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歷史上權(quán)力最大的太子是朱標,他的死因在大部分史學家看來是最無破綻的。

《明實錄》記載:朱標是因感染風寒醫(yī)治數(shù)月未愈而死,史學家認為他的死因無破綻是因為:他被皇帝朱元璋保護得太好,以至于沒人可以對他做任何手腳。

所以,朱標的死因在歷史上就被定性了:風寒死。

可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歷史上真實的朱標死前雖確實感染過風寒,但風寒卻并非他的真正的死因。

在醫(yī)療條件并不好的古代,風寒確實可以要人命,可風寒說白了畢竟只是感冒,所以一場風寒真正要人命且是在有大量御醫(yī)的情況下,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要找出朱標的死因還得對照漢惠帝劉盈,劉盈和朱標一樣都是年紀輕輕就辭世了, 所不同的是史學家多認定劉盈的死與其母呂后有關。

呂后生性殘暴,而劉盈則性格溫和一身儒雅氣,這種性格也最終注定了他的死因。在親眼見了母親給他看的“人彘”,即劉邦寵妃戚夫人被剁去手腳、割舌的慘狀后,劉盈因受刺激太大開始一改往日作風終日飲酒作樂,不久他便一命嗚呼了。

劉盈的死表面是死于荒淫無度,實際卻是抑郁所致。他的最終死因和母親的殘暴有著直接關系,根源是:母親喜好殺戮,他卻天性善良。

善良的人都有良知,在良知驅(qū)使下,呂后的殺戮無度成了劉盈最大的心理壓力,隨著精神壓力的增大,劉盈的精神終于崩潰,繼而因抑郁而亡。

相比之下,劉盈與朱標的性格幾乎完全一致,兩人都生性純良、仁慈、一身儒雅。在這個之外,兩人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都有一個喜好殺戮的父母。

所不同的是,劉盈是母親好殺戮,而朱標則是父親朱元璋殘暴、嗜殺。

朱元璋疼愛長子朱標,這不僅因為他是馬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孩子,還因為:朱標身上的儒雅氣是他最為欣賞的。

朱元璋殺人有一個典型的特點,喜歡株連。他殺人動不動就株連,因著株連的緣故,僅僅通過“藍玉案”和“胡惟庸案”,朱元璋就殺了數(shù)萬人。

在朱元璋的朝堂上當臣子是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因為他喜好殺戮,有時候他殺人甚至純粹可以因為心情不好。很多官員早上上朝后,晚上便再也沒有回來。

朱元璋的大開殺戒讓天性純良、仁慈的朱標很不能理解,為了勸說朱元璋少殺戮,他甚至不斷地與父親頂撞。

之前,馬皇后在世時,父子間的這種矛盾都被輕易化解了,畢竟女人從來是化解父子沖突的利器?神R皇后死后,他們之間的矛盾便再也沒人能調(diào)和了。

朱元璋是天子,是父親,朱標是太子,是兒子。所以,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朱標注定是被迫退讓的一方。

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89年,朱標的弟弟朱檀死了,他的死因史載是“服食金丹,毒發(fā)傷目而薨”。實際上,他多少是被父親嚇死的,在此之前,因為他和媳婦湯氏干過一些混賬事,他受到父親朱元璋的重處,而媳婦則被父親下令凌遲處死了。

這以后,朱檀便夜不能寐了,他睡不著不僅因為閉眼就看到慘死的媳婦,還因為他害怕哪天父親不高興就會要了自己的命。這樣的精神壓力下,他開始行為異常,金丹便是他異常行為的表現(xiàn)之一,不久,他便因此喪命了。

對于這一切,朱標都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這件事情讓朱標對朱元璋更加恐懼了,因為他知道:虎毒不食子,可父親朱元璋卻是能間接食子的。

洪武二十四年,歷史再次重演,這次朱元璋的另一個兒子、朱標的另一個弟弟犯事了。此人,正是朱樉。

朱樉被封為藩王之后開始荒唐妄為,他在封地上做了很多天怒人怨的事,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不用說,如果沒有適當干預,朱樉的結(jié)局勢必和朱檀一樣。

朱標得到皇弟朱檀的事情后非常著急,他生怕父親又一怒之下干出什么來,這樣的結(jié)果是仁慈的他最不愿見到的。

此時的朱標正奉皇命巡視陜西西安,巡視期間,他便一直操心弟弟的事。人在操勞時,最忌精神壓力過大,可偏偏此時的朱標卻無法卸下壓力。不久,他便因操勞、憂心過重而感染了風寒。

原本,這也并不是大病,適當修養(yǎng)便可痊愈,可因為一心擔憂二弟朱樉,他還在病中不斷想法勸說父皇放過二弟。這自然加速了他的病情,朱元璋平生最痛恨“貪”,而朱樉偏偏犯了他的大忌,他又豈肯輕易罷休?

