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別說是武將了,就算是普通的職業(yè)軍人也是有真功夫的,冷兵器戰(zhàn)場上的拼殺和肉搏相當殘忍和激烈,沒有點真功夫,就是當做活靶子任人宰割,兵如此,武將亦如此,并且武將的功夫大多是出類拔萃的,除了一些儒將,行伍出身的將領和武舉出身的將領在功夫上的優(yōu)勢也是其出人頭地的基礎。



身體條件

史籍常記載一些著名武將“身高八尺”、“力大無窮”,這也是古代將領的一個共同點,即優(yōu)于常人的身體條件。古代的兵器幾乎長短差距不大,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又以近身為主,那么身高臂展的優(yōu)勢就顯得格外重要,殺敵于身外是弓弩能夠做到的,但步兵、騎兵想要殺敵于身外,就只能加長武器裝備的長度,唐朝的馬槊是達到了這一目的,唐朝名將李靖對付突厥的致勝法寶就是這種兩三米開外就已刺穿敵軍的兵器。這種兵器的長度是客觀優(yōu)勢的體現,而將士臂展身高的長度就是主觀優(yōu)勢的體現,先天條件較好的人更具備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也更容易走向將軍的職位。

“武科試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清史稿》

兵器的重量也是古代戰(zhàn)爭中關鍵的一環(huán),當然像唐陌刀這種輕便又鋒利,從容一揮便能人馬俱碎的神器是不常見的,即使是大唐盛世,也不過五千人的陌刀隊。那么常規(guī)武器中,士兵幾乎是標配,但將軍的兵器一般就是特供了,演義中80斤的青龍偃月刀雖不可信,但體現了將軍的武器在重量上還是重于常規(guī)兵器的,因將軍的力量優(yōu)勢更勝一籌,使用加重的兵器也會更得心應手一些,造成的殺傷力也會更大一些,同理于強弓硬弩,不同力道的弓弩,射出的距離和穿透能力也當然是不同的。

如千古無二的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這樣的人在戰(zhàn)場上對敵軍來說無疑是噩夢般的存在。身高臂展使得敵人不得近身,普通人揮刀劍會造成開裂傷,項羽一刀揮下就可能將敵人劈成兩斷,這就是身體條件帶來的優(yōu)勢。不僅如此,在身體條件上的敏捷性(見于尉遲敬德無人能刺中的閃避屬性,敏捷性真的很實用)、彈跳力(見于李廣被俘時的事跡看,彈跳力強還是很有用的)等都是將軍優(yōu)于普通人的地方,也是其“功夫”好的基本條件。

武功技藝

所謂真功夫無非就是武藝的研習程度,在排除歷史上一些著名儒將以外,大部分武將還算是武藝精湛的。其中貴族子弟擁有眾多學藝的先天優(yōu)勢,比如將門之后,不僅會在少年時期就能夠接受正規(guī)的軍事訓練,傳授一些刀劍兵器的使用技巧,也就是史書里常講的“自幼習武”;而且有機會跟隨父輩們親臨戰(zhàn)場體驗戰(zhàn)爭的實際狀況,這一點是貧寒子弟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

“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薄肚迨犯濉



但“武舉”的誕生,為貧寒子弟提供了研習武藝后的晉升之路,改變了以往從行伍中憑軍功一步一步走向將軍行列的單一途徑。武舉考試始于唐朝武則天時期,公元702年,由兵部主持了歷史上的第一次武舉考試,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等。這些科目考試體現了唐朝廷對于將軍選拔的功夫功底還是比較重視的,唐明將郭子儀便是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第二名。武舉的選將辦法也一直延續(xù)到清朝,雖然武舉之人并非像行伍里出身的將軍那樣受重視,但也是對于將軍隊伍的良好補充。

無論是將門之后,還是行伍出身,或是武舉入軍,都離不開精湛的武藝,弓術、劍術、馬術、槍術等都是將軍最為基本的技能要領,諸如呂布“轅門射戟”這等精湛的射術,不是尋常人能夠做到的。又如文鴛這種陷入敵陣殺敵百余全身而退的,沒點真功夫恐難以做到。

