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康熙時期有兩個于成龍,一個是兩江總督于成龍,另一個則是河道總督于成龍,兩個于成龍相差二十多歲。其實在《康熙大帝》原著小說中,兩個于成龍都提到了。

在原著的第三卷——玉宇呈祥的第一章:河堤決洪濤逞淫威,百姓苦縣令樹剛風。

開篇就提到了兩個于成龍,只不過歷史上這兩個沒什么關系的于成龍,被二月河塑造成了堂兄弟的關系。

(小說原文)

至于說《康熙王朝》電視劇里面沒有出現于成龍,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電視劇的主線是圍繞康熙一生的功績展開的。(也就是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噶爾丹→平明珠索額圖黨爭,這條主線)

在這條主線中,除了明珠、索額圖、魏東亭等人物是全局參與外,其余的很多角色都是打醬油的存在。電視劇不像小說,可以用大段的文字描述介紹劇情、介紹人物。電視劇的內容需要精簡,這就要求必須刪減不必要的劇情對主要人物的劇情影響。

《康熙王朝》電視劇,主要是展現康熙的功績和權斗,大小于成龍在這些歷史事件中存在感不強,沒有交集。所以,這兩個角色存在的意義不大。



而且,于成龍在歷史上被稱為“循吏”。也就是所謂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清官!犊滴跬醭樊吘怪v的是權力斗爭的電視劇,像于成龍這種不參與權力爭斗,一心一意為民請命的清官,放在電視劇里,會顯得很突兀,有刻意添加的感覺。

我記得電視劇中有一集,康熙剛剛重獎了一個清官,但后來得知,那個所謂的清官只是一個很會偽裝自己的人罷了。其實暗地里是個大貪官。

康熙說,這個姓周的還是清官典范,他畢竟是自己親封的。天子一言駟馬難追,不能朝令夕改。但是放著這個大貪官不殺,自己心里就憋不住。于是讓魏東亭和圖海偷偷的把貪官給殺了,這樣一來,皇帝的面子保住了,貪官也殺了。

我說的這個片段,其實就是《康熙王朝》這部劇的劇情基調。貪官必須有,因為康熙的英明要用懲治貪官來反襯。清官可以有,但是像于成龍這種大清官就沒必要了,反襯不出康熙的英明神武。只能委屈一下于成龍了……

電視劇有刪減的角色,自然就有增加的角色。比如說鄭經,就是憑空加戲的角色。在原著里面鄭經的戲份很少,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到了電視劇中,大幅度加戲。

為了凸顯康熙的偉大,鄭經的猥瑣,居然連“這臺灣島,我寧可送給荷蘭紅毛鬼,也不給康熙大辮子!”的臺詞都能想的出來……




每次看《康熙王朝》時,我都再想,導演和編劇是否用力過猛了?太想突出某個人,結果卻適得其反。

最佳貢獻者
2

康熙朝時期,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并且在康熙一朝,乃至后世都享有盛譽。

康熙在位時期,有兩位名叫于成龍的官員。

第一位于成龍,就是電視劇《于成龍》的主人公,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也就是官場俗稱的“于青菜”,因為年齡較大也被稱之為“大于成龍”。

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山西永寧人,順治十八年(1661年)以45歲的年齡正式進入仕途,出任廣西羅城知縣,歷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黃州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之職,官至兩江總督,最后死于兩江總督任上,其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成為康熙樹立的官員標桿而廣為推廣。

第二位于成龍(1638年-1700年),也是康熙朝的名臣,官至直隸巡撫、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總督,因年齡較小,也被稱為“小于成龍”。

《清史稿》有這樣的記載:

“國朝有清忠強直經濟名臣曰兩于公,皆諱成龍”

足可見康熙皇帝對于這兩位姓名同為于成龍的能員干吏的賞識與器重。

盡管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沒有出現兩位于成龍的身影,但是他們一些事跡則出現在了電視劇中,只是被“張冠李戴”了而已。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收復臺灣”的系列劇情里,李光地帶著一群孩子攔下了南下探親的容妃和藍齊兒格格的轎子,還上了一封“萬言書”,替圈界禁海的百姓說話。而此時此刻的李光地,在歷史上的原型就是時任福建按察使的大于成龍,由于福建之前官吏急于冒功領賞,在“圈界禁!背霈F了許多冤假錯案,于成龍頂住當時福建官場的壓力,力求當時駐防福建的康親王杰書重新審理“通海案”,使得許多被冤枉的百姓得以平反,于成龍也贏得了極高的贊譽。