一心想救弟弟的朱標看到父親憂心自己的病后,便更加頻繁地求父親看在自己的份上放過弟弟了。朱元璋雖心疼長子,卻一直不肯松口,這無疑加速了朱標的死亡。

某日,朱元璋來看病中的朱標,朱標見父親滿臉關懷便大著膽子道:

“父皇,兒臣求您以后少造殺戮,就當為子孫和百姓積福德!

朱元璋聽完眉頭緊皺,良久后他緩緩道:“父皇是在為你掃清道路啊,這都是為你、為大明江山永固,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說完后朱元璋便拂袖而去,只留朱標聲聲喊著:“父皇,您聽兒臣一言……”

這以后,朱標的病情便越發(fā)重了,人說病由心生,朱標的病更是如此。他每每想起父親大開殺戒就是為自己就心痛不已,一想到那些被父親殘忍殺害的臣民他就痛苦不已。

朱標從小便受儒家思想影響,仁愛早已刻入他的骨髓,這樣的他早已對父親的殘暴統(tǒng)治心有怨懣,可作為兒子、臣子,他敢怒敢言卻始終無濟于事。

另一邊,眼見自己最疼愛的兒子病情日益加重,朱元璋終于同意放朱樉一馬,可此時,朱標卻已因極大的抑郁而致病入膏肓了。不久,他便一命嗚呼了,時年朱標年僅38歲。

朱標死后,朱元璋哀慟不已,他甚至覺得愛子的死是自己頻繁殺戮的報應。實際上,朱標之死,的確與他的頻繁殺戮有直接關系。

參考文獻:《明實錄》《明書》《名山藏》等等

最佳貢獻者
2

明洪武25年4月25日,太子朱標死了,具體死因《明史》沒有記載,就兩句:遂病,明年四月丙子薨。朱標13歲就立為太子,死時38歲,等于說當了25年太子,民間對朱標死因的普遍記載是得了風寒,心情抑郁就死了,這個結(jié)論基本靠譜,也有小道消息傳聞是弟弟朱樉給謀害了,更有傳聞是朱元璋弄死的,這些都是胡猜,沒有任何證據(jù)。

圖為朱標母親,馬皇后。

傳聞最有聲有色的是朱樉謀害了朱標,朱樉是次子,被封為秦王,封地在陜西,范圍最大,又有兵權(quán),被列為朱元璋時期“藩王之首”,他又是宗人令,專門管宗室的,所以一旦朱標死了,朱樉是很有可能繼承太子之位的,朱樉有作戰(zhàn)動機,嫌疑直指朱樉最大原因是,朱標死前辦了一件事,洪武24年去了陜西巡察,正好是朱樉的封地,回京后沒多久朱標就死了,是不是太巧合了?

圖為朱樉,朱元璋次子,被封為秦王,當時藩王中勢力最大,為九藩之首。

但是朱樉嫌疑最大,但研究史料后發(fā)現(xiàn),他沒有作戰(zhàn)時間和地點,因為朱標巡察陜西時,朱樉根本不在西安,而是因為犯錯正被朱元璋關在京城等候發(fā)落。洪武23年,朱棣和傅友德率領明軍征北元,朱元璋想歷練藩王們,就讓秦王和晉王出兵隨行,不知怎么搞的,秦王朱樉沒有發(fā)兵,這就惹惱了朱元璋,就把朱樉叫到南京關起來訓話,然后再叫朱標去陜西巡視,一邊考察遷都事宜,一邊看朱樉到底在封地干什么,違抗中央命令。

圖為朱標的明東陵,已被破壞,只剩下遺址地基。

所以朱標去陜西的時間剛好跟朱樉錯開了,朱樉沒有作案時間和地點,嫌疑自然就排除了。有甚者認為是朱元璋弄死了朱標,這更不可能,沒有任何憑據(jù)是朱元璋下的手,且老朱不會把自己最喜愛的兒子做掉,但是朱標的死,朱元璋是負有連帶責任的,因為兩人在后期政見不合,朱標經(jīng)常被訓斥,關系比較緊張,造成了朱標心情很糟糕。

朱元璋英年早逝的皇子大有人在,只有13子代王朱桂最長壽,活了73歲,圖為代王府九龍壁。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是完全按儒家那一套立規(guī)矩的,自然也想把接班人朱標培養(yǎng)成符合儒家標準的君主,其結(jié)果就是朱標長大后儒味兒很重,但朱元璋是個殺伐果斷的狠角,兩人觀點不同,比如朱標從政后,朱元璋要殺的人,朱標都請求留命,朱元璋判的人,朱標都減刑,一個嚴明,一個仁慈,兩人有了矛盾,馬皇后在的時候,還能解圍,馬皇后死了,兩人只能對著干,有時太子怎么都行,有時太子怎么都不行,朱標在精神高度緊張中度過了25年,其死因就是皇帝和太子矛盾導致的。

