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春霖狀元及第后,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回國,歷任咨政院議員、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師范學校監(jiān)督等職。辛亥革命后,一度隱居家中,不參與政事。九一八事變后,偽“滿州國”總理鄭孝胥派人以溥儀名義,邀請他擔任教育部長。他表示,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斷然予以拒絕。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fā),日寇侵占平津,漢奸組織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以同科進士兼留日同學身份,親自請他擔任偽北平市長。劉春霖當面給以痛斥。王揖唐惱羞成怒,派兵抄其家,并將劉春霖趕出家門。劉春霖經(jīng)此打擊,身心大受摧殘,于1944年,因心臟病猝發(fā),與世長辭,時年73歲。他曾在《六十自述》詩中回顧往事,總結平生,自稱“第一人中最后人”、“平生志不在溫飽”、“不崇高位崇高行”。劉春霖能夠保持晚節(jié),大義凜然,頗有狀元風范。

最佳貢獻者
2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下一點拙見,歡迎來一起討論。

科舉制作為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選拔人才制度,始于605年的隋朝,于1905年廢除,歷經(jīng)1400年,為中國古代王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其最高榮譽獲得者稱之為狀元。

清光緒40年,即1904年,為慶祝慈禧太后70大壽特設甲辰恩科,劉春霖被選拔為進士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1905年科舉制廢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狀元,“第一人中最后人,只斤四海剩孤身”。

1.狀元前身

劉春霖,少時家貧,父親在府衙當差,勉強能夠糊口,母親身份卑微,是一婢女。主角以后寄養(yǎng)在伯父家中。

8歲的時候上了私塾,刻苦學習,15歲的時候中了秀才,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

后來在保定蓮池書院讀書,得到院長吳汝綸的賞識,成為劉春霖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吳汝綸其人可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能被這樣的名人看中,可見當時劉春霖才識的不一般。

之后又中了舉人,1903年參加會試落榜,沒能一舉高中,但是復讀了一年,趕上了科舉末班車,一舉高中成為狀元,也是中國最后一位文科狀元。

2.狀元際遇

雖然成為了狀元,但卻沒有享受到狀元的榮耀,1905年科舉制就被廢除了。

隨后的人生中,劉春霖先是于1905年同沈鈞儒等人一起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1907年回國后,又在資政院當議員。

辛亥革命后,擔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府的內史,歷任直隸教育廳長等職,之后主要在教育方面為我國的教育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

1928年辭官,賦閑在家,在日本侵華時拒絕漢奸的拉攏,展現(xiàn)了中國人的該有的氣節(jié)。

3

劉春霖(1872—1944年),字潤琴,號石云,直隸省(今河北省)河間府肅寧縣人,晚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所謂“第一人中最后人”。

關于劉春霖成為狀元,還有點趣聞。

1904年7月,清廷照例舉行了殿試,主考大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劉春霖排在第二名。當時內外交困,據(jù)說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后翻開第二份試卷看到肅寧劉春霖的名字,頓時心情大好:“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征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來說,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筆圈定,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劉春霖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滅亡,科舉制度被徹底取消,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

清廷江河日下、風雨飄搖,劉春霖這個狀元也沒有風光多久。但是他憑著兩件事青史留名,沒有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一是堅守氣節(jié),在民族危難之際沒有卑躬屈膝。

劉春霖狀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光緒33年(1907年)回國,歷任咨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師范學校監(jiān)督等職。

辛亥革命后劉春霖一度隱居家中,1914年被袁世凱委任以總統(tǒng)內史,每天為袁編錄一篇歷代皇帝的言行錄以供其賞讀。在徐世昌、曹錕當大總統(tǒng)期間,被授予總統(tǒng)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曾兩次代表徐世昌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jié)典禮,名噪一時。

