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幫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眨鯁柖U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眳s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遠(yuǎn)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蓖鯊(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卻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劉禪一個“此間樂,不思蜀”,讓人們誤解了他千年,只覺得這人是個昏君,國破家亡而不知所謂,卻忽視了“左右皆笑”這個注腳,其間所包含的處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發(fā)的殺機(jī),觸目而驚心。

當(dāng)然,看不出其中殺機(jī)的人也是有的,咱們且來看看歷史上與劉禪有著相似境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履歷”。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實在不適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時,其人親小人、遠(yuǎn)賢臣,重用諸如皇甫繼勛、陳喬、張泊等勢力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勢將傾時,便“消極怠工”,縱情聲色,只是道“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xiāng)路穩(wěn)宜頻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國后,李煜處于囚居狀態(tài),“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又寫了些“獨(dú)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權(quán)做煙甍,幾曾識干戈”……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于生日命幫伎唱“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歲。劉禪能夠在囚禁生活中保持著“樂不思蜀”的態(tài)度,這才能夠活到六十六歲。整日思念故國,豈非是壽星公上吊,嫌命太長了?樂不思蜀,實在是一種明睿的保命方式。

劉備一共三子,即劉禪、劉永、劉理。劉備不是沒得選,如果劉禪真是昏到透頂?shù)娜宋铮詣涞囊娮R,如何不選劉永或劉理?劉備臨終,以遺詔告誡劉禪多讀書,“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t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這遺詔與劉備托孤時的言語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說劉禪已經(jīng)沒有希望了。

其時,蜀亡已成必然,諸葛亮隆中對策時便說得清楚,不能圖江東,扯上孫權(quán)聯(lián)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關(guān)羽身死,劉備不惜一切怒懟江東,吳蜀交惡,進(jìn)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個擊破。便諸葛亮六出歧山,不過是做困獸之斗罷了。

劉禪本人其實并未做過太大的惡事,其人為帝四十載,不過是執(zhí)政的最后幾年被人蒙蔽做了幾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干不過另外兩家,將政事全權(quán)交予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魯王永為甘陵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幫也”,以求緩解吳蜀之間的關(guān)系。

魏將鄧艾兵奪蜀都的情況下,其子劉諶言“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dāng)父子君臣北城一戰(zhàn),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在必敗的情況下,劉禪保持了冷靜,做出“不憚屈身委質(zhì),以愛民全國為貴”的決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況發(fā)生。

這樣的皇帝,雖不如秦皇漢武,卻也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后主劉禪,生于公元207年,卒于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后一位皇帝,公園223年到263年期間在位,共四十一年。歷史上,鞠躬盡粹,死而后已,神機(jī)妙算,忠君報國,雄才大略這些詞都屬于諸葛亮,而軟弱無能,投降賣國,紈绔敗家,樂不思蜀這些負(fù)面的評價都屬于劉禪。這其實是一個在諸葛亮光輝的巨大陰影下生存的歷史人物,他的任何成就,智慧,苦衷都被人主觀地遺忘和抹去。

劉禪是由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是庶出兄弟劉永,劉理三人中最年長的。公元212年,劉備入蜀,孫權(quán)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想將年幼的劉禪帶走,被趙云阻攔,這也就成為了后來《三國演義》中趙云單騎救主的故事的原型。只不過《三國演義》里面講的是劉備在新野大敗曹軍后,遭遇報復(fù),在當(dāng)陽縣與妻兒失散,趙云拼命將阿斗找到,殺出重圍。這些,其實都是演繹和杜撰。

關(guān)于劉禪幼年,曾還有拐賣一說,根據(jù)《魏略》記載,劉備在徐州戰(zhàn)敗后,與妻兒走失,這和《三國演義》中關(guān)羽千里走單騎,掛印封金的內(nèi)容其實也是對應(yīng)的。幼年劉禪到了漢中,被一個叫做劉括的人收養(yǎng)。后來劉備入蜀,派出簡雍出使?jié)h中,劉禪找到簡雍并且準(zhǔn)確描述自己兒時的經(jīng)歷,才被接回劉備身邊。當(dāng)然,后來裴松之根據(jù)《三國志》對這個說法予以了質(zhì)疑。

從劉禪早年的經(jīng)歷來看,可以概括為顛沛流離。換做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老爹忙工作,沒事就被扔外面街上不管其死活的留守兒童。

作為年少吃苦的留守兒童,和嬴政,康熙的童年經(jīng)歷其實是很像的,有句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一般來說,這樣長大的人,就像從早就住校,混社會的孩子,自理能力是很強(qiáng)的。而且劉禪也知道在亂境中求生,尋找生父,所以足見他并不是個弱智無能。

