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嘉靖帝這個皇帝,個性奇特,一方面多疑,另一方面護短,愛面子。因為多疑,又相信“二龍不得相見”的傳言,所以嘉靖皇帝不許百官跟跟裕王和景王走得太近;因為護短,嘉靖帝愛護自己的面子的同時,也不允許別人過于攻擊,甚至話語中捎帶上裕王和景王。

所以,終嘉靖朝,裕王也好,景王也罷,除非嘉靖帝親自的任命,否則一般大臣跟這兩個藩王是不敢走得太近的。嚴嵩自然很明白這個道理。

嘉靖帝共有八個兒子,其中五個早夭,活下來的有三個,也就是次子朱載壑、三子朱載垕、四子朱載圳。

朱載壑因為齒序最長,嘉靖十八年封為太子,然而,嘉靖二十八年,這位莊敬太子就死了。因為他的死,讓嘉靖帝產(chǎn)生了忌諱,聽信道士的言語,相信二龍不得相見,嘉靖帝是大龍,莊敬太子是小龍,二龍想見,必有一死,嘉靖帝從此以后不愿再立太子,也不愿意見活下來的兩個兒子。

朱載壑就是裕王,太子死后,按照齒序,他應(yīng)該被立為太子,然而,由于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的說法,他也就沒有當(dāng)上太子,即便如此,文武百官知道,裕王就是未來的儲君。

朱載圳就是景王,雖然大家都認為裕王是儲君,然而既然嘉靖帝沒有立太子,景王仍舊抱著奪嫡的希望。

裕王和景王二人都很平庸,再加上文武百官礙于嘉靖帝的奇怪個性,不敢主動投靠,所以這場奪嫡之爭很是平靜,不要說跟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了,就是跟萬歷皇帝時期的“國本之爭”比,這場奪嫡之爭都顯得像小兒過家家。

嘉靖四十年,景王就藩,離開了京城,接著,四年后,景王病死,裕王的皇位總算是穩(wěn)固了。

嘉靖二十七年,嚴嵩斗死前任首輔夏言,然后,次一年,莊敬太子死。一直到嚴嵩死,這二十年間,正好是嚴嵩柄政,裕王和景王奪嫡的二十年?墒牵瑖泪詤s不敢站在任何一方。

由于嘉靖帝的個性被嚴嵩父子吃得很透徹,所以嚴嵩對裕王和景王都是很冷漠,甚至刻意地制造一些小的矛盾和沖突,以讓深宮中的嘉靖帝對他放心,內(nèi)閣首輔沒有跟皇儲勾結(jié)在一起。

嚴嵩既然不能跟藩王走得太近,以打消嘉靖帝的疑心,當(dāng)然也不能跟藩王制造太大的矛盾,否則就會觸及嘉靖帝另一個護短的個性。

嘉靖帝的護短個性,有多強呢?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嘉靖朝有個名臣,叫楊繼盛,當(dāng)時做了兵部員外郎,看到嚴嵩父子把持朝政,陷害忠良,胡作非為,于是上《請誅賊臣疏》劾嚴嵩,歷數(shù)嚴嵩“五奸十大罪”。

對于這類參劾嚴嵩的奏疏,本來已經(jīng)很常見了,一般人也只是被嚴嵩父子打壓,或向嘉靖帝進讒言,要么貶官,要么去職,至少能留下一條性命。然而,楊繼盛此人千不該,萬不該,他在奏疏里提到了裕王和景王。

“陛下聽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問二王,令其面陳嵩惡。或詢諸閣臣,諭以勿畏嵩威。重則置之憲典,以正國法;輕則論令致仕,以全國體。內(nèi)賊去,而后外賊可除也。”

嘉靖帝看到他的奏疏里竟然牽扯裕王和景王,小宇宙爆發(fā)了:

帝怒其引用二王,命系錦衣獄,詰訊主使者,繼盛曰:「盡忠在已,豈必人主使乎!」又問引用二王故,繼盛大言曰:「奸臣誤國,非二王誰不畏嵩者!躬z具,杖百,送刑部。

在明朝,錦衣衛(wèi)的詔獄是出了名的有去無回,酷刑慘烈,有很多人,寧愿去刑部,去都察院,甚至去軍牢,也不愿意去詔獄。

楊繼盛先被嘉靖帝打到詔獄受了一番折磨,從詔獄出來,又被送到刑部審核,刑部尚書何鰲得到嚴嵩的授意,給楊繼盛安上了一個“詐傳親王令旨”的罪名。意思是,楊繼盛參劾嚴嵩是假借裕王和景王二人的旨意。

