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天下以來,中國的皇朝統(tǒng)治,走過了4000多年的時間,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以黃帝紀元4609年紀之。這么長的時間,有存在很多王朝。王朝有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說法。但往往在大一統(tǒng)王朝之后,會有一個尾巴王朝。有的尾巴王朝很小,如南朝梁國的尾巴王朝西梁;有的很大,如西晉的尾巴王朝東晉;有的很長,如西周的尾巴王朝東周。有則很大,大到不能用尾巴王朝來形容彼此之間的關系,如前漢和后漢。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的封建帝國,文治武功斐然,做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給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一個共同的名字:漢人,且延續(xù)至今,這是其他朝代不能媲美的成就。西漢前期,自劉邦始,連續(xù)7代,皆屬明君,第一次建立了行之千年的東亞朝貢體系。正因為西漢的煌煌功業(yè),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威武高大,所以每逢亂世時,人們往往人心思漢。漢朝滅亡后,魏晉時代,仍承漢朝余威,震懾周邊少數(shù)民族。

漢武帝時的推恩令,讓劉氏皇族的人遍布天下,即現(xiàn)在所說的“遍地劉”。很多漢朝宗室,一代代傳承下來,已經成了庶民。劉秀就是漢高祖的九世孫(自稱的),在他這代,就已經是南陽的一個農民了。

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劉秀趁勢崛起,短短數(shù)年時間,削平各地諸侯,重建漢朝。這有幾個原因:

1、天下大亂,人心思漢。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尖銳,王公大臣沒有辦法,就讓王莽改革。結果王莽托古改制,有人說超出了那個時代的認知,不被當世人理解,結果越改越亂,恰逢天下大旱,于是群雄并起,世道大亂,人們開始懷念起強盛統(tǒng)一的漢朝來。西漢鼎盛期的漢宣帝不過60年之前,人們仍然歷歷在目。

2、新朝大軍的意外崩潰。新朝40萬大軍,集中了全國的精銳部隊,結果在一場流星和隕石的天變中,意外崩潰了。新朝賴以維持的武裝力量喪失后,新朝滅亡也就進入了倒計時階段了。

3、經過戰(zhàn)爭,原先困擾西漢的問題已經解決了。西漢末年的社會矛盾集中在土地兼并嚴重,社會階層分化。王莽希望地主們主動將自家多余的土地、奴婢都給貢獻出來,緩解社會矛盾,不僅被一口拒絕,還惹惱了這一波人,動搖了統(tǒng)治基礎。可是經過連年的戰(zhàn)爭洗禮,漢朝人口從西漢末年的6000萬年,下降到東漢初年的2000萬人,原先困擾大家的吃飯問題,被解決了。

4、貴族世家的支持。王莽之所以失敗,與失去封建地主的支持有關。當時,并不存在得屌絲得天下的邏輯。劉秀起家勢力在河北,一到河北地界,各地方豪強又是送女人,又是送軍隊,讓劉秀呼啦啦一下子就成了天下勢力最為雄厚的軍閥了。至于這些貴族世家為什么支持劉秀呢?當時的劉秀也不過30歲出頭,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的領袖才能?赡苁莿⑿阈談。劉秀對這些貴族世家也很好,開國之后,給了很多特權。結果造成了中國政治上的貴族世家勢力的抬頭,這種政治勢力,一直延續(xù)到了唐朝中期,直到科舉制興盛后,才逐漸改觀。

歷數(shù)各個尾巴王朝,東漢等同于重新創(chuàng)立,在各尾巴王朝中是最強盛的,一方面是因為西漢打下的牢固的民心基礎,讓劉秀憑借一個姓氏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如同法國的拿破侖姓氏一樣。另一方面是劉秀開創(chuàng)的與貴族世家共享天下的政治制度,讓他團結了更大多數(shù)人。當然,這與劉秀本人的努力奮斗也是分不開的。