而電視劇中李光地的另外一件事情也是“張冠李戴”。李光地在拿到新任官員的名單時,發(fā)現這些人不是明珠、索額圖的黨羽,就是太子和大阿哥推薦的人,氣憤之下的李光地將此事上奏康熙皇帝,結果遭到的是明珠和索額圖的反撲。而在歷史上,做這件事情并不是李光地,而是小于成龍,正是于成龍向康熙控訴,當時的官都被掌權的明珠及其黨羽余國柱“賣光了”,這才引發(fā)了康熙皇帝清算明珠集團的行動。

所以,《康熙王朝》中沒有出現兩位于成龍,但是他們的事跡還是有所介紹的,只是大部分都被李光地“冒領”了,張冠李戴了。

這樣的安排歸根結底還是《康熙王朝》劇情發(fā)展的需要。

《康熙王朝》是以介紹康熙皇帝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噶爾丹為劇情主線展開描述的,再加上索額圖和明珠的黨政,以及太子和大阿哥之間的皇位之爭,都成了整部劇的基本劇情。

兩位于成龍基本都是在地方任職,其具體的事跡也與劇情相距較遠,再加上劇中的人物已經很多了,再加上他們兩個就太累贅了,就連康熙晚年那么精彩的“九子奪嫡”都沒有描述,還有像佟國維、馬齊這樣的重臣也沒有出現其中,所以就沒有必要關注兩位于成龍出場與否了。

3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于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之所以一直不提于成龍,是因為《康熙王朝》中虛構了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糅合了于成龍和另外一位名臣,他就是魏東亭。

魏東亭在歷史上是沒有這個人的,但是《康熙王朝》卻把他設定為康熙的發(fā)小和好弟兄,以及后來的兩江總督。然而是沒有魏東亭這么個人的,那么同時期擔任兩江總督的人是誰呢?正是于成龍。

身為康熙朝的賢臣,于成龍大器晚成,四十多歲才入仕擔任縣令。但是在他不算特別漫長的官場生涯中,他從一個縣令做到了兩江總督的位子,而且不是靠著阿諛奉承,而是他實實在在的能力和操守。

只是電視劇出于藝術需要,必須省去于成龍而突出魏東亭,所以就只好把于成龍的故事嫁接到魏東亭的身上。而魏東亭的另一個原型,正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也沒有在電視劇里得到體現。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4

我想題主想問的這個于成龍應該是《于成龍》電視劇中的那個主角-兩江總督于成龍吧!那么這里我就以這個于成龍來做回答,而不以清朝的另一個河道總督于成龍來做答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康熙王朝》講的是什么?這里講的就是康熙一個人的豐功偉業(yè),包括擒鰲拜、平朱三太子、滅三藩、收臺灣、征噶爾丹、敗沙俄、廢太子這幾件大事,可以這部電視劇的46集內容全部都是以上述的幾件大事來展開的,其他的基本沒有講述。



畢竟《康熙王朝》講的是康熙,其他跟康熙沒多大關系的肯定不會去過多的描述,比如“九子奪嫡”一事說實話跟康熙沒多大關系,所以康熙末年這么一出精彩的政治事件就沒有過多的去描述。而我們反觀《雍正王朝》,正因為“九子奪嫡”一事跟雍正有莫大的關系,所以這部電視劇才會對這一事是大書特書。



那么在看到以上的解釋,我想大多數人都已經明白兩江總督于成龍這位被譽為“今時清官第一”的名臣為何沒有出現在《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中了吧!其實于成龍沒有出現在這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康熙王朝》主要講的就是紫禁城朝堂上的政治斗爭,而很少去講地方上的事情。整部電視劇對地方上著墨最多的只有兩件事,其一是康熙南巡至山西陽城處死與吳三桂暗通的山西知府周云龍,其二就是姚啟圣和施瑯在福建是如何準備攻臺事宜。



但是是說實話這兩件事都是圍繞康熙展開的,一件事跟平三藩有關,另一件則是跟收臺灣有關。而我們反觀于成龍,首先他這一輩子都沒有在清朝的中央政府中任過職,他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任職,所以對于一部基本上就只講紫禁城朝堂上事情的電視劇來說,它很難能將一直都是在地方上任職的于成龍代入進去。