民國17年(1928)劉春霖退隱北平。他雖隱居不仕,但對國家前途頗為關心。“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我國東北三省,劉極為憤慨。1934年農(nóng)歷三月,滿洲國傀儡政府總理鄭孝胥以滿洲國名義特邀劉春霖前往,許以偽滿教育部部長之職,遭到嚴正拒絕。鄭孝胥與劉春霖同為書法名家,劉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義舉被國人爭相傳頌。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軍占領北平。王揖唐(王和劉是同科進士、日本留學時的同學)想借劉狀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長要職,百般動員說服,均被劉嚴詞拒絕。日偽惱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偽軍抄了劉的家,把全家人趕出家門。后經(jīng)重資買動和托人說情,才讓家人進門,把抄去的財物送還。此事對劉的打擊很大。從此,杜門謝客,居家以詩書自慰,頗為時人所敬仰。

劉春霖患有心臟病,經(jīng)受日偽打擊后,病情逐漸加重,經(jīng)多方醫(yī)治無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一說逝世于1942年),其墓地在河北保定市。

二是擅長書法,尤以小楷著名。

劉春霖的書法自成一派,尤以小楷為著。其小楷筆力清秀剛勁,堪比印刷體,非常工整漂亮,深得世人推崇。時有“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之譽,其書法對后世影響頗深。

據(jù)說在劉春霖還沒及第之前,同治、光緒二帝的老師,晚清名臣翁同龢看到劉春霖的書法,就直言劉春霖是當科狀元?梢妱⒋毫氐臅ㄔ诋敃r已經(jīng)非常有名了。

劉春霖不但精通小楷,隸書、行書也都寫得很不錯,從傳世的作品來看,隸、真、行、楷皆為所長。劉春霖曾出版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昌帝君陰騭文》、《閑邪公家傳》、《蘭亭序》、《靈飛經(jīng)》等多種。美國弗利爾美術館中有其多件作品。光看他科舉試卷上的字體,就足以讓很多書法家汗顏。

后來有人稱贊劉春霖“楷法冠當世,后學宗之”,評價實在不低。

4

雖然中國有著近千年的科舉考試,但是狀元的人數(shù)卻寥寥可數(shù)。

清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其人生際遇與其他狀元不一般。

1.年青勵志

劉春霖出身貧寒,自幼寄養(yǎng)在伯父家,母親靠當奶媽糊口。正因出身微賤,劉春霖胸懷大志,曾刻制印章“平生志不在溫飽”以自勉。

2.科舉廢除

公元1905年,老天給劉春霖開了一個玩笑,清朝宣布廢除科舉制度,這樣劉春霖就變成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了。

3.拒絕聯(lián)姻

劉春霖喪偶后,王族大臣裕庚愛惜劉春霖的才華,曾一度想把愛女容齡許配給他,并托劉春霖的老師楊士驤做媒。

其實,裕容齡不但出身貴族,而且才華出眾,精通英、法兩國語言?墒莿⒋毫貐s以“門第懸殊太大,實在高攀不起”為由,回絕了這門親事。

4.初次入仕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滅亡。隨后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袁世凱請了一大批當時有地位的人為他服務,劉春霖便是其中一個。

劉春霖的工作就是給袁世凱寫書,由于經(jīng)?匆娷婇y之間的勾心斗角,厭倦軍閥的丑惡嘴臉,所以劉春霖大感失望,便辭去工作,賦閑在家看書作詩。

5.拒絕為官

抗日戰(zhàn)爭后,日軍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劉春霖的同學王揖唐在滿洲政權中擔任委員,于是特地上門邀請劉春霖前往偽滿洲國任職。

結果劉春霖對這個漢奸破口大罵,王揖唐只好悻悻離開。

6.藏書盡失

后來,劉春霖家里的藏品被人洗劫一空。這些書都是他畢盡一生精力收集而來,其中有不少珍貴的書籍,也包含許多自己的作品。這件事讓他十分地郁悶。1944年,劉春霖帶著憂郁離開了人世。

總之,最后的狀元劉春霖,年輕為人勵志,年老逢亂世,郁郁而終。雖然是科舉狀元,卻沒有那種酸腐之氣,拒絕娶貴族之女,做事耿直,不與軍閥合流,深知大義,拒絕偽滿邀請,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狀元!

