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更正一下,“武昌起義”不是在武漢打響的,而是在武昌。武漢和武昌是兩個概念。

辛亥革命第一槍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打響,具體來說就是清朝的新軍營發(fā)生了兵變。

之所以在武昌打響,原因有兩條:第一是清軍內(nèi)部腐敗無能的人占據(jù)高位且貪得無厭,有為青年軍官升遷無路,于是對清政府不滿。

(武昌起義)

第二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之前就在新軍營開展了地下工作。為什么在新軍營開展工作呢?因為新軍營里士兵都是一些有文化知識的進步青年,八旗子弟比較少,有為青年更容易接受革命思想。于是乎經(jīng)過宣傳和發(fā)動,武裝兵變水到渠成。

武昌兵變又稱武昌起義,因為這一年是辛亥年,又稱辛亥首義,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武昌起義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1911年9月期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同志密謀發(fā)動武昌起義。

經(jīng)過醞釀,武昌起義指揮部成立了:蔣翊武任軍事總指揮,孫武任軍政部長,同時指揮部決定起義的時間定為1911年10月6日,即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一天。

為什么定為八月十五呢?意思是說明朝推翻元朝時,是在八月十五這一天殺韃子,八月十五具有特定的意義。

于是乎新軍士兵們就焦急等待著10月6日到來。

誰知道到了9月24日夜晚,新軍營里發(fā)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一下子打亂了原計劃。

原來新軍營里有兩個士兵和長官發(fā)生了爭執(zhí),爭執(zhí)之下動了槍,當官的就把士兵的槍收了起來。

沒有了槍還怎么起義呢?有鑒于此,指揮部決定推遲10天,等這事過去了,發(fā)了槍再起義。

繼續(xù)等吧,這種熬煎是痛苦的。

誰知道到了10月9日下午,意外的事情再次發(fā)生了。

原來總指揮孫武在這一天為起義烘烤炸藥,不慎引起炸藥爆炸,爆炸聲驚動了軍警,等軍警趕到的時候,孫武等人早跑了。

之后軍警經(jīng)過搜查,在孫武居住地方搜獲了革命黨的名單,接下來軍警按名單抓人,一時之間革命同志死得死逃得逃。

比如像總指揮孫武、蔣翊武等人都跑了,起義一時之間陷入了僵局。

(蔣翊武)

然而意外再一次發(fā)生了,時間到了1911年10月10日晚上7點多,突然一聲槍響,頓時劃破了原本寧靜的夜晚,槍聲來自武昌城內(nèi)紫陽橋南的新軍工程第8營。

講真這一槍首開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開槍的是第八營士兵程正瀛。

難道程正灜發(fā)出了起義的信號?非也。

原來在這一天的晚上,第八營一名叫陶啟勝的排長在查鋪時,當他發(fā)現(xiàn)一個叫金兆龍的班長手持步槍和衣而睡,陶排長警惕性很高,立即懷疑金兆龍圖謀不軌想造反。

事實確也如此,原來第八營起義召集人熊炳坤在得知起義領導人死得死逃得逃的情況下,決定不再等待起義命令,而是以槍聲為號,帶領新軍革命士兵準備當晚起義。

恰好就在這時候陶排長查鋪發(fā)現(xiàn)了異常情況,陶排長要繳了金兆龍的槍,這時和金兆龍同一宿舍的士兵程正瀛上前幫忙,情急之下開槍結(jié)果了陶排長。

(程正灜)

聽到槍聲以后,新軍士兵以為打響了起義的信號,武昌起義隨之爆發(fā)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科書和國父孫中山認為熊炳坤是武昌首義開槍人。其實開第一槍的是士兵程正灜。

不過從發(fā)動和組織士兵起義的角度來看,熊炳坤無疑是帶頭人,說他是武昌起義開槍第一人也沒有錯。

文/秉燭讀春秋

最佳貢獻者
2

要想比較穩(wěn)妥的辦好一件事,人、財、物三要素必須完備,要進行一場夠規(guī)模有力度的起義,同樣需要相似的三要素,即較多的同志、較充裕的經(jīng)費、足夠的槍炮彈藥。

