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大分裂時期,總結(jié)起來就一個字—亂!也正是因為太亂,我們正上學的時候這一階段幾乎都是被一語帶過了,因此現(xiàn)在很多人都有點分不清這兩個時期究竟是什么時候。今天小祁就來給大家講一講紛亂的“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

(五胡十六國和東晉)

時間定位

首先給這兩個時期進行一個大致的定位,因為我身邊的朋友曾經(jīng)也問過我,結(jié)果他們很多都會將這兩個時期搞混,我想如果首先能夠了解這個時期大致處于哪兩個朝代之間,就容易區(qū)分和理解了。

五胡十六國是處在三國和隋朝之間,更精確的則是處于西晉和北魏之間。公元304年因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前趙)而開始,到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統(tǒng)一北方為止。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則處在唐朝和北宋之間,五代十國是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與十國(公元902年-公元979年)的合稱。

五胡十六國(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五胡十六國中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和氐。自東漢以來,光武帝劉秀打破了西漢邊民嚴禁內(nèi)遷的鐵律,此后邊民不斷內(nèi)遷,而大量的游牧民族也因此以各種方式被遷入以充實邊郡。

而到了魏晉時期,漢族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的控制和補充內(nèi)地勞動人口的不足,因此強制將他們遷入內(nèi)地。各少數(shù)民族人民在內(nèi)遷后,在漢族的長期影響下,也逐步的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農(nóng)業(yè)生活過渡。這些少數(shù)民族種類很多,主要的就是匈奴、鮮卑、羯、羌和氐。
(五胡)

但是這些內(nèi)遷的少數(shù)民族人民卻受到了殘酷的壓迫,他們對于統(tǒng)治者的怨恨是極深的,因而反抗不斷發(fā)生。隨后西晉爆發(fā)了八王之亂,西晉宗室忙于爭權奪利,無暇顧及少數(shù)民族,隨后就開始了最黑暗的事件—五胡亂華,少數(shù)民族紛紛起兵建立政權,由此北方陷入了極度的混亂之中。

“十六國”則指的是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以及胡夏等十六國。

五胡代表了建立北方諸國的主要民族,但不是全部,實際上還有漢族(前涼、西涼等)、高句麗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民族建立的政權。而十六國也只是統(tǒng)稱,實際上也不只十六國。除了以上的十六國以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冉魏、丁零翟氏建立的翟魏、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等等,而后來統(tǒng)一北方的北魏的前身代也是其中之一,總共算起來有二十多個政權。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些國家并不是同時存在的!


(五胡亂華繪畫)

公元304年,李雄于成都稱王,大赦改元。同年受成都王司馬穎之命返回并州求援的匈奴人劉淵乘機宣布獨立,稱漢王,同樣大赦改元。因此這一年就成為了“五胡十六國時期”的開端。

公元316年,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投降前趙,西晉滅亡,北方諸國紛紛建立,北方由此陷入了更為混亂的戰(zhàn)爭中。

此后,后趙、前燕、前秦都曾占據(jù)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王苻堅于公元376年滅代國及前涼,統(tǒng)一了北方。但是他在沒有整合處理好國內(nèi)各民族矛盾的情況下就貿(mào)然發(fā)動了滅東晉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最終于淝水之戰(zhàn)中一敗涂地,而此前被滅的諸國都又紛紛復國,其中就包括鮮卑拓跋氏,他們于代地復國,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東晉與前秦形勢)

在此后的紛爭中,北魏逐漸從配角成為主角。公元436年,北魏拓跋燾遠征北燕,北燕滅亡。公元439年,北魏滅亡北涼。至此,北魏統(tǒng)一了華北,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期”。但是其中還剩一個后仇池未滅,直到443年才被北魏滅掉。

此后又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的南北對峙,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才又一次完成了統(tǒng)一。

一方面因為連年戰(zhàn)亂,使得北方的社會、經(jīng)濟都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但是另一方面,因為連年戰(zhàn)亂,使得人人厭苦、家家思亂,時而感到人生無常,精神缺乏寄托,因此佛教在此時得到了發(fā)展。在佛圖澄、道安以及鳩摩羅什幾位高僧的推廣下,為佛教奠定了發(fā)揚的基礎!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指的是在唐朝滅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區(qū)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梁,史稱“后梁”,這就是五代的開端!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篡后周建立北宋,這就是五代的結(jié)束!

(五代十國前后期形勢)

五代十國中的“十國”則指的是在中原地區(qū)之外存在的許多地方割據(jù)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等十余個政權被《新五代史》和后世史學家統(tǒng)稱為“十國”。公元902年,淮南節(jié)度使楊行密受封為吳王,這是十國的開端!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北漢滅亡,這就是十國的結(jié)束!