5

自隋唐開始到大清朝,科舉考試在我國延續(xù)了一千多年。隨著光緒三十年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的結束,這個制度才消失了歷史的長河中。古代科舉考試考的好了是可以入朝為官的,第三名叫“探花”,第二名叫“榜眼”,最耀眼的是第一名:“狀元”。中國歷史上文狀元有654名,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后,才一舉成名天下知。今天說的這位“狀元”是歷史上的最后一位狀元,他叫劉春霖,說起他的這個狀元頭銜,還頗有點戲劇性。

劉春霖

1904年,科舉考試結束后,主考官把排好名次的試卷呈給慈禧太后,又慈禧最后欽定。由于試卷是批閱完的,是按照名次排好的,所以一般第一張就是狀元,當慈禧看到第一張的時候,見到卷字流利清晰,文詞暢順華麗,內心喜悅,但是一看到落款,瞬間內心布滿陰云,因為此人名叫朱汝珍。一見到這個“珍”字,慈禧就想到了珍妃,珍妃一直去不了慈禧的法眼,最終還被慈禧下令推入井中溺死。這個朱汝珍名字不好到罷了,他祖籍還是廣東,因為維新派那些頭目都是廣東的,那些人是慈禧的死敵。就這樣,這位朱汝珍因為名字加上祖籍不好,與狀元失之交臂了。

慈禧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卷面上那清秀雋麗的小楷字,使慈禧眉宇舒展,尤其看到落款“劉春霖”三個字,更是頻頻點頭。恰巧這一年大旱,慈禧聯(lián)想到“春霖”即春風化,普降甘霖,加之劉春霖籍貫直隸肅寧,更覺得這個地名符合她盼望肅靜安寧的心愿,于是點劉春霖為“頭名狀元”。就這樣,實為榜眼的劉春霖,就因為“名字好聽”榜眼變狀元!就在劉春霖中狀元的第二年,科舉考試就廢除了,所以劉春霖就成了中國最后一名狀元。

劉春霖書法

劉春霖一生還算平穩(wěn),晚年的他熱心公益。在教育、賑災方面做了很多貢獻。被稱為“義士狀元”。雖然這個狀元是因為名字而得來的,但是他的義舉配得上狀元這個美名。

6

人生的際遇總是與時代分不開,最后的狀元劉春霖亦是如此。

劉春霖出生于1872,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在光緒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904年,32歲的劉春霖考中了甲辰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被派往日本留學,本以為從此走上人生的巔峰,但沒想到的是1909年慈禧和光緒駕崩,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隨之便是清朝滅亡,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自己成了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

1914年至1924先后擔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和曹錕等總統(tǒng)府內史,并兼高等學堂學監(jiān)的職務。1927年以后,劉春霖使辭去公職賦閑在家,每日以詩書自慰,研習書法。

賦閑在家的劉春霖并沒有忘記對國家的擔憂,九一八事變以后,偽滿的總理鄭孝胥以溥儀名義,邀請劉春霖出山,擔任教育部長,但是此時的劉春霖斷然拒絕,他認為今時不同往日,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言辭拒絕了鄭孝胥的邀請。

七七事變以后,日寇占領了北平,此時的漢奸組織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作為曾經(jīng)的同學,盛情邀請劉春霖擔任北平市長,劉春霖給與了嚴厲的痛斥。一怒之下的王揖唐派兵抄了劉春霖的家,把他趕出了家門,對于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此時的心境充滿了悲涼,從事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在1944年,突發(fā)心臟病去世,時年73歲。

劉春霖的書法成就很高,同時博學多才,對古文、金石、史書的研究頗有一番造詣,這也成就了自身。

劉春霖作為最后的狀元,并沒有喪失古代以來文人的骨氣和氣節(jié),保全自己的名節(jié),而沒有辱沒一個狀元該有的錚錚鐵骨,在這種亂世下,能夠保持自己的一身正氣,實屬不易。

