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這種東西,很難說得清,反而是越久遠的史實越不會被人懷疑,畢竟流傳至今的史料少。反而是離自己越近的,越難說得清,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所看到的內(nèi)容截然不同。

所以,人們常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誠然不假!

在庚子之變中,人們對這場浩劫的始作俑者評價也是分化嚴重,有人會認可義和團的行為,有人則會痛心義和團的行為,也有人會理智看到行為背后的東西。

旁觀者尚且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更何況當時陷于其中的人們了,正因如此,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走向共和》不過是眾多對這段歷史猜測的一個視角罷了,畢竟有些事情史書上沒有詳細闡述,有些事情就算講了,也需要我們自己去猜測行為人背后的動機。

當慈禧太后的旨意傳到兩廣總督李鴻章府上后,李鴻章對這條北上的命令有自己的看法,他通過跟紅兒抽打陀螺表明了態(tài)度:

“我又得去賣國咯,當漢奸,賣國,當漢奸,賣國!”

隨后,梁啟超就登門了……

正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既然梁啟超來了,那么自然是帶著目的來的,他就目前的局勢給李鴻章帶來了三條良策:

上策,擺脫朝廷,兩廣自立,揮軍北上,然后建立君主立憲國家,李鴻章當總統(tǒng)。

中策,聽從號令,北上勤王,剿滅義和團,然后跟八國聯(lián)軍重修于好。

下策,奉詔入京,跟八國聯(lián)軍談判,給清廷擦屁股,自己落入虎口。

三種應(yīng)對之策,不用說,前面抽陀螺的時候,李鴻章就已經(jīng)表明態(tài)度了,自然是選擇了最后一條。

同時拍了拍梁啟超的肩膀,說自己也是康黨,還因此被慈禧太后怪罪,背了黑鍋。但我還是要北上,以便履行自己的職責,同時說了一句名言: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那么,我們該怎么理解李鴻章說的這句話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捋一下庚子之變的時間線,以便對此時李鴻章的處境有個更深的了解: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清政府有人在鎮(zhèn)壓,有人在支持,隨后在支持派的引導(dǎo)下,義和團進了京。

見清政府剿匪不力,5月份列強們召開多次會議,最終決定向北京各使館派兵,以保護各國使館工作人員以及教民。

6月初,大批義和團團民涌入北京,開始焚燒教堂,攻擊教民和洋人,西方列強們震怒。

6月10日,西摩爾率領(lǐng)2000多名聯(lián)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fā),第二天就在廊坊跟清軍和義和團打成一團。

6月16日,聯(lián)軍艦隊開始進攻大沽口,慈禧太后宣布要解散義和團,與此同時下令讓李鴻章速速進京。

6月18日,榮祿搞到一份外國人的最后通牒,里面講了要慈禧還政給光緒帝的要求,慈禧怒了,轉(zhuǎn)而支持義和團滅洋。

6月21日,慈禧太后下達向萬國(十一國)宣戰(zhàn)書,并下發(fā)給各地方大員。

8月14日,北京城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逃。

我們再看看一下李鴻章北上的時間線:

6月16日,李鴻章接到慈禧旨意,讓他進京,但當時的李鴻章是這樣回復(fù)的:

“沽口禁商船,沿途拳匪布滿。兄奉召,竟無路可達。”

6月25日,李鴻章才收到盛宣懷轉(zhuǎn)發(fā)來的宣戰(zhàn)詔書,他回答是: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7月份,朝廷多次催促李鴻章北上,其中7月8日,更是恢復(fù)了他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wù),此時的他應(yīng)該到上海了。

7月23日,慈禧太后已經(jīng)急了,要求滯留上海的李鴻章速速進京:

“疊次電諭李鴻章兼程來京,迄今并無啟程確期電奏,該督受恩深重,尤非諸大臣可比,豈能坐視大局艱危于不顧耶。著接奉此旨后,無論水陸,即刻起程!