劉禪繼位以后,嚴(yán)格遵照父親劉備的遺囑,完全放權(quán)給諸葛亮,內(nèi)政外交,“政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亮”。偏安于西南的巴蜀其實并沒有能力和曹魏抗衡,更好的國策應(yīng)該是嚴(yán)格把住關(guān)隘,然后利用天府之國的便利條件努力發(fā)展經(jīng)濟(jì),偏安一隅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他們遭遇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諸葛亮要證明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就要去證明巴蜀是匡扶正宗漢室的主力軍,就要不斷的窮兵黷武,勞民傷財,耗盡國力一次又一次舉國伐魏。說實話,蜀國就是這樣被活活拖垮的。在此期間,劉禪什么都做不了,也不能做,因為法理上,匡復(fù)漢室并沒有錯,情理上,不能殺諸葛亮,諸葛亮是大大的勞模忠臣,所以只能任由他折騰了。諸葛亮死后,根據(jù)《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shè)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wù)分開。由蔣琬、費(fèi)祎、董允等人主政,修養(yǎng)生息,積蓄力量。他這樣做,其實也非常正確,諸葛亮死后,創(chuàng)造了蜀漢三十年和平穩(wěn)定。然后又冒出來個姜維,又要北伐,劉禪與蔣琬對他進(jìn)行了制衡。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據(jù)史料記載,劉禪因為相信黃皓,相信鬼巫,沒有給姜維增兵,導(dǎo)致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這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黑點(diǎn)。后來諸葛瞻戰(zhàn)敗,劉禪在農(nóng)歷263年12月1日向曹魏投降。蜀漢亡國后,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活到271年。

其實從這里就看得出來,劉禪的一生,就是無奈,小時候爹做不了主,青少年活在相父的包辦之中,相父又喜歡折騰,老年了,手下又跳贊,玩得讓人不放心,對手又強(qiáng)大。最后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能活到老死,你能說他是個傻子么?

3

最近幾年,歷史上不斷地掀起翻案風(fēng),這個說諸葛其實不明智,那個說劉備其實不仁義。而關(guān)于阿斗,便有人說他其實很聰明,不能說是扶不起的阿斗。

咱一碼歸一碼,今個就來說說阿斗,究竟是個怎么樣的君主。先來看劉備是怎么教育這個娃的。從史書來看,劉備給阿斗開列了一份書單,書單上沒有四書五經(jīng),倒有《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這些專講法家主張與軍事謀略的書,而且特別要說的是,抄寫這些書給阿斗看的人,就是諸葛亮。

而且,不光是這些,劉備還給阿斗找了個歷史老師,那就是伊籍,主講內(nèi)容是《左傳》。

除了這些文科學(xué)習(xí)之外,劉備也沒忘記要讓兒子文武雙全,譬如成都北面有座射山,阿斗當(dāng)年就在這里學(xué)過射箭。

當(dāng)然,學(xué)是學(xué)了,可阿斗長進(jìn)了多少,那就很難說了。因為僅僅兩年之后,劉備便死在了永安,阿斗十七歲便做了皇帝,請注意,十七歲,也就是眼下中學(xué)生的年紀(jì),所以阿斗無法處理政事——政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亮,這是必然的,并不說明阿斗就是弱智。

相比較而言,孫權(quán)的兒子孫亮,大家都知道是個神童?伤(dāng)皇帝,照樣需要諸葛恪來輔佐他。這和阿斗其實是一回事,不管是不是神童,缺乏的就是治國能力與經(jīng)驗。而在諸葛亮死后,阿斗也沒有盡出昏招,隨后任用的蔣琬、費(fèi)祎這些人,也確實是當(dāng)時蜀國文官的精英。關(guān)鍵在于蜀國實在人才缺乏,費(fèi)祎之后便無人可用,以至于宦官黃皓居然能掌握大權(quán)。而被一幫庸人所包圍的阿斗,這便暴露出他也實在是個庸人。

所謂庸人,就是干不了太壞的事,也做不出能改變時局的驚天舉動,阿斗就是如此。蜀弱魏強(qiáng),這其實是當(dāng)時的事實,姜維無法改變,阿斗更改變不了。

實際上,阿斗所想的,就是自身的安危。當(dāng)魏兵深入西川,來到成都城下之際。他所能做的,也只有投降,因為奮勇一戰(zhàn),在生死之間做個抉擇,這種勇氣,實在是他沒有的。這么說吧,阿斗說不上白癡,就是一普通人而已。他唯一的優(yōu)勢,就是投胎走了狗屎運(yùn),所以能當(dāng)一回皇帝而已。

4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每一個人都希望劉禪能成為自己最喜歡的阿斗。

可見阿斗是如何討人喜歡哦。

遺憾的是,阿斗不聽話,讓許多人失望。

也就有了“扶不起的劉阿斗”。

其實,我并不這么認(rèn)為。

兩個方面可以說明,阿斗的所作所為,可圈可點(diǎn)。

其一,如果你是老板,得到諸葛亮這么能干的總經(jīng)理,你會如何哪?

