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是武將了,就算是普通的職業(yè)軍人也是有真功夫的,冷兵器戰(zhàn)場上的拼殺和肉搏相當殘忍和激烈,沒有點真功夫,就是當做活靶子任人宰割,兵如此,武將亦如此,并且武將的功夫大多是出類拔萃的,除了一些儒將,行伍出身的將領和武舉出身的將領在功夫上的優(yōu)勢也是其出人頭地的基礎。
身體條件
史籍常記載一些著名武將“身高八尺”、“力大無窮”,這也是古代將領的一個共同點,即優(yōu)于常人的身體條件。古代的兵器幾乎長短差距不大,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又以近身為主,那么身高臂展的優(yōu)勢就顯得格外重要,殺敵于身外是弓弩能夠做到的,但步兵、騎兵想要殺敵于身外,就只能加長武器裝備的長度,唐朝的馬槊是達到了這一目的,唐朝名將李靖對付突厥的致勝法寶就是這種兩三米開外就已刺穿敵軍的兵器。這種兵器的長度是客觀優(yōu)勢的體現,而將士臂展身高的長度就是主觀優(yōu)勢的體現,先天條件較好的人更具備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也更容易走向將軍的職位。
“武科試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清史稿》
兵器的重量也是古代戰(zhàn)爭中關鍵的一環(huán),當然像唐陌刀這種輕便又鋒利,從容一揮便能人馬俱碎的神器是不常見的,即使是大唐盛世,也不過五千人的陌刀隊。那么常規(guī)武器中,士兵幾乎是標配,但將軍的兵器一般就是特供了,演義中80斤的青龍偃月刀雖不可信,但體現了將軍的武器在重量上還是重于常規(guī)兵器的,因將軍的力量優(yōu)勢更勝一籌,使用加重的兵器也會更得心應手一些,造成的殺傷力也會更大一些,同理于強弓硬弩,不同力道的弓弩,射出的距離和穿透能力也當然是不同的。
如千古無二的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這樣的人在戰(zhàn)場上對敵軍來說無疑是噩夢般的存在。身高臂展使得敵人不得近身,普通人揮刀劍會造成開裂傷,項羽一刀揮下就可能將敵人劈成兩斷,這就是身體條件帶來的優(yōu)勢。不僅如此,在身體條件上的敏捷性(見于尉遲敬德無人能刺中的閃避屬性,敏捷性真的很實用)、彈跳力(見于李廣被俘時的事跡看,彈跳力強還是很有用的)等都是將軍優(yōu)于普通人的地方,也是其“功夫”好的基本條件。
武功技藝
所謂真功夫無非就是武藝的研習程度,在排除歷史上一些著名儒將以外,大部分武將還算是武藝精湛的。其中貴族子弟擁有眾多學藝的先天優(yōu)勢,比如將門之后,不僅會在少年時期就能夠接受正規(guī)的軍事訓練,傳授一些刀劍兵器的使用技巧,也就是史書里常講的“自幼習武”;而且有機會跟隨父輩們親臨戰(zhàn)場體驗戰(zhàn)爭的實際狀況,這一點是貧寒子弟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
“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薄肚迨犯濉
但“武舉”的誕生,為貧寒子弟提供了研習武藝后的晉升之路,改變了以往從行伍中憑軍功一步一步走向將軍行列的單一途徑。武舉考試始于唐朝武則天時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武舉考試,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這些科目考試體現了唐朝廷對于將軍選拔的功夫功底還是比較重視的,唐明將郭子儀便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第二名。武舉的選將辦法也一直延續(xù)到清朝,雖然武舉之人并非像行伍里出身的將軍那樣受重視,但也是對于將軍隊伍的良好補充。
無論是將門之后,還是行伍出身,或是武舉入軍,都離不開精湛的武藝,弓術、劍術、馬術、槍術等都是將軍最為基本的技能要領,諸如呂布“轅門射戟”這等精湛的射術,不是尋常人能夠做到的。又如文鴛這種陷入敵陣殺敵百余全身而退的,沒點真功夫恐難以做到。
古代將軍的功夫是最基本的軍事素養(yǎng),雖然將軍重在指揮,但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中,避免不了陷陣殺敵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將軍理應展現更為強大的戰(zhàn)斗力和殺傷力,古代將軍勇猛的基礎便是精湛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