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一代帝王。他在位二十三年,唐朝進入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那么李淵當初為什么沒有立戰(zhàn)功顯赫,為唐朝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李世民為太子呢?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因為傳統(tǒng)的原因,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一直延續(xù)立嫡長子太子的傳統(tǒng)。而李世民雖然為大唐的統(tǒng)一立下許多戰(zhàn)功,但他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立太子還輪不到他。李淵有四個兒子。如果立李世民為太子。其他兄弟可能就會不服。特別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因此李淵淵即使有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心,也無濟于事。

其次,李建成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才,他的戰(zhàn)功雖然沒有秦王李世民大。但他是率領(lǐng)軍隊攻克了西河,潼關(guān)和長安后才被立為太子的。不僅如此他還幫助李淵處理朝政,率領(lǐng)軍隊多次打敗突厥。平定了山東。是一位有勇有謀有才能的人。有這樣的一個太子。李淵沒有理由廢掉他。

可以這么說,李淵的兒子個個都很優(yōu)秀。李世民尤為突出。正是因為秦王李世民戰(zhàn)功赫赫。太子李建成害怕秦王李世民威脅到自己的太子地位。就產(chǎn)生了干掉李世民的念頭,何況還有李元吉的幫助呢。于是就發(fā)生了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于太子李建成之間矛盾激化的結(jié)果。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早已密謀好的。如果不兵變,秦王李世民就有可能束手待斃。對于戰(zhàn)功赫赫的秦王來說,兵變是他保命唯一出路。

最佳貢獻者
2

李世民雖然能力超群,戰(zhàn)功顯赫,但在當時的宗法制度下,他也不俱有立為太子的資格。

一、自商以后,"立嫡以長不以賢"就成了后代王朝立儲遵守的規(guī)矩。商王帝乙有三個兒子,分別為微子啟、微仲衍、受德,都由一個妻子所生,也就是說,這兄弟三人是一母同胞。他們都很優(yōu)秀,尤其是老大微子啟尤為賢良,帝乙及眾大臣都想立他為太子。

但商朝的太史卻提出了不同意見:三個兒子雖是一母所生,但生老大和老二時,他們的母親還是妾的身份。而生老三受德時,他的母親已是王后的身份了。"子以母貴",所以,只有老三才算是王后的嫡子,具備繼承王位的資格。

后來,三兒子受德就繼承了王位,他就是那位因?qū)檺坻Ъ憾鰢说哪┐掏醯坌,也就是商紂王。

二、這個理論后來被完善成“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制度,被后來各代王朝遵守。一般來說,帝王都是后、妃成群,生下的子女也不在少數(shù),如果是個兒子都能當太子,那誰不去爭呢?要知道,后宮也是權(quán)力斗爭的戰(zhàn)場,哪個兒子后面都有一幫勢力在撐腰,沒有個規(guī)矩,豈不就亂套了?

如果以賢德為標準,但怎么區(qū)分高低呢?再說,誰不會裝呢?如果以功勞為標準,又如何去量化呢?比如戰(zhàn)場上的勝利與后方運籌帷幄,孰輕孰重呢?

所以,按照"子以母貴"的原則,分出嫡子庶子,再按嫡尊庶卑、先長后幼的順療,把王位繼承人的資格限定在一個人范圍內(nèi),打消其它人的非份之念,確保權(quán)力能平穩(wěn)交接,于國于家都利大于弊。

三、李世民如不兵變,功高遭忌,或許真有性命之虞。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并非單為皇位而去,而是為保命不得已而為之。李建成心胸狹獈,性情陰險,一旦登基為帝,首先就會對手握重兵,深得人心的李世民下手。

由于李世民身邊還有一大批能征善戰(zhàn)并忠于他的舊將士,為了防止他們造反,很有可能找借口殺了李世民,徹底打消他們的念頭。

因此可以說,李世民當時如果不兵變,早晚都難免一死!

3

皇位面前,莫談親情

先來看第一個疑問:為什么不立李世民為儲君?

