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終宋一朝,自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文強武弱!

雖然“武弱”,但也涌現(xiàn)出一批名將:岳飛,曹彬,楊業(yè),范仲淹,狄青,王韶,種世衡,韓世忠,虞允文,辛棄疾,孟珙等等。鑒于題主已經(jīng)給出了王韶、虞允文等答案,我們聊聊“文正公”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春闈考中進士,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位軍事家。

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延州是宋朝西北邊境的軍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的要沖,因此成為元昊對宋戰(zhàn)爭的第一個目標。1040年宋夏在此爆發(fā)“三川口大戰(zhàn)”,以宋軍大敗而告終,關(guān)輔震動。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

范仲淹到任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整頓軍隊,加強訓練。改編軍隊,淘汰老弱殘兵,加強訓練,治軍嚴謹,賞罰分明,提高了軍隊戰(zhàn)斗力!端问贰し吨傺土袀鳌份d:“范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

二、選賢任能,破格提拔。任用了狄青、種世衡,楊文廣等名將。推薦種世衡知環(huán)州,推薦滕宗諒任慶州知州,薦舉姚嗣宗充學官,舉薦高敏為邠寧環(huán)慶都監(jiān)主管蕃部事務(wù),又有張亢、龐籍等驍將興角嶄露,這些名將屢建奇功,為抵御西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筑城修寨、堅壁清野。先后修筑清澗城、大順城,修復了承平,永平等軍事要塞,鞏固邊防。

四、發(fā)展軍屯,增強實力。借鑒歷朝屯田之策,在慶州實行軍屯,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增強經(jīng)濟收入以足軍需。發(fā)展了商業(yè),增強了收入,減輕了平民負擔。

在此期間,范仲淹曾作名詞《漁家傲·秋思》,我們欣賞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經(jīng)過范仲淹幾年的苦心經(jīng)營,慶州已成為糧豐草茂、兵強馬壯的邊防要鎮(zhèn)。最終扭轉(zhuǎn)了宋對夏的頹勢,逼迫西夏李元昊議和。

范仲淹后來官至宰相,死后謚號“文正”,是古代文官最高級別謚號?偟膩碚f范仲淹堪稱“出將入相”的全才。

最佳貢獻者
2

謝謝邀請。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進士出身的武將仍不在少數(shù),比較著名者如范仲淹、宗澤、文天祥,堪為其中之代表。雖然宋朝進士出身的文人將領(lǐng)不少,但擁有狀元頭銜的文人武將,應該只有文天祥一人而已。接下來,且聽碧落曉藍講講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道號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

文天祥二十歲就考取進士,可謂是少年得志。當時宋理宗在位已久,朝政漸漸怠惰,文天祥在集英殿答對論策時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多至萬字,卻不做草稿,一氣呵成,深得理宗欣賞,親賜第一。后來,文天祥的父親逝世,按照慣例,文天祥便回家丁憂守喪。

開慶元年(1259),文天祥守喪期滿,年初陪弟弟進京應試。到臨安后,文天祥被任命為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jié)度制官廳公事,自此開始了他坎坷艱難的仕途。從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在這十五年中,文天祥因為不依附權(quán)貴,多次直言進諫,因而屢遭權(quán)臣的打擊排擠。

忽必烈奪取汗位后,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開始騰出手來收拾南宋。1274年6月,忽必烈派大將伯顏率大軍南下伐宋。形勢危急之下,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發(fā)出《哀痛詔》,號召各地迅速組織勤王之師抵御蒙古鐵騎。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后,立刻招募了三萬人馬,還捐出全部家產(chǎn)充作軍餉,準備趕往臨安勤王。有人勸他說:“現(xiàn)在元兵長驅(qū)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去抵抗,豈不是以卵擊石,又何苦呢?”文天祥泰然回答道:“這個道理我何嘗不懂。但是國家養(yǎng)兵多年,現(xiàn)在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效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寧愿以死殉國。但愿天下忠義的人,聞風而起,人多勢大,國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雖然組織各地義軍與元軍進行了激烈抵抗,無奈雖然義軍英勇奮戰(zhàn),卻仍然擋不住元軍鐵騎。元軍兵臨臨安時,謝太后派文天祥出城與伯顏談判,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投降。

元軍占領(lǐng)臨安時,南宋還有部分地區(qū)未被元軍控制,伯顏企圖通過文天祥來收拾這個殘局,因而對文天祥百般威逼利誘。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送至北方。在押送途中,文天祥成功的逃回了南方,繼續(xù)指揮各地義軍收復失地,卻在一次戰(zhàn)斗中被元軍主力打得妻離子散。

文天祥沒有氣餒,重整旗鼓后重新備戰(zhàn)。1278年,文天祥被元軍包圍后服毒求死,未遂,后被元軍俘獲。公元1279年正月初,元軍水陸并舉,撲向位于海島的南宋王朝。文天祥隨元艦被押前往。元軍統(tǒng)帥張弘范令人給文天祥送去紙筆,要他修書勸降張世杰。文天祥心潮起伏,抄錄了自己所作的《過零丁洋》詩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月六日,元軍與南宋軍隊進行了決戰(zhàn)。文天祥被押在元艦觀戰(zhàn)。他親眼目睹了南宋王朝的覆滅,心中“痛苦酷罰,無以勝堪”。當日陸秀夫背負九歲的小皇帝趙昺(bǐng)跳海而死;幾天后已經(jīng)突圍出去的楊太后、張世杰等聞訊也紛紛投海殉國,至此宋朝最終滅亡。

