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問題假設(shè)得太有想象力了。首先劉備臨死前不會禪位給諸葛亮。就算劉備愿意,諸葛亮也斷然不會接受的。

那就退一萬步說吧!劉備強行禪位給諸葛亮了,三國的命運和軌跡,總體不會有大的改變。相反,蜀國會滅亡得更快。



按道理說,諸葛亮的能力甩后主劉禪幾條大街,那為什么蜀國還會滅亡得更快呢?太不可思議了吧!我們就來仔細分析。理由如下:

理由一:蜀國會進一步走向分裂,各派勢力斗爭越發(fā)激烈。

劉備在世時,益州派和荊州派尚能基本維持平衡,也能勉強相安無事。若諸葛亮當皇帝,益州派斷然不會服氣。憑撒呀?劉備乃皇室宗親,有漢室血統(tǒng),統(tǒng)治益州還說得過去。以李炎為代表的劉璋舊臣,本來就不服諸葛亮。更何況諸葛亮是要當皇帝,益州派一定會同仇敵愾,矛頭對準荊州派,對準諸葛亮。本就孱弱的蜀漢集團就會走向分裂。更何況,諸葛亮能不能搞定荊州派還成問題呢?雖然張飛、關(guān)羽都已經(jīng)去世,但趙云、魏延、馬超、黃忠等老將還在,他們敬重一個當丞相的諸葛亮,未必會臣服一個當皇帝的諸葛亮。

理由二:諸葛亮如果成了皇帝,會提前累死在皇帝的位置上。

當丞相諸葛亮乃托孤顧命大臣,劉禪也以“相父”事之,蜀國的軍政大事悉數(shù)委托諸葛亮裁決。從權(quán)力大小來講,當皇帝和當丞相并沒有太大的實質(zhì)性區(qū)別。就算是當丞相,蜀國大小事務(wù)也是諸葛亮說了算,不影響諸葛亮軍事戰(zhàn)略的部署和內(nèi)政管理的實施。可當皇帝就不一樣啦!里里外外,大大小小、吃喝拉撒的事那得全管了,以諸葛亮的性格,必然比當丞相要管得寬得多。以前帶兵出去打仗,劉禪多少可以做點事情穩(wěn)定后方,如果諸葛亮御駕親征,那還不得后院起火呀!諸葛亮本來就是累死的,當了皇帝就更累了,估計會死得更早。

理由三:諸葛亮當皇帝,吳蜀聯(lián)盟會瓦解松動,曹魏統(tǒng)一三國的節(jié)奏會加快。

雖然諸葛亮是吳蜀聯(lián)盟的堅定支持者,但諸葛亮當了皇帝后,復(fù)興漢室的旗幟就再也沒有了,蜀漢北伐就沒有了正當理由。諸葛亮也會面臨更加嚴峻的外部形勢。不等諸葛亮六出祁山,曹魏會主動來討伐諸葛亮,東吳一貫都喜歡背后捅刀子,諸葛亮會陷入內(nèi)外交困,兩線作戰(zhàn)的困局。本來蜀國底盤最小,兵力最少,兩線作戰(zhàn)是絕對耗不起的。如此一來,蜀國也會提前滅亡。曹魏收拾蜀國后,東吳也會遲早滅亡。三國最后的結(jié)局不會有根本改變,統(tǒng)一進程反而更快。



劉備白帝城托孤時,拉著諸葛亮的手,語重心長的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正因為這句話,后人就開始無限遐想,諸葛亮能力強過劉禪千倍萬倍,如果自己當皇帝,一定可以統(tǒng)一三國。其實不然,不要說劉備不會真的禪位。就算有可能,諸葛亮寧死也不會答應(yīng)。就算答應(yīng)了,也只會加速蜀國的滅亡。

3

怕是“樂不思蜀”這四個字,阿斗沒機會說了。

爛泥巴扶不上墻”,這句話該是孔明的了。

4

題主,我是否可以理解成為,倘若,劉備將皇位讓與諸葛亮,三國就不會是現(xiàn)在的樣子,最終不會滅亡?我曾經(jīng)對這種類似問題做過分析,即使諸葛亮成為后劉備時期的第二任君王,西蜀也不會由此發(fā)生任何改變,甚至會比劉禪時期更糟糕,究竟為何,且聽我仔細分析。

劉備白帝城托孤,堪稱古今君臣典范,這里我們不揣測劉備是否真心托孤,亦或是否是試探諸葛亮,單就說這諸葛亮如果當時順坡下道,做了這個二代西蜀皇帝,后劉備時期的西蜀只會更加動蕩,社會會更加不穩(wěn)定。

如果諸葛亮逞一時癮起,坐了這偏安一隅的土皇帝,勢必會導致劉備死后留下的元老級人物的反對,這名不正言不順呀,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人物即是趙云、魏延、費祎、郭攸之等權(quán)臣的反對。那時朝局會極不穩(wěn)定,隨時會被北方曹魏和東吳孫家所偷襲。

不過話又說回來,諸葛亮當時在后劉備時期,劉禪一直以亞父稱謂,朝中大小事務(wù),事無巨細,均由諸葛亮定下結(jié)論,可以看出,這往后直至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西蜀大小事務(wù)均由其主要操持。這又與做不做老大有何區(qū)別?!

