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的莫愁湖和玄武湖,風景都很優(yōu)美,但是相比之下還是玄武湖的歷史更悠久一些。

玄武湖的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公元前210年,傳說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歸,至金陵時,幾個陪同的望氣術(shù)士見金陵四周山勢峻秀,地形險要,就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秦始皇一聽大為不悅,命人開鑿方山,使淮水流貫金陵,把王氣泄散,并將金陵改為秣陵,此時的湖泊更名為秣陵湖。

東漢建安末年,諸葛亮出使江東路過南京,作出“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的風水評價,玄武湖在六朝時面積比如今大,而且直接與長江相通,湖中可以成為水軍訓(xùn)練場所。

漢末時期,因秣陵都尉蔣子文葬于湖畔。

三國時期,吳大帝孫權(quán)為避祖父孫鐘名諱,改名“蔣陵湖”,并引水入宮苑后湖,因為玄武湖位于燕雀湖和太初宮之北,故又名“后湖”、“北湖”。

東晉到南朝時期,玄武湖先后有過昆明湖、飲馬塘、練湖、習武湖、練武湖等名稱,玄武湖進入歷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時期。

六朝時期,玄武湖是封建帝王的游樂之地。出于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又由于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兩次出現(xiàn)“黑龍”,因而又稱玄武湖。宋大明三年曾在湖上設(shè)立上林苑,南岸還設(shè)立樂游苑、華林園。齊大明年間,武帝常半夜出獵,或到鐘山,或到幕府山,上萬宮女嚴裝陪同,天亮時回來剛剛聽到雞叫,“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之句源出于此,至今武廟閘附近還有雞鳴埭的地名。

劉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對玄武湖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疏浚,挖出來的湖泥堆積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島。其中最大的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合稱“三神山”,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環(huán)洲和櫻洲的前身。

隋唐時期,南京不再作為首都,玄武湖被冷落。大書法家顏真卿任升州刺史時,一度改玄武湖為“放生池”。不少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牧、韋莊、李商隱等,面對玄武湖地位的滄桑巨變大發(fā)感慨。

南唐時期,玄武湖一度復(fù)興,以致南唐大臣馮謐貪戀湖中“名目勝境,掩映如畫”,而向皇帝提出將湖贈給他為私園的請求,此事因遭到徐玄的阻止才作罷。

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江寧府尹王安石提出了“廢湖還田”的主張,奏準宋神宗泄湖得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嚴重影響了南京城內(nèi)的排水。

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和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的兩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出現(xiàn)。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擴張南京城的范圍,玄武湖從此成為明南京城東北城墻外的護城河,把城墻建到了玄武湖南岸、西岸一側(cè),使玄武湖與主城區(qū)及覆舟山、雞籠山之間多了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徹底改變了六朝以來南京城市北部山水相連的視覺景觀,同時也阻斷了玄武湖此前與長江的連通,使玄武湖的水面進一步縮小,湖面僅及六朝時期的三分之一。同時在紫金山和玄武湖接合部建太平門一座,又在太平門外建“太平堤”(現(xiàn)成為龍蟠路一段),并將玄武湖緊貼鐘山西麓的一片湖面隔為“中湖”(現(xiàn)“中湖”遺跡還保存于白馬公園內(nèi)),從而徹底把原先連綿一片的鐘山—玄武湖區(qū)域人為分成兩地,改變了此前這一地區(qū)千萬年以來的山水格局。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選中玄武湖作為明朝中央政府貯存全國戶口賦役總冊、田畝檔案的黃冊存放地,建后湖黃冊庫(相當于如今的中央檔案館),禁止民眾入內(nèi)。玄武湖從此作為一代禁地,與外界隔絕了二百六十多年。