東漢在政治制度、國土面積等方面與西漢相比都有繼承與發(fā)展,也有一定的區(qū)別,將之作為全新的一個王朝看待,也無不可。說及對外關系,西漢時將最兇悍的對手匈奴打殘西遁,東漢的主要對手,則是纏斗百年的西羌。當時的民族關系有點復雜,但是漢朝因此保持了相當有戰(zhàn)斗力的國防軍。所以也有說法:列國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最佳貢獻者
2

在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統(tǒng)一性的朝代中,只有漢朝延續(xù)了兩個朝代分別是西漢和東漢,相比之下,西晉和東晉,以及北宋和南宋都稱不上完全大一統(tǒng)的朝代,而東晉和南宋都只是地方政權而已,然而西漢和東漢卻都是統(tǒng)一性的王朝,在其各自的時代中,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無可比擬的。

那么為什么只有漢朝能夠以統(tǒng)一性的方式延續(xù)兩個朝代呢?可以說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王莽和劉秀了。

在我國歷史上,一個人不費一兵一卒,不花一錢一糧卻能滅掉一個朝代者,第一個就是王莽,公元6年,王莽下毒毒死漢平帝,不久后自立為帝建立了新朝,偉大的西漢王朝不是被異國侵略,也沒有為國內的叛亂削弱,卻滅亡于這個權臣王莽一個人手中。

如果王莽會治理國家,那么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東漢了,可是王莽只會胡折騰,很多人都說王莽是個穿越者,說他進行了類似現(xiàn)代的土地承包制改革,這是很不切實際的,他忽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實行了一些倒行逆施的措施,不但搞得天下民怨沸騰,還挑起了和平了很長時間的邊境爭端,導致新朝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天下百姓民心思漢,認為還是以前的漢朝好,于是綠林、赤眉軍相繼起義,都打著恢復漢朝的旗號,導致新朝政權剛建立沒幾年就搖搖欲墜。

接下來必須得說一說劉秀了,其實也只有劉秀這樣的人才能肩負起興復漢室的大任,劉秀在昆陽之戰(zhàn)中,只用1萬兵力就擊敗了王莽的數(shù)十萬主力軍,導致新朝賴以存在的軍事力量被瓦解,不久后王莽和新朝政權就被綠林軍消滅掉了。

綠林軍消滅掉王莽之后,綠林軍的首領更始帝劉玄也是個不懂治國的人,后來他就被赤眉軍消滅掉了,這時候劉秀已在河北開始崛起,并且建立了東漢王朝,后來劉秀定都洛陽,治國的方法以及制度都承襲自西漢王朝,劉秀本來也是漢高祖之后,為西漢景帝九世孫,雖然他完全是零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王朝,但他認為自己延續(xù)的是西漢皇室的血脈和西漢王朝的天下,于是國號也是漢,又因為國都在長安以東的洛陽,所以史學家稱之為東漢。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之后很注重與民休息,邊平定天下邊休養(yǎng)生息,所以東漢之初的社會經濟恢復很快,劉秀建立東漢王朝12年后就基本上完成了國家統(tǒng)一,在位33年,到他的晚年時期,社會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文景之治時的水平,史學家稱之為光武中興。

之后的漢明帝與漢章帝是進一步發(fā)展了東漢的國力、疆域和社會生產水平,使得東漢和西漢王朝一樣偉大,之后的中國歷史再也沒有出現(xiàn),像這兩個王朝一樣的延續(xù)性統(tǒng)一王朝。而兩漢400年時間也給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元素,以至于我們語言稱為漢語,文字稱之為漢字,主體民族稱之為漢族,就連男性都稱之為男子漢。

3

為什么只有漢朝能延續(xù)兩個王朝,而且還都是歷時200年左右的大一統(tǒng)王朝,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那么為什么只有漢朝能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社會和人心的原因,一個是個人的原因。

