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項羽22歲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八年后,年僅30歲自刎烏江!

當年反秦起義軍遭到秦軍殘酷鎮(zhèn)壓,陳勝吳廣失敗被殺,項梁戰(zhàn)死,秦軍圍困復辟的趙國,各路諸侯領軍作壁上觀。 年輕的項羽不顧安危,帥軍破釜沉舟,在巨鹿消滅了秦軍主力。 此后一路征戰(zhàn),挺近咸陽,被各路諸侯,尊為“西楚霸王”。



鴻門宴項羽放走了劉邦,之后爆發(fā)楚漢戰(zhàn)爭,并相持四年,連年征戰(zhàn),社會疲弊。經(jīng)過交涉,楚漢兩軍達成了以鴻溝為界分而治之的盟約。

誰知項羽剛剛撤兵,劉邦就在張良的謀劃下,猝不及防地從后掩殺過來,以封侯裂土為利誘,吸引韓信、彭越等加入,六十萬大軍,將十萬楚軍包圍在垓下。

正面掩殺,兩翼夾擊,三番車輪戰(zhàn)下來,楚軍大敗。夜晚,楚軍軍營四周響起楚地的《雞鳴歌》喚起了許多楚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的確,戰(zhàn)打得太久了,生靈涂炭,戰(zhàn)士們死的死,傷的傷,聽到家鄉(xiāng)的歌曲,登時軍心渙散,好多人都逃了。

韓信十面埋伏,卻網(wǎng)開一面,將近兩萬士兵逃亡,項羽的五虎上將之一鐘離昧就是其中一個

項羽以為楚地已經(jīng)淪喪,孤軍被包圍,頹廢和死亡氣息在彌漫。為不拖累項羽,虞姬自殺了。 項羽帶著隨從垓下突圍。千里奔襲,一路沖殺,輾轉(zhuǎn)到烏江古渡。



烏江亭長要開船度項羽過河,希望項羽回江東,東山再起。項羽長嘆,追隨自己起兵反秦的八千江東子弟都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殉情了,他哪有臉面再回江東。

于是,拔劍自刎!

千百年來多少人慨嘆,項羽為什么不過江東!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失敗而已

你看,劉邦一生,打過什么勝戰(zhàn) ,就靠著那股死磕勁,打敗了跑,跑過去緩過勁又來撕咬。 可項羽為什么不能?

千百年來許多人在惋惜,有人說,只要過江東,卷土重來未可知?也有人說,大勢已去,即便回到江東,再不會有江東子弟追隨了。

千年之后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那首詩,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有人會覺得項羽很蠢,沒有政治遠見,就是一個蠻夫。他活埋二十萬秦軍,火燒咸陽城,屠殺秦始皇的宗族。 作為一個政治家,項羽的這些舉措的確愚蠢。

但是,作為一個楚人,一個楚國貴族,這些舉動卻情有可原。 為什么?

因為楚國與秦國仇深似海。 當年白起攻下楚國郢都,燒了楚國的宮殿,挖了楚國王室的祖墳。試想,楚國立國近八百年,歷代先君的亡靈,被掘墓拋尸,這是國恨;還有家仇,項羽的爺爺項燕,與王翦六十萬大軍激戰(zhàn),兵敗自殺;叔父項梁,在反秦中被殺。

國恨家仇,背負在身。作為楚國的貴族,當時不過二十幾歲的項羽,正是血氣方剛,快意恩仇的時候,經(jīng)過九死一生 ,攻下咸陽,怎么能平心靜氣地對待。

劉邦與項羽之爭,在現(xiàn)在看來,項羽太嫩了。 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一個老成持重的老者,比拼氣力,劉邦自然不如。

但是比拼城府,項羽確實差遠了,何況身邊又缺少可以倚重的智者出謀劃策。



我相信,項羽在烏江自刎的那一刻。他一定會是想:大勢已去,與其狼狽地茍且活著,不如痛快的死去,也不枉一世豪杰。

楚國歷來有敗軍之將,自殺謝罪的傳統(tǒng)。

公元前699年,屈瑕舉全國之兵伐羅國兵敗,自縊山谷,其他將領自囚冶父,聽后國君治罪。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的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子玉自殺。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時期,楚晉鄢陵之戰(zhàn),楚國戰(zhàn)敗,大將子反自殺謝國;

公元前519年,吳楚戰(zhàn)爭,令尹子暇抱病攜司馬蒍越出征,子暇死在軍中,楚軍士氣不振,慘遭失敗,司馬蒍越引咎自殺!

