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朝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元朝之前,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王朝能像元朝那樣把各個民族融合一起。即使在強大的漢唐時期也只是使用戰(zhàn)爭或和親手段來處理民族矛盾。

元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的土地分割和民族分裂局面。

首先,元朝在民族問題時采用寬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國內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勵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這樣,就有了國內各族人的流動,許多中原人來到邊疆生活,而且少數(shù)民族也大量的遷入中原生活。這種各族人民長期雜居,互通婚姻的生活,使民族差異逐漸縮小。像先期進入中原的遼國契丹和金朝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完全融入了漢族群體。

其次,元朝還包容和接納外國文化,準許外國人在中國進行貿易和宗教傳播,甚至允許外國人與元朝人通婚,在元朝做官。 自唐朝開始,有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在中國定居,他們長期和中國的漢、蒙等民族生活在一起,逐漸融合,在元朝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一一回族。

這樣,各族人民在元朝的管轄下,形成了多民族交融的局面。為我國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最佳貢獻者
2

雖然提到元朝,許多人都覺得是一段屈辱的歷史,漢族政權第一次被徹底消滅,全國被“胡虜”占領。但是不得不說,從國家長遠來看,元朝還是為中國的歷史發(fā)展作出了不少貢獻的。

(忽必烈)

第一,重新統(tǒng)一。自唐末五代以來,中國保持了一個長達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宋代僅僅做到局部統(tǒng)一,而直到元朝成立才重新統(tǒng)一,沒有元朝,中國不知道還要分裂多久。


第二,擴展版圖。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奠定了現(xiàn)在中國的版圖基礎。對西藏、新疆、臺灣等地進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轄,尤其是西藏,第一次納入中國版圖。

第三,制度。元代時間雖短,卻留下了許多制度,明清兩代甚至到現(xiàn)在都有沿用。最典型的就是行省制度。最早“省”只是指中央部門,元代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各地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成為地方一級行政機構,就是現(xiàn)在的省。

第四,貿易、文化交流。由于元朝及蒙古帝國的人種多元化,疆域廣闊,形成了多人種貿易、文化交流,包括科技、宗教等。貿易國由宋時的五六十個發(fā)展成140多個,東到日本高麗,西抵波斯灣,紅海和非洲東海岸。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第五,藝術發(fā)展。元朝由于對漢族文人的限制,導致許多漢族文人在仕途上難以施展拳腳,卻催生了藝術發(fā)展。元代趙孟、弦曋o、王脗恽吴疹R⒒乒、倪瓒导x淮笈櫸搖⒒壹杏肯鄭災泄糯榛?guī)的发招M鹱胖涼刂匾淖饔謾M,诞生幼暘代的X泳紓參蟮鬧泄誠非螄鋁嘶、芯曢W斯娣丁?/p>

其實,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會有自身的貢獻,哪怕是一直被詬病的朝代,也為現(xiàn)今中國的發(fā)展在某些方面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影響。固然,元朝的種族等級制度,對文化人的壓制有很嚴重的問題,但其貢獻也是不應該抹殺的。

3

元朝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捍衛(wèi)了瀕于滅絕的中華文明。

這是從元朝建立時的背景來講的!因為,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12月18日),將國號由“蒙古國”改為“元”,自己從大蒙古國皇帝變?yōu)榇笤实邸哪且豢唐,昔日的蒙古帝國其實已成為一個正統(tǒng)的中國王朝。而蒙古族也正式融入到中華民族里頭。

忽必烈的政權班底,并非全是由蒙古貴族組成的,而是將北方漢族士族的力量融入其中了。早在蒙哥汗時代,治理漢地的忽必烈就開始廣泛接觸漢文化。他先后任用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如劉秉忠、許衡、姚樞、郝經、張文謙、竇默、趙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使得蒙古帝國統(tǒng)治下的中原漢地得以從戰(zhàn)亂中恢復過來。

可以說,忽必烈背后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蒙古勢力,還包括廣大北方漢族的士族勢力。而真正代表蒙古原始勢力的,其實是阿里不哥。那時阿里不哥得到了漠北和林的蒙古族眾臣的支持,這些蒙古舊貴族根本不支持漢化的忽必烈,于是紛紛聚集到阿里不哥的麾下,與忽必烈爭霸。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兄弟之爭,更深層的其實是中華文明與蒙古文明的斗爭。如果,阿里不哥獲勝,那么由一個極度蒙古化的草原帝國來完成對中國的統(tǒng)一,對中華文明而言,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幸運的是,最終忽必烈所代表的中華文明徹底戰(zhàn)勝了蒙古文明。