我們先說西漢,西漢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人民富裕,國家強盛的時期,這也是因為當時出現(xiàn)了很多的好皇帝,比如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等等,這些偉大的皇帝開辟了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人們生活富裕,國家力量強大,民族精神高昂的時期。

首先,漢高祖以平民百姓之身繼承秦朝的基礎,建立了大漢王朝,而漢文帝是品德非常高尚的皇帝,他以身作則,用德行治天下,并且是無為而治,讓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他和他的兒子漢景帝開創(chuàng)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讓全天下的老百姓第一次享受到了大一統(tǒng)的國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發(fā)展的局面和好處,而漢武帝前期的時候,漢朝出現(xiàn)了漢武盛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局面,然而當時的中國仍然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欺負,漢武帝以文景之治積累下來的國力,對匈奴進行了覆滅式的打擊,讓匈奴人低下高昂了近百年的頭顱,部分匈奴人投降和俯首稱臣,剩下的從此也再不敢正面和漢朝交鋒,之后的漢朝大軍南征北戰(zhàn)開疆拓土,使得大漢王朝的疆域擴張了近一倍,南到中南半島,東到朝鮮半島,北方直面大漠,就連遠在萬里之外的西方中亞地區(qū),都并歸到我大漢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可以毫無夸張的說是天地八荒唯我獨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樣的時代,讓一直受異族欺負的中原王朝的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漢民族的王者榮耀,激蕩宇內的漢武雄風也讓后世歷朝歷代的老百姓無比懷念和景仰。

然而這還不算,到了漢宣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又進一步增強,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人口也有大量增長,疆域又得到進一步開拓,史稱漢宣盛世,這是比漢武帝時期更加強大的時代,西漢的國力也于此時達到了巔峰。

想象一下,這樣的時代怎能不讓人向往?這樣的王朝怎能不讓人羨慕?然而宣帝之后,宦官和權臣相繼專權,王朝的權柄被王莽篡奪,天下百姓心里只能是哀漢室之不興,從史書里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處處都是老百姓“人心思漢”,這就是漢朝得以延續(xù)的社會和人心基礎。

第二個原因,那就是光武大帝劉秀這個人了,也只有出現(xiàn)了他這樣的人,漢朝的延續(xù)才能順理成章的成為現(xiàn)實,他是漢高祖九世孫,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fā)之后,雖然皇室血脈傳到他這里,已經成了平頭百姓的身份,但是他仍然是根紅苗正的漢家皇室帝胄,他的稱帝,也是民心所望。

在新莽時期的天下亂局中,幾乎每一個稱王稱帝的人,都要說自己是漢家劉氏血脈,比如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赤眉軍擁立的劉盆子,其實原因就是因為西漢這個朝代太振奮人心了,然而真正能成就大業(yè)的還是靠人的能力,劉玄和劉盆子這兩個人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劉秀完全具備,無論是政治才能,軍事才能,謀略戰(zhàn)術,還是個人魅力與道德品行,劉秀都是出類拔萃的,可以說,即便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去尋找,都難以找到第二個像他這樣的人。

劉秀于28歲時跟著哥哥起兵,在經歷了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之后,31歲便成了皇帝并開創(chuàng)了東漢王朝,既是中國歷史上用時最短就稱帝的偉大王朝的開國帝王,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開國帝王,同時他也是歷史上學歷最高的帝王,又是唯一擁有開國帝王和中興帝王兩項稱號的皇帝,他還培育出了接班人漢明帝這樣優(yōu)秀的皇帝,之后的漢章帝和漢和帝也都非常優(yōu)秀,東漢王朝,延續(xù)了西漢王朝的富裕和強盛,統(tǒng)治的疆域幾乎和西漢一樣,各個方面基本都可以與西漢并駕齊驅,而在科技方面則要更強一些。