如果我是阿斗,我就啥也不干,放手讓諸葛亮去做。

諸葛亮是千年一遇的宰相之才,干嘛要限制他哪?

諸葛亮既有先帝托孤的尚方寶劍,又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志向,干嘛不讓他盡情表現(xiàn)哪?

阿斗無為而治,做一個甩手掌柜的,是最合理地選擇。

如果阿斗要與諸葛亮爭權(quán),斗得過諸葛亮嗎?

如果阿斗想按照自己的意圖治理國家,能得到諸葛亮的認(rèn)可嗎?

這么好的丞相,不信任,不放手,那就是昏君。

阿斗是明君,這不該否認(rèn)。

其二,諸葛亮尚且不能匡扶漢室,一統(tǒng)天下,還會有誰能夠做到哪?

既然知道不可為,何必一定要去做哪?

阿斗明智哦。

諸葛亮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歷史上留下英名。

諸葛亮做到了,阿斗也配合他,成就了他,這就行了嘛。

接下來的事,阿斗就是考慮給自己和蜀漢選擇一條出路。

投靠孫吳是沒有出路的,只能是再次受到屈辱。

最好的結(jié)局是歸屬曹魏。

他老子一代梟雄,忙活一生,不是劉禪的話,恐怕連個繼承香火的人都沒有。

就算阿斗比他老子更有志向,就憑一個益州,還能有多大的作為?

劉禪(207--271年),在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城下的時候,已經(jīng)五十七歲。

這一天恐怕是劉禪期待已久的。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那日子并不好過。

如果劉禪對抗到底,不可能改變滅國的命運(yùn),唯一可能是劉備一脈滅絕。

除了陪上一些無辜的人,幾乎沒有區(qū)別。

劉禪是如何做的哪?

讓力主對抗的戰(zhàn)將去戰(zhàn)死,成全他們的志向和聲譽(yù);

答應(yīng)主降派的請求,滿足四萬多官吏升官發(fā)財?shù)挠?/p>

至于百姓嘛,那就聽天由命吧。

“此間樂不思蜀”誰能做到哪?

沒人能做到,阿斗也做不到。那又能如何呢?

至于郤正教導(dǎo)的那些話,三歲的孩子都會,還需要他教給阿斗嗎?

阿斗把郤正的原話說給司馬昭聽,就看出阿斗有多么聰明。

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這不是壞話,是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也是曹操借用稱贊荀攸的話。

如果認(rèn)可蜀漢早晚要滅亡,阿斗選擇投降是合理的話,那劉禪就絕不是“扶不起的劉阿斗”。

一定要雞蛋碰石頭,才是阿斗唯一的選擇嗎?

你可以說,我就喜歡雞蛋碰石頭,碰不碎石頭也噴它一身雞蛋黃子。

那就去噴好啦,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quán)利。

但我不希望都來噴阿斗,阿斗還是蠻可愛的。

做人、做帝王,做到這個份上,實在是委屈他了。

自己似乎是窩囊了些,但對國家社稷、黎民百姓還是很說得過去。

我不太確知,一大堆美女陪著,整天卻想著匡扶漢室,能有幾人做得到。

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噴別人,也不必噴阿斗。

5

祝大家新春快樂!