五代十國的主要戲碼仍然是在北方上演,短短53年間,就有5個朝代更迭!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后,藩鎮(zhèn)割據(jù)普遍出現(xiàn)。而當初跟隨黃巢的朱溫投降朝廷,逐漸成為了唐末實力最為強大的軍閥。公元907年,朱溫廢黜唐哀帝,自行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但是從后梁開國一直到滅亡,都始終處在和河東李克用集團的戰(zhàn)爭中。

公元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后梁,建立后唐。但是僅僅兩年,李存勖因為沉迷戲曲,不理政務,最終后唐又陷入爭斗之中。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害怕朝廷猜忌,于是向北方的契丹求援獻出幽云十六州,甘做“兒皇帝”,最終石敬瑭引契丹兵于公元936年滅了后唐,建立后晉。
(石敬瑭畫像)

但是很快契丹和后晉的關系就開始惡化,經(jīng)過兩次較量后,在契丹第三次南征時因為重臣杜重威的臨陣倒戈,使得后晉喪失主力,最終后晉被契丹于公元947年所滅。

后晉滅亡后,契丹占據(jù)中原。因為殘暴的統(tǒng)治遭到百姓抵抗,對統(tǒng)治中原失去信心,因此撤出中原。占據(jù)太原的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后漢,他趁契丹撤出中原,趁機發(fā)兵收復中原。然而僅僅過了三年,藩鎮(zhèn)叛亂,后漢派郭威前去征討,結(jié)果又猜忌郭威。隨后郭威上演了第一次黃袍加身的戲碼,率軍打回汴梁,滅亡后漢,建立后周。

郭威死后,他的養(yǎng)子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苦心經(jīng)營,先后奪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遼兩州,大有一統(tǒng)天下之勢。但是不幸的是柴榮在北伐時突然重病,不得不班師回朝,不久就去世了,其子柴宗訓即位。但是不到半年,趙匡胤就在陳橋驛重新演繹了一遍當年郭威黃袍加身的戲碼。隨后趙匡胤回到汴梁城,篡位登基,后周滅亡,北宋建立。這一年是960年,既是五代的結(jié)束,也是北宋的開端!
(周世宗柴榮畫像)

再來說十國方面。

江南地區(qū)最開始有最強大的南吳,但是沒過幾年就被大臣徐溫奪了大權。后來徐溫的兒子徐知誥篡權建立齊,后又改為唐,史稱南唐,南唐的疆域是十國中最大的,同時國力也是十國中最強的。南唐采取聯(lián)合北方契丹制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發(fā)展壯大。

除了南唐以外,其他的諸國本就地盤小,而且還多愛內(nèi)斗,因此這些國家能夠自保已是燒了高香了,更別提向外擴張。

北方的北漢是十國中唯一一個位于北方的國家,也是最后一個被滅亡的國家,于公元979年被宋太宗所滅。北漢被滅亡后,五代十國也就真正的結(jié)束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靜海軍(今越南北部)開始脫離中國統(tǒng)治。西漢時第一次統(tǒng)治交趾,而南漢則是最后一次統(tǒng)治這里。北宋時期沒有收復這里,這也最終導致了越南不再是中國的領土。

最佳貢獻者
2

“胡”是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對于北方游牧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西晉時期,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不斷內(nèi)遷進入黃河流域,其中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羗,合稱:“五胡”。

公元317年,匈奴的勢力滅亡了西晉,西晉皇族及中原漢人大量南遷建立東晉。“五胡”在長江以北、黃河流域先后建立了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及夏國十六個割據(jù)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公元420年,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公元907年,唐朝亡于藩鎮(zhèn)勢力,朱溫建立“后梁”。其后,黃河流域又先后出現(xiàn)了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與后梁合稱“五代”。 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五代結(jié)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qū)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jù)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割據(jù)政權,歷史上被稱為十國。

3

五胡十六國——三國時期,魏國的皇帝原本是曹操的后代,但到了后來,魏國的大權實際上都被司馬氏家族所控制。魏國發(fā)兵消滅了蜀國后,勢為更加強大了。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魏帝,自稱皇帝,在洛陽建立了晉朝,歷史上稱為西晉。公元280年,西晉出兵消滅了東吳,結(jié)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實現(xiàn)了全國統(tǒng)一。