4

西漢確實是一個最有道德,最強最富,最得人心的朝代,以后幾朝,業(yè)績明顯不如漢朝,就是以前的朝代,包括西周,更是不如,那畢竟還是奴隸社會,周王并沒有實權,所以西漢無論從權威,道德,功業(yè),疆域,人口,文化,科技各方面,都是最出色的,其開創(chuàng)者劉邦實在是開明的一代雄主,他不但知人善任,統(tǒng)馭天下英才,而且從善如流,能分辯正確的建議,不僅打下了漢朝,而且穩(wěn)定了國家,討平了各方反叛,并采取了寬省天下的政策,采納了陸賈的以寬治國的建議,打了一個好頭,呂后主政時,仍然遵守無為,節(jié)儉,讓利于民和不折騰的政策,也是得民心之舉,

漢文帝是歷代皇帝中,甚至包括歷朝皇帝中最有德性的皇帝,如果說劉邦為人還有些流氓習氣的話,漢文帝就無論在做人,還是做皇帝上都以身作則,垂范于百姓,他極孝順,也是因為孤兒寡母被長久忽視,受盡冷落,恐怕他都沒怎么見過劉邦,這加深了母子親情,另一方面,他二十年孝順其母,也是做天下的表帥,漢朝以孝治天下,:正源于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他也更是好手,象朝中那么多重臣如陳平,周勃,灌嬰等人,都有專權弄政之心,但都被文帝化解,對同王宗室,圖謀不軌者,無不降服,雖力主與匈奴和平共處,但絕不乞求,匈奴來犯,必以武力回擊,維護了尊嚴和國家利益,所以漢文帝是深得士民之心的,其才不如唐太宗,德行則過之。

漢文帝給漢朝注入了有道的靈魂,他的兒子景帝謹承父志,又是一個有道之君,他的才能,不如其父,處置不當,引發(fā)七國之亂,一時內憂外患,然因為深得民心,所以眾王很快瓦解,對外仍是以和為主,以武促和,匈奴無論訛詐,還是武力搶奪,都得不到便宜,國勢日衰,

漢武繼位,乃是超強雄主,一改往昔懷柔的政策,開始主動出兵,襲擾匈奴人,使其不得生產生活,逐漸提高了士氣,對匈奴人進行大規(guī)模掃蕩,終于北逐匈奴,徹底解除了北患,也給后代留下了勝敵之法,留下那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武功比文治還得人心,

以后昭,宣二世,亦是明主,又有霍光輔政,國勢再興,不料此后元帝重用外戚,大權旁落,政治開始腐敗,土地兼并,引發(fā)士民不滿,最后王莽利用不滿,以及王氏的家族勢力,篡位成功,他實行了新政,實際是加大了豪強地主的勢力,使大量人民失去土地,于是流民造反,舉國響應,人心思漢,劉秀順應民心,打著復漢的大旗,凝聚了人民,當時,所有起事者都高舉復漢的旗幟,可見一個朝代,如果道德為先,武力為輔,連出明君,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既使有人作亂,人民也不會參加,不得民心者,事亦難成,以后東漢,連出昏君,越來越腐敗,國家搞得不象回事,所以人心不再思漢,漢朝也就被人民徹底拋棄了。

5

“兩漢”的歷史對于不少國人來說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兩漢”是西漢與東漢王朝,他們又被稱作“前后漢”。而之所以會有“東西之分”,其實是由于定都的不同所導致的(西漢都城在長安,而東漢都城則在洛陽)。不過,都城位置雖然不一樣,但兩朝的國號及其皇帝們的背景卻相同。于是,有人便提出了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漢朝能夠延續(xù)兩朝呢?我們不妨討論一番。

(漢代壁畫)

筆者認為,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兩朝國號的相同與皇帝們都是劉氏宗族的事實,并不足以說明“漢朝”便因此而得以延續(xù)。西漢跟東漢其實是存在本質性的區(qū)別的,我們不妨從當時的環(huán)境中加以體察。

“第一個平民政府”