3

這個問題很難判斷,根據(jù)《明史》記載,朱標是死于風寒,不過卻僅有寥寥數(shù)筆,對于病癥等均無記載,且此次生病長達數(shù)月之久,的確令人生疑。不過各種史料并未提到朱標有其他死因,且古時風寒之癥可大可小,因其致死倒也不無可能,實在讓人難以捉摸。

死因毫無破綻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標奉命巡撫陜西,巡視歸來后,獻陜西地圖,隨即病倒。直到次年四月因病去世。關于朱標到底生了什么病,史料方面僅提及了“風寒”,再無其他記載。

“風寒之癥”這個理由看似簡單,但實際上你卻找不到一點破綻,因為在古代醫(yī)療條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風寒之癥”實在是可大可小。如果不嚴重,對于一個壯年男人,抗一抗也就過去了;可一旦嚴重,且引起其他疾病,那么導致一位壯年男性死亡,也不是不可能。所以,“風寒之癥”這個理由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是毫無破綻。

朱標死亡疑點

從《明史》的記載來看,朱標的死亡似乎沒有任何疑點,要說有,那就只有時間這一個疑點。從朱標生病到去世,之間長達數(shù)月時間,那么這里就有兩個可能:

第一,患病極為嚴重。如果朱標真的只是患了“風寒之癥”,那么從其長達數(shù)月而未痊愈的情況來看,其病癥應該是極為嚴重的?蓡栴}是,關于這段時間內(nèi)并無任何記載,只記載了其“病中上言經(jīng)略建都事”,可見朱標是帶病處理政務的,然而如果還能處理政務,似乎又說明其患病應該不是很嚴重,有些矛盾。

第二,病愈后突然去世。如果朱標的病并不嚴重,且在這數(shù)月間已經(jīng)治愈,那么朱標的去世顯然就是“暴斃”,而非“病逝”?墒恰睹魇贰返挠涊d卻是“明年四月丙子薨”,且與前文“比還,獻陜西地圖,遂病”緊緊相連,顯然中間并未發(fā)生什么大事,只是由于久病不愈而去世。

朱標死因分析

那么朱標到底因何突然病逝呢?根據(jù)明朝何喬遠的《名山藏》和明末清初傅維麟的《明書》記載,朱標早逝似乎是因為和朱元璋發(fā)生了爭吵,導致精神壓力過大,郁悶而亡。然而,這兩種記載,最早的何喬遠也是萬歷年間之人,年代差的實在有些遠。

不過,從各種史料來看,朱元璋和朱標的關系的確談不上好,《明史》中關于兩人發(fā)生爭吵和沖突的事件極多,不過早年間由于馬皇后的居中調(diào)解,問題應該不大。但在馬皇后去世之后,父子二人的關系肯定會更加緊張。所以,如果說朱標去世之前和朱元璋發(fā)生爭吵,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要說朱元璋因此而殺死自己的兒子,我認為不太可能。而且,如果朱標之死真的和朱元璋有關系,《明史》不會不點出來,畢竟清朝可沒理由給朱元璋漂白。


結(jié)論:綜合各種史料來看,我認為朱標生病可能是真的,朱元璋和朱標發(fā)生爭吵也極有可能是真的。而且,正是由于父子之間的關系緊張,導致朱標心情郁悶,從而導致病情加重,久治不愈而亡。

4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

朱元璋最疼愛的長子朱標被其立為太子,并寄予厚望,甚至不顧國事的繁重也要陪著朱標學習,可是天不遂人愿,朱標早于朱元璋病故,年僅38歲。



那么朱標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第一,他出生時,朱元璋正在打天下。

 朱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子,他出生時,朱元璋正在打天下。13歲時,他才被封為太子,開始了他長達二十五年的儲君生涯。相對其他25位皇子來說,他最了解自己的父親,看著自己的父親一路走來,風風雨雨。他理應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可惜他苦苦等了30多年,最后還是帶著一身的無奈和哀怨離開了人世。



第二,《明史》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患風寒病去世

根據(jù)清朝張廷玉奉命編撰的《明史》第115卷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于洪武二十五年時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謚懿文太子。至于是什么病,沒有具體說明,只有寥寥幾筆,說是風寒,就把這個溫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淹沒在歷史塵埃中。



第三,另有說法:朱標早逝是因為精神壓力、郁悶而致

《明書》記載,朱標早逝是因為和朱元璋發(fā)生爭吵,精神壓力過大,郁悶而致。這和明朝何喬遠撰寫的《名山藏》中寫的朱標的死因雷同,不過,這兩種解釋似乎都難以讓人信服。即便是《名山藏》是在《明史》之前,何喬遠為人也剛直不阿,但是他是萬歷十四年(1586年)的進士,崇禎年間的工部右侍郎,在記載上多少會考慮到天子的形象。

