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七雄是經(jīng)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后形成的,除戰(zhàn)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wèi)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zhàn)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戰(zhàn)國前期實力排名:魏國,齊國,趙國,楚國,韓國,燕國,秦國。
戰(zhàn)國中后期實力排名:秦國,趙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
我們看到:戰(zhàn)國初期,秦國整體實力最弱,商鞅變法導致了秦國的崛起。
秦國崛起 - 一個國家由弱變強的奇跡!
小知識:關于“中國”的英譯名“China”的來源有幾種不同說法,其中最為學者接受的說法是,它源出于“秦”的音譯。作為有力的佐證,在一、二世紀的希臘、羅馬著作中,已經(jīng)將當時的中國稱作“Thinai”或“Sinai”。
在曾經(jīng)各自稱雄一方的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不僅沒有值得夸耀的悠久歷史,甚至長期處于被鄙視的境地。秦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禮儀制度、風俗習慣等等,都比中原地區(qū)要落后兩三百年。
當初,商鞅和秦孝公討論國家根本強大道路的時候,商鞅就列舉了幾個強國,魏國財貨甲兵之強,齊國明君賢臣之強,楚國山河廣袤之強,趙國弓馬騎射之強。
在他認為:當時強大的就這幾個國家,但是他說都不是根本之強,這幾個強國遇明君則強,遇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秦國不能走他們的道路,秦國要走根本強大的道路,要行變法。
可以將商鞅變法的內容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獎勵耕戰(zhàn);第二,建立法制;第三,打破宗法貴族制度,建立新型官僚制國家;第四,移風易俗,改變秦的戎狄之風。變法的基軸是爵制改革。商鞅在舊爵制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一套新爵制——二十等爵制,并圍繞這一新爵制進行其他改革的設計和實施。
商鞅的爵制改革達到了幾重效果:第一,激勵戰(zhàn)士,提升士氣,迅速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在兼并戰(zhàn)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第二,打擊舊的宗法貴族勢力。第三,從制度上為庶民打開通往爵位的大門,為建立官僚制新型國家鋪平道路。
所以十數(shù)年后,河西一戰(zhàn),打得不可一世的魏國丟盔棄甲,從此一蹶不振。
0460生活圈認為:戰(zhàn)國的格局自此開始以秦國為主導。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zhàn)敗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
公元前260年的戰(zhàn)國七雄地理圖
下面,我們按戰(zhàn)國前期實力排名順序來看一看各國吧(注:各國存在時間指從建國開始算起)。
魏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
魏:戰(zhàn)國時期第一個霸主,最先變法,人才濟濟,戰(zhàn)國初期國家實力長期居于七雄之首。魏國更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人才中心,戰(zhàn)國時期幾乎大多數(shù)知名政治家都與其有關,吳起、商鞅、樂毅都是從魏國出走踏上楚、秦、燕,在各國實行變法。
不過可惜,其最大問題在于國家戰(zhàn)略方向不明,強盛時四面出擊,到處樹敵,甚至把國家版圖搞得個啞鈴狀,又失去地理上的優(yōu)勢,在六國聯(lián)合打擊下,終于沒落!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時魏國是鼎盛時期,但在以后的戰(zhàn)爭中,大敗于齊國,開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齊國(公元前386年—前221年)
齊:經(jīng)濟發(fā)達,以鹽而利天下,民殷國富,也是終結魏國霸主地位的始作俑者。同時也是戰(zhàn)國時期另一個人才中心(不過多與學術有關),稷下學宮幾乎匯集了天下百家學說之大成者,學風極盛,也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傳播做了極大的貢獻。
齊國在戰(zhàn)國時期前數(shù)十年內直接與戰(zhàn)國時期幾個強國同時開戰(zhàn),并將對手打得相當狼狽。齊王當時就有一匡天下自己做皇帝的念頭,加上當時齊國富饒,國力雄厚,以及背面靠海,在戰(zhàn)略上沒有秦國那樣的后顧之憂,齊統(tǒng)一天下不是沒有可能。
只不過其最大問題在于國家軍事實力與經(jīng)濟實力不成比列,除孫臏、田單外幾乎與出色的將領絕緣,國家武風不盛,士兵驃捍不足,居然被北方燕國攻破國都,幾乎亡國,導致國力大衰!公元前221年,齊國被秦國滅亡。
齊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齊威王田因齊,齊國國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齊王,自立為齊國主,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事,兩次大敗魏軍,并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趙:戰(zhàn)國后期唯一在軍事上能抗衡強秦的國家,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造就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力量,趙國騎兵也是本人最為欣賞的一支軍事力量,說秦國騎兵強于趙國騎兵簡直就是屁話,趙國騎兵的戰(zhàn)術思想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趙奢、李牧的指揮下,其最為看中騎兵的機動性,尤其善于突襲作戰(zhàn),在長平之戰(zhàn)后也曾經(jīng)數(shù)次挫敗秦國,不夸張的說,趙國騎兵開創(chuàng)了騎兵作戰(zhàn)的一個時代。
趙武靈王(?-前295年)
前325即位,在位27年趙武靈王趙雍。趙國是經(jīng)“三家分晉”后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zhàn),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后因內亂死于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
