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謝邀請,先要說明的是,耶律大石能夠在遼朝滅亡,帶領殘余部隊稱霸中亞,建立西遼帝國,不是一般帝國創(chuàng)建時的那種軍事天才的成果,耶律大石的成功,恰恰相反,是因為他不是一個特別能打仗的人,而是一個有“文教”素養(yǎng)的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他不是一個武將,實際上他打仗的水平一般,西遼帝國對中亞的征服也不是“打”出來的,而是“談”出來的,西遼帝國的出現(xiàn),靠的是以軍事實力為基礎配合政治攻勢來使中亞分崩離析的各部族政權紛紛歸順西遼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

耶律大石的身份其實是不高的,他是遼太祖阿保機的八世孫,意味著他跟遼朝皇室的關系其實已經(jīng)很疏遠了。他之所以能夠登上政治遼朝末年的軍事舞臺,是依靠的科舉考士,他考中進士,成為“翰林”,他的綽號“大石林牙”,就是對他文才的表彰(林牙是契丹語學者的意思)。這是他最后能具有非常強的戰(zhàn)略頭腦的關鍵。

1124年7月,在遼朝滅亡前夕(遼亡國在1125年2月),他帶著200鐵騎兵離開遼國的末代皇帝天祚帝,向西發(fā)展,不久進抵“可敦城”(前回鶻王城,在今蒙古的巴彥諾爾附近),可敦城是遼朝西北的重鎮(zhèn),在這里設置有建安軍節(jié)度使司、西北路都招討司等軍政機構,有常駐騎兵2萬人。這是遼朝末年遼國最后的軍事實力所在。

耶律大石以可敦城為中心,經(jīng)過五、六年的時間,逐漸收服了原遼朝統(tǒng)治下的漠北諸部,到1130年,已具有相當?shù)膶嵙。終于引起金朝方面的注意,金朝在這一年準備調(diào)集軍隊進攻可敦城,但因為路遠難走,中間還隔著沙漠,實際上雙方?jīng)]有交上手,但這也引起耶律大石的思考,出路在哪里?。

實際當時金軍強大,金軍僅僅用十多年的時間,就滅亡的遼和北宋,耶律大石知道跟金軍硬拼是不明智,這一點天祚帝就沒有認識到,天祚帝在敵強我弱的時候還主張跟金軍硬拼,最后亡國,當年耶律大石就堅決反對,建議天祚帝“養(yǎng)兵待時”,因為天祚帝堅持要去跟金軍拼命,才離開他的。這時他意識到向南、向東發(fā)展,跟金軍硬拼不行,收復遼朝的故土是不現(xiàn)實的,還不如去換個方向“開疆拓土”。

當時的西域和中亞,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分別有高昌回鶻汗國、東、西喀喇汗王朝,而且內(nèi)部民族、宗教問題復雜,內(nèi)部斗爭不斷,難以形成合力,如果向西發(fā)展,依靠可敦城的2萬大軍,可以干一翻大事。1130年2月,耶律大石果斷地離領主力撤出可敦城,向西越過阿爾泰山,抵達新疆北部的額敏縣一帶,修筑“葉立密城”作為新的根據(jù)地,

耶律大石最終也想用“武力”解決問題,他剛在葉立密城立足腳,就發(fā)動了對喀喇汗王朝的戰(zhàn)爭,結果因退路被高昌回鶻截擊而慘敗。之后,耶律大石轉變策略,放棄了“一戰(zhàn)”定天下的想法,以葉立密城為基本,慢慢地招撫西域各部族,他有著遼國進士的出身,具有很高的政治素養(yǎng),到了西域后很快就建立起比較穩(wěn)定的秩序,獲得當?shù)睾芏嗖粷M喀喇汗王朝統(tǒng)治的部族的歡心,這些部族紛紛歸附他。1132年2月,他在葉立密城正式建國,自稱“菊兒汗”和“天佑皇帝”,然后開始了他的“帝國事業(yè)”。

第一步是解決當時統(tǒng)治新疆東部地區(qū)的高昌回鶻王國,他率軍突然抵達高昌,然后和逼回鶻王談判,高昌回鶻王最終在他的軍事威脅之下,表示接受西遼帝國的監(jiān)管,帝國派出“總監(jiān)”等官員駐守高昌,負責征集賦稅等事務,同時帝國仍然保留高昌回鶻政權,高昌回鶻作為帝國的附屬國仍然得以保留下來。這是帝國事業(yè)的關鍵一步,尊重西域和中亞多民族多文化的現(xiàn)實,開創(chuàng)了一個“加盟店”的帝國擴展模式,這樣帝國的發(fā)展和對手之間,就不是你死我活式的而是互惠聯(lián)盟式的,大大地降低了帝國擴張的阻力。

第二步是解決當時統(tǒng)治著喀什、和田一帶的東喀喇汗王朝,辦法跟解決高昌回鶻差不多,東喀喇汗王朝內(nèi)部部族組成復雜,各部族經(jīng)常不服王朝統(tǒng)治,1134年東喀喇汗王朝治下的葛邏初、康里人發(fā)動判亂,東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伊仆拉欣派人和耶律大石談判,結果是由耶律大石率軍進駐東喀喇汗王朝的首都巴拉沙袞,幫助喀喇汗王朝鎮(zhèn)壓叛亂,在西遼的強大軍力面前,東喀喇汗王朝的大汗伊仆拉欣也表示愿意接授西遼帝國的監(jiān)管,西遼于是把東喀喇汗王朝納入到自己的統(tǒng)治之下,同時也保留東喀喇汗王朝原由的政治結構,伊仆拉欣被封土庫曼王,作為帝國的附庸仍然統(tǒng)治自己的人民。

第三步是解決統(tǒng)治中亞河中地區(qū)的西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經(jīng)常跟其統(tǒng)治下的葛邏祿人發(fā)生沖突,耶律大石趁機扮演調(diào)停人角色,插手西喀喇汗事務,最后在1141年與西喀喇汗王朝發(fā)生卡特萬會戰(zhàn),葛邏祿人全力參戰(zhàn),幫助西遼帝國擊潰了西喀喇汗王朝的軍隊,事后西喀喇汗王朝也表示向西遼臣服,接受西遼的監(jiān)管,跟高昌回鶻和東喀喇汗一樣,西喀喇汗原來政權也得以保留,其大汗作為西遼帝國的臣屬仍然統(tǒng)治王朝原來的人民為帝國效力。