一言以蔽之,西漢是由“劉邦集團”所建立的。而“劉邦集團”的成員們的身份是什么呢?秦漢史研究專家李開元先生從《史記》的功臣表中找出了答案。在20余名被封侯的功臣中,有四分之三左右都是劉邦當年在沛縣的同事與朋友,例如蕭何原先是管文案的,樊噲是屠狗的等。他們的身份同當時的六國舊貴族相比,無疑要卑微的多。

(樊噲雖出身卑微,但其才能卻是不可低估的)

所以這樣來看,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介紹西漢初期政治時,稱劉邦等人為第一個“平民政府”,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些人大多數(shù)都出身寒族,也沒有什么可叱咤風云的背景。而唯一能夠讓他們在這個創(chuàng)業(yè)集團中站住腳跟的,便只有善于管理錢糧或沖鋒陷陣的本領了。而即使是這些人中帶有“韓國貴族光環(huán)”的張良,也是靠著出謀劃策而得到劉邦的信賴。所以西漢王朝從建立到鞏固,這些劉邦的“窮哥們”(以及慕劉邦名而來的寒門)可以說是占了頭功。

(后來的漢軍統(tǒng)帥韓信,也曾因生計所困而受人接濟)

光武中興背后的難言之隱

然后再讓我們來看東漢的建立,東漢的開國皇帝為光武帝劉秀。劉秀是劉邦的子孫,所以可以說沾了“皇親”。但是,由于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等打擊旁系皇族勢力政策的施行,劉秀這一脈瞬間家道中落了,到兩漢之交時,劉秀也不得不以熟讀儒家經典為門徑來謀得一官半職。所以劉秀既可以說是皇族,也可以說是寒士。

(劉秀與眾將在討論軍事)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廢掉了末帝,自己坐到了皇位上,并宣布要依據(jù)儒家政典來改造社會。不料,王莽的改革很快便把國家拖入了崩潰的萬丈深淵。他的經濟政策不僅不能得到貫徹落實,反而被中下級官員依己意任意扭曲,百姓的負擔無疑加重了。

(連環(huán)畫作之《王莽篡漢》)

于是,就在王莽建立新朝后不久,便相繼爆發(fā)了綠林軍與赤眉軍等農民起義(一些不滿王莽的大地主也趁勢參與其中)。劉秀當時也被拖入了這股漩渦當中,并作為一名低級軍官,同哥哥一起效忠于當時由農民軍支持的更始帝。

在反對王莽的戰(zhàn)爭中,劉秀的領導才能被充分的展現(xiàn)了出來,劉秀也為自己贏得了一批人的支持。這些支持者當中,既有他求學時的朋友,也有占有大量田產的地方實力派(在今河北與山西一帶),劉秀迅速的崛起了。

(昆陽之戰(zhàn)中,劉秀憑此戰(zhàn)充分顯示了其魄力與膽識,并贏得了大量的支持)

在王莽政權被起義軍推翻后,起義軍內部立刻發(fā)生了分裂。在這場分裂當中,劉秀抓住時機壯大自己的實力,并最終重新將不同的地域集結在了他的大旗下。這便是東漢王朝了。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劉秀的支持者中雖有一定的寒門,但大部分,其實都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那么這些人時從哪冒出來的?其實,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這些地主們早在漢武帝時期便已崛起了。

(漢武帝劉徹)

武帝在位時期,他們通過其廣招賢士的察舉令等,將自己的子弟源源不斷的送入京師。這些人進入京師后逐漸站穩(wěn)了腳跟,并同原先支持他們的地主們相互呼應。他們的這種關系的強化不僅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土地兼并被縱容),也使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所以說,王莽的改革大棒之所以揮不動,與其觸犯這伙人的利益有很大的關系。而劉秀雖然取王莽而代之,但他也與王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這些豪族自恃有功,不僅借著戰(zhàn)后的重建之勢進一步斂取財富,還置地方政府于不顧,這自然是劉秀所無法容忍的。所以劉秀下令地方官吏嚴查土地兼并,為了壓制豪族的囂張氣焰,他還將一些所謂的“開國元勛”送入大獄。但俗話說的好,按下葫蘆起來瓢,更何況劉秀這些舉措無疑是在跟滿朝文武開戰(zhàn)(連他的皇后陰麗華都出身于南陽新野的豪門大戶,劉秀的苦惱可想而知)。