嚴嵩以此向嘉靖帝進讒言,嘉靖帝更加憤怒,詰問他為什么要牽引二王。楊繼盛辯解說:“不是二王誰不懾怕嚴嵩呢?”他在詔獄被廷杖一百,后來受盡各種酷刑。

在嚴嵩父子及其黨羽的一再讒言下,嘉靖帝最終下令殺死楊繼盛,棄尸于市。

在嘉靖那里,誰敢攀扯或者跟裕王景王走得太近,就會遭到打擊。

嚴嵩當(dāng)然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鼓動嘉靖另立太子?”這絕對是一個自尋死路的選擇。不說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這種傳言,單單是提出太子這個話題,恐怕就會被嘉靖帝懷疑居心不良。

嚴嵩為了打消嘉靖帝的疑慮,甚至有時候刻意制造跟裕王這個皇儲的小矛盾。

比如,嚴嵩讓嚴世蕃拖欠裕王應(yīng)得的歲賜,而且一拖就是三年,由于嘉靖帝相信“二龍不得相見”,所以裕王見不到嘉靖,自然無處訴說,只好派家丁攜帶者一千兩銀子賄賂嚴世蕃,嚴世蕃才給補發(fā)了。

有一次,嚴世蕃還對裕王府的兩個講官高拱和陳以勤說:

“聽說裕王殿下對于家大人有些不愿意,是怎樣一回事呀?”

明顯是向裕王發(fā)難,靠著高拱陳以勤的三寸不爛之舌,這件事才不了了之。

嚴嵩面對嘉靖這么一個雄猜護短的君主,怎么會傻到主動捅馬蜂窩呢?

最佳貢獻者
2

之所以嚴嵩一黨跟裕王一派不和,卻又不提議嘉靖皇帝廢太子,這要從嘉靖十八年二月說起,嘉靖帝冊立次子朱載壡為太子、三子朱載垕為裕王、四子朱載圳為景王。



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太子朱載壡薨,裕王朱載垕以次序應(yīng)當(dāng)上位為太子。朱載壡立為太子后僅十年后就早逝,嘉靖皇帝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因為嘉靖帝信豐道教人所皆知,他對于太子的早逝在心里上有一定程度上認為是上天給的警示。所以遲遲未冊立三子朱載垕為太子,怕重蹈覆轍導(dǎo)致早逝。四子景王朱載圳年少,服色與裕王朱載垕無別,引起朝野議論。在這個時候,做為四子的景王朱載圳由于其言行對于爭奪太子之位過于露骨,引起上下一片非議。對于剛剛經(jīng)歷喪子之痛的嘉靖皇帝也對其失望至極為了徹底打消其的野心,遂將其打發(fā)回藩王封地德安(湖北安陸)王府,死于嘉靖四十四年正月九日。嘉靖得報其死訊,對內(nèi)閣大臣徐階說,這個兒子向來有野心謀上位,如今死了。可見在嘉靖心里這個四兒子是多么的不待見。

一來嘉靖皇帝在太子早逝后幸存的皇子就只有兩個,一個明顯是嘉靖非常厭惡的,另外一個就是裕王,嘉靖怕早立太子名份重蹈前任太子早殤的覆轍,遲遲不立。但事實上大明上下都知道裕王就是默認的未來儲君。嚴嵩一黨再怎么跟裕王一派有不和,也沒辦法改變裕王做為皇位唯一繼承人的既成事實。畢竟嘉靖皇帝是個尊崇綱常倫理的人,先不說一把年紀能不能再生個兒子出來,即便生了也不會輕易廢長立幼。

3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因果顛倒。嚴嵩是看皇帝臉色行事的,裕王一天太子都沒做過,“另立”也無從談起。我來簡單聊聊這件事。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第一個孩子朱載基生于嘉靖十二年(1533)八月十九日,母麗嬪閻氏。嘉靖皇帝十分高興,為此大赦天下,然而這個皇子命運不濟,只活了50天就夭折了,謚為“哀沖太子”。

上圖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六日,世宗第二個兒子降生,為了慶;首咏瞪,嘉靖帝祭告郊廟,為皇子取名“載壑”。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康妃杜氏生皇三子,取名“載垕”;二月,靖嬪盧氏生皇四子,取名“載圳”。隨后兩年內(nèi),江肅妃生皇五子,趙懿妃生皇六子,陳雍妃生皇七子,趙榮妃生皇八子,但第五、六、七、八皇子都是夭折。也就是說,嘉靖帝雖生八子,但只有次子、第三子、第四子活了下來。