所以,總的來說,耶律大石之所以能夠席卷中亞,倒不是因為他特別會打仗,事實可以相反,他一生其實沒打過幾次像樣的勝仗,但他卻特別懂政治,在戰(zhàn)略方向的把控和政治手腕的運用上,具有過人的才干,最終得以在遼朝滅亡后,率領殘部在西域和中亞新建帝國。

最佳貢獻者
2

西遼德宗耶律大石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原先只是遼國的遼興軍節(jié)度使。遼國滅亡以后,他率領200名契丹騎兵遠赴中亞,建立了強盛的西遼政權。《遼史》是我國的24部正史之一,它一共記載著大遼國(916年-1125年)和西遼國(1132年-1218年)一共300多年的歷史,同時表明了西遼屬于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正是因為耶律大石的西征將漢文化帶到了河中地區(qū),使得中古英語體系一直用“契丹”來稱呼中國北方地區(qū)。時至今日,俄羅斯語和烏克蘭語之中關于中國的發(fā)音依然還是“契丹”,這些都是耶律大石西征帶來的影響之一。


(西遼前期的疆域)
(西遼后期的疆域)

根據(jù)《遼史》記載,這位西遼開國皇帝耶律大石是漢化的契丹貴族之一,曾經(jīng)鎮(zhèn)守遼國南京城(今天的北京)。12世紀初,正值女真族興起,遼國衰落。女真人建立的金國與長城以南的北宋王朝簽訂了“海上之盟”,約定從南北兩路夾擊遼國。北宋宣和二年,宦官童貫率領19萬宋軍逼近遼國南京,城中只有不到一萬的契丹軍隊,形勢危如累卵。守將耶律大石在求和不成的情況下,毅然主動出擊,擊破童貫19萬宋軍于白溝河。白溝河之戰(zhàn)是耶律大石展露軍事能力的一個起點,然而這并沒有能改變遼國滅亡的定局。

1124年,耶律大石認為遼國滅亡已成定局,于是率領輕騎200人連夜往西逃走。果不其然,就在1125年的夾山之戰(zhàn)中,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國俘虜,大遼就此滅亡。耶律大石經(jīng)過蒙古草原時,不斷收攏契丹殘部,等到他到達可敦城后,已經(jīng)擁有精騎萬余,戰(zhàn)馬十萬。耶律大石以遼國的名義會同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18個部落起兵,并繼續(xù)往西擴張。1132年,耶律大石采用契丹族傳統(tǒng)的習俗,宰殺青牛白馬祭天,宣告稱帝,建立西遼帝國。耶律大石去世以后的廟號為“遼德宗”,不過按照草原民族的習慣,他也有自己的尊號是“菊兒汗”。

西遼建國以后,開始不斷吸收周圍的政權。耶律大石首先通過談判和恐嚇先后兼并了高昌回鶻王國和東喀喇汗王國。高昌回鶻國王畢勒哥與東喀喇的汗王易卜拉欣都因為懼怕西遼的國力,接受了耶律大石的勸降書。1134年,耶律大石將自己的都城遷到了東喀喇汗國原來的都城巴拉沙袞地區(qū),并將之改名為虎思斡耳朵(西遼都城),也就是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的布拉納城。西遼穩(wěn)定以后,耶律大石派遣了一支契丹鐵騎東征金國,由于路途遙遠,這支大軍受阻于沙漠而返回。得知西遼來攻的消息,金國人在1135年也組織了一支軍隊西征,同樣還是因為路途遙遠而宣告失敗,這件事在《遼史》和《金史》都有記載。因此,西遼和金國雖然有世仇,但誰也消滅不了誰。

耶律大石看到無法消滅金國,把心一橫,決定要在中亞開創(chuàng)霸業(yè)。吞并了東喀喇汗國以后,西遼又在忽氈地區(qū)擊潰了西喀喇汗國國王馬赫穆德的伊斯蘭軍隊。這下子算是捅了大婁子了,馬赫穆德立即向當時的中亞霸主賽爾柱突厥帝國(隋唐時期西突厥人后裔)求救。中亞的伊斯蘭國家們紛紛聯(lián)合起來抵制西遼。1141年,賽爾柱突厥帝國的蘇丹桑賈爾(蘇丹是伊斯蘭教國家的總督)糾集了呼羅珊王國、西吉斯坦王國、伽茲納王國、馬贊蘭德王國、古爾王朝等國的10多萬伊斯蘭教軍隊,號召他們向西遼皇帝耶律大石發(fā)動“圣戰(zhàn)”。


雙方在卡特萬地區(qū)大打出手,這是決定西遼國存亡的關鍵戰(zhàn)役。自幼熟讀兵法的耶律大石沉著冷靜,他指揮契丹鐵騎從左右包抄,活捉了桑賈爾的老婆和伊斯蘭教的貴族。在公元1141年發(fā)生的這場卡特萬之戰(zhàn)中,耶律大石的軍隊一共殲滅了伊斯蘭教的聯(lián)軍3萬多人,徹底奠定了西遼帝國在中亞的霸主地位。此時再加上新奪取的西喀喇汗國,西遼的疆域已經(jīng)達到極盛,東起蒙古境內(nèi)的庫拉河,西到中亞咸海地區(qū),南部與青藏高原接壤,北部與康居人相鄰。

3

其實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可不止席卷中亞,而是曾經(jīng)對整個歐亞的整治局面都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而且耶律大石本人甚至還曾經(jīng)陰差陽錯地以一個特殊的形象進入了歐洲的宗教傳說之中,這是怎么回事呢?