(影視劇作中的漢光武帝劉秀與陰麗華)

終于,劉秀選擇了妥協(xié),而東漢政權也逐漸被地方豪強所架空,所以表面上看,東漢之初的光武中興雖是對因戰(zhàn)亂而被破壞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重建,但其中所夾雜著更多的,則是劉秀的無奈與辛酸。同西漢初期的“平民政府”相比,東漢政權的開創(chuàng),無疑是豪族們對中央集權的又一次勝利。而東漢政權的底盤,從一開始便是由大地主們所構成的。這也便是東漢迥異于西漢的關鍵。因此,說漢朝延續(xù)兩朝,不過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舉罷了。

參考文獻: 司馬遷撰 韓兆琦評注《史記》 岳麓書社 2011年7月

班固《漢書》 中華書局 2012年4月

呂思勉《秦漢史》 商務印書館 2010年12月

錢穆《國史大綱》 商務印書館 2015年12月

(美)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三聯(lián)書店 2015年8月

楊聯(lián)陞《東漢的豪族》 商務印書館 2011年12月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4月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1月

辛德勇《建元與改元》 中華書局 2013年7月

黃留珠《劉秀傳》 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

吳曉波《中國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

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 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

6

謝謝邀請。

實際上,不是只有漢朝延續(xù)兩朝,晉朝和宋朝也是延續(xù)兩朝,分別是西晉東晉和北宋南宋。

西漢到漢成帝時,朝政已出現(xiàn)非;靵y的局面,王氏外戚集團獨攬朝政大權,太后王政君成為王氏集團的靠山,其侄子王莽連立兩個幼主,王莽已掌控了朝廷大權。初始元年(8年),王莽代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西漢滅亡。

王莽劇照

新莽末年推行的改革觸動了豪強的利益,廣大平民也沒有獲得實惠;加之天災不斷,民不聊生,農民揭竿而起,爆發(fā)了赤眉、綠林、銅馬等農民軍起義,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倒莽。劉秀統(tǒng)帥的起義軍最終勝出,重新建立漢朝,史稱后漢或東漢。

漢朝延續(xù)兩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正統(tǒng)意識或觀念問題。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早在王莽立孺子嬰為太子時,那些固守劉氏漢室“正統(tǒng)”觀念的朝臣、劉氏宗室子弟就憤恨不滿,70多位朝臣和地方官吏辭官,他們忠事劉漢,而不屑為王氏朝官。

劉玄劇照

第二,農民起義軍也有正統(tǒng)觀念。綠林赤眉起義軍打出的口號是“劉氏復起,李氏復輔”,這與陳勝吳廣起義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完全不同。換言之,起義軍的目的是為劉氏漢朝重新復起,而不是要另建新朝。所以,農民起義軍大都擁立劉姓宗室子孫,以此做為推翻王莽政權的旗幟和號召。更始元年(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擁立為帝,建元“ 更始”,是為更始帝。更始三年(25年) 六月,赤眉軍領袖樊崇立西漢族裔劉盆子為皇帝,建元“建世”,史稱建世帝。

劉秀劇照

第三,劉秀的正統(tǒng)觀念。更始三年(25年)六月,“銅馬帝”劉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邢臺柏鄉(xiāng)縣)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仍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后漢(東漢),劉秀為漢光武皇帝,后經過征戰(zhàn)實現(xiàn)了全國統(tǒng)一。

所以說,正統(tǒng)觀念在漢朝延續(xù)兩朝中起了支配的作用。

鳴久的觀點不一定正確,有何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qū)留言,歡迎大家探討。

7

漢朝,自劉邦伊始,歷經數(shù)次危難,但依舊能延續(xù)數(shù)百年,經西漢、東漢、蜀漢三朝,都不過因為漢高祖與大臣斬白馬盟約時的一句話,“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諸之”。