上圖電視劇中的嘉靖皇帝

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對三位皇子進行了冊封:次子封為太子,第三子封為裕王,第四子封為景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十四歲,世宗為太子舉行冠禮。三月十五日,冠禮如期舉行,誰料到三月十七日太子忽然得了急病。世宗派御醫(yī)診治,御醫(yī)正把脈時,太子忽然爬起身向北拜著說:“兒去矣!”說完就盤腿端坐床上,竟然去世了。世宗十分痛心,甚至潸然淚下,心中滿是痛苦。太子被謚為“莊敬”。

此前,陶仲文曾密疏勸世宗不要為太子加冠,理由是“二龍不相見”。徐學(xué)謨《世廟識余錄》中記載:

莊敬初冠而薨,上批陶仲文奏慰疏有“早從卿勸,豈便有此”語,不知所勸者竟作何語也。后來上處二王于外府,人傳仲文有“二龍不相見”之說,宜本于此。

上圖嚴嵩
由于嘉靖帝篤信“二龍不相見”之說,堅持不再立太子。嚴嵩、徐階都曾上奏,然皇帝本人一直堅決不立太子。裕、景二王出宮,在各自的王府生活。景王聰明伶俐,能言善辯,其母盧氏又受寵,而裕王之母杜氏因病早逝,裕王本人又內(nèi)向、性格遲緩,造成嘉靖帝喜歡乖巧的景王。嚴嵩及一些權(quán)貴大臣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紛紛對景王進行政治投資。

上圖明穆宗隆慶皇帝

嘉靖四十一年(1561),嚴嵩倒臺,景王的朝廷靠山垮掉了。嘉靖四十四年(1565),二十九歲的景王朱載圳薨于自己的就藩之國。朱載圳死后,嘉靖帝似乎有所醒悟,曾對徐階說:“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至此,嘉靖帝只剩下裕王朱載垕這唯一的兒子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駕崩。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改次年為隆慶元年。

4

本題要分開來細說:

一、明世宗嘉靖帝立不立太子,立誰為太子,不是嚴嵩能夠左右、鼓動的。嘉靖帝以外藩入繼大統(tǒng),孤身少年,十六歲就開始對抗諸文官集團,絲毫不落下風(fēng)。

先以“大禮議”逼退楊廷和;然后操控張璁、桂萼打擊和自己不對付的文臣;再用夏言攻擊張、桂,使之致仕,而后用嚴嵩,殺夏言,宣示皇權(quán);最后用徐階消滅嚴氏集團。駕馭群臣之術(shù)、操控朝政能力,在整個大明皇帝內(nèi)能排前三。

嚴嵩之所以受寵,是嘉靖帝故意縱容,利用嚴嵩一黨,打擊其他文臣,控制朝局。利用完了之后,扶持徐階等,順應(yīng)民意,罷黜嚴氏,以示圣君皇威。也就是嘉靖帝先去世,如果多活幾年,徐階又是下一個被他打擊倒臺的首輔。

二、嚴嵩一黨并沒有與裕王不和,至多是飛揚跋扈了些。藝術(shù)作品中(如:大明王朝1566)為了突出矛盾、增強喜劇性,夸大了實際情況。真實歷史上,嘉靖帝的兩位皇子,地位超然,不是一個文臣,即使他是首輔,能夠正面對抗的。

嘉靖帝表面上對于兒子們冷漠、不關(guān)心,那是有原因的(后面將說到),如果嚴嵩不知好歹,挑起對皇子的事端,那么嘉靖帝絕對會翻臉,嚴懲不貸。

嘉靖帝朱厚熜,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接過因病駕崩的堂兄正德帝朱厚照遺留下的皇位,成為大明第十一代皇帝。之后因統(tǒng)嗣問題,與朝臣們進行了曠日持久地斗爭,這在我以往發(fā)表的頭天問答文章中已經(jīng)詳細敘述了,這里不再重復(fù)。

嘉靖帝繼位后,遲遲沒有生出皇子,這自小讓崇信道教的他十分不安,所以求教于平日里尊奉的道士陶仲文。陶仲文也不知是真有本事,或者是誤打誤撞,在給嘉靖帝修煉丹藥、齋醮求仙中為皇帝舉行求子法事,并配制“生子靈藥”獻于嘉靖帝。

就這樣,或是天意、或是人為,嘉靖十二年(1533年),二十八歲的嘉靖帝終于喜得皇長子。

對于古人來說,二十八歲才得子,已經(jīng)是屬于較晚了,尤其對于皇帝,更加如此。所以喜不自禁的嘉靖帝對于這個長子那是相當(dāng)重視,自其出生起,天天探視襁褓中的幼兒,并親自為其取名“朱載基”,世序傳承的含義十分明顯。