9月30日,李鴻章到達天津。

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

在《走向共和》的劇中,這段劇情發(fā)生在慈禧和光緒帝西逃之后,但實際上梁啟超要想在廣州見到李鴻章,最遲也得是7月初。按照前面的時間線,北京的戰(zhàn)事還處于一團粥的時候,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分析李鴻章說這句話的含義,就更容易理解了。

可以說,此時的李鴻章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對于大清的未來,他感到了迷茫:

這時候北京的狀況他是不清楚的,太后會不會被聯(lián)軍抓,他也是不清楚的,一切都不是很明朗的情況下,他開始動身北上。

首先,面對梁啟超時,他是自稱為康黨的,除了有套近乎拉近關(guān)系的原因,也從側(cè)面表明,他也希望大清能有所改變,他是支持變法的。

后來李鴻章臨終前就給慈禧太后寫過一封信,里面就闡述了希望變法的建議:

“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nèi)圖富強,或可漸有轉(zhuǎn)機!

其次,作為洋務(wù)派領(lǐng)袖人物,他也不是沒有對大清朝的未來做過設(shè)想,也使用自己的方法去做了嘗試?勺罱K的結(jié)局告訴他,你的方法行不通,現(xiàn)在有更好的方法擺在你的面前,你要革命嗎?

對于一個已經(jīng)風燭殘年之人來講,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屬于他了,他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做新的嘗試,所以,這個嘗試就給你們這些后生吧。

最后,既然李鴻章知道自己的方法行不通了,就算不革命,也可以置身事外啊,為什么還是要北上賣國呢?

李鴻章從小讀的就是四書五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他能坐到這么高的位置,也是憑借著自己的儒生身份。他先是效忠于曾國藩,后來才是皇上和太后,他也屬于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讓他自己革自己的命,難。

而且,當時的朝局也由不得他不北上:

雖說東南已經(jīng)互保,但也是各懷鬼胎,每個人背后都有著西方勢力操縱著。梁啟超說得很好聽,大家會推舉你李鴻章就任大總統(tǒng),可是自從甲午戰(zhàn)爭之后,李鴻章的基本盤就崩了。

即使到了兩廣,也不過才半年而已,他拿什么去駕馭這個位置,依靠孫大炮嗎,別搞笑了。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大清國,根本就沒有君主立憲的土壤,即使到了大清即將滅亡的前夜,內(nèi)閣都有了,大家也還是沒搞明白啥叫立憲?

滿清政府再窩囊,在大清國的地面上也是最強大的力量,自己抗旨不尊,不僅道義上上不去,自己的基本盤也會崩。畢竟李鴻章是依靠滿清政府才獲得如此大的權(quán)力,更何況此時自己的實力也不允許,李鴻章根本沒得選,只能繼續(xù)北上。

也就是說,李鴻章認為,自己北上談判,是屬于他這一代人的職責所在,至于推翻清政府,那是你梁啟超這一代人需要做的事。

等同于,他也認為革命是一條可選的方案,畢竟讓滿清政府自我改革,太難了。

那么,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李鴻章說這句話有沒有問題呢?

正面例子上來講,并沒有什么大問題,比如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可不是秦始皇一個人辦到的。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秦國的君主,從商鞅變法就開始了,歷經(jīng)7代,勵精圖治,一步步走到了最終的大統(tǒng)一。

就算是滿清統(tǒng)治中原,也不是一代君王就能實現(xiàn)了,也是經(jīng)歷了好幾代人,從努爾哈赤到康熙帝,才完成了最終統(tǒng)一。后來的準噶爾汗國被徹底滅掉,把天山南北并入版圖,更是延續(xù)到了乾隆時期。

但是換一種視角去思考這句話,也能得出另外的結(jié)論:

人都是有歷史局限性的,就李鴻章而言,可以為他找出一萬種理由開脫。但他講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可就不僅僅指他自己了,而是指跟他同一代的所有人。

就像前幾天上映的《一點就到家》一樣,哈利波特說過,人總是在正確的事情和容易的事情上做選擇。相對于否定自己一生追求的東西,否定帝制,這太難了,他們不過是選擇了容易的事情。

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直接往后推100年,這100年間,中國還是那么落后,文盲遍地,經(jīng)濟落后,受人欺負。而隔壁的日本,卻短短幾十年,從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國轉(zhuǎn)變成工業(yè)國,翻過身來就騎在了大清頭上。

從1945年打跑了日本人開始,再往后推70年,這成就就海了去了,文盲沒有了,國家統(tǒng)一了,男女平等了,再也不受人欺負了,中國也成了全世界唯一的全產(chǎn)業(yè)鏈國家。

老人們也常說,他們是兩代人,干了幾代人沒有完成的事!