NO。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禪是劉備的兒子,小名“阿斗”,三國時期蜀漢政權(quán)的創(chuàng)建者劉備病死后,他的兒子(十七歲的劉禪)被扶上了皇位,這位蜀漢后主為人懦弱愚鈍,不思治國理政,諸葛亮等輔佐他的老臣們只好干著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蜀國朝政腐敗、江河日下,最終兵敗國亡,落得寄人籬下、茍且偷生的下場,流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話。

經(jīng)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加以藝術(shù)的虛構(gòu)和渲染之后,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征之史乘,許多人認(rèn)為并非如此。

從我們現(xiàn)今掌握的資料來看,劉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君主。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后,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而且在缺少強(qiáng)人掌權(quán)的情況下,蜀國內(nèi)部竟然沒有出現(xiàn)謀反者,由此可見,劉禪能夠在位41年,他自己還是很有一套的。

諸葛亮擔(dān)任丞相時,劉禪對其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并親切稱之為“相父”?墒钱(dāng)諸葛亮去世后,劉禪一掌權(quán)就立馬改革中央官制,廢除了丞相一職,將相權(quán)分立,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fèi)袆主管軍事,防止了權(quán)利過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并且還可以互相制約,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丞相”的政治體制。這些謀略豈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劉禪降魏后,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一次司馬昭與他一起宴飲,為他表演蜀地歌舞,隨從們都觸景生情,無限感傷,劉禪卻依然喜笑自若。后來司馬昭又間他:“頗思蜀否?”劉禪竟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也。”對此,絕大多數(shù)論者認(rèn)為,劉禪圖吃喝玩樂,心甘情愿地當(dāng)“亡國奴”,無恥和昏庸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據(jù)《漢晉春秋》記載,當(dāng)年司馬昭聽后都直搖頭,他對同僚們說:“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劉禪的這段精彩表演,正說明他的智量過人。司馬氏之陰險毒辣是路人皆知。劉禪降魏后,作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縱在別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間樂,不思蜀”來回答司馬昭“頗思蜀否”的詢問,與其說是出于糊涂與昏庸,不如說是故作癡呆的韜略之計,是一種計謀和策略,企圖以此來故意麻痹司馬氏,讓他掉以輕心,從而保全自身。等待時機(jī)東山再起。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后,潛藏著狡智和機(jī)謀。它瞞過古往今來多少人。不過也有人看出了其中奧妙,周壽昌便是一個。他在《三國志集解》中評論劉禪的這番良苦用心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恐傳聞失實,不則養(yǎng)晦以自全耳!

“扶不起的阿斗”作為民諺約定俗成,無可厚非,說他昏暈,但是還算不上一無是處的地步。所以用“扶不起的阿斗”來評價劉禪這個歷史人物似乎是欠妥當(dāng)?shù)摹?/p>

6

中國有句話叫做扶不起的阿斗,用來形容爛泥糊不上墻、扶持不起來的人。

阿斗何許人也,他大名劉禪,劉備的兒子,蜀漢后主。   

歷史上的阿斗真的就扶不起嗎?

這一點(diǎn)很難說清。他能夠自始至終的信任和重用諸葛亮,這一點(diǎn)就沒有幾個帝王能夠做到。諸葛亮也用鞠躬盡瘁來回報劉備父子的信任。 有人說,蜀漢就是毀在劉禪這個昏君的手里。其實不然,蜀漢的滅亡,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蜀漢帝國是三國中最小的一個國家,版圖面積最小,人口最少,軍事實力最差,經(jīng)濟(jì)實力最弱,這么多小,少,差,弱,可以說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建立起來就在勉力支撐。

原本蜀漢應(yīng)該是一個有希望的國家,可是關(guān)羽丟了荊州,導(dǎo)致諸葛亮的隆中對計策徹底流產(chǎn),而劉備也頭昏腦脹的,打了一場夷陵之戰(zhàn),導(dǎo)致多年積累的精銳喪失一空,使得諸葛亮在此后的幾年里,只能勉強(qiáng)支撐,沒有力量向曹魏進(jìn)攻。   

對于國家的見狀,其實劉禪這個人完全清楚,同時,他對于自己的能力以及諸葛亮的本領(lǐng)也有明確的認(rèn)識,既然自己能力不行,而相父卻是一個不世出的奇才,那為什么不放手讓諸葛亮去做呢?

于是劉禪全力支持諸葛亮,孔明要南征,好,支持,孔明要北伐,好,支持,孔明要和東吳結(jié)盟,好,仍然支持。在劉禪的默默支持下,蜀漢的國力逐漸得到了恢復(fù),軍力得到了錘煉。

但是天不假年,諸葛亮魂歸五丈原,國家失去了支柱,幸好諸葛亮對身后的政治做出了安排,劉禪自然照單全收。不過在后諸葛亮?xí)r代,劉禪開始在蜀漢政治生活中,逐漸走向了前臺。

劉禪敏銳的發(fā)現(xiàn)蜀漢的國力已經(jīng)不能支撐連年的主動進(jìn)攻曹魏,他采取的策略很有意思,他利用諸葛亮的巨大威望重用諸葛亮的兒子,用他來分姜維的權(quán)利,制衡姜維,甚至使用太監(jiān)黃皓也是這個目的,只是對于這個宦官太過縱容,使得他有點(diǎn)做大之勢。   