南宋滅亡后,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北京),元朝宰相、宋恭帝、元朝皇帝先后前來監(jiān)獄勸降,可是文天祥仍然不為所動。公元1282年12月9日,47歲的文天祥在大都柴市被處死。

3

首先謝謝邀請,宋代的國策雖然是“重文輕武”,可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依然有文武雙全的人出現(xiàn),他們在大宋的歷史書卷中,閃耀著灼灼光華。

1、宗澤

宗澤,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代抗金名將,元佑六年進士,原先歷任各縣、州文官,政績卓著。

宗澤在年幼之時,從家人遷居,在這段時間,他目睹了宋朝吏治腐敗和外敵頻仍的現(xiàn)象,立志拯救萬民。

不到二十歲的宗澤外出游學,他不到努力學習,還學以致用,考察社會,了解民情,孜孜不倦地追求治國之道。

在任磁州知府時,他擊敗金軍,同年十一月,金軍包圍宋都汴梁,被任命為兵馬副元帥赴京勤王。

后來因為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前三呼“過河”而卒。死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號為忠簡。

2、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乙科第九十七名,進士及第,被任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提起范仲淹,大家一定首先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是的,沒錯,就是這位心憂天下的人,曾經(jīng)戍邊西北,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范仲淹作為將領(lǐng),愛護士兵,治軍有方,對于前來歸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稱臣(慶歷和議),西夏軍隊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tǒng)轄的地區(qū)。

3、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寶祐四年進士第一。

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次年,元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并令他招降張世杰。文天祥拒絕了他,寫下千古名篇《過零丁洋》!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心中的吶喊,也是他至死不渝的信念。

文天祥念下詩句后,本來要從容赴死,張弘范感念其品格美好,派人把文天祥送到京師, 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南宋官員。

有人推薦了文天祥,而文天祥至死不渝的心念南宋,他對忽必烈說只求一死,當他被處斬前,他面朝南方而跪,始終心向南宋。

當然這只是一些文武雙全之人,宋代的歷史上還有很多,他們就如一顆顆耀眼的星星閃耀在歷史長河之中。

4

宋朝進士出身的名將有很多,但名氣大的,流芳后世的,我認為北宋的范仲淹和南宋的虞允文是其中代表。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自幼喪父,母親帶他改嫁朱家,改名朱說。自幼喜愛讀書,經(jīng)史子集、兵法論著等他都研心苦讀。公元1015年,他考取進士。范仲淹被任命為九品官的參軍。為官期間,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quán),關(guān)心百姓疾苦。當時士大夫矯正世風、嚴以律己、崇尚品德的節(jié)操由范仲淹倡導開始,他在朝中聲譽漸隆。仁宗當政后,開始重用他,但他因看不慣宰相呂夷簡任用親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的行徑屢次上書仁宗。雖屢次被呂黨打擊報復,他不為強權(quán)屈服。好友梅堯臣作《靈烏賦》勸他自保,他回作《靈烏賦》,強調(diào)“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盡顯為民請命的凌然氣節(jié)。

杰出的軍事家,在西夏李元昊入侵宋朝時,宋仁宗啟用范仲淹為招撫副使,在主帥夏竦進攻西夏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時,提出了招撫流民和羌人的謀略,并筑城″以守代攻″的戰(zhàn)略方針。并培養(yǎng)了狄青,種世衡等一批優(yōu)秀將領(lǐng),并斷絕西夏的貿(mào)易來往。使宋朝在西北邊境一度處于優(yōu)勢,李元昊無計可施,只好乞和稱臣!靶刂胁赜袛(shù)萬雄兵”,是世人對范仲淹的軍事才能評價。

范仲淹在政治上進行了改革,在擔任參知政事時進行了“慶歷新政”,改革朝廷蔽端,但新政觸犯了一部分地主資產(chǎn)階級利益,只施行了一年多,被廢止。之后,范仲淹再次被貶,多處任職地方官!对狸枠怯洝愤@篇傳世佳作是他在鄧州時所作!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xiàn)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君子胸襟。

范仲淹在文學上的成就非常高,和他同時代的歐陽修,蘇軾,晏殊,蔡襄等都是當時的文壇大家,但范仲淹在詩詞歌賦上也能擁有一席之地!