其二、《康熙王朝》所主要講的事情于成龍一件都沒有經歷過。擒鰲拜的時候于成龍還是一個小小的四川合州知州。平三藩的時候雖然此時于成龍在署理武昌知府的時候與吳三桂的叛軍較量過,但是后來卻因辦事不利就被奪職了,也就是沒有絲毫的戰(zhàn)功。收臺灣的時候,他也沒參與,而是在擔任兩江總督。



至于征噶爾丹、敗沙俄這些事情,那就更別沒關系了,于成龍早在1684年就去世了。也正是因為于成龍沒有參與到這些事情來,或者說參與了一些但是沒功勞,所以才導致《康熙王朝》沒有于成龍啥事。



其三、于成龍的功績被張冠李戴了。《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最失實的地方就是很多在歷史上發(fā)生的事情被轉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比如《皇輿全覽圖》本是康熙帝下令精通天文算法的專家梅瑴成、明安圖,及外國傳教士白晉、費隱等技術專家共同完成的,但是到了這里卻成了周培公的功勞。又比如1683年主政臺灣的是鄭克爽,而非鄭經。



而實際上于成龍也有一項功績是被冒用了,那是“通海案”,在正史中是于成龍在主政福建按察使的時候向朝廷要求重審“通海”案件,從而挽回了福建數千無辜百姓的生命。但是到了《康熙王朝》卻變成了是李光地的功勞。所以你說連功勞都被人拿走了,于成龍還這么出現在《康熙王朝》中呢?



其實我們只需要記住一點《康熙王朝》非正史電視劇,而大部分都是屬于戲說,不然也不會莫名其妙創(chuàng)造出一個魏東亭的人物,最后居然還封王。它出現的目的就只有一點,那就是為了顯示出康熙皇帝的圣明,同時彰顯出康熙的豐功偉業(yè)。所以這劇中的一切都是在為康熙而服務的,包括人和事。再者這部劇基本是按照二月河所寫的《康熙王朝》來的,人家二月河不想寫于成龍,有什么辦法呢?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過多去糾結于成龍到底應該不應該出現在這部電視劇中。

5

誠邀,如題。影視劇作品用來宣傳歷史是非常合適的,畢竟很多人以前都沒有聽說過于成龍,直到去年的電視劇《于成龍》熱播夠,大家才對這位大清廉吏有了很大的了解,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清朝第一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幾乎沒有出現于成龍呢?

于成龍,出生于明末,大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入仕為羅城縣知縣,在任清明廉潔,百姓安居樂業(yè),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受到上級獎賞,升任合州知州,后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

所以于成龍其實很少在中央朝廷里面露面

《康熙王朝》是以康熙帝一生的主要功績?yōu)橹骶,這些事主要是發(fā)生在大清朝廷中央,于成龍的清明廉潔與康熙的諸如擒鰲拜、平定三番、收復臺灣、平葛爾丹等沒有關系,自然不會花筆墨去描寫。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6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過往深處去分析,也是原因諸多的……

簡單的來說,整個《康熙王朝》的重點是展現康熙一生的大事件,主要集中在京官和大事件上,外官很少涉及,凡是涉及外官的,基本也是圍繞著大事件來說的,沒有單獨表現!而于成龍是典型的外官,并且和當時的許多大事件沒有直接關聯……

往深處說,原因如下這些:

1、漢臣低一等

清初,滿漢官員同官不同權,同職不同級。順治前期,一職兩官,滿官掌印,高漢官一等。

整個電視劇《康熙王朝》,有名有姓,可圈可點的漢臣,少得可憐!虛構的周培公,也只是曇花一現。

2、刻意打壓漢臣

整個清朝,對漢臣都是持謹慎態(tài)度,哪怕是清末,漢臣鼎起天下,也是不完全放心!

在劇中,姚啟圣、周培公、李光地等的遭遇,不就是隱晦的表現了嗎?