即便忽略李建成同樣不俗的能力,假如李淵愿意將李世民作為繼承人來培養(yǎng),就涉及到了一個立賢還是立長的問題。

李世民當然想繼承帝位,但橫亙在他前面的,是李建成這位正牌的嫡長子。

立長立賢的困擾,已經(jīng)讓帝王們苦惱了好久了。

從“公天下”改為“家天下”起,這個問題就已經(jīng)存在了。自西周開始,“立長不立賢”變成了一項明確的制度。直到今天,“立長不立賢”的觀念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依然能看到端倪。

很久以前,我對這件事其實是很納悶的。你說皇帝為什么非要死腦筋的選老大接班呢?萬一老大是個傻子呢?不就全毀了嗎?

后來,我慢慢明白了,古人的許多方法措施也是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驗證的,你要是認為古人是傻子的時候,那一般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比如說立長立賢的選擇。

立長有明確規(guī)則可循的。條件有二:嫡子,嫡子里的長子。

所以在這里,規(guī)則的作用最大化的呈現(xiàn)出來,它努力的,盡可能的排除掉一切人為干擾的因素。

而一旦成為立賢模式的時候,這個問題瞬間就變復雜了許多!

一定會有這種情況,嫡長子的能力確實不如其他兒子。可問題是,這個評價誰說了算?皇帝嗎?是的。

封建王朝里,皇帝對這件事具有最終決策權(quán)。

在他能不受個人情感,各方勢力干擾的時候,情況要好一些。

但這是理想狀態(tài),強如帝王,翻車的情況也不在少數(shù)。

秦始皇跳過長子扶蘇,傳位胡亥(一部分觀點認為這是趙高,李斯矯詔搗鬼,但同樣有觀點認為,秦始皇對這個小兒子是相當喜愛的)。但二世完全沒有能力撐起這么大的攤子。三年后,秦王朝滅亡。

十多年后,另一位帝王劉邦,再次向嫡長子繼承制發(fā)起挑戰(zhàn),欲立庶出的劉如意為太子(好像劉盈同學的治國能力確實不怎么突出)。最終,挑戰(zhàn)以失敗告終。

又過了七百多年,一代明君隋文帝楊堅廢黜嫡長子楊勇,立更善于“包裝”自己的次子楊廣為太子。然后過了五十多年,隋王朝毀于楊廣之手。

又過了一千多年,最后一個被公開培養(yǎng)的太子——康熙皇帝的嫡長子胤礽兩次被廢,伴隨著轟轟烈烈的九子奪嫡運動會,各位選手奇招頻出,各派系暗流涌動,投機盛行,內(nèi)耗嚴重。自這之后,封建王朝皇位繼承權(quán),無論是長還是賢,再也不公開了。

所以,李淵立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為儲君,其實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李建成這個有著優(yōu)秀管理才能的嫡長子立在李淵面前,立他為太子,這不是件需要傷腦筋的問題。

再來看第二個疑問:李世民不兵變會怎樣?

李建成李世民后期的爭斗,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二人手中權(quán)力過大。作為整個倒隋過程中的功勛人物,二人手里各有各的兵馬,各有各的派系,這些力量在唐王朝建立之后,依然是唯李建成,李世民馬首是瞻。這時的魏征,杜如晦等人,名義上是唐朝的臣子,倒不如說是李建成,李世民的私有門客。李世民甚至都有了自己的小朝廷“天策上將府”?梢浴白灾霉賹佟。

這種形勢之下,李淵的話都不好使。

斗爭不是請客吃飯。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殺。誰愿意把手中的權(quán)利白白的交出去呢?現(xiàn)實的結(jié)局是,李世民在玄武門外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成功的取得了太子身份,進而把老爹李淵也趕下了皇位。