所以,鄙人認為,當時西蜀的特殊環(huán)境,這諸葛亮已經(jīng)是西蜀的實際掌權(quán)人,皇帝不過是一個稱謂罷了。諸葛亮正此為北伐的籍口,其人生在西蜀時已經(jīng)達到了巔峰!

5

諸葛亮為蜀漢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此拼命,他肯定不會接受劉備的請求,《三國演義》也是這樣寫的,當時人諸葛亮沒答應(yīng)。諸葛亮即是當了皇帝,按他的性格,也會拼命打天下,以天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的命運不會有多大的改變。




6

這是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劉備在臨死前托孤,告訴諸葛亮,假如自己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劉禪能輔佐,丞相就輔佐他。如果不行,干脆由諸葛亮親任蜀漢的皇帝,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yè)。

這讓諸葛亮非常為難,雖然劉備的托孤現(xiàn)場不僅有諸葛亮,還有眾多大臣從中作證,哪怕諸葛亮取代了劉禪成為蜀漢的皇帝,從法理上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諸葛亮不能這樣做,劉禪就算是個白癡,他也要待在蜀漢皇帝的位置上,因為這代表著蜀漢為劉氏正統(tǒng),擁有統(tǒng)一天下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同時,當漢獻帝退位之后,大家都知道漢獻帝退位所謂的禪讓是他老曹家逼的,很多人還是希望蜀漢作為劉家王朝的繼任者能打回來。

諸葛亮不姓劉,他姓諸葛,他代替劉禪,雖然有劉備的遺命,雖然有眾多大臣在旁證明,但是從本質(zhì)上來看也和曹家沒什么區(qū)別了。

甚至,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劉備臨死前的無奈之舉,就算諸葛亮再大愛無私,讓劉禪作一個逍遙的王爺,他在人們的心中可能還不如曹操,被認為是一個比曹操還要奸詐的奸臣。

所以,不管劉備是否真心,無論劉禪有多白癡多扶不起,諸葛亮也永遠不會代替劉禪執(zhí)掌蜀國的天下。


關(guān)鍵的問題是,假如諸葛亮代替了劉禪,他不僅不能統(tǒng)一天下,很可能會被千夫所指,進而被滅掉。

因為,蜀漢作為外來政權(quán),在四川的統(tǒng)治基礎(chǔ)并不牢固,諸葛亮即位后,法統(tǒng)上的不合理,一定會陷入內(nèi)憂外患,估計在曹丕時代就會被曹魏給滅掉了。

對諸葛亮來說,最優(yōu)的解就是劉禪在繼位之后出了意外,由他的長子劉璿繼承皇位,諸葛亮掌控全局,蜀漢內(nèi)部也不會因為幼主登基出現(xiàn)朝廷混亂的局面,就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可能。

劉禪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未來的太子劉璿出生于公元224年,劉禪繼位為大漢皇帝的第2年如果出意外,蜀漢的第3任皇帝剛剛出生,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就自然而然的代理了皇帝的職責,成為蜀漢的監(jiān)國。

這就有了以下幾個保障。

首先,蜀漢的法統(tǒng)還在;

第二,諸葛亮不再有人從中掣肘;

第三,他不能親自率軍北伐,避免了軍中的勞頓,還能多活幾年。


其實,諸葛亮這個人水平真是不錯,在他的手中蜀漢鞏固了政權(quán),所以才能一直維持到三國末期,當?shù)乩习傩諏χT葛亮那也是萬分的擁戴,這是諸葛亮不斷北伐捎帶手隨便治理一下取得的成績,說明諸葛亮特別善于治理國家,但打仗差點意思。