7

當下,正值全國高考結束之際,等到各省錄取分數(shù)揭曉的那天,便會產(chǎn)生各地區(qū)的高考“狀元”,成為各大媒體爭相追逐的對象。

而“狀元”一詞,正是源于我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婆e制度作為古代朝廷的一種選拔人才方式,打從隋朝開始,至光緒年間止,共產(chǎn)生了數(shù)百名狀元,而劉春霖就是這些人中的最后一人,被人稱作“第一人中的最后一人”。

(劉春霖舊照)

那么,這最后的狀元郎劉春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呢?

劉春霖生于1872年,是河北省肅寧縣人,祖上世代為農(nóng),家境貧寒。后來,其父先后在濟南、保定府衙謀了一份差事,母親也在知府家中做女仆,日子稍有起色。俗話說,家貧出英才,小時候的劉春霖極為懂事,聰明善良,從不貪玩,異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苦讀詩書上。

1885年,13歲的劉春霖中貢生,然后進入保定蓮池書院學習,頗得院長吳汝綸賞識。1901年,28歲的劉春霖中舉人。

1904年,適逢慈禧太后70歲壽辰,設考恩科,和正科合并一起,因此錄取人數(shù)相對要多一些,共計錄取了270多名,劉春霖就是其中之一。在其后的殿試中,劉春霖一舉拔得頭籌,考中進士一甲第一名,成為了最后一名狀元。

據(jù)說,劉春霖之所以能高中狀元,還得感謝慈禧老佛爺?shù)撵`光乍現(xiàn)。在殿試結束后,主考官便按例將考生們的試卷按名次排列,送呈慈禧“欽點”。排在頭名的試卷其實并非劉春霖,而是一位名叫朱汝珍的廣東才子。此人不但才高八斗,且文詞華麗,尤其是寫得一手好字,更是平添了幾分主考官對他的好感。

不過,當時的清廷正值內外交困之際,慈禧一看到廣東人,就想到革命黨人似乎大多來自廣東,頓生厭惡。再一看名兒,還帶著一個“珍”字,又和“珍妃”聯(lián)系起來,不悅之情油然而生,大手一揮,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在了一旁,委屈的朱汝珍最后只能屈居榜眼。

輪到第二份試卷時,慈禧心情頓時神采飛揚了,因為考生的名字叫做“劉春霖”,這不是春風化雨,普降甘霖之意嗎?看來這就是老天爺賜予我大清的幸運兒了。于是,大筆一揮,劉春霖就幸運地從第二名一躍成為了頭名狀元。

(慈禧舊照)

劉春霖狀元及第的這一年,正值清廷風雨飄搖之際,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清廷不得不打出改革的幌子,派人外出學習。劉春霖被授翰林院修撰后一年,就被派往日本,考察學習國外政治,同去的還有同科進士王揖唐等人。

從日本歸來后,劉春霖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范學校監(jiān)督等職。袁世凱任民國大總統(tǒng)期間,特地聘請劉春霖為總統(tǒng)府內史,相當于秘書長的職位。不過,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閑職,主要為袁世凱裝點門面。

其后,在民國大總統(tǒng)走馬燈似的輪換中,劉春霖一直都穩(wěn)居總統(tǒng)府內史一職,同時兼任農(nóng)事試驗場廠長。在1920年和1921年間,劉春霖還分別代表當時的大總統(tǒng),前往山東曲阜主持“大成節(jié)”祭孔儀式。這對劉春霖來說,是極為光耀和榮幸之事兒,也是值得他一輩子炫耀之舉。

1928年,劉春霖因對軍閥混戰(zhàn)、政治腐敗的時局深感失望,將自己在總統(tǒng)府任職比作“執(zhí)戟郎官”,憤而辭職,隱居在北京的家中,過上了隱士生活。

(溥儀舊照)

1932年,日本人侵占東三省后,成立偽滿洲國,扶持末代皇帝溥儀又登上皇位。日本人為了粉飾其侵略行徑,曾以溥儀的名義邀請劉春霖出任偽滿洲國教育部長,被他一口回絕。事后劉春霖曾痛心地說:“我因一時糊涂,曾參與了張勛復辟的鬧劇,一直深感自疚,怎么還能再賣主求榮呢?”