但我也毫不懷疑,如果有機會的話,李建成同樣愿意將親弟弟李世民斬落馬下。這種狠勁兒,與他們兩人,能不能做個好皇帝并沒有必然關(guān)系。

4

立李建成為接班人,對李淵而言其實是合情合理的選擇;而最終導致這個選擇變得“不合理”的,則是李世民太過于優(yōu)秀,以至于到了兄弟倆的關(guān)系走到“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地步。

李淵力李建成為世子/太子,是在李世民立下戰(zhàn)功之前

早在公元616年的時候,李淵被隋煬帝楊廣任命為太原留守,負責防御突厥人、鎮(zhèn)壓當?shù)氐霓r(nóng)民起義。按照千百年來的規(guī)矩,這種鎮(zhèn)守一方的大員,必須得在朝廷手里留下足夠多的家眷作為人質(zhì)。因此,當時陪著他的,是年僅18歲的二兒子李世民;27歲的老大李建成,則帶著四兒子李元吉以及其他家屬待在河東,處在隋朝官員的監(jiān)控之下。

公元617年,在李淵決定起兵后,李建成帶著李元吉逃到太原,被任命為左領(lǐng)軍大都督,而鼓動造反的李世民則擔任右領(lǐng)軍大都督。注意:與其他大部分時期不同,隋唐以左為尊。

其后李元吉留守太原,李元帶著倆兒子往西殺向關(guān)中,并于11月占領(lǐng)了長安。其后,他立隋朝代王楊侑為帝,自己則由唐公升級為唐王,老大李建成,則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世子;而此時的李世民被封秦公。其后兄弟倆還聯(lián)合帶兵攻打了一次東都洛陽。

第二年五月,得知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后,李淵再也不用客氣了:直接登基稱帝、建立大唐,而世子李建成隨之升為太子、秦公李世民升為秦王。

按照規(guī)定,太子身為儲君,個人安危關(guān)系到政權(quán)的穩(wěn)定,況且還得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務(wù)、熟悉將來的主要業(yè)務(wù),因此領(lǐng)軍打仗的重任就落到了李世民身上(此時的李元吉仍在留守李家的老巢太原)。

所以說,李建成成為太子,是一件順理成章、合情合理、且沒有任何人有異議的事情。

李世民功勞過大,且野心勃勃,已經(jīng)影響到太子的地位

接下來,豁出性命打江山的李世民逐漸體現(xiàn)出了自己的過人能力,平定西秦薛舉父子,連續(xù)干掉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強敵,打下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

而太子也沒閑著,除了在長安處理政事外,還兼職打了一次仗。

公元621年,北方的稽胡首領(lǐng)劉屳成率領(lǐng)數(shù)萬人危害北疆,李淵派李建成親自率軍討伐。咱們的大唐太子此時體現(xiàn)出了他的狠勁:在俘虜數(shù)千胡人后,他釋放了其中的大小頭領(lǐng),并且授以官爵,聲稱所有胡人若投降大唐,都會得到優(yōu)待。

當時的胡人腦子還是比較淳樸的,面對榮華富貴的誘惑,一下子全信了,紛紛放下武器投降,甚至包括劉屳成在內(nèi)。

但李建成陰險著呢,為了斬草除根,他對外宣稱要修建城邑,命令20歲以上的胡人全部來干活、領(lǐng)工錢;而當6000余名青壯年胡人按命令聚集后,則被早已埋伏好的唐軍圍而殺之,場面那叫一個慘烈。

當然,這回李建成只是小試牛刀,體現(xiàn)出他也具備相當高的軍事水平。不過他的主要業(yè)務(wù)還是在長安。

到了公元621年十月,李淵考慮到二兒子功勞太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但這時李世民干了一件事,體現(xiàn)出了他的野心:

世民以海內(nèi)浸平,乃開館于宮西,延四方文學之士。

眼見天下太平了,本來一直招攬武將、四處征戰(zhàn)的他,開始大規(guī)模招攬文人了。

這是啥意思?治國不是太子的事嗎?這簡直是“秦王之心、路人皆知”;再加上他早已“功高震主”,從這個時候起,他與李建成的矛盾越來越公開化。

手心手背都是肉,從后來的事情發(fā)展情況來看,李淵本人還是偏向于維持現(xiàn)狀的。雖然史書稱,他曾考慮讓李世民去洛陽發(fā)展,不過這顯然是人為制造國家分裂,多半是后世杜撰的。他之所以支持李建成,也并非毫無道理。