3、于成龍只是曇花一現

于成龍成名于“廉”,除此以外,并沒有其他可圈可點的事跡,在整個康熙時代,都只是外官中的曇花一現……

7

首先說,于成龍雖然為一代能臣,但是他并非是中央大員,而是常年派外,這也符合他的一些特點。

而《康熙王朝》這個電視劇跨度為六十多年,是一個完全展現康熙皇帝歷史功績的電視劇,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條歷史主線,所以里邊出現的人物也都是圍繞著歷史主線而精心挑選的。

而于成龍對于這條歷史主線來說,其實并沒有太大的意義,他是那個時代的一個標桿,是一個反腐倡廉的標桿人物,所以,《康熙王朝》不可能對于成龍做過多的描寫。

而且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從戲劇角度出發(fā),于成龍如果登場,必然是主角,因為他是一個適合以他為主的角色,而把他當做配角去對待那么戲劇對于人物的刻畫就會變得很單薄。

所以于成龍的電視劇一定要是那種以小窺大的歷史人物劇,而不是龐大的歷史題材電視劇,那樣的話,戲劇刻畫就失敗了。


8

《康熙王朝》是根據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康熙大帝》改編而成,講述康熙一生的文治武功,雖然電視劇里對于成龍沒有鏡頭,書中倒有些許描寫。

咱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

一,書中康熙對于成龍的評價:窮人和地主打官司他偏向窮人,秀才和富戶打官司他偏向秀才。這也說明于成龍為官有失公平,過于偏執(zhí)。

二,康熙雄才大略的施展,他需要一批忠誠兼具能力的下屬,其它一些小瑕疵可以視而不見,如明珠和索額圖初期,與之相比朝廷穩(wěn)定更加重要。

三,清朝在雍正之前奉行官員底薪政策,于成龍的成名也在于他不貪腐,甘于清貧,從而使他成為社會標桿。

四,電視劇有《于成龍》若是想對他個人的一生有所了解可以看看,對《康熙王朝》,建議還是多關注下康熙才對。

9

之所以一直不提于成龍,是因為《康熙王朝》中虛構了一個人物,這個人物糅合了于成龍和另外一位名臣,他就是魏東亭。

魏東亭在歷史上是沒有這個人的,但是《康熙王朝》卻把他設定為康熙的發(fā)小和好弟兄,以及后來的兩江總督。然而是沒有魏東亭這么個人的,那么同時期擔任兩江總督的人是誰呢?

正是于成龍。

我們都知道《康熙王朝》電視劇是依據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來拍攝的,而在二月河的小說里,確實提到了于成龍,且篇幅也不少,提到了于成龍為了治水而如何如何努力,同時,也提到了于成龍這一清官的種種事跡,但不可避免,拍攝電視劇時,肯定會做出刪選,這時候,又得再次提到電視劇的拍攝主線了,所以,在拍攝電視劇時,肯定選擇和主線相符合的小說章節(jié)來拍攝。

于成龍的功績被張冠李戴了!犊滴跬醭愤@部電視劇最失實的地方就是很多在歷史上發(fā)生的事情被轉移到其他人的身上。比如《皇輿全覽圖》本是康熙帝下令精通天文算法的專家梅瑴成、明安圖,及外國傳教士白晉、費隱等技術專家共同完成的,但是到了這里卻成了周培公的功勞。又比如1683年主政臺灣的是鄭克爽,而非鄭經。

于成龍,出生于明末,大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入仕為羅城縣知縣,在任清明廉潔,百姓安居樂業(yè),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受到上級獎賞,升任合州知州,后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

《康熙王朝》是以康熙帝一生的主要功績?yōu)橹骶,這些事主要是發(fā)生在大清朝廷中央,于成龍的清明廉潔與康熙的諸如擒鰲拜、平定三番、收復臺灣、平葛爾丹等沒有關系,自然不會花筆墨去描寫。

10

1清朝以滿蒙為主的后金女直族統(tǒng)制!于成龍漢臣被壓制中2漢族人人材在清晚朝代出來多居高堂左宗棠,李鴻章,中期紀曉嵐,早期于成龍,漢人少!3于成龍在這樣環(huán)境中(外臣)在高堂里沒有,所以電視中高堂上沒這人物!4精準人物,精準宜傳!上位看誰未讓他高位當京官但他是忠臣!宜傳到位!電視劇中沒有編劇沒有越位違被歷史!但上位者為了長治久安禮部,吏部,勻及于他民間正能量的宜傳!5只是我及BBS(小區(qū)廣播)淺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