1052年范仲淹在潁州任上病逝,年六十四。朝廷贈中書令兼尚書令,太師等職,謚號文正,后世人尊稱范文正公。

虞允文,南宋初年進士。后人稱“書生大將”。虞允文是官宦之家,四川眉州仁壽縣人,自小學文習射。早年因父親為官緣故,擔任小吏。父母雙故后,辭官重新報取功名。公元1154年,虞允文進士及第。當時奸相秦檜當權(quán),虞允文等四川才子不受重用排斥。秦檜死后,高宗在臣子舉薦下開始重用虞允文。公元1160年,虞允文出使金國,發(fā)現(xiàn)金國正在運輸糧草,打造戰(zhàn)船。辭行時,完顏亮毫不避諱地說出了來年賞花洛陽的話。虞允文回朝后,馬上上奏朝廷,讓朝廷加強戒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顏亮引大軍南侵,過淮河,迫長江,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虞允文被皇帝派去犒勞三軍。當時,金兵數(shù)十萬眾,宋軍在人數(shù)上戰(zhàn)斗力上處于劣勢。完顏亮親率十五萬金軍欲渡過采石磯,虞允文正在此地督師,他見宋軍萎靡不振,情急之下向宋軍演說:眾將士,金軍苦渡河,爾等逃往何處?朝廷養(yǎng)兵數(shù)十年,諸君應齊心攜力報效國家!他的演講振奮了宋軍,他組織了一萬八千人主力與金軍十五萬決戰(zhàn),大獲全勝!完顏亮逃往鎮(zhèn)江,欲從此繼續(xù)渡江,虞允文又去阻截,完顏亮只好退往揚州。完顏亮平時殘暴不仁,部下多對他不滿。他下令孤注一擲,三天內(nèi)必須渡江,否則領(lǐng)軍的處死。此舉激化了矛盾,部下聯(lián)合起來,殺死了完顏亮,并與宋朝儀和。“采石磯”大戰(zhàn),挽救了宋朝,否則失去長江天險的宋朝肯定被滅亡。此戰(zhàn)后虞允文聲名鵲起。虞允文之后又領(lǐng)軍在川陜戰(zhàn)場抵御金軍,戰(zhàn)功卓著。虞允文后來為相時,也是任用賢能,提拔新進。公元1174年,虞允文病逝,終年65歲。謚號”忠肅”。

虞允文在文學上也是頗多成就,他的散文與詩作后人評價甚高。虞允文還是位大書法家,他的《鈞堂貼》《適造貼》乃傳世佳作。

以上所述,虞允文也是宋朝文能入相武能出將的大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5

感謝邀請 我認為宋朝進士出身的名將有范仲淹,王韶,此二人無論在品德,還是能力都是當時的佼佼者,為北宋王朝的穩(wěn)定立下了漢馬功勞,在軍事方面,也多有建樹,范仲淹在西北淹利用筑城修寨進行積極防御的思想,成功抵制住元昊饞食北宋西北領(lǐng)土的計謀,而王韶為北宋收復河湟之地。

范仲淹 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政治家,曾于公元1043年,發(fā)起“慶歷革新”,在軍事方面,戍邊西北,宋仁宗時期,西北黨項脫離北宋,邊患日益嚴重,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lǐng),使西北軍中涌現(xiàn)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zhàn)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迫使元昊稱臣

王韶 公元1030年——公元1081年,在嘉祐年間進士,其人在軍事方面而著名,上表的《平戎策》而受到神宗皇帝重用,取 西夏之略,言“取西夏必先復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敵”。由于《平戎策》既正確分析了熙河地區(qū)吐蕃勢力的狀況,更提出了解決北宋統(tǒng)治者最急迫的西夏問題的策略,其目的和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張相一致,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視和采納,并在熙河之役中成功收復收復5州,拓地2000余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qū)的有利戰(zhàn)線。

總結(jié) 綜合上述可知,范仲淹 王韶是北宋杰出的軍事將領(lǐng), 都是當時的治世之能臣。





6

宋朝的國策重文抑武,武將的地位低下,士兵的社會地位就更微賤,要想從士兵升遷為將官,是十分困難的,不是從科舉考試進入仕途,而能夠統(tǒng)帥軍隊擢升為將官的就更難了,不過,時勢造英雄,這也造成宋朝只有國難當頭時,涌現(xiàn)出了許多以進士出身的臨危受命的將帥。

寇準,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進士,在宋真宗朝,遼國契丹人南下犯宋,包圍了澶洲等河北地區(qū),朝野震驚,滿朝文武驚恐萬狀,開封城內(nèi)也是人心慌慌風聲鶴唳,皇帝身邊有的投降派主張向南逃跑;危急關(guān)頭,寇準則大義凜然主張抗遼,理直言正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wěn)定了軍心,宋軍六郎楊延昭等人緊急部署嚴守,把城中全部居民集中起來,披甲執(zhí)銳,使遼軍連戰(zhàn)皆敗,最后迫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范仲淹,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及第,宋仁宗時期,西北黨項族建立西夏政權(quán),元昊公開稱帝脫離北宋,并不斷派西夏兵侵撓宋朝的西北部邊境,邊患日益嚴重,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將他召回京師,任命范仲淹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出知永興軍,范仲淹精選將帥、大力提拔軍隊將領(lǐng),使西北軍中涌現(xiàn)出狄青、種世衡等名將,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zhàn)的士兵,經(jīng)過幾番戰(zhàn)斗,迫使元昊稱臣,宋夏兩朝簽訂“慶歷和議”,西北邊疆才得以轉(zhuǎn)危為安。而他訓練的軍隊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王韶,嘉祐年間進士,其人因在軍事方面而著名,曾上表的《平戎策》受到神宗皇帝重用,他建議“取西夏必先復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敵”。由于《平戎策》既正確分析了熙河地區(qū)吐蕃勢力的狀況,更提出了解決北宋統(tǒng)治者最急迫的西夏問題的策略,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視和采納,后王韶率兵在熙河之役中成功收復熙、河、洮、岷、宕五州,拓地兩千余里,受撫羌族30萬帳,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qū)的有利戰(zhàn)線。