古代將軍的功夫是最基本的軍事素養(yǎng),雖然將軍重在指揮,但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中,避免不了陷陣殺敵的情況,在此情況下,將軍理應展現更為強大的戰(zhàn)斗力和殺傷力,古代將軍勇猛的基礎便是精湛的功夫。

最佳貢獻者
2

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武將都是有真功夫的,只不過這個真功夫可能跟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功夫”不太一樣。

古代武將的“功夫”,不是什么詠春拳、太極拳這種搏擊術,這種功夫在戰(zhàn)場上的作用幾乎為零。武將主要是針對兵器的熟練運用,更重要的——力量一定要相當的大。

在戰(zhàn)場上,雖然武將一般不會親自動手,但真要動起手來,什么招數套路都沒用,尤其是馬戰(zhàn),死活好歹就是一下子,拼的就是力量。

關于這一點,可以看看武圣關羽:

我們知道,歷朝歷代的關羽造型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些地方是相同的——大大的肚子,偉岸的身體,又高又膀,屬于那種一看就知道打不過的類型。

關羽的這個肚子,叫做“將軍肚”,現代人管這叫做“啤酒肚”,是作息飲食不規(guī)律造成的。但在古代,擁有這種大肚子,絕對是身份的象征,因為這明顯說明一點——營養(yǎng)條件好。

中國古代普通人的營養(yǎng)條件是很差的,能吃飽飯就已經是很好的年月了!敖K歲不識肉味”是普通人的常態(tài),士兵也不過是在打仗的時候才有肉吃而已。但將軍不同,將軍的伙食條件遠遠好于士兵和普通百姓,所以在那個年代,胖子是非常少有的,只有將軍才能有大大的肚子,這種將軍的體型基本被歷代畫師所認可,無論漢唐宋歷代武將的畫像,都是這個模子。

營養(yǎng)條件好導致體重大,力量大,這在戰(zhàn)爭中是巨大的優(yōu)勢。關羽曾經對曹操說:“賤軀頗重,馬不能負”,所以曹操送給他赤兔馬。馬都載不動關羽,體重怎么也得兩百大幾十斤。關羽身高斤一米九,體重兩百多斤,再加上萬里挑一的赤兔馬,跟小汽車似的,您想想這得多大的沖擊力?光靠重力勢能就沒人擋得住,所以關羽能在萬軍中斬顏良首級,如入無人之境。

關羽作為中國武將的代表,他基本代表了大部分武將的形象——膀大腰圓,力大無窮。古代史書里動輒記載某武將“力能扛鼎”“臂力驚人”。僅僅就三國而言,與關羽同時代的人里,典韋曾經攆的老虎滿山跑(“逐虎過澗”),許褚能把牛拽的向后退,個頂個都是猛男。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出身——行伍出身,從小兵做到將軍,這種出身的將軍,普遍戰(zhàn)斗力驚人。

除了行伍出身之外,古代武將最主要的來源還是世襲和武舉,但別以為世襲和武舉就不能選拔人才了,這種人基本都來自于武將世家,從小習武。因為習武是個很費錢的事情,普通人家可以練練拳腳,但馬戰(zhàn)這種項目,普通人家是練不起的。

當然了,像和平年代也會有渾水摸魚的,比如《紅樓夢》的賈珍,屁都不會的廢柴,也繼承了一個三品威烈將軍,這就另當別論了。

3

答:古代武將是要拎真家伙在兩軍陣前展開生死搏殺的,您說,到底有沒有真功夫呢?

插句題外話,之前問答出現過這樣一個問題:列舉中國古代能文能武的兩大牛人,我列舉了南宋的陸游和辛棄疾。這兩位的文才就不用多說了,中學語文教材都收錄有他們的作品。至于他們的武力指數,陸游有過多次和老虎面對面展開搏殺的經歷;辛棄疾有領數十騎闖金兵營擒敵又全身而退的經歷,都是世間罕見的格斗高手。

有讀者留言討論,說這兩位算不了什么,給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牛人人選項,如姜子牙、諸葛亮、岳飛等等。

岳飛的武力指數是不用質疑的,甚至要高于陸、辛兩位,但文學方面的功底,和這兩位還是有差距的。

至于姜子牙、諸葛亮等人,即使入武廟,稱武圣、稱武哲,但這個“武”只是指軍事才能,不是指格斗才能。

再說回到本題。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里明確告誡世人:“臨陣的真法真令真營真藝,原無一字相合……且如各色器技營陣,殺人的勾當,豈是好看的?”