但是讓嘉靖帝沒有想到的是,不過兩個月后,這個承載著自己巨大希望的長子,居然夭折了。嘉靖帝悲痛不已,追贈長子為哀沖太子,按禮制治喪。然后就此事詢問深得信任的陶仲文,希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陶仲文煞有介事地回復(fù):“皇帝為真龍、太子為潛龍;身上都帶有天命之氣,兩者相遇,即會產(chǎn)生相克,而潛龍才臨人間,真氣較弱,一旦遇見真龍,相克之氣抵擋不過,就會有重歸天庭之禍”,也就是“二龍不相見”理論。

現(xiàn)代人自然不會相信這么荒謬的說法,古時衛(wèi)生醫(yī)療條件落后,幼兒養(yǎng)不大,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嘉靖帝本來就是癡迷于道教,十分迷信的人,對于這種說法,那是深信不疑,牢記于心。

嘉靖十五年(1536年),皇次子朱載壡出生,嘉靖十六年(1537年),三子朱載垕、四子朱載圳出生。對于連續(xù)有皇子出生,嘉靖帝自然是很高興,自己后繼有人。但是之前長子去世的事情,還記在心里,“二龍不相見”的論斷,嘉靖帝時一時也不敢忘。

為了兒子們的安全,嘉靖帝一反常態(tài),從不去看望皇子,也漠不關(guān)心他們的成長,平時盡量避免提到或者看見諸皇子。而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也選擇遺忘。

嘉靖帝不是不關(guān)心兒子,而是太關(guān)心了,他生怕自己的熱心、關(guān)愛,又會帶動“真龍之氣”,傷害到兒子們,從而導(dǎo)致長子的悲劇再次上演。所以故意不聞不問,使得相互之間減少接觸,已保平安。

而諸臣們怎么會知道皇帝的內(nèi)心,所以在皇次子朱載壡稍稍大些后,就上書建議嘉靖帝盡快立儲,以穩(wěn)定國本;实塾锌嗾f不出,又不能明說(那樣就會驅(qū)動龍氣,克害兒子),以免兒子出意外。

但是架不住諸臣的上疏,自己多少也有僥幸心理,于是勉強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帝立四歲的次子朱載壡為太子,以安撫天下,但平時還是盡量避免與太子見面。

之后十年,太子倒是平平安安、無病無災(zāi)地長大,嘉靖帝似乎也覺得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讖言是不是終于失效了。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太子年滿十四(虛歲),按照大明祖制,到了出閣讀書的時候了。而太子出閣儀式,作為皇帝的嘉靖帝是必須要到場,并作為主角,舉行一系列繁瑣的流程,與太子要有非常近距離的接觸及交談。

按本意來說,嘉靖帝非常不愿意出席,以免“龍氣相克”,但是作為祖制,又不能不遵守。兩難之下的嘉靖帝,在僥幸心理下,及遵祖制的自我安慰下,最后還是出席了太子的出閣儀式,并幾乎第一次與自己的兒子近距離接觸,交談。

詭異的是,就在出閣儀式結(jié)束的第二天,太子朱載壡突發(fā)急病,第三天,不治而亡,追謚莊敬太子。這下嘉靖帝是悲傷萬分,并悔恨不已,恨自己萬萬不該有僥幸之心,去和太子見面,從而導(dǎo)致違反“二龍不相見”的忌諱,最終使得太子早夭。

在付出兩個兒子的性命代價下,嘉靖帝再也不敢掉以輕心,輕易與兒子們見面了。之后,對于其他諸子,嘉靖帝嚴格遵守規(guī)矩,絕不接見,也不操心他們的成長和學(xué)習(xí),即使出閣、冊封、大婚這樣的大事,也是能躲就躲,躲不掉也絕不接近,遠遠地看一看就算了。

外人都以為皇帝脾氣怪異、冷漠,不關(guān)心兒子,誰知道嘉靖帝其實是為了保護兒子不再受“龍氣克害”呢。雖然這是個迷信,但是當(dāng)時的嘉靖帝,也無法辨識,只得就這么應(yīng)對了。

而且此后,嘉靖帝再也不提立太子之事,也不準朝臣提及。如果有人不開眼,妄言立太子之事,皇帝絕對會大發(fā)雷霆,重重懲處。作為嘉靖帝心腹的嚴嵩,平日里揣摩上意,小心應(yīng)對,怎么會不開眼,去提什么更立太子的事情呢。

