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封神演義》第一回,成湯滅夏,即位為天子,都于亳(讀音bó)。這個亳是西亳,被認為在今河南偃師。然而紂王即位后,都城卻在朝歌(zhao ge,今河南鶴壁),這是為什么呢?是作者行文的上下矛盾,還是紂王即位后遷都了呢?

其實都不是。

作者行文并無矛盾,紂王也沒遷都。亳與朝歌并不是同一個地方,商朝的確遷都了,但并非紂王,而是另有其人。

一、商人善遷

商人善遷,就是指商朝對于遷都似乎有種迷之愛好。

從商人始祖契,到成湯未得天下之前,十三世之中而有八次遷徙,相當于每一代都要來一次全族大搬家。

除了最后一次,成湯定居的南亳有地可考之外,其余七次都不可考。

而且我在另一篇文章里也寫過,成湯時期也有三次遷都,雖然三次遷徙的地方都以“亳”命名,但確實是三個不同的地方:

亳有三處,分別為南亳、北亳和西亳,南亳為湯即位為商部落首領(lǐng)時所居,有說即今商丘高辛鎮(zhèn);北亳為成湯伐夏之前、會盟諸侯之地,有說即今商丘蒙縣;西亳為湯推翻夏朝統(tǒng)治之后、定都之地,有說即今偃師。

二、不省心的祖宗

請大家先記住商朝世系,不然可能會被那些名字搞昏頭:

成湯、【太丁(未立而卒)、外丙(立二年)、中壬(立四年)】、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即紂王)。

自成湯傳到第十代中丁的時候,又開始了遷都。

《史記·殷本紀》云,“帝中丁遷于隞”,這個“隞”在《竹書紀年》中作“囂”,當然它并不是念成囂張的“xiao“,而是念作“ao”,《帝王世紀》說“中丁徙囂,或曰隞,今河南敖倉是也”,所以兩個字都代表同一個地方。

隞都在哪里呢,據(jù)《古本竹書紀年譯注》,一般被認為在今河南鄭州市區(qū)之內(nèi)。

中丁死后,依次繼位的是外壬和河亶甲(二人皆為中丁之弟),外壬倒在隞地住的挺好,河亶甲住不慣,又開始了遷都。

這次是遷到相都。相,被認為是今河南內(nèi)黃,近年網(wǎng)絡上廣受歡迎的武悼天王冉閔便是內(nèi)黃人。

河亶甲的兒子祖乙即位后,又遷都到邢(《史記·殷本紀》),《尚書》說“祖乙圯于耿”,也是以“耿”為都城之意,《竹書紀年》說祖乙“居庇(以庇為都”)。

據(jù)《古本竹書紀年譯注》,說“耿”與“邢”實為一地,古音是一個字的不同發(fā)音;而庇,一般被認為是在商丘永城的新橋鄉(xiāng)境內(nèi)。

所以又衍生出兩個解釋:1、祖乙遷都一次,在邢都;2、祖乙遷都多次,時而在邢,時而在庇。

又傳四代,至南庚。

據(jù)《竹書紀年》,南庚自庇遷都到奄。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

傳了兩代,到盤庚時,遷都五次,民吏皆怨。最后終于在北蒙安定下來,即有名的“殷都”,現(xiàn)在稱為殷墟。這個大家都知道,是在河南安陽。

這回可算是安定下來啦,《竹書紀年》說: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更不徙都的意思是再也不遷都了。

真是長出了一口氣……這些不省心的祖先啊,搬家搬得也忒累了!

三、別都朝歌

上面已經(jīng)說了,商朝最終在殷定都,此后773年,直到紂王滅國,也沒有再遷都。那朝歌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朝歌是紂王的別都。

連這個名字,都是紂王改的。

《竹書紀年》說:

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jù)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

紂王“稍大其邑”的地方是殷,將其城市規(guī)模大有擴建。

可是紂王顯然更喜歡朝歌。

朝歌的前身是武丁城,武丁城的前身是沬都。

其得名當然是因為殷高宗武丁。

據(jù)世系表,盤庚之后四代,傳國至武丁。武丁為什么要遷都,原因已不可考,我們不妨認為,他沒把曾祖父“更不徙都”的祖訓當回事,又或者說,他委婉的避過了祖訓,比如用別都的方式遷都于此。

傳至帝辛(紂王),顯然也技巧性的學會了這一招。

紂王將武丁城修繕并擴建,比如建了著名的鹿臺,因為城西有朝歌山,因此改名“朝歌”。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何其壯哉!

