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制度其實是秦朝活人殉葬制度的一種變相的執(zhí)行,當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之后,人殉被人們認為是殘忍,一度廢除,然而在漢朝時期,由于宮斗的發(fā)達,讓”人殉“制度又有復活的跡象——讓宮女、寵妃守陵,成為一種制度。
守陵制度在起始于漢初,高祖駕崩后,妒婦呂后不僅將戚夫人做成“人彘”,還將大批的未曾生育子嗣的后妃安排去守陵。
漢武帝時期,由于他對美色的貪婪,后宮人數(shù)激增,這些美貌的女子很多在漢武帝駕崩后還十分年輕,但是都被派去陵園守陵,一時間宮中哭聲不絕,十分凄慘。
漢成帝駕崩后,皇后趙飛燕徹底失勢,沒過多久被派去守陵,結果趙飛燕于當天夜里自殺,可見守陵是有多苦,否則趙飛燕不會寧死也不去的。
東漢皇帝駕崩,“諸園貴人”隨“大行皇帝”的靈柩遷徙陵園,《漢書·安帝紀》:“謂宮人無子,守陵園也!边@些后妃貴人可能一生未曾被臨幸,即使被臨幸也無所出,后宮無所出就是無所依靠,不過那些有所出的后妃,下場就一定好嗎?比如鉤弋夫人,生前漢武帝真是萬般寵愛,可當她的兒子被立為太子,立即“立子殺母”以絕后患,可憐的鉤弋夫人死得十分還非常年輕,而且非常不甘心。
所以守陵的“宮女“并非是干雜役的宮女,而是包括皇后在內的后妃貴人,如果僅僅是宮女,那她們在陵園沒準生活得挺快樂,如同在寺廟修行,遠離后宮,生命更加安全。而日復一日做的那些活,也說不上有多累,她們已經習慣了那種生活。
而對于高高在上的后妃來說,曾經萬人簇擁,在后宮很有地位,甚至受到皇寵以為能一步登天,結果卻落得在陵園孤獨終老,連個男人都見不著,又不能回家和父母團聚,承歡膝下,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畢竟前朝的后妃都是可以放出宮嫁人的。
根據(jù)《東漢會要》記載,和帝駕崩后,宮人被派去守陵,其中地位頗高的貴人,如馮、州兩位貴人也在其中。
在唐代,守陵的宮女也很多的,據(jù)《唐紀·宣宗大中十二年》記載:“凡諸帝升遐,宮人無子者悉遣詣陵供奉朝夕,具盥櫛,治寢枕,事死如事生!
說到這里,我們看到古人的喪葬理念——古人認為人死后是有靈魂的,還像生前一樣可以享用各種東西,所以必須要“侍死如生”,也就是對皇帝的侍奉更加不能怠慢,甚至比生前還盡心盡力。
守陵的后妃和宮女都有哪些事情做呢?
1、侍死如生
守陵宮女每天要洗得干干凈凈,換漂亮的衣服,給皇帝送一日四餐,整理被褥,為皇帝準備洗漱用品,清掃陵園,保持陵園衛(wèi)生干凈。必要的時候還要穿得漂亮表演歌舞讓皇帝觀賞,還要學會哭靈,如果表演得不好,或哭得不真實,還會挨打,十分凄慘。曹操設立的銅雀臺就是做這個的,他甚至有遺囑他死之后,宮人必須對著他的陵墓唱歌跳舞,侍奉他如同生前一樣。
2、祭祀
每天要在寢殿祭祀,每月在陵廟祭祀,寢殿里每天提供四次飲食,陵廟中每年祭祀二十五次,便殿則一年祭祀四回。
此外還要將皇帝的衣冠定期請去到城中的宗廟祭奠一番再拿回來,這個過程中要充滿虔誠,好像皇帝真的會穿它一樣,這叫座“游衣冠”。
總之守陵的生活是辛苦的、沉悶的,而且很恐怖,古人認為靈魂是存在的,宮人們必然帶著敬畏和害怕的心,每天給皇帝整理被褥的,在雙重的壓力之下,只怕那些柔弱的妃子即使不自殺,也活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