公元前223年,項燕自殺。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刎烏江。 古楚王國也是一個充滿血性的民族,這是為什么秦末會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

當然如果項羽肯過江東,愿意經(jīng)受挫折的磨練,養(yǎng)成一個成熟政治家的胸懷與韜略,東山再起,不是沒有機會。

項羽死后,當時魯?shù)剡表示誓死效忠項王,劉邦令人拿去項羽的人頭,他們才投降的。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最佳貢獻者
2

歷史上項羽寧自刎于烏江,也不肯渡江一事,常為后人引為惋惜甚而唏噓不已。甚至宋時女詩人李清照,引用項羽的悲壯事例,憤怒嘲笑偏據(jù)江南一隅,不思北進恢復的南宋小朝廷:‘’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說起項羽,史稱其“力能扛(此處念gang,兩手舉重物。)鼎,才氣過人”。觀其一生,曾縱橫天下,所向無敵;叱咤風云,轟動一時。那么又怎么會最后困于垓下,自刎于烏江?死前為何不肯過江呢?簡而言之——

一,先簡言其敗:逐漸失去民心

項羽初從季父項梁起兵反秦時,用范增計,立困窘于民間的楚王孫為王起事——楚為秦滅后,楚民皆仇恨憤怒,傳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項立楚王孫為王,大大鼓舞了楚地民眾,深得民心和擁戴。所以民皆助從,兵勢大增,屬下八千子弟兵皆為死勇之士。然而項羽大勢已成,率大軍進入秦都后,卻“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所望”!相反的是,劉邦先攻入咸陽時,卻是“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悉除去秦法!彼^秋毫無犯,盡得民心。所以“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保ó敃r劉邦先受降入城,懼項羽勢大,退出讓于項軍。)尤其是項羽得勢后,放逐并謀殺了所立之“楚王”,自號“西楚霸王”,又盡失楚地民心!

二,猜忌賢者,失去唯一獨當一面的主要謀士范增,使己成為匹夫之勇的“孤家寡人”

項羽先前之所以能克敵致勝,與謀士范增的奇謀劃策及忠心輔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敵方的反間下,引起項羽的猜忌,并“稍奪其權”,令范增大怒而去,并在路上因盛怒之下發(fā)病而死。當時有人就評之:項羽空有“婦人之仁”,但是“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令將士寒心——劉邦的開國大將韓信和著名謀士陳平等,不都曾在其麾下不被重用而轉(zhuǎn)投劉邦的嗎!此后項羽自恃武力,卻不知此是“匹夫之勇”無濟于大事。后來盡得民心的劉邦兵多將廣,謀士如云,焉得不勝!

三,再說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項羽被韓信“十面埋伏”困于垓下后,用計迷惑項羽:讓圍楚之兵于夜大唱楚歌,令項羽大驚:“漢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驚的是,難道自己的老“根據(jù)地”——楚地已經(jīng)被漢兵奪得?怎么降于劉邦的楚人如此之多?——連退路都斷了嗎?于是情緒低落到極點,繼而敗退突圍到烏江。此時烏江亭長正待船江邊,勸項羽:“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有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比欢椨饏s歸咎于“天意亡我”!他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江東八千人(子弟兵)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然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我獨不愧心乎?”——后遂自刎于烏江。雖然后人嘆其死之悲壯,然《史記》作者司馬遷評其曰:“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大意是說,項羽自矜其功,獨用一己之力而不學古人之法,以為以匹夫之勇就可以贏得天下,所以僅僅五年就亡其國。死而不悟其因,不責己過,太過份了!反而歸咎為天亡我,并非我用兵不當——真是荒謬!

