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22歲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八年后,年僅30歲自刎烏江!
當年反秦起義軍遭到秦軍殘酷鎮(zhèn)壓,陳勝吳廣失敗被殺,項梁戰(zhàn)死,秦軍圍困復辟的趙國,各路諸侯領軍作壁上觀。 年輕的項羽不顧安危,帥軍破釜沉舟,在巨鹿消滅了秦軍主力。 此后一路征戰(zhàn),挺近咸陽,被各路諸侯,尊為“西楚霸王”。
鴻門宴項羽放走了劉邦,之后爆發(fā)楚漢戰(zhàn)爭,并相持四年,連年征戰(zhàn),社會疲弊。經(jīng)過交涉,楚漢兩軍達成了以鴻溝為界分而治之的盟約。
誰知項羽剛剛撤兵,劉邦就在張良的謀劃下,猝不及防地從后掩殺過來,以封侯裂土為利誘,吸引韓信、彭越等加入,六十萬大軍,將十萬楚軍包圍在垓下。
正面掩殺,兩翼夾擊,三番車輪戰(zhàn)下來,楚軍大敗。夜晚,楚軍軍營四周響起楚地的《雞鳴歌》喚起了許多楚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的確,戰(zhàn)打得太久了,生靈涂炭,戰(zhàn)士們死的死,傷的傷,聽到家鄉(xiāng)的歌曲,登時軍心渙散,好多人都逃了。
韓信十面埋伏,卻網(wǎng)開一面,將近兩萬士兵逃亡,項羽的五虎上將之一鐘離昧就是其中一個
項羽以為楚地已經(jīng)淪喪,孤軍被包圍,頹廢和死亡氣息在彌漫。為不拖累項羽,虞姬自殺了。 項羽帶著隨從垓下突圍。千里奔襲,一路沖殺,輾轉(zhuǎn)到烏江古渡。
烏江亭長要開船度項羽過河,希望項羽回江東,東山再起。項羽長嘆,追隨自己起兵反秦的八千江東子弟都死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殉情了,他哪有臉面再回江東。
于是,拔劍自刎!
千百年來多少人慨嘆,項羽為什么不過江東!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失敗而已
你看,劉邦一生,打過什么勝戰(zhàn) ,就靠著那股死磕勁,打敗了跑,跑過去緩過勁又來撕咬。 可項羽為什么不能?
千百年來許多人在惋惜,有人說,只要過江東,卷土重來未可知?也有人說,大勢已去,即便回到江東,再不會有江東子弟追隨了。
千年之后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那首詩,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有人會覺得項羽很蠢,沒有政治遠見,就是一個蠻夫。他活埋二十萬秦軍,火燒咸陽城,屠殺秦始皇的宗族。 作為一個政治家,項羽的這些舉措的確愚蠢。
但是,作為一個楚人,一個楚國貴族,這些舉動卻情有可原。 為什么?
因為楚國與秦國仇深似海。 當年白起攻下楚國郢都,燒了楚國的宮殿,挖了楚國王室的祖墳。試想,楚國立國近八百年,歷代先君的亡靈,被掘墓拋尸,這是國恨;還有家仇,項羽的爺爺項燕,與王翦六十萬大軍激戰(zhàn),兵敗自殺;叔父項梁,在反秦中被殺。
國恨家仇,背負在身。作為楚國的貴族,當時不過二十幾歲的項羽,正是血氣方剛,快意恩仇的時候,經(jīng)過九死一生 ,攻下咸陽,怎么能平心靜氣地對待。
劉邦與項羽之爭,在現(xiàn)在看來,項羽太嫩了。 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一個老成持重的老者,比拼氣力,劉邦自然不如。
但是比拼城府,項羽確實差遠了,何況身邊又缺少可以倚重的智者出謀劃策。
我相信,項羽在烏江自刎的那一刻。他一定會是想:大勢已去,與其狼狽地茍且活著,不如痛快的死去,也不枉一世豪杰。
楚國歷來有敗軍之將,自殺謝罪的傳統(tǒng)。
公元前699年,屈瑕舉全國之兵伐羅國兵敗,自縊山谷,其他將領自囚冶父,聽后國君治罪。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的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子玉自殺。
公元前575年,楚共王時期,楚晉鄢陵之戰(zhàn),楚國戰(zhàn)敗,大將子反自殺謝國;
公元前519年,吳楚戰(zhàn)爭,令尹子暇抱病攜司馬蒍越出征,子暇死在軍中,楚軍士氣不振,慘遭失敗,司馬蒍越引咎自殺!
公元前223年,項燕自殺。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自刎烏江。 古楚王國也是一個充滿血性的民族,這是為什么秦末會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
當然如果項羽肯過江東,愿意經(jīng)受挫折的磨練,養(yǎng)成一個成熟政治家的胸懷與韜略,東山再起,不是沒有機會。
項羽死后,當時魯?shù)剡表示誓死效忠項王,劉邦令人拿去項羽的人頭,他們才投降的。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