一代人只能辦一代人的事,這其實是懦弱的表現(xiàn),是不負責任的說辭。就像很多父母一樣,抽著煙、喝著酒、打著牌,回頭給了兒子一巴掌,你爹就這么大本事,要想發(fā)家致富,你小子得好好讀書。

前段時間不是也有富人在抱怨嘛,我們?nèi)規(guī)状说呐,憑什么輸給你寒窗苦讀十年書?

有些事一代人確實做不成,但是你有沒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做,有沒有以身作則。同樣,如果明知道這條路走不通,還在幻想著他能好起來,這就是癡人說夢了。

如果總是拿著后人肯定比我們聰明,他們總會有辦法的態(tài)度,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也讓后人更加痛苦。

最佳貢獻者
2

這是事實,不然就成吹牛皮,說大話!

3

社會發(fā)展的大勢不是一個人或一代人所能改變的,需要眾人一代一代地、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改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4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很明顯李鴻章這一代人沒把他們這代人的事情做好,他們讓后人一代人吃了幾代人的苦。

大清晚期和民國一樣,完全就是一個比爛的時代。很多人不是因為他們做得有多好,而是同代人都很差勁,李鴻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果拿同時代的人做比較,李鴻章無疑是出色的。李鴻章無論在軍事,還是外交,亦或是洋務(wù)運動,絕對是大清的中流砥柱。要知道同時代的人,大清很多高級官員完全是滿目自大,做不了任何事情。

李鴻章對于大清而言,他建立了淮軍,消滅了太平天國以及后面的捻軍。洋務(wù)運動期間,他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化企業(yè),并且知道如何和洋人打交道。

可問題在于李鴻章這代人沒有順應(yīng)歷史潮流,沒有做好這代人該做到的事情。當時的大清朝明顯已經(jīng)是不可救藥了,李鴻章這代人該做的事情是推翻大清朝,或者是對大清進行全面的改革,以便盡快的走向近代化之路。

可是他們沒有這樣做,無論李鴻章,還是曾國藩,某種意義上他們延續(xù)了大清的生命,讓后面的革命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犧牲去推翻清王朝。更為嚴重的是,他們這代人,為了延續(xù)大清的生命,簽訂了多少割地賠款的條約,這給我們國家?guī)砭薮蟮膿p失,可以說是貽害無窮。比如遠東地區(qū),臺灣,琉球等等,這些問題到現(xiàn)在依然是我們的心病。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甲午戰(zhàn)爭,由于李鴻章這代人沒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以使得日本通過戰(zhàn)爭獲得了大量利益,特別是巨大的賠款讓日本迅速發(fā)展起來。這直接導(dǎo)致了日本的崛起,其后日本通過日俄戰(zhàn)爭,確定了自己的強國地位。幾十年后,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我們整個國家差點滅亡了。

為什么歷史上諸葛亮偉大?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哪怕這件事做不成,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作為蜀漢真正的掌權(quán)者,他沒有貪污腐敗,沒有窮奢極欲,只給后人留下幾畝桑田。

作為對比,李鴻章干了什么?李鴻章有能力,但是他只不過是“會做媳婦,兩頭瞞”,上面騙騙老太后和皇帝,下面欺負百姓,最后自己撈得盆滿缽滿,畢竟“宰相合肥天下瘦”。民國一些人提倡婚姻自由,有些人和別人都結(jié)婚生子了,結(jié)果打著婚姻自由的名義,把自己的婚姻說是封建包辦婚姻,拋棄妻子,找新老婆。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但是也有人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5

從理論上講,李鴻章說的點沒有錯,他是站在自己階層分析問題,現(xiàn)在人應(yīng)從歷史角度考慮問題對于錯,不僅是李鴻章,梁啟超也有他時代局限性,這才有走向共和正確路線!

走向共和就沒有局限了嗎?其實都有,孫中山并沒有把中國帶上一個獨立自主中國,由于局限,使用貧窮落后的中國變成幾十年的軍閥混戰(zhàn)時代!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要經(jīng)過先輩們多次努力,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克服從從困難,一步一步地自我克服自已的錯誤才能走向富強!