紂王以朝歌為別都,正如后來的北齊王朝,都城雖在鄴城,但皇帝在晉陽呆的時間要多些一般,紂王也是如此,在朝歌的時間停留得更長,以至于在位后期,恐怕一年也不回殷都一次。

到武王伐紂時,周軍已經(jīng)打到了牧野,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地”,七十里地,已是近在咫尺,這時候紂王仍然不愿逃回殷都以圖東山再起,可見,殷都在這時,大概已經(jīng)成了名副其實的“殷墟”了。


————完————

文/王事情

率意談噱,靡所不包。想把《封神演義》背后的歷史及故事寫一寫,會寫很多期,會寫很久很久……認真扯淡,認真考證。歡迎點贊、收藏、評論及關(guān)注~~~~

最佳貢獻者
2

商朝后期的都城是朝歌,就是現(xiàn)在淇縣的朝歌鎮(zhèn)


上面是豫北淇縣朝歌鎮(zhèn)摘星臺公園的大門

說起商朝的都城,很復雜,因年代久遠,又因為整個商朝幾百年間,多次遷都,資料記載不全,不系統(tǒng),所以后人搞不清楚都城在哪兒,搞不清先后的順序,也與現(xiàn)在的地方難對號,F(xiàn)在公認的商朝都城有商丘,鄭州,安陽,朝歌。前些年,國家有一個重大科研項目,好像是商周斷代工程,專門研究商朝,周朝歷史的,在這些專業(yè)研究人員努力下,商朝的首都是現(xiàn)在的哪里,會得到解決。

商朝前中期的不說,只說說商朝最后期,殷紂王時期的首都在朝歌無疑。朝歌也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zhèn)。其理由是 :

(1),根據(jù)歷史記載,還是傳說,小說等,殷紂王時期的都城都是朝歌,而這個朝歌就是現(xiàn)在的豫北淇縣朝歌鎮(zhèn)(縣城所在地),而這一名字3000年來就沒改變過,一直沿用至今,連名字都沒變,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么。

(2),城西北角有摘星臺遺址,紂王尋樂的地方,也是后來摘大忠臣比干的心的地方,與歷史記載相付。

(3),城西十余里有鹿臺遺址,是殷紂王兵敗自焚的地方,與歷史記載相付。

(3),城南80里有牧野遺址。椐記載,周武王率大軍與商軍在朝歌城南牧野大戰(zhàn),商軍大敗,殷紂王自焚于鹿臺,與記載相付。

(4),椐歷史記載,大忠臣比干因諫紂王而被摘心,死后埋于城南四十里,而現(xiàn)在,在城南四十里確有比于廟,比干墓。比干后來成了文財神,煙火千年不斷,現(xiàn)在比干廟,比干墓也成了全世界林姓華人尋根祭祖的地方。

(5),紂王的傳說故事在淇縣當?shù)胤浅6,其中就有他的墓的傳說,而在朝歌鎮(zhèn)東北十余里確有紂王墓,現(xiàn)在是一景點。

(6),根據(jù)現(xiàn)在朝歌鎮(zhèn)四周某些村名,也證明現(xiàn)在的朝歌鎮(zhèn),就是以前的商朝都城朝歌,F(xiàn)在,在鎮(zhèn)西北40公里的深山中,有一個村叫紂王殿,此村還不小,傳說是紂王避暑的地方。不然,一個山村,怎么能叫這個村名。還有,城北20公里處,有一個村叫鹿廠,傳說是紂王養(yǎng)鹿的地方。不遠處有一村叫柴廠,傳說是放柴草的地方。

根據(jù)以上理由,都證明了現(xiàn)在的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zhèn),就是商朝殷紂王時期的首都朝歌。

3

商王朝我們現(xiàn)在都稱殷商,《史記》也作〈殷本紀〉而非”夏本紀”,一個“殷”字透露了太多的文化信息,其中也包括一點,就是都城!