第四,明朝皇帝多不長壽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朝雖然歷經(jīng)了276年,有16位皇帝,但大多數(shù)都是短命皇帝,活得最長的是71歲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在位31年;最短的是明代第14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人倒是活了39年,在位卻只有1個月。在眾多明朝皇子里,還有死后才被封為皇帝的人,那就是大明興宗康皇帝朱標,一個一直努力學習,并且頗為開明的熱血男一生積極進取,可結(jié)局卻很凄涼。  

第五,和朱元璋有爭吵但不會是早死主要原因



皇帝的喜怒常常牽扯著一群人的命運,稍微不妥,隨時都會有人惹上殺身之禍。所謂:“伴君如伴虎”,針對生活在皇帝身邊的人來說,一朝君子一朝臣,要想保全自己,就得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宦官們更是信奉這句話,即便是皇帝的兒子,這句話也不無道理。

朱標自然也懂,可惜他為人較正值,很反感父親對朝臣們的酷刑,常諫勸,這點和仁慈善良、以德行天下的馬皇后不謀而合,所以年輕時的他雖然做了不少讓朱元璋大怒的事情,不過那個時候有馬皇后從中調(diào)解他們父子之間的矛盾,所以父子關系還不算太差。


總結(jié):朱標和朱元璋執(zhí)政理念不同,精神壓力是有的,但是還不至于要了自己的命,朱標早逝的根本原因是:

a,身體肥胖、多病又是瘸子。

b,有遺傳基因的因素。

c,和朱元璋有分歧,精神郁悶是誘因。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逸聞秘史尋雅趣,名人奇事為鏡鑒。

神游史海,煙波縹緲的古文舊典猶如取之不盡的珍寶異藏; 深耕文苑,浩瀚無際的老著新說卻似品嘗不竭的美味佳肴; 古往今來,數(shù)不勝數(shù)的正書野史總有嘆為觀止的悲歡離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聞雜談盡顯令人唏噓的酸甜苦辣。 它們或發(fā)人深思,或給人啟迪,或令人感嘆,或予人睿智。君若有暇,不妨聽我娓娓道來,我愿成為您忠實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閑暇時光。

以文會友,敬請關注、交流。

5

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十八歲的明太子朱標,未及登上大寶,人生就早早地畫上了句號。

皇權(quán)稍一凝視,盡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權(quán)斗、陰謀。從這個角度講,朱標因為英年早逝,也算得上是明朝的一個謎。

關于朱標之死,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清朝張廷玉奉命編纂的《明史》中的說法,朱標死于風寒。

人生正值壯年,風寒小恙竟奪走了朱標的性命,不是不可能,但這個說法還是有些流于表面了。

也許,風寒之下的心病不能忽視。

于是就有了朱標之死的第二種說法。這第二種說法來自明末清初傅維麟所撰的《明書》——朱標早逝是因為和朱元璋發(fā)生爭吵,性格溫順的朱標對殺人如麻的父親感到恐懼,導致父子關系日趨緊張,精神壓力過大,終郁悶成結(jié)而死。

這說法看似沒有具體確切的死因,但可能很符合實際。

第三種說法就是明顯的陰謀論了,不太可信。萬歷十四年(1586)的進士,崇禎年間的工部侍郎何喬遠在其撰寫的《名山藏》中說,朱棣覬覦皇位,導致兄弟間的矛盾重重,相互怨恨,后來朱棣終生出謀殺之心,也未可知。

一談到朱標,歷史的視角一般都是朱元璋視角。

在朱元璋的二十六個兒子中,朱標溫文儒雅,敦厚善良有余,殺伐果斷不足,他雖不是朱元璋的最佳人選,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繼承皇位的第一人選是長子,加之長子寬仁厚道有利于中和開國皇帝的嚴酷殺伐,所以說,將朱標立為太子雖稱不上完美,但朱元璋也足夠滿意。

另一點也很重要,相對其他二十五個皇子來說,朱標和朱元璋的父子情最為深厚,他與父親一同走過了人生中最可歌可泣的美好時光。

正因為如此,朱元璋對朱標的培養(yǎng)是用心的,不遺余力的,甚至可以說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與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兒子。

為保證朱標能夠順利掌權(quán),朱元璋不惜拿出拔除一切荊棘猛刺的殘暴,誅殺功臣,給朱標鋪路。

在培養(yǎng)朱標理政上,更能看到朱元璋作為慈父的用心良苦。朱標二十二歲的時候,朱元璋就有意讓他“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朱元璋告誡他說:朕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是要你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于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于安逸。

朕從做皇帝以來,從沒偷過懶,一切事物,惟恐處理得有毫發(fā)不當,有負上天托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得見的。你能夠?qū)W朕,照著班,才能保得住天下。

然而從朱標的視角,因為秉性不同,政見分歧,他和朱元璋曾發(fā)生多次爭執(zhí)沖突,馬皇后活著的時候,他們父子間的緊張關系還不至于那么尖銳,但隨著馬皇后去世,因無人調(diào)和父子間的緊張關系,朱標的處境便岌岌可危了。

有一件事很能反映朱標和朱元璋之間的父子沖突。

馬皇后因病不治而崩后,掌管六宮的重任落到了孫貴妃肩上。孫貴妃小朱元璋十五歲,在眾多嬪妃中,她是最討馬皇后歡心的,因此馬皇后常在朱元璋面前夸獎她知書達禮,招人喜歡。雖然一度受寵,但孫貴妃一生卻沒能生育,孫貴妃死后,朱元璋念及她無子守孝,便命朱標為她服齊衰杖期。

然而朱標卻怒而拒絕:“饒兒臣無禮。我乃太子儲君,我的母后是皇后,母后喪期未滿,怎可為一個無子的妃子服齊衰、披麻戴孝?這不合朝廷體制、皇家禮法!