宗澤,元祐年進士,是北宋滅亡、南宋建立之交中,在抗金斗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包圍開封,宗澤臨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澤到任后,積極修復城墻,整治兵器,招募義兵,廣集糧餉,率軍擊退來犯的金兵。同年11月,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欽宗任康王趙構(gòu)為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師。宗澤率軍趨李固渡,途中遇敵,以輕兵夜襲大破之。次年正月,率軍至開德,與敵十三戰(zhàn)皆勝。后又聯(lián)絡(luò)兩河“八字軍”等部協(xié)同抗金,恰此時岳飛因越職言事犯法將被處刑,宗澤見到岳飛感到驚奇,說:“這是一個將才!庇终錾辖鹑斯ゴ蜚崴,宗澤將五百騎兵交給岳飛,讓他立功贖罪。岳飛大敗金人而回,宗澤于是升岳飛為統(tǒng)制,岳飛由此知名,并任用岳飛等人為將,屢敗金兵。

宗澤留守開封期間,先后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請求趙構(gòu)力主還都東京,并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可每每都被黃潛善等人所阻礙,趙構(gòu)也只想茍且偷安,均未采納。宗澤見中原難以收復,民眾遭受金軍蹂躪,憂憤成疾,但仍念念不忘北伐,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后悲憤而逝,享年七十歲。開封官民聞知后都痛哭不已。后由兒子宗穎和愛將岳飛一起扶柩至鎮(zhèn)江,與夫人陳氏合葬于鎮(zhèn)江京峴山上。

虞允文,宋高宗紹興年間登進士第,他乃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金軍南侵,虞允文以參謀軍事犒師于采石,危難之際,虞允文臨危不懼指揮三軍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顏亮,完顏亮激起金國兵變,被金軍射殺,金軍無功退卻,虞允文再次使南宋轉(zhuǎn)危為安。

7

一、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南宋大臣。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宋高宗趙構(gòu),力主還都東京,并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后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號忠簡。著有《宗忠簡公集》。



二、虞允文(公元1110年—公元1174年),字彬甫,隆州仁壽人,紹興年間進士,南宋大臣,抗金名將。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率軍入侵,前線不斷潰敗,虞允文被派往采石犒賞軍隊,剛好金軍想從采石渡江,而原來的主將被罷職,新的主將還沒到,見形勢危急,虞允文親自指揮軍隊,與金軍決戰(zhàn)于采石磯,大敗金軍。乾道八年,改任為左丞相兼樞密使。淳熙元年病卒,追贈為太傅,謚號為忠肅。

三、王韶(1030年4月3日-1081年8月1日),字子純,號敷陽子,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縣)人,北宋名將。嘉祐二年進士,主導熙河之役,收復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邊二千余里,對西夏形成包圍之勢。

王韶是那里人有兩說:

  1. 一說“王韶(1030-1081) 北宋名將。字子純。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嘉祐進士。足智多謀,富于韜略。初任新安主簿,后為建昌軍司理參軍。熙寧元年(1068),上《平戎策》三篇,詳論取西夏之略!
  2. 一說“王韶,字子純,生于1029年,卒于1081年,羅田大河岸人,進士出身。宋熙寧元年(1068)因上《平戌策》三篇,幫助宋神宗收復西夏河洮、熙河等地,受到神宗重用,官至禮部侍郎、樞密副使,與王安石并列為皇帝的左臣右相!督窆牌嬗^》卷六第三十六回,“五歲朝天子,禮嚴虎拜,智伏梟徒”。寫的即是王韶的第十三子王采之事,采妻汪氏,一品夫人。王韶葬于大河岸,王采及夫人汪氏葬白廟河,有王氏家譜、墓志可查!保_田十大歷史名人)

四、陳遘(1090~1127),字亨伯,零陵人,文武才,登進士第。初為莘縣、雍丘縣令,以政績升廣西轉(zhuǎn)運判官,因忤蔡京罷歸。旋知商州、興元府,擢給事中,又外任河北、淮南轉(zhuǎn)運使。宣和二年(1120)升龍圖閣直學士,創(chuàng)"經(jīng)制錢",并在杭州興修水利。宋徽宗時歷知中山(今河北定縣)、直定、河間府。其間金兵大舉攻河間(河北地),陳遘全力拒守。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陳遘任中山知府、兵馬元帥,駐守中山。是年冬,金兵南下破東京(今開封),圍困中山。朝廷命陳適(陳遘弟)宣旨,要陳遘放棄中山。但陳遘決心與中山共存亡,堅壁清野,困守待援半年之久。靖康二年(1127)夏,金兵三面進攻中山,軍心離異,他命總管率兵出城迎戰(zhàn),總管以辭職來拒絕,他即當堂斬之;接著又命步將沙振迎戰(zhàn),但是沙振也懼怕出城,并懷恨陳遘,率兵闖入陳遘家中將其一家老小17口人全部殺害,中山失守。

