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可以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正史就好比現(xiàn)在官方媒體發(fā)布的新聞要事,而野史就好比是自媒體根據(jù)某些事情自由剪輯拼湊的。正史是史官(史學家)對歷史的詳實的記載,史官這個官職是長久以來,在封建制度下積累了一定的公信力的。雖然只要是和人相關的事情就會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但相對于雜散的野史而言,正史的可信度肯定是要遠遠高于野史。而且正史的史官是長期的在皇帝及政要周邊的,所以對于他們當時發(fā)生的事情,肯定是要遠遠的比在其他地方道聽途書或者妄自揣測出來的野史更詳細。也正是因為野史很多是道聽途說,所以很多的野史本身就足以令人推敲,可能人物、時間、地點都不一定是正確的,如一些幾萬個宋軍被幾百個元軍追著打這種,如誰誰誰單槍匹馬的殺出幾萬人的包圍這種,很明顯就已經(jīng)是被文學改造過的了,即便不看正史的記載,也能知道是假的。



有的野史的產(chǎn)生本來有的就存在一定的目的性的,如雍正帝篡改遺詔搶皇位的野史,一般人看來,這種事情也不無可能,按“無風不起浪”的思維,豈不是有可能?實際上了解一下清朝的文字就知道,當時“十四子”改成“于四子”幾乎就不太可能,因為當時用的是“於”字,而且清朝的圣旨還是漢、滿雙字體的,即便是改了漢字,滿文也很難改寫,除非他真的再寫一份遺詔,所以這極有可能是當時雍正的政敵或后世不喜歡雍正的人,對他人物形象的重新刻畫。這些野史的出處大多是出自于古代的一些小說、話本之類的文學作品,而且古代的書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的,尤其是史書,話本、戲劇這類的通俗類文化傳播的媒介,更另大多數(shù)人熟悉,傳來傳去就變成“三人成虎”了,追根究底有些野史它們本來就是戲劇軼事。


但對于一些本來就缺少正史記載的事情而言,野史或許就成為了重用的研究歷史的途徑了,因為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部分野史極有可能是真實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它們?yōu)槭裁礇]有被正史記載或和正史記載的存在偏差呢?這就極有可能是史官主觀的行為,或者史官自己都不清楚,因為史官的一些記載也僅僅是靠著道聽途說而已,所謂的“聞風而奏”就說明如此。最近幾年被證實的野史中,張獻忠沉銀的傳說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清朝的《蜀碧》記載了張獻忠沉銀的事情,一直以來該書不算是正史列為雜史,也因為張獻忠沉銀傳說一直以來沒有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也曾一度被認為是野史傳說,直到真正發(fā)掘出文物,證實了這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所以也讓人們逐漸相信某些正史以外文獻記載的事件可能是真的。所以野史未必全是軼事,正史也未必全是真實。



※※※※※END※※※※※

最佳貢獻者
2

這大抵是一種習慣性的偏見。在認知方面,每個人都有各自成見,基于大家從小就被灌輸教育的某種觀念,比如來自教科書,大部分人很容易形成唯教科書至上的思維慣性,乃至思想固化。了解正史多一些的人,基于以上思維慣性加上個人喜好,就很容易下意識的覺得野史是奇聞軼事了。


正史也好,野史也罷,都是人類意識的產(chǎn)品。不同在于正史由官方修纂,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有強烈明顯的國家意志和民族情緒色彩,由于官方認定并頒布全國,具有權威性和普遍性;野史大體由私家編纂,訴求目的各有不同,也帶有明顯的作者見解和情緒表達,由于不受官方認可,僅部分流傳于民間,不具有權威影響力。

正史、野史,兩者是相對而言,并不是所謂的正史一定真,野史必定假。誠然,正史是由官方修纂,可以動用的資源不是私家團體,乃至個人所能相比的。自然在資料收集上有著來源廣,一手素材多的優(yōu)勢,而野史大多是個人所見所聞,或者作者通過其他有限渠道獲知,甚至是道聽途說,極少數(shù)為迎合民間受眾瞎編亂造,這也決定了野史整體上給人的感觀是奇聞軼事多。

在歷史大事件走向線上,正史和野史一樣,都是相對嚴肅的,幾乎不會有什么記載錯誤。關鍵在于事件細節(jié)的描述,由于各自目的不同,都會選擇性的挑選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資料,來進行闡述。在這點上,正史尤其更為明顯,強烈的政治色彩表露無遺。正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翻遍二十四史,對于前朝的滅亡更是千篇一律,大體無非都是昏君當?shù)、群臣腐敗、不得人心之類的套話,幾千年來莫不如是,毫無新意。