可見,話不再多而在于精,有文采的儒生即使日賦千言,也不如草民出生的劉邦一句話管用。還記得劉邦初入關中時,與百姓“約法三章”么?——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翻譯成現(xiàn)代話就是,我(劉邦)這里簡單講兩句,就三條,大家記住,殺人償命,傷人、盜竊也是犯罪。就這樣簡單、樸實的約定,不僅百姓們容易理解、接受,而且也將劉邦這種處事干練、待人寬和的形象留在了三秦大地上,為他以后再次入關奠定了“群眾基礎”。

而“白馬之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始終為那些膽大妄為的權臣們設立了起碼的底線。呂氏篡漢、王莽篡漢、袁術稱帝,這是三次嚴重威脅漢胙延續(xù)的叛逆,而他們挑戰(zhàn)白馬之盟的結果都是身敗名裂,天下不容。而那些只敢“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白馬之盟下隱隱作祟的權臣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可以說高祖逝世百年,余威仍不減當年!

呂后死前,曾向呂氏子孫提起“白馬之盟”,并強調劉姓諸王以及大臣必定會以此為借口,重新復辟劉漢江山,所以告誡呂氏子孫不要為她送葬,遠離京畿,而要牢牢掌握軍隊以防叛亂。果不其然,呂后逝世沒多久,劉姓諸王在外,陳平、周勃在內,就發(fā)動了鏟除呂氏的政變,最終呂氏一門被清除殆盡。此時,“白馬之盟”的影響了或許只在上層貴族間有所共識。

王莽篡漢,廢少帝而立新朝,大量分封王氏子弟,而將200多劉氏諸侯王廢除。這引起了劉姓諸侯的強烈反彈,紛紛以“復高祖之業(yè),定萬世之秋”為旗號起義,并以“白馬之盟”為理由宣布王莽為叛逆。經歷大小數(shù)百戰(zhàn),最終王莽在混戰(zhàn)中被殺死,尸首分離,頭顱被歷代皇室保存,來警醒后人。劉氏諸王起兵,軍隊大多以草莽綠林為主,這說明“白馬之盟”在百姓間也流傳很廣,所以才有強大的號召力。

三國時代,距西漢初年已數(shù)百年,可“白馬之盟”仍發(fā)揮著余效。袁術稱帝,各地諸侯群起攻之,連同族兄弟袁紹也與他不共戴天,說他“愚不可及”。最終,稱霸一時的梟雄,連用來解渴一口蜂蜜都沒有,一氣之下吐血而死。這也是為什么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幫助窮途末路的劉備的重要原因,——他們有最有利的政治武器“非劉姓王者,天下共諸之”。

8

漢朝不僅延續(xù)了兩朝,而且兩朝都是強盛的大一統(tǒng)時代,這在歷史上真是沒誰了。以至于人們形容漢朝為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要我說,漢朝不是延續(xù)了兩朝,是延續(xù)了三朝,蜀漢實際上也是漢朝的延續(xù)。所以,正確的說,漢朝延續(xù)了三朝,前兩朝屬于大一統(tǒng)時期,第三王朝時期是偏居一隅的蜀漢時期。假如諸葛亮北伐成功,那么漢朝第三王朝很可能也會是一個大一統(tǒng)的時代!