金兵人城后,見陳遘尸首肅然敬立,并譽之為:"南朝忠臣也",將他葬在鐵柱寺。陳遘忠心為國,《宋史》有傳。

8

一、李繼隆

李繼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圖,上黨(今山西長治)人,北宋著名將領(lǐng)。是北宋開國名將李處耘的長子,宋太宗明德皇后的長兄。曾經(jīng)參與平定后蜀、南唐、北漢的戰(zhàn)役,立下戰(zhàn)功無數(shù)。參與第一次幽州戰(zhàn)役時率軍大破遼軍,打敗耶律休哥。雍熙二年,率軍大破李繼遷。后來又參與第二次幽州戰(zhàn)役。端拱元年,率軍再次打敗遼國大將耶律休哥的大舉入侵。淳化四年,率軍再次大破李繼遷,生擒黨項族首領(lǐng)李繼捧。景德二年去世,宋真宗為他輟朝五日,親自前往李繼隆家中痛哭吊祭,身穿喪服發(fā)哀。追贈中書令,謚號為忠武。

主要成就:參與滅后蜀、南唐、北漢,打敗耶律休哥,大破李繼遷,生擒李繼捧。

二、曹瑋

曹瑋(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寶臣。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著名將領(lǐng),出身將門,為北宋開國名將曹彬第四子。少年時便在曹彬軍中任牙內(nèi)都虞候,知鎮(zhèn)戎軍時,招降外族、伏破李繼遷。景德元年,曹瑋上奏趁機攻滅李氏政權(quán),但未獲準許。他親自率軍帶回歸降的河西大族,使得李德明不敢輕舉妄動。接著和秦翰在武延川打敗章埋族,大中祥符九年,率軍在三都谷大破吐蕃李立遵。天禧四年,遭宰相丁謂誣陷,接連降職。天圣元年,復職華州觀察使、知青州,此后歷知天雄軍、永興軍、河陽軍,官終彰武軍節(jié)度使,封為武威郡開國公。天圣八年去世,宋仁宗聞訊后,為他輟朝二日,追贈侍中,謚號為武穆。

主要成就:三都谷之戰(zhàn)大破吐蕃李立遵。

三、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出身貧寒,早期是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后來被任命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在對西夏的戰(zhàn)爭中,他每次作戰(zhàn)都披頭散發(fā),戴銅面具,沖鋒陷陣,屢立戰(zhàn)功。后來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狄青因此精通兵法。因為戰(zhàn)功無數(shù),被升為樞密副使;实v年間,率軍夜襲昆侖關(guān),平定儂智高之亂,被任命為樞密使。后來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后抑郁而終。死后追贈中書令,謚號為武襄。

主要成就:大破西夏,平定儂智高之亂。

四、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他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顯德五年出使吳越。乾德二年,參與滅后蜀,以不濫殺著稱,升為宣徽南院使。乾德六年,參與征討北漢。開寶七年,參與討伐南唐。雍熙三年,宋軍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為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guān)被契丹軍擊敗,導致宋軍全線潰退,被降為右驍衛(wèi)上將軍。后來復職為侍中、武寧軍節(jié)度使。宋真宗即位后復任樞密使。咸平二年去世,死后謚號為武惠。

主要成就:參與滅后蜀、平南唐,征北漢。

五、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一說封丘(今河南封丘)人,北宋開國名將。后周時,柴榮任開封府尹,潘美是柴榮的侍從。柴榮即帝位后,參與高平之戰(zhàn),后來統(tǒng)率永興的屯兵,管理西部戰(zhàn)事。陳橋兵變后,參加平定李重進叛亂,累計升遷為潭州防御使。開寶三年,為行營兵馬都部署,率軍攻滅南漢。后來又參與平南唐、滅北漢、雁門之戰(zhàn),立下戰(zhàn)功無數(shù),被封為韓國公。雍熙三年,因為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yè)全軍覆沒,被削三級,降為檢校太保。淳化二年,加官為同平章事,數(shù)月后病逝。追贈中書令,謚號為武惠。

主要成就:滅南漢,參與滅南唐、北漢。

六、種師道

種師道(1051年—1126年),字彝叔,漢族,洛陽(今屬河南)人,北宋著名將領(lǐng)。被尊稱為“老種經(jīng)略相公”。他是北宋名將、種家軍第一代種世衡第七子種記的長子。幼年拜思想家張載為師,原來是文官,因為被蔡京一伙誣告,屏廢十年后,改任武官,抗擊西夏有功,升為侍衛(wèi)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被任命為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擊金兵,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后被解除兵權(quán),不久種師道病逝。追贈少保,謚號為忠憲。

