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寫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戰(zhàn)》,特別注重曹操團隊謀士們的謀劃和建議,也更關注曹操作為主帥的決策。
針對題主這個問題,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雖說曹操人才濟濟,戰(zhàn)將如云,謀士如雨。不過,似乎沒有三千謀士吧,但曹操的謀士團隊,的確是最強大的,這個毋庸置疑。
不僅曹操的謀士團隊人員最多,但也不乏頂級謀士。這里無法一一詳細介紹,有興趣的友友,可以去看我寫的《豹眼中的官渡之戰(zhàn)》,就清楚曹操的謀士多么厲害,曹操又是多么善于決策的。
我始終認為,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敗,曹操負有很大的戰(zhàn)略錯誤,但孫劉聯(lián)盟的確勝得有些僥幸,跟官渡之戰(zhàn)雷同。并不是說,偶然的因素是導致戰(zhàn)役勝負的決定因素,但的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赤壁之戰(zhàn)的失敗,主要在于曹操的決策失誤,并不在于謀士智庫的不給力。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劉備投奔東吳求助。有人認為孫權必殺劉備,但謀士程昱卻說:“孫權繼承新位,尚未在海內(nèi)樹立威望。曹公無敵于天下,初步占據(jù)荊州,威震江表,孫權雖有謀略,但也不能獨自抵擋。劉備則一向有英名,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孫權必定援助他們,來防御我軍。之后會分道揚鑣,那時,劉備已經(jīng)得到實際資助,孫權再想殺他,恐怕也不能夠了!
這個分析指出了孫劉聯(lián)盟的必然性,也預見了曹操并不能一舉消滅孫權、劉備。但把曹操捧得太高,助長了曹操驕傲自滿的情緒。本來曹操奪取荊州后,就有些得意忘形,程昱沒有適時地強調(diào)孫劉聯(lián)盟的戰(zhàn)略意義,提醒曹操加強防范。這是其不足之處。
看上去,程昱的建議輕描淡寫,從后果來看,程昱有遠見之明。
曹操也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沒有正確的決策,責任不在謀士。
曹操占領荊州,想乘機順江而下,消滅孫權。
賈詡勸阻,說應該首先安撫百姓,等待時機。但曹操沒有采納,結果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而歸。
從程昱、賈詡的建議看來,說明在逆境中,曹操會認真考慮謀士的建議,審慎決策;但在順境中,謀士們也不愿意說一些打擊情緒的喪氣話。
這是曹操謀士們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曹操的謀士缺乏死諫。這也是因為曹操善于決策的原因所致。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無論曹操還是謀士,都會犯錯誤,這很正常。
曹操大敗回到北方,痛哭郭嘉郭奉孝,悔不該不聽郭嘉之言。
郭嘉在赤壁之戰(zhàn)前病逝,遺言曹操不可南征,否則不得生還。曹操僥幸逃回,但恐怕嚇得不輕。
祭奠郭嘉,其實也有尋找失敗借口的意思。這也是曹操沒有重視謀士意見的結果。
火燒赤壁,這是史實。但沒有很具體的記載,演義的一些說法,當不得真。
至于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等等都是無中生有。諸葛亮僅僅就是起到了溝通孫劉聯(lián)盟使者的作用,并沒有很大的亮點。
東南風起,在寒冬的確少見,但也不是絕對沒有。
這如同當時的瘟疫一樣,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否有謀士給曹操提醒,沒有史料記載,
但曹操的確被大火狠狠地燒了一把。
曹操敗退,主要還是當時瘟疫爆發(fā),曹軍戰(zhàn)斗力大大下降,曹操把剩余船只自己燒掉,從而撤軍。
整個過程,從劉琮投降開始,曹操就接連決策失誤,這是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反而是謀士智庫都有很正確的建議,都沒有被曹操采納。
雖說是三個臭皮匠,頂?shù)蒙弦粋諸葛亮。但三千謀士智庫,起碼比得上三個臭皮匠。
根本原因在于曹操得意忘形,過于自信輕敵,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與謀士團隊關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