這一番話氣得朱元璋七竅生煙,揮手要打朱標,最后被大臣攔下。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讓朱棣認孫貴妃為義母,服孝三年。

從此事可以看出來,朱標雖寬仁,但性情卻十分固執(zhí),這無疑讓他在父子矛盾日趨緊張的情況下越來越被動,越來越感到不安。

再摻雜進皇權(quán)無人情,也許朱標最終是自己把自己逼入了死角。

所以說,朱標死于憂郁,死于性格,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符合有血有肉,人的邏輯。

6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欽定的太子,也是朱元璋認定的唯一繼承人,但不幸的是朱標卻英年早逝。很多人都曾設想,要是朱標沒有突然病死,朱元璋是不是不會為了鞏固幼孫朱允文地位而濫殺功臣,燕王朱棣是不是不可能篡位成功,明朝的首都是不是可能不會由南京遷到北京?



這些疑問都是有趣的話題,不過想要解開這些謎團,就讓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朱標是個人什么樣的人,他和父皇朱元璋之間關系怎么樣,太子朱標又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貴為太子卻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范 ——朱標其人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13歲便被立為太子,從小接觸儒家經(jīng)典,從師人品正直 、儒學功底深厚的宋濂,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diào)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眾所周知,皇宮看似精致美麗,但皇室里的政治斗爭卻不是一般的殘忍。從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便可見一斑。而在這大多是兄弟相爭、有著數(shù)不清的明爭暗斗、生存下去都很困難的皇室中,朱標卻能做到兄友弟恭,我們見過了太多太多兄弟相爭,父子相殺,看過了這么多人性的丑惡,乍一見朱標這種敦厚善良、仁慈寬厚,真真是非常之可愛又可貴了。

有《明史》評價: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shù)有過,輒調(diào)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又有"緱城先生“方孝孺高評:"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圣子承皇業(yè),能疏四海衰。"

然而,他的這種性格,在朱元璋眼里,卻是過于軟弱。朱元璋理想中的太子,應剛?cè)峒鎮(zhèn)洹?文武雙全,朱標作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傳人卻如此秉性,讓他常常長吁短嘆 。

朱元璋,馬皇后,太子朱標(劇照)

更使朱元璋感到忐忑不安的是,父子倆的政見和治國方針存在嚴重分歧。朱元璋堅持以猛治國,朱標則主張仁政寬厚 ,一個大肆殺戮功臣,另一個堅決反對。朱元璋這等心狠手辣,專橫果斷之人,兒子卻是如此溫文儒雅、仁慈寬厚,也是讓人覺得別有深味的地方了。

英年早逝,太祖慟哭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標受命巡撫陜西,回來后就患病了,他在病中還向朱元璋上言經(jīng)略建都之事,他始終是以國事、百姓為重,倒把自己這萬金之軀不放在心上。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標薨,朱元璋痛哭不止,傷心不已。據(jù)《明史》記載:

“比還,獻陜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jīng)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慟哭。禮官議期喪,請以日易。及當除服,帝不忍。禮官請之,始釋服視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東,謚曰懿文。”

只是寥寥幾筆,這個敦厚善良、溫和爾雅的太子便從此淹沒于歷史塵埃之中,再不見其身影。

朱標的謚號, 存廢多次

朱標本謚"懿文太子",其子朱允炆即位后為其尊上皇帝之廟號、謚號、陵號(均已不可考)。

然而,靖難之役,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后朱標的各項尊號被成祖朱棣一應廢除,復稱"懿文太子",不僅如此,朱棣還否定惠宗的正統(tǒng)性,廢除建文年號,并對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詆毀。



之后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恢復朱允炆的帝號,直到明神宗才恢復建文年號。安宗皇帝朱由崧為懿文太子父子平反,追復其皇帝尊號,追尊為孝康皇帝。

很多人都想知道,如果朱標沒死,那朱棣還會造反篡位嗎,如果朱標順利繼位的話,他會比朱棣當皇帝還當?shù)暮脝?這些問題,筆者也不知道,因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的已有性注定了這些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即使如此,還是能給后人留下這么多思考,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朱元璋長子朱標為何英年早逝?真相大白!》粵北客家人,《朱標的殺手锏》樊斌,《明史》