盡管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漢化程度有限。但是元朝的建立和對中國的統(tǒng)一,對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和保留,還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保護作用。

4

元朝對中國有什么貢獻?應該說貢獻還是相當大的,這個貢獻主要是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領土,二是政治體制。

元朝在領土方面的貢獻

元朝在領土方面對中國的貢獻可以說是一目了然的。可以說元朝在領土方面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的雛形。要說明這方面元朝的貢獻,其實最直觀的方法就是把漢唐這兩個在元朝之前實現(xiàn)了中國大一統(tǒng)的王朝版圖和元朝及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做一對比。

西漢版圖

唐朝版圖

其實漢唐的版圖已經非常遼闊了,而且兩者非常像,就是在西北地區(qū)很接近現(xiàn)代的版圖,可以說是為現(xiàn)代中國在西北地區(qū)的版圖奠定了基礎,而且是一個遞進的模式,唐朝基本上是漢朝的加強版。但和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相比,還是有兩點很大的不同,就是東北地區(qū)和青藏高原。當然唐朝后期在東北地區(qū)也有很大發(fā)展,但卻是以羈縻統(tǒng)治為主。

元朝疆域

而在元朝時,是實實在在把東北地區(qū)變成了遼陽行省,實行和內地一樣的統(tǒng)治制度,可以說把中國的版圖正式延伸到了東北地區(qū)。而意義同樣重要的是,元朝時青藏高原第一次被整體納入中國版圖,成為了元朝的宣政院轄地,自此成為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元朝版圖從整體看,其實已經和今天中國的版圖非常接近了,所以說元朝為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基礎是這不夸張的。

治理體制上的貢獻

元朝對中國的另一大貢獻是在中國開始實行行省制度。中國在元朝之前,實行的一直是郡縣制度,即在中央政府之下,差不多只高兩級行政機構,即郡(或者是州)和縣。但郡縣制是秦朝創(chuàng)立的制度,它的特點是從中央到地方只有三級政府,即中央、郡(州)和縣。它的優(yōu)點是政府層級少,政令可以比較統(tǒng)一的執(zhí)行。

但郡這一級政府機構之上就直接是中央,這在秦朝和漢朝早期疆域較小時還基本可以維持,但后來漢唐將疆域進一步擴大后,郡(州)和中央之間的距離卻被拉到過大了,比如唐朝巔峰時期,全國竟然擁有360個州,而在名義上,州就已經是中央政府之下的二級行政機構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唐朝時很多時候都不得不在郡之上再加一個都護府之類的機構,任命節(jié)度使集中對邊疆地區(qū)進行管理,之后再匯總到中央。但這樣設置的節(jié)度使又往往管理的區(qū)域相當大,而且擁有軍政大權,最后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形成藩鎮(zhèn)割據,唐末就是這種制度典型的結果,而漢朝末年的軍閥混亂其實也跟這個原因有一定關系(雖然當時的名稱都不一樣)。

所以郡縣制實行之后,中國又出現(xiàn)過多次分裂的情況,其實是歷史證明了這種制度是不適應中國這種幅員遼闊的帝國的。而元朝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了行省制度,當時把全國分成了十個行省,等于把地方政府分成了行省、州/府/道/郡、縣三級,這樣的設置顯然更加適應龐大帝國的需要。而且在元朝的行省制度里,明顯吸取了唐朝藩鎮(zhèn)割據的教訓,它的行省在設置上是中央的派出機構,事實上沒有管理軍隊的權力。盡管大量軍隊是派駐在各地,但最終的軍隊調動權都掌握在中央手里,當然中央在特定時候可以把軍隊的調用權委托給行省,但這個權力最終是在中央的。

后來的歷史證明這樣的政治架構是最適合中國這種體量的大型帝國的,對防止帝國的分裂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在元朝之后,中國雖然也經歷過幾次改朝換代,但卻基本上沒有再出現(xiàn)過長期的分裂局面,也基本沒有再出現(xiàn)過藩鎮(zhèn)割據的情況(只是在民國中間有10幾年出現(xiàn)過)。

所以元朝之后,無論怎么改朝換代,行省制度始終得到了延續(xù),一直到現(xiàn)代也是如此,也使中國政治和領土的穩(wěn)定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這也是元朝對中國歷史一個非常重大的貢獻。