耶律大石的身份和立國經(jīng)過

耶律大石,字重德,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漢名劉億)的八世孫。他不但繼承了契丹騎射傳統(tǒng),擅長弓馬,還從小熟讀漢文經(jīng)典,擁有極高的漢文造詣。公元1115年,耶律大石通過遼朝科舉中了進士,并在殿試中拔得頭名,被任命為只有殿試頭名才有資格擔任的翰林應奉。

電視劇里的耶律大石

之后耶律大石歷任泰州和祥州刺史,后又升遷興軍節(jié)度使。但此時女真人開始崛起,遼朝節(jié)節(jié)敗退。公元1122年,金軍攻克遼中京大定府(位于今天的內(nèi)蒙),遼天祚帝驚懼西逃。耶律大石與遼國宰相李處溫等人擁立秦晉國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政權。之后耶律大石兩次在燕京附近率軍擊敗分別由種師道和郭藥師率領,與金軍相約聯(lián)合滅遼的北宋軍隊,使北遼局勢得到些許緩解。

但雖然遼軍對北宋軍隊仍然有優(yōu)勢,面對金軍卻仍然無力抵抗。不久之后金軍攻破燕京,耶律大石又率軍去投奔了之前已經(jīng)西逃的遼天祚帝,并得到其原諒。但不久之后,耶律大石在與金軍作戰(zhàn)中被俘,耶律大石通過向金將粘罕詐降逃過了被殺的命運,后來又借機和幾個兒子從金軍營中出逃,再次投奔天祚帝。但之后耶律大石和天祚帝又發(fā)生矛盾,發(fā)動兵變之后帶領200人自行西遷。而遼天祚帝不久后被金軍俘虜,遼朝滅亡。

而耶律大石則在遼國西北重鎮(zhèn)可敦城(位于今天的內(nèi)蒙)召集遼國殘余的七個軍州長官和十八個草原部族首領,擁立自己為王。之后他又聯(lián)絡西夏和北宋,希望能與他們聯(lián)合攻打金國,復興遼國,但并未得到二者的響應。

鼎盛時期的西遼,及耶律大石西遷路線

不過雖然宋夏不愿和大石一同攻金,但可敦城本身卻屯集了遼國大量的軍力,有幾十萬匹戰(zhàn)馬和大量邊防軍。而耶律大石看到東征復國暫時無望之后,開始把目光投向西方。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以借道去大食(阿拉伯帝國)為由,開始西征。當年占領位于今天新疆額敏縣的葉密立城,使當?shù)赝回什柯涑挤,并在兩年之后在此登基稱帝,群臣上尊號天祐皇帝,定年號為延慶。而在突厥各部落中,則將他稱為“菊兒汗”,自此西遼正式建立。

稱霸中亞和揚名歐洲

西遼建立之后,耶律大石立即開始了在周邊的擴張行動,先后對高昌回鶻、東喀喇汗國和位于貝加爾湖附近的七河地區(qū)用兵。不久后占領東喀喇汗國首都八刺沙袞,并將其改名虎思斡耳朵(今天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定為西遼首都,并改年號為康國。

鼎盛時期的塞爾柱帝國

之后耶律大石曾兩次嘗試東征金國,但都遭到失敗。此后他基本放棄了恢復遼朝的努力,轉而專心向中亞發(fā)展。公元1137年,大石討伐西喀喇汗國,西喀喇汗國向其宗主國,曾經(jīng)一度占領耶路撒冷并引發(fā)十字軍東征的塞爾柱帝國求援。而塞爾柱帝國也感受到了西遼在中亞擴張所帶來的威脅,因此其蘇丹桑賈爾征召了今天印度、伊朗和阿富汗地區(qū)的多個伊斯蘭王國,組建了大約10萬人的大軍,御駕親征,浩浩蕩蕩殺向中亞。

卡特萬戰(zhàn)役形勢,紅色箭頭為西遼軍行進路線,藍色箭頭為塞爾柱軍行進路線

而耶律大石則同樣組建了由契丹人、突厥人、漢人和蒙古人構成的數(shù)萬大軍,在中亞名城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與塞爾柱大軍形成了對峙。耶律大石在觀察了戰(zhàn)場形勢之后,決定將自己的軍隊分成三部分,左右兩翼各派出2500人沖擊塞爾柱大軍的陣形,將其中軍擠壓至距離撒馬爾罕以北12公里處的達爾加姆峽谷,而西遼軍隊則在峽谷兩邊憑借地利大量殺傷塞爾柱軍隊,同時同樣受到塞爾柱威脅的葛邏祿部也加入戰(zhàn)事,塞爾柱大軍迅速崩潰。最終塞爾柱1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桑賈爾的皇后和大量重臣被西遼俘虜,而桑賈爾本人則只帶著15名騎兵逃脫。

此戰(zhàn)過后,耶律大石率軍進入撒馬爾罕,并停留了90天,接受各個穆斯林國王的朝賀,成為中亞所有穆斯林王國的共主,中亞另一強國花刺子模也向西遼稱臣,西遼也自此稱霸中亞。

而前文說過,塞爾柱帝國曾經(jīng)占領耶路撒冷,誘發(fā)西歐國家發(fā)動十字軍東征。而卡特萬戰(zhàn)役之后,塞爾柱帝國明顯受到削弱,對此西歐國家也感受非常明顯。因此他們也開始探究是什么造成了塞爾柱帝國的迅速衰落,結果就追溯到了卡特萬戰(zhàn)役。但卡特萬戰(zhàn)役是通過在印度的一些基督教會幾經(jīng)輾轉傳到西歐的,因此等到了西歐,就完全變了味。

歐洲古地圖里所畫的西遼帝國

公元1145年,在卡特萬戰(zhàn)役僅僅四年之后,德意志地區(qū)的一個知名神學兼史學學者弗萊辛的奧托就在自己的名著《雙城編年史》里記載,自己之前不久會見了一位從印度來的基督教主教,這位主教對他說,有遙遠的東方,有一位賢明的基督教君主,叫祭司王約翰(Prester John),是基督教圣經(jīng)里“東方三博士”的后代。他在幾年前在一場大戰(zhàn)中打敗了塞爾柱帝國,而且他本來已經(jīng)發(fā)兵要從塞爾柱帝國手里解放耶路撒冷,但因為受阻于底格里斯河,所以只好先撤兵了。

歐洲人所想像的耶律大石——祭司王約翰

結果這個東方的“祭司王約翰”極大的激發(fā)了西歐人繼續(xù)十字軍東征的熱情,因為他們堅信只要東征就能與祭司王約翰會師。所以這個傳說迅速在西歐流傳開來,成為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的直接誘因。但之后打了幾百年,歐洲人也沒找到祭司王約翰,在東方遇到過無數(shù)君主都不像祭司王約翰。以至于人們后來認為這個人完全就是傳說,根本不存在。但到了近代,卻有歐洲學者突然發(fā)現(xiàn),在祭司王約翰最早出現(xiàn)的那個記載里說的戰(zhàn)役竟然真的發(fā)生過,而當時打敗塞爾柱帝國的是西遼軍隊,其君主是耶律大石……

