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牧民族的遷徙是一種常態(tài),但是原因則是多方面的
與農耕文明比較,游牧民族的具有超強的機動性,這些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來去如風、彪悍如虎,與中原王朝歷經數千年的較量而生息不絕。
游牧民族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是部落的整體遷徙,這種遷徙簡單來講大體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出于放牧的原因,逐水草而遷徙
游牧,顧名思義就是四處放牧。游牧民族主要的放牧對象是牛、羊、馬等,它們?yōu)橛文撩褡逄峁┤、奶、皮革、燃料,以及?zhàn)爭和生活所需的各類物資。
可以說,牲畜就是游牧民族的命根,這也造成了一種非常奇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秋高馬肥的季節(jié),是游牧民族實力最強大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進入長城“邊界線”,對中原王朝攻擊搶掠,以獲得人口和財富。
而到了冬春季節(jié),草原上風雪交加,大批牛羊缺乏食物、御寒,凍餓而死時,游牧民族則收縮到草原深處,休養(yǎng)生息,熬過漫漫長冬,等待來年春暖花開。
所以,游牧民族遷徙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放牧牛羊,沿著河流逐水草而居,哪里草肥就去哪里放牧。
二、氣候、異常天象造成的遷徙
與農耕文明相比,游牧民族的經濟模式異常脆弱,連年遭遇異常氣候,或是大氣候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很容易對游牧民族的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
公元前1世紀初到公元前600年,北方的氣溫不斷下降,游牧部落不斷向南遷徙,漸漸越過了長城,到溫暖的地方定居,在與中原民族融合的同時,也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
其次是因為地震和洪水。例如東漢時期,羌人、氐人活動的隴右一帶,地震災害頻繁發(fā)生,“牲畜驚恐,四處奔走,數日不食”,草場也遭到嚴重的破壞,羌人氐人主動向中原王朝內附。
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夠形成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與農耕文明的穩(wěn)定性、高產出是分不開的。
三、戰(zhàn)爭造成的游牧民族遷徙
游牧民族對資源的依賴極大,草原的承載能力有限,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常年不斷。失敗者則會主動向中原王朝投誠,遷徙到中原王朝控制區(qū),最后逐漸融入中原。
例如漢宣帝時,呼韓邪在與其它單于的戰(zhàn)爭中被打得奄奄一息,遂主動漢朝,漢宣帝允許他們在長城一角放牧,還把美貌嬌艷的王昭君嫁給他,傳為一段佳話。
游牧民族擁有著極強的戰(zhàn)斗力和無與倫比的機動性,中原王朝的“野心家”為了獲得少數民族的助力,會用優(yōu)厚的條件吸引游牧民族,例如董卓等。
更多的情況,是中原王朝的實力不斷擴大,向西北一帶侵吞蠶食,例如齊沒東夷、秦吞西戎、晉擊戎鍬狄等,這些游牧民族也會遷徙入內地,成為中原的一份子。
結語:游牧民族與中原文明同宗同源,在數千年中不斷地融合、碰撞,發(fā)展出了悠久燦爛的文化,最終又回流中原,融合到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之中!