當時,匈奴、鮮卑、羯、氐、羌少數(shù)民族大量內(nèi)遷到黃河流域,和漢族雜居?墒,西晉王朝并不穩(wěn)固,僅僅維持了幾十年,其內(nèi)部就發(fā)生了火拼與戰(zhàn)亂,使國力受到極大的創(chuàng)傷。公元304年,居住在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在貴族劉淵的率領下,乘機起兵反晉,自稱漢王。公元316年,匈奴軍隊攻滅了西晉。第二年,晉朝的皇族人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重新建立政權,歷史上稱為東晉。

匈奴起兵后,鮮卑、羯、氐、羌等也相繼起兵,先后在中國的北方建立了16個割據(jù)政權,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拔搴鶉笔侵缸晕鲿x未年到北魏統(tǒng)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nèi)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北涼、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漢。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等國,實際上共有二十國。所以,從公元265年西晉建立,到公元420年東晉滅亡,晉朝共經(jīng)歷了156年。而從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到公元439年北魏統(tǒng)一中國北部為止,“五胡十六國”時期共歷時135年。

五代十國——唐朝滅亡之后,中國歷史再次進入了大割據(jù)時代。公元907年到公元979年的70多年中,中國的北方前后經(jīng)歷了五個朝代的更替;與此同時,中國的南方共計有十個并存的政權。所以,這一段歷史時期就被稱為“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唐朝未年,經(jīng)過黃巢起義的打擊,唐王朝的實力大為削弱。這時,那些稱雄一方的節(jié)度使趁亂起兵,在中原地區(qū)進行了長期的混戰(zhàn)。例如,朱溫曾是黃巢農(nóng)民軍的將領,但后來投降朝廷,做了唐朝的宣武節(jié)度使。公元907年,朱溫滅掉了唐王朝,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梁,歷史上稱之為后梁。公元923年,后梁被河東節(jié)度使李存勖所滅,建立了后唐政權。公元936年,后唐的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又滅掉后唐,建立后晉。后晉王朝于公元946年被契丹攻滅,但原來后晉的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又在公元947年建立了后漢。后漢僅僅維持了4年時間,公元950年,后漢的鄴都留守郭威又滅掉了后漢,建立后周,并維持到公元960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王朝相繼建立,歷史上稱為“五代”。“五代”總共不過50多年,更換了14個皇帝。這些王朝都建國于華北地區(qū),疆土的面積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與“五代”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南方也先后出現(xiàn)了十個割據(jù)政權,它們是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荊南(又稱南平)和北漢,歷史上稱為“十國”。其中,疆土以荊南最小,僅包括現(xiàn)在的湖北荊州和公安一帶;南唐地域最大,包括長江中下游流域及現(xiàn)在的福建等地;前蜀和后蜀主要在西部的四川等地;南漢在華南地區(qū),而北漢的地域已不能稱為“南方”,主要在中國北方的山西、陜西和河北。

五代十國,大小統(tǒng)治者激烈角逐,兵亂不斷,使整個社會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4

謝謝問答的邀請,我是浮沉的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看到題主的回答要求后,我決定這篇回答回答的盡量完整且完美一點,助你裝逼順利。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十分動蕩的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政權更迭異常頻繁,形成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

五胡十六國從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結(jié)束,是西晉滅亡后的一個歷史時期,五胡分別是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中國古代的少數(shù)民族,由這些少數(shù)民族(注意:其中的前涼是由漢族建立的)建立起來的十六個政權就是十六國,但實際上這一時期的政權遠遠超過十六個。

十六國的第一個政權是由氐族李特建立的成漢(304年—349年),該政權的主要領土在蜀地。與成漢建立的同時,在中國的北方匈奴人劉淵建立了前趙(304年—329年),前趙于316年滅亡了西晉。

后趙(319年—352年)是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政權,石勒本來是跟前趙混的,后來由于自身實力不斷壯大,開始與前趙分庭抗禮并且最終滅掉了前趙,由于其國號也為“趙”,為了便于區(qū)分,史稱其為后趙。

滅亡后趙的是由鮮卑族貴族首領慕容儁所建立的前燕(352年—370年),前燕的統(tǒng)治范圍差不多是半個中國北方,最終被前秦所滅。

前秦(351年—394年)的建立者是氐族人苻健,苻堅在滅掉前燕、前涼后,幾乎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但是在淝水之戰(zhàn)中慘敗,北方因此再度陷入混亂,而前秦也很快滅亡。

前秦滅亡后,北方各種各樣的政權就迅速建立了起來。前秦西部分裂為羌人貴族姚萇建立的后秦(384年—417年),隴西鮮卑族(一說屬貲虜)首領乞伏國仁建立的西秦(385年—431年);前秦的東部則是鮮卑族慕容垂建立的后燕(384年—407年)。