5

我們經常認為元朝建立之后,實行四等人制,漢人和南人做為三四等,完全排除在特權之外。這自然是歷史事實。 但元朝建立之后法制體系究竟是怎樣規(guī)定的?卻值得我們對其要有較深入的了解。元朝的政治統(tǒng)治更多的是一種承包制,就是將征服地區(qū)的貴族進行收買,委任這些貴族對當?shù)剡M行統(tǒng)治。這種統(tǒng)治模式并不是以強力去鎮(zhèn)壓各地的實力派,而是與各地的實力派合作。這種政治統(tǒng)治模式必然建立在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在很多方面,蒙古人也都是這么做的。

元朝也特別強調法治,蒙古人雖然相對于被征服地區(qū)比較落后,但是在征服的過程當中,他也認識到了法治在國家政治體系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元朝對于法制系統(tǒng)的規(guī)范比其他游牧民族確實是觀念先進,并且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在整個元朝只規(guī)定了135項重罪,這還不到宋朝重刑的一半兒。 在忽必烈剛剛坐上元朝皇帝的寶座之后,每年處決的死刑犯都寥寥無幾,在當時那個各地反元抗元的年代,這種寥寥無幾的死刑判決,也體現(xiàn)了元朝輕罪緩刑的法治理念。

而且,忽必烈在執(zhí)政過程當中經常舉行特赦,當然在法律上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明顯比漢人享受更多的優(yōu)待。但即便是地位最低下的南人,死刑的種類也比宋朝法典大為減少,并且可以通過向政府繳納贖金免遭懲罰。在元朝的司法體系當中,刑部的地位相對較高。但權利并沒有延伸到與蒙古人有關的案件當中。這就是在元朝的法制體系當中,蒙古人的法律地位要高于漢人的因素之一。而且為了保證涉案人員的法律處罰相對公平。蒙古人還在涉及不同種族的案件當中分配不同的執(zhí)法官。不同民族的執(zhí)法官聯(lián)合審案。

原本中原王朝的法治體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蒙古在征服廣大地區(qū)之后儒家思想雖然對元朝也有影響,但不像其他游牧民族那樣影響至深,因此在審理案件和國家法治體系儒家思想的影響并不大,這個也遭到了當時漢人學者的反對。在漢人學者看來你不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所訂立的法制體系是不完善的,是落后的,是文明衰落的提現(xiàn),但是元朝以及歸附于元朝的漢人學者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法律就是法律,不應該有其他的思想過多的染指。不提倡利用儒家的道德修養(yǎng)來處理法律方面的事情,這也是兩者相互輕視的原因之一。

在審理案件的過程當中,元代曾明文規(guī)定禁止審理案件,對犯人進行嚴刑拷打,這也是法制史上的一大進步。雖然在執(zhí)行過程當中可能并不嚴謹,甚至有無視法治的現(xiàn)象存在。 但這并不能否認政府在法制思想上確實是一大進步(注意是法制思想第一次由政府明確提出,不是做到),這不僅改變了自隋唐宋以來,中華文明的法治體系。就橫向來比,也使得當時的中國與西方的法治體系處在了相對的同一水平和范圍之內。但是到了明代,嚴刑拷打和各種酷刑有全面恢復。這就不是元朝應該背的鍋。元朝統(tǒng)治者在平定各地的民變時,也沒有對老百姓大開殺戒。只是抓住主要頭領加以處決,其余人等全部

當然看似比較得民心的政策,大多都是在鞏固統(tǒng)治地位之后,所做出來的改變。尤其是忽必烈想要做中原之主,而不得不進行的一些政策上的改革,但也不可否認,它確實具有諸多進步特征。但是元朝時間本身就很短,不到100年,在前期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當中,也殺戮過甚。到了后期又造成管理太松,通貨膨脹,官員腐敗,貪污不斷。之后反元勢力又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對于元朝諸多政策也采取一種偏激的敵視態(tài)度。所以元朝的法制體系和政策上的寬松,并沒有換來后人的理解,更多的掩蓋在了蒙古擴張時期和元朝末年農民戰(zhàn)亂天災人禍并行的混亂之中。

6

不談元朝多中國的一些負面影響只談貢獻的話我認為有這么幾點。

一是結束了中國五代十國和遼宋夏金300多年的大分裂時期重新統(tǒng)一了中國。

當然有人會用一些歪理邪說來論證所謂的元朝非中國王朝這種別有用心的觀點,可是不說別的僅就成吉思汗祖輩和自己原本都是遼國和金國的屬民來說元朝就是一個中國人建立的王朝難道這些人又想要否定遼國和金國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嗎?