原來是印度和歐洲的基督教會只知道打敗塞爾柱帝國軍隊的是一個非穆斯林王國,而他們就想當然地認為不是穆斯林就是基督教徒,所以以訛傳論地把耶律大石傳成了基督教神話人物。但這雖然是誤會,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耶律大石和西遼在人類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的重要地位了。

4

耶律大石,西遼創(chuàng)建者,1094年出生到1143年去世。由于在天慶五年考取了遼朝進士,被封官翰林應奉,而契丹人稱呼翰林為林牙,因此耶律大石也被稱呼為大石林牙。

耶律大石的大石名字,并不是他的漢語名字,而是契丹語的音譯。日本學者彬山正明認為大石是漢語的太師或太子的契丹語發(fā)音,和波斯語史料中的“Da-I-shi”的發(fā)音相同。

《契丹國志》記錄耶律大石的名字為耶律大實,并認為大石(大實)只是他的小名。清代版本的史料中耶律大石,被記載為耶律達錫、耶律達實、耶律大實等。在蒙古伊爾汗史學家拉施特著作的《史集》中耶律大石被記載為納石大夫。


耶律大石的身世。耶律大石是遼朝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精通契丹語和漢語,擅長騎射。耶律大石的是耶律阿保機八世孫的身份,正是他創(chuàng)建西遼的動力和保障。

天祚帝時期的耶律大石:

1、早期的耶律大石是翰林,后來外任泰州、祥州刺史和遼興軍節(jié)度使;

2、1122年天祚帝為了逃避金軍的攻打,逃到夾山后不久,丞相李處溫、和南京(即今天北京)留守都統(tǒng)蕭干和耶律大石一同擁立秦晉國王耶律淳為皇帝,建立北遼。耶律淳任命耶律大石為太師。

3、北宋和金國在1120年建立海上之盟夾擊遼朝后,在1122年5月,宋徽宗派遣童貫、蔡攸為正副宣撫使,率軍15萬攻打北遼,以收復燕云十六州。北遼皇帝耶律淳派遣耶律大石為西南路都統(tǒng)率領奚、契丹合計2000騎兵抗擊北宋軍。7月1日,耶律大石2000騎兵在蘭溝甸擊敗北宋楊可世軍。耶律淳得知勝利消息后,增援3萬兵馬給耶律大石。之后,耶律大石和蕭干先后擊敗種師道和辛興宗兩路北宋軍,耶律大石追擊北宋軍到古城,并派使者責備北宋背叛澶淵之盟。

4、1122年7月29日,耶律淳病死,其妻蕭德妃臨朝稱制。北宋于是認為北遼孤兒寡母的好欺負,于是再次興軍50萬攻打北遼。耶律大石和蕭干以不到2萬兵在蘆溝河抗擊北宋軍。北宋的郭藥師率領6000軍突襲燕京,攻入外城,但被契丹人堅決抗擊,最后被聞訊回來的耶律大石、蕭干軍內(nèi)外夾擊,只逃出了一百多人。而蘆溝河南岸的北宋軍看見北方火起,以為北遼有援軍到,于是50萬軍就這樣慌亂而逃了——一仗未打。


5、雖然北遼擊敗了北宋軍,但金軍的威脅不可忽視。蕭德妃請求為金國藩國,但被完顏阿骨打以和北宋有海上之盟為由拒絕。也許就是運氣不好,完顏阿骨打的金軍剛到北遼重兵防守的居庸關,居庸關城墻居然突然倒塌,大部分士兵都被壓死,致使北遼無險可守,最后耶律大石和蕭德妃出走投奔天祚帝,而蕭干則回自己的奚族地建立大奚國。

6、1123年耶律大石在攻打金國奉圣州時被金國都統(tǒng)完顏婁室所俘虜,率部投降。完顏宗望用繩子綁著耶律大石,強迫他為向?qū),襲擊天祚帝的大營,俘虜了天祚帝的妻妾子女。因為這個功勞,耶律大石被金太宗完顏阿骨打赦免,并賜予妻子給耶律大石。當年9月,耶律大石在跟隨金軍西征時,帶領家眷從金軍從逃走。

關于耶律大石逃走,在《契丹國志》中有還一段故事:耶律大石投降金朝后,和完顏宗翰(即粘罕)不和,完顏宗翰想要殺死耶律大石,耶律大石和五個兒子逃出,但妻子沒有逃出,被完顏宗翰賜給軍營中地位最卑賤的人為妻。但耶律大石妻子堅決不從,最后被完顏宗翰射殺。

7、1124年,因為有耶律大石和陰山室韋首領毛割石的支援,天祚帝決定反攻金國的兗州和靈州。在多方勸阻無效后,耶律大石殺死蕭乙薛和坡里括而自立為王,率領200鐵騎出走。

關于耶律大石自立為王出走時所率領的人數(shù):

1、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記錄為80人;

2、《西遼史》記錄為60人。

3、《遼史》記錄為200人。

自立為王的耶律大石:

1、耶律大石200人從夾山出發(fā),北上渡過黑水(愛畢哈河),途中得到白韃靼首領床古兒的援助:400匹馬、20頭駱駝、若干羊。耶律大石一路向西北,在1124年到達可敦城。

2、可敦稱王。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個軍州的長官和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個部族的首領舉行大會。耶律大石說:

“我祖宗艱難創(chuàng)業(yè),歷世九主,歷年二百。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宇,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于難者乎?”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獲得了1萬多精兵,和幾十萬匹戰(zhàn)馬,并在可敦城設置官職,建立自己的根據(jù)地。

2、耶律大石的救遼國努力。1125年,耶律大石和白韃靼、西夏、北宋進來聯(lián)絡,以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和耶律大石共同攻打山西(《金史 完顏希尹傳》。1125年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到北宋的宋欽宗,建議共同夾擊金朝(三朝背盟匯編 卷58)。1127年白韃靼因和耶律大石結盟,拒絕賣馬給金朝(建年以來系年要錄 卷181)。1129年,耶律大石奪取金朝的北方二營。1130年金朝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等征討耶律大石,但因為北方部落不同意出兵而半途而止。當年天祚帝被金朝擒獲。

