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著實難回答,因為“建造”一詞含義甚廣,而且花了多少錢,這個在史料里也是難統計的。

紫禁城的建造從最開始一直到現在,就沒停過,當然,花的錢也沒停過。

“紫禁城啥時候開始建的”

北京城本無紫禁城,這一切的起源都在于那個奪了侄子皇位的永樂皇帝朱棣。關于他為啥從南京遷都到北京,史學界觀點頗多,這里就不贅述。

遷都,得有住的地兒,于是乎,在經過堪輿學家和建筑學家的無數次規(guī)劃后,最終選定了如今的故宮所在地建皇宮,取名紫禁城,寓意嘛就是說明我這宮殿是天上最牛的紫薇垣的投影,天上有天宮,而我這里就是人間的“天宮”。

據史料記載,紫禁城的籌備工作從永樂四年(1406年)就開始了,當然朱棣下令以南京皇宮為藍本來建造北京皇宮。

這準備工作一干就是11年,包括召集工匠、采集木料、石料等,其中采集珍貴的楠木最為重要,畢竟宮殿都是木結構建筑,而能體現皇家尊嚴的金絲楠木就很關鍵了。當時這些楠木多采集于云貴川的深山之中,困難很多,很多工匠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有著“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

所以光從這一項看,你就很難計算出這些楠木到底多少錢!

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落成,這座氣勢恢宏的宮殿讓朱棣心里沾沾自喜,可沒想到才過了一年,前朝的三大殿就著火燒毀了,朱棣心感這是上天對自己“靖難之役”的懲罰,所以并沒有對三大殿進行修繕,同時還將辦公地點移到了太和門下,名“御門聽政”。

“斷斷續(xù)續(xù)的‘建造’

紫禁城的“出生”用了整整14年的時間,這可比女人懷胎十月長多了。而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它的建造就一直沒停過。

比如在明正統年間,重建了被燒毀的三大殿,此次修建離永樂年整整過了20年,三代人。

到了嘉靖皇帝時,三大殿又被毀,又重建,這次是1561年,離上一次又整整過了120多年。

好景不長,萬歷皇帝時,三大殿又起火,又重建,這次直到天啟皇帝時才修好(1627年)又過了60多年。

再后來就是明末時,李自成焚毀紫禁城,到了清朝,清皇帝又開始復建、重建,順治花了11年修復紫禁城中路建筑,康熙、雍正、乾隆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改建、重建。

清末時,慈禧太后還違背祖制擅自將自己的寢宮儲秀宮和翊坤宮打通,變成一個四進院落,成為紫禁城歷史上居住面積最大的人!

紫禁城的“建造”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時,就連現在故宮的工作人員們也在對各個宮殿進行修繕、清理,所以你要說它建造了多少年,如果從大的含義上來說,那真說不清,也許只要它存在一天,“建造”工作就會一直持續(xù)。

而花了多少錢,這就更是一個很難回答的數字。

最佳貢獻者
2

建造北京紫禁城是明朝第一次建的,花了十四年時間,剛建好不久又失了火,陸續(xù)花的時間沒法統計,之后又燒了一次,到了清朝又著火兩次,其中修復的時間一直到宣統皇帝,要說共用了多少時間,那就是明清兩代。至于建造的費用,誰也無法統計!紫禁城是兩朝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頂級的楠木和花梨木,是民間不允許用的,在那時的木料也是很珍貴的,里面的用具和設施都是皇家專用,個個無價之寶,整個皇城的建筑找不到一顆釘子,也是世界奇跡,從明朝開始的建造到清代的修復,一直到建國以后的今天,還是在保養(yǎng)和修繕,皇宮里也沒有明確的記錄,花了多少國庫銀,誰能說的清道的明呢?紫禁城的落成和保存到現今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也成了故宮博物院,里面的國寶無計其數,每一件都不是用錢所買到的,再加上園林式皇家建筑,真是無價中無價國寶,也是世界上建筑類的奇跡,為中國祖先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點贊和驕傲!我是老玩童愛收藏,歡迎您多提收藏方面的問題,我們共同學習和探討!