商文化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先商文化,從商始祖契至商湯滅夏前;

早商文化,從商湯滅夏到河亶甲遷相前;

中商文化,從河亶甲遷相到盤庚遷殷前:

晚商文化,從盤庚遷殷到帝辛(紂)亡國。

《史記.殷本紀第三》記載: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河亶甲居相,盤庚即位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所。百姓開始都不愿遷徒,盤庚認為是成湯故居,可定天下,修法則,遂涉河南,治毫。行湯之政,百姓安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

殷墟,原稱“北蒙”,在河南安陽市殷都區(qū)小屯村。而鄭州二里崗、蕃、砥石、商丘等地都是商王朝作過都城的地方。

那為什稱殷商呢?

司馬遷作“殷本紀””肯定與考古無關(guān),與盤庚定都殷有一定關(guān)系,主要還是因為盤庚中興,使商王朝達到鼎盛階段!

現(xiàn)代人尤其是西方學術(shù)界稱“殷商”,是因為20世紀初,殷墟發(fā)掘了甲骨文,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遺址,青銅器。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我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文明,而這些都是學術(shù)界判定一個王朝是否成立的依據(jù)。

殷墟的發(fā)掘,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

殷墟是中國迄今為止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

4

這是個非常復雜的話題,第一是相關(guān)史料本身稀缺,第二是古地名往往來自后人考釋。但我們大致還是能發(fā)現(xiàn)商朝的區(qū)域。

《史記·殷本紀》說:“自契至湯八遷”,那么從商族始祖到商朝建立,總共遷徙過八次!渡袝颉芬舱f“自契至于成湯八遷”,但都沒告訴我們到底是哪八遷,《尚書正義》也只列舉三遷。王國維先生有專門考證,他認為契居番,昭明遷徙砥石又徙商,到相土時東遷到泰山下又遷商丘,上甲微遷殷又遷至商丘,到成湯滅夏定都亳,正好是八個都城。但是王國維自己也說“上古之事,若存若亡。《世本》《紀年》,亦未可盡信。”

商湯滅夏以后,還有過五個都城。這就是《尚書·盤庚》說的“不常厥邑,于今五邦”,所以張衡《西京賦》說“殷人屢遷,前八后五”!渡袝颉芬擦信e了五個都城:“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仲丁遷于囂;河亶甲居相;祖乙圮于耿;盤庚五遷,將治亳殷!钡瞧渌妨嫌致杂胁煌热纭兑蟊炯o》說的是湯(亳)、仲。J)、河亶甲(相)、祖乙(邢)、盤庚(殷)。差別在于仲丁的囂、隞和祖乙的耿、邢。

囂、隞和耿、邢從音韻學看可能是同一地名,但古本《竹書紀年》說的六個都城是外丙(亳)、仲丁(囂)、河亶甲(相)、祖乙(庇)、南庚(奄)、盤庚(殷),則又多出了庇和奄。那么商朝的都城無論如何不止五個。至于具體的地址,根據(jù)王玉哲《中華遠古史》的考證,大約耿(邢)在今天河南溫縣、庇在今山東魚臺、奄在今山東曲阜、相在今河南內(nèi)黃、囂(隞)在今河南滎陽、殷在今河南安陽。

總之,商朝都城在豫東魯西一帶。

感謝閱讀!

5

商丘是先商,即商湯開國之前的商。偃師是早商,是商湯開國建都的商。鄭州是第十一任商王遷都的商。安陽是晚商。朝歌(淇縣)是末商。

偃師商城,是繼夏都斟鄩(偃師)之后河洛地區(qū)出現(xiàn)的又一座都城,是商代開國皇帝商湯建都的地方,史稱西亳。位于偃師尸鄉(xiāng)溝一帶的塔莊、大槐樹村,因之稱尸鄉(xiāng)溝商城。商湯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等諸王均以此為都。在偃師建都的西亳早期,從商湯開始,歷五代十王計二百三十余年。第十一任王仲丁即位,遷商都到隞,即今鄭州。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載:“故湯受命而王,應天變夏,作殷號。作宮邑于下洛之陽,名相官曰尹!辟葞熒坛潜闶巧虦囊蛔挥凇跋侣逯枴钡挠蓪m城和郭城組成的大型都城。

1983年春,中國社科院開始的偃師商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解開了商都西亳的神秘面紗,以大量的文物澄清了史海中的迷霧,證實了權(quán)威史書記載的準確。如班固《漢書·地理志》載:“尸鄉(xiāng),殷湯所都!薄独ǖ刂尽份d:“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北蔽横B道元《水經(jīng)注》載:“湯都也,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尸鄉(xiāng)是也!碧啤锻ǖ洹份d:“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理於此亳,商家從此而改國號曰殷。有首陽山,有尸鄉(xiāng)!