所以元朝的的確確是由我們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建立的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我們不能因為當時存在一些民族矛盾就否定了其重新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功績,這樣不僅蒙古族同胞不答應維護民族團結的我們一樣不答應,再說從法理上來說中國沒有資格繼承元朝歷史還有誰可以繼承呢?

二是進一步奠定了我們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發(fā)展的歷史基礎。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歷史由各民族共同締造,前有唐太宗李世民把漢人和少數(shù)民族平等對待贏得天可汗的美稱,后有蒙古王子闊端和吐蕃的涼州會盟這一盛舉,從此廣大藏族同胞也加入了祖國的大家庭之中。

除了涼州會盟外元朝還做了許多把少數(shù)民族再度納入中央政權直接統(tǒng)治下的事情,因此元朝對鞏固和發(fā)展我們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是有著突出貢獻的,我們不能因為元朝推行了民族歧視政策就看不到這一點。

三、多我們國家領土疆域貢獻巨大初步奠定了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版圖。

元朝的涼州會盟等盛舉不僅促進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還多國家領土疆域的貢獻很大,元朝疆域在中國歷史可以說是空前遼闊,暫時來說也比后面的朝代遼闊很多,那么元朝疆域到底有多遼闊呢?

除開以元朝為宗主國不在中國傳統(tǒng)疆域范圍內的金帳汗國和伊兒汗國,元朝加上察合臺汗國疆域少說也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至于元朝疆域到底有沒有到達北冰洋現(xiàn)在還有爭議,至于有些人卻急忙出來否認這一點,也不知這些人是何居心心向哪國了?

因此總的來說元朝雖然不是一個比較完美的王朝有許多讓人厭惡的地方,可是理性來說其在國家統(tǒng)一、多民族發(fā)展和領土貢獻等方面還是有突出表現(xiàn)的,多于元朝這段歷史我們不能一概的去否定它。

7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政權,是我國古代王朝中不可忽略的王朝。雖然元朝只有短短九十八年,還不到一百年?墒钦摴糯醭瘜裉斓臍v史貢獻,元朝不亞于任何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

元朝首先最重要的歷史貢獻在于統(tǒng)一和擴大疆域。

自唐代滅亡之后,迎來了混亂的五代十國,之后則是宋、遼、金、西夏、吐蕃、大理之間的長達三百六十年的分裂對峙局面。期間沒有一個王朝能夠統(tǒng)一,也沒能在疆域上恢復漢唐的輝煌。

而元朝的出現(xiàn)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宋遼金夏長達三百年間的分裂對峙局面。元朝第一次以大一統(tǒng)王朝將蒙古地區(qū)全部、青藏地區(qū)全部和云貴地區(qū)全部納入版圖,還在臺灣島設立澎湖巡檢司,進行管理。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朝代。其疆域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基本奠定了現(xiàn)在中國的版圖。

《元史?卷五十八》: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shù)限者矣。

因為元朝的出現(xiàn),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青藏地區(qū),蒙古地區(qū),云貴地區(qū),臺灣等地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領土。

其次是制度,元朝在地方制度上創(chuàng)立了行省制度,后來發(fā)展成明清的省級制度,這個制度到現(xiàn)在還在使用。

元朝時期因為疆域廣大,以前的秦漢的郡縣制,唐宋的州縣制已經不能符合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不能適應當時的實際情況。元朝創(chuàng)立了行省制度。

就是將全國劃分為由中書省所直轄的京畿地區(qū)(即河北、山東、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區(qū)),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qū),以及十個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陜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行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并為一級政區(qū)名稱。當時元朝在中央朝廷設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又在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qū)。

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每個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兩員(從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員(正二品),參知政事兩員(從二品),其品秩與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為一,置郎中、員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

行省掌管轄境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國重事,統(tǒng)領路、府、州、縣;距離省治遠的地方,另設宣慰司統(tǒng)之,作為行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下有道、路、府、州、縣、基層行政設施。

元朝行省制,是對秦漢以來的郡縣制的發(fā)展,對后來的省市縣的三級行政區(qū)劃帶來深遠影響。使帝國中央在中央集權的同時也能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