由此可見,劉阿斗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手腕的人,絕不是一個政治上的侏儒。   

至于讓他被黑得很慘的“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句話,其實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智商。

蜀漢滅亡以后,后主劉禪,成為了曹魏帝國的俘虜,勉強(qiáng)保住了性命,當(dāng)上了安樂公。有一次,司馬昭大宴群臣,就和劉禪湊趣,特地奏響了蜀國的音樂,劉禪聽得手舞足蹈,開心的不得了,這和席間的蜀漢大臣們,都在偷偷的抹眼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阿斗在這個時候飛出了一句讓他被黑出翔的話:“此間樂,不思蜀也!”這句話一出口,滿座皆驚,尤其是那些忠于蜀漢的大臣們,整個心都是拔涼拔涼的。

留在身邊的大臣郤正就給他出主意說,下次司馬昭再問你同樣的問題,你可要痛哭流淚告訴他自己家人的墳?zāi)苟荚谀抢,自己做夢都想回到那里,那樣您就很快能夠回到蜀地了。劉禪點(diǎn)頭稱是。   

果然過了不久,司馬昭又問了同樣的問題,這次劉禪對答如流。司馬昭聽后哈哈大笑,這怎么像郤正說的?

司馬昭圖窮匕現(xiàn),劉禪傻乎乎地說:就是他說的,您怎么知道?

看到劉阿斗如此憨態(tài)可掬的形象,剛才還充滿殺意的司馬昭笑的前仰后合,這樣的荒料沒心沒肺,不值得殺。   

其實這一次驚險,純屬劉禪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緩解了人生最大的危機(jī)。

兩個人之間的悄悄話,司馬昭怎么知道的,那說明劉禪的家中有臥底,對于這件事情,劉禪肯定早就有所耳聞,當(dāng)司馬昭再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這證實了他對于家中有臥底的猜測,所以一如既往裝傻充愣,繼續(xù)維持自己在司馬昭面前250的人設(shè),這才逃過一劫。

所以劉阿斗根本不是扶不起,他的智力沒有問題,政治斗爭經(jīng)驗也很豐富,蜀漢的滅亡是先天不足,縱然是劉備劉邦穿越過來也沒得救,這當(dāng)然不是劉禪判斷能力差智商低的理由!   

7

謝邀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目中,劉阿斗是廢材無能、沒心沒肺、昏君蠢貨的代名詞,坐在皇位上一事無成,還凈拖諸葛亮、姜維等人的后腿。然而諸葛亮對于這位劉阿斗,一度的評價還頗高。據(jù)劉備的遺詔中說,諸葛亮曾經(jīng)感嘆,劉禪最近表現(xiàn)的智慧和度量大有提升,超過了期望值。劉備還就此評論說,阿斗乖乖,你真能如此,我還有什么好擔(dān)心的呢?

這事兒當(dāng)然可能是諸葛亮為了顧及劉備和朝廷的面子,空泛地稱贊一下劉禪,讓病榻垂危的劉備高興。但劉阿斗確實不能同歷史上那些純粹昏庸無能,禍國殃民的皇帝相提并論。

阿斗的父親劉備大半生輾轉(zhuǎn)中國,從河北省一路顛沛到湖北省,阿斗的母親不是劉備正妻,而是姨太太甘氏,在死后才被追封為皇后。阿斗生下來一年就遇上了當(dāng)陽大潰敗,差點(diǎn)陷沒在亂軍之中,幸虧趙云拼死相救才得以存活,沒兩年又差點(diǎn)被繼母孫夫人給綁票到東吳,稱得上幾經(jīng)風(fēng)雨了。

223年劉備去世時,劉禪年僅17歲,對一個皇帝來說,算比較年輕了。這位年輕的皇帝,從公元223年到公元264年,連頭尾坐了42年的皇位,三國11位皇帝中名列第一。在這42年中,蜀漢始終是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而且屢屢與強(qiáng)大的魏國處于軍事對抗?fàn)顟B(tài)。按照通常理解,就是窮兵黷武,自取滅亡。但就在這種情況下,蜀國前期政通人和,后期雖然民眾負(fù)擔(dān)重,但政治依然保持整體穩(wěn)定。

后三代的魏國、吳國,都是權(quán)臣橫行,挾持君主。魏國的司馬懿父子把持國政,吳國先后有諸葛恪、孫峻、孫綝擅權(quán)!奥斆鳌钡膶O亮被廢黜帝位,而“勇敢”的曹髦被司馬昭的家將直接殺死。