然而,任何一件事情的發(fā)展演變,有其自然規(guī)律不假,但絕不是正史里表述的如此簡單粗暴、機械教條化的一概而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王朝的衰亡是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性和不可確定的偶然性等諸多因素綜合所致。或許大多王朝滅亡都有著上述套話的原因,但恐怕不是所有的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而這也正是部分正史里為了統(tǒng)治需要,而刻意隱瞞了事件真相,取而代之以符合自己利益的表述一筆帶過。

而在這方面,有些野史可能有所描述,盡管有些為躲避文字獄等政治迫害,不得不采用了較為隱晦的方式來暗示表達。不過,只要你仔細閱讀思考,再與正史等其他相關資料一比對印證,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奧秘。下面講個我個人的往事,來形容描述這個問題,事情較長,不想看的,可以跳過忽略這段,直接拉到后面看結論。

小時候,老宅子院墻邊有一顆水蜜桃樹,每年都會結果,但數(shù)量不多,好在果子較大。每當果樹成熟時候,我和弟弟都會去摘,由于果樹很高,又幾乎沒有什么枝干,僅容一人上樹,每次我都能搶先上樹。有一次放學回家,我們又去了摘桃子,依舊又是我先上了樹。待到樹上,卻發(fā)現(xiàn)只剩下最后一個桃子了,樹頂上那個桃子又大大紅,一看就知道很多水分,肯定好甜,可我沒有立刻動手,因為突然來了一群馬蜂,狠毒的那種。

我們一直都忙于摘桃子,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隔壁不遠的桑樹上長了一個巨大的馬蜂窩。小時候家里窮,那個時代也沒什么零食,能夠慰籍的也就是家中所種那幾棵果樹了。桃子的誘惑對于嘴饞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弟弟見我不動手,一直催促。我說來了一群馬蜂,我在要想辦法引開或者趕走先,弟弟說,那你趕緊趕啊,我那時心里想,這是我親弟弟嘛,叫我赤手空拳去肉搏一群馬蜂?

我打算回去搞點煙熏的材料來驅趕,弟弟等待不急,沖著我喊道,不行就下來,換我上。你這是不要命了,這可是馬蜂啊,這樣去搞會弄死人的!我也沒好氣的回應他。在弟弟的連續(xù)催促下,我實在沒辦法,誰讓我是他哥呢,只好深呼一口氣,迅速爬到合適位置,伸出右手去摘。

誰知指尖剛碰到桃子,就掉了下去,被有所準備和眼尖的弟弟張開雙手,接個正著。往常我在樹上摘,也有熟透了的桃子往下掉,他也早已練就一套撿漏本事,這次更是拿了桃子就飛奔往家里跑了。而我卻慘了,桃子沒摘到,卻被馬蜂叮了好幾口,還直接從樹上掉了下來,摔得鼻青臉腫,滿頭是包,連裸露的手腳也被叮得紅腫起來。

所幸命大,趕巧王游醫(yī)這幾天來給奶奶會診,還留在家中。王游醫(yī)是縣中醫(yī)院的資深老中醫(yī),退休了仍四處走動,尤其喜歡下鄉(xiāng),幫人診脈治病,奶奶的哮喘多虧了他,才漸漸好了起來。我能活到現(xiàn)在,也是受益于他。我原本以為是弟弟告知,才讓家人找到我的,沒想到竟不是,他不僅一個吃掉了整個桃子,還硬說是他自己摘的,而我是眼紅他,想要搶桃子才被馬蜂叮了。

我不知道是家中長輩聽信了弟弟所說,還是他們心里知道實情卻出于某種考慮,抑或是更加寵愛弟弟,不管我怎么嘶聲裂肺的解釋,他們都一概不以理會,反而勸說我要聽話,你是老大就應該讓著弟弟,怎么還能跟弟弟搶呢,我憤怒地說我沒有搶,可他們只是當我無理取鬧,并用大人的口氣教訓道,再不聽話就滾出去!