清朝時期,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玄武湖為元武湖?滴、乾隆南巡時均曾來此游歷并留下詩詞。清同治以后,元武湖有了一些園林建筑,其兩江總督曾國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廟,并增建湖心亭、大仙樓、觀音閣、賞荷廳。后清大臣左宗棠還修筑了連通孤凄埂與梁洲的長堤,解決了游元武湖“必自太平門出,令舟而行”的不方便狀況。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隨著西風東漸,面向市民開放的近代“公園”在中國出現(xiàn),公益性的“園林”概念進入中國,促使過去封閉和獨占式的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等向公園形態(tài)轉(zhuǎn)變。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yè)會,將湖泊辟為“五洲公園”對外開放,為方便中外來賓游覽,決定在靠近勸業(yè)會會場的城墻上開辟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diào)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豐潤門(今玄武門)的開辟,是玄武湖的一大轉(zhuǎn)折點,標志著玄武湖正式成為近代歷史意義上的公園。后來陸陸續(xù)續(xù)筑翠虹堤以通湖上,玄武湖成為南京著名的游覽區(qū)。

民國初期,玄武湖沿襲清代名稱“元武湖公園”并成立了相應(yīng)的管理處,玄武湖管理處主要職責是管理園區(qū)內(nèi)的綠化,同時兼管全市的園林綠化。湖產(chǎn)則由私人承租,管理處只負責收取租金。每年冬季,承租人出于私利,常竭澤而漁,導(dǎo)致玄武湖淤泥日增,蘆葦叢生。管理處多次派湖警勸阻、制止皆無濟于事。針對此舉,管理處孫紳銘上書省政府,要求發(fā)文給予制止。

1925年8月7日,江蘇省省長鄭謙簽署布告,指出:“……玄武湖為南京名勝區(qū),東枕鐘山,西噬神策,風景優(yōu)美,冠絕東南。年來湖身淤塞,蘆葦叢生,自應(yīng)歸復(fù)舊時水深度,以保勝景……自示之日,湖水深度應(yīng)常保七尺以上,冬季放水捕魚,亦須蓄水四尺,尚有貪圖小利,竭澤而漁等項情事,一經(jīng)查實,即當飭提,以嚴法辦,決不寬貸……”省長鄭謙簽署的布告,有力地遏制上述現(xiàn)象,保障了玄武湖的湖民利益和水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1日,成立南京市政府。同年,玄武湖成立“玄武湖管理局”,管理湖內(nèi)及全市園林綠化。

1928年5月,國民市政府決議成立“布臵玄武湖景委員會”,由原市工務(wù)局建設(shè)課課長徐策,擔任玄武湖管理局主任,要求把玄武湖建成現(xiàn)代式的“桃花源”。同年6月,市政府撤消了群利公司的玄武湖水產(chǎn)承租權(quán),改由玄武湖管理局經(jīng)營,徹底杜絕了冬季竭澤而漁的現(xiàn)象,使玄武湖水的深度和清晰度得以恢復(fù)。布臵湖景委員會對園區(qū)內(nèi)的建筑重新修葺,鏟除蔓草,增設(shè)路燈,修建水池,添臵座椅,鋪設(shè)道路。市政府并令財政部撥款二千元,在老洲(梁洲)建一所花卉溫室,培植名貴花卉。整治后的玄武湖環(huán)境面貌煥然一新,使得當時的玄武湖“游人如織,高樓門道上,冠蓋相望,玄武門邊,途為之塞! (《市政公報》十六期)。

1928年8月19日,玄武湖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民國初期,國民政府對玄武湖的建設(shè)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上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1928年9月,改園名為“五洲公園”。

1933年,中央電影攝制片廠把風光旖旎的玄武湖作為重要攝影基地,并把歐洲(今櫻洲)、亞洲(今環(huán)洲)作為外景地,利用玄武湖獨有的湖光山色,拍攝出當時最新式的有聲電影。

1934年4月,重改“五洲公園”為“玄武湖園”,綠地面積進一步擴大,花卉品種增多,一批建筑如玄武廳、諾那塔、 凇滬抗戰(zhàn)紀念塔等先后落成。同年12月,該廠第一部紀錄片《農(nóng)人之春》在玄武湖攝制完成,并參加了比利時國際農(nóng)村影片展競賽。影片中很多鏡頭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湖民的生活狀況,影片播出后,一致獲得評委和觀眾的好評。《農(nóng)人之春》在本次參賽中名列第三,并獲得優(yōu)等獎?箲(zhàn)期間,該廠還拍攝了許多抗日救亡的宣傳片,為后人研究抗日戰(zhàn)爭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1936年2月,日本駐華領(lǐng)事從東京購得2500株櫻花,“贈送”給南京市政府。這些標志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國花,運抵南京后,遍植于市內(nèi)各大公園和公共游覽區(qū),并鏟除該地區(qū)所有象征著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威武不屈,具有奮發(fā)向上精神的梅花。其中120株分別植于梁洲和翠洲。據(jù)戰(zhàn)后園林管理處統(tǒng)計,汪偽時期“植梅地區(qū),不如櫻花面積千分之一。”