相反,外表昏昏碌碌的劉阿斗,卻繼續(xù)坐在君位上。他的國家,朝臣之間的爭斗,其烈度遠(yuǎn)小于魏、吳后期動不動舉兵造反。即使與吳魏的開國皇帝曹丕、孫權(quán)相比,阿斗本人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對待臣下,多數(shù)時候是相對溫和的,更不怎么逼死臣僚。與吳國末代皇帝——暴君孫皓當(dāng)然就更不能比了。

這些固然可以歸功為劉備、諸葛亮在前期打下的基礎(chǔ),但劉阿斗本人的素質(zhì)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樣是決定性的。劉阿斗的治國,頗有“順其自然”的味道。前期諸葛亮位高權(quán)重,而且行事謹(jǐn)慎,劉阿斗就老老實實把國政完全托付給諸葛丞相,自個放手吃喝玩樂。等諸葛亮去世后,蔣琬、費(fèi)祎等先后遵行諸葛亮的遺命,為政同樣謹(jǐn)慎,但才能、威望不如諸葛亮,阿斗就逐步把權(quán)力收回來,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發(fā)揮空間(諸葛亮死后,就不設(shè)丞相了;蔣琬死后,阿斗開始自己管理政務(wù))。而在費(fèi)祎之后是姜維掌握軍權(quán),阿斗對姜維的支持就不是百分百的了,同時任用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分權(quán)。

總之,劉阿斗并不能稱為通常意義上的圣君明君,但知道怎樣確保自己的安全和帝位。他能看似昏昏碌碌地在皇位上坐42年,尤其后30年是在離開諸葛亮輔佐的情況下。至于最后在鄧艾兵臨城下時的不戰(zhàn)而降,或者投降后“樂不思蜀”的表演,更多都是屬于明哲保身的手段。我們可以指責(zé)他的選擇毫無氣節(jié),愧對老爹劉備和相父諸葛亮,但至少劉阿斗確實圓滿地達(dá)成了自己的目的。

(摘自老巴的作品《諸葛亮》,2017年出版)

8



劉備的兒子叫劉禪,小名叫阿斗。在三國演義里,只是一個弱智兒童。后來莫名其妙還當(dāng)了皇帝,為人不思進(jìn)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后來人們就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那些沒有辦法扶持成才的人,在電視劇少帥中,楊宇霆就用阿斗兩個字來形容過張學(xué)良。

阿斗長期生活在劉備和諸葛亮的陰影之下,他的個人光芒完全被掩蓋了起來。劉備和諸葛亮的能力和功績?nèi)绱酥笾畯?qiáng),讓阿斗這樣的人完全無法超越,所以就顯得阿斗有一點(diǎn)笨。

說阿斗昏庸,主要是指蜀國滅亡后,阿斗全家被送到洛陽封為安樂公,現(xiàn)在在洛陽也有個地方叫安樂窩,傳說就是阿斗當(dāng)年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為了試探阿斗,就請當(dāng)年蜀國的君臣一塊參加一個酒宴,在酒宴上演奏了蜀國的樂曲。蜀國的老臣們聽了都很難過,只有留下一個人滿不在乎。阿斗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洛陽真是太好了,我一點(diǎn)都不想念四川)。

回到王府后,身邊的謀士郤正告訴他:下一次碰見司馬昭,一定要內(nèi)牛滿面的說,先人的墳?zāi)惯h(yuǎn)在蜀地,無時無刻不思念回去祭拜。過了沒多久,司馬昭果然又請阿斗赴宴,阿斗按照上次郤正教的話復(fù)述了一遍。司馬昭大笑到:這怎么聽起來,像是郤正的話呢。阿斗驚奇的說:你又不在身邊,你怎么知道的呢?



其實上邊的這個故事是大有深意的,蜀國滅亡后還都被迫遷往洛陽當(dāng)起了安樂公。應(yīng)該說當(dāng)時的古人還是有貴族遺風(fēng)的,沒有隨便殺君主的先例,不管是漢獻(xiàn)帝、阿斗,還是吳國的最后一個君主,都沒有被殺,被封為公侯養(yǎng)了起來。

盡管如此,這些人畢竟是曾經(jīng)當(dāng)過君主的,隨時可能死灰復(fù)燃,恢復(fù)自己的江山。因此他們的生活雖然過得比較富足,但依然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汗不敢出。