若無意外情況,歷代帝王都會立長子為后,況且李建成政治覺悟極其成熟

漢代以來,若沒有出現(xiàn)特別的變故,太子之位一般都是長子繼承;廢長立幼,甚至會引起政權(quán)的動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初曹操立嗣時,與謀士賈詡的經(jīng)典對話:

操欲立后嗣,躊躇不定,乃問賈詡曰:“孤欲立后嗣,當立誰?”賈詡不答,操問其故,詡曰:“正百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思”詡對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辈俅笮,遂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

若論聰敏,曹丕當然是比不過曹植的,但若廢長立幼,可能會由此引發(fā)兩派的劇烈內(nèi)斗,曹氏可能會步入袁紹、劉表兩大家族的后塵。

李淵當然也不想這樣。除此之外,還有個因素影響了他的決定:李建成更會來事兒。

當初西進長安途中,李淵曾因困難重重考慮撤回太原,并命令軍隊馬上動身。不過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都不認同這個意見,但他兩人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李建成乖乖聽話起身,自己則留下來跟著弟弟一起勸父親回心轉(zhuǎn)意;李世民則違抗命令,按兵不動“右軍嚴而未發(fā)”,自己蹲在父親賬外日夜勸說。

最終,李淵確實回心轉(zhuǎn)意,兩兄弟立即起身把左軍追了回來。但這一事件體現(xiàn)出,與年輕氣盛的李世民相比,年長的李建成確實更為老道:既尊重了父親的權(quán)威,又沒有耽誤d大事,一個字:精。

后來,李世民在打下洛陽后,李淵曾寫了張條子替自己愛妃的父親要地,卻遭到了拒絕,因此被氣得吹胡子瞪眼;而李建成則特會拍后宮的馬屁

建成與元吉曲意事諸妃嬪,諂諛賂遺,無所不至,以求媚于上。

古語說:諂諛易合、正直難親,與為人正直、剛烈、恪守規(guī)則的李世民相比,年紀大了九歲、常年混跡于官場的李建成圓滑的太多了,況且搞政治確實需要這樣的厚臉皮;再加上他天天在父親面前晃悠,更受青睞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當時的現(xiàn)實問題已經(jīng)無法回避了,從李建成的立場來看,以李世民的能力、野心與威望,他的存在,將是未來唐王朝政權(quán)穩(wěn)定的最大威脅;甚至連大名鼎鼎的魏征,也多次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以這么說,李建成與李世民兩兄弟之間,只能有一個人活下來。結(jié)果如何,就看誰更狠、更有手段了。

5

這是兩個問題,那小編就分開來聊一下吧!

先來聊聊,為什么李世民如此優(yōu)秀而且戰(zhàn)功顯赫,李淵卻始終不肯立他為儲君呢?

首先,這里頭有個很主要的緣由,恐怕得從之前的隋朝說起。當年,隋文帝楊堅的二子楊廣也很優(yōu)秀。他率師南下,平定南陳,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亦可謂是戰(zhàn)功顯赫。所以,楊堅后來便廢長立幼,將原來的太子楊勇廢除,改立楊廣為儲君。結(jié)果呢,楊廣即位后卻成了窮奢極欲、荒淫無度的暴君,最終把大隋的江山給斷送了。

因此,李淵為了不重蹈隋文帝的覆轍,對于廢立太子一事始終都很謹慎。即便李世民戰(zhàn)功顯赫,為大唐打下了大半天下,其光芒更是完全掩蓋了太子李建成,但這又如何,李淵還是對李世民有所保留,始終想竭力保全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其次,雖然李世民確實是戰(zhàn)功顯赫,但這并不代表太子李建成就和隋朝的廢太子楊勇一樣,是個酒囊飯袋。