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所進行的數(shù)次起義之所以不成功與起義的三要素不完備有很大關系。而武昌起義,這三要素是相當完備的。

首先,人的方面,張之洞大舉興學,派遣學生留日,這些留日學生看到了日本的進步,卻沒有找到日本所以能進步的根源,只是簡單地將中國的落后歸結(jié)于朝廷的腐敗無能,大多變成了革命黨,最不濟也是同情贊同革命,這些學生回國后自然不是省油的燈。不僅如此,張之洞在湖北招練新軍時,也要求士兵能識字寫字,并能略通文理,雖然其意在提高新軍素質(zhì),客觀上卻為革命黨人在新軍中宣傳革命并最終控制新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其次,財?shù)姆矫妫瑥堉催@個理財高手為革命黨留下了充裕的經(jīng)費。張之洞長期擔任湖廣總督,苦心經(jīng)營湖北二十余年,家底頗豐,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之后,張之洞為了籌巨款、辦大事,提高了舊稅,加收了新稅,財政收入杠杠的。武昌起義暴發(fā),革命軍面對唾手得來的巨額財富樂得都找不著北了:藩庫存銀一百二十多萬兩,銅幣局存現(xiàn)洋七十余萬兩,銀八十余萬兩,銅元四十萬;官錢局有銅元二百萬,官票八百萬張……總計高達四千余萬!

再說物的方面,武昌起義當晚,革命黨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后同樣樂得找不著北:里面有德制毛瑟槍五千余支、日式65毫米步槍一萬五千余支、漢陽造步槍二萬六千余支、漢陽造57毫米山炮三十多門、德國克虜伯50毫米快炮十五門、日本三一式75毫米野戰(zhàn)陸路炮三十六門等等。還有一個別的地方?jīng)]有的巨大優(yōu)勢:漢陽有造槍炮的兵工廠!

政府留下的雄厚資金、楚望臺的器械、漢陽兵工廠的充裕產(chǎn)能,為革命軍的迅速壯大提供了保障,北洋軍要想在短時間內(nèi)平定武昌已幾無可能。就在雙方拉鋸戰(zhàn)中,十四行省先后獨立,局面愈發(fā)不可收拾……

辛亥革命,就成功了。

難怪辜鴻銘說:“民國成立,是孫中山和張之洞合作的結(jié)果”。

孫中山也說:“以南皮(張之洞)造成楚材,顛覆滿祚,可謂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一句話,之洞是革命的臥底呀。

3

感謝邀請!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第一槍,有其地理因素和人為因素,及有其必然性和有其偶然性。試分析如下:

第一【必然性】(1)辛亥革命前,反清革命運動活動地和人物絕大多數(shù)處在南方和是南方人領導。1903年11月,湖南黃興建立華興會。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團體。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 陳天華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小團體的成員陸續(xù)加入。并在南方多地發(fā)動了許多次起義,皆屢敗屢戰(zhàn),但南方是革命的主要地區(qū)。

(2)武漢成為《同盟會中部總部》重點發(fā)展之地。由于中國同盟會孫、黃二人意見不統(tǒng)一,面臨分裂。湖南人宋教仁、黃興等人對孫中山徹底失望,為了讓革命不至于半途而廢,宋教仁、譚人鳳等人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部,調(diào)整革命策略、重整革命隊伍,以期早日革命成功。宋教仁以政治家的膽識,徹底否定了孫中山在兩廣沿海地區(qū)零敲碎打的自殺式會黨策略。中國同盟會中部總部在上海成立后,宋教仁作為中部總部的靈魂人物,領導革命黨人以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為革命重心,加強與各革命團體的聯(lián)系與聯(lián)合,并制訂了1913年在兩湖及江、淅同時起事的戰(zhàn)略部署。武漢由于地處“九省通衢”,工商、交通發(fā)達,又是清王朝在南方的最重要的督撫之地,故所以成為同盟會中部總部重點發(fā)展之處,文學社和共進會一直以武昌新軍士兵作為主要工作對象。1911年3月,武漢新軍各標營均已經(jīng)建立起文學社的組織。共進會主要集中于新軍第八鎮(zhèn)第16協(xié)第32標內(nèi)發(fā)展會員。武昌起義時已經(jīng)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約占新兵總?cè)藬?shù)的三分之一。