守拙才是處在逆境的生存之道,阿斗是深深的明白這個道理的。因此在洛陽城中,他只能把自己裝成是一個笨蛋,像一個透明人一樣,讓司馬昭對自己不設(shè)防。

郤正是蜀國忠心的老臣,但他對當(dāng)時形勢的了解遠(yuǎn)遠(yuǎn)不如阿斗。在他們身邊有不少人都是司馬昭的內(nèi)奸和親信,他們的言談舉止都處在司馬昭的嚴(yán)密監(jiān)視之下。阿斗的回答和司馬昭的敲打都是兩個人最合理的回應(yīng),相互向?qū)Ψ捷敵隽苏\意,說出了自己的底線。



實際上在三國時期,阿斗并不是一個笨蛋。蜀國的滅亡雖然不能說阿斗沒有責(zé)任,但他的責(zé)任當(dāng)真不大。如果是當(dāng)時三國中最弱的一個,魏國有400萬以上的人口,擁有最大的地盤和財力。吳國有200萬人口,蜀國只有不到100萬人口。

從以上對比我們不難看出,蜀國到底有多么弱小。三國演義中的夷陵之戰(zhàn),劉備動用了70萬大軍,完全就是一個笑話,小說過分的夸大了蜀國的力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阿斗能夠維持蜀國19年穩(wěn)定的政權(quán),已經(jīng)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諸葛亮治蜀的時候,采用的是虛君實相的管理模式。也就是類似于現(xiàn)在的君主立憲制,皇帝是名義上的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丞相才掌握有國家的權(quán)力。阿斗為了對抗諸葛亮,不得不起用宦官維護(hù)自己的皇權(quán),以免出現(xiàn)大權(quán)旁落。

在諸葛亮死后,阿斗廢除了丞相職務(wù),甚至不愿意為諸葛亮設(shè)置祠堂,向外面釋放了打壓諸葛亮一黨的信號,把國家的權(quán)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忠于諸葛亮的姜維放在了外地。這些舉動都證明阿斗還是非常精明的,并沒有到愚不可及的那種程度。

莊子曾經(jīng)帶著自己的學(xué)生出外游歷,并根據(jù)情形展開授課。當(dāng)他們經(jīng)過一片森林的時候,學(xué)生問莊子:為什么森林里邊又高又直的樹都被砍掉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歪脖子樹。

莊子回答道: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材,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處在不同的情況下,要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

阿斗在蜀國滅亡后就是如此,他只有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愚昧昏庸的人,才能讓司馬昭對自己放心,茍全性命于亂世。此舉也向外界釋放了一種信號,自己是昏庸之人,不配和司馬昭爭奪天下。

乾隆皇帝的弟弟經(jīng)常給自己辦喪事,搞出一些讓人瞠目結(jié)舌的事情。這同樣是避禍之舉,向外界表示自己是一個無能之輩,讓乾隆皇帝對自己放心,不會卷入皇權(quán)爭奪之事,以此來實現(xiàn)自保。

因此阿斗的昏庸無能,純粹是自己裝出來的,并不代表他的真實能力。只是他在洛陽城中求存自保的一種方式,這也是一種生存智慧。當(dāng)你的能力超過你的上司的時候,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才華完全展現(xiàn)出來,否則就是自取其辱。

9

有一個傳世的成語叫“扶不起的阿斗”,用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阿斗,三國時期人物,原名劉禪(shàn,207~271年),劉備的兒子。傻傻的阿斗不思進(jìn)取,只會吃喝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dǎo)也無濟(jì)于事,最終導(dǎo)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落下了“樂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千古笑柄。其實,這是歷史對劉禪的曲解,是《三國演義》塑造高大全智慧人物(諸葛亮)反襯了他的庸常,丑化了他形象,之后的民間戲曲文藝就以訛傳訛了。下面擷取幾個片段,看看劉禪的智慧:

一、扶不起的阿斗?劉備怎么會傳位給他呢

劉備在給劉禪的遺詔中寫道:“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過于所望,甚大增修,審能如此,吾復(fù)何憂?勉之,勉之。”。這句話大意就是:丞相諸葛亮夸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甚至超過了人們的期望,我聽了覺得很高興,所以我沒什么好擔(dān)憂了,這個皇位我想我可以放心地傳給你了。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雖然不能全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知子莫過父,劉備對于兒子劉禪還是十分認(rèn)可的。