3

項羽兵敗垓下,處于四面楚歌聲中,不肯過江東,重振齊鼓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處于絕望,感到大勢已去,是項羽年青氣盛好面子,沒衣錦還鄉(xiāng),項羽的性格,確定了他的氣節(jié),缺乏戰(zhàn)略視野,最后生為人杰,死亦為鬼雄,千百年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為他這一舉措感到惋惜。

4

一.年輕好面子

項羽怕自己這個落魄的樣子被江東父老看到,顏面掃地!這是他一慣的作風。

他還有一句比較知名的話:富貴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典型的年輕好面子的表現(xiàn)。

說白了就是典型的貴族虛榮心。

劉邦為什么就不在意這些虛名?

打不過你可以裝孫子,可以跑,等我有了實力,再回來干你。

而且劉邦善于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



二.信心受挫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羽以為劉邦已攻取了楚地。信心受挫~ 其實是教將士故意唱的楚歌。

無獨有偶,有一次兩對對峙,項羽引弓射中劉邦,劉邦轉(zhuǎn)身取下箭簇。強忍著疼痛,轉(zhuǎn)身笑對,說,項王老了啊,不行了啊,只射中了我腳。

項羽有所失望,對自己飽滿的信心產(chǎn)生了懷疑。

這都是在一次次的攻心中,消磨掉的!


所以才有了《垓下歌》里的無奈: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三.不想再廝殺了!

即使項羽有機會渡過烏江,重新再來,只要能回去,江東父老也是支持他的,重新再來也不難。即便自己重新壯大了,還要面對劉邦這個勁敵,自己的勢力也小于劉邦,劉邦既然都能撕毀條約,恐怕也是敢發(fā)兵江東,到時候遭殃的就是自己的江東百姓了,江東就會陷入戰(zhàn)爭,自己更心里過不去了。

從哪里看出項羽真的不想打仗廝殺了。

《史記·項羽本紀》:“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也!

“天下洶洶是因我們而起,為了結(jié)束這種戰(zhàn)爭局面,我們兩人決一死戰(zhàn)分勝負。不在苦了天下父子人民”

但是,劉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項羽命一壯士前去挑戰(zhàn),漢營的神箭手樓煩出來迎戰(zhàn),壯士失敗,項羽親自上陣擊敗樓煩。...

總的來說,項羽不愧是霸王,他雖然愛面子,好虛榮,年輕氣盛,但還是重情重義,但是正是因為這一點,被劉邦利用。自刎于烏江!


所以毛主席《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詩里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5

這個話題比較沉重,“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一柔弱女子,手中的筆卻力挺千鈞。

多數(shù)人并不希望項羽死,因為頂天立地的英雄選擇自刎,有些窩囊。為什么不肯過江東!為什么不能卷土重來?

一、司馬遷的觀點

項羽不肯過江東是“羞見江東父老”,這種說法影響力最大。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說,項羽被劉邦軍隊追趕到烏江江邊。烏江亭長停船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χ卮鸬溃骸疤熳油鑫遥液味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此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之后項羽與劉邦軍隊作了最后一拼,后自刎而死。司馬遷以激昂悲涼的筆調(diào)記述了窮途末路中的項羽仍不失壯士本色的光輝形象。

二、項羽怕上當受騙

項羽懷疑亭長使詐,當時劉邦正懸賞千金邑萬戶侯購項羽的性命,而項羽身處險境,難免亭長說謊!坝鹨庵^丈夫途窮寧死,不忍為亭長所執(zhí),故托以江東父老之言為解爾”。項羽之所以選擇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夠逃脫,但是受到農(nóng)夫的誆騙而陷入大澤,因而知道“人心不與己”,所以不敢相信亭長的話。于是選擇與漢軍死戰(zhàn)到底。

三、項羽為天下蒼生計

項羽想結(jié)束戰(zhàn)亂,還天下百姓太平,因此放棄了亭長勸他東渡為王的意見,毅然自刎而死。但有人認為項羽秉性殘暴,惜命如金,不可能犧牲自己成全天下百姓。

四、項羽的生存哲學

項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斗爭哲學。當他勝利時,要把敵人徹底消滅,而受到阻礙時,他就甘愿把自己毀滅。烏江自刎,是這種品性的最后一次迸發(fā),是一種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別人的選擇。這也是他個性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五、楚國人的傳統(tǒng)

