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糾正一下,第一排的士兵不一定必死,他們不屬于敢死隊,在擊潰戰(zhàn)里,第一排收割能力最強,軍功也會最大。至于為何站在第一排,有諸多方面原因。
(一)軍功驅使,編制成型
在冷兵器戰(zhàn)爭時代,除了貴族子弟入列軍隊以鍛煉自己,光宗耀祖博取功名以外,大多數(shù)士兵來自寒門,而每個國家或者朝代的興衰成都不同,軍人的待遇也不同,而大多數(shù)是士兵待遇一般,很多職業(yè)軍人只是為了養(yǎng)活自己,那么軍功對一個寒門出身的士兵來說極其重要。古代戰(zhàn)爭對軍功高的士兵會給予大量物質獎勵,比如酒肉,銀兩,衣物等,還能晉升為高級別的小頭頭,比如十夫長,百夫長。而對于貴族子弟,軍功則是步步高升的臺階,有背景的年輕貴族子弟,也會拼命的爭取軍功以得到快速提干的機會,爭個將軍或者校尉頭銜可謂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而正如題干所說,第一排的士兵并非送死,在兩軍交戰(zhàn)時,往往第一排的還都是最精銳的士兵,冷兵器作戰(zhàn)講究的是士氣,如果前軍能形成壓倒性優(yōu)勢,全軍的士氣都會提起來,所以在軍隊編制的時候,第一排往往都是軍功頗高,身強力壯,身經百戰(zhàn)的精銳。一字排開后,往往都是校尉或者百夫長級別的站在最前邊帶軍沖殺,才有先鋒將軍這一說。
而對于軍功而言,誰都預想不到戰(zhàn)爭的走向,但第一排的士兵往往就是奔著“搶人頭”去的,比如在秦朝以“人頭數(shù)”記軍功的制度里,秦軍打仗就是奮勇爭先,先到先得,腰間掛滿人頭為止。
(二)、兵種原因
冷兵器時代的兵種比較簡單,作戰(zhàn)部隊主要就是騎兵、步兵、弓兵、盾牌兵、再到后來有沖車兵、控制投石機等機械的兵種。所以主帥在排兵布陣的時候會針對戰(zhàn)爭形勢和走向對各個兵種進行排列。
比如兩軍在平原開闊地帶野戰(zhàn),如果是防御性質,主帥會在第一排布下大盾兵,防御敵軍的沖車和騎兵,而大盾兵后排可能會布置長槍步兵進行收割,而弓兵就會布置在己方陣地兩翼,用來射殺敵軍沖入的有生力量,而弓兵之后會再設騎兵包抄或者從兩翼迂回襲擊敵軍后方。
而在攻擊性質下,主帥當然會以沖車開道,騎兵隨后,最后才會跟進步兵。如果是攻城戰(zhàn),開道的就不是沖車和騎兵,而是盾牌兵掩護機械兵、步兵、弓箭兵迅速接近城下。如果在有云梯,攻城塔樓的時代,機械兵是最需要迅速接近城墻的,作戰(zhàn)方式又不一樣了。所以說哪個兵種在第一排也是根據主帥的命令來決定,并由不得士兵。軍令不可違這是軍人的使命。
(三)、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工作
在冷兵器時期,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工作對于士兵來說,做的很足,無論是軍功制度,“軍人光榮”的口號,還是戰(zhàn)前主帥的動員工作,都屬于統(tǒng)治手段,也是在思想上鼓動士兵奮勇爭先,就像我們看電視劇一樣,主帥陣前訓導“鋤奸狡賊,就在今日,開戰(zhàn)!”然后戰(zhàn)鼓震天,全軍高喊一句“殺!”我們在電視面前都覺得震撼,何況那些親臨戰(zhàn)場的士兵,開句玩笑話,就算你沒打算沖,后邊的士兵一擁而起,推都把你推走了。
而后來百家爭鳴,對于統(tǒng)治階級更是加劇了思想控制,普遍運用法家思想,就講究軍法如山,不容不聽;運用儒家思想,就講究忠君報國,君命不可違。如岳飛刺字那樣的忠義精神其實就是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耀。如成吉思汗的敢死隊一樣,也是心中抱著對大汗的忠臣才有了視死如歸的勇氣。
不管是任何時候,任何朝代的戰(zhàn)爭,士兵為了保家衛(wèi)國,付出的犧牲和視死如歸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傳頌和贊揚。就是到了當今社會,每逢天災人禍,如98年抗洪,汶川救災,沖在第一線的不都是我們最可愛的解放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