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蔣介石政府遷都重慶,汪精衛(wèi)政權(quán)相繼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玄武湖成了汪偽政權(quán)接待“友邦”軍政要人的重要場所。侵略者可以肆意在園區(qū)內(nèi)從事一切活動,日軍不顧公園游人眾多,時常在園內(nèi)練兵,馳馬縱橫,臵游人生命于不顧。雖經(jīng)市園林管理處處長蘇榮軒請求南京防空司令部予以制止,但最終收效不大。侵略者還在玄武門左側(cè)修筑了一座堡壘,并架設(shè)機槍,對過往行人都要搜身檢查。在日軍統(tǒng)治下的南京,汪偽政府一點主權(quán)都沒有,就連玄武湖閉閘蓄水,也得與日本特務(wù)機關(guān)協(xié)商。

1939年,日軍駐考試院(現(xiàn)市政府大院)部隊,以玄武湖管理處關(guān)閘有礙部隊用水為由,強令管理處開閘放水,并于閘旁臵一標牌,禁止關(guān)閘。致使玄武湖水日漸枯竭,湖中水產(chǎn)和游船均受嚴重影響。后經(jīng)市長高冠吾多次與日本駐軍協(xié)商,才同意“每周一、四開閘兩次,以資湖水調(diào)節(jié)!

1940年10月13日,日本駐華使館在翠洲舉行“日、德、意三國同盟慶祝會”。當日,玄武湖停止一切活動,除與會者持有特殊證件外,任何游人及車輛均不得入園,湖面船只一律停靠岸邊。會場外,荷槍實彈的日本憲兵崗哨林立。玄武湖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國人雖有怨言,但在那種國破山河碎的年代,只有將國恥銘記心中,有待雪恥之日。

1942年11月,日本侵略者厚顏無恥地在翠洲舉辦了“大東亞戰(zhàn)爭博覽會”,宣揚二戰(zhàn)以來的“戰(zhàn)果”,展出了偷襲珍珠港、侵占緬甸的電動模型。大漢奸賣國賊汪精衛(wèi)應(yīng)日本大使、派遣軍總司令的邀請參觀了該展覽。但這種“長他人之氣”的展覽,自開展以來便遭到國人的抵制。日本政府為了吸引觀眾,又在展區(qū)內(nèi)增加了沐猴而冠、狗做算術(shù)之類的動物表演。盡管如此,但稍有愛國之心的人士也不涉足于此。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反擊階段。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1946年5月,蔣介石政府還都南京,玄武湖再次成為國民黨中央政府和南京市政府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

莫愁湖最早形成于六朝時期,長江沿南京城西側(cè)流過,與秦淮河匯合于石頭城下,莫愁湖是長江的一部分,后長江改道北移,留下大片淤積地與一系列沼澤、池塘與湖泊。

南唐時期,時稱橫塘,因其依傍石頭城,故亦稱石城湖。

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莫愁湖在三山門外,昔有妓盧莫愁家此,故名。”

南宋以前,莫愁湖所在的位置,正是長江中的白鷺洲。

明朝初年,莫愁湖進行了大規(guī)模開發(fā)建設(shè),沿湖畔筑樓臺十余座。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對弈于勝棋樓,詔以為“湯沐邑”,并賜予徐達。

明中葉,莫愁湖為徐達后裔、魏國公徐氏別業(yè)。其園枕湖帶山,極具眺望之致,有“四美堂”、“勝棋樓”等亭閣樓榭,成為金陵名園之一。王世貞譽之為“故都之第一勝地”。狀元朱之蕃在其所擬“金陵四十景”中,將莫愁湖以“莫愁曠覽”列為“金陵第一名勝”。明亡后,莫愁湖一度衰敗、樓閣傾頹,廳榭坍塌。