3、1130年3月,耶律大石祭祀天地祖先,決定西征。耶律大石要求高昌回鶻首領畢勒哥借道去攻打大食。畢勒哥同意了,并贈送馬匹、駱駝、牛羊等禮物,并成為耶律大石的附庸國。

4、耶律大石離開高昌,進入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最后到達葉密立,征服了當?shù)氐挠文撩褡。雖然和高昌回鶻發(fā)生過摩擦,但耶律大石得到了突厥部落的支持,使得耶律大石人數(shù)大增,達到4萬戶。

5、1131年春,金朝的完顏宗翰和耶律余睹率領云中、燕州、靈州的金、漢合計1萬軍攻打耶律大石的根據(jù)地可敦城,但由于距離太遠而失敗。


6、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正式稱菊兒汗,漢號為天佑皇帝,建元延慶。西遼正式建國。

7、1132年,耶律大石向南擴張,先是再次征服高昌回鶻,然后翻過天山,沿著塔里木盤地向西推進,和東喀喇汗國發(fā)生沖突。西遼軍被東喀喇汗國阿爾斯蘭汗阿赫馬德·伊本·哈桑軍擊敗,主將阿勒 阿瓦爾被俘虜。在受挫后,耶律大石撤軍而去征服七河地區(qū),收編當?shù)氐钠醯と撕屯回嗜,合?.6萬帳。

當年阿赫馬德·伊本·哈桑去世,其兒子伊卜拉欣二世即位王位后,國內(nèi)發(fā)生內(nèi)亂而無力控制。最后伊卜拉欣二世請求耶律大石進駐東喀喇汗國國都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接管他的國家。就這樣耶律大石輕輕松松就征服了東喀喇汗國,讓其成為附屬國。

由于八剌沙袞是可耕種的肥沃地區(qū),于是耶律大石決定在此建都,并改八剌沙袞為虎思翰耳朵(意思是強有力的宮帳),并改年號為康國。隨后,耶律大石又征服了別失八里和原先反叛東喀喇汗國的康里人。

8、1134年4月,耶律大石任命蕭翰里刺為兵馬都元帥、蕭查刺阿不為副元帥、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耶律鐵哥為都監(jiān),率領7萬人攻打金朝。耶律大石如此祭師:

“我大遼自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yè),其后嗣君耽樂無厭,不恤國政,盜賊蜂起,天下土崩。朕率爾眾,遠至朔漠,期復大業(yè),以光中興。此非朕與爾世居之地!

最后因為路途太遠加上水草不足,最終不得不班師回去。

根據(jù)《三朝背盟匯編》記載,1135年,耶律大石再次進攻金朝,完顏宗翰迎戰(zhàn)。由于金軍后援支持太遠,加上金軍中的契丹人反叛,在激戰(zhàn)三日三夜后金軍戰(zhàn)敗。

9、1137年,耶律大石進行第二次擴張,向察赤(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費而干納盆地及澤拉夫尚河流域進兵。當年5到6月,在忽氈(今塔吉克斯坦苦盞)擊敗西喀喇汗國可汗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軍隊。


10、1141年9月9日,葛邏祿人因為被塞兒柱帝國蘇丹桑賈爾為首的伊斯蘭國家聯(lián)合10萬軍攻打而向耶律大石求救,耶律大石在和桑賈爾談判失敗后,雙方發(fā)生了卡特萬之戰(zhàn)。雙方的參戰(zhàn)人數(shù)有不同說法!哆|史》記錄左右兩翼兵力是2500人,估計全西遼軍在1.25萬到2.25萬人左右。阿拉伯史料記載葛邏祿騎兵為3到5萬。即合計西遼一方盟軍人數(shù)4到7萬左右。

至于塞兒柱帝國聯(lián)軍的參與人數(shù),伊斯蘭史料有1:3(即己方10萬對西遼30萬)、1:10(即己方7萬對西遼70萬)兩種說法。

即,卡特萬之戰(zhàn),《遼史》記錄的是西遼以少勝多擊敗塞爾柱帝國,但在伊斯蘭史書中是西遼以多勝少。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拿回面子。

卡特萬之戰(zhàn)具有重大影響,它改變了中亞地區(qū)的政治影響和各國的關系,迫使塞爾柱帝國退出了河中地區(qū)。更詭異的是,當時正是歐洲的第二次十字架戰(zhàn)爭時期,由于耶律大石的卡特萬之戰(zhàn),讓歐洲人認為東方有著一位神秘的祭祀王約翰,從東方發(fā)動十字軍夾擊伊斯蘭,是基督教的捍衛(wèi)者。在俄語、阿拉伯語、拉丁語、古英語中中國的發(fā)音和契丹類似,就是因此而來。

卡特萬之戰(zhàn)后,耶律大石立馬赫穆德之弟伊卜拉欣·伊本·穆海默德為桃花石汗,繼續(xù)讓其統(tǒng)治西喀喇汗國,迫使花刺子模臣服西遼并每年繳納價值3萬第納爾的財貨作為歲貢。

11、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由于其兒子耶律夷列年幼,遺命皇后蕭塔不湮臨朝稱制。

下圖為卡特萬之戰(zhàn)形勢圖


綜述,耶律大石在北遼時就表現(xiàn)出不俗的軍事能力,北宋50萬大軍竟然在面對北遼2萬軍素手無策;在卡特萬之戰(zhàn)中以7萬軍擊敗10萬伊斯蘭軍隊也不算驚訝。一心想要收復遼國舊土的耶律大石,由于和金朝距離太遠,有心而無力。而一心想要斬草除根滅遼的金國也和西遼一樣存在距離太遠的難題。

耶律大石能夠建立西遼,有兩個原因很關鍵:

1、可敦城遼朝的西北邊防重鎮(zhèn),留存有精良的遼軍,成為耶律大石的軍事基礎;

《遼史·卷三十·地理志一》:鎮(zhèn)州,建安軍,節(jié)度。本古可敦城。統(tǒng)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選諸部族二萬余騎充屯軍,專捍御室韋、羽厥等國,凡有征討,不得抽移。