事實上,坐鎮(zhèn)長安輔政的李建成同樣優(yōu)秀,在政治上也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如今我們說認知的李建成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后世史書給抹黑了的。實際上,李建成和李世民一樣,都很優(yōu)秀,都對大唐的開創(chuàng)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兩人不過是分工不同罷了。

在大唐立國之初,李淵便對自己最出色的兩個兒子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作了明確的分工。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以儲君之身份坐鎮(zhèn)后方,輔助李淵管理國家。次子李世民為秦王,領(lǐng)兵在外專職征戰(zhàn)殺伐,為大唐開疆拓土。

也正是因為這種分工,才導致李世民在為大唐統(tǒng)一天下過程中不斷立功,最終使他的聲望完全掩蓋了坐鎮(zhèn)后方的李建成。

然后再來聊下,李世民不兵變會不會死?

這個其實沒啥好說的,答案是肯定會死。正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古往今來,為了坐上那把龍椅,父子相殺,兄弟相殘之事不勝枚舉;蕶(quán)斗爭歷來就是充滿著腥風血雨的,失敗者不光自己得死,自己的妻兒也無一幸免。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后,李世民也沒有念及親情就放過他們兩人的子女,而是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斬盡殺絕,連襁褓之中的孩童都不放過。這不能怪李世民冷血殘酷,如果玄武門之變的結(jié)果是李建成獲勝,想必李建成也不可能放過李世民的子女。

遠的不說,再拿唐朝之前的隋朝舉例,楊廣奪權(quán)成功后,不僅殺掉了自己兄長楊勇,還殺掉了楊勇的所有兒子。楊廣的弟弟漢王楊諒,也被幽禁而死?傊,玄武門之變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不論是李世民還是李建成,都不能對彼此心存半點仁慈。因此,李世民倘若不先一步發(fā)動玄武門之變,那么死的必定就是李世民!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本文作者:小賤賤

6

第一個問題,李淵立建成為太子是行“宗法制度”,即“立嫡立長”。這是封建王朝的制度、規(guī)矩,不做探討。

第二個問題。“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奪取政權(quán)的斷然措施。如果不采取霹靂手段,不僅無法安身,而且性命難保。

第一,李淵的憂慮。從太原起兵到統(tǒng)一華夏,李世民一直率領(lǐng)軍隊戰(zhàn)斗在一線,攻城拔寨,縱橫馳騁,建立了極高的個人威望,軍隊更是馬首是瞻。武德四年(621)六月,李世民打了勝仗后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式,4萬軍隊盔甲鮮明,刀槍耀眼,威風凜凜。這個時候的李淵是什么感覺,如芒在背!有沒有說道?有。?進城后太子宴請世民,世民飲酒后中毒,李淵聽到報告后到秦王府看望世民,隨后只是告誡太子少飲酒,并沒有追究投毒問題!?李淵提出讓世民帶領(lǐng)自己的人馬去洛陽駐扎,理由是防止兄弟相殘,說“東西兩都,天下一家”。這是解決問題還是搞分裂??當李元吉慫恿李淵殺掉世民時,李淵不是感到驚訝,而是反問元吉:“那個人功勞那么大,殺他有什么理由呢?”。李淵有沒有殺心??有人向李淵報告,說“天象顯示,秦王要做皇帝”,這會是世民手下人干的?李淵詢問世民,回答是“建成和元吉穢亂后宮”,答非所問。于是李淵決定次日當面對質(zhì)。奇怪的是,建成和元吉聽到對質(zhì)的消息后,認為世民拿不出他們穢亂的證據(jù),而認為天象說法是欺君,必死無疑。這一幕的總導演會是誰?