后燕在396年六月,被北魏攻下都城中山后,后燕被一分為二。南部獨立出來了鮮卑族慕容德所建的南燕(398年-410年),北部依舊是的后燕的地盤。407年馮跋發(fā)動政變擁立了慕容云,建立了北燕(407年—436年)。

在當時的西北地區(qū),政權也是十分此起彼伏,以“涼”為國號的政權竟然多達五個,根據(jù)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分別是前涼(318年—376年)、北涼(397年—460年)、西涼(400年—421年)、后涼(386年—403年)和南涼(397年—414年)。除此之外還有南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407年—431年)。

繼續(xù)來說說五代十國是個什么情況,五代十國唐朝滅亡后北宋建立前的一個歷史時期。其中的五代是指定都于中原地區(qū)的五個大政權,而十國是指同一時期的各種獨立的小政權,同樣也不僅僅只有十個國家。


朱溫建立的后梁(907年—923年)、李存勖建立的后唐(923年—936年)、石敬瑭建立的后晉(936年—947年)、劉知遠建立的后漢(947年—950年)和郭威建立的后周(951年—960年)。這五個政權是依次繼承的關系,不是特別復雜,而十國就有點搞了。

原唐淮南節(jié)度使楊行密,在朱溫建立后梁后于919年正式獨立,建立了吳國(902年-937年),史稱“南吳”。

原唐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在朱溫弒殺唐哀帝后,王建以反對后梁為借口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907年—925年) 。

錢镠占據(jù)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建立了吳越國(907年—978年),因其實力弱小旁邊又有南吳和南唐,而不得不依附于中原王朝。

另外其他的三個國家楚、閩和南漢情況也差不多,也是原來唐王朝時期地方官員建立的。原唐遷武安軍節(jié)度使馬殷以湖南為中心在927年建立楚國,史稱“馬楚”(907年—951年)。王審知原為唐威武軍節(jié)度使,于909年被后梁封為閩王,建立了閩(909年—945年)。嶺南劉氏的劉龔在番禺稱帝,又史稱“南漢”(917年—971年) 。

剩余幾個國家的建立情況如下:高季興的荊南(924年—963年)和孟知祥的后蜀(934年—966年)分別是從后梁和后唐分裂出來的,李昪建立的南唐(937—975)則是取代南吳建立起來的政權。北漢(951年—979年)是十國中唯一的一個北方政權,由原后漢河東節(jié)度使在后漢滅亡后建立起來的一個政權。

以上就是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的詳細介紹。

5

西晉的八王之亂,給北方少數(shù)民族有機可乘,于是紛紛南下?lián)尩乇P,比較強大的五個少數(shù)民族是匈奴、鮮卑、羯、氐、羌族,俗稱五胡,他們各據(jù)山頭,暗地里發(fā)展壯大,后來與南方漢族政權爭奪中原的控制權,于是就出現(xiàn)了五胡亂華。

一、十六國發(fā)展歷程:

316年,西晉被北方比較兇的匈奴給滅了,之后東晉建立,當時東晉的統(tǒng)治中心主要在江南一帶,北方由內(nèi)遷的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他們和中原地區(qū)的漢族先后建立了16個政權,統(tǒng)稱十六國,十六國統(tǒng)治北方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317年到352年,即東晉建立至后趙被滅。

當時主要爭奪北方權力的是匈奴劉曜所建立的前趙和羯人石勒所建立的后趙之間,匈奴在東漢時期因為衰落,歸順了中央政權,于是賜姓為劉。兩個政權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后劉曜被兇猛的石勒打敗,前趙被滅。石勒死后將位置傳給石虎,石虎身體素質(zhì)比較差,一命嗚呼沒有立下遺言,于是幾個兒子開始爭奪皇位,漢人冉閔趁后趙皇帝石虎病死諸子爭位之機,團滅了石虎的兒子們,自己坐上了帝位,建立冉魏取代了后趙,之后他擔心胡人反叛,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于是大肆殺戮胡人,冉閔采取的民族仇殺政策,最終沒有能穩(wěn)固自己的帝位,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作了三年皇帝夢,就被鮮卑建立的前燕所滅。

第二個階段:自352年到383年,在時間段上基本就是開始于前秦建立前后,結(jié)束于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zhàn)。

