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幫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眨鯁柖U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眳s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遠(yuǎn)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蓖鯊(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卻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劉禪一個“此間樂,不思蜀”,讓人們誤解了他千年,只覺得這人是個昏君,國破家亡而不知所謂,卻忽視了“左右皆笑”這個注腳,其間所包含的處境地位及屈辱,以及藏而不發(fā)的殺機(jī),觸目而驚心。
當(dāng)然,看不出其中殺機(jī)的人也是有的,咱們且來看看歷史上與劉禪有著相似境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履歷”。李煜其人,才名高著,但實在不適合做皇帝,南唐未亡時,其人親小人、遠(yuǎn)賢臣,重用諸如皇甫繼勛、陳喬、張泊等勢力小人,弄死了潘佑、李平等人;南唐大勢將傾時,便“消極怠工”,縱情聲色,只是道“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xiāng)路穩(wěn)宜頻到,此外不堪行”;南唐亡國后,李煜處于囚居狀態(tài),“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又寫了些“獨(dú)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權(quán)做煙甍,幾曾識干戈”……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李煜于生日命幫伎唱“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享年四十二歲。劉禪能夠在囚禁生活中保持著“樂不思蜀”的態(tài)度,這才能夠活到六十六歲。整日思念故國,豈非是壽星公上吊,嫌命太長了?樂不思蜀,實在是一種明睿的保命方式。
劉備一共三子,即劉禪、劉永、劉理。劉備不是沒得選,如果劉禪真是昏到透頂?shù)娜宋铮詣涞囊娮R,如何不選劉永或劉理?劉備臨終,以遺詔告誡劉禪多讀書,“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t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這遺詔與劉備托孤時的言語相合,“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自然不是說劉禪已經(jīng)沒有希望了。
其時,蜀亡已成必然,諸葛亮隆中對策時便說得清楚,不能圖江東,扯上孫權(quán)聯(lián)手弄老曹才是正事,可惜關(guān)羽身死,劉備不惜一切怒懟江東,吳蜀交惡,進(jìn)取不足,只能自安一隅,被曹操各個擊破。便諸葛亮六出歧山,不過是做困獸之斗罷了。
劉禪本人其實并未做過太大的惡事,其人為帝四十載,不過是執(zhí)政的最后幾年被人蒙蔽做了幾年昏君。即位之初,他自知在政治上干不過另外兩家,將政事全權(quán)交予諸葛亮之手,他甚至“徙魯王永為甘陵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幫也”,以求緩解吳蜀之間的關(guān)系。
魏將鄧艾兵奪蜀都的情況下,其子劉諶言“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dāng)父子君臣北城一戰(zhàn),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在必敗的情況下,劉禪保持了冷靜,做出“不憚屈身委質(zhì),以愛民全國為貴”的決定,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情況發(fā)生。
這樣的皇帝,雖不如秦皇漢武,卻也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可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