主要成就:抵御西夏,抗擊金兵。

七、宗澤

宗澤(1060年1月20日—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漢族,浙東烏傷(今浙江義烏)人,宋朝抗金名將。進士出身,原先歷任各縣、州文官,政績卓著。靖康元年,任磁州知府,擊敗金軍,同年十一月,金軍包圍宋都汴梁,被任命為兵馬副元帥,赴京勤王。多次率軍擊敗金兵。因為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臨終前三呼“過河”而卒。死后追贈觀文殿學士、通議大夫,謚號

八、郭守文

郭守文(935年—989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著名將領(lǐng)。十四歲時隨父從軍,父親陣亡后,被郭威收留其帳下。郭威取代后漢建立后周,任護衛(wèi)軍、左雄殿直、東第二雄副都知等。陳橋兵變后,為西頭供奉官,討伐后蜀之戰(zhàn)時,跟隨大將王全斌參與平蜀之役,后來跟隨潘美征討南漢,開寶七年再跟隨大將曹彬征討南唐,太平興國元年,跟隨大將黨進北伐北漢。后來率軍大破遼軍,雍熙二年率軍大破黨項人。雍熙三年參與收復燕云十六州,兵敗被降職。端拱元年,官復原職,又率軍重創(chuàng)遼軍。端拱二年去世,追贈侍中,追封譙王,謚號為忠武。

主要成就:參與滅后蜀、南漢、南唐、北漢,大破遼軍、黨項人。

九、王韶

王韶(1030年—1081年8月1日),字子純,江州德安人,北宋著名將領(lǐng)。進士出身,初任新安主簿,后為建昌軍司理參軍。熙寧元年,上《平戎策》,提出收復河湟等地,招撫沿邊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被宋神宗采納,任命為秦鳳路經(jīng)略司機宜文字。后率軍擊潰羌人和西夏的軍隊,置熙州,收復河、洮、岷、宕、亹五州,對西夏形成包圍的之勢。熙寧六年,率軍又打敗了瞎征,收復了河州。接著又攻下了宕、岷二州,疊、洮二州的羌人首領(lǐng)開城投降。熙寧七年,為解河州之圍,率軍直撲定羌城,大敗羌人,不久升為樞密副使,后來被貶職,元豐二年復職,晉封太原郡開國侯。元豐四年去世,謚號為襄敏。

十、楊業(yè)

楊業(yè)(?—986年),原名重貴,綽號“楊無敵”,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著名將領(lǐng)。父親楊信,曾任麟州刺史。楊業(yè)原來是北漢將領(lǐng),多次立了戰(zhàn)功,升遷到建雄軍節(jié)度使,后來北漢投降宋朝,得到宋太宗賞識,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在雁門關(guān)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跟隨軍隊北伐契丹,知道此行必敗,但是因為監(jiān)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臨行前約潘美在陳家谷口接應。結(jié)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最后被包圍于陳家谷,始終無人支援,楊業(yè)再率士兵回身力戰(zhàn),全身受到數(shù)十處創(chuàng)傷,士兵死傷殆盡。楊業(yè)面無懼色,手刃數(shù)十百人。馬匹重傷不能前進,力竭為契丹軍所擒。絕食三天而死。后來被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jié)度使。

9

有人說:“宋朝只有治世能臣而無開世名將!币灿腥苏f:“兩宋王朝,自始自終能沒能出現(xiàn)過霍去病、李靖、常遇春之類的名將,否則也不會飽受外族欺凌,偏安于一隅!

兩宋王朝的國策自始自終都貫穿了四個字“重文輕武”,所以文強武弱是必然。但要說宋朝無名將可就大錯特錯了。

宋遼之戰(zhàn)、宋金之戰(zhàn)、宋蒙之戰(zhàn)以及宋與西夏之戰(zhàn)的失敗,并非是因為沒有名將,而是缺少秦皇漢武那樣的一代雄主,以及未能組建一支真正強大的騎兵(沒有控制河西走廊是根本)。

“重文輕武”的局面下,宋朝一直實行的是“文官掌兵”的政策。這樣一來確實讓兩宋名將看起來有些不夠豪氣、威武,卻也形成了一個特色:從文官中走出了許多當世名將,頗有儒將之風。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老爺子不僅文章寫得好,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公元1039年,西夏皇帝李元昊兵犯北宋西北邊陲,在三江口之戰(zhàn)大敗宋軍之后,陳兵延州,大有覬覦中原之心。

公元1040年,范仲淹被委派到陜西一帶經(jīng)營軍事,抵御西夏入侵。范仲淹到達延州后勵精圖治、整軍備戰(zhàn),以西北多山地的崎嶇地形為主體,建立了一套“積極防御”的戍邊策略,從而使得西夏人未能再進中原半步。

范仲淹在軍事上的主要成就在于守,而不在于攻。他所親自訓練的“西北軍”向來以戰(zhàn)斗力強悍而著稱,像狄青、種世衡等名將便是出自范仲淹帳下。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边@可以說是對范仲淹一生的最好概括。

10

趙方(?-1221年8月20日),字彥直。潭州衡山(今屬湖南)人,原籍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南宋名臣、學者。