文丨踏歌 圖丨網(wǎng)絡

7

關于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怎么死的,表面上看是病死的,但這個病是怎么來的?關鍵在于朱元璋。

朱元璋是個白手起家的皇帝,繼位后的一些措施掀起大案朝野震動,朱標經(jīng)常在朱元璋面前為這些犯了一點小錯就要大罪的人求情。長期在朱元璋底下,朱標的遭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久而久之,心中郁悶便有了心病。

另外朱標去世之前因弟弟朱樉(他取了歷史上的趙敏原型)之事,曾到陜西巡視,回到南京就生病了。

南京到西安的距離一千多公里,本來朱標隨父親朱元璋長時間都是生活在江南一帶,他也不像朱元璋一樣從事軍旅活動,身體本來就相對弱一點,所以還有可能是水土不服。。

長途跋涉兩地奔跑,心中本來也是在為弟弟朱樉的事情擔心,勞累過度加上水土不服很有可能就導致大病。

還有就是朱樉在朱標去世三年后也病死了,但有種說法朱樉是被毒死的,因為他在封地曾經(jīng)虐待宮人。他死之后朱元璋也說“朕所封諸子,以你年長,首封于秦,希望你能永保祿位,以作帝室之屏。為何你不修養(yǎng)德行,以致殞身,故賜謚號為愍!

不修德行致死,很有可能就是被毒死而不是病死,那么有沒有可能朱標巡視陜西的時候也連帶被下毒了呢?純屬猜測。

8

病死的。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去陜西出差,主要考察兩個事情。

第一個事情是國都問題。

明朝早期,朱元璋以應天(現(xiàn)在的南京)為南京,以開封為北京,以濠州也就是今天的鳳陽為中都。但是講實話朱元璋對這三個地方都不是很滿意。這個時候有大臣就建議朱元璋考慮一下西安。朱標此次陜西出差,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考察一下西安是不是適合做首都。

第二個事情是調(diào)查秦王朱樉。

洪武二十三年二月,朱元璋任命燕王朱棣為統(tǒng)帥,出兵伐北元。同時要求秦王朱樉出兵配合。可是朱樉卻沒有按照命令行事。這下子老朱氣壞了。朱樉作為秦王,是諸王之首,居然不聽皇帝調(diào)遣,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朱總很生氣。于是把朱樉叫到南京隔離審查。一直到朱標從陜西回來,才把他放了。

結(jié)果朱標回來之后不久就一場大病,一命嗚呼。

這是明史的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太子是被害的。他臨時前和兒子說,“殺我者,徽也。”這種說法是怎么來的呢?

話說朱標從陜西回來后不久,朱元璋轉(zhuǎn)了一個案子給他,讓他負責辦理,同時讓吏部尚書詹徽協(xié)助。朱標主張釋放,但是詹徽對朱元璋的心思那是相當了解,堅決要求處死。這事就鬧到朱元璋哪里去了。朱元璋果然明確支持了詹徽的意見,朱標就和自己老爸吵了起來。朱元璋吵架哪里是自己兒子的對手,沒多久就敗下陣來,惱羞成怒的說:“這事老子說了算,你想說了算,等你當上皇帝再說!”

朱標本來前幾天就掉水里一次,這一嚇,立刻病了。臨死前總不能說自己是被朱元璋嚇死啊,就和他兒子說:“殺我這,徽也!

后來,因為牽扯到藍玉案,正好被皇太孫朱允炆抓住把柄,殺了。

9

朱標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子,其仁厚愛民的性格深受文臣武將的愛戴,完全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最有權(quán)利的一位太子,那怕要搶朱元璋的皇位,我估計朱元璋能高興的跳起來。

可是這么一個不但讓朱元璋寄予厚望,讓開國勛貴信服的太子卻英年早逝了,那么朱標到底怎么死的?

正史中朱標為病死

據(jù)正史記載,朱標在奉命巡視陜西并調(diào)查被封為秦王朱樉的過失,在陜西感染風寒,回京之后沒過幾個月就英年早逝而去。

雖然正史記載朱標的死顯得很隱晦,我們熟讀明朝的歷史,根據(jù)后人的推斷認為朱標的死跟秦王朱樉和燕王朱棣有關。

當時朱標是奉命調(diào)查秦王朱樉的過失,所謂過失無非就是秦王亂了法度,會不會是朱樉為了自保暗害了朱標呢?以利益受益方面來看,后來燕王成為了最大受益者,會不會是燕王暗中害了朱標呢?