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江寧知府李堯棟自捐俸銀復(fù)建郁金堂、蘇合廂,辟建湖心亭。樓臺間,湖沼畔,雜植花柳,斯湖復(fù)又盛隆,并以“莫愁煙雨”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鄭板橋贊嘆其景日:“湖柳如煙,湖云似夢,湖浪濃于酒”。

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莫愁湖之建筑及花樹皆毀于戰(zhàn)火。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直隸總督曾國藩修復(fù)湖心亭、勝棋樓、郁金堂、賞荷亭、光華亭等,并廣植花柳及蓮荷、荷花,成為莫愁湖又一景觀。

民國元年(1912年),粵軍揮師北伐成功后,為紀念犧牲的將士,將61位陣亡將士遺骸運回南京,安葬于莫愁湖南岸。

民國三年(1914年),巡按韓國鈞撥官錢修葺樓臺,并于湖西南隅拓地筑亭,帶以小池,編茅引泉,景觀尤佳。

民國十七年(1928年)12月14日,南京特別市市政府公園管理處接管莫愁湖,并辟為公園,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

195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將莫愁湖列為“第一區(qū)人民公園”。

最佳貢獻者
2

莫愁湖位于南京市建鄴區(qū)外秦淮河西側(cè),景區(qū)總面積0.511平方千米,其中湖面面積0.323平方千米,陸地面積0.187平方千米,有“金陵第一名勝”的美譽。 [1] 六朝時期,長江南岸線北移,莫愁湖形成。南唐時期,時稱橫塘,因其依傍石頭城,亦稱石城湖。明朝初年,莫愁湖沿湖畔筑樓臺十余座;明朝中葉,莫愁湖為徐達后裔、魏國公徐氏別業(yè),成為金陵名園之一。清朝乾隆年間,莫愁湖進行大規(guī)模整治,沿湖修筑“郁金堂”等樓臺十余座;咸豐年間,建筑及花樹毀于戰(zhàn)火;同治年間,重建莫愁湖,湖景漸復(fù)舊觀。民國十八年(1929年),莫愁湖被辟為公園。 [1] 莫愁湖屬于淺水湖泊,由長江、秦淮河沖積平原的低洼處積水而成,原是秦淮河入江口河槽,因泥沙淤積而成湖。南北長約680米,東西寬約770米,湖面標高4米,主要功能為景觀水域和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已無調(diào)蓄能力。 [2] 莫愁湖景區(qū)內(nèi)有莫愁女故居、郁金堂、蘇合廂、勝棋樓、華嚴庵、莫愁水院、棋文館、粵軍陣亡將士墓、抱月樓、海棠精品園、中日友好鳶尾園等主要景觀。 [1] 2019年12月,南京市莫愁湖公園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玄武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東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墻、北鄰南京站、南倚覆舟山,是江南地區(qū)最大的城內(nèi)公園,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被譽為“金陵明珠”,又稱后湖、北湖。“玄武”這兩個字的意義指的是“北方之神”,“玄武湖”和“北湖”這兩個名詞沒有多大的差別!靶洹笔侵袊裨捁适轮械乃纳裰,它的具體形象是龜與蛇的復(fù)合體,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共同代表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其中玄武湖實際上就是北湖的意思。

玄武湖的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六朝時,成為皇帝操閱水師的場所,并被辟為皇家園林,南岸建有華林園、樂游苑等皇家宮苑;北宋時,江寧府尹王安石“廢湖還田”,玄武湖因此消失二百多年;元朝時,經(jīng)過兩次疏浚,玄武湖重新出現(xiàn);明朝時,設(shè)為后湖黃冊庫,系皇家禁地;清末舉辦南洋勸業(yè)會時,開辟豐潤門(今玄武門),玄武湖成為游覽區(qū);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玄武湖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2005年2月,玄武湖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2008年9月,玄武湖公園被列為國家重點公園 ;2016年9月,玄武湖被列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 ;2019年10月,玄武湖榮獲“2019中國十大休閑湖泊”稱號。

