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毀譽參半的皇帝。因為他的功過是非都是如此鮮明:功勞確實不小,罪過也比比皆是。史上很多人往往把他與秦始皇相提并論——都是極盡奢侈和殘暴無比。
楊廣
若論他的功績,最顯著的就是這兩點:開鑿大運河與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至于哪個對后世影響大,我以為自然應(yīng)是前者。
中國的運河,與長城一樣,自古有之。
長城早先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家分別建立的,只有到了秦始皇時代,才把分散的長城連接在一起,成了抵御北方夷族的堅強堡壘。
而大運河同樣也是。隋煬帝的功勞,也是把早先各個地區(qū)的運河系統(tǒng)全部疏浚溝通,形成了從南到北、貫穿聯(lián)通的整條水系,進而為水路運輸、南北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至于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是他老爸隋文帝時代開始的。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下詔令分科取士,這種分科取士已經(jīng)具備了科舉制的雛形。
隋煬帝在此基礎(chǔ)上,又分為“孝悌有聞”和“文才秀美”等十科。后來又設(shè)置“明經(jīng)”和“進士”兩科,并采取考試策問的方式取士,這就是科舉制的真正開始。由此可知,隋煬帝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
對比這兩項,疏浚聯(lián)通大運河的作用和聲望,顯然大于開創(chuàng)科舉制。后者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也很重要,但畢竟只是一個開端,當(dāng)時還未形成影響力。到了唐朝之后,科舉制度才逐漸發(fā)展完善。
不過,因為看到這個問題,我又去翻閱了楊廣的資料,對此人的印象更加深了,不得不進一步說說他。
大運河流域圖
翻開隋煬帝的歷史,其實他這個人智商還是蠻高的。首先他是很善于表演,按照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個“戲精。因為他的表演太過逼真,以至于父皇隋文帝終于把太子換掉,最終使他登上了帝位寶座。
再則,他的能量和干勁確實很大。在任十幾年期間他干了很多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 營建東都洛陽,使其成為適中的全國中心。
2. 開鑿縱貫?zāi)媳钡拇筮\河,溝通了五大水系,使得南北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更加順暢。
3. 他對政治制度和官員管理進行改革,并首創(chuàng)了進士科,開了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先河。
4. 他在經(jīng)濟上對均田制進行了改革,取消了奴婢、牛授田,也就取消了豪強的經(jīng)濟特權(quán),從經(jīng)濟上打擊士族。
5. 開疆?dāng)U土五萬里,戎馬倥傯東征西討,建立了超過秦漢的遼闊疆域。
科舉制的建立圖
但是,作為他人格中的致命弱點——他的野心和固執(zhí),以及不自量力也充分表現(xiàn)出來。由此導(dǎo)致了他的毀滅,以及隋朝的短命。
其中最顯著的是兩點。
一是不顧人民的死活,橫征暴斂強行征派。無論是營建東都,還是疏浚大運河,都是在強征豪奪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過度索取壓榨,最終必然導(dǎo)致官逼民反。隋煬帝不懂得這個道理,最終使隋朝這個大“舟”淹沒在農(nóng)民起義的汪洋大海中。
二是一意孤行東征西討,不考慮后果。比如東征高句麗,完全是得不償失完全沒有必要。隋煬帝顯然希望自己能在開疆拓土方面有重大建樹,所以登基之后不斷對周邊國家進行討伐。這種戰(zhàn)爭勞民傷財,更激起全國上下的民憤,而他自己卻全然不顧,只能說他是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