(3)四川的保路運動,極大地牽制了和削弱清王朝在武漢的兵力,使革命黨起義具備一定的有利條件。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農(nóng)民在中國同盟會和會黨組織哥老會的領導下組成保路同志軍起義,圍攻省城,與清兵交戰(zhàn),附近州縣群眾紛紛響應,幾天內(nèi)隊伍發(fā)展到20多萬。榮縣宣告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變,成都被圍后,非常驚恐,將四川總督趙爾豐免職,并調(diào)渝漢鐵路督辦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端方抽調(diào)了三分之一湖北新軍軍力取道宜昌,進入四川,武昌登時空虛。

(4)湖北武漢的革命團體統(tǒng)一整合為革命黨,并決定舉行武裝起義。1911年9月14日,湖北共進會、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領導人孫武、劉復基、劉公、蔣翊武、王憲章、居正等人在雄楚樓十號劉公寓所集會,認為湖北新軍主力調(diào)走后,武昌空虛,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之勢。鑒于對形勢的共識,劉復基建議如果此刻發(fā)動起義,共進會、文學社應該進行合作,“事成則卿,不成則烹”,同心協(xié)力,爭取勝利。9月23日,兩個革命組織共進會、文學社宣布合并,一律統(tǒng)稱“武昌革命黨人”。并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起義時間定為10月6日,后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

笫二【偶然性】(1)起義前夕,突發(fā)事變。1911年10月8日晚,起義總指揮蔣翊武被捕,后跳出巡警署圍墻逃跑。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秘密制造炸彈時發(fā)生事故,不幸被炸傷。俄國巡捕前來搜查,孫武和其他人脫逃,但起義的文件、旗幟等被搜走。湖廣總督瑞澄聞聽此事后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彭楚潘、劉復基、楊洪勝三人就義。武昌地區(qū)革命黨主要首領由于被捕、被殺和失聯(lián),革命黨人群龍無首,倉促中貿(mào)然打響了反清第一槍。偶然中成就了必然,這些必然性就是宋教仁、黃興等同盟會中部總部辛苦努力的結(jié)果,此時此刻與孫文等基本上無關。辛亥革命終于爆發(fā),結(jié)束了中國歷史二千多年的封建皇帝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4

辛亥年八月初九,瑞澄收到密電,大意是說收到各國家的照會,潛伏在長江一帶的革命黨人,要在武昌起義;其后又接連收到英美兩國領事的照會,說是革命黨人已定于農(nóng)歷十五、十六兩日聚集在鄂起義,并約定陸軍第三十標步兵同時響應起義。瑞澄嚇得手足無措,忙命人去請統(tǒng)制張彪商議對策,決定調(diào)集部隊,對武昌臨時戒嚴。當時武昌新軍共有一萬六千人,聯(lián)合組為步兵隊、馬隊、炮隊三種,都歸張彪統(tǒng)帶。其實這些新軍除了少數(shù)人不同意以外,大部分人是支持起義的,只是張彪這個長官不知道而已。

到了中秋節(jié),武昌的大小官員如坐針氈,等到晚上也毫無動靜。原因是起義部隊見到清府戒嚴,不能輕舉妄動,改時間了。兩湖總督瑞澄仍然積極戒備,如臨大敵。他想到漢陽軍工廠是制造武器火藥重地,現(xiàn)在只有四十一標二營駐守,害怕該營長難以服眾,需要派員大將才好。張彪建議混成協(xié)統(tǒng)黎元洪,人很老成,可以委以重任。并命令長江艦隊多艘艦艇向武漢靠攏,加強防衛(wèi)。