第二,建成的危機。作為儲君,有這樣一個武功蓋世、威儀天下、信心爆棚的弟弟在身邊,對自己是機會,還是威脅?太子不是傻瓜。

第三,元吉的野心。做一個安分守己的皇子也就罷了,但李元吉偏偏不安定,盡在父親和太子面前搬弄是非。不是嫉妒,就是野心。

小結(jié):說李世民信心暴漲,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未嘗不是。而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后的表現(xiàn),則是無可奈何加波瀾不驚。也許在李世民取得蓋世武功的時候,李淵早已想到了結(jié)果,也就發(fā)生了后來的一系列故事,是不是反映了前因后果都在李淵的腦海中。因此,李世民也只有一條路可走了。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7

大唐立國,最艱苦的仗,半個天下全是李世民打下來的,這叫“不賞之功!“。

之所以不被立為儲君,是因為他是次子,而太子建成,是長子。

又因為他有不賞之功,功績遠勝太子。所以,如果不兵變,必死,還會遭斬草除根,死得很慘!這是斗爭規(guī)律,

不發(fā)動兵變除了太子,秦王李世民必定難于善終。

就算李建成發(fā)善心,李世民跪地求饒也沒用!

恰如玄武門之變后,魏征等人被擒,捆縛于地。

李世民問魏征:汝這老匹夫,為何屢次計陷害于我?

魏征理直氣壯的回答:我既為太子臣屬,那么,千方百計除掉你,就是我的責職!

看看...所以,李世民與太子建成,二人已勢如水火,早已注定了不能共存,只能你死我活,活一個!

皇權(quán)之爭,武力與兵變是唯一解決的手段。

又有人說,都是親兄弟,那相互讓一讓,難道不行嘛?

那是真的不行。因皇權(quán)之爭,自古就無親情!

再說了,坐上了李世民與太子建成的位置,也已經(jīng)由不得他們個人意愿了。

二人各自擁有一大批人為班底。崛起于于亂世中的名將猛人們,冒著身家性命跟著你干,為得是什么?就是封侯、拜將、入相。

如果誰一讓步,手下人心灰意冷,又為求自保舉族安危,或就會投向?qū)κ,再變成對方的一把尖刀?/p>

因為初唐,仍是一個“君擇臣、臣亦擇君”“良禽擇木而棲、名臣擇主而事”的時代。

恰如尉遲敬德、程咬金等,屢次拒絕太子拉攏,又冒殺頭之險,不奉朝廷命令去出任外州。皆謂李世民曰:大王若不早作決斷,我等將再難留于身傍了,等等云云。

所以,秦王與太子,已經(jīng)是生死之爭。

絕不是太子或秦王二人,想退就能退了。都已如同騎在了老虎背上,再也下來不得。而用一句現(xiàn)代話來形容,那就是如同在讓火車推著走,豈能還停得下來!

圖來自網(wǎng)絡(luò)。

8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有為的君主,不但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盛世,還在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戰(zhàn)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樣一個能力出眾的人,為什么當初沒有被立為儲君呢?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一、傳統(tǒng)的原因。在唐朝以前所有的朝代都遵循嫡長子繼承制,這個傳統(tǒng)自漢朝以后更為突出,除非繼承人有天生的缺陷或是才能、品德上有極大的缺失,否則很難改變這個傳統(tǒng)。

二、李建成也并非無能之輩。從《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來看,李淵自太原起兵始,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各領(lǐng)一軍出外征戰(zhàn)的!杜f唐書.建成傳》記載“高祖憂其……非軍國大事,悉委決之”,可見李建成處理朝廷日常政務(wù)的能力絕非一般。李建成在軍事上的能力和李世民相比可能略有不足,在處理政務(wù)上的能力和經(jīng)驗不會比李世民差。