還有就是元朝開鑿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現(xiàn)在京杭大運河還是僅次于長江的內河航運黃金水道。

我們從歷史知道隋煬帝開鑿了隋唐大運河,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在洛陽交匯。這條運河在唐宋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墒窃谖宕畤谓饘χ牌陂g,因為黃河決堤改道,隋唐大運河原有的河道已經荒廢,不再暢通。

元世祖忽必烈起用郭守敬對運河進行了疏浚與整修。分別開挖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自此元代運河航線不必繞道洛陽,全程縮短了約900公里。對于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這條運河就是現(xiàn)在的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在元明清時代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為奠定了北京的政治地位,為元明清在北京奠定大一統(tǒng)創(chuàng)造了基礎。

當然元朝還有元青花,元曲等歷史貢獻,在這里不再一一訴說了。

8

1.統(tǒng)一

元朝的建立結束了唐末以來政權分裂的局面,形成了一個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國家。唐以后中原政權漸漸衰落,在唐朝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日益強大,對中原構成了巨大威脅,宋朝重文輕武,皇帝貪生怕死。金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如果沒有蒙古的崛起,可能到現(xiàn)在還是處于分裂狀態(tài)。
2進行了對西藏與臺灣的統(tǒng)治

元朝統(tǒng)治了西藏,代表西藏首次納入我國版圖。在臺灣設立彭湖巡檢司,對臺灣進行管轄,之后歷朝歷代都對臺灣進行了統(tǒng)治

3奠定現(xiàn)在版圖基礎

元朝南部和西部與以后歷朝歷代的版圖基本一致。

不好的影響

蒙古進入中原后進行殘酷的陣壓,對社會經濟造成破壞,被屠殺的人(包括歐洲)大約有1億人。到元朝忽必烈時才釆取平等對待的政策

不知大家怎么看?

9

有個事實不容忽視,是元滅了滅了宋,金(此時遼已經被宋金合滅)西夏。而正統(tǒng)的漢家天下正朔是宋朝。但是兩宋相加總共的版圖有多大呢?大家自然心里清楚。我說的是元雖滅了宋,金,西夏一統(tǒng)中國很多人盡管心存排斥(這里不能再說中原,中國的概念此時應該已經包括宋,金,西夏以及吐蕃,南詔和西域,蒙古等范圍)。但是這一段歷史對后世很重要。因為元后的明朝盡管沒有將蒙古納入版圖,但至少從勢力范圍上擴展到了遼東和金的故地。西南也順理成章地歸附明朝的統(tǒng)轄范圍。在以后隨著清朝的入主中原,更是將蒙古,疆藏全部納入華夏版圖,這雖是三個不同王朝,但后兩個都是承襲了元朝基本版圖格局,如果沒有元朝這一段特殊的歷史,究竟中華版圖到底怎么演進和最后確立,還真是個值得思考的話題了……

10

只說一點。

元朝正式奠定了中國多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政權。雖然說從秦朝開始就開始說統(tǒng)一多民族政權,卻沒有對邊疆地區(qū)進行有效統(tǒng)治。周邊少數(shù)民族只有融入到漢族中才算是正式納入中華體系,不然始終是化外之民,隨時會被朝廷放棄。強如漢唐也是如此,實力強時,都是朝廷子民,實力弱了,非漢人聚居地基本就拋棄了,少民也不是朝廷子民了。除了少數(shù)民族漢化之外,以前的朝代找不到第二條有效途徑解決這個問題。經過遼金兩朝的探索,到元朝建立,逐漸找到了一條多民族共存的方法。所謂的四等人制,我認為是對元朝民族政策的一種曲解。在元朝并不是只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還有許多其他的分類,比如東北的女真人是按原始部落的方式隨俗而治,藏族地區(qū)又采用宗教措施。蒙古人、色目人科舉考試比漢人、南人簡單,也算不上是民族歧視。你讓發(fā)明文字都沒多久還在奴隸制掙扎的蒙古人跟考了幾百年的漢人做同一張試卷是多么不可思議。蒙古人多通過貴族傳承、色目人通過理財能力、漢人通過科舉考試等不同的方式進入到國家政權中,這也是因人而異。正是這種嘗試,讓多民族生活在同一政權下而不必都變成同一類人。

如果不是這樣,發(fā)展到現(xiàn)在,國家很可能是單一民族屬性。強勢文化吞并弱勢文化,要么變成一類人,要么就是外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