“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北平。同劉春霖一道留學日本的同科進士王揖唐淪為漢奸,成為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此時的王揖唐又想起了劉春霖這塊狀元招牌,想請他出任偽教育方面的要職,同樣被他嚴詞拒絕。

在一再遭到拒絕后,惱羞成怒的日本人派出憲兵隊抄了劉春霖的家,并把他的家人趕到街上,搶奪了他為數(shù)不多的,歷年收藏的各種書畫珍寶。無家可歸的劉春霖只好到處找人說情,在花費重金后,日本人才允許他搬回自己的家,把部分財物歸還了他。

自此,心灰意冷的劉春霖閉門謝客,一門心思地鉆研詩詞,研究訓詁、音韻,來往朋友也極為稀少了。

劉春霖身為最后一位狀元,可謂博學多才,其在古文學、史學和金石學等方面都造詣頗深。尤其是在書法上,劉春霖更是自成一體,其小楷字屬于館閣體,清秀挺拔,柔中有剛,方、圓、剛、柔相濟,渾然一體。

劉春霖的書法有“楷法冠當世,后學宗之”之譽,在書法界更是有“大楷學顏、小楷學劉”之說。

晚年的劉春霖體弱多病,1942年1月,他舊病復發(fā),雖請人多方治療,但仍見效甚微。1月17日,劉春霖在北京老家中溘然而逝。

(參考資料:《清末狀元劉春霖》《末科狀元劉春霖軼事》)

8

清末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大家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云。中國晚清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晚清德宗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狀元,其人生的基因密碼里,有許多"奇遇巧合"所組成,盡管他只想做一個普通的人。

一是考取清末我國最后一個狀元。

如圖是劉春霖當年考試的狀元卷。當年。慈禧太后在翻閱翁同龢等大臣選報的狀元考卷,首先看到的第一個試卷是廣東人朱汝珍的,一看到珍字,太后回想起了很多跟珍妃的糾葛,很犯忌諱,而且當時的革命黨"康.梁"二人同為廣東人,于是太后大怒扔掉了試卷。

隨手翻翻看第二個就是劉春霖的,"春風化雨,雨后春霖"的"霖"字讓太后看到了吉祥安康的好兆頭,于是最后欽定了狀元。這樣劉春霖殿試奪得狀元。似乎是在編故事,但歷史就是這樣真實又波譎云詭。

人生機遇的第二個"偶遇"傳奇是結婚嫁娶,奪得狀元后不久,當時宮里發(fā)生了一件難以與外人言的隱秘之事。就是慈禧身邊的女官裕容齡因為和大太監(jiān)小德張相愛,而準備走到一起,紙里包不住火,她的父親怕女兒因此遭受慈禧太后的懲罰,于是托人物色到當時的狀元劉春霖準備成婚,沒想到被劉春霖拒絕,回復是"我本寒家,齊大非偶"。言下之意,我一介寒門子弟雖中了狀元。但自感配不上尊貴的格格。

第三個傳奇具有悲壯的色彩。也充分展現(xiàn)了這位狀元的傳統(tǒng)文人風骨和民族氣節(jié),他曾兩次拒絕出任日本人的高官厚祿,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義舉被國人爭相傳頌。

一次是1934年農(nóng)歷3月,滿洲國傀儡政府總理鄭孝胥以滿洲國名義特邀劉春霖前往,遭到他的嚴正拒絕。鄭孝胥與劉春霖同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大書法家。劉春霖的行為得到國人的敬重。

第二次的拒絕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軍占領北平。大漢奸王揖唐(也和劉春霖是同科進士、同窗到日本留學),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長,百般勸說,均被劉嚴詞拒絕。

