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個問題,要從多方面來評價,才更客觀。
首先,從權力上看,一定是李建成更強大。李建成是太子,平時是要協助處理一些朝政大事。如果皇帝出處征戰(zhàn)或視察,太子就要代行國政。
李建成身邊,還掌握了部分京城的軍隊。玄武門屯守的將軍基本上全是李建成的人,尤其是常何將軍。
而李世民手上沒有兵權,除非是皇帝分派的特殊任務外,李世民手上沒有什么政務可以操作。
李世民當年征戰(zhàn)的兵馬都歸政府管理,軍權并不在李世民手上。沒有皇帝的手令和兵符根本就調不勸軍隊。
在整體實力這個層面上來看,李建成占優(yōu)。第一回合李建成勝出。
二
接下來,我們來看人才。
由于李世民長期征戰(zhàn)在第一線,因此手上有不少能征之將。在被李世民攻下的城市中,他也把許多有見識的文人拉攏到了自己帳下。
而李建成則因為長期坐鎮(zhèn)后方,負責糧食和兵源征集,和后方管理。真正上前線的次數太少,因此手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方面略差。
第二回合,李世民勝出。
三
最后,來看下智謀。
李建成是作為太子來培養(yǎng)的,因此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國上,不管是用人還是做事,他心中是有國家一盤棋概念的。他的心里是陽謀建設國家的計劃,陰謀這些東西,不是他的專長。并且按照正常的邏輯,他必須是國家的接班人,沒有必要去搞那些見不得光的人。
而李世民則處在不利的位置上,按照正常邏輯,他是當不上皇帝的。因此他只有搞陰謀,搞突擊,殺掉李建成才能成功。于是他收買了李建成的心腹常何,這才是玄武門之變的關鍵。
當玄武門之變爆發(fā)時,李建成以為玄武門的守將,尤其是常何會站在自己一邊,哪知道全體將軍們在觀望。李世民是事先有準備,身邊的人反而多一點。李建成身邊除了李元吉和幾個隨從外,根本就沒有什么人。
第三回合,李世民勝出。
三局兩勝,最終的結果還是李世民勝出,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