競爭對手主要是以鮮卑人建立的前燕和氐族建立的前秦為主,前燕曾是比較強大的政權,后來因內(nèi)部政局不穩(wěn)導致分裂,于是實力減弱。370年,前秦符堅滅掉前燕慕容氏,376年,前秦又先后滅掉西邊的前涼和北部的代國,于382年控制了西域大部,至此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廣大地區(qū),前秦苻堅于是把下一個目標對準南方的東晉,想要畢功于一役,一舉攻占東晉,最終卻因為輕敵和戰(zhàn)略不當敗于淝水,前秦由此一蹶不振,北方其他政權落井下石,團結(jié)起來滅了前秦,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

第三個階段:自383年到439年,事件為是淝水之戰(zhàn)后北方再度分裂到北魏統(tǒng)一北方。

前秦苻堅風聲鶴唳被晉軍擊潰后,之前收服的羌族、鮮卑族等相繼獨立單干起來,造成北方地區(qū)混戰(zhàn)不已,十六國中,有多達十個國家出現(xiàn)于前秦衰落之后,這些國家大多都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封建性質(zhì)政權,存在的時間通常只有幾十年,說明胡人學習漢族的封建制度還不到位,這些政權都想要樹立權威,于是相互攻占吞并,最后,鮮卑族拓拔部建立的北魏笑傲北方,憑借實力再次統(tǒng)一了北方,結(jié)束了十六國分裂割據(jù)的局面,于是北方進入北朝時期。

其實北方十六國時期,除了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前趙、成漢、前涼、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夏、北燕等十六國外,還有當時邊遠地帶悄悄發(fā)展起來的代國、冉魏、西燕、翟魏、蜀等不大出名的六國,實際與南方并存的東晉要面對北方一大群國家。

總結(jié)語:北方之所以出現(xiàn)了這么多政權,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從冉閔的殺胡令一下達,更加讓民族間的爭奪劇烈化,如果當時的中央政權推行的民族政策得當,各少數(shù)民族當然也愿意歸順,當然實施開明的民族政策是與中央實力密切相關的,兩晉之際,中原王朝比較虛弱,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做后盾,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征服北方,更不用說推行有效民族政策來使北方胡人歸順了,說到底還是要實力允許,才能讓別人心甘情愿尊奉你,十六國時期就是一個憑實力上位的時代。

二、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出現(xiàn)于唐朝結(jié)束之后,五代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區(qū)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而在之后于中原地區(qū)之外又有許多割據(jù)政權建立,分別是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十個割據(jù)政權,詳細情況如下:

總結(jié)語:五代十國實質(zhì)上是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繼續(xù),這種分離趨勢的出現(xiàn)不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五代十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戰(zhàn)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使百姓們苦不堪言,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最終宋太祖趙匡胤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基本統(tǒng)一了中原以南大部地區(qū),使國家又走上了穩(wěn)定向前發(fā)展的軌道。

6

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時期。


五胡十六國

西晉末年,由于八王之亂,北方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北方士族南遷建立東晉,少數(shù)民族在北方紛紛建立政權,其中五胡指的是主要的五個少數(shù)民族,分別為: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的是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這幾個主要的國家。五胡十六國直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涼而結(jié)束,之后進入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給中原地區(qū)帶來了莫大的災難,對北方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出現(xiàn)在唐朝末年,由于安史之亂之后藩鎮(zhèn)割據(jù),很多節(jié)度使割據(jù)一方不聽中央號令,而在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zhèn)也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qū)、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分別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它們雖然為五代政權,但是事實上也是割據(jù)的小朝廷,所以是否為正統(tǒng)而相互斗爭。而除了這幾個位于華北比較強大的政權之外,還有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等十余個割據(jù)朝廷,是為十國。而五代十國由趙匡胤建立宋而結(jié)束

7

什么叫五胡十六國? 什么又叫五代十國?

這兩者差了六百年呢!一個在4世紀,一個在10世紀。

要找出差別,重要在于“胡”和“代”這兩個字,至于究竟是十六國,還是十國,一點也不重要的。

“胡”顧名思義,胡人是也。

五胡十六國這個時期,是胡人文明大發(fā)展的時期,因為胡人一般都是游牧民族,過的是部落游牧生活,不會搞“建政立國”的。

東漢后期,朝廷以及世家大族們?yōu)榱嗽黾觿趧恿捅词袌龉⿷,常常將北疆的游牧民族們強力?nèi)遷,逼迫他們放下弓箭,下得馬來,學著種地,學著織布。

到了兩晉的時候,中國的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并州關中有大量胡人和漢人雜居,所謂“西北諸郡皆為戎居”。

時間到了公元304年,這些胡人已經(jīng)成了氣候,一個又一個紛紛“建國立政”,稱王裂土。

這些裂土稱王的要么是匈奴人,要么是鮮卑人,要么是羌人,要么是氐人,甚至還有高句麗族人,丁零族人,漢族人雖然也有,不多,胡人唱主角。

是為“五胡十六國”,其實不止十六國,恐怕三十個政權也有過。

之所以叫叫十六國,是因為北魏末年有一個歷史學家崔鴻寫了一本《十六國春秋》而得名。

五代十國呢!