項羽是楚國人,而楚人素有兵敗自殺的傳統(tǒng)。如春秋時期打了敗仗的楚國將軍子玉就在兵敗后自殺,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羅江而死。項羽當時已經(jīng)彈盡糧絕,敗得一塌糊涂,對于項羽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決計不肯過江東。

總結(jié):項羽究竟是不能過長東,還是不肯過江東,至今沒有定論。個人覺得,按照項羽“錦衣夜行”的虛榮思想,應該是羞見江東父老。

感謝朋友們戰(zhàn)贊關注!歡迎發(fā)表不同的看法!

6

項羽不過江,最大的原因就是自戀,說的文縐縐一點,就是太過于自我崇拜了。

大義凜然卻智謀不足

其實大家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項羽這個人非常講義氣、不聽勸、婦人之仁,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就是自戀了,為什么說他自戀呢?大家可以看,當項羽被圍在垓下的時候,四面想起了楚歌,項羽一聽楚歌,心想壞了,自己老家的人都去劉邦那里當兵打自己了,這可咋辦。款D時覺得心灰意冷,斗志低迷了,其實當時他有十萬大軍,根本不至于潰敗至此。話說回來,韓信這一招“四面楚歌”也是夠損的,騙的項羽直接武力值減半。這么輕易的中計,主要就是因為項羽自身的不足,俗話說也就是腦子不夠用,跟不上劉邦這幫“壞小子”集團的思維。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本紀》

項羽此時毫無斗志,就半夜起來悲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這意思就是說:“我毀天滅地這么牛,可惜天時不利于我,沒有天時再好的千里馬也跑不起來啊,虞姬虞姬咋辦呢!”這里可以看出項羽認為走到今天的局面,是因為老天沒選擇他,而不是他無能,他縱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卻也扭不過老天,但是實際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老天不選擇他嗎?并不是,項羽的個性就如同一位少年游俠,鴻門宴他婦人之仁,讓他的一生宿敵逃出生天,項羽又個性使然,不稱帝,偏偏當什么楚霸王。難道這也是老天為他選擇的嗎?項羽的一生就是桀驁不馴的一生,空有蓋世之力,卻無蓋世之命。使得如今的人提及楚霸王,都只有空嘆一聲的結(jié)局。其實項羽也沒輸,劉邦贏得了天下,項羽贏得了名聲?赡茼椨鹪跉v史之中是最配得上那句“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吧。

單純自大的項羽

項羽唱完歌,虞姬一聽,這是怕我落入敵手而對霸王有所掣肘啊,于是為了霸王能再次燃起戰(zhàn)意,就自殺了。項羽悲痛欲絕,決定突圍。說到這里,有必要說一下,既然他決定突圍,那么突圍去哪呢?肯定是突圍回江東,東山再起。〔蝗煌粐墒裁?如果真不想活直接帶領十萬楚軍與劉邦決戰(zhàn)就可以了啊,那么為什么項羽后來自刎了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項羽帶領800精兵,夜間突圍成功。(這里有網(wǎng)友說,為什么十萬大軍,只帶800士兵突圍?額,這就涉及的一個物理知識了,想突破包裹,越尖銳越容易刺破,這樣說能理解嗎?)突圍成功后,項羽帶著殘部100多人就往江東那邊跑,遇到個路口,正好有一個農(nóng)民,就問農(nóng)民,怎么走去烏江近,農(nóng)民隨手一指左邊告訴他,往那邊走,那邊老寬敞了。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就這樣項羽被漢軍追上了,項羽一看被包圍了,就和屬下說:“你們信不信?別看他們?nèi)硕,我照樣能收拾他們,一會他們過來,我就斬他們一將,砍他們一桿旗子,再帶你們突圍!北妼⒍键c頭稱是。

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項羽這樣做就是為了證明,別看他現(xiàn)在這種境況,他是有能力的,收拾漢軍還是跟玩一樣,只不過老天要他亡,他怎么努力都沒用。也就是在逃避責任,今天的境地都是老天造成的,我再牛有啥用。于是他斬將、刈旗、又跑掉了。