同時,嘉靖帝個性古怪,既多疑、又好面子、還護短。自己因為讖言而不得不與兒子們不見面,表面上漠視。但是私底下,對于百官有接近裕王、景王(嘉靖帝八子,長子、次子前面已交代過,都亡故了。而嘉靖帝五、六、七、八子均年幼早夭,成年皇子只有三子朱載垕,封裕王、四子朱載圳,封景王)的,他會以為朝臣們又依附皇子結(jié)黨的嫌疑,多給予重罰。而那些揣摩圣意,自以為皇帝不關(guān)心二王,所以上書時有捎帶、或者攻擊二王的蠢貨,嘉靖帝更是大怒,常常下旨重責(zé)。搞得諸臣不知該如何與二王相處。

所以,整個嘉靖一朝,除了皇帝親自任命的王府屬官外,其他官員,既不敢接近裕王、景王,也不敢針對二王。保持與皇帝一樣的態(tài)度:木然、無視、盡量少接觸。而侍候嘉靖帝數(shù)十年的首輔嚴嵩,自然更是明白。無論是擁立裕王,還是針對裕王、鼓動皇帝更立景王,都不是好權(quán)謀。哪一個皇子嚴嵩也不敢接近。性格高深莫測的嘉靖帝,絕對會因為嚴嵩的主動選邊,而產(chǎn)生對他的猜忌,并很大概率上采取措施處置他。

所以,嚴嵩絕對不會主動去挑事,自認為能夠左右皇帝的意志,去挑唆、鼓動嘉靖帝,更立本來就沒影的、還是嘉靖帝心里忌諱的“太子”之位。

嘉靖四十年(1562年),景王朱載圳就藩德安,這樣,朝中就只剩裕王一位皇子了,而這也表明,嘉靖帝是將裕王按照皇儲來對待的。

但是,從始至終,嘉靖帝也沒有冊封裕王為“太子”,以此來躲避“皇帝為真龍,太子為潛龍。二龍不相見”的預(yù)言。不立為太子,不算潛龍,這總沒有事了吧。

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嚴嵩倒臺,嚴氏一黨被徹底清算。而新任首輔徐階,則是表面疏遠,實際上親近裕王的朝臣。同年,裕王第三子,也是實際上的長子朱翊鈞(即日后的明神宗萬歷帝)出生,這也是嘉靖帝生前唯一成活的孫子。而這一些內(nèi)外的助力,更加穩(wěn)固了裕王的儲君之位。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十八歲的景王朱載圳在藩地德安薨逝。嘉靖帝得知這個消息后,和首輔徐階說:““此子素謀奪嫡,今死矣。”言語中透露著一絲鄙視。至此,嘉靖帝活著的兒子,就只剩裕王一人,皇儲之位,再也沒有別人可以考慮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六十一歲的嘉靖帝朱厚熜駕崩,唯一活著的兒子朱載垕理所當(dāng)然地繼承皇位,成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即明穆宗隆慶帝。

直到繼位前一刻,隆慶帝的身份還是裕王,而不是太子。這也完美地避開了“皇帝真龍,太子潛龍”的讖言,嘉靖帝數(shù)十年不敢稍忘的“二龍不相見”,終于得以圓滿的結(jié)束。

5

先說下哈,裕王不是太子,太子早就死了,裕王是當(dāng)時的長子,可以說他是“儲君”,不過也跟“太子”地位差不多啦。

其實大家都高估嚴嵩的權(quán)利了,他只是代表了嘉靖帝的一部分意志,所以只要嘉靖帝不愿意,嚴嵩是怎么也不可能這么做的。

當(dāng)時嘉靖帝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國家重要的經(jīng)濟、建設(shè)都牢牢的把控在他的掌握中。

作為一個人普通人來看,嘉靖帝的確是一個妙人,他聰明絕頂卻又很小氣,酷愛逞面子卻又不愿擔(dān)責(zé)任。而嚴嵩就是嘉靖的一個“背鍋俠”。

有很多事情嘉靖想要去做的事情,嘉靖帝預(yù)料到這些事情一旦做了,肯定會引起朝綱、社會的不滿,比如說給自己大修宮殿,還有增加稅負讓自己多掙錢等等。

那么怎么辦呢?