五代十國這本大戲雖然也有其他民族的人,但,主角基本是漢族人在唱。大唐滅亡之后,節(jié)度使們繼續(xù)軍閥割據(jù),亂戰(zhàn)一氣,最后被趙匡胤一場“黃袍加身”按下了結(jié)束按鈕。

恩,十國也不是就是說正好有十國,

8

五胡十六國,主要是胡漢矛盾的問題,表現(xiàn)為五胡亂華;五代十國,主要是藩鎮(zhèn)割據(jù)的問題,表現(xiàn)為改朝頻頻。

但,既然是大分裂,所以總會歸結(jié)到暴力和秩序問題,而在底層則是人心和力量的問題。

01.五胡十六國的問題

東漢時期,草原帝國匈奴已經(jīng)被打殘了。但打殘匈奴,并不代表征服草原。因為中原王朝無力向草原輸出秩序。所以,邊地問題始終是以暴制暴的模式。


而以暴制暴就要考慮成本,總不能朝朝都是漢武帝、不滅匈奴誓不休。所以,東漢以后就出現(xiàn)了帝國內(nèi)部去軍事化,而邊疆地區(qū)則代之以胡人雇傭軍。

所以,東漢的力量配置,就是帝國內(nèi)部豪族擔當、帝國邊疆胡人武裝。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等匈奴徹底被收拾服了,也就出現(xiàn)了胡人內(nèi)遷的趨勢。

匈奴人被打得投降了,所以直接帶著民眾向中央帝國投降。東部的鮮卑人,也因為歸附了,所以也要向內(nèi)遷徙。西部的羌人就沒被打服,所以這伙人是一邊往關中打、一邊向中原內(nèi)遷。

胡人內(nèi)遷的問題,直接引發(fā)了胡漢矛盾的問題。

胡人和漢人,就是不同的兩種文明形態(tài)、不同的兩種生活方式。這么兩伙人,你怎么把他們?nèi)诤系揭黄。能融合,則帝國將會獲得新的力量;不能融合,帝國肯定要陷入殘酷的內(nèi)戰(zhàn)。

東漢沒能給出解決方案,甚至也不夠重視。因為皇帝和朝廷已經(jīng)被內(nèi)部豪族搞得疲憊不堪。國家財政出了問題:皇帝和朝廷是真沒錢、豪族和地方是既有權又有錢。

因此,胡漢矛盾在東漢以及漢末三國,就不夠顯著。當時,最顯著的問題是中央集權的問題。最迫切的問題是豪族不死、國家不興;所以,最緊要的任務是怎么削弱豪族、振興朝廷。

曹魏沒能解決,也沒功夫解決,因為三國爭雄。司馬晉去解決了,但解決成了八王之亂。司馬宗室被打殘、豪族被打廢,中央帝國相當于自廢武功。

于是,胡漢矛盾這個大問題,就徹底激化。國家強勢,還能盯住胡人;但國家崩潰,胡人則一定要亂世。

所以,五胡亂華的本質(zhì)就是:胡漢矛盾,在中央帝國的崩潰之下,徹底激化。

02.五胡十六國的脈絡

十六國的提法,出自北魏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即:

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并成、夏為十六。

但,這期間的政權數(shù)量遠不止十六國。北魏自己就算一個,但因為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而且是自家修史,所以就沒算自己。

也不用糾結(jié)到底有多少個,因為比較重要的就是北魏和十六國,其他的要么國祚太短、要么過于邊緣。

十六國亂世,大體是山西和四川這兩個地方率先開啟亂世。

山西,亂世必出梟雄。因為山西高地就是一副吊打四方的姿態(tài),于是誕生了劉漢政權,其后續(xù)是前趙政權。這兩個一脈相承,都是匈奴人建立的。



四川,天下為未亂蜀先亂。原因就是交通不便且內(nèi)部富饒,天然就是割據(jù)的姿態(tài)。于是,氐人遷蜀后,就在這里建立了成漢政權。但是,四川太邊緣,所以雖然割據(jù)但無力逐鹿中原。