革命黨人孫武10月9日這天在漢口俄租界寓所內(nèi)親自裝置炸彈,不慎引起爆炸,孫武受傷逃跑到秘密場所,召集同志們開會,孫武說:“我的傷勢到?jīng)]有什么大礙,但這地點已經(jīng)暴漏,因此受株連的同志一定不少,我們要馬上起義,定在當晚以炮響為起義信號!蓖緜儗O武送去醫(yī)院,兩名剛從醫(yī)院出來的同志被巡捕捉住,在審訊過程中,這兩個人均不等審問,爭先自報家門,叛變革命,他們一個叫秦禮明,一個叫龔霞初,還供出多處革命黨人聚集場所。導致二十多名革命同志被捕,連夜押送武昌處決。

這天晚上,又有三處革命黨人藏身之處被暴露,總督瑞澄知道手下的標兵已經(jīng)靠不住,命令張彪親自帶隊去抓捕,在小朝街吳公館,發(fā)現(xiàn)8個革命黨人,正在收拾槍支彈藥,于是上前一舉抓捕。又在另外兩處,抓獲革命黨人27人,其中還有一個女黨員龍韻蘭。并搜出彈藥多箱,槍支數(shù)十件。陸軍憲兵隊的一個隊長彭楚藩也被衛(wèi)兵認出是革命黨人,其中還有一個不確定身份,但這個人自己叫道:“我是劉復基,也是革命黨人,要去一起去。”這些人被押到督府。這個彭楚藩好樣的,在審訊過程中,毫無懼色,挺身不跪,被嚴刑拷打,但彭楚藩毫不屈服,而且大罵“滿奴”不停,被當場斬首。審訊劉復基時問道:“你的死黨有多少人,快快講來。”劉復基道:“除了你們滿奴漢奸,其他人都是我的同志,還有什么好問,不如將我快快殺了罷!白罱K也英勇就義。

與此同時,在雄楚樓北面橋高等小學旁邊的洋房里,革命黨人正在忙著印刷告示,編寫起義人員名冊。清兵們沖進大門,當場捉到數(shù)人,只有少數(shù)人翻墻逃走了。

官兵們就把搜集的物品送交督府。總督瑞澄翻開名冊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里面參加起義的大半都是軍隊里的人,便下令按名字緝拿,大批革命軍人被殺害。此情況對起義的部隊十分不利,工程第八營左隊的士兵悄悄地商量道:“現(xiàn)在形勢騎虎難下,朝夕不保,我們進也是死,退也是死,還不如趁早下手!比珷I官兵哄然答應,開始準備,各部隊扯下肩章,袖纏白布為統(tǒng)一標識。督察隊長官阮榮起來阻攔道:“你們這是要造反嗎?”一句話還沒說完,就中彈身亡;右隊隊長黃坤榮、排長張文濤等人,也聞聲出來阻攔道:“求你們千萬別造反!爸宦犈榕閮蓸,兩人也都被打死。后隊隊長羅子青見些情形,連忙大聲呼喊道:“今天兄弟們的這番舉動,我非常贊成,愿意跟在你們一起起義!贝蠹叶歼B聲大叫:“這才是男兒好漢!爱敃r一片“殺滿奴、殺死旗人”的叫喊聲,驚天動地。到了10月10日晚上九點鐘,步隊二十九、三十兩標的官兵也連殺帶隊長官二人、排長二人、隊官一人,呼應起義

八旗兵這時也組織部隊和起義部隊進行巷戰(zhàn),被擊斃百余人。十點多鐘,張彪見到形式無法掌控,連連跺腳道:“完了!完了!這時還不快跑,等什么呢?”于是脫去軍裝,穿著一件半舊長衫,帶著金銀細軟,全家老小一溜煙霧逃出城去了。

再說起義的工兵部隊占領了火藥局,補充彈藥一路打到總督府,只見煙火沖天,人聲鼎沸,原來在總督府的附近的炮馬兩支起義部隊,得知消息,已經(jīng)開戰(zhàn),正打得不可開交。幾路起義部隊合并,打得守衛(wèi)人仰馬翻?偠饺鸪未蠼虚_槍,各部隊回答道:“等黎元洪來,才能開槍!比鸪螣o法,只得叫預備隊將家眷送出城,暫時躲在戰(zhàn)船上。