3

謝邀!祝大家閱讀愉快!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中國古代文獻記載有很多和故宮一樣的宮殿,但唯獨故宮保存下來了,阿房宮、未央宮、唐朝的長安、宋朝的汴京、元大都等宮殿都看不到往日的光輝了,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在建筑史上絕對是第一無二的,總覺得古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及技藝,堪稱頂級!

所以說紫禁城用了多少錢去建造,這個已經不好拿金錢去衡量了,你說故宮里哪一件文物不是寶貝?連一個臺階、一張桌子、一口缸都有它們的歷史和故事。

紫禁城的建造前后時間長達15年,占地逾72萬平方米,僅房屋就有9000多間,宮墻高12米,墻外還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huán)繞。沒有現代科技建造,純手工打造,經歷600年的風吹雨打,如今依然風光無限,如果你非要糾結于花了多少錢?那我們就來看看故宮的身價!

故宮是木質結構建筑,我們先想個問題,這些木頭經歷這么久,為何不腐爛?還有重達200噸的巨石是怎么運過去的?整座故宮你找不到一處有釘子存在?最最主要的是密密麻麻的雕梁彩畫,它們怎么能屹立在故宮之上不掉下來?這些雕刻是復制來的嗎?

故宮的木材要求極為嚴格,香楠和金絲楠居多,這兩種木材放到古代也是木材中的佼佼者;故宮用到的石材其次,不但數量多而且體積也大,據記載5噸以上的石材就有10000件之多,石材基本上都有雕刻,故宮的建筑基本上不考慮成本,全是頂級材料。

我再來說個你們想想不到的事情,你們可能會問,故宮的石頭那么大都是怎么運過去的?他們在冬天運,每運一段距離,打一口井,把水潑到地面再結成冰,最后緩慢推動巨石,用來2萬名工人耗時28天才運到京城。

我說的只是個大概,這些對于故宮來說只是冰山一角,要知道故宮的造價就好比想知道長城的造價一樣,已經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了,就算有人噼里啪啦扯了一大堆數字,看起來似乎挺合理,有價錢就有人買得起,問題是會賣嗎?

與其想知道多少錢不如多了解下故宮的文化!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評論、點贊

4

感謝邀請。

山河千里圖,城闕九重門,不睹重居壯,安知天子尊?這是唐代詩人駱賓王所作。他讓我們間接了解了故宮帝王宮殿的威嚴與神秘。

北京故宮,世界五大宮之首,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曾經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故宮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完工。

公元1402年,朱元璋四子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皇權,登基稱帝。并開始血清建文帝一黨。

在他殺了很多人之后,開始感到不安,他也怕得罪天地祖宗,之后遭到刺殺,他開始懷疑建文帝并沒有死,建文帝成了他登基之后最大的心病,朱棣一直派身邊的影子暗衛(wèi)秘密調查。

1406年八月以丘福為首的大臣建議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皇帝愉快的答應下來,于是這場巨大的修建工程拉開序幕。

朱棣派各大臣走南訪北,準備材料,務求最好。從準備到建造歷時14年,但光是準備材料就花了將近11年的時間。

故宮主要由蒯祥主持設計,有蒯祥魯班之稱的他極得永樂皇帝的喜愛。并任命他為工部左侍郎,F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宮城圖中,天安門下所繪的人物就是蒯祥。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并燒毀紫禁城,明朝滅亡,很多建筑被燒毀。同年順治帝到達北京,下令修復燒毀的建筑。此后花費14余載。

康熙二十二至三十四年,康熙修復剩余被毀建筑。

歷史并沒有具體數字記載建筑故宮花了多少錢,但肯定是個不可估計的天文數字,我想歷史不記載也是有原因的,這項工程太大,應該談得上是勞民傷財。但不可否認,故宮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遺產,而且我們現在的建筑布局都沿用了它的建筑風格。

5

紫禁城從建造開始就沒有停過,花的錢也沒有停過。 紫禁城這么偉大的建筑,距今有600多年了。作為典型的木構建筑,這些木頭數百年不腐不爛,細思極恐!