2、東喀喇汗國發(fā)生內(nèi)亂,讓耶律大石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征服,并定都,讓耶律大石有了稱霸中亞的資本。

可敦城讓耶律大石得到開國的軍事基礎,征服東喀喇汗國讓耶律大石大幅擴大疆域,最終讓西遼稱霸中亞。





每天原創(chuàng),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5

史載,遼天慶十年(1120年),金軍攻占遼上京臨潢府。保大二年(1122年),金軍再克遼中京大定府。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領五千潰兵狂奔至西京道一帶,尾隨而至的金軍隨即攻陷遼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見西京陷落,天祚帝再次往北逃入夾山(地今內(nèi)蒙薩拉齊之大青山)中藏匿。

遼國漢人宰相李處溫與宗室耶律大石等人,在南京(今北京)擁立皇族耶律淳為帝,是為“北遼”。3個月后,耶律淳病死。宋朝見遼國衰微,兩次派兵大舉攻遼,均被羸弱的遼軍擊敗。不久,剽悍的金軍再次襲來,并一舉攻克遼南京(今北京)。耶律大石率軍節(jié)節(jié)抵抗,卻不幸在居庸關兵敗被金兵俘虜。1123年9月,他領兵逃出,然后北上夾山投奔天祚帝。天祚帝卻呵責他擅立耶律淳為帝,實乃忤逆之徒。耶律大石見天祚帝不容自己,又知遼國大勢已去,于是率200騎兵向北疾馳而去,并在途中自立為王。

遼保大四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自夾山出兵伐金,卻被金兵擊潰。次年二月,天祚帝被金軍擒獲處死,遼朝滅亡。

金軍滅遼后,并未停下征服者的腳步,而是隨即大肆向南攻伐侵掠,不久便攻入宋境。而位于遼西北的各游牧部落,卻靜謐無戰(zhàn)事。耶律大石領兵來到鎮(zhèn)州(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的古回鶻城),召集遼西北地區(qū)的18個游牧部族的首領們聚會議事,并征兵萬人,設置并委派官員管理地方,重新組織統(tǒng)治機構。延慶七年(1130年),耶律大石率軍越過回鶻西行,至葉密立(新疆塔城),與當?shù)氐耐回收Z屬部族發(fā)生了沖突,他能征善戰(zhàn),足智多謀,逐一征服了突厥各部落。耶律大石討平突厥諸部后,建號稱帝,他自號天佑皇帝,突厥語稱謂古兒汗,這個草原帝國仍沿用遼朝國號,史稱西遼,又稱哈剌契丹(黑契丹)。

史載,康國元年(1134年),耶律大石在楚河南岸的八剌沙袞建立西遼王都,國都號為虎思斡魯朵。

定都后,耶律大石揮兵東征喀什噶爾,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攻至和闐。之后,他又接連用兵,東征西討,相繼征服了撒馬爾罕和花剌子模等中亞古國?祰辏1143),雄才大略的耶律大石病死,依漢制立廟號(遼)德宗。天禧二十七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西征,一舉滅掉了操突厥語的乃蠻部,乃蠻太陽汗敗亡,其子屈出律西逃。屈出律來至西遼境內(nèi),遼主耶律直魯古不僅收留了他,還將女兒嫁給了他。后來,屈出律篡奪了西遼王位,奉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1218年,蒙古軍討伐西遼,攻滅其國,屈出律被擒獲后遭處死。至此,由耶律大石親手創(chuàng)建、立國88年的西遼名實俱亡。


【寫作答題辛苦 剽竊必究】【網(wǎng)絡配圖】




6

從耶律大石橫掃中亞這一層來看,可以得知遼朝的軍事力量的確是非常強悍的。遼朝滅亡于1125年,遼朝皇室宗親耶律大石因與天祚帝(遼朝末帝)政見不一,在遼朝滅亡的前一年就拉著一去兩百人的隊伍西逃了。這一逃可不得了,耶律大石先是在可敦城稱王,八年之后又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而他建立的國家,史稱西遼。

西遼建國前后戰(zhàn)事頻發(fā)。它在東部戰(zhàn)線抵御住了金國的進攻,并且二度征金。你沒有看錯,是西遼主張進攻金國,而不是金國西征。第二次東征中,金國大敗,西遼國勢大振,并開始向西擴張,逐漸蠶食、吞并了高昌回鶻、東西喀喇汗等國,并在卡特萬戰(zhàn)役擊敗了塞爾柱帝國。大家對塞爾柱帝國可能不太熟悉——塞爾柱帝國在盛極時期的疆域與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有的一拼,可想而知西遼的戰(zhàn)力是多么恐怖。

所以,在遼朝滅亡前,北宋與金國結盟共同吞并遼朝,結果金國節(jié)節(jié)勝利,北宋卻被遼朝殘余的兵馬打得七零八落……別嘲笑北宋!遼朝的軍隊,的確是非常厲害的。

7

中亞當時屬于唐朝敗退后,而阿拉伯并沒有進入的空檔期。期間有吐蕃帝國進入。因此,原本中亞在阿拉伯帝國前就信仰佛教,加上介入的吐蕃帝國本身信仰佛教,因此中亞一帶沒有徹底伊斯蘭化,中亞仍然遺留大量的佛教徒,本身耶律大石是信仰佛教的,這為西遼的建立帶來群眾基礎,所以大石的到來立馬有牧民歸順投靠,可以判斷都是忍受不了改教的佛教徒。這是人和。

這時中亞并沒有出現(xiàn)強大的伊斯蘭政權,都是一些封建小領主,沒有強大的政權,自然無法阻止西遼的崛起。這是天時。

西遼遠在大漠之外,唯一強大的金朝勢力無法企及。這是地利。

以上都是客觀條件,但是缺少一條就無法成功。如果當時中亞已經(jīng)完成伊斯蘭化,那么耶律大石這個異教徒進入中亞估計早被群眾舉報抓起來殺掉了,更別說建立西遼政權了。