當時年幼,我脾氣又沖,自小就受不得委屈,更何況是這種誣蔑,我更是無法忍受,心里很是埋怨家人的不可理喻,明明是我挨叮被摔去摘桃子,怎么反倒我成了個搶人東西的賊呢。我自認行的端,坐得正,沒干虧心事,一氣之下,憤然離家,找個地方躲了起來。原以為我的離家出走,會讓他們回心轉意,沒想到等了很久,也沒見有人來找我。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天都黑了。那一刻,我很是失望,心里難受的哭了起來,但又不敢讓他們聽到,只得小聲抽泣著,心里想著,怕是死了他們也不會再關心了,反正他們有了弟弟,自然也過得下去。這樣胡思亂想著,越想越傷心,不知不覺中睡著了。

當我醒來的時候,看見了一支火把,還有那微弱火光照映的那張臉,竟然是大伯母,她眼中噙著淚光。我以為又要被責罵一番了,沒想到她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問我餓不餓,冷不冷,說完將她的外套披在我身上,接著問我能不能自己走,我情不自禁的又開始抽泣了。我知道大伯母一條腿因生育留下了后遺癥,走路有點瘸,我擦了一把,也分不清是鼻涕還是眼淚,說自己能走。

說是離家出走,其實我一直躲在院墻外的柴火垛里,并未遠離。也不知道是坐著久了,腿有些麻了,走回去的時候,竟也和大伯母一樣,一路瘸著。見我尋了回來,父母自是臉色極為難看,怒氣不止,又連喝罵了幾句。吃晚飯時,他們才發(fā)現(xiàn)我不見了,原以為我是使小孩子脾氣,不過是鬧鬧而已,過會就會自己回來,沒什么大不了的,家里尋了幾次后,便心安理得的吃飯了。

直到夜深了,還不見我的身影,他們才慌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便發(fā)動全家人里里外外找了個遍,還是沒有找到。這個時候,慌了神的家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深夜里家中鬧出這么大動靜,早已被左鄰右舍察覺,紛紛過來詢問情況。下一瞬間,小小的村落到處都是手舉火把,呼喊我名字的村民,而我卻因為睡了過去,毫無知覺。

我大概是凌晨一兩點的時候被找到發(fā)現(xiàn)的,之前住在我家左邊的鄰居告訴大家,他看見我們兄弟倆在摘桃子,是我爬到樹上去摘桃子,桃子太熟了,沒抓住,掉下來被弟弟接住拿走了。他的這番話,據(jù)說讓父母很難堪,臉色很不好,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完全否定,只是說我太淘氣,竟惹是生非,讓大家也跟著操心,很對不住大家。

其他人有沒有信,我不知道。即使沒有人相信,我也覺得正常,因為那個鄰居很窮,家中又沒有什么背景,脾氣跟我一樣,也很暴躁,平時又不善于跟人打交道,存在感很低,他向來說話沒份量,在村里幾乎沒有什么人相信?晌胰匀桓屑に,因為他說的是真的,盡管沒有幫到什么忙。

跟父母的冷臉色相比,奶奶當著我的面,指責了父母幾句,又好言寬慰我,說奶奶知道你沒搶,是你自己去摘,但是呢,桃子只有一個,現(xiàn)在被你弟弟吃掉了,奶奶也沒有本事,不能現(xiàn)在變一個出來給你吃,等明兒去集市上買幾個回來,大家都有份,就不用爭吵了。我說并不在意桃子讓弟弟吃了,可是大家這么不分青紅皂白,胡亂指責別人偷搶,冤枉好人,我不能忍受,也受不了。

這事已然過了幾十年,但卻已然深深刻在我心里,時不時還能想起來。所幸的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兄弟倆也長大成人了,各自安家立業(yè)了,時不時回到老家相聚,畢竟是一家人,也沒人再提及這段往事,而經(jīng)歷過那件事的知情人,也都走的差不多了,到了另一個稱之為極樂世界的地方開啟一段新生活,但愿那個世界充滿美滿幸福,再無悲歡離合。

好了,往事講完了。假使我弟弟是官方,那么對這個事件的修纂恐怕就是,他冒著被馬蜂叮的風險去摘桃子,桃子是他摘的,而我是去搶桃子的,桃子沒搶到,活該!因為我是壞人,而弟弟吃了桃子,理所當然的,描繪的畫面可能是弟弟趕走了馬蜂,又打敗了搶食的哥哥,最后以光輝形象站在閃光燈下,將桃子收歸囊中,大口吃了。然后,這個事件以這個版本最快的速度公布天下,全國發(fā)行。假如還有強制性閱讀要求的話,那各位想想這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而如果我家那個鄰居也編纂一本書,說的也是這件事情。不同的是,他把所看到的實情講了出來,要是被我弟弟知道了,要是狠毒一點,那個鄰居跟那本書都會被毀尸滅跡,不會有面世的機會。要是鄰居聰明一點,將這個事件寫得隱晦,不容易察覺,又或者留下多份,在我弟弟去世很多年之后,連他的后輩也不管這檔子事情時,得以重現(xiàn)天日,流傳于民間,可能大部分人也不過是當作奇聞軼事,一笑了之罷了。