關鍵來了!革命軍從九點開始起義,鬧了半夜,由于時間倉促,連個帶頭的都沒有,十分混亂。眾人商議,都說這樣下去可不行,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協(xié)統(tǒng)黎元洪大人平日待我們親如兄弟,應該推舉他來做都督,大家都表示同意。于是一眾人來到黎公館,砸破大門沖了進去,大聲喊叫:”黎大人在哪里,我們有要事相求!”而黎元洪在房內(nèi)不知道外面發(fā)生了什么事,連忙逃往密室躲避,士兵們選了幾個代表上前跪地求道:“革命以拯救老百姓為宗旨,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起義了,部隊不能沒有統(tǒng)帥,請您出任我們的都督!”黎元洪喜出望外,原來是這么回事,嚇死老子了。黎元洪之所以在那種情況下能出任都督是各種因素促成的,這里暴露出革命黨人的許多不足,但從當時的情景來看,推選黎為都督,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安定了人心,有利于革命的發(fā)展。

5

武漢是個藏龍臥虎之地,但從不張揚。從古代至今即使實力雄厚也未示人于天下,低調(diào)的有點讓人望而生畏!以武漢這個地理位置,是極其重要的軍事要塞。清朝末年,各地起義軍不斷被清政府鎮(zhèn)壓,準備在湖南起義的北伐新軍就駐扎在離武昌不遠的長江以南地方,而各地的造反運動此起彼伏,當年1911年9月份四川的保路運動成為震驚朝廷的事件,調(diào)動了大量鎮(zhèn)守武昌城的士兵。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打響。十月十日當天,三名革命黨人(彭劉洋烈士)在武昌城內(nèi)被處決,晚上全城宵禁,一個排長出來到墻角解手,被哨兵發(fā)現(xiàn)并擊傷,哨兵被俘后,湖南籍同鄉(xiāng)為哨兵打抱不平,連夜趕往駐扎在江夏的新軍…(這里省略1000字)于是有三路起義軍匯集在晚上12:00開始攻城,一直到第二天凌晨5:00武昌城被攻破…。我認為,這一搶即使不是哨兵打的,肯定還會有其他人打這第一槍,這偶然中存在著必然!

6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在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旗幟下進行的。它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積著的憤怒和仇恨的大爆發(fā)。這次革命發(fā)展的極其迅猛。武昌楚望臺的槍聲一響,革命的烽火很快燃遍全國,形成燎原之勢。統(tǒng)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政府在熊熊烈火中迅速地倒塌下去,“中華民國”在一片欣喜若狂的歡呼聲中誕生。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便處在這樣的歷史時刻。近代以來,外國侵略和封建統(tǒng)治給中國帶來的災難實在是太深重了,中國人民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前仆后繼,英勇反抗,都沒有成功。太平天國失敗了,義和團失敗了,辛亥革命一度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最后留下的仍然是一片令人難熬的黑暗!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武漢當時兵力空虛,新軍集中,新軍的主要力量是二十世紀留日學生,這些學生絕大多數(shù)人最初的政治態(tài)度還是比較溫和的,他們認為,中國要達到獨立富強,得從教育著手,這才是根本之圖。決定性的的轉(zhuǎn)折是1903年夏的拒俄事件。這時,沙俄揚言要強行吞并中國的東北。在廣大愛國青年看來,這是列強瓜分中國的信號。他們懷著極端悲憤的心情,自動組織拒俄義勇隊,要求在清朝政府統(tǒng)率下武悍然加以鎮(zhèn)壓。可是,反動腐朽的清朝政府卻指責學生“名為拒俄,實為革命”,悍然加以鎮(zhèn)壓。這不能不極大地激怒了原來就群情激奮的愛國學生。于是留日學生中的政治傾向倏然為之一變,革命的要求頓時上升到主流地位,反滿宣傳也陡然高漲起來。這以后不久,陳天華在巜猛回頭》中就一針見血地點明:“列位,你道現(xiàn)在的朝廷仍然是滿洲的嗎?多久是洋人的了!”“洋人的朝廷”這個帶根本性的問題被陳天華一語道破后,立刻在愛國人民中形成一種普遍的新的覺悟。把反對外國侵略者同反對國內(nèi)反動統(tǒng)治者聯(lián)結(jié)在一起,這在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進程中應該是一個重大飛躍。他們指出:只有采取革命的手段,才能將中華民族從危亡中挽救出來。武漢政治氣氛濃厚,革命思潮涌動,新軍基礎好!因此辛亥革命選擇武漢打響第一槍是順歷史潮流而動,是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是革命軍的必然選擇!