至于李世民不發(fā)動兵變會不會死,這個不好說,但沒有這次兵變,一個統(tǒng)一的大唐肯定會陷于分裂之中。

自從李淵讓李世民創(chuàng)建天策府之后,李世民就成為了大唐除了李淵和李建成之后的第三號人物。李世民的天策府收羅了無數(shù)能人異士,可謂是人才濟濟,這都為未來的兵變埋下了引子。天策府的這些人也都是有所求的,如果李世民不能向上邁進,不能滿足這些人的利益訴求,那么李世民將面對的是天策府人去樓空的局面,這對于李世民這種權(quán)力欲和控制欲極強的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真正引發(fā)兵變的原因和借口,是李元吉鼓動李建成殺掉李世民,不想消息泄露,這促使李世民下定了決心,繼而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兵變成功后,李世民成為新太子,不久之后,繼位當上了皇帝。

如果說李世民不發(fā)動兵變,或者兵變沒有成功,李世民會死嗎?我認為不會。真的出現(xiàn)了這樣的結(jié)果,大唐將處于兩虎相爭,國家分裂局面。這種局面是短暫的,最終還是會被李世民統(tǒng)一。理由是李世民的人才儲備多,軍隊多,就像我們常說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一樣,這都是硬性的。

這些都是個人的理解和推斷,有腦洞大開的嫌疑,不喜歡的可以輕輕走過,感覺還有點意思的,請關(guān)注,共同探討。

9

李世民雖然戰(zhàn)功顯赫,但是其兄長李建成為唐高祖李淵嫡長子,深受李淵的信任,且才能出眾,同樣為創(chuàng)立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被立為儲君名正言順。而當李世民的勢力和名望成長到足以挑戰(zhàn)李建成,而本人也不甘功高受忌、屈于人下的時候,與李建成之間就必然要展開爭斗。在李淵的姑息之下,這種爭斗不斷升級,達到了李世民不兵變則亡的地步。

儲君的優(yōu)勢

1.嫡長子繼承制

沿襲自周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度為李建成成為唐王世子,乃至后來的太子提供了法理基礎(chǔ)。早在公元618年,李淵率眾擁立代王楊侑為帝的時候,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便被封為唐王世子。唐朝建立,李淵由唐王升級為皇帝之后,李建成也順理成章的升級做了太子。這一切都符合宗法制社會的主流理念,不論是李家背后的關(guān)隴貴族集團,還是廣大士族階層都給予了認可。

↑ 影視劇中李建成形象

2.才能與功勛

李建成在識人用人、感化人心、沙場爭勝等各方面都展現(xiàn)出了杰出的才能,為創(chuàng)立大唐江山而立下的功勛是毋庸置疑的。

(1)招攬俊才

隋朝末年的時候,當李淵還未起兵之時,李建成就被委以重任,在河東秘密交結(jié)豪杰才俊,為應(yīng)對未來的動蕩做好人才儲備。這其中有榮登凌煙閣的一代直臣魏征,有在吐谷渾一騎當千的勇將薛萬徹,有在李建成身亡時仍奮勇逆戰(zhàn)的忠將馮立等等。在玄武門之變后,這些人皆被敵對陣營的李世民啟用,薛萬徹甚至為唐朝服務(wù)到了唐高宗時期,足以印證李建成招攬人才的眼光。

(2)善撫人心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記載,在統(tǒng)率義軍進攻西河郡的時候,李建成充分考慮到義軍人員素質(zhì)良莠不齊,而西河軍民可能殊死抵抗的情況。他用軍法約束起義軍,善待百姓,要求將士們必須先付錢才能享用路旁百姓種植的瓜果。遇到義軍戰(zhàn)士偷吃瓜果的,就要求他們必須回去付賬,事后卻不責難他們。行軍路上李建成以身作則,與將士們同甘共苦。遇到百姓簞食壺漿前來勞軍的,他也都是與眾軍共享,從不吃獨食。

李建成的一系列舉動使得將士、百姓們對李建成都很是感佩,部隊士氣高漲,百姓也給予支持,最終一來一往只用了九天就平定了西河郡,展現(xiàn)了他掌控軍心、民心的才能。