耶律大石主觀能力其它幾位答主答得很到位了,我就不多談了。

8

在今天的俄語和阿拉伯語中將”中國“一詞念作契丹——這個名字原本屬于中國北方一個驍武善戰(zhàn)的馬背民族:公元916年出自這個民族的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大遼帝國,當時從中亞直到西歐的各國皆以為遼國已入主中原,統(tǒng)治著整個東方,于是契丹成為從中亞到西歐的各國對東方那片土地的稱呼。

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帝國縱橫馳騁草原二百余年,南方的趙宋王朝也一直受到其壓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驍武善戰(zhàn)的馬背民族依然逃不過滅亡的命運——興起于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完顏部阿骨打創(chuàng)建了金國,隨即遼、金之間爆發(fā)了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結果是遼國最終被金所滅。

然而契丹畢竟是一個驍武善戰(zhàn)的馬背民族,祖先傳承下來的熱血基因并沒磨滅,終于在契丹人中出現(xiàn)了一位名叫耶律大石的領袖,契丹人在他的帶領下在民族消亡之前開創(chuàng)了最后的輝煌。

1115年耶律大石中進士,提升為翰林應奉,不久升任承旨。遼以翰林為林牙,所以稱之大石林牙。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jié)度使。1122年(遼天祚帝保大二年)金兵大舉南侵,攻克中京,遼國天祚帝不敢留守,西逃入云中。當時耶律大石留守南京,遭到金、宋夾攻。為了安定人心,堅持抵抗,大石擁立耶律淳即位,稱天錫皇帝,后世稱北遼。耶律大石在分析當時形勢后決定向金稱臣,同北宋結好。但北宋君臣認為這是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好機會,于是出兵二十萬攻打南京。耶律大石率軍迎戰(zhàn),敗宋軍于白溝河。

1123年四月耶律大石率軍在奉圣州龍門壁附近抵抗失敗被俘,逼迫為金兵帶路偷襲天祚帝的青冢大營。后從金營逃脫,九月投奔天祚帝。天祚帝并不能原諒大石擅自另立皇帝的作為,也不能接受耶律大石“養(yǎng)兵待時”的意見,這使得大石深自疑慮。1124年夏在天祚帝準備出兵與金決戰(zhàn)時耶律大石殺死了蕭乙薛、坡里括二將,率領親兵200人逃離。耶律大石率領這200親兵輾轉來到蒙古高原上的可敦城,1134年西域東喀喇汗國的阿赫馬德汗死后其子易卜拉欣汗不得人心,造成康里人和葛邏祿人叛亂,被迫邀請西遼出兵協(xié)助平亂。耶律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邏祿,并把東喀喇汗國降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帶為西遼直轄領地。當年耶律大石定都于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改年號康國元年。耶律大石自稱古兒汗即世界之王。歷史上稱耶律大石創(chuàng)建的政權為西遼或喀喇契丹帝國。

不久西遼就實現(xiàn)了對于闐、喀什等地的征服,將昔日喀喇汗國的土地盡數(shù)收入囊中。西遼始終尊崇中國文化——將漢語定為官方語言,與此同時對原本游牧而居的當?shù)卦∶襁M行編戶和征稅。耶律大石在西域站穩(wěn)腳跟后就開始東征金國,然而卻遭遇了挫折,于是他轉而向中亞地區(qū)擴張:1137年西遼軍進入費爾干納盆地,與前來抵抗的西喀喇汗國軍隊會戰(zhàn)于忽氈,西喀喇汗國戰(zhàn)敗,可汗馬赫穆德逃回撒馬爾罕。戰(zhàn)敗的西喀喇汗國轉而去進攻葛邏祿人以彌補在與西遼的戰(zhàn)爭中的損失,馬赫穆德為增大勝算還向自己的舅舅塞爾柱帝國蘇丹桑賈爾求援,塞爾柱帝國是當時中西亞頭號強國,很快桑賈爾以圣戰(zhàn)的名義召集了呼羅珊、西吉斯坦、伽色尼、馬贊德蘭、古爾等國的10萬大軍。

葛邏祿人自然無法抵擋強大的穆斯林聯(lián)軍,于是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寫信為葛羅祿人,桑賈爾卻回信要他信奉伊斯蘭教并威脅恐嚇他:若不改宗教信仰,將率大軍將其消滅。為了顯示自己軍隊的強大,桑賈爾在信中夸張的說:“他們甚至能用弓箭把頭發(fā)射斷!币纱笫姷叫藕竺钍窒伦プ∈拐,再遞給他一根針,要他扎斷自己的一根胡須,使者無論如何做不到。耶律大石就說:“你用針尚且無法扎斷自己的胡須,你的同伙安能用箭射斷頭發(fā)?”隨即耶律大石集合了由契丹人、突厥人和漢人組成的部隊。

1141年9月9日兩軍在撒馬爾罕城以北的卡特萬草原相遇,相距兩里對峙。戰(zhàn)斗爆發(fā)前桑賈爾將自己的部隊分為左右中三路: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其衛(wèi)隊及后勤輜重壓后,西吉斯坦國王指揮聯(lián)軍左翼,聯(lián)軍右翼是埃米爾庫馬吉指揮。戰(zhàn)前耶律大石指出桑賈爾的聯(lián)軍人多少謀說:“敵軍雖多但是沒有智謀,遭到我們的攻擊,他們就會首尾不救,我們的軍隊必勝!痹谧屑氂^察對手的布陣情況后耶律大石也將自己的部隊分為三路。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2500為右翼,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率兵2500攻為左翼,耶律大石親率部隊作為中軍。

戰(zhàn)場地形是一個依山的草原,西遼軍隊的背后是山脈,有一道長長的峽谷達爾加姆峽谷。耶律大石觀察了戰(zhàn)場的地形后讓軍隊背靠達爾加姆峽谷安營。戰(zhàn)斗開始后雙方的中軍出現(xiàn)僵持。經(jīng)過一番激烈戰(zhàn)斗后,桑賈爾的左翼部隊插入西遼軍隊中軍與左翼之間。耶律大石的中軍和左翼部隊被迫向左移動,這樣西遼軍隊的陣營就出現(xiàn)了一個缺口。桑賈爾的部隊對準缺口猛攻,試圖突破西遼人的陣營。被分割開的西遼右翼部隊2500名騎兵迂回到桑賈爾空虛的左翼,西遼左翼部隊的騎兵則迂回到桑賈爾的后方并攻擊其后衛(wèi),而耶律大石帶領的西遼主力被擠壓向左回旋時,恰好攻擊了桑賈爾陣營的右翼。這樣戰(zhàn)場就出現(xiàn)了西遼正面洞開,而桑賈爾三面受敵的格局。西吉斯坦貴族作戰(zhàn)英勇,桑賈爾的部隊在戰(zhàn)斗中受到擠壓,只能向前繼續(xù)挺進,進入耶律大石看中的那條達爾加姆峽谷。這時西遼軍隊中的葛邏祿人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桑賈爾的部隊有至少上萬人在這條小峽谷內(nèi)被殺,桑賈爾的妻子、左右翼統(tǒng)帥和伊斯蘭法學家布哈里均被俘虜,桑賈爾和馬赫穆德帶殘兵僥幸奪路而逃,奔至泰爾梅茲。