1402年,一直鎮(zhèn)守北方的燕王朱棣費盡心機,奪取侄兒建文帝的天下,當上了大明王朝第三個皇帝。朱棣登基不久,一心想為建文帝報仇的御史大夫景清在朝堂上意圖謀刺,險些要了朱棣的命。這之后,他經常做噩夢,加上又不習慣南京濕熱的天氣,便強烈懷念起居住多年的根據地北京來。于是,一場浩大的工程于是拉開了序幕。

朱棣先派出人奔赴全國各地,開采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后運送到北京。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xù)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艱辛,F在保和殿后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重200多噸,開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這又是如何運到紫禁城的呢?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里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里。

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磚——金磚。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經由大運河船運而來,因此才有了“先有大運河,再有北京城”這句俗語。

大批工匠、百姓為此付出了極大心血,犧牲了無數人的生命,都湮沒無聞了。

所以,只能用天文數字來形容了。紫禁城的意義,不管花了多少錢財,耗費了多少人力。它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了。

6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中國古代文獻記載有很多和故宮一樣的宮殿,但唯獨故宮保存下來了,阿房宮、未央宮、唐朝的長安、宋朝的汴京、元大都等宮殿都看不到往日的光輝了,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在建筑史上絕對是第一無二的,總覺得古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及技藝,堪稱頂級!

紫禁城的建造前后時間長達15年,占地逾72萬平方米,僅房屋就有9000多間,宮墻高12米,墻外還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huán)繞。沒有現代科技建造,純手工打造,經歷600年的風吹雨打,如今依然風光無限,如果你非要糾結于花了多少錢?

據史料記載,紫禁城的籌備工作從永樂四年(1406年)就開始了,當然朱棣下令以南京皇宮為藍本來建造北京皇宮。

這準備工作一干就是11年,包括召集工匠、采集木料、石料等,其中采集珍貴的楠木最為重要,畢竟宮殿都是木結構建筑,而能體現皇家尊嚴的金絲楠木就很關鍵了。當時這些楠木多采集于云貴川的深山之中,困難很多,很多工匠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有著“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

紫禁城的“出生”用了整整14年的時間,這可比女人懷胎十月長多了。而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它的建造就一直沒停過。

比如在明正統年間,重建了被燒毀的三大殿,此次修建離永樂年整整過了20年,三代人。

到了嘉靖皇帝時,三大殿又被毀,又重建,這次是1561年,離上一次又整整過了120多年。

好景不長,萬歷皇帝時,三大殿又起火,又重建,這次直到天啟皇帝時才修好(1627年)又過了60多年。

紫禁城的“建造”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時,就連現在故宮的工作人員們也在對各個宮殿進行修繕、清理,所以你要說它建造了多少年,如果從大的含義上來說,那真說不清,也許只要它存在一天,“建造”工作就會一直持續(xù)。

歷史并沒有具體數字記載建筑故宮花了多少錢,但肯定是個不可估計的天文數字,我想歷史不記載也是有原因的,這項工程太大,應該談得上是勞民傷財。但不可否認,故宮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遺產,而且我們現在的建筑布局都沿用了它的建筑風格。

7

二百年,

8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個朝代統共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家宮殿。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花費15年建成,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按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所講,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是天帝所居之處,天與人對應,因而皇帝的居所也稱“紫禁城”

紫禁城,亦稱“故宮”,它被建立坐落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紫禁城占地面積有724250平方米,宮殿建筑總面積達163,000㎡。

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墻圍繞,城墻的外沿周長為3428米,城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護衛(wèi)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墻四邊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紫禁城宮殿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其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世上罕見的。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于一體,是中國二千多年來專制社會皇權集中思想的體現。與中國歷代皇宮一樣,故宮的總體規(guī)劃和建筑形制完全服從并體現了古代宗法禮制的要求,強烈突出了至高無上的帝王權威。

紫禁城是我國古代宮城發(fā)展史上現存的唯一實例和最高典范,其無論是在建筑技術上,還是在建筑藝術上,均代表了中國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

紫禁城是中國封建社會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時國家的政治中心、封建權力的中樞所在地,是歷史的縮影,是中國文化傳統的結晶,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見證與載體。

紫禁城博物院是全世界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筑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于一體,并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它在弘揚中華文明上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至于,花了多少錢,卻始終沒有一個答案,但我覺得故宮是無價之寶,國之瑰寶。

9

沒法衡量

10

歷經13年。

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

費用無法統計。

歷經統籌、建設、完工、被損、修繕等。費用根本無法統計,史料并無記載。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