漢朝能取得這么輝煌的成就以下兩點至關重要

  1. 良好的家庭教育。別看劉邦是底層出生,家族的教育絕對首屈一指。在前漢時期,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都稱得上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到后漢時期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也都是明君。這種明君扎堆出現(xiàn)的朝代,好像只有漢朝。我認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會讓漢朝產生大批量明君?上慨斖醭┢诨实鄣睦^位年齡偏小,而且非常短壽,導致外戚和宦官專權,才讓漢朝走向沒落。

  2. 推恩令的實施。這個政令是漢武帝時期頒布的,具體辦法是子孫依次分享國土,地盡為止!推恩令的實行導致劉邦的子孫在民間到處分布,他們處在社會各個階層,一旦漢朝出現(xiàn)問題,百萬劉姓子孫是一股穩(wěn)定漢朝的重要力量。假如明朝也有君主對朱元璋的數(shù)百萬子孫實行推恩令,我認為明朝在末期肯定不會敗的那么慘。最起碼也會出現(xiàn)一位劉備似的人物,為明朝守住半壁江山。

漢朝數(shù)百年的強盛除了劉邦后代爭氣,當時朝氣蓬勃的國內環(huán)境也是重要因素,漢朝的藝術作品往往給人一種雄渾大氣的感覺。而且這種藝術特色貫穿了整個漢朝時期,這和后世王朝到中后期奢靡之風完全不一樣。

也難怪漢朝能夠保持數(shù)百年對周邊的軍事優(yōu)勢,這種氣質也是別的王朝所不具有的!

9

能延續(xù)兩朝的在漢之前有周朝(西周、東周),漢之后有晉朝(西晉、東晉)、宋朝(北宋、南宋),如果算上曇花一現(xiàn)的南明小朝廷,那明朝也算延續(xù)兩朝了。再如果較真一些,將后唐、南唐這兩個自稱延續(xù)唐祚的小國算上,那唐朝都延續(xù)三朝了——所以題主的意思我認為應當是,自秦朝建立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帝國以來,只有漢朝能夠延續(xù)兩次大一統(tǒng)的朝代,因為東晉、南宋和南明都只有半壁江山,比不了東漢的赫赫武功。

真不是因為漢朝比晉、宋、明更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征。王莽取代西漢,看似改朝換代,但事實上漢朝的框架并沒有大的變更,王莽是通過禪代取得漢朝天下的,如果不是改了國號,將新朝視為漢朝的一部分也未嘗不可。恰恰王莽改制又不得人心,于是漢朝的向心力便從來沒有減弱,之后的玄漢、東漢,都是劉氏天子。

而西晉、北宋、明朝,面對是貨真價實的外族入侵。西晉有五胡亂華,北宋有遼金蒙古,明朝面對著女真還要在同時迎戰(zhàn)李自成,相比之下西漢末年的外患畢竟還是輕的。也別說是司馬家害了中原,讓劉徹在三國戰(zhàn)亂之后去抵御五胡,結過就會更好?真不一定。

將漢朝放到遼、金和蒙古時代,東漢也未必能保住半壁江山;將明朝與漢朝對調,說不定也會形成西明與東明。歷史不容假設,但時局不同,僅因此認為漢朝更強大,對晉宋明也是不公平的。

10

漢朝能夠延續(xù)兩朝,在古代史上確實特殊,其中有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漢王朝并沒有失去人心。西漢亡于被外戚王莽篡奪,而不是被起義軍或者敵國所滅,這在前朝是沒有發(fā)生過的事,而王莽專門制造“五行相生說”來證實合法性,但是好景不長,王莽很快因為改革極端而倒臺,所以人心思漢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劉秀本人的英明神武。正因為人心思漢,所以在當時不少打著漢宗室名義的起義者,比如綠林軍擁立的劉玄、赤眉軍擁立的劉盆子,但是這些人的綜合素質均不如劉秀,所以劉秀也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建立一個全新的漢朝。

第三,外族的勢力不足以威脅。西漢時期漢武帝、宣帝、元帝多次大敗匈奴,并最終驅逐出塞北。華夏四境沒有足以威脅中國、趁火打劫的外族勢力,這在客觀上也給漢朝有中興的機會。

但必須注意到,盡管東漢名義上延續(xù)的是西漢,但實際上不少制度文化也的繼承的新朝,新朝的歷史意義也不容忽視。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