嘉靖就找一個人來替自己做,這個人就是嚴嵩。說來嚴嵩確實是嘉靖肚子里的蛔蟲,嘉靖帝面子思想重,有些話不愿意明面說,就用打字迷等方式來說,但嚴嵩總能琢磨透嘉靖帝的心思,然后完美的交差。

所以說嚴嵩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一來他確實有能力,無論是明面上的還是背地里的,只要是嘉靖帝想要去做的,他就想方設(shè)法去做。

二來他這條路也是一條不歸路。他幫嘉靖帝背了一生的鍋,早就引起全國的不滿,上面嘉靖帝也不可能反對整個國家來保全他。

所以看看嚴嵩的兒子嚴世藩,他總是有很多不滿,對朝廷的官員不滿,對皇帝不滿,對下面的手下不滿,對百姓不滿,為什么?因為他難啊,事情又難做,但還是要想辦法去做,做了又要被天下人罵,完了你幫他做事的那個人還要假裝不知道。。。

扯遠了。

總之,嚴嵩一家就是徹底為嘉靖帝服務(wù)的,專門做那些見不得人的事,你說要是嘉靖帝不撤裕王,嚴嵩是萬萬不敢的。

6

這個問題如果將“”一字去掉,是沒有毛病的。

因為什么呢?

準確地說從嘉靖二十八年三月十七日也就是太子朱載壑死后,整個嘉靖朝都沒有再立過太子。

載壑是太子,卻是皇次子,不到十八歲就嗚呼哀哉了。他的上一任既皇長子朱載基更憋屈,打出娘胎算起,還不到兩個月就夭折了。

顯然,兩個太子都早夭,這讓整天求仙問道的嘉靖帝不禁開始疑神疑鬼,以為太子位是魔咒,是自己福報修得不夠的緣故。

恰逢有神棍子陶仲文悄悄地以道家的清風(fēng)筆調(diào)奏陳上書嘉靖帝稱“二龍不相見則兩相適宜!

此后,嘉靖帝就一直都在自己西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天天打坐問道吞丹長達十?dāng)?shù)年之久。當(dāng)然,用世宗的話說就是多修福報。

(嘉靖)

世宗在立儲上的態(tài)度與后清乾隆可謂是如出一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當(dāng)然,也不能全怪世宗。他除了是一個皇帝外,他更是一個父親,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江山相傳有人,有點父親的拳拳之情也在所難免。

嘉靖一生生有13個子女,女兒咱們且不說,兒子倒是有8個,可到長大成人的僅不過二子載壑(虛歲18),三子既裕王和四子景王。

其中很可憐的是,即使三個兒子嘉靖看著他們到了續(xù)齒年齡,可終究還是上演了一番又一番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慘劇接連送走二子與四子。

因此,準確來說,等到嚴嵩約摸在嘉靖二十二年開始把持朝政的時候,一直到嘉靖四十三年。嘉靖帝膝下也僅只有三子裕王和四子景王而已了。

當(dāng)時嘉靖最心心念念的事是,如何保住自己這兩個兒子的命。

所以他將“二龍不相見”之道一以貫之,每天在自己的西苑為天下蒼生也為自己父子修道祈福。父親的拳拳之情盡地一絲不茍。

很邪乎的是,嘉靖在對裕王與景王上,早期明顯更偏袒景王一點。這好似又和“二龍不相見”擦了點兒邊,嘉靖四十三年的時候,潘多拉魔盒再次打開,取走了景王的性命。

當(dāng)然,后來的景王早已不再受嘉靖青睞,因此嘉靖對他的死倒也沒有那么傷心了。

原因有兩個。

一、景王和嚴黨扯得太深了,在自己不再待見嚴嵩之后,嘉靖對自己這個從嚴嵩模子里熏出來的四兒子早已心生厭惡,但也不至于棄如敝履,只求他好生活著就好。原因很簡單我們下一條就可解釋。



(隆慶)

二、嘉靖四十一年,嘉靖朝皇長孫誕在裕王膝下。萬歷的出生,無異于給一直擔(dān)心自己江山失傳的嘉靖帝加了雙重保險。嘉靖帝心想,自己總不會那么背,左右自己兒子死了還有孫子不是?!于是為了迎賀自己孫子的到來,嘉靖破天荒地打破了“二龍不相見”的鐵則,嘉靖與隆慶父子時隔13年,再次相見。父子13年未見一面,凡人能信?

綜以上,嘉靖于朝局,還是于長幼有序,更于皇長孫而言,顯然都更愿意把江山傳給裕王的。

誰讓老四自己不爭氣生個一兒半女還占了嚴嵩的一身腥臊呢?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嚴嵩是沒有理由觸嘉靖霉頭慫恿他立太子的。

于嘉靖而言,這不是立誰為太子的立場問題,而是底線問題。

立儲之事,龍之逆鱗,觸之必傷。

那時候,人人心里都明白,嘉靖把這兩個兒子看得比啥都重要。老頭子為了“二龍不相見”甘心蟄伏西苑祈福十?dāng)?shù)年,情何其深,用心不可謂不良苦。立了太子就得監(jiān)國,免不了父子相見。

誰要是說立太子無異于向嘉靖嚷嚷說:“陛下,我想殺掉您一個兒子可以么?!

