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明朝和清朝在對外戰(zhàn)爭中的表現,可謂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曾有過不少輝煌,當然也留下了滿地的雞毛。
首先,明朝和清朝在王朝鼎盛時期的歷次對外戰(zhàn)爭中基本上都取得了勝利(在此,小編就不把明清之間的戰(zhàn)爭作為彼此的對外戰(zhàn)爭來討論了,這樣對明朝不太公平)。
比如,明朝洪武和永樂年間歷次對殘元勢力的討伐戰(zhàn)爭,許多都是以明軍大獲全勝告終。而清朝初年,在對葛爾丹、對沙俄的戰(zhàn)爭中,也都取得了勝利。
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是,明朝悲催的時刻主要集中在明中葉。而清朝則是自近代以來,基本上都已失敗告終。
首先是滿地雞毛的明中葉:
明朝自土木堡之變,軍力便每況越下,被北方的蒙古騎兵打怕了。此后,明軍大部分時間都只能龜縮在長城之內,基本上不敢與蒙古騎兵野戰(zhàn)。不僅如此,面對蒙古騎兵的頻發(fā)南侵明軍往往都只是遠遠的目送,而不敢正面還擊。這其中尤其以嘉靖年間軍備廢弛程度尤為嚴重,幾乎是明軍戰(zhàn)力的最低谷。
眾所周知,嘉靖是個出了名的修仙皇帝,平日里不理朝政,就一門心思的躲在深宮中修仙。于是,朝政都掌握在權奸嚴嵩手中,導致朝政昏暗,軍備廢弛,出現了南倭北虜的困難局面。東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不斷襲擾,最尷尬的是區(qū)區(qū)幾十名真倭甚至一路燒殺至南京城下,最終才被數倍的明軍消滅。
南方焦頭爛額的同時,北方同樣諷刺,數十萬明軍不僅沒能擋住區(qū)區(qū)幾萬韃靼騎兵,還被人家一路殺抵京郊,大肆燒殺搶掠后,滿載而歸。而這期間,四周明軍居然眼巴巴目送敵人離去,沒有半點抵抗,實在是大明之恥。
當然,明朝此時也可謂是低谷反彈,此后不久便迎來了輝煌的明臣時代。在高拱、張居正、戚繼光、李成梁等一眾文臣武將的支持下,大明國力快速復振,軍力極速增強。經過萬歷中興后,明朝接連在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這三場對內對外的重要戰(zhàn)役中取勝。
尤其是朝鮮之役,御敵于國門之外,在朝鮮半島上擊敗十幾萬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豪華軍團,一戰(zhàn)打出了大明的雄風,重塑了大明的東亞霸主地位。
即便到明末時期,明朝在半死不活的情況下,還是能擊敗遠道而來的西方勢力,盡管也是慘勝,但這倒還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相比之下,清朝中后期基本上就是一條路黑到低。
實際上,清朝軍力的衰退從乾隆時代就已經很顯著了,那時乾隆所謂的“十全武功”,多半都是諱敗為勝的,比如緬甸之役,清軍傷亡慘重,卻沒能打服緬甸,最后還得得花錢買面子了事。到嘉慶年間,清軍就幾乎連內部的烏合之眾都壓制不住了。比如天理教起義,林清區(qū)區(qū)百多人都敢直犯宮闕,實在是古往今來未嘗有過之恥辱。
而更大的恥辱還在近代,自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在面對列強的戰(zhàn)爭中,基本上都是慘敗收場,然后就是不斷的簽署不平等條約,不斷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即便是偶爾的勝利,最后都因為清政府的軟弱,而讓列強不勝而勝,比如中法戰(zhàn)爭。
更悲劇的是,晚清難得的洋務運動,最后也沒能取得如晚明的萬歷中興那樣的輝煌局面。前者是在國外痛揍日本,后者則是被日本痛揍,最后還簽署了恥辱的《馬關條約》。
綜上所述,同樣都有滿地雞毛的時候,但清朝顯然比明朝差太遠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