項羽到了烏江邊,正好烏江的亭長在那兒等他呢,只有一艘船,亭長一看霸王來了,非常高興,就說:“走吧,回江東,咱們江東地方雖然不多,但是也有好幾十萬人呢,以后咱們卷土重來,再打回去!表椨鹨宦牐涯嫘纳蟻砹,說:“我?guī)?000江東子弟征戰(zhàn)天下,如今就我一人回來,我不好意思,我沒臉見父老!本瓦@樣項羽戰(zhàn)死了。如果你說他無顏見江東父老,那么他為什么要突圍跑到烏江邊上呢?到了烏江邊上為什么又不渡呢?因為他不好意思見江東父老啊,為什么不好意思見呢?因為項羽認為自己無敵蓋世啊,他如今慘敗而歸肯定自尊心受不了啊,他太看重自己了,自戀到份了,臨死還在證明他是有實力的,就是老天亡他。試想,換成劉邦的話,就算沒船他都得游過去,哪怕一絲希望他也不會放棄吧!

后人眼中的項羽

最后把代表后人如何看待項羽的兩首詩分享給大家,不知道你們更贊同那種看法呢?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題烏江亭》杜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7

項羽的失敗很徹底。從表面上看,他失去了愛人、子弟兵和地盤,使得他萬念俱灰,選擇自殺。深層次看,項羽的斗志被擊垮,他認為這是所謂天命,他選擇認命。其實項羽之所以失敗,在于他沒有找準自己的使命和位置。他既沒有鞏固的根據(jù)地,也沒有可行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更沒建立成熟的政權架構(gòu)和治理模式,他其實至始至終只是一個軍閥。他沒有做好的,劉邦卻做的很好。

8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宋朝時期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的詩句。講的是項羽在楚漢相爭中,最后在垓下之戰(zhàn)兵敗,但是他卻不肯過江東,而是自刎而亡。

項羽是秦朝末年起義軍中重要的人物。他在巨鹿之戰(zhàn)中,大敗秦軍主力,不僅讓秦朝名存實亡,更加奠定了項羽在當時諸侯間的霸主地位。

可以說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項羽是作出了很大貢獻的。秦朝滅亡后,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但是他這次分封諸侯沒有考慮原有諸侯的利益,從而為他自己埋下了隱患。

后來楚漢相爭時,雖然在前期項羽屢次大敗劉邦,但是劉邦的后方在蕭何的治理下非常穩(wěn)固,所以每當劉邦被打敗時,蕭何都會及時的給劉邦送去糧草和軍士。從而解決了劉邦當時的危機。故而劉邦雖然屢敗于項羽,但是他卻能很快東山再起。

后來劉邦拜韓信為將,韓信用兵如神,他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在楚漢相爭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后來在垓下之戰(zhàn)中,項羽被重重包圍,以至于項羽兵敗。但是項羽在兵敗逃到烏江邊時,有人勸他渡江,但是項羽卻沒有渡江,而是自刎身亡。

那項羽為什么不肯過江東呢?

首先,項羽曾經(jīng)大敗秦軍主力,奠定了他霸主地位的同時,楚軍名動一時,特別是較早追隨項羽的江東子弟。這些江東子弟隨項羽東征西討,可謂是戰(zhàn)功赫赫。本來項羽應該帶他們回到江東榮歸故里的。

但是在垓下之戰(zhàn)后,江東子弟兵損失慘重、所剩無幾,此時這些跟隨他的子弟兵不僅沒有榮歸故里,而且都戰(zhàn)死沙場,項羽心里肯定是很悲痛的。就算項羽過江了,江東父老不會對項羽有所怨言,但是項羽自己卻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其次,曾經(jīng)在楚漢相爭時,項羽屢次打敗劉邦,但是劉邦卻能東山再起,這才給劉邦以后打敗項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劉邦深知其中重要的關系。

此次劉邦既然打敗了項羽,那劉邦就絕不會給項羽東山再起的機會。不然就是給他自己留下隱患。所以就算項羽過了江,劉邦不見到項羽被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會一直捉拿項羽的。那時項羽只能東躲西藏,哪有機會東山再起。

同時項羽是勇猛無比,他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若到時再被擒住,豈不更加受辱,與其如此,不如自刎而死。

最后,項羽勇猛無比,被后世稱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在當時可謂是一個戰(zhàn)神的人物。作為戰(zhàn)神的項羽,只有戰(zhàn)死的項羽,又怎么會有逃走的項羽呢!