其實這些都只是人們的猜測,朱標雖然仁厚,其也是擁有不凡的手段,朱標能成為太子不單單是長子,朱標的能力也是史書上有目共睹。

朱標不死朱元璋不會大肆殺害開國功臣,朱標有能力讓這些勛貴信服,包括各個藩王,有朱標在斷然不敢造反,以此完全可以證明朱標被害的幾率很小。

再者說朱標死后,朱元璋因痛失愛子,在悲痛之下倘若朱標是被人所害,以朱元璋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出來可疑之處。

朱標病死是讓人比較信服的,其他死因完全站不腳。

朱標因病而死朱元璋其實也有一部分責任

朱元璋從一底層慢慢成為一位開國之君,自然有自己的能力,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又是太子,被寄以厚望,要說沒有壓力是假的,朱標內(nèi)心面對朱元璋以及文武百官,內(nèi)心其實壓力巨大。

朱元璋雖然貴為一國之君,擁有無上的權(quán)利,可是朱元璋出身底層,自然有點戀舊。戀舊包括人和物以及情感。因此朱元璋對于朱標不單單是帝王與太子皇室情感,其中也有來自底層的父子真情。一般底層的人們對與自己的子嗣會時常打鬧一番,并是不是會發(fā)生口舌之爭,可能作為父親會對兒子大打出手。朱元璋認為這樣只是普通的父子鬧著玩,可以增進父子感情,而朱標在各種壓力之下面對朱元璋的吵罵可想而知其心境?赡苡蓜傞_始壓力巨大變成了對朱元璋的恐懼,長此下去也是誘發(fā)朱標生病的因素。

再者朱元璋與朱標的政見不合,加上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整治,以刑罰來約束百官以及勛貴們。太子朱標甚是仁厚面對朱元璋對百官的態(tài)度自然有點郁悶情緒,每次一個官員因違法亂紀受到處罰之時,朱標都是以法而定罪,而朱元璋都是以重罰來以儆效尤。

多年的壓力、對朱元璋恐懼、郁悶也是朱標患病的原因吧。朱標之死主要還是由于風寒的并發(fā)癥而死,并非我們所認為的被人所害。

倘若朱標不死,朱元璋也不會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鋪平道路處死很多國之棟梁,燕王朱棣必然不敢造反,明朝歷史也許會是不一樣的進程。

10

明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突然辭世。素來嚴苛剛硬的朱元璋聽聞兒子死訊,不禁老淚縱橫,兒子只有38歲,卻要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那種痛徹心扉的失去感,使朱元璋再無銳氣變得頹廢老態(tài)畢現(xiàn)。

朱標是朱元璋嫡長子,其深得朱元璋器重,明朝開國即被立為太子。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傾力培養(yǎng)朱標做個合格守城之君。朱標也確實不負父望,他不但為人寬厚仁慈,友愛兄弟寬待臣屬,而且其才能出眾,用自己治國理念幫助朱元璋管理政務小有所成,他于世人眼中就是未來有道仁君,可他卻未等到登基就英年早逝。

雖然朝廷宣稱朱標因風寒癥而亡,可百官對此頗多質(zhì)疑,紛紛揣測朱標死因各持己見,那歷史上的朱標到底怎么死的?且聽有書君為你梳理分解。

一,秦王朱樉謀殺說。

隨著世人對朱標死因多方推測,朱元璋次子朱樉作為最大嫌疑對象進入公眾視線。朱樉被分封至陜西西安為秦王,其為防御北元入侵屯兵眾多,由此其封地最廣兵力最強被稱為“天下第一蕃”。于是世人認為朱樉無論年齡還是實力最有可能繼任朱標太子之位。

更何況因朱元璋不滿意都城選址,曾派朱標前往西安實地考察可否為都城,恰在朱標自陜西返回后就很快患病而亡,于是世人懷疑朱樉正是趁此機會暗中做了手腳弒兄奪位。

其實這只是人們憑空邏輯推理不足信。

朱標赴陜西時,朱樉正因違抗父命未出兵協(xié)助朱棣攻打北元,而被父親召回南京訓話,兩兄弟擦肩而過根本未碰面,朱樉并無作案時間。

更何況朱樉敢公然抗旨,生性暴戾唯我獨尊的朱元璋又豈會喜歡如此兒子?當日朱標赴陜西亦有考察朱樉官聲之意。如果不是朱標為其美言,估計朱樉無法再回封地。

由此可見既使朱標死后,朱元璋亦不會立朱樉為帝。朱樉很聰明對此心知肚明,其殺兄又有何用呢?因而有書君覺得秦王朱樉謀殺說不成立。

二,朱元璋謀害說。

曾有人說朱標生的肥胖腿瘸有殘疾,更主要的是馬皇后不能生育,朱標不是朱元璋嫡長子而是庶子,由此朱元璋討厭嫌棄朱標,有意廢之由此導致朱標之死。

有書君覺得此說應屬無稽之談。朱元璋堅持嫡長子繼承制,為此他于開國之初就明確頒布了禮從長嫡的繼承制度,并冊封朱標為太子。如果朱標是庶子,朱元璋可以有眾多選擇,以其嚴苛律法的個性,他怎會一建國就急著立朱標為太子呢?更何況他立庶子為太子,不是直接打臉自己剛頒布的繼承制嗎?

