讓魏東亭和圖海偷偷的把貪官給殺了,這樣一來,皇帝的面子保住了,貪官也殺了。
我說的這個片段,其實就是《康熙王朝》這部劇的劇情基調。貪官必須有,因為康熙的英明要用懲治貪官來反襯。清官可以有,但是像于成龍這種大清官就沒必要了,反襯不出康熙的英明神武。只能委屈一下于成龍了……
電視劇有刪減的角色,自然就有增加的角色。比如說鄭經,就是憑空加戲的角色。在原著里面鄭經的戲份很少,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到了電視劇中,大幅度加戲。
為了凸顯康熙的偉大,鄭經的猥瑣,居然連“這臺灣島,我寧可送給荷蘭紅毛鬼,也不給康熙大辮子!”的臺詞都能想的出來……
每次看《康熙王朝》時,我都再想,導演和編劇是否用力過猛了?太想突出某個人,結果卻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