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更正一下,“武昌起義”不是在武漢打響的,而是在武昌。武漢和武昌是兩個概念。
辛亥革命第一槍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打響,具體來說就是清朝的新軍營發(fā)生了兵變。
之所以在武昌打響,原因有兩條:第一是清軍內(nèi)部腐敗無能的人占據(jù)高位且貪得無厭,有為青年軍官升遷無路,于是對清政府不滿。
(武昌起義)
第二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之前就在新軍營開展了地下工作。為什么在新軍營開展工作呢?因為新軍營里士兵都是一些有文化知識的進步青年,八旗子弟比較少,有為青年更容易接受革命思想。于是乎經(jīng)過宣傳和發(fā)動,武裝兵變水到渠成。
武昌兵變又稱武昌起義,因為這一年是辛亥年,又稱辛亥首義,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武昌起義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1911年9月期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同志密謀發(fā)動武昌起義。
經(jīng)過醞釀,武昌起義指揮部成立了:蔣翊武任軍事總指揮,孫武任軍政部長,同時指揮部決定起義的時間定為1911年10月6日,即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一天。
為什么定為八月十五呢?意思是說明朝推翻元朝時,是在八月十五這一天殺韃子,八月十五具有特定的意義。
于是乎新軍士兵們就焦急等待著10月6日到來。
誰知道到了9月24日夜晚,新軍營里發(fā)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一下子打亂了原計劃。
原來新軍營里有兩個士兵和長官發(fā)生了爭執(zhí),爭執(zhí)之下動了槍,當官的就把士兵的槍收了起來。
沒有了槍還怎么起義呢?有鑒于此,指揮部決定推遲10天,等這事過去了,發(fā)了槍再起義。
繼續(xù)等吧,這種熬煎是痛苦的。
誰知道到了10月9日下午,意外的事情再次發(fā)生了。
原來總指揮孫武在這一天為起義烘烤炸藥,不慎引起炸藥爆炸,爆炸聲驚動了軍警,等軍警趕到的時候,孫武等人早跑了。
之后軍警經(jīng)過搜查,在孫武居住地方搜獲了革命黨的名單,接下來軍警按名單抓人,一時之間革命同志死得死逃得逃。
比如像總指揮孫武、蔣翊武等人都跑了,起義一時之間陷入了僵局。
(蔣翊武)
然而意外再一次發(fā)生了,時間到了1911年10月10日晚上7點多,突然一聲槍響,頓時劃破了原本寧靜的夜晚,槍聲來自武昌城內(nèi)紫陽橋南的新軍工程第8營。
講真這一槍首開武昌起義的第一槍,開槍的是第八營士兵程正瀛。
難道程正灜發(fā)出了起義的信號?非也。
原來在這一天的晚上,第八營一名叫陶啟勝的排長在查鋪時,當他發(fā)現(xiàn)一個叫金兆龍的班長手持步槍和衣而睡,陶排長警惕性很高,立即懷疑金兆龍圖謀不軌想造反。
事實確也如此,原來第八營起義召集人熊炳坤在得知起義領導人死得死逃得逃的情況下,決定不再等待起義命令,而是以槍聲為號,帶領新軍革命士兵準備當晚起義。
恰好就在這時候陶排長查鋪發(fā)現(xiàn)了異常情況,陶排長要繳了金兆龍的槍,這時和金兆龍同一宿舍的士兵程正瀛上前幫忙,情急之下開槍結(jié)果了陶排長。
(程正灜)
聽到槍聲以后,新軍士兵以為打響了起義的信號,武昌起義隨之爆發(fā)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科書和國父孫中山認為熊炳坤是武昌首義開槍人。其實開第一槍的是士兵程正灜。
不過從發(fā)動和組織士兵起義的角度來看,熊炳坤無疑是帶頭人,說他是武昌起義開槍第一人也沒有錯。
文/秉燭讀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