↑ 《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溫大雅著,研究李淵等人事跡的重要歷史資料

(3)沙場建功

在李淵進軍關(guān)中的關(guān)鍵戰(zhàn)役霍邑之戰(zhàn)中,在遭逢天降大雨、糧草缺乏、突厥人偷襲的謠言開始滋生的種種不利條件下,李建成分析了守將宋老生勇而無智的弱點,建議以輕騎引誘他出戰(zhàn),穩(wěn)定了軍心,并助力李淵率部斬將奪城、入主關(guān)中。此外,《舊唐書》中記載,他還親率大軍討平稽胡部落、消滅劉黑闥勢力,為大唐的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

↑ 李世民畫像


不兵變則亡

李世民經(jīng)過連年征戰(zhàn),屢立功勛,在大唐軍中威名日盛,人脈眾多。在李淵特許他建立天策府之后,他又開設(shè)文學館招納天下人才,在麾下廣聚文武,已經(jīng)具備了跟李建成競逐未來皇位的資本。

此時,李建成清醒認識到李世民已經(jīng)成為自身繼承皇位的巨大威脅,必須要設(shè)法削弱甚至鏟除;而李世民一方面垂涎皇位,另一方面也明白若是李建成取勝,自己一方也必無好下場——這是一場關(guān)乎生死的權(quán)力之爭。

↑ 紀錄片《大明宮》中的玄武門復原想像圖

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身為皇帝的李淵卻顯得態(tài)度曖昧,沒有刻意打壓任意一方,致使雙方明爭暗斗不斷升級,下毒、誣告等手段層出不窮,達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在李建成設(shè)法將李世民府中以房玄齡、杜如晦為首的部屬遠逐之后,擺在李世民面前的已經(jīng)幾乎是必死之局——如不采取兵變這一非常手段,他將只能坐以待斃,等待對手一步步將自己削弱至死。

最終,經(jīng)過精密的籌劃和果敢的行動,在巍峨的玄武門前,李世民踏過他兄長的尸體,邁向了主宰天下的寶座。

10

立李建成為接班人,對李淵而言其實是合情合理的選擇。李建成軍事能力與政治能力極高,可惜成王敗寇,背鍋一千多年。

公元617年,在李淵決定起兵后,李建成帶著李元吉逃到太原,被任命為左領(lǐng)軍大都督,而鼓動造反的李世民則擔任右領(lǐng)軍大都督。與其他大部分時期不同,隋唐以左為尊。

第二年五月,得知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后,李淵再也不用客氣了:直接登基稱帝、建立大唐,而世子李建成隨之升為太子、秦公李世民升為秦王。

太子身為儲君,個人安危關(guān)系到政權(quán)的穩(wěn)定,況且還得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務(wù)、熟悉將來的主要業(yè)務(wù),因此領(lǐng)軍打仗的重任就落到了李世民身上。

眼見天下太平了,本來一直招攬武將、四處征戰(zhàn)的他,開始大規(guī)模招攬文人了。

這簡直是“秦王之心、路人皆知”;再加上他早已“功高震主”,從這個時候起,他與李建成的矛盾越來越公開化。

手心手背都是肉,從后來的事情發(fā)展情況來看,李淵本人還是偏向于維持現(xiàn)狀的。

漢代以來,若沒有出現(xiàn)特別的變故,太子之位一般都是長子繼承;廢長立幼,甚至會引起政權(quán)的動蕩。

其實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被《隋唐演義》這類小說、評書、戲劇以及各種影視作品帶偏了,總認為李建成是個庸人,且處處低李世民一等。試想李建成若是個庸人,處處不如李世民,李淵還會將太子之位傳給他,并委以重任嗎?

李建成既有大局觀又有硬實力,是個合格的繼承人,在推翻隋朝的戰(zhàn)爭中,李建成從來沒有吃過敗仗。李建成的政治能力也相當優(yōu)秀,李淵能夠安心地南征北戰(zhàn),完全是因為李建成為前線提供了后勤保障。

若李建成登基,按照以往他表現(xiàn)出的仁德賢能,一定會將大唐導向另一種盛世。而對于李世民這些功臣,一定會是高官厚祿,絕對不會手足相殘!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