所以,古代武將敢于沖鋒陷陣、與敵廝殺的,百分百是殺人見血的真功夫。

以隋唐年間超級猛將尉遲敬德為例。

《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尉遲敬德傳》中有尉遲敬德多次單騎陷陣的記載:

尉遲敬德曾跟從李世民在洛陽郊外榆窠打獵,突然遭遇了王世充領步騎數萬殺來。其中王世充手下驍將單雄信領騎兵直趨李世民,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翼太宗以出賊圍”。

次日,尉遲敬德率騎兵與王世充交戰(zhàn),親手擒偽將陳智略。

竇建德建營于板渚,李世民持弓矢,尉遲敬德執(zhí)槊前往挑戰(zhàn)。竇建德建出兵數千騎,李世民和尉遲敬德且走且戰(zhàn),李世民“前后射殺數人,敬德所殺亦十數人”。

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在竇建德軍中,乘從隋煬帝所御驄馬,鎧甲甚鮮,在兩軍陣炫耀。

李世民看中了那匹寶馬,稱贊說:“彼之所乘,真良馬也。”

尉遲敬德二話不說,和“高甑生、梁建方三騎直入賊軍,擒琬,引其馬以歸,賊眾無敢當者”。李世民在臨洺闖入劉黑闥大陣,苦戰(zhàn)不能出,“敬德率壯士犯圍而入,大破賊陣”。

……

看看,面對千軍萬馬,刀槍無眼,沒有真功夫,早報銷了。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該傳記還記載了一件尉遲敬德避槊、奪槊的奇人奇事,云:“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蔽具t敬德刺落單雄信、救下李世民平安歸來之日,齊王李元吉“亦善馬槊,聞而輕之,欲親自試”,其“執(zhí)槊躍馬,志在刺之”,結果,“敬德俄頃三奪其槊”。

補一句,尉遲敬德闖陣殺敵、刺落單雄信,三奪李元吉槊等事,《舊唐書》外,《新唐書》、《資治通鑒》均有記載,可不是我胡亂編造的。

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武將和士兵都是有真功夫的。

為啥?

古代打仗可不是今天傳武大師混生活,那是要拼命的。

如果你不懂三招兩式,又上戰(zhàn)場,豈不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

我們看看俞大猷的故事。

俞大猷是明末的抗倭名將,他戎馬一生,在無數次格斗中總結了實用的槍法和棍法。

當時倭寇肆虐,俞大猷和戚繼光希望民間力量也幫助軍人作戰(zhàn)。

當時,俞大猷抱著民間有神功的想法,征召了很多民間的高手,還去拜訪了少林寺。

少林寺在當年名氣很大,都知道那里的武僧很厲害。

俞大猷帶著部下去少林寺,是希望學習這里高超的武術來對抗倭寇。

上面說了,俞大猷是長槍和棍術的高手。其實當年冷兵器肉搏戰(zhàn),首先就是長武器的長槍。而棍術和槍術其實是一體的,可以通用。

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俞大遒看過少林武僧的表演以后,認為這是花棍,適合街頭表演但不適合軍事作戰(zhàn)。

誠然,少林武僧的棍法非常好看,達到了雜技的水平,對于普通街頭打斗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對于職業(yè)軍人是無用的。

