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圣人還是罪人,是不同的人站在各自的角度對歷史人物的評判。

大多數(shù)擁有民族情節(jié),愿意繼承、發(fā)揚、升華中華歷史文化的人,會遵從孔子為圣人。而那些失去民族氣節(jié)、崇洋媚外、想算盤西化的人,會認為孔子是罪人,因為孔孟之道與西方的叢林法則格格不入。

一個沒有民族英雄、沒有歷史精英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歪曲歷史、否定歷史的國度是沒有未來的國度。

無論孔子、孟子、老子、韓非子還是鬼谷子、孫子等等,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在社會、人文和思想領域的科學理論的奠基人和創(chuàng)始人,是民族科學歷史文化的精英,否定他們就是否定我們自己,我們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將成為一群烏合之眾、一盤散沙,而這正是西方想要的結果。

所以,定論孔子等為罪人的人,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罪人。

最佳貢獻者
2

孔子是中國五千年最大的圣人,不是自封的,是中國五千年歷史形成的主流意識,如果懷疑或否定這一點,豈不是等于否定了五千年來中國人的智慧和意識形態(tài)?

從這個意義上講,功過都不是孔子個人的問題,是人民大眾的認知和選擇,更不存在是最大罪人一說。

3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孔子也逃不過這個法則!

4

事實上,若從儒家思想的弊端這一角度來理解,孔子確實是罪人。尤其是從從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這一角度而言。

毛主席說過一句話:“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這句話有助于我們理解孔子的罪過。

1.對于女性之罪

很多人抓住孔子在《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中說的那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不放,認為這就是他歧視女性的重要證據(jù)。

事實上,這里的“女子”并不是泛指所有的女人,而只是特指一些在皇帝旁邊進獻讒言的女人。但這是不是就是說他很尊重女性了呢?非也。孔子的儒家倫理思想對于女性還是存在著偏見與誤解。


這主要體現(xiàn)在婦人相對與丈夫來說的附庸地位,孔子認為,一個社會要安穩(wěn)就需要有一套共同的價值體系,而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的倫理思想就是這一束縛女性的價值觀,它強調(diào)社會要“夫為妻綱”,也就是妻子的活動要以丈夫為準繩,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三從四德則強調(diào)婦人要從父、從夫甚至是從子,這在現(xiàn)代社會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由于這些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我國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一直不高,囿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影響,普通家庭德女子失去了受教育權,成為了文盲,還有一些諸如裹腳德封建陋習也是十分不合常理。

2.對于底層人民之罪

孔子的學說說到底是一種維護統(tǒng)治者利益的精英學說。它側重的是社會上的知識分子與統(tǒng)治者的利益,而忽略了底層群體尤其是農(nóng)民的感受。

大家知道“士農(nóng)工商”,“士”是排在首位的,也就是說他們的社會地位是最高的,而這一切又跟孔子以及其后人的儒家學說脫不開干系。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為了維護士人階層的利益,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并得到漢武帝的認可,于是從漢朝起,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然而,上面講過,儒家思想過分側重于知識分子的利益,這就形成了一種知識壟斷,于是很多知識分子漸漸開始空談誤國,沒有從社會實際出發(fā),亂講一通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


他們的隨便一提也許就會統(tǒng)治者采納成為一種政策,而這種政策的出發(fā)點是他們自身的狹隘利益集團,但是政策最后的落腳點卻是在農(nóng)民這里。因此,很多政策上的不協(xié)調(diào)使底層人民深受其苦。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壟斷化漸漸形成了愚民的風氣,很多老百姓只是渾渾噩噩地活著,沒有自己的獨立的思想?梢赃@樣說,近代中國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又很大的因素在于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的愚民思想與那些束縛社會進步的條條框框。

5

孔圣人永遠是圣人。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我大中華乃世界文明之倡導者,引領者,捍衛(wèi)者![祈禱][祈禱][祈禱]

6

我認為這句話有點嚴重,孔子算不上是五千年最大的圣人,魯國提前滅亡證明了他的學說能使國民思想消極保守,不能推動國家掘起;但也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作出了貢獻?偠灾,他的學說過時了……社會要進步,國家要強大,思想要更新…只有依靠“毛澤東思想”才能救中國!




7

這個題目的命題是荒謬的觀點,孔子是中國5000年最大的圣人,又怎么能是最大的罪人呢?試想一下。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如果沒有孔子完整的思想體系,若出現(xiàn)其他若干思想,封建社會能不能維持幾千年?應該說是個未知數(shù)。許多人總是數(shù)典忘祖。似乎提出一個荒謬的觀點。就認為自己有獨到見解。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酌现缿撜f貫穿于燦爛文化的一條主線。歷史總是有延續(xù)性和連續(xù)性的。不能割斷歷史的看待問題。更不能否定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揚歷史文化。不是全面地照搬照抄。而是批判的繼承。楊棄的發(fā)展,剔除糟粕,汲取精華?鬃訉W院,世界上都公認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國內(nèi)有的人怎么把它看做千古罪人呢?純屬于無稽之談。至圣先師孔子。也影響了一些不孝子孫。

8

錯?鬃犹岢闹杏怪莱蔀閲饲晁枷牖A,為人處世必遵從之,凡事不走極端是對的,F(xiàn)在代的辯證唯物主義要求一分為二看問題,與中庸之道同出一轍。錯是當權者把事辦錯了,怎么能怨到孔子。

9

中華5000年,孕育了無數(shù)風云兒女,造就了無數(shù)思想基礎,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不朽的思想基礎,渲染、豐富和影響著中華兒女。

在社會混亂,道德淪喪的戰(zhàn)國時期,作為商湯后裔的孔子并沒有以商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亂中取利,而是以仁義道德的思想去感化那個世界。

孔子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也”。

孔子一生,重視道德教育,以道德為人生最高境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也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鬃訉W無常師,誰有知識,那里有她不知道的知識,他就虛心拜師學習?鬃又鲝垺叭诵,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孔子認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

孔子一生寬以待人,樂于助人,他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孔子認為“巧言令色,鮮也仁”,“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認為“天下殊途同歸”,君子求同存異?鬃酉矚g大自然,他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和影響,無人能比,他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世人譽為“天縱之圣”,是當時社會最博學之人,被后世尊稱為“孔圣人”“至圣”“萬世師表”。

至于歷史罪人之說,純粹是無稽之談,言下之意,歷史人物皆為罪人,可惜,可嘆。不可妄語,也不可胡言亂語。




10

孔子是圣人也罷,是罪人也罷,都是后來的歷代文人加持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