所以項羽在垓下之戰(zhàn)兵敗后,不肯過江東,而且自刎身亡了。而李清照寫這《夏日絕句》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那時當金兵入侵中原,宋徽宗、宋欽宗也被擄走,朝廷也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路過烏江時,有感項羽的悲壯,寫出了此詩。

9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夏日絕句》


首先,我覺得:項羽,作為一個霸王的存在,已經(jīng)足夠了!

至于他當年為何寧死也不肯過江東呢?理由如下:

(一)大勢已去,勝敗已分,過與不過已經(jīng)意義不大了,只是多茍活些時日,做些徒勞的抗爭罷了。

(二)愛惜羽毛,無臉面見江東父老,帶出去的近萬的子弟兵死個精光,身為統(tǒng)帥,有何臉面回去?

(三)愛已去,心已死,活著徒留笑柄,還不如自我了結(jié),也不負與虞姬那一世之情緣。

(四)心理落差太大,一時無從接受,從昔日的西楚霸王到淪落成孤家寡人,若渡江而去,猶如喪家之犬,對于英雄而言,那肯定不是他所能接受的!

(五)出于對故土的最后一絲熱愛之情,即使他能逃回去,戰(zhàn)火會因他而重燃,當初的雄心壯志終究是敗了,且敗得一塌糊涂,如今孤身逃命,先不論父老鄉(xiāng)親們?nèi)绾慰创,即使江東子弟仍有許多才俊愿意跟隨其身后,但這一次的失敗猶如魔咒般將他內(nèi)心的自尊擊個粉碎。戰(zhàn)火若重燃,開啟的只會是徒增殺戮再加一次失敗。

(六)走投無路的抉擇,猶如他當年的破釜沉舟的抉擇一般,視死如歸方能保全其英雄名節(jié),逃亡那是懦夫的行為,更何況西楚霸王的名號千古無二!與其做一個逃亡的昔日霸王,還不如殺身成就這一世的霸王之美譽。

就這樣,項羽走上了魂歸故土之路。也正是因為他的不肯過江東,他成就了霸王之名,更成就了英雄之實!他永遠的活在了人們心中!

10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這首詩,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對酉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英雄氣節(jié)的頌揚;而唐代詩人杜牧卻在《題烏江亭 》詩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闭J為項羽是不應該自刎的,應重整旗鼓,卷土重來。

可見后人對項羽自刎烏江的悲劇收場是有著截然相反的看法,今天,小編就給小伙伴們聊聊這個話題吧。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項羽自刎烏江時的情景。對此,司馬遷在《垓下之圍》有詳細記載。

一是軍心渙散,兵無斗志。項羽的楚軍被圍困垓下,兵少將寡,糧草斷盡,而劉邦及各路諸侯的大軍則是重重包圍。更可怕的是從四面漢營傳來的陣陣楚歌,令全軍將士內(nèi)心惶恐不安,認為自己的老家楚國已經(jīng)被漢軍占領,親人的生死豈能不心生掛念?


二是霸王別姬,意絕赴死。項羽一生有兩個最愛,一是美人虞姬,二是烏騅寶馬。司馬遷曾道: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梢哉f虞姬是項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陪伴。生離死別之吋,項羽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宛如一首訣別的悲歌。

三是性情剛烈,命中定數(shù)。項羽出身楚國貴族,自然視榮譽勝過一切。烏江邊,亭長勸項羽速速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大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可以想見,項羽自刎烏江是他霸氣一生的必然歸宿,也是他叱咤風云、縱橫天下的完美收場,這更是后人景仰推崇他的根本所在。

假如項羽一騎一人過了江,別說是不是能夠東山再起,就算可以卷土重來,那才真的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霸王項羽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