當時少林武僧不服,于是俞大遒安排自己的部下下場交手。

果然,幾次斗棍中,俞大遒手下軍官輕松獲勝。

這些軍官棍法根本沒有什么花招,無非是簡單的幾招,只是快準狠而已。

而俞大遒本人也是棍法高手,是有幾下子的。

此戰(zhàn)打戰(zhàn)敗后,俞大遒基本放棄從民間邀請好手參戰(zhàn)的意圖,轉而訓練職業(yè)軍人。

需要說明的是,少林武僧這里斗敗后,幾名武僧主動要求學習。

他們跟隨俞大遒學習了一段時間,學到了真正實戰(zhàn)的棍法,又帶回去傳給其他僧人。

這樣一來,少林棍法才有很大的進步。

5

古代的武將很多都有真功夫。

古代的武將一般有兩種出身,一是行伍,二是武舉。行伍出身也分兩種,一種是士兵表現好,逐步升上去的,比如大家熟知的薛仁貴和岳飛,都是士兵出身,因為作戰(zhàn)勇猛,所以才慢慢升為將軍,他們的統(tǒng)帥能力是成為將軍以后才體現出來的。第二種則是將門出身,比如大家熟悉的楊家將、呼家將、折家將等,他們都是出身將門,從小習武,練習弓馬,自然功夫也是不錯。至于武舉出身一樣要考武藝的,像唐朝的時候,武舉就需要考核舉重、射箭、騎術等,只是到后來才加考兵法策問等筆試內容。

古代武將注重身手其實也是很正常的,畢竟那時候除了主帥,其他的武將也是需要沖殺在一線的,如果身手不好早就死了,而且有好身手也更能懾服部下,便于領軍作戰(zhàn)。

而且在實戰(zhàn)中一員勇將也是很有用的,像項羽作戰(zhàn)經常帶頭沖殺,楚軍士兵在他的帶領下往往能爆發(fā)出極強的戰(zhàn)斗力。還有像白馬之戰(zhàn),關羽單槍匹馬沖進萬軍之中,直接將袁紹軍主帥顏良刺于馬下,袁紹軍潰敗。逍遙津之戰(zhàn)里張遼也是帶八百騎兵沖擊,親自斬殺數十人,吳軍士氣大挫,最終草草收兵。

所以古代武將不僅很多有真功夫,而且靠這個真功夫有時候也可以一力破千巧,起到決定戰(zhàn)局的作用。只有一些文官出身的主帥,可能不講究有沒有真功夫,不過也不絕對,比如王陽明也曾經連射三箭正中靶心,所以在面對文官是也不要大意。

6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應該說,歷史上絕大部分武將有真功夫,少數武將沒有真功夫。

第一,有沒有功夫并不是成為武將的決定性因素。

岳飛講,制勝之道,在謀不在勇。關鍵在于謀劃。戰(zhàn)前準備充分,戰(zhàn)時指揮得當,應變靈活,就能取得勝利。

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儒將,一些將領本身就是文人,卻打出了赫赫威名。比如戰(zhàn)國時候的趙盾,原本是收稅的官吏,卻打敗了秦軍。三國諸葛亮,六出祁山。唐朝的張巡,中過進士,正兒八經的文官,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宋代的虞允文,率領18000人,擊敗幾十萬金兵。明朝袁崇煥,一點功夫也沒有,照樣打勝仗。以致近代的紅太陽,連槍都不帶,確實千古唯有的軍事天才。

第二,大部分的武將都有真功夫。

這要從武將的選拔制度說起。我國武將的選拔主要有察舉(包括推薦和自薦)、世襲、蔭襲、武舉、軍功累積。

春秋時期,貴族世襲,出兵打仗那都是貴族的事情,與普通老百姓沒有關系。大貴族及其子弟,就是各級軍官。大貴族首領就是將軍,最大的貴族國王就是三軍統(tǒng)帥。這些軍事貴族,自有習武,所謂射御書數,君子必備的技能。其中射和御,一個射箭、一個駕車。都是實打實的戰(zhàn)場真功夫。所以這一時期的將領可以說百分之百都有真功夫。

戰(zhàn)國以后,各國實行變法,延攬人才。不少出身寒微的人,也走上了軍事統(tǒng)帥的位置,這些人有沒有真功夫,就不好說了。秦國變法最為徹底,打破了貴族的壟斷,普通士卒累積軍功,也有可能成為將軍。這樣的人,都是血海里廝殺出來的,當然有真功夫了。