所以論歷史悠久性跟觀賞性可以說兩個湖泊各有千秋,兩個湖泊像是兩條璀璨的鉆石項鏈鑲嵌在南京這塊美麗的土地上,與梧桐樹一樣是南京人的驕傲。

3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玄武湖和莫愁湖是位于南京城區(qū)的湖泊,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旅游景區(qū)。具有悠久的歷史。玄武湖已有 2300年的歷史,古名后湖,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最早只是一塊沼澤濕地,湖水來自鐘山北麓。三國時孫權(quán)引水入宮苑后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態(tài)。劉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對玄武湖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疏浚,挖出來的湖泥堆積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島。其中最大的為“蓬萊”,“方丈”,“瀛洲”三島,合稱“三神山”,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環(huán)洲和櫻洲的前身。傳說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湖中兩次出現(xiàn)“黑龍”,因而稱為玄武湖。莫愁湖古名石城湖,是一座有著1500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玄武湖和莫愁湖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歷史的滄桑。玄武湖玄武湖歷史上曾兩度遭到浩劫,一次發(fā)生在隋文帝時,。隋文帝滅了南陳之后,曾下令夷平南京城,玄武湖首度消失了兩百多年。另一次則發(fā)生宋代,江寧府尹王安石,推行“廢湖還田”,因而南京城遇雨成災(zāi)。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擴張了南京城的范圍,玄武湖成為南京城東北城墻外的護城河,湖面僅及六朝時的1/3,且在中洲(梁洲)建黃冊庫,作為明朝政府貯藏全國戶口賦役總冊的庫房禁地。1911年,玄武湖被辟為公園,后又開玄武門,筑翠虹堤以通湖上,玄武湖才成為南京著名的游覽區(qū)。

莫愁湖古稱橫塘,因其依石頭城,故又稱石城湖。名為莫愁湖是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河洛陽女子莫愁,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她不但聰穎美麗,還是個才女。會詩文,且采桑、養(yǎng)蠶、紡織、刺繡樣樣拿的起來。 還和父親學(xué)了一手采藥治病的本領(lǐng)。十五歲那年,父親在采藥途中不幸墜崖身亡,莫愁賣身葬父。當時有個盧員外在洛陽做生意,見莫愁純樸美麗,很同情她,便幫助莫愁料理了爹爹后事后,帶她回南京,成了員外的兒媳。 莫愁婚后和丈夫恩恩愛愛,第二年生了兒子。雖然生活富裕,可莫愁時常想念家鄉(xiāng),懷念父親,只有幫助窮人治病時才感覺快慰露出笑容。窮人們時常說:我們有了病啊痛啊的,就見了莫愁,因此莫愁女的名字就傳開了。梁武帝便服來到盧員外家賞花時,見到牡丹花交錯如錦,奪目如霞,便問此花何人所栽?盧員外說是兒媳莫愁所栽。當即傳莫愁見駕。梁武帝見她花容月貌,不由神魂顛倒;貙m后,寢食難安,于是施毒計害死了盧公子,傳旨要莫愁女進宮為妃。莫愁得知,悲憤交加,投石城湖自盡。。人們?yōu)榱思o念她,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梁武帝聞訊,自感愧疚,寫下了《河中水之歌》,并在她的賞荷廳的蓮花池內(nèi),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漢白玉塑像,為南京標志性景點之一。 明朝初年,朱元璋將莫愁湖畔賜給給了開國功臣徐達。成為金陵名園之一。清朝乾隆年間,莫愁湖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治,沿湖修筑"郁金堂"等樓臺十余座;咸豐年間,建筑及花樹毀于戰(zhàn)火;清朝同治十年(,又重建莫愁湖,湖景恢復(fù)舊觀。1929年,莫愁湖擴大建立了公園。成為南京城區(qū)內(nèi)僅次于玄武湖的第二大湖泊,有"金陵第一名勝"的美譽。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從此,玄武湖和莫愁湖成為人民的樂園。玄武湖東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墻,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也是中國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和江南地區(qū)最大的城內(nèi)公園,被譽為"金陵明珠",莫愁湖位于南京市西側(cè), 如今是國家重點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