除史書記載和考古發(fā)掘驗證外,有史以來流傳下來的村名、地名、墓葬、俗稱等也是最好的佐證。偃師邙嶺之巔山化藺窯附近的商湯陵,即商代開國皇帝商湯的陵墓。湯王冢、湯王廟溝、湯泉村等,都是因商湯而產(chǎn)生的流傳至今的俗稱。位于偃師商城遺址東的一片低洼地帶,俗稱“亳坑兒”;遺址南伊洛河交匯處附近的前馬郡和后馬郡,俗稱“馬圈”,因其水草豐美,成為商湯軍隊的牧馬場和馬圈。商城遺址南附近的岳灘鎮(zhèn)堤頭村,即為商湯城池堤防工程的南部起點,故稱“堤頭”。中國第一名相、輔佐商湯稱王的伊尹,商湯尊其為“阿衡”!鞍ⅰ笔菒鄯Q,“衡”為平等,意為商湯尊伊尹為并肩王。伊尹的墓地在偃師商城遺址西城墻外,即今天的新寨村北邊。新寨村古稱“阿衡鎮(zhèn)”,即是對“阿衡(伊尹)”安葬于此的榮耀和紀念。

1988年元月,國務院公布偃師尸鄉(xiāng)溝商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始建年代成為夏商分界的界標。

商都西亳(偃師)之后,史載商代先后五次遷都,實際不止五次,可能記載的是大的重要的遷都。大致遷都為:由西亳(偃師)--遷隞(鄭州)--遷相(河南內(nèi)黃南)--遷邢(河南溫縣東)--盤庚遷都(偃師)--安陽,另外還有朝歌。

關(guān)于“盤庚遷都”,在安陽殷墟被首先考古發(fā)現(xiàn)之后,人們便把安陽視為殷商之都,進一步推衍為“盤庚遷都”是盤庚把商都遷到了安陽。包括一些教材也是這樣寫,其理由為殷墟就是安陽,而不知道商朝的都城,自盤庚遷都于偃師開始,之后的都城都叫殷,偃師就是最早的殷商或殷墟。當然“盤庚遷都安陽”說,也有歷史文獻依據(jù),但存在明顯破綻。因而從1928年安陽正式考古至今,卻沒有發(fā)現(xiàn)“盤庚遷都”于安陽的文物證據(jù),使得不得不對司馬遷對“盤庚遷都”描述的認可。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里的記載為:“帝盤庚十四年,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行湯之政...乃遂涉河南,治亳!毙枰f明的是,這里的“居”和“亳”都是都城的意思,如司馬遷的“昔三代(夏商周)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其中的“居”就是居住地、辦公地;“亳”就是京都。《括地志》載:“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唐《通典》載:“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理於此亳,商家從此而改國號曰殷。有首陽山,有尸鄉(xiāng)!贝耸钻柹、尸鄉(xiāng)都在偃師!叭瘛,是殷商之北亳﹑南亳﹑西亳的總稱!吨軙ち⒄份d:“三亳阪尹!笨追f達疏引皇甫謐曰:“三處之地,皆名為亳。蒙(安陽)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商丘),偃師為西亳!

如此說來,“盤庚遷都”,就是盤庚把商都由黃河以北的溫縣東,遷到了黃河以南的偃師,回到了商初商湯建都的地方--西亳。商城遺址考古也證實,偃師商城城垣是在早期建筑的基礎上后來又修筑過的,這次修筑大致就是盤庚“復居商湯之居”的痕跡。

商代第十九任王、商湯的第九代孫盤庚,在遷都西亳(偃師)之后何時遷都北蒙(安陽)了呢?據(jù)考,盤庚都西亳后,歷小辛、小乙到武丁。武丁五十年,即離開西亳(偃師)徙河北。先都沫(朝歌),后徙北蒙(安陽)。這樣算來,盤庚遷都偃師,歷四帝,偃師大致增加建都史一百來年。僅殷商五百多年建都史,在偃師就達三百多年。