春秋末年,吳國、越國相繼崛起,并對楚國構成嚴重威脅。楚國被迫放棄經(jīng)略中原與壓制秦國,將自身全部精力放到東方,與吳越開戰(zhàn)。等楚國壓制住越國,暫時松一口氣后,秦國已經(jīng)崛起,楚國已經(jīng)無法壓制秦國。為了挽回劣勢,楚國開始滲透四川,妄圖從側翼包抄秦國?上,秦國下手更快。司馬錯統(tǒng)帥秦國大軍,搶在楚國前面,完全攻占了整個四川盆地。秦國攻占四川后,對楚國高屋建瓴、取得絕對的戰(zhàn)略優(yōu)勢。雖然楚國隨后攻滅越國、取得大片戰(zhàn)略縱深,可惜,已經(jīng)無力回天。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亡。
楚懷王熊槐(約前355年―前296年)
羋姓,熊氏,名槐,出生地,湖北廣陵今湖北荊州,是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
繼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進行改革,大敗魏國,消滅越國,擴充疆土?v橫家蘇秦曾言“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執(zhí)政后期,與秦昭襄王會盟于武關,秦昭襄王將其扣押,脅迫其割地。兩國相交不斬來使,何況是會盟協(xié)談的一國君主,在此之前,春秋時期,楚成王趁會盟之際扣留宋襄公,開了破壞邦交禮儀的先例。 楚懷王被扣三年里,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為王,諸侯自以為無害于自己而不討伐。楚懷王為國家利益,拒不割地,使秦國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簽訂盟約為借口攻打楚國。楚國暫得保。三年后楚懷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史記·楚世家)”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年)
三晉之中,韓國疆域面積最小,但是,地理位置最重要。韓國控制著太行山脈的主要出口,是秦國東進的最大障礙。韓國國土雖小,但是,因為沒有像趙國、魏國那樣被分成幾塊,所以,韓國可以集中精力進行擴張。韓國先是獨自滅亡鄭國,使自身國力大增。然后,又與魏國聯(lián)手,組成聯(lián)軍攻掠楚國,從楚國手中奪取不少領土。秦國崛起后,魏國節(jié)節(jié)敗退,韓國被迫直面秦國。韓國的國力自然無法與秦國相抗衡。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亡。
韓昭侯(?—公元前333年)
又稱韓釐侯、韓昭釐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莊侯)之子,戰(zhàn)國時代韓國的第六任君主,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
韓國國勢最強,便要數(shù)韓昭侯在位之時。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推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燕國(公元前1046年—前222年)
燕國是七雄里最沒存在感的國家。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春秋時期,燕國孤懸在北,和中原只有一次接觸,還是向齊桓公求救。等到了戰(zhàn)國,直到中期,燕國才再度登場,而且,還是以鬧出禪讓笑話、被齊國完全占領的悲劇面貌登場。燕昭王即位后,選賢任能,燕國終于強盛了一把。秦開北擊東胡、攻占遼東,為燕國拓地千里。樂毅伐齊,大破之,占據(jù)齊國七十多城。至此,燕國達到鼎盛。不過,燕國的興盛也到此為止。長平之戰(zhàn)后,燕國以六十萬大軍攻趙,被李牧、廉頗用十余萬后備軍隊就大破之,失地數(shù)百里。此后,燕國不再有任何動靜。公元前222年,燕國被秦國滅亡。
燕昭王(?-前279)
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昭王姬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燕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最小,屢次敗于齊國,燕昭王發(fā)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lián)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秦國(公元前768年 ~ 公元前207年)
秦國地處西部邊陲,雖然經(jīng)過春秋時期長達三百年的發(fā)展,國力有了不小的增長。但是,秦國依然落后于中原諸國。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進行了戰(zhàn)國時期最為徹底的變法。商鞅變法后,秦國國力有了質的增長。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攻占巴蜀,這不僅使秦國取得一個大糧倉,還使秦國取得對東方諸國高屋建瓴的戰(zhàn)略優(yōu)勢。長平之戰(zhàn),秦國消滅趙國四十萬精銳,使東方六國喪膽,秦國統(tǒng)一天下之勢不可逆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東方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大一統(tǒng)王朝。
秦孝公(前382-前338)
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秦孝公贏渠梁,秦獻公子,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后,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wèi)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chǎn),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后商鞅被殺,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fā)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0460生活圈認為商鞅與秦孝公為秦國的強大打下了基礎。
秦始皇(前259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
秦始皇
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tǒng)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