當諸葛亮被迫只能在朝中監(jiān)國,北伐交給了魏延、姜維等人的時候,無論北伐能否成功,蜀漢一定會迎來大治。

同時,在他的悉心教導下,蜀漢的第3任皇帝劉璿也會極為出色,擁有治國的大才。

劉璿這個人比他父親可強多了,他喜歡騎馬射箭,每日讀書毫不懈怠,有古代世子的風范,并且顯示出仁義寬恕之心。

蜀漢投降的時候,他還和姜維等人起兵準備復(fù)國,結(jié)果被亂兵所殺。

可以說,劉璿不像他的父親,倒和他的爺爺劉備非常像,有諸葛亮的教導,他會更加出色。

在三國末期,他親政之后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君主。


再加上諸葛亮數(shù)10年對蜀漢的治理,蜀國的實力應(yīng)該比歷史上最少高出一倍,至少可以集結(jié)10萬人北伐。

趁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內(nèi)斗的時候,劉璿親自率領(lǐng)10萬大軍北伐,只要奪下關(guān)中,其他地方就可以傳檄而定了。

所以,諸葛亮直接取代劉禪統(tǒng)一不了天下,但如果劉禪倒霉,繼位的第2年就出事,蜀漢馬上進入第3代帝王統(tǒng)治期,由諸葛亮來監(jiān)國,統(tǒng)一天下卻是指日可待!

7

不會有任何改變

劉備走后,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從此諸葛亮開始自己的人生大舞臺,劉禪基本上就是一個甩手掌柜,一切都是諸葛亮說了算。

假如諸葛亮當上蜀主,那些情況會有所不同呢?

我們都知道,蜀本是以匡扶漢室立足的,無論是當初的劉備還是后來的諸葛亮,另一方面,如果都休養(yǎng)生息,憑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對魏最有利,所以北伐是必須的。


如果諸葛亮當蜀主,帶領(lǐng)蜀軍北伐的主將選誰?

趙云、黃忠年事已高,魏延,諸葛亮又不能過于信任,總不能老是御駕親征吧。

基本上就無法實現(xiàn)五次北伐,或者把權(quán)力交給劉禪代管(交給別人更不放心),自己去北伐,其結(jié)果還是一樣的。


劉備死后,諸葛亮不出所有人意外地成為蜀漢帝國的“相父”、沒有帝號的皇帝。真正屬于諸葛亮的時代,在他羞澀地走出草堂十六年后,才姍姍來遲。諸葛亮從踏進職場的第一天,他的角色就是劉備這家小公司的總經(jīng)理,十六年來一直沒有改變過,雖然劉備的小公司早就發(fā)展成為大財團。

劉備死后,諸葛亮該做事都做了,無奈何國力實相差過于懸殊,最后累死在工作崗位上,而且,如果不是諸葛亮親自北伐,就找不到姜維來繼承遺命,估計來得更快。

8

如果劉備臨死前把皇權(quán)禪讓給諸葛亮,三國的命運將會怎么樣?

劉備臨死前的確有把皇權(quán)禪讓給諸葛亮的“說辭”。但是,并非真心禪讓,而是將了諸葛亮一軍,讓他更加不敢取而代之。

這段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苯ㄅd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lǐng)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

人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而蜀漢的歷史書寫者也正是諸葛亮而不是陳壽。

比如,托孤這一段就與史實不符。

實際上,劉備入主西南后有兩股勢力并存。

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

跟隨諸葛亮入川的荊州派勢力為強龍,而真正主政蜀漢的實則是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排勢力。

劉備的托孤之臣有兩位,代表益州勢力的李嚴為主,代表強龍派勢力的諸葛亮為輔。

也就是說,基于當時的政治格局,劉備實際上將蜀漢和劉禪托付給了更有勢力的益州派,諸葛亮不過是平衡益州勢力的一個掣肘,又怎么可能說讓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的話?

除了說話給諸葛亮聽以外。

更重要的是,退一百萬步講,即使劉備真有禪讓之心,諸葛亮也一千萬個不敢。

因為自漢初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理論之后,以家庭為模型的國家理論體系下,君臣就是父子,忠就是孝,孝就是忠。

皇帝就是天子,是代天牧民的天道正統(tǒng),朝代輪替遵循的基于五行理論的五德循環(huán)理論,黃帝屬土德,禹夏屬木德,商湯屬金德,周屬火德,秦屬水德,自漢始進入土德開始的又一個循環(huán)。

就是說,漢朝正是五德循環(huán)的正統(tǒng),任何人妄圖篡奪都是侮辱五行的逆天行為,天下可以共誅之。

而劉備的蜀漢打得正是延續(xù)大漢正統(tǒng)的旗幟,曹操即使堅持不做貳臣的士大夫忠孝的基本準則,只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也被歷史罵了個狗血噴頭。

而除了擅長內(nèi)斗以外幾乎沒有治國才能,更沒有任何真正屬于自己的政治勢力支持,只會弄權(quán)的諸葛亮,根本不在天命的五德循環(huán)之列,他憑什么敢于妄想“自立”?