趙方少年時曾師從于張栻、劉光祖。淳熙八年(1181年),趙方進士及第,歷任蒲圻縣尉、知青陽縣、知隨州等職。宋金議和后,各地武備松弛,只有趙方招兵擇將,積極備戰(zhàn)。累遷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他力主抗金,數(shù)解棗陽之圍。又敗金軍名將仆散安貞于淮西。以功進太中大夫、權(quán)刑部尚書,累封長沙縣男。病重時仍致書宰相,商論疆場大計。嘉定十四年(1221年),趙方逝世。累贈太師,謚號“忠肅”!度卧姟蜂浧湓娛。

趙方帥邊十年,以戰(zhàn)為守,使京西一境免遭金人蹂躪。金人不敢犯邊,呼其為“趙爺爺”。《宋史》稱其“許國之忠,應變之略,隱然有尊俎折沖之風”。他能拔識人才,擢名士陳賅、游九功及名將扈再興、孟宗政等人,使其藩屏一方。其子趙范、趙葵亦為南宋名將。

人物生平

早有聲名

趙方年輕時曾隨從理學家張栻?qū)W習。辛棄疾為荊湖南路安撫使時,曾見其文,譽為“議論慷慨”。

淳熙八年(1181年),趙方登進士第,調(diào)為蒲圻縣尉,有疑問的案件多被他解決。后任大寧監(jiān)教授。大寧監(jiān)風俗鄙陋,趙方選出可教的學生親自教導,人們都受到感染勉勵,從此才有進士。后知青陽縣,他對知州史彌遠說:“催科不擾,是催科中撫字;刑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催租不擾民,便是催租合乎‘撫’這一個字;刑罰沒有差錯,便是刑罰符合教化)!比藗儼堰@話作為名言。

趙方主管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京湖帥李大性召他知隨州。宋金達成“嘉定和議”后,邊境各地都逐漸放松警備,唯獨趙方招兵選將,提拔土豪孟宗政等補授官職。其后任提舉京西常平兼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又以金部員外郎之職被召用,再加官直秘閣,改為湖北轉(zhuǎn)運判官兼知鄂州。

后來,趙方升任直煥章閣兼權(quán)知江陵府。他在江陵府增修了“三海八匱”,“以壯形勢”。又升為秘閣修撰、知江陵,主管湖北安撫司事兼權(quán)荊湖置司。

開閫荊襄

主詞條:棗陽之戰(zhàn)、金軍三道攻宋之戰(zhàn)

正在南宋執(zhí)政者碌碌無為時,金宣宗完顏珣為新興的蒙古兵勢所逼,節(jié)節(jié)敗退。趙方料想金國必定南遷,于是日夜做準備。荊門有東西兩山險要處,趙方在上面修筑堡壘,增加守兵以扼守要沖。又進官為右文殿修撰。

金將樊快明謀求歸宋,金國派出的追兵到達襄陽,趙方派孟宗政、扈再興率一百騎兵去截擊,殺敵一千多人,金人逃走。趙方升任權(quán)工部侍郎、寶謨閣待制、京湖制置使兼襄陽知府。他偵知金國決意南侵的消息后,就下達警戒(防夏)的命令。

嘉定十年(1217年),金國權(quán)臣術(shù)虎高琪及樞密烏古倫慶壽舉辦南征,進犯陳州、隨州、均州及棗陽、光化、信陽等軍。趙方聞訊后,半夜叫起兩個兒子趙范、趙葵說:“朝廷是和是戰(zhàn)的態(tài)度尚不明朗,靜觀這種情況只會更加擾亂我的想法。我已決定,只有率軍去邊境和金人決戰(zhàn)來報效國家了!庇谑巧鲜璩,力主抗敵,并親自前往襄陽指揮。

金軍加緊圍攻棗陽,趙方派孟宗政、扈再興等救援棗陽,仍增派光化軍、信陽軍、均州等地的守軍,以便聯(lián)成聲勢。不久棗陽守將趙觀在城外打敗金軍,孟宗政、扈再興及時趕到,與趙觀合軍夾擊,又打敗金軍,棗陽之圍解除。趙方告誡眾將,應該把金軍阻擋在邊境上,不能只顧城守而放任其入境。當時麥子正熟,趙方派兵保護百姓收割,下令堅壁清野,靜待金軍到來。他又極力疏述不能和金國講和的七條理由,朝廷遂決意對金作戰(zhàn)。

金將完顏賽不入境,號稱十萬大軍。趙方部署眾將,進犯棗陽的金軍,被孟宗政在尚家川打敗;進犯隨州的金軍,被劉世興在磨子平打敗。兩軍相持一年多,趙方調(diào)劉世興移兵,和許國、扈再興救援棗陽;張興、李雄韜救援隨州。隨州解圍后,扈再興等轉(zhuǎn)戰(zhàn)進入棗陽。當時是孟宗政守棗陽,他在城東設(shè)伏兵,金人遇到伏擊敗走。不久,金軍又來進攻,扈再興又將其擊敗,雙方自此連日交戰(zhàn)。金人從三面來進攻,孟宗政從東門出戰(zhàn),扈再興從南門出戰(zhàn),劉世興從北門出戰(zhàn),三路合兵打敗金人。金軍及早進攻,至晚上力竭而退;宋眾將里外策應,許國從南山進攻,張威從瀼河進攻,劉世興、李琪出城同許國會合。扈再興出城和張威會合,他們形成犄角之勢,追擊金軍,金軍潰敗。光化守將潘景伯也設(shè)伏兵在趙家橋打敗金人,孟宗德又在隨州的鴨兒山攻破金人,活捉完顏賽不的內(nèi)弟王丑漢。趙方因功升為龍圖閣待制,封長沙縣男,獲賜食邑。