日偽惱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偽軍抄了劉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趕出家門。這次這次遭難給劉春霖身心造成了極大傷害,直接導致原本就有心臟病的他,在日偽的迫害蹂躪下,幾年后撒手人寰。

以上的傳奇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步被人們淡忘,而他精美絕倫,為當時從到皇帝大臣,到民間百姓共同贊賞的書法,和他的高潔有氣節(jié)的文人風骨,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尊重和敬仰。

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狀元,他之后科舉制度就廢除了,博學多才,在古文學、史學和金石學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詣。如果不是時代更迭,正處在中華民族戰(zhàn)火紛飛的年月,他完全有實力成為一代宗師和文史大家的。

常言"字如其人",仔細欣賞他的書法,還是明顯能品味出其為人秉性剛強,品格修養(yǎng)高潔,秀外慧中的大氣象。特別是小楷書法從晚清到民國時期,以至當今,能真正超越其上的書法家寥寥無幾。

其書法用筆圓融端正,娟秀嚴謹,用筆一絲不茍。清末民初就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的說法。當年,翁同龢見還沒有登第的劉春霖的筆墨,曾驚嘆不已,預言他將大魁天下。

劉春霖曾出版小楷字帖《大唐三藏圣教序》、《文昌帝君陰騭文》、《閑邪公家傳》、《蘭亭序》、《靈飛經(jīng)》等多種。

最后說一下人們普遍關心的劉春霖的后代,劉春霖有兩個兒子劉式撰和劉式中。有一個女兒劉沅穎,是著名的近代文學名作《玉梨魂》作者徐枕亞之妻。孫子劉大中,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一直都在北京市建設部門任職。

9

1903年,清政府舉行了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狀元、榜眼、探花分別為劉春霖、朱汝珍、商衍鎏。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1906)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科舉制度正式終結,劉春霖也就成為了科舉制度下最后的狀元。

劉春霖所處的時代,正是除舊布新、紛爭不斷的大變革時期,他的命運因為狀元的身份而更加精彩,他的結局也因時代的局限而令人唏噓。

出身貧寒,天資聰慧,高中狀元

劉春霖出身農(nóng)家,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在府衙當差,母親在知府家里做仆人。小時候的劉春霖天資聰慧且勤奮好學,經(jīng)過十幾年的學習,學業(yè)進步很大。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舉行了最后一屆殿試,劉春霖被欽點為狀元,也就是我國科舉史上的最后一個狀元。狀元及第后,劉春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隨后又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光緒33年(1907年)回國,歷任咨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師范學校監(jiān)督等職。

輾轉漂泊,厭倦官場,辭職歸隱

辛亥革命后,劉春霖曾隱居過一段時間,后來在袁世凱的邀請下到大總統(tǒng)府擔任內史,從事文案工作。1917年12月,曾任中央農(nóng)事試驗場場長。在徐世昌、曹錕當大總統(tǒng)期間,被授予總統(tǒng)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之后又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等職。曾兩次代表徐世昌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jié)典禮,并因此名噪一時。

這段官場的經(jīng)歷,使劉春霖目睹了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zhàn)、政治腐敗和民生困苦,他在氣憤之下于1928年退隱北平。

心系國家,力辭偽職,憂憤而終

劉春霖辭職之后,整日與詩書為伴,他收藏各類書籍1萬余冊,古籍以明清刻本居多。劉春霖雖隱居不仕,但對國家前途頗為關心!熬乓话恕笔伦兒笕哲娬碱I我國東北三省,劉春霖對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極為憤慨。偽滿洲國派人以溥儀的名義邀請劉春霖前去,許以偽滿教育部部長之職,遭到他的嚴詞拒絕。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軍占領北平。大漢奸王揖唐(和劉春霖是同科進士、日本留學時的同學)想借劉狀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長要職,均被劉春霖嚴詞拒絕。惱羞成怒的日偽軍在第二天即派軍抄了劉春霖的家,并把全家人趕出家門。此事對劉春霖的打擊很大,之后他杜門謝客,在家以詩書自慰。 1944年,劉春霖因心臟病突發(fā)與世長辭,時年72歲。