如果,假設(shè),諸葛亮真的妄圖自立,那么,必將為曹魏和孫吳提供“天下共誅之”的最佳借口,諸葛亮的自立宣言必然就是諸葛亮蜀漢政權(quán)的喪鐘,歷史必將會重寫。

9

公元223年,劉備在和東吳的交戰(zhàn)中受傷,逃到白帝城,感覺自己受傷很嚴重,于是召見諸葛亮。劉備讓諸葛亮輔佐自己的兒子劉禪,同時也和諸葛亮說如果你認為劉禪實在沒有才能,你可以取代他。如果說劉備臨死前直接把皇位禪讓給諸葛亮,那么蜀國的命運會怎么樣呢?答案還是一樣,蜀國照樣不敵魏國,最終還是會被魏國滅亡。那么是為什么呢?

蜀國領(lǐng)地太少

公元219年,關(guān)羽失去荊州。劉備為了給關(guān)于報仇,對吳國發(fā)動了攻擊,吳國派出小將陸遜。陸遜最終戰(zhàn)勝了劉備,劉備的兵馬損失慘重,劉備倉皇逃亡。劉備去世后,蜀國的實力更不如從前。蜀國的領(lǐng)地進一步縮小。劉備去世后,諸葛亮積極調(diào)整政策,重新和孫吳交好,后來對魏國發(fā)起北伐,但是經(jīng)過了五次的北伐,沒有一次是真正獲得大的勝利。諸葛亮做了充足的準備最后幾乎一無所獲,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蜀國的實力在三國之中是最弱的。

蜀國沒有人可用

到了蜀國的最后幾年,蜀國的人才很少,對于戰(zhàn)爭中最重要的武將蜀國沒有。關(guān)羽等將領(lǐng)在襄樊和夷陵之戰(zhàn)中戰(zhàn)死。至于治理國家政治的能人也非常少。

綜合以上兩個原因,就算是劉備把皇權(quán)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不能改變蜀國被滅亡的命運

劉備會禪讓給諸葛亮嗎?我覺得是不會的,劉備還是想把蜀漢自己的政權(quán)握在自家的手里,畢竟自己打下這天下非常的不容易!妒酚洝分幸灿涊d了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真的沒有能力你再去取代他的位置,也論證了我上述的觀點。

再說說諸葛亮真的會接受劉備的禪讓嗎?答案很明顯不會。諸葛亮雖然有著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決心,但是他絕對不會做出對劉備不忠心的事情。諸葛亮的品德是非常高尚的,他對劉備不嫌棄自己的地位而三顧茅廬也是非常的感激。諸葛亮也是非常像幫助劉備把蜀國變的更加強大,但他不會去做這些不忠之事。

總結(jié)

諸葛亮忠心的輔佐劉禪,但是最終的結(jié)果是客觀因素導致的。丞相已經(jīng)盡他的能力做到最好了。

10

在我看來,諸葛亮只適合做丞相。且不說他憑借著多年的功績,已經(jīng)奠定了在蜀國的地位,他本身就已經(jīng)是事務(wù)繁忙,如果再做上皇帝之位,那么他很可能會更早的過勞而死。蜀國甚至會更早的消亡。

這里的適合與不適合是相對的,我們不能說諸葛亮沒有做皇帝的才能,只是在當時的背景下,諸葛亮是不能成為皇帝的。

首先要考慮的一點是,劉備是通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而諸葛亮也答應(yīng)了幫助劉備興復(fù)漢室?梢哉f這是劉備一生的心愿,也是諸葛亮一生的理想。仔細想想,諸葛亮為什么要北伐?就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其實在街亭失守之后,他就已經(jīng)明白蜀國大勢已去,而他之所以要反反復(fù)復(fù)的北伐,就是為了心中的信念。

其次,劉備白帝城托孤難道不是為了試探諸葛亮嗎?無論怎樣,劉備應(yīng)當明白,諸葛亮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接受這個位置的。而劉備的真實想法,就是讓諸葛亮能夠安下心來,輔佐少主鞏固蜀國的江山,打下一片未來。

再者,無論是蜀國朝廷,還是其他各地都需要有人支持諸葛亮,他才能當上皇帝。而顯然,諸葛亮的一些政策理念與一些大臣是背道而馳的,如果我們站在這些大臣的角度上,就會發(fā)現(xiàn)諸葛亮的某些政策,其實也是有錯誤的。但是這其中的曲折也只有當事人明白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是抱著信念為蜀國打拼江山的,所以他是沒有精力,也沒有想法去當皇帝的,而且蜀國人才凋零,支持他的人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更不可能鞏固自己的地位了。

所以無論是從個人角度,還是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諸葛亮都不可能成為皇帝。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