劉備有三個兒子加上認(rèn)的一個干兒子共有4個兒子,分別是劉封、劉禪、劉永與劉理。劉禪是劉備的長子,按照慣例,這個皇位必然是由他接班,但是三國時期風(fēng)云動蕩,再加上蜀漢新建,根基尚未穩(wěn)定,魏、吳兩國又虎視眈眈,所以劉備在考慮接班人時一定是慎之又慎,在此之前也有過立賢不立長的例子,所以劉禪如果真的是個昏庸無能之人,劉備是肯定斷然不會讓劉禪接班的。

二、樂不思蜀?不是韜晦之計嗎

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被俘虜?shù)铰尻。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蜀漢大臣看了這些歌舞,勾起了亡國之痛,傷心流淚。而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里一樣喝起花酒。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后,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xiàn)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币恢迸惆閯⒍U的大臣郃正聽了,覺得太不像話;氐礁铮A正說:“以后如果晉王再問起您,您應(yīng)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zāi)苟荚谑竦,我心里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眲⒍U點(diǎn)點(diǎn)頭說:“你說得很對,我記住就是了!焙髞,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就把郃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只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心里早明白了一大半,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郃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里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郃正教我的!彼抉R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

這就是所謂的“樂不思蜀”,被后世所詬病,譏笑。我們?yōu)楹尾徽J(rèn)為他是行“韜晦之計”?不裝傻能活命?

三、在位共41年,也能證明他有智慧

劉禪從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jù)、兵連禍結(jié)的動亂年頭,能執(zhí)政這么久,沒有相當(dāng)?shù)牟胖鞘遣恍械。有人把劉禪安穩(wěn)地做皇帝歸因于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很難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的,他在治國理政上也是有一套的。


1、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于北伐的時候,他規(guī)勸說:“相父南征,遠(yuǎn)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北M管諸葛亮置自己的規(guī)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后,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shù)谋狈。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2、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魏延被殺后,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為了防止權(quán)臣權(quán)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fèi)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wù),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quán)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cè)重。蔣琬死后,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quán)獨(dú)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丞相”的政局。

3、劉琰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琰的猜疑,導(dǎo)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xùn),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jié)。

綜上所述,劉禪雖然不算雄才大略特別有作為的君主,但絕對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以上的智慧,那一頂“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帽子,其實早應(yīng)該給他摘掉。

10


其實也不盡然,據(jù)歷史記載,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而蜀國滅于263年,也就是說在諸葛亮去世后,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劉禪雖然昏庸無能,但是也談不上是一位十足的昏君,相比南唐的李煜,若不是他為后代留下了不少詩詞之作,他連阿斗都不如,起碼在缺少強(qiáng)人掌權(quán)的情況下,蜀國內(nèi)部竟然沒有出現(xiàn)謀反者,由此可見,劉禪能夠在位41年,他自己還是很有一套的。

諸葛亮擔(dān)任丞相時,劉禪對其是畢恭畢敬,言聽計從、并親切稱之為“相父”。可是當(dāng)諸葛亮去世后,劉禪一掌權(quán)就立馬改革中央官制,廢除了丞相一職,將相權(quán)分立,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fèi)袆主管軍事,防止了權(quán)利過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并且還可以互相制約,這些謀略豈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在劉禪投降魏國后,魏國緊接著又被司馬懿家族從內(nèi)部掏空,建立了晉朝。緊接著就發(fā)生了“樂不思蜀”的故事從劉禪的表現(xiàn)看,也完全不像是一個真的智障,要知道古往今來一國君主在投降敵國后能善終者寥寥無幾,劉禪深知這個道理,只要他稍微露出一點(diǎn)思念故國的意思,恐怕立馬就會刀斧手齊出,人頭不保了,所以以一句“此間樂不思蜀已”輕松帶過,當(dāng)司馬昭問這話聽著耳熟,是誰教他的時候,劉禪也如實交代,引得司馬昭哈哈大笑,認(rèn)為其實一個真正胸?zé)o大志的老實之人,徹底消除了對其的懷疑。準(zhǔn)確的說,劉后主不是老實,而是仁厚。劉禪當(dāng)政期間從沒有發(fā)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反觀其他兩國,殺戮臣下或被權(quán)臣謀弒如同兒戲,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詩,曹芳曹髦曹奐等幼帝則朝不保夕,被權(quán)臣把持惶惶不可終日。東吳的孫皓更是將朝堂變成了屠宰場,無論是誰,只要看不順眼,立馬刀斧伺候。南北朝時期成都人民特意為他建立了專祠,與諸葛亮的武侯祠一東一西,位于昭烈廟前面的兩側(cè)。由此后主的仁厚百姓可見一斑?傊,劉禪確實是昏庸,但是還算不上一無是處的地步。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