劉春霖在書法上有著極高的造詣,尤其擅長小楷,書法界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

劉春霖,最后的狀元,他的人生因時局而浮沉,但是他潛心向學、心系家國的精神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10

劉春霖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但他狀元及第實屬偶然,其中還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舉行了一次殿試,主考大臣經(jīng)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

當時內外交困,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準備做七十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她首先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字跡流利清秀,文詞暢順華麗,內心頗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時,一股陰云陡然開起。

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一見"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為珍妃支持光緒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悅,后來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見"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更使慈禧火上澆油。想起太平天國洪秀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克星,是無法容忍的,于是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頭又不禁高興起來。因為第二份試卷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征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

于是,大筆圈定,名列榜首,發(fā)榜時劉春霖由原來的第二名而成了頭名狀元,經(jīng)過主考官的保奏,為照顧社會輿論,朱汝珍的名字雖然沒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劉春霖之后了。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劉春霖中狀元后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滅亡,科舉制度被徹底取消,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

劉春霖(1872—1942),字潤琴,號石云,直隸肅寧人。在詩書畫上均有極高的造詣,尤擅小楷,其小楷書法有“楷法冠當世,后學宗之”之譽,書法界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

光緒三十年(1904)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歸國后,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和保定北洋女子師范學校監(jiān)督等職。

民國3年至13年(1914年至1924)歷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和曹錕等總統(tǒng)府內史(相當秘書長),并兼任中央農(nóng)事試驗場和直隸高等學堂學監(jiān)等職。

民國9年、10年(1920、1921)曾兩次代表大總統(tǒng)徐世昌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jié)典禮主祭,名噪一時,后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等職。

民國17年(1928)退隱北平。劉春霖雖隱居不仕,但對國家前途頗為關心。"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我國東北三省,蔣介石命令東北軍隊不戰(zhàn)而退,劉極為憤慨。"滿洲國"派人以溥儀的名義邀請劉春霖前去,許以偽滿教育部部長之職,遭到劉的嚴詞拒絕。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軍占領北平。大漢奸王揖唐(王和劉是同科進士、日本留學時的同學),想借劉狀元之名作招牌,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長要職,百般動員說服,均被劉嚴詞拒絕。日偽惱羞成怒,第二天即派日偽軍抄了劉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趕出家門。此事對劉的打擊很大。從此,杜門謝客,居家以詩書自慰,當時頗為人所敬仰。

劉春霖贊助興學。在本村興建小學一所,房屋和學校設備均由其資助,并贈匾額一方,上題"鑄才爐"懸于門庭。河北省知名人士倡辦的北京燕冀中學(分男、女二所),劉春霖曾捐資贈書,并任該校董事會董事。

民國22年(1933)夏,黃河泛濫,冀、魯、豫三省受災嚴重,人民流離失所。劉春霖等人發(fā)起組織了"河北移民協(xié)會",并在內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數(shù)次,計330戶、1100多人,費用均由發(fā)起人捐獻和募集。劉不顧年邁奔走其間,并聯(lián)系當時河北省主席于學忠命令各地政府予以協(xié)助。

1944年,因心臟病猝發(fā),與世長辭,時年73歲。

劉春霖博學多才,在古文字、史學和金石學等方面有較深造詣。他工于書法,尤擅小楷,至今書法界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劉春霖在《六十自述》詩中回顧往事,總結平生,自稱“第一人中最后人”、“平生志不在溫飽”、“不崇高位崇高行”。劉春霖能夠保持晚節(jié),大義凜然,頗有狀元風范。

劉春霖的一生是可悲的,作為新科狀元,生逢動亂,朝代更迭,抱負而不得施展。最終郁郁而終,但其能夠在晚年還能保住節(jié)操,在民族大義上,所表現(xiàn)的壯志凌云,著實讓人欽佩。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