金軍又大舉進攻,金將完顏訛可包圍棗陽,在城外挖塹壕,圍上土城。趙方預料金軍會傾巢而來,如果直搗其后方空虛之地,那么自然就能解除棗陽之圍。他于是下令,命許國東攻唐州、扈再興西襲鄧州,趙范任監(jiān)軍,趙葵殿后。當時孟宗政在棗陽城中,同金軍日夜鏖戰(zhàn),焚燒金軍的攻城器具,使其不敢近城。西路宋軍從光化出發(fā),在三尖山扎營,攻破順陽縣,金軍仰攻失敗。扈再興和許國兩路并進,攻掠唐、鄧二州,焚毀金國的城柵和糧草。棗陽城頗為堅固,金軍在城下停留八十多天,趙方明白其士氣已竭,就召回許國、扈再興,并讓東路軍隸屬扈再興,限期合兵作戰(zhàn)。扈再興在瀼河及城南共兩次擊敗金軍,孟宗政從城中出兵夾擊金軍,殺敵三萬,金軍大敗,完顏訛可單騎逃跑,宋軍繳獲的糧草、器甲不可勝計。戰(zhàn)后,趙方因功進升為煥章閣直學士。趙方上奏請求政府給官軍和民兵的糧食要平均,對自備馬發(fā)放的糧食加倍。又上奏說:“讓民兵夏季歸農(nóng),來節(jié)省每月的費用,秋季再來駐屯守御。”朝廷允許。

趙方料想金國在棗陽多次不得志,必將同時進攻各城,應該先發(fā)制人。他命令許國、孟宗政向唐州出兵,扈再興向鄧州發(fā)兵,告誡他們說:“不要深入,不要攻城,只要擊潰他的保甲兵,燒毀他的城寨,使他的糧草空乏就行。”孟宗政攻破湖陽縣,擒獲金國千戶趙興兒;許國派部將耶律均和金軍在比陽交戰(zhàn),殺死金將李提控;扈再興攻破高頭城,大敗金軍,趁勝逼近鄧州。唐州金軍來援,被扈再興打敗,投降的金軍接踵而至。不久,金軍到樊城,趙方命令扈再興嚴陣以待,趙方前往視師;金人停駐三天后,主動撤離。

金國駙馬都尉仆散安貞進犯淮西,金樞密完顏小驢駐屯在唐州,作為后援。趙方先進攻唐州破壞金軍的計劃,并派扈再興率棗陽兵攻唐州西側(cè),許國率桐柏兵攻唐州東側(cè)。扈再興在唐州城下打敗金軍,殺死完顏小驢,對唐州形成了五層包圍圈,差點攻下唐州。適逢蘄、黃二州相繼陷沒,朝廷詔命趙方派兵救援,趙方立即命令許國保衛(wèi)鄂城,扈再興救援淮西。許國回鄂州保衛(wèi)長江;扈再興率軍到蘄州的靈山,趁金軍撤回的機會予以攻擊,土豪祝文蔚沖入敵陣,金軍大敗。許國攜張寶帶兵來會合,紅襖軍將領(lǐng)李全等也率兵趕到,金軍潰敗,扈再興追擊六十里,生擒金國監(jiān)軍合答。此戰(zhàn)后,趙方因功進升為顯謨閣直學士、太中大夫、權(quán)刑部尚書。

死仍憂國

嘉定十四年(1221年),趙方患病。七月,被升拜為徽猷閣學士、京湖制置大使。回師后,抱病犒勞軍士,按照他們的功勞依次排列,再上奏朝廷。趙方身雖病重,憂國之心仍不減。他說:“一日不死,就應該立一日的紀綱!壁w方把扈再興叫到內(nèi)臥,勉勵其忠心報國。他不顧病體,仍給宰相寫信,論述邊疆大計。

同年八月初二日(1221年8月20日),趙方在襄陽逝世。當晚,有顆大星于襄陽隕落。朝廷視其以端明殿學士、正議大夫致仕,追贈他為銀青光祿大夫,后累贈為太師。

端平二年(1235年),宋理宗追賜謚號“忠肅”。

主要成就

藩屏京西

趙方以儒生起家,統(tǒng)帥邊防十年,以戰(zhàn)為守,將官、民、軍合為一體,使經(jīng)制司、總制司通為一家。他接納大臣劉清之“留意人才”的建議,招攬了陳晐、游九功等名士,扈再興、孟宗政等名將。

趙方不但治軍嚴謹,且對眾將推誠布公,使他們?yōu)閲懒,守衛(wèi)一方,“使朝廷無北顧之憂”;、蜀沿邊屢遭金軍摧殘,而京西地區(qū)卻能獨自保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