嘉靖聽了,這恐怕不是一句“微臣知罪”便可善后的。

嚴嵩沒有那么傻。再說,這當(dāng)初贊成不立太子,就屬他嚴嵩在旁邊響馬拍得最亮了,怎可能自毀其說?!

但是,雖然說嚴嵩明著不敢說立太子,可是他會拍馬屁,看得出來嘉靖早期更喜歡精明活跳的景王的,所以早期他是頂景王的。

所以也不要以為徐階、高供、張居正他們多么正直,左右皇子就兩位,好點的景王被挑走了,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傍裕王了唄。政敵死對頭嘛,左右不能保持中立吧,打狗還要靠著墻不是?!

但即使早期嚴嵩與景王那邊形勢一片大好,嚴嵩也萬死不敢提半個立儲之字。

(嚴嵩)

嚴嵩很明白,自己能夠一路把持朝政十?dāng)?shù)載,憑借的就是他拍得一手好馬屁,事事順著嘉靖心意來,捧得一手好青詞,讓嘉靖誤迎為知音。這種立儲傷感情的事他是不會提的。

但是他做夢沒想到自己的路子走著走著就歪了。

點擊關(guān)注不書,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7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嘉靖皇帝深通權(quán)謀之道,他對于嚴嵩一黨很器重,將朝廷許多事務(wù)都交托給嚴嵩父子,不過,嘉靖皇帝又大力扶持裕王為后臺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以此在朝中形成一個制衡之勢。

這一點,就如乾隆皇帝一方面重用和珅,一方面又扶持嘉慶皇帝一般。

嚴嵩肯定想扳倒裕王,可是,嘉靖皇帝扶持裕王的本意就是制衡嚴嵩。因此,嚴嵩絕對不能明目張膽的鼓動嘉靖另立繼承人。嚴嵩自然會想盡辦法去黑裕王,彼此之間肯定有許多斗爭。

只是,裕王也不是傻子,他身邊的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更是一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在他們的扶持之下,嚴嵩要想扳倒裕王,也絕不容易。

兩黨之間暗中交鋒多次,不過,最終還是嚴嵩失敗。嚴嵩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嚴嵩斗不贏裕王,而是因為他年紀太大。

嚴嵩都八十多了,漸漸對于黨派的控制力大不如前。許多事情上讓嘉靖皇帝很不滿意。加上嘉靖皇帝也老了。在寵臣和兒子之間自然選擇兒子。

最終,嘉靖皇帝將嚴世藩斬首,將嚴嵩一腳踹開。

8

因為嘉靖先生性格獨立,所以與妃子關(guān)系不好,因此他沒多少孩子,嘉靖末年只剩兩子,嘉靖去世前第4子去世了,所以只剩下裕王朱載垕。喜歡嘉靖的朋友可以關(guān)注我的電影《嘉靖歸來》。

9

大家或許并沒有太在意這個問題,在《大明王朝1566》中,裕王既然是太子,為何又叫裕王?


所以按照正史邏輯可以非常合理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裕王根本沒有當(dāng)過太子。嘉靖沒有嫡子,一共有8個庶出的兒子,但是有5個早夭,活到成年的分別為庶次子朱載壡(太子)、庶三子朱載垕(裕王)、庶四子朱載圳(景王)。

真正的太子朱載壡在嘉靖31年去世了,嚴嵩當(dāng)權(quán)期間,嘉靖并非只剩裕王這一個兒子,還有一個景王。當(dāng)時裕王并不太受嘉靖待見;嘉靖最喜歡的是景王朱載圳。嘉靖雖然喜歡景王,但是也未曾將其立儲。所以他也不是太子。


對于嚴嵩而言,他當(dāng)然是緊跟嘉靖的步伐,站隊景王。只是沒曾想自己在景王死前自己兒子被徐階搞倒,自己先失寵了。嚴嵩失勢后,景王竟然又死在了嘉靖前面。所以嚴嵩就更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所以正史中,裕王根本不是《大明王朝1566》中正義總后臺。徐階、高拱、張居正這個清流團隊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嘉靖的膏方不是亂補的,修道也不是白修的。他活到了60歲,是明朝除朱元璋和朱棣以外第3個長命的皇帝。而在嘉靖駕崩前,也只剩下裕王朱載垕活著了,皇位繼承人是他也是他,不是他也是他了。