毛澤東帶領(lǐng)我們走向獨立自主,鄧小平帶領(lǐng)我們走向繁榮富強,新一代領(lǐng)導(dǎo)人讓我們走向偉大,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循序漸進的結(jié)果。

不是拍馬屁,中國人優(yōu)此發(fā)展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志強不息,努力向上創(chuàng)下的功績!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tǒng),作為中國人應(yīng)自豪,驕傲!我們的民族經(jīng)歷幾百年的涅槃,終會屹立世界之顛,這一點我絲毫不懷疑!

6

謝謝邀請:

我同意文史小貼士朋友的看法。李鴻章是典型的晚清重臣,受儒家思想很深,充當滿清衛(wèi)道士的角色,忠于他的主子,他認為這是很正義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他也知道他的思想落后于時代,社會要前進,政治要民主,這是發(fā)展的必然,但是他不可能去做,不可能叛變他的主子。因此,他對梁啟超說了一代人只做一代人的事。實際上是寄希望于梁啟超,讓梁啟超沿著自已的路線走下去,只到變法成功!

7

這句話是《走向共和》,李鴻章在任兩廣總督時對梁啟超說的。

李鴻章本人對戊戌變法心里面是贊成的,但在政治上是堅決站在慈禧太后一邊的。甲午戰(zhàn)爭后,李鴻章對時局看的很清楚,但知道自己對推行新政是有心無力的,所以對梁啟超說:“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即是無奈,也是事實。

大半輩子給清朝賣命,臨了之際,要反戈一擊,要大清朝的命???。!這是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反復(fù)掂量的人生課題。要知道梁啟超在那個時候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維新派了,而是接近革命派了。只有吳三桂這樣子的人,才會揭竿而起。

所以,這句話既是無奈,也是事實,也包含著很深的人生哲理。

8

其實戊戌變法的梁啟超也深知保守派勢力很強大,清廷主要權(quán)力還掌控在以慈禧為首保守派手中,如改革變法勢必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他們掌控朝政大權(quán),他能交出手中的權(quán)力嗎?肯定不會,自己榮華富貴,自己活的好就行,就是喪權(quán)辱國,割地賠款,也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李鴻章老奸巨滑,老謀深算,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清廷慈禧和李鴻章難辭其咎,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清廷慈禧也知西方列強大,也想變法圖強,但是讓他們交出權(quán)力,就止步不前了,所以梁啟超等改革派,要說服李鴻章支持他們變法圖強,富國強兵,李鴻章深知自己以交出權(quán)力,也無力在支持改革派,也只能說,一代人只能作一代人的事,余下的事留給后代人去作吧。

9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求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以及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農(nóng)民階級進行了太平天國運動各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先進分子進行了洋務(wù)運動,而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進行了維新變法,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進行了辛亥革命,這些斗爭雖然從不同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但客觀上由于敵人力量的強大,主觀上受各革命階級的局限性的影響,這些斗爭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李鴻章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個“與鬼周旋”的官員,也作為開明的士大夫階層,在他周游列國的過程中,他看得出清朝已經(jīng)不可救藥。而且他還是曾國藩的門生,跟湘軍將領(lǐng)都有交情,自己本身又是淮軍統(tǒng)帥,應(yīng)該說還是有推翻清廷的實力的?墒菍τ谝粋受到傳統(tǒng)教育,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的人來說,造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為了清朝再能走下去,他們進行了洋務(wù)運動,企圖通過學習西方的技術(shù)來改變中國,最后也失敗了。

在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從一種制度過度到另外一種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也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索,最終才成功。同樣的,近代也是如此,當時的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封建社會接下來會到資本主義社會,而且當時最發(fā)達的國家也都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梁啟超這些人想改革封建專制制度,學習日本建立君主立憲制,卻以失敗告終。 最后還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中國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這一過程如果從太平天國運動算起的話用了98年,途中經(jīng)歷了四個階級的努力,最終才得以成功。

所以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個過程,社會變革更是如此,一代人有一代人所處的環(huán)境、歷史背景,這決定了他能不能超越自己的階級和時代,去做下一代人做的事, 所以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10

已經(jīng)N代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