后世多有累積軍功成為將軍的,比如宋朝的狄青、岳飛。這二位的勇猛,自然不用多言。明朝的麻貴,以為蒙古族將領,麻貴參加過百余次戰(zhàn)斗,也是這樣。

世襲的、或者靠著祖上的軍功蔭襲獲得將軍職位的,這一類人一定程度上也屬于軍事貴族,絕大部分都有真功夫。

比如,民族英雄戚繼光,他的祖上因為追隨朱元璋起兵有功,后來又遠征云南,得了一份世襲罔替的將軍職位。戚繼光十六歲就繼承將軍的職位,年紀輕輕就是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戚繼光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兵法戰(zhàn)策,為他后來成為一代名將打下了堅實基礎。

像戚繼光這樣出身的將軍,一般都有所謂武將家學,會點功夫也不足為奇。

另外就是武舉出身的,唐武則天以后,設武舉,既然能中武舉,當然武藝非凡。但是武舉出身的,一般都是擔任低級武官,能夠成為高級將領的極少。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朝的郭子儀了

總的來說,在將軍層面的,只需要有過人的智謀和膽略就足夠了。將軍之下,就需要一些武藝超群、敢打敢沖的勇士,這些人是軍隊的骨干與核心。將軍也往往從這些人中產生。所以,古代的武將絕大多數是有真功夫的。

7

歷史上大部分武將都有真功夫,而且某些特定的人還是武林高手,能夠橫掃少林所有武僧,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抗倭名將、武舉人出身的俞大猷[you]。



武舉考試

武舉考試誕生于唐朝武則天時期,當時的武舉人注重于個人武力的展現,因此唐朝的武舉考試項目為馬射、步射、騎槍[騎馬打仗的功夫]、舉重、摔跤等等。當然唐朝對于武舉人的身高、言語也有一定硬性的規(guī)定,基本上身高低于1.8米的人會被列為次等。

按照這種制度,選拔出來的武將無論軍事指揮水平如何,最起碼都是身材魁梧、功夫一流的,個人武力值爆表的人。比如武狀元出身的郭子儀,早年經常帶領幾百人的隊伍沖殺敵陣,如果沒有真功夫,估計早就掛了。



明朝時,武舉考試增加了策論,而且策論被排到了第一位。也就是說,但凡參加武舉考試,必須要先通過策論,才能參加武藝比拼。因此明朝的武舉人實際上最重要的軍事指揮才能,但即便如此,明朝時期的武將,個人武力值依然爆表。

1562年,日本倭寇侵占了興化,此時嘉靖派遣了俞大猷南下抗擊倭寇。俞大猷從北京出發(fā),路過少林寺,很是仰慕少林寺武學造詣,所以專程登寺拜訪。

當時的少林寺認為自己傳承下來的棍術非常厲害,所以組織了武僧給俞大猷展示棍術。俞大猷觀看之后,認為少林寺的武學已經失去了其中的精髓,并且和少林寺的武僧交手,結果發(fā)現少林寺的武僧不堪一擊,根本沒有任何人是自己的對手。

看到少林落敗后,少林寺倒也謙虛,派遣了兩個資質較高的和尚宗擎、普從跟隨俞大猷學習武術。三年之后,宗擎、普從學藝歸來,將俞大猷的功夫傳授給了少林寺近百名武僧。此后,少林寺便有了俞派少林。



除了武舉考試之外,一些靠著軍功從底層爬上來的人必然都會有真功夫。比如秦國殺神白起,靠著殺敵建功一步步做到了武安君。漢初開國將領樊噲,多次攻城都是先登,親手斬殺數個敵人。

8

古代武將自然是有真功夫的。正所謂以勇力服兵,以智慧領兵,以財富榮譽激勵士兵,此名將之必備才能!一個將軍不能擊敗幾名普通士兵的話,他很難服眾的;而能以一敵十的勇將更受士兵愛戴!

白起作為戰(zhàn)國第一名將,本身就是從士兵做起的,憑借戰(zhàn)功一級一級升為秦國大良造上將軍的。當十夫長的時候,白起就是秦軍中著名的鐵鷹劍士,手下有大力士嬴蕩、烏獲、孟賁等勇士。白起精通馬戰(zhàn)、步戰(zhàn)、水戰(zhàn),武功了得,百名普通壯漢不是他對手!