有沒有發(fā)現(xiàn),關于事件的結果,弟弟所代表的官方正史和鄰居的野史,都是講弟弟吃了桃子,可內(nèi)容的細節(jié)南轅北轍,整個事件的性質(zhì)就完全變了。同樣是弟弟吃桃子,正史除了結果是真的,內(nèi)容細節(jié)確是編的,而鄰居的野史所說卻是真的。

綜上所述,正史和野史在大事件走向線上大多是保持一致的,可涉及具體內(nèi)容細節(jié)方面處理上,因各自所訴求利益不同,可能會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某些正史,請注意并不代表全部,可能由于統(tǒng)治者開明程度不同,編修內(nèi)容真實會較多,但只是相對,并非絕對。那么,同樣的在野史這邊,也是這個道理,某些野史或許虛假較多,而某些卻相當真實。

讀歷史,正史和野史結合著看,相互比對印證,至于如何解讀,每個人的能力都不一樣,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觀點,對與錯,需自我分辨,沒有必要強迫他人接受自己觀點,尊重也是一種美德,對于別人不認可自己的觀點,無需指責他人,你只需保留自己看法即可。

3

唐朝陸龜蒙在《奉酬襲美苦雨見寄》中的說道:“自愛垂名野史中,寧論抱困荒城側!

可見在唐朝已經(jīng)有了野史的名字,而且唐朝也有很多以野史命名的著作,如《野史甘露記》、《大和野史》。唐朝以后,以野史命名的著作就更加多了,如宋朝的《江南野史》、清朝的《南明野史》等。

但是其實,不是所有的野史都會以“野史”命名,大部分野史的命名多種多樣,并不局限于“野”字,如宋朝的《百川學!,元朝的《說郛》,清朝的《明季稗史》。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野史的幾個特點。

(1)所記的史料多出于聞見

《漢書·藝文志》記載:“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野史的史料相對正史來說,缺乏嚴謹?shù)目季,多來源于口碑相傳,道聽途見?/p>

在還沒文字的時期,那時的史料大多都是各個部族的長老口口相授,這種通過聽聞得來的事實,越傳也就越跟事實有點偏離并加上了些傳奇色彩,可以說是“還沒文字記錄的野史”。

有了文字以后,人民為了懷念先古圣賢,也會將這些道聽途說的見聞記錄下來,這也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野史了。

到了殷商以后,已經(jīng)有了官方設置的史官,但是由于官方所著的史料大多是給帝王看的,主要記錄一些軍國大事和朝廷變故,以及一些總結的歷史經(jīng)驗,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普及到民間,因此民間這些野史傳聞還是非常多,人民會將自己親自所見或者道聽途說的事件記錄下來,以作留念。

(2)記事較少忌諱

正史一般由官方指定,代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因此記錄的史實也會有忌諱,而野史就豐富多了,各種宮廷秘史,帝王將相,奇聞異事都可以記錄。

由于野史比較自由,大多數(shù)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日記,就是寫給自己看的,因此較少忌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所見所聞而寫,不用受太多的束縛,因此可以從各個方面記錄,而這樣也更能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反應歷朝歷代的國事、軍事、人物軼事、婚姻情況、風土民情等。

(3)體裁不局限

正史一般為紀傳體或者編年體,到了乾隆年間,在編輯《四庫全書總目》的時候,確定了以紀傳體為正史,并詔定了《史記》到《明史》等24部史書為正史,私人不可以擅自修改增加,這可以說是官方對正史所作的一次權威性的界定。

而野史因為是民間所作,體裁就不受局限了,多種多樣,散文、詩歌、雜錄,甚至小說的形式都有。

(4)作者多非史官

歷史學家謝國楨先生在《明清野史筆記概述》說道,“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 學士及貧士寒儒所寫的歷史紀聞,都可以說是野史筆記,也一可以說是稗乘雜家!