尤其是朱元璋不但未等馬皇后再生育兒子后立太子,亦未選擇其他有皇子的嬪妃取代馬皇后,而是一力堅持立朱標為太子,堅持馬皇后之位無人撼動,這只能說明朱標就是嫡長子。

因而有書君覺得朱標庶子說不成立,而且還有《明史》明確記載朱標就是馬皇后所生嫡長子,就是最有力證據(jù)。

我們再看朱元璋對朱標傾力培養(yǎng)之迫切,以及朱標逝后,朱元璋只有出自純真父子天性的悲痛沉淪,又何曾有因厭棄朱標而其終于死去的輕松之感?可見朱元璋對朱標只有重視并無厭倦之心。由此有書君覺得朱元璋謀害說不可信。

三,朱元璋極度要求完美以及父子治國理念矛盾的高壓致使朱標心力交瘁而亡。

朱元璋非常重視朱標,始終將其作為接班人培養(yǎng)。朱元璋自立吳王時,他就將只有12歲的朱標立為世子,并派其返鄉(xiāng)祭祖體驗民間疾苦體驗創(chuàng)業(yè)不易。

朱元璋冊封朱標為太子后,就開始了虎爸打造完美儲君教育。他不但遍請名家大儒對朱標施以儒家教育,同時挑選青年才俊陪讀激發(fā)朱標學習熱情,傾力為朱標打造高層次社交圈,而且還令其信任的重臣李善長等人兼做東宮領導,杜絕朝臣攀附東宮形成太子黨以致產(chǎn)生朋黨之爭。

朱標就在如此嚴苛管控下孕育成長,其成年后朱元璋就令百官將奏折先呈朱標批閱,然后他再復批,其意在手把手教導朱標治國之道,

朱元璋自己是工作狂,亦欲將朱標打造成遠離享樂勤勉為民、同時富有愛心不能有暴虐之行、還能明辨是非不為奸人蒙蔽、于大事面前又有殺伐決斷魄力的有為之君。如此高標準令朱標時時審視自己行為是否完美,其心中壓抑可想而知。

要說朱元璋教育很成功,朱標完全按其設想軌跡成長,可由此父子治國理念就產(chǎn)生嚴重分歧。我們試想朱元璋出身底層社會,他本就不懂亦不贊同儒學卻對朱標施以儒家教育,朱元璋執(zhí)政殘暴無情卻要求朱標有仁愛之心,由此父子二人于治國標準以及政見怎能沒有矛盾呢?

有一次朱元璋把批閱的案卷交給朱標,誰料朱標看過將大部分案件做了減刑處理。朱元璋見此就問御史袁凱,其父子二人誰判案準確。袁凱只得說朱元璋法律嚴明,朱標宅心仁厚?稍瑒P兩邊討好之言,并未得朱元璋歡心反被其斥責墻頭草兩邊倒,嚇得袁凱自稱突患精神疾病請辭回家歸隱。

大臣尚且如此思想高度緊張,更何況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朝夕相處的朱標呢?朱標深怕做事平庸,被父親斥為能力不夠,可又怕表現(xiàn)太積極突出,被父親疑心急于上位當皇帝,由此朱標每天承受的焦慮壓抑自知。

朱元璋施政殘暴殺戮眾多,朱標仁慈多有不忍。那次開國功臣李善長被胡惟庸案牽連滿門抄斬,朱標再也按捺不住用儒家經(jīng)典理論勸諫父親,不可殺伐太多以免天生戾氣,破壞天地平衡禍及天下蒼生。當時朱元璋并未多言,第二天卻將帶有荊棘的樹枝扔在地上令朱標撿起,朱標自感無所適從,朱元璋順勢告訴兒子,他是在為其拔掉阻礙其執(zhí)政的刺?芍鞓瞬⒉环䴕饣貞簧嫌袌蛩粗,下有堯舜之民。氣的朱元璋舉起椅子砸向朱標,繼而追打朱標,幸好朱標一跑其懷中畫像掉落,朱元璋一見畫中馬皇后背著朱標逃避追兵的場景,回思舊情怒氣頓消。

如果母親活著能化解父子矛盾,可母親逝后朱標只得將其畫像裝在懷中救急,可想而知朱標二十五年的太子歲月,是怎樣如履薄冰不允許自己有一點差池。

朱標自陜西返回后,又與朝臣詹徽處理案件意見不一產(chǎn)生分歧。朱元璋站在詹徽一方,朱標剛要反駁,朱元璋一句“你想要當皇帝了?”,令朱標心驚肉跳成了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本因肥胖體質(zhì)就弱再也承受不住長期高壓帶來的心力交瘁,終于病倒很快去世,其臨終前一句“殺我者徽也”,道出其心中難言死因。

朱標雖不是朱元璋所殺,卻因其完美要求的高壓而亡。也許朱標逝后,朱元璋已察覺兒子真正死因,才會因喪子之痛失去工作熱情萎靡不振吧。

這是否也是現(xiàn)代家庭教育值得警示之處呢?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