所以在此之前,裕王根本沒有劇中那么重要。他既不是徐階的后臺,那會他的老師高拱也沒有入閣,張居正更是在打醬油。一直到嘉靖臨終前一年,徐階才賣人情把高拱列進內(nèi)閣,高拱才不買徐階的賬,等朱載垕上臺后,直接就開整徐階。徐階斗完嚴嵩,沒幾年自己就被人搞下臺,高拱只不過又步徐階后塵罷了。


當(dāng)然按照劇情邏輯其實也解釋得通,嚴嵩沒得選擇,因為他只是替呼風(fēng)喚雨的嘉靖遮風(fēng)避雨的那把傘而已。

劇情中,只有嚴世蕃看不清狀況,認為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裕王為總后臺的徐階、高拱、張居正這幫清流。認為斗倒了他們,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去貪墨去縱情享受了。


只有嚴嵩看得懂嚴世蕃等人的結(jié)局。當(dāng)嚴世蕃發(fā)飆對嚴嵩說,我才是你兒子,才是你的后路。嚴嵩反問嚴世蕃,那嘉靖的后路又是誰呢?

所以嚴黨沒有退路了,因為嘉靖給他們留的是絕路。用人把人的價值榨得這么干的,嘉靖也是歷代帝王中比較罕見的,說明其權(quán)謀水平之高,世所罕見。



文/炒米視角

原創(chuàng)首發(fā),歡迎關(guān)注或吐槽

10

嘉靖皇帝是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說了算的人。嘉靖皇帝很會玩權(quán)力平衡。比如張璁當(dāng)首輔,嘉靖扶持夏言;夏言當(dāng)首輔,嘉靖又扶持嚴嵩;嚴嵩當(dāng)首輔,嘉靖又扶持徐階?梢哉f嘉靖時期,張璁以后的內(nèi)閣大臣必須要極力逢迎嘉靖,這樣他們的權(quán)力和地位才能夠得到鞏固。這些大臣對于很多事情都是有心無力的。

這便是海瑞在《治安疏》中所說的,“君道不正,臣道不明”。因為嘉靖始終把控大權(quán),手底下的大臣迫于他的壓力,他們的職責(zé)已經(jīng)扭曲了。按照儒家的規(guī)矩,大臣是有責(zé)任糾正皇帝的錯誤的?墒窍难浴泪、徐階等人卻是做不到的。

整個大明朝,內(nèi)閣權(quán)力最大的便是在張居正時期,其次便是嚴嵩。張居正是情況比較特殊,萬歷皇帝當(dāng)時比較年幼,而嚴嵩的權(quán)力完全是因為在嘉靖的支持之下。嚴嵩前后掌權(quán)20多年,權(quán)傾朝野,當(dāng)時的朝中大臣無不依靠嚴嵩。

但是嚴嵩權(quán)力再大,他的權(quán)力和嘉靖的皇權(quán)相比完全是不值得一提。比如嘉靖喜歡修仙,信奉道教,嚴嵩就天天寫青詞討好嘉靖皇帝,所以當(dāng)時的人也稱他為“青詞宰相”。

這和之前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楊廷時期的內(nèi)閣就在“大禮議”中對抗過嘉靖的皇權(quán)。

要說嘉靖也真是厲害,年年輕輕就能把這些不聽話的重臣收拾干凈。

要說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繼位問題,這可是關(guān)系到國本的大事。嘉靖一共有八個兒子,只有第三個兒子裕王和第四個兒子景王活得久一點。最初的莊敬太子去世以后,嘉靖便聽信了道士“二龍不相見”的意見,不愿意再立太子。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因為嘉靖自己不下決斷,所以當(dāng)時的人也不知道到底誰會繼任大統(tǒng)。為此,裕王和景王還展開過激烈的斗爭。

至于說嚴嵩能干什么,其實嚴嵩能做的事情不多,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畢竟當(dāng)時的嚴嵩主要作用還是替嘉靖辦事情,而不是替嘉靖當(dāng)家。

嘉靖也需要嚴黨和裕王保持距離,或者是對立。因為如果嚴黨和裕王走得太近,嘉靖就要擔(dān)心自己會不會成為太上皇了。

嚴嵩現(xiàn)在名聲不好,是有名的大奸臣。歷史上嚴嵩還是兢兢業(yè)業(yè)的替嘉靖做了二十年首輔,倒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太老了,干不動了,加上兒子嚴世蕃又坑爹。他最后做首輔的時候已經(jīng)80多歲了,身體已經(jīng)沒法像之前那樣勤勤懇懇的工作。嚴世蕃是個愛惹事情的人,最后過于囂張,給人以口實而被殺。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首輔,他個人的結(jié)局就只能看嘉靖皇帝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guān)注歷史是什么!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