可以看出,正史與野史有一個明顯的區(qū)別就是是否官修,一般由官方指定并受帝王承認的史書即為正史,而民間自己所著的史書即為野史。

在先秦時代,民間的野史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了,由于官方記錄的正史涉及的范圍比較少,因此很多諸子百家都會自己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一些朝廷趣事、名人軼事,因為這些都沒被官方承認指定,因此只能算在野史的范疇之內(nèi)。

此后一直到清朝,各個朝代都有著各種各樣的野史存在,因為那些官方的史書大多是史官聽從君王之意而做,裝腔作勢,寫一些歌頌君王的事跡,因此為民間的一些文人墨客所不屑,因此他們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與見解,將一些值得記錄的事情記錄下來。

野史能夠佐證正史嗎

(1)野史與正史內(nèi)容上的區(qū)別

野史跟正史在內(nèi)容上有很多的區(qū)別,主要為以下兩點。

野史內(nèi)容更為豐富多彩、涉及面較廣

上面我們說過,正史主要為帝王服務,記載的內(nèi)容都是有選擇性的,主要記載的內(nèi)容也大多為朝廷的大事,而野史就不同了,野史記錄者經(jīng)常會如《搜神記》所說,“綴片言于殘闕 , 訪行事于故老”,將上到朝廷,下到民間百姓的各種事情都記錄下來,包括劍客俠事、綠林豪杰、文人軼事、帝王愛好等等多方多面,內(nèi)容比正史更加豐富多彩,涉及面也更加廣。

野史更加趣味性

野史不像正史那樣嚴肅,在內(nèi)容上記錄了很多趣事,因此也更加有趣味性。這也是野史為何會在民間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野史記錄了很多名人趣味,帝妃秘史,不僅引起人們的好奇心,而且也能讓人讀了感到趣味,成為茶余飯后與人交談的話題,而且這種趣味的史料也更容易讓普通人理解。

(2)野史對正史的佐證

野史能夠佐證正史嗎?有一些野史是可以佐證正史的。

對一些帝王避諱的事情有一定的佐證作用

正史對一些帝王負面的事情總是記錄寥寥數(shù)筆,不會過多描述,使得我們無法詳細地了解事情的原委與真實性,而此時民間野史的存在就剛好補了這一缺憾,可以對這些帝王避諱的正史起到一定佐證的作用。

比如唐玄宗這個復雜又有點荒唐的帝王,正史中對其荒唐的部分記錄較少而且隱晦,而《開天傳信記》、《開元天寶遺事》等這些野史,就大量記錄了唐玄宗前期的勵精圖治和后期的荒唐事情,像寵愛楊貴妃,重用楊國忠而自己沉迷于酒色等事情,這些正史都是不敢過多描寫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些帝王避諱的事情上,正史大多一筆帶過,此時野史對于正史是有一定的佐證作用,可以讓人更加詳細多方面了解事情的原委。

在一些記錄不完善的歷史上,野史對于正史的佐證

有一些正史在一些歷史上記錄缺乏,特別在先秦時期更多,而此時這些野史就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這時的野史不只是佐證正史,更是作為正史的一些參考依據(jù)。

在殷商之前,還沒正式的史官,因此史料來源大多是野史記錄,口頭相傳 ,連《史記》中也是對于殷商之前的記載也大多是來自野史的記載,因此其實在歷史上,是先有野史,才有正史。

我們熟知的《春秋》、《戰(zhàn)國策》,從一些方面來說,也可以算是野史,然而在正史記錄比較缺乏的情況下,它們都成為研究春秋戰(zhàn)國非常重要的事實依據(jù),是對正史的佐證和補充。

再往上說,正史對于三皇五帝的記載,無疑也是來自野史的記錄和一些民間傳說。

因此,在一些記錄不完善的歷史上,野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對于正史是有一定的佐證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野史在一些情況上是可以佐證正史的,當然也是個別的,也是需要逐一甄別的,有的野史真實性比較高,而有的野史受太多的個人因素影響和口頭相傳的失實,會有一些錯誤的存在,所以野史佐證正史只能說存在一小部分而已。

4

這個怎說呢,關于這一點我一直信奉的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首先我們看一下兩者的區(qū)別:

一、性質(zhì)不同

1、正史由官府主持編寫,具有政府權威性。

2、野史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與官修的史書不同的另一種史書,與“正史”相對而言。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稗官者,采錄民俗民情的小官也。

二、編寫時間不同

1、正史通常由下一個朝代修訂。

2、野史是當代所編,雖然顯得粗鄙,但部分內(nèi)容具有原始性、真實性。

三、考證不同

1、正史是指以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正史可以考證,總體而言,正史是最可信的。

2、野史,沒有人知道它是真是假,一般靠百姓流傳下來,沒有書可以考證。簡單的講,野史所說之事,是否真實在歷史上發(fā)生,還待定,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四、趣味性不同