武丁是盤庚后王中第一個都北蒙(安陽)的殷王。武丁都北蒙(安陽)后,歷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前期。自1928年開始的安陽考古,在大型墓葬方面,其中有四條墓道的大墓八座,這八座大墓被認定為殷王的陵墓無疑。從武丁到帝乙,也正是北蒙(安陽)的八位殷王。此八位殷王和八座殷王陵墓,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就是北蒙(安陽)歷六代八王一百六七十年的見證。

但武丁都北蒙后,其后王庚丁、文丁曾遷回西亳(偃師),否則《史記·殷本紀》不會“復去亳,徙河北”;《帝王世紀》帝乙也不會“復濟河北”。實際上,商代后期,盤庚后王也多因水患,輾轉(zhuǎn)遷徙于西亳(偃師)、朝歌(淇縣)、北蒙(安陽)三地,并非固定于安陽,因此安陽就是殷墟之一。

朝歌(淇縣),是商代自帝乙后期的都城,帝乙之后就是帝辛(殷紂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因此,帝辛(殷紂王)的陵墓也就永遠定格在殷商亡國時的都城--朝歌(淇縣)。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商周交替的界碑。自此,商朝自商湯開國,到殷紂王亡國,統(tǒng)治中國554年之久的殷商王朝宣告結(jié)束,八百年的周王朝開始了新紀元。

6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于鳴條之戰(zhàn)滅夏后,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后國都才穩(wěn)定下來,故商朝的正式首都有兩個分別是今天的商丘(前期),安陽(中后期)。

7

看到這個問題,你肯定會說,那是朝歌呀。那我說是它和殷墟有什么關(guān)系呢,還有你知道嗎,其實,商朝的都城其實不只一個呢。下面我們就說一說吧

這就是朝歌。

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鶴壁市淇縣。

前1101年,帝乙即位后,遷都于沫,改名為朝歌。帝辛即位后,雖然也仍是都城,但實際的都城在河南安陽殷墟。朝歌是行都,或者叫輔都。商朝后期,武丁建立沫都,也就是 武丁城。后來,武乙,文丁,帝乙,紂,都把這里做為都城。紂王因為城西有朝歌山,改名為朝歌。后來,武王伐紂,國家滅亡。但朝歌未毀,再到后來,周武王分封武庚為諸侯,武庚就在他父王的宮室里。再到后來,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宮殿被毀,百姓被擄,朝歌成為了一片廢墟。

不過,這可不是真正的都城,是行都,真正的都城在安陽小屯。就是殷墟。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從遷都說起。

商朝又叫殷商。其實,叫殷商,那是遷都到殷之后的事。相傳,商朝都在到殷之前,多次遷徙,有前八后五之說。張衡在他的《西京賦》里就說,

殷人歷遷,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

這前八和后五分別是什么意思,又是從哪說起的呢?

《尚書》序曰,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居亳,從先王居!侗P庚上》曰,先王有服,屬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很明顯,從契到湯有八次遷都。而在湯到盤庚之間又有五次。而到了殷以后,再沒有遷都。

在商湯之前,有八遷。

1.商。就是現(xiàn)今的河南商丘。殷本紀說,殷契,封于商。

2.蕃。今山東滕縣。契居蕃,在水經(jīng)渭水注中,以及帝王世紀中有記載。

3.砥。今天的河北隆平寧晉縣之間。尚書序正義中有記載。昭明居砥石。

4.商,昭明自砥石遷此。在荀子成相篇中說,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遷于商。

5.商丘。相土所都。御覽中說,相土徙商丘,顓頊之虛也。

6.相土之東都。王國維以為這應該在泰山腳下。

7.鄴上司馬。路史以為在現(xiàn)在的河南湯陰。不過,殷墟對岸也有個小司空村。上司馬就和商的墓地似乎就是安陽小屯。

8.亳。應該在河南商丘南。

以上就是八遷。其實四五就是一個地方。而鄴其實就是殷。

盤庚遷殷以前有五遷。

就是囂相耿庇奄。這就是盤庚所說的,于今五邦。這在《竹書紀年》當中是有記載的。而且與卜辭所涉及的內(nèi)容大致是相同的。所以還是可信的。

1.囂。最早湯在亳。仲丁從亳遷到囂,在現(xiàn)在的河南滎陽境內(nèi)。

2.相。河亶甲所遷的相,就是睢水注所說的漢沛郡的相縣,在符離集西北,元和郡縣志認為這里就是相土舊都。

3.耿。尚書序說祖乙從圮遷于耿,而殷本紀則說是邢。邢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博愛縣清化鎮(zhèn)一帶。