胡漢之間是族群矛盾和生活方式的沖突。但這個沖突只是大趨勢。小趨勢肯定是胡人梟雄之間就是逐鹿游戲。

羯人石勒,以河北為根據(jù)地,干廢了前趙政權,建立了后趙政權。后趙時代,基本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但羯人的統(tǒng)治太過殘暴。

關于胡漢矛盾,羯人給出的方案是胡人欺負漢人。

漢人肯定要反抗,但因為缺乏強有力的組織者,所以反抗雖然劇烈卻難以重新建立一個漢人政權。唯一的漢人政權東晉,直接跑到長江邊上釣魚了,所以完全沒指望。后趙將軍、漢人冉閔,發(fā)動天下屠胡,基本上把羯人一支就給干廢了。

十六國亂世,接下來就是東西爭霸。

山西與河北的匈奴人和羯人,全廢了。然后,就是東部的鮮卑人和西部的氐羌人,開始稱雄。

東北的慕容鮮卑殺入中原,建立了前燕政權。但前燕的處境非常難受,東晉虎視眈眈要北伐;草原的丁零等胡人也要入主中原。



但關鍵是關中的氐人和羌人也崛起了。氐人苻堅,關于胡漢矛盾的解決方案,就是混一胡漢。不論漢人還胡人,只要是人才我就用、只要來歸附我就歡迎。所以,前秦的政權就不是氐人一支的力量,而是關中胡人與漢人一起聯(lián)合起來,逐鹿天下。這種情況下,鮮卑人,肯定干不過。于是,前秦統(tǒng)一北方,甚至還控制了西域,重新為北方天下建立了秩序。

但苻堅搞混一胡漢,也遭遇了問題。問題就是步子太大、太快。漢人可能還能接受前秦輸出的秩序,但其他胡人肯定不干。所以,在淝水之戰(zhàn)后,北方再次分裂。

十六國進入了收尾階段,南北朝立。

羌人在關中地區(qū)建立了后秦政權,慕容鮮卑在中原建立了后燕政權。但是,北邊的拓跋鮮卑,也就是北魏,開始崛起;南邊的北府軍,也就是劉裕一系,開始北伐。所以,后秦和后燕,只能一起悲催,要么被南邊打、要么被北邊揍。

不是還有五涼政權嗎?五涼說重要也重要,因為很多漢人跑到了西北一帶。所以,涼州成為當時北方的文化巔峰。但五涼也可以說不重要,中原亂世,五涼無力逐鹿;中原治世,五涼只能投降。所以,五涼就沒法多說了。



后秦、后燕集體悲催。于是,北方中原就是北魏與東晉爭霸。但沒多久,東晉就被劉宋取而代之了。所以,南朝基本上在這時候開始了。至于北方,南朝已經(jīng)無力問津。

這期間,在山西和寧夏一帶,突然冒出了一個匈奴人的大夏政權。領袖赫連勃勃很厲害,但只是一代豪杰。在他死后,大夏政權就被北魏滅國。北朝自此開始。

03.五代十國的問題與脈絡

脈絡很簡單,就是一個軍事集團和兩個地理坐標。問題是藩鎮(zhèn)割據(jù),而任務則是怎樣在大唐之后建立一個強勢的中原王朝。

朱溫代唐建梁,繼承了黃巢起義軍的強勢,打翻了大唐藩鎮(zhèn),也終結(jié)了大唐。朱溫這個大唐節(jié)度使,就是黃巢起義軍。因為朱溫本是反正投降大唐的,在剿滅黃巢的過程中,基本上招服了黃巢起義軍。



這時候的問題,仍舊出現(xiàn)在山西。還是那句話:亂世山西必出梟雄。而這時候的山西高地盤踞著一伙沙陀人。而五代十國的最強力量,就是沙陀軍事集團。

沙陀軍事集團在李存勖時期,消滅了朱溫建立的后梁政權,建立了后唐政權。因為沙陀軍事集團太猛,所以,接下來根本沒有別人什么事。中原逐鹿,就是沙陀軍事集團的內(nèi)部權力斗爭。

沙陀人入主中原后,在河南的汴梁與洛陽之間,建立了新王朝。后期主要是汴梁。但新王朝非常頭疼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歷史問題,即藩鎮(zhèn)割據(jù);一個是時代問題,即山西最強。作為沙陀軍事集團的根據(jù)地,山西這個地方一直是軍事最強。而作為新王朝的建都根據(jù)地,河南這個地方一直是王氣最旺。所以,沙陀軍事集團但凡內(nèi)亂,就是山西打河南,然后新的沙陀雄主重新建立一個新王朝。而接下來,這個過程還要繼續(xù)重復。



后唐之后是后晉,后晉之后是后漢,五代梁唐晉漢周,后唐、后晉、后漢,全是沙陀人建立的。而后周也是脫胎與沙陀軍事集團,所不同的是:后周開國之君郭威是漢人。

五代王朝是怎么結(jié)束的?