1、野史的趣味性大于真實性,娛樂性大于嚴肅性。

2、正史則是注重真實性,以理服人,以信服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史官寧肯掉腦袋也不愿按照統(tǒng)治者的意思篡改歷史,這就是正史的價值。

因為正史的可考證性遠遠大于野史的可考證性,正是因為這一點的存在讓研究正史的人覺得野史是軼事。

正史雖可證,千古事誰驗,野史是軼事,誰能辨真假。

5

因為野史是人們?yōu)榱藵M足自己創(chuàng)作欲的產(chǎn)物,出于傳播的目的往往會被添加一些奇奇怪怪的幻想從而增加趣味性或神秘性。但是人們在創(chuàng)作這些幻想時并沒有經(jīng)過反復嚴謹?shù)耐评,被稍微認真考據(jù)一下就會顯得很滑稽,沒有真實性。

我想起一個比較套娃的說法:某野史稱被奉為正史的《史記》其實只是野史,根本不是正史。

盡管野史有很多滑稽的笑料在里面,但如果你只捧著一本《史記》而全方位地貶低一切非官方認可的野史的話那你就顯得太蠢了。野史也是史,讀野史可以說是在看歷史的另一面,從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是可以與正史相互印證的。

所以我個人覺得最好的讀史觀應該是:可以把正史和野史都當作故事看,但所有資料的真實性一定要靠自己分析。

6

謝邀。

首先,正史是各朝代史官所寫,也就是官家文章。而野史多為民間所記,大多有所夸張或者是前朝的史書遺本。所以,僅僅讀過一個官方版本的歷史——正史的人,就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認為除了正史之外其他的都是故事、軼事。

其次,除了前朝遺留的史書之外,民間流傳的歷史都不免有過度夸張的存在。魯迅曾經(jīng)指出:古代中國的百姓崇拜怪力亂神。所以,就會出現(xiàn)甲聽到的故事是某某斬殺百人,在他跟別人說的時候就有可能變成了千人萬人。這樣就使一些野史讀起來就會讓人覺得不可信,也就只能當故事聽聽,一笑了之。

此外,歷史的修訂都是為了維護官方的統(tǒng)治所修訂的,所以就會在史書中潛移默化地灌輸“我一定是對的,其他的野史都是胡扯”這一思想。所以,只看了正史,這樣一個片面歷史方面的人,也就會被這種思想所洗腦,也會跟著認為野史不為真。

7

因為許多野史離譜,或者說根本不靠譜!

8

看正史的人是從歷史的角度看歷史,看正史的人覺得野史是某種“杜撰”,是民間的道聽途說,是民間對歷史的美好愿景。

理論上來說, 看正史是對真相的追溯,而追求歷史的真相是對現(xiàn)在或未來是有借鑒意義的。行為規(guī)范,思想道德,社會結構等等都是人類在不斷的摸索中完善,發(fā)展著。符合百姓大眾的,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的,自然不能以“野史”為參照,必須是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以供后人在社會生活中實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正史也好,野史也罷,都是文化財富,是人類在追求物質(zhì)生活的過程當中不可忘懷的精神瑰寶。

不知是誰說過,“能向后看多遠,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歷史既文化,文化有國界,但也無國界,無論如何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唉!感覺筆者這個說法太無聊蒼白了。我還是看“西游記”好了,里面妖魔鬼怪什么都有,好玩極了。而“大唐西域記”估計讀起來恐怕就晦澀難懂了。

9

舉個例子

你覺得小說《三國演義》講的是歷史嗎?

華雄是被二爺溫酒斬的?文丑表示,二爺斬了顏良順帶手收拾我了?火燒博望坡的時候,是建安七年,武侯不是還在山里種地嗎,連這功勞也不給我劉大耳?武侯跳個大神真的能招來東風?……

讀《三國志》就是圖一樂,了解歷史還得看《三國演義》!

10

正史一般由官根據(jù)皇帝的要求編制的,也就是跟現(xiàn)在的事業(yè)單位一樣有編制的,雖然正史不一定是歷史的真相,但是比野史更加可靠。野史就是就是老百信看的里面添加了很多能有引起別人興趣的奇聞趣事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住讀者的目光就像現(xiàn)在的我小說一樣,所以野史有時荒誕不羈。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