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種說法僅限于在野史,也就是所謂的“棺材南行,繩斷便葬”。

據(jù)說諸葛亮在臨死之前,遺令日后要安葬時,須讓抬夫四人抬著棺槨,在自己去世的地方往正南方向一路南行,直到綁棺繩斷,就地安葬即可。

諸葛亮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自己的墓穴日后遭到盜墓賊的洗禮,畢竟當(dāng)時正值亂世,百姓食不果腹,有點本事的就占山為王,帶著手下幾桿槍做剪徑買賣,沒本事的就打死人主意,盜墓行業(yè)也至此興起了。

作為蜀漢政權(quán)的丞相,諸葛亮的身后之事自然備受關(guān)注,就算他自己力求節(jié)儉,也留下了要薄葬的意愿,但也難保劉禪對他實行厚葬的待遇,打造一個富麗堂皇的諸葛武侯墓,加上蜀漢當(dāng)?shù)匕傩諏χT葛亮的愛戴,恐怕諸葛亮墓穴里的金銀財寶是少不了的了。

墓穴中誘人的財寶自然容易招來盜墓賊的垂涎,就算當(dāng)時人出于敬畏而不去盜墓,可十年后、百年后呢?即使里面沒財寶,但以諸葛亮的名氣和影響力,他的尸首也必定值不少錢,能挖出來拿去獻給敵國也能賺不少了,像西夏僧侶楊璉真伽,就在元政府的支持下盜取南宋江南六陵,連宋理宗的頭骨都被做成了骷髏碗,成為元朝世代相傳的“國寶”了。

而除了盜墓賊外,諸葛亮生平執(zhí)政時也得罪了不少人,這些政敵們輕則下獄,重則處死,他們的子孫后代對此難免怨恨,也可能伺機報復(fù),像龐德之子龐會,因為其父被關(guān)羽所殺,在鐘會滅蜀后就公報私仇,把關(guān)羽一家滅門了,所以只要別人知道諸葛亮的墓穴所在,那諸葛亮死后不得安寧就是必然事件了。

也就是因為這種種原因,諸葛亮寧愿隱藏自己的墓穴所在,草草入葬,也不大張旗鼓地厚葬,這不止和他崇尚節(jié)儉的志向不符,更是形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的。而他要求抬夫南行,也自有他的道理,諸葛亮是在五丈原病逝的,五丈原歸屬于岐山,棺材一路南行的話自然會走到蜀漢境內(nèi),這也是諸葛亮對劉禪聊表一下自己作為蜀漢忠臣的心意了。

當(dāng)然諸葛亮最后葬在哪里了,其實正史上已經(jīng)記載了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最后葬在了定軍山,墓穴完全按照諸葛亮生平志愿布置:一口容身棺木,一套入殮衣服即可,其余的雜七雜八的全部免除,不大肆操辦即可,也就是現(xiàn)在的漢中市勉縣定軍山腳下的諸葛武侯墓了: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而《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入葬內(nèi)容也和正史相同,都是葬在了定軍山,不樹不墳,簡易從行,之所以選擇在定軍山,或許也是諸葛亮在緬懷蜀漢初立,敗曹聯(lián)孫,國富民強的美好時光吧!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亂編,喜歡點贊!

最佳貢獻者
2

諸葛亮

三國時期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一生盡心竭力,死而后已。

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僵持在五丈原,后設(shè)一計,引曹魏大軍入上方谷,而后火燒上方谷,無奈關(guān)鍵時刻天降大雨。諸葛亮一氣之下口吐鮮血,病危。

諸葛亮死于同年(建興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34年。 他死后《三國志.諸葛亮轉(zhuǎn)》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需器物。 三國志是這么說的,意思就是死后簡單埋葬,不需回蜀,就在定軍山。

但是又有傳言,諸葛亮給當(dāng)時川蜀皇帝劉禪密信。令四名將士抬其棺木向北而行,繩子斷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后來四名將士回去稟報劉禪,說繩子斷了就埋了,劉禪肯定不會相信,一氣之下,斬了他們死人,再后來也就無人知道諸葛亮墓穴在何處了。 可能這也是諸葛亮為他死后設(shè)的一計,已無從考證。

3

你可以穿越回去 問他~

4

誰都不愿意死了之后被人打擾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