卡特萬之戰(zhàn)后西喀喇汗國成為西遼藩屬、花剌子模也表示臣服于西遼,布哈拉也俯首聽命,西遼南部邊界越過了錫爾河,以阿姆河為界。作為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契丹文化在中亞扎下了根。公元1142年古兒汗耶律大石去世,由其遺孀蕭塔不煙攝政直到1150年,隨后耶律大石之子耶律夷列繼位。耶律夷列在1163年離世后其妹耶律普速完攝政。耶律普速完和駙馬蕭朵魯不的弟弟蕭樸古只沙里私通,并出貶蕭朵魯不為東平王,然后羅織罪名將蕭朵魯不殺害。蕭朵魯不的父親蕭斡里剌是朝中元老,官拜六院司大王,他于崇福十五年(1178年)發(fā)動宮廷政變,率兵包圍皇宮,射殺耶律普速完和蕭樸古只沙里,擁立耶律直魯古繼位,改年號為天禧。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真魯古外出游獵時被蒙古降將、乃蠻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被迫讓位。屈出律盡管沿用西遼國號,但這個政權已不是契丹耶律氏所統(tǒng)治的了,1218年西征的蒙古軍團徹底消滅了西遼政權。西遼滅亡后契丹貴族波剌黑前往波斯的克爾曼,于1224年建立了起兒漫王朝,又被稱為“后西遼”,這也是契丹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最后一個政權,1306年起兒漫王朝被伊爾汗國兼并,此后契丹人的身影逐漸在歷史舞臺上消失。

9

厄耶律大石是遼國皇室,耶律阿保機八世孫,中過進士,入過翰林,當過泰州,祥州刺吏和遼興慶軍節(jié)度使,善騎射是個文武兼?zhèn)涞膸洸拧0⒐谴蚵逝比朔催|后,耶律大石在幽州抵抗宋金軍隊夾擊。迸在白溝河一戰(zhàn)擊敗北宋軍隊。時遼國天祚放棄低抗逃到西京云州避難。1122年耶律大石擁耶律淳禧為帝抗金國進攻。后來在居庸關一帶被金兵俘虜。在他供出遼國天祚帝的行蹤后,金國把大石和他的兒子釋放。大石回到遼天祚帝分邊后,天祚帝不能原諒大石對自已的背叛。也不接受大石養(yǎng)兵以待天時的諫議。大石害怕自己告密一事敗露。于是率二百騎兵逃到遼國西北邊境的可敦城。利用自已王室身份和軍中威望取得支持。經(jīng)過幾年苦心經(jīng)營大石已擁有十余萬精兵良將,仍擁天祚帝為正塑。無耐金國勢力正處于上升時期,已掃蕩了遼殘余軍隊,大石看到復國無望,又接到東喀喇汗王朝邀請開始西征。大石軍隊西征萬余里,占領中亞地區(qū),并在河中府卡特萬地區(qū)打敗塞爾柱穾厥人十萬伊斯蘭聯(lián)軍。控制了東達高昌西達里海的中亞地區(qū),呼羅刪,花刺子模,東西喀喇汗國和塞爾柱人都臣伏于腳下。1132年大石在西拉沙袞稱帝(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附近)定都虎斯翰耳朵。后來大石曾派七萬大軍東征,因路途遙遠,補給困難,沙漠阻擋,不得以撤軍。以后大石象西發(fā)展,執(zhí)行了政確的民族正策和宗教自由政策,非常受當?shù)厝嗣駬碜o,稱大石國家為喀喇契丹,直到今天斯拉夫人還稱中國為契丹。西遼存在了八十多年,被西征的蒙古軍隊哲別所滅。大石和阿保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子孫,值得后人敬仰。

10

感謝問答官方邀請!耶律大石是遼太祖阿保機八代孫,其通曉漢文,曾中進士,受命為翰林應奉,并善于騎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燕京陷落后耶律大石被金國俘獲,保大三年(公元1123年)又逃歸天祚帝。雖然天祚帝被金國追的窮途末路,但仍然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意見。耶律大石看到遼國早晚會亡其這個敗國之君手中,于是在第二年公元1124年七月脫離天祚帝另謀中興遼國大業(yè)。一開始耶律大石是活動于今天的內(nèi)蒙古東部地區(qū),立志在契丹的龍興之地復興遼國,但由于金國的不斷進攻,遂向西北的游牧地區(qū)退卻,并在那里“置北南面官屬,自立為王”。當年十月金國獲悉了耶律大石的消息后,金太宗遂命進擊,務必一舉消滅遼國的殘余勢力。官分南北是遼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特點之一,當時耶律大石雖然已經(jīng)自立為王,并且擁有相當規(guī)模的兵馬,但仍然沒有拋棄天祚帝這面旗幟,奉天祚帝為遼國正統(tǒng),并號召屬下兵馬及部落與他一起“共救君父”。但隨著天祚帝被俘已六年有余,遼國在東部的勢力被金國逐步蠶食,耶律大石才開始遠征中亞,并于次年公元1132年在拉沙袞稱帝改元,年號延慶,臣民亦稱其為“天祐皇帝”,建都于虎斯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布拉納)。西遼強盛的時侯曾與南宋相約夾攻金國,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四月,“丙子,諜言故遼大石林牙假道夏人以伐金。密詔吳挺與留正議之”。此時距宋金紹興和議達成已44年,這表明南宋政權仍然沒有忘卻家仇國恨,并一直在尋找機會報仇血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