一個是自后梁以來的侍衛(wèi)親軍逐漸演化成后周的中央禁軍,新王朝掌握了最強軍事武裝,所以藩鎮(zhèn)割據(jù)的問題逐漸被解決。你打不過朝廷,就沒必要造反了。

一個是沙陀軍事集團在累年征戰(zhàn)中把自己給打沒了,五代十國之后,基本上就找不到沙陀人了。所以,山西與河南這連個地理坐標,就只剩下河南。

但,藩鎮(zhèn)問題徹底解決了嗎?后周的中央禁軍你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后,算是在力量上和制度上給解決了。士大夫主朝堂的北宋,算是在思想上和路徑上給解決了。但這種解決也是一種自廢武功。之后,中央王朝在軍事上就一直羸弱、始終不強。

04.俯瞰兩個亂世的問題與任務

五胡亂華的主要問題是胡漢矛盾,所以任務是實現(xiàn)民族融合。五代十國的主要問題是藩鎮(zhèn)割據(jù),所以任務是重建統(tǒng)一王朝。

但歷史問題和時代任務,都非常難以解決。所謂英雄,往往都是在問題即將化解之時、在任務臨門一腳之刻,才會出現(xiàn)。

所以,歷史一直是在殘酷地演化中流血流淚。

五胡十六國殺得更為慘烈,也更為持久,持續(xù)了136年。期間,試驗了各種版本的解決方案。最早的劉漢政權,試圖以漢化民,劉淵以大漢余脈自居,試圖統(tǒng)一中原。但這個方案無法團結(jié)匈奴人。于是,前趙和后趙就是一味的胡人欺負漢人。氐人苻堅雄才偉略,搞混一胡漢,不搞壓迫,咱們直接搞融合。但各支胡人力量太強,根本就不給你融合的機會。于是,北魏開始試驗胡人漢化,就是胡人向漢人學習。但是,六鎮(zhèn)起義又把北魏打到終結(jié)。所以,十六國期間沒能解決的時代問題,只能留給了南北朝。



五代十國殺得也很慘烈,但持續(xù)的時間不長,總共半個多世紀。短暫的原因,就是解決方案是現(xiàn)成的。唐朝就已經(jīng)有了,具體就是后期的神策軍制度。所以,只要中央王朝控制了強大的武裝力量,就可以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于是,新王朝的主要任務是如何集中暴力和如何輸出暴力。但這個任務,同樣不輕松,歷經(jīng)了半個多世紀的血與火的洗禮。

十六國是輸出什么秩序的問題,但十六國一直沒想明白,根本就不知道輸出一個什么樣的秩序,才能把胡漢兩撥人給融合到一起。

五代十國是如何輸出暴力的問題,梁唐晉漢周都想明白了,但不知道怎么去完成這個暴力輸出,而最強軍事集團沙陀人又始終搞不定自己。

決定歷史的是人心和力量。

五胡十六國,主要是人心的問題;五代十國,主要是是力量的問題。但有時候人心和力量,其實是一回事。

人心的支持,遲早會形成力量;力量的強大,最終要落到人心。

歷史演化的結(jié)果,并非是東風壓到西風。要么暴力征服人心、要么暴力消滅暴力,都只是在用新問題取代就問題。只有洞察世勢的想象力和腳踏實地的身體力行,才能以更高的效率接近演化的結(jié)果、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但,從來卻都是說起來簡單,而做出來太難。而做出來的方案,又從來沒有完美可言。所以,后之視前,總有一種時候諸葛的通透,而身臨其境卻從來都是摸不著頭腦。歷史也只有在不完美中不斷演化,卻又在演化中給人悲愴和啟示。

9

五胡十六國也叫東晉十六國,指的是西晉被少數(shù)民族滅亡,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此事晉朝已經(jīng)失去了對中原的統(tǒng)治,形成了割據(jù)實力,出現(xiàn)了十六國歷史上成為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是指唐朝末年,節(jié)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超,歷史上成為后梁,而從907年到960年北宋建立之前,50多年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同時還有與五個朝同時并存的是個國家,歷史上成為五個朝代。

10

從:前:304一329:漢趙:304一329:這時代稱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907一978: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吳南唐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吳越北漢。上述有謬誤五胡十六國旡明確嗒問望指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