蒙毅作為始皇帝陛下的御前大將軍,自身武功也十分了得。蒙氏家族數代為秦國奮戰(zhàn),族中子弟人人習武,家傳蒙家劍法也是一絕!《神話》中的蒙毅將軍與叛軍相戰(zhàn),實現了百人斬的能力!

項羽則是華夏第一勇士,力能扛鼎,可一人擊殺數百精兵,確實猶如天神下凡!破釜沉舟的項羽與秦軍拼命,以三萬楚軍死戰(zhàn)二十萬秦軍,戰(zhàn)而勝之!烏江自刎前,項羽一人擊殺百多名漢軍騎士,威風凜凜,只得自殺身亡!

歐洲的領兵大將一樣武藝精熟,一個人能打贏五六名以上士兵!斯巴達的國王領三百精兵七千民兵在溫泉關狙擊波斯百萬大軍三月之久!阿喀琉斯代表希臘擊敗了不少城邦勇士,最后特洛伊的王子兼大將軍郝克托爾也被他擊殺?梢姽糯环謻|西,武將還是有真功夫的!

9

古代武將有沒有真功夫,需要看他成為武將的途徑。

在古代,武將的選拔主要有世襲、蔭襲、武舉、行伍四種途徑。下面我們分別來說下:

1、世襲。春秋戰(zhàn)國及其之前的夏商周時期,受到“世卿世祿”制的影響,武將往往由大夫等貴族上層子弟擔任,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是文武不分的,很可能出現文臣帶兵出征的情況。表面上看將軍是世襲而來的,沒有經過行伍歷練,似乎沒有真功夫,但考慮到這一時期人人配劍的尚武精神,所以即便是文臣,也是有一定武藝基礎的。

2、蔭襲。即子孫因出自將門世家,所以也會被授予武職。這就可能會出現不習武的人成為了將軍的情況,比如宋朝就允許皇親國戚、中高級文武官員的子孫及親屬、歿于王事的下級官吏子弟乃至達官貴人的門客仆從補任武官,這些人多數是沒有真功夫的,只是為了混個官職。但也有例外,比如明朝就規(guī)定“若先不曾立功就與職役,后亦無戰(zhàn)功者,不準襲”,這就加了個限定條件,蔭襲可以,但必須立軍功,否則無效。子弟為了爭取世襲職位,就會爭相學好武藝武技,所以明朝的武將基本都是有真功夫的(文臣以督師名義領兵除外)。

3、武舉。武則天在科舉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武舉,主要考察長垛、馬射、步射、平射、負重等內容,此后歷朝歷代也都進行了沿襲,明清更是強化了武舉選拔將領。通過這一途徑上來的武將,都是需要有真功夫的,否則無法通過考試。

4、行伍。行伍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從基層士兵中選拔成為將領,由于是憑真本事提拔的,所以出身行伍的武將不僅有真本事,更有實戰(zhàn)指揮能力,所帶的兵戰(zhàn)斗力極強。比如明朝末年的周遇吉就是從一名小兵提拔為將軍的,是明朝末年最為忠貞勇敢的猛將,李自成在進攻北京前,就遭到了周遇吉的頑強抵抗,李自成差點因此放棄北上北京的計劃。

10

古代武將到底有沒有真功夫,首先咱們看看《三國演義》就知道了,兩國交戰(zhàn),先讓武將到陣前去與敵軍大將,真刀真槍一陣干下去,要是沒點本事純粹就是去送死,這里的武將基本上誰最勇猛誰最先晉升上。所以,這一時期的武將再怎么差,也肯定有上幾下。


再看看后世到了宋代,高俅高太尉領兵,就自己除了踢球和吹牛厲害外,武力值絕對是弱雞。但是因為特殊的政治和軍事體制,所以有許多文人或者高官進入。這些文人有許多是手無縛雞之力。


另外,后世武將也有不同的來源,有的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有的是靠權貴扶持,有的出身行伍,有的是武狀元來的,還有的是計謀出眾的,才有機會成為將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