4.庇。祖乙居庇,這應該在山東境內(nèi),而與奄比較靠近。在泗水。

5.奄。南庚從庇遷于奄。應該在山東,后漢書郡國志說,魯國,古奄國。在山東曲阜縣東二里。

這就是五遷,都在黃河附近,或者黃河之南,也就是河南東部,西部,山東南部,安徽北部。

最后,盤庚遷到殷。

他從奄遷到了黃河之北的安陽。《竹書紀年》說,遷于北蒙曰殷。因為,祖乙遷的邢丘有個地方叫殷。為什么叫北蒙呢,是為了區(qū)別湯所都的蒙亳和山東的東蒙!短接[》說,

帝盤庚徙都殷,始也商曰殷。
《竹書紀年》說,盤庚遷殷以后,至紂之亡,更不徙都。

不過還是有別的說法的,比如就有一個朝歌,還有妹,沫。那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妹,沫,朝歌,其實是一個地方。另外,還有一個殷,那其實,朝歌如前面所說,只是行都性質(zhì),離宮別館。

再說殷墟,那其實在河南省安陽市區(qū)西北小屯村一帶。也就是說,不全在安陽市里。

商朝的都城我就說到這里吧。歡迎大家關(guān)注我們,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謝謝大家,再見!

本文參考書目: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

8

的確沒想到這個事,殷商,應該在殷地,這在安陽,但封神榜說朝歌,這個在河南,后期穩(wěn)定的首都都不知道,別說早起經(jīng)常搬遷了,個人感覺應該在河南,如果在安徽東征部隊回救也不遠,西安打河南不遠,打安徽就遠了

9

虎爺爺回答這個問題。商起東夷,歷史遷都最多的王朝,這與它行走經(jīng)商有關(guān)。分前8遷和后6遷。前8遷為:子契1遷蕃邑,今山東舊滋陽。子昭明2遷砥石,今河北平山。3遷商丘。子相土4遷東都,今山東泰安。5遷薊丘,今北京。6遷有易,今河北易縣。7遷殷邑,今河南安陽。8遷,第一任帝子天乙遷亳邑,今河南商丘,亦說山東曹縣。

后6遷為:后1遷囂邑,八任帝子

仲丁,今河南滎陽。后2遷相邑,十任帝子河亶甲,今河南內(nèi)黃。后3遷耿邑,今山西河津。后4遷邢邑,今河北邢臺。后3、后4均為十一任帝子祖乙。后5遷殷邑,今河南安陽,即著名的十七任帝盤庚。史書常謂盤庚五遷被許多人誤為盤庚自已5遷,非也。是殷商后5遷。后6遷朝歌,二十五任帝子武乙,河南淇縣。亡于紂王。

10

傳說夏最后一位君主叫桀,是個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的暴君。商湯起兵滅掉了夏桀這位君主。之后商湯建立商朝。
(夏桀)


這個朝代愛遷都!一開始湯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

又定都到殷(今河南安陽)

太甲遷都到桐宮(今河北臨漳縣)

中丁又遷回亳

河亶甲又遷都到相(今河南內(nèi)黃縣)

光祖乙就遷都三次第一次遷都到耿(今陜西省河津市男)再遷都到邢(今河北邢臺)又遷都到庇(今山東菏澤鄆城)

南庚遷都遷都到庵(今河南漯河)

盤庚又重新遷回殷

武丁遷都兩次,第一次遷都小屯(今河南汝州?待考證),第二次遷都亳

武乙又又遷回老家小屯

帝乙又遷都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最后被周武王滅亡于此。

商朝為啥老遷都呢?因為內(nèi)斗!商湯建國后把兄弟們分封到各個部落做首領(lǐng),這本來也沒什么錯,錯就錯在他們搞的世襲制。你搞個世襲制你直接弄個父死子繼也行啊,你丫搞個能者上位,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有。


但是誰都想自己的后代坐王者之位,這就他們的內(nèi)斗挺厲害,這個王殺了那個王,改天又被別的王殺了,如此反復。誰搶過來就遷都到自己勢力最大的部落。所以商朝就遷都比較頻繁了。

如果您覺的我的文章您還算喜歡的話加個關(guān)注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