7

一是清庭當前組建皇族內(nèi)閣,倒行逆施。二是反清獨立的火種在武昌新軍的傳播深廣。三是四川保路運動爆發(fā),湖北抽出大部軍隊去鎮(zhèn)壓,武昌防務空虛。四是社會與時代變化了,滿人封建統(tǒng)治制度與手段不適合了。

8

必然中的偶然,革命的爆發(fā)是必然的,在武漢爆發(fā)也有偶然的成分。當時四川保路運動爆發(fā),駐扎在武漢的軍隊被調(diào)到四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留守武漢的主要是新軍,新軍里的同盟會勢力很強大,而且同情革命,接受民主思想的官兵很多,革命派在新軍中有深厚的基礎。革命爆發(fā)后,當時的湖廣總督有意鎮(zhèn)壓,但是被左右親信以及家眷苦勸,最后逃上軍艦遠循上海了,革命政權趁勢占領武漢三鎮(zhèn),第一個革命政權站穩(wěn)了腳跟,由此引發(fā)各省響應紛紛宣布獨立于滿清政府。

9

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漢打響因為是辛亥年,推翻帝制的反清第一槍卻不是。只是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結(jié)束中國封建制度,意義非凡。武昌作為軍事重鎮(zhèn),軍源軍械都充足,而作為接受西方思想影響較早較徹底的地方,平權,民生,民主的思想已有廣泛基礎,最根本的是漢軍當時多為湖廣兵源,其對滿清正統(tǒng)早看不慣,湘軍曾想擁曾國藩稱帝就是先兆,因而當武昌打響第一槍后,南方馬上呼應成燎原之勢,綱領宣傳抓住重點首先是驅(qū)除韃虜,其后才是建立共和,可以說是充分考慮到當時國情,這在其后也被中國共產(chǎn)黨復制,如抗日御虜,國共合作。建立共和和國共合作都是承認山頭武裝,各派利益容易統(tǒng)合,有了正確的綱領,首義才有可能不遭北軍瘋狂鎮(zhèn)壓,進而反逼清廷退位。天時昭然,地利武昌,人心思變,壯士鐵血,奮臂一呼,開天辟地何難哉耳?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國運動后續(xù),兩廣西學而孕太平漢族覺醒,兩湖西用而就首義華夏復生。其勢必然,而武漢人敢為人先,則勢成形之要點也。

10

辛亥革命第一槍在武漢打響因為是辛亥年,推翻帝制的反清第一槍卻不是。只是辛亥革命埋葬了清王朝,結(jié)束中國封建制度,意義非凡。武昌作為軍事重鎮(zhèn),軍源軍械都充足,而作為接受西方思想影響較早較徹底的地方,平權,民生,民主的思想已有廣泛基礎,最根本的是漢軍當時多為湖廣兵源,其對滿清正統(tǒng)早看不慣,湘軍曾想擁曾國藩稱帝就是先兆,因而當武昌打響第一槍后,南方馬上呼應成燎原之勢,綱領宣傳抓住重點首先是驅(qū)除韃虜,其后才是建立共和,可以說是充分考慮到當時國情,這在其后也被中國共產(chǎn)黨復制,如抗日御虜,國共合作。

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第一槍,有其地理因素和人為因素,及有其必然性和有其偶然性。試分析如下:

第一【必然性】(1)辛亥革命前,反清革命運動活動地和人物絕大多數(shù)處在南方和是南方人領導。1903年11月,湖南黃興建立華興會。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光復會,江蘇、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團體。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 陳天華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作為全國的革命領導中心。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以及其他小團體的成員陸續(xù)加入。并在南方多地發(fā)動了許多次起義,皆屢敗屢戰(zhàn),但南方是革命的主要地區(qū)。

(2)武漢成為《同盟會中部總部》重點發(fā)展之地。由于中國同盟會孫、黃二人意見不統(tǒng)一,面臨分裂。湖南人宋教仁、黃興等人對孫中山徹底失望,為了讓革命不至于半途而廢,宋教仁、譚人鳳等人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部,調(diào)整革命策略、重整革命隊伍,以期早日革命成功。宋教仁以政治家的膽識,徹底否定了孫中山在兩廣沿海地區(qū)零敲碎打的自殺式會黨策略。中國同盟會中部總部在上海成立后,宋教仁作為中部總部的靈魂人物,領導革命黨人以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為革命重心,加強與各革命團體的聯(lián)系與聯(lián)合,并制訂了1913年在兩湖及江、淅同時起事的戰(zhàn)略部署。武漢由于地處“九省通衢”,工商、交通發(fā)達,又是清王朝在南方的最重要的督撫之地,故所以成為同盟會中部總部重點發(fā)展之處,文學社和共進會一直以武昌新軍士兵作為主要工作對象。1911年3月,武漢新軍各標營均已經(jīng)建立起文學社的組織。共進會主要集中于新軍第八鎮(zhèn)第16協(xié)第32標內(nèi)發(fā)展會員。武昌起義時已經(jīng)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約占新兵總?cè)藬?shù)的三分之一。

(3)四川的保路運動,極大地牽制了和削弱清王朝在武漢的兵力,使革命黨起義具備一定的有利條件。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農(nóng)民在中國同盟會和會黨組織哥老會的領導下組成保路同志軍起義,圍攻省城,與清兵交戰(zhàn),附近州縣群眾紛紛響應,幾天內(nèi)隊伍發(fā)展到20多萬。榮縣宣告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變,成都被圍后,非常驚恐,將四川總督趙爾豐免職,并調(diào)渝漢鐵路督辦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端方抽調(diào)了三分之一湖北新軍軍力取道宜昌,進入四川,武昌登時空虛。

(4)湖北武漢的革命團體統(tǒng)一整合為革命黨,并決定舉行武裝起義。1911年9月14日,湖北共進會、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領導人孫武、劉復基、劉公、蔣翊武、王憲章、居正等人在雄楚樓十號劉公寓所集會,認為湖北新軍主力調(diào)走后,武昌空虛,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之勢。鑒于對形勢的共識,劉復基建議如果此刻發(fā)動起義,共進會、文學社應該進行合作,“事成則卿,不成則烹”,同心協(xié)力,爭取勝利。9月23日,兩個革命組織共進會、文學社宣布合并,一律統(tǒng)稱“武昌革命黨人”。并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起義時間定為10月6日,后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

笫二【偶然性】(1)起義前夕,突發(fā)事變。1911年10月8日晚,起義總指揮蔣翊武被捕,后跳出巡警署圍墻逃跑。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14號秘密制造炸彈時發(fā)生事故,不幸被炸傷。俄國巡捕前來搜查,孫武和其他人脫逃,但起義的文件、旗幟等被搜走。湖廣總督瑞澄聞聽此事后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彭楚潘、劉復基、楊洪勝三人就義。武昌地區(qū)革命黨主要首領由于被捕、被殺和失聯(lián),革命黨人群龍無首,倉促中貿(mào)然打響了反清第一槍。偶然中成就了必然,這些必然性就是宋教仁、黃興等同盟會中部總部辛苦努力的結(jié)果,此時此刻與孫文等基本上無關。辛亥革命終于